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_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

合集下载

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唯物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以唯物论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实体,精神、意识等都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而发展。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1.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发展。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不断变化的整体。

辩证法是认识和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方法。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社会的变革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危机,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4. 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决定因素,而形而上学则将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理论上,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咱今儿个就来唠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说起这事儿,咱得从老马他老人家说起。

马克思这哥们儿,思想比天还高,理论比海还深,他提出的唯物史观,那可不是一般的理论,那可是能把历史翻个底朝天的家伙事儿。

你看,马克思这老兄,他不信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他说,历史不是神仙下凡搞出来的,也不是哪个皇帝拍拍脑袋就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那是有规律的,就像种地一样,你得看天、看地、看种子。

马克思说,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咱吃啥、穿啥、住啥,这些东西决定了咱的思想、文化、政治,啥都逃不掉。

这不,咱就拿古代的农民说事儿吧。

农民哥们儿天天在地里刨食,累得像陀螺一样转,一天到晚就是想着怎么把地种好,怎么让庄稼长得更高,收成更多。

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思想,他们想的不是去搞什么文化大革命,而是想怎么能吃饱饭。

那你说,这农民哥们儿累得要死要活的,咋还有心思去搞啥革命呢?马克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像老公和老婆过日子,总有磕磕碰碰的。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变,就像老公赚了钱,老婆还按老规矩花钱,这关系能好吗?所以,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

这时候,咱再看看咱老祖宗的那些朝代更替。

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文景之治,隋唐的盛世,这些不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吗?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艺术也跟着繁荣起来,就像一棵树,根深叶茂,枝繁叶盛。

不过,话说回来,马克思还说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啥叫阶级斗争?就是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较量。

古代的农民起义,现代的工人运动,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就像咱小时候打架,谁家孩子占了谁家的地盘,谁就得站出来说句话。

这阶级斗争,就像一出大戏,台上台下,演员观众都得参与。

马克思说,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变革,都是底层人民推动的。

就像咱老家那口井,井水总是从底部涌上来,压不住的。

所以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把历史看成是一部活生生的戏剧,剧情由物质生活决定,演员是各阶级的人民,导演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目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

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宁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

[ 《列宁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

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

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本文概述1、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也被称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阶级斗争则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中,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以及探索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阐述本文的目的: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关系,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探讨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则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种理论如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这种探讨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本文还将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扩张,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刻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_新_在哪里_白刚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_新_在哪里_白刚

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④ 在马克思这里,事物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对事物的 义
学 学
动所把握的不同于“自在之物”的、打上人活动烙印的“为我之物”,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
报 类”。所以马克思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

学 是为我而存在的”。①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正是在“为我而存在”的实践关系中理解和把握
· 人
“对象”的。因此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并非一套类似于“万物出于原子”或者“上帝并不存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马克

思这里,作为人与世界统一关系的“实践”,取代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和唯心主义的“精神”, 克

成为人理解、把握和解释、改变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最本质、最切实的基础。在此意义上,新唯 主
物主义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它所把握世界的方式就是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相统一的
一个“唯物主义”,那就没必要强调自己是“新唯物主义”,而从前的思想家是“旧唯物主义”。
实际上,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看法,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
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事物、现实和感性”,只不过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
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而和
性”和“超历史本质”。对此,马克思揭露和讽刺这些历史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
的”。④ 实际上,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走向终结。在此
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即便是“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恩格斯语) 的旧唯物主义代表费尔巴
哈,也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

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

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

08决策探索2018.4下 文/ 尹笑颜对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的解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人们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唯物主义与新世界观的关系,才能避免错误理解新世界观,限制新世界观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践范围。

一、理论介绍(一)历史唯物主义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它又被称为唯物史观,它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起到了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其对应于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用来总结历史事件,认为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的动力均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同时,它能间接改变生产方式,导致社会不同等级的阶级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有:其一,方法不同于以往一切历史理论,它主要用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更迭是人追寻目标、实现目标产生的实践活动。

其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是以探究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对象,其研究任务实现的过程即为社会学科提供理论基础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包括:社会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社会进步间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关系,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制度,历史因素间的影响和变化,社会历史,客观历史等。

(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全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对未来社会形态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观点总结和学说归纳。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即现代唯物主义;第二方面即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方面又细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政权理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分析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学者分析观点归纳为两种,第一种即“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二种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为“世界观”和“历史观”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两种解释原则,第一种将“历史”作为解释路径,第二种将“唯物主义”作为解释路径,二者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解有直接影响。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什么,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是一样,但是一个是历史观,一个是哲学观,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上的运用。

就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比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人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历史事件推动的动力和结果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生产力带动生产关系升级、生产关系改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又归结于生产力,然后才能合理解释社会各种形态的存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进生产关系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学说。

历史是发展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向前的,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最有名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前提,社会关系迫切需要改变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样社会制度也在跟着经济变革而变化发展,而生产方式的改革最终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无产阶级的产生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的剥削统治,坚持一切为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历史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唯物史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到每个时代,会产生时代特色的具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我们现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就是以它为依据的。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理论,都是唯物史观在具体新时代的思想体现。

学习先进代表,发挥榜样的力量,正视历史人物的作用。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人们都承认马克思曾经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哲学性变革,并创立了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

但是,这场哲学性变革的基础和背景是什么?锋芒指向哪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何在?所有这些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直到目前仍有不同说法,存在许多分歧。

解决分歧的出路不在于智驳和强辩,只有深入地学习和研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尤其是马克思自己的权威表述,才能正确理解他的哲学性变革和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划时代意义。

这里,我们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充分考虑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加以确证、辨析和概括。

一马克思哲学性变革的基础和前奏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肩负重大使命,需要回答两个重大问题: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是怎样的,这是世界观的内涵所不可或缺的。

但是从认识的逻辑来说,这两个问题有先有后只有首先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才能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及处在何种状态。

黑格尔由于轻视物质,把辩证运动的天性赋予了精神性概念,才导致了他根本性的失误,陷人了头足颠倒的倒立着的辩证法。

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在世界观中占据优先和首要的地位。

马克思一贯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多次表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唯物主义。

[1]马克思虽然高度评价黑格尔辩证法的重大意义,自称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但他从未忘记划清自己和黑格尔的根本界限,指出: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的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2]正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世界观中具有基础和决定地位,所以列宁把唯物主义的意义发挥至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为历时性的多样化的形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唯物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诸多重要论述表明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一直把唯物史观认作自己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这一自我定位有力证明了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自我定位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09)05-0084-04作者简介:刘志洪(1982-),男,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第25卷第5期Vol.25No.5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年10月Oct.2009收稿日期:2009-07-02①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西方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主流看法一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在早先的个别萌发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逐渐兴盛起来。

俞吾金、刘福森、孙正聿和杨耕等先生已经较好地提出和论证了这种理解方式。

②在这个地方将唯物史观称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时失误或心血来潮,他们后来在不同地方多次直接用世界观、新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样仿佛只应该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总的世界观的称谓指称作为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的本质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模式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并不只是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观部分,而就是马克思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国际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提出并论证了这种理解方式。

①这些学者主要是从对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的路径论证的。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路径———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论证这一见解。

诸多重要论述清晰表明: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一直把唯物史观认作自己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本文的第一个论据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在这部试图自己弄清问题的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这一道路已在‘德法年鉴’中,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了。

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质’、‘类’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已经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

”②一个有些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马克思竟然使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称谓指称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主要思想。

很显然,在此时的马克思心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主要思想就是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发的主要思想只是唯物史观,后来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还远远没有诞生(尽管当时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

这就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就是把唯物史观认作自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刘志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①这一事实同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观点———唯物史观只是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观部分,需要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基础是大不相同的。

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还可以从马克思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看出。

马克思告诉我们,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

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现实的物质前提指的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可见,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实际上就是强调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唯物史观。

这可以让我们再次做出判断: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提出的“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这一问题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一论断也可以让我们推断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际上就是他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亦即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虚幻的反映。

反过来说,世俗世界是宗教世界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解剖和批判宗教世界就必须解剖世俗世界,就必须剖析“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

而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研究促成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那里,世俗世界也就是唯物史观的主要研究对象———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亦即人类社会历史。

这表明,主张现实世界、世俗世界是思想世界(宗教世界)基础的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同时也表明,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主要研究对象和领域是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世俗世界,而并不是全部世界、整个宇宙。

另外,马克思所说的他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向德国理论家们指出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也能让我们推断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所分析的“现实的物质前提”是市民社会以及它同国家、人的关系。

而对市民社会以及它同国家、人的关系的分析促成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这显然再次表明研究现实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实际上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事实上,还有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马克思在这里没有说出,这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马克思在这部未竟之作中不仅首次分析和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主观上同自己以往所信奉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还首次阐发了可以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石的观点———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思想是来自于这部手稿的,只不过由于没有最终完成和正式出版,所以马克思没有在这里提起它。

但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阐发自己所发现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之前,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的发现: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市民社会。

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这一发现对于唯物史观及其发现是十分重要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心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明显地,这几部马克思已经生发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都是唯物史观,尽管这些思想还掺杂着不少后来被扬弃的因素,还不很成熟。

马克思对他早年思想的这一说明表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除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没有别的什么思想可以这样发展成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其实,对于马克思在人们以为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他和恩格斯刚①尽管马克思说这个“总的结果”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而得出并用于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但是并不能就由此认为这个“总的结果”只是指导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的思想,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思想。

第一,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总的结果”完全可以是总的思想,而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其一,虽然马克思此处说的是政治经济学研究,虽然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以及之后马克思主要研究的的确是政治经济学,但是马克思所研究的并不仅限于政治经济学。

其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也并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向度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思考未来理想社会。

这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完全能够形成总的思想。

正如张一兵等先生提出的那样,马克思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形成他的哲学思想(总的思想)的。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总的结果”并不就只能是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思想,而完全可以成为马克思整个理论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二,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的结果”也完全可以是总的思想。

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并不只能是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完全可以以更高层面的思想如马克思的总的思想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

第三,马克思所概括的“总的结果”的内容显然并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的,而是马克思思想变革之后始终坚持的分析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

刚形成的唯物史观称作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用感到意外。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把以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为主要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批判对象的著作的开头就已经明确指出了,他们在这部著作中所要揭露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般哲学前提”,所要摧毁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也离开不了的“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由于所要批判的是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全部唯心主义世界观(包括本质上同样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全部旧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不仅仅只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马克思把他们用以批判全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唯物史观称为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很自然的。

第二个论据出现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指出,序言中阐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他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研究“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1]。

这种“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不是马克思总的思想还能是什么?决不能想象“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不是马克思总的思想,而其它不是“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的思想却反而是马克思总的思想;并且,除了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思想,马克思再也没有说过其它思想是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指导思想。

显然,可以据此推断:在此时的马克思的心中,这些“总的结果”就是他的总的思想。

这些“总的结果”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些“总的结果”的获得就意味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形成。

在笔者看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的主要思想(通常说的三大组成部分)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部分:一是唯物史观。

这是马克思的总的思想。

二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

三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思考。

后两个部分都以第一个部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都是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指导下做出的理论分析。

还有一个和这个论据相互印证的论据出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

马克思在这个同样著名的跋中说自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