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课件 (13)

计量经济学 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分析 研究目的:分析各地区城镇居民计算机拥有量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关系,对更多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一. 模型设定 2011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Y 与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总收入X 的关系 图2.1 各地区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与人均总收入的散点图 由图可知,各地区城镇居民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随着人均总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近似于线性关系,为分析其数量性变动规律,可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 t =β1+β2X t +u t 50 60 708090100 110120130140 X Y

二.估计参数 假定所建模型及其随机扰动项u i满足各项古典假设,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E)估计模型参数.其结果如下: 表2.1 回归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13/17 Time: 12:5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1.95802 5.622841 2.126686 0.0421 X 0.002873 0.000240 11.98264 0.0000 R-squared 0.831966 Mean dependent var 77.08161 Adjusted R-squared 0.826171 S.D. dependent var 19.25503 S.E. of regression 8.027957 Akaike info criterion 7.066078 Sum squared resid 1868.995 Schwarz criterion 7.158593 Log likelihood -107.5242 Hannan-Quinn criter. 7.096236 F-statistic 143.5836 Durbin-Watson stat 1.656123 Prob(F-statistic) 0.000000 由表2.1可得, β1=11.9580,β2=0.0029 故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可写为: ^ Y X t t=11.9580+0.0029 其中:SE(β1)=5.6228, SE(β2)=0.0002 R-squared=0.8320,F=143.5836,n=31

计量经济学(伍德里奇第五版中文版)答案

第1章 解决问题的办法 1.1(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随机分配学生到不同尺寸的类。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被分配一个不同的类的大小,而不考虑任何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家庭背景。对于原因,我们将看到在第2章中,我们想的巨大变化,班级规模(主题,当然,伦理方面的考虑和资源约束)。 (二)呈负相关关系意味着,较大的一类大小是与较低的性能。因为班级规模较大的性能实际上伤害,我们可能会发现呈负相关。然而,随着观测数据,还有其他的原因,我们可能会发现负相关关系。例如,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儿童可能更有可能参加班级规模较小的学校,和富裕的孩子一般在标准化考试中成绩更好。另一种可能性是,在学校,校长可能分配更好的学生,以小班授课。或者,有些家长可能会坚持他们的孩子都在较小的类,这些家长往往是更多地参与子女的教育。 (三)鉴于潜在的混杂因素- 其中一些是第(ii)上市- 寻找负相关关系不会是有力的证据,缩小班级规模,实际上带来更好的性能。在某种方式的混杂因素的控制是必要的,这是多元回归分析的主题。 1.2(一)这里是构成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两家公司,说A和B,相同的在各方面比B公司à用品工作培训之一小时每名工人,坚定除外,多少会坚定的输出从B公司的不同? (二)公司很可能取决于工人的特点选择在职培训。一些观察到的特点是多年的教育,多年的劳动力,在一个特定的工作经验。企业甚至可能歧视根据年龄,性别或种族。也许企业选择提供培训,工人或多或少能力,其中,“能力”可能是难以量化,但其中一个经理的相对能力不同的员工有一些想法。此外,不同种类的工人可能被吸引到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培训,平均,这可能不是很明显,向雇主。 (iii)该金额的资金和技术工人也将影响输出。所以,两家公司具有完全相同的各类员工一般都会有不同的输出,如果他们使用不同数额的资金或技术。管理者的素质也有效果。 (iv)无,除非训练量是随机分配。许多因素上市部分(二)及(iii)可有助于寻找输出和培训的正相关关系,即使不在职培训提高工人的生产力。 1.3没有任何意义,提出这个问题的因果关系。经济学家会认为学生选择的混合学习和工作(和其他活动,如上课,休闲,睡觉)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如效用最大化的约束,在一个星期只有168小时。然后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之间的关联学习和工作,包括回归分析,我们覆盖第2章开始。但我们不会声称一个变量“使”等。他们都选择学生的变量。 第2章 解决问题的办法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汇总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例如,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上海是黑龙江的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为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应,选择在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得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 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表的数据: 表 2002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六章

第六章 案例分析 一、研究目的 2003年中国农村人口占59.47%,而消费总量却只占41.4%,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消费模型是研究居民消费行为的常用工具。通过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分析可判断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参数。同时,农村居民消费模型也能用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预测。 二、模型设定 正如第二章所讲述的,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通常只引入居民收入一个变量做解释变量,即消费模型设定为 t t t u X Y ++=21ββ (6.43) 式中,Y t 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 t 为农村人均居民纯收入,u t 为随机误差项。表6.3是从《中国统计年鉴》收集的中国农村居民1985-2003年的收入与消费数据。 表6.3 1985-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 单位: 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253.40 2366.40 2475.60 2622.24 1670.00 1741.00 1834.00 1943.30 314.0 316.5 315.2 320.2 717.64 747.68 785.41 818.86 531.85 550.08 581.85 606.81 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不宜直接采用现价人均纯收入和现价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而需要用经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后的1985年可比价格计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作回归分析。 根据表6.3中调整后的1985年可比价格计的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消费模型得 t t X Y 0.59987528.106?+= (6.44) Se = (12.2238) (0.0214) t = (8.7332) (28.3067) R 2 = 0.9788,F = 786.0548,d f = 17,DW = 0.7706 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对样本量为19、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 统计表可知,d L =1.18,d U = 1.40,模型中DW

计量经济学课件word版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了解计量经济学发展简史;掌握计量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运用步骤;了解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 第一节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和发展 一、定义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二、研究内容 定量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随机因果关系。 三、研究方法 建立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 四、学科基础 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技术。 五、计量经济学发展简史(略) 第二节计量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 一.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 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计量经济学利用各种具体数量关系以统计方式描述经济规律,可以验证和充实经济理论。 二. 二.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 经济统计学是对经济统计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并列表图示,以描述整个观察期间的发展模式,或推测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资料仅仅是计量经济研究的“素材”。 计量经济学要以经济统计学提供的经济统计指标及数据研究经济现象的定量关系。所以,计量经济研究也是对统计资料一种深层次“挖掘”和“开发利用”。 三. 三.计量经济学与数学 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随机关系,所以需要引入数理统计方法以及集合与矩阵等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计量经济方法,成为计量经济研究

的建模工具。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数学理论基础。

第三节计量经济研究的步骤 一.模型设定 模型设定一般包括总体设计和个体设计。总体设计的目标是能正确反映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个体设计的目标是能正确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㈠研究经济理论 根据一定经济理论揭示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作用大小。对同一经济问题,所依据的经济理论不同,所分析的影响因素和构造的计量模型就可能不同。 ㈡确定变量 选择变量必须正确把握所研究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内容。 确定纳入模型中的变量的性质,即哪个是被解释变量,哪个或哪些是解释变量。 一般将将影响研究对象最主要的、定量的、经常发生作用的、有统计数据支持的因素纳入模型之中。 慎重使用虚拟变量。 ㈢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利用数理经济学推导出的模型形式;一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相关图。 ㈣设定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符号和大小的理论期望值。 二、模型估计 ㈠样本数据 样本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应用此类数据建模时要注意数据的口径和易使模型产生序列相关;截面数据,此类数据易使模型产生异方差性;虚变量数据;平行数据(混合数据)。 选择样本数据的出发点:模型的研究目的;模型的应用期限。 样本数据的质量: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 ㈡模型识别 仅对联立经济计量模型而言,判断能否方程组估计出模型参数。 ㈢估计方法选择 根据模型特点和估计方法的应用条件进行选择。 ㈣软件使用

计量经济学课件整理

计量经济学课件整理 第一章导论 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1926 年,计量经济学一词“ Econometrics ”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 R.Frish ) 仿效生物计量学 (Biometrics )提出,但人们一般认为1930 年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的成立及创办的刊物《Econometrics 》于1933 年的出版,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计量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40、50 年代的大发展和60年代的扩张,已在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当今西方国家经济类专业三门核心课程(宏观、微观、计量)之一。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地位还可以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数量中反映出来,自1969 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首届获得者就是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弗里希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表彰他们开辟了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这一领域,之后,直接因为

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而获奖者达9 人,因为在研究中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而获奖者占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二。2000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是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原因是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的贡献。200 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计量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计量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以表彰他们

分别用“随着时间变化的异方差性”和“协整理论”两 种新方法分析经济时间序列,从而给经济学研究和经济 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二、计量经济学的性质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 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量经 济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学 科。计量经济学(或经济计量学)是一门经济 学、统计学、数学的交叉学科,但归根到底是一门经济 学。 四、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四、计量经济学的作用 1、结构分析:分析变量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分析变量 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例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乘 计量经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数理 / 数理 ! \统计学/ 经济学 I,: J. / i | n 「u *. \ - , : / t P M O 於邁「1 — 2 Z >1;1- .rflh C M ■亠石 T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八章

第八章案例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城乡居民的储蓄存 款也迅速增长。经济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体制、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制的变化,使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了明显改变。为了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居民的储蓄存款与收入的关系是否已发生变化,以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代表 居民储蓄(Y),以国民总收入GNI代表城乡居民收入,分析居民收入对储蓄存款影响的数量关系。 表8.1为1978-2003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和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及增加额的数据。 单位:亿元 2004 鉴数值,与用年底余额计算的数值有差异。 为了研究1978—2003年期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随收入的变化规律是否有变化,考证城

乡居民储蓄存款、国民总收入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8.5 从图8.5中,尚无法得到居民的储蓄行为发生明显改变的详尽信息。若取居民储蓄的增量 (YY ),并作时序图(见图 8.6) 从居民储蓄增量图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2000年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再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与国民总收入之间关系的散布图 看(见图8.7),也呈现出了相同的阶段性特征。 为了分析居民储蓄行为在 199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三个阶段的数量关系,引入虚拟变 量D 和D2°D 和D 2的选择,是以1996>2000年两个转折点作为依据,1996年的GNI 为66850.50 亿元,2000年的GNI 为国为民8254.00亿元,并设定了如下以加法和乘法两种方式同时引入 虚拟变量的的模型: YY = 1+ 2GNI t 3 GNI t 66850.50 D 1t + 4 GNh 88254.00 D 2t i D 1 t 1996年以后 D 1 t 2000年以后 其中: D 1t _ t 1996年及以前 2t 0 t 2000年及以前 对上式进行回归后,有: Dependent Variable: Y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16/05 Time: 23:27 120000 8.7 1996年和 100000- 40000 2WM GNi o eOB2&ISEea9a9l2949698[Ma2 20CUC ir-“- 1CC0C 图 8.6 *OOCO mnoot , RtKXD Tconr GF*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二章

第二章案例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居民合理的消费模式和居民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而且这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是在看到这个整体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例如,2002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消费支出为6029.88元, 最低的黑龙江省仅为人均4462.08元,最高的上海市达人均10464元,上海是黑龙江的2.35倍。为了研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可能很多,例如,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状况、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居民财产、购物环境等等都可能对居民消费有影响。为了分析什么是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 二、模型设定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各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 选定为“城市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 因为研究的目的是各地区城市居民消费的差异,并不是城市居民消费在不同时间的变动,所以应选择同一时期各地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来建立模型。因此建立的是2002年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有多种,但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虽然对居民消费也有影响,但有的不易取得数据,如“居民财产”和“购物环境”;有的与居民收入可能高度相关,如“就业状况”、“居民财产”;还有的因素在运用截面数据时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如“零售物价指数”、“利率”。因此这些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为了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对应,选择在统计年鉴中可以获得的“城市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 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到表2.5的数据: 表2.52002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

计量经济学课件(第1讲绪论)

绪论 一、计量经济学概述 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R.Frish(挪威)1926年提出:Ecnometrics 定义: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三者结合 三园图: 依据经济理论、数据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带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规律,验证或发展经济理论、评价经济政策及预测经济活动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科。 例:前提假设条件: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并随着收入增长呈线性增长、边际消费递减等,则可设定消费C及Y具有下述理论计量经济模型:

u Y C ++=βα 其中:100<<<βα、,u 为随机扰动项(表示:除收入外其它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利用数据资料n i Y C i i ,...,2,1),,(= 并进一步作计量经济学假设:假设模型满足经典(古典)条件, 则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建立样本数据经验模型,比如 Y C 67.038.2+= 检验模型:t 检验、F 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经济理论检验、计量经济检验 应用: 2、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1)计量性: (2)模型性: (3)随机性: (4)实证性: 3、计量经济学内容范畴 (1)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方法 单方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方法(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方法) 估计: OLS (普通最小二乘法)、ML (极大似然法)、

GMM(广义矩法)、 BAYES法 检验:t检验、F检验、拟合优度检验 预测:点预测、区间预测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方法 识别:结构式法、简化式法 估计: IlS(间接)、2SLS(二阶段)、3SLS(三阶段)、LIML(有限 信息极大似然)、FLML(完全信息ML)、最小方差比等 预测:简化式的多重多元线性回归 (2)非经典计量经济分析模型和方法 异方差性线性回归模型(估计:GLS、WLS、数学变换法;检验) 自相关性线性回归模型(估计:GLS、广义差分变换;检验) 多重共线性线性回归模型 随机解释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非正态扰动线性回归模型 非线性回归模型 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误差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元回归模型实例分析报告

∑ x = 1264471.423 ∑ y = 516634.011 ∑ X = 52432495.137 ∑ ? ? ? ? 案例分析 1— 一元回归模型实例分析 依据 1996-2005 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经过整理,获得以下农村居民人均 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数据如表 2-5: 表 2-5 农村居民 1995-2004 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数据资料 单位:元 年度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均纯 收入 1577.7 1926.1 2090.1 2161.1 2210.3 2253.4 2366.4 2475.6 2622.2 2936.4 人均消 费支出 1310.4 1572.1 1617.2 1590.3 1577.4 1670.1 1741.1 1834.3 1943.3 2184.7 一、建立模型 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解释变量 X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被解释变量 Y ,分析 Y 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果关系。考察样本数据的分布并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一元线 性回归模型如下: Y i =β0+β1X i +μi 根据表 2-5 编制计算各参数的基础数据计算表。 求得: X = 2262.035 Y = 1704.082 2 i 2 i ∑ x i y i = 788859.986 2 i 根据以上基础数据求得: β1 = ∑ x i y 2 i i = 788859.986 126447.423 = 0.623865 β 0 = Y - β1 X = 1704.082 - 0.623865 ? 2262.035 = 292.8775 样本回归函数为: Y i = 292.8775 + 0.623865X i 上式表明,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若是增加 100 元,居民们将会拿出其中 的 62.39 元用于消费。

推荐-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 精品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 一、问题提出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 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括全部生产活动的成果,是一个颇为全面的经济指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分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充分地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因此,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经济指标的相关关系。对预测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模型变量的选择 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国内生产总值Y。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比较多,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大小和资料的可比以及预测模型的要求等方面原因, 文章选择以下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量(X1 ) 、财政支出总量(X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X3 )、进出口总额(X4 )、上一期国内生产总值(X5)、职工工资总额(X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保障,影响效果显著;财政支出是扩大内需的保证,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城乡居民储蓄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扩大投资的重要因素,但是过多的储蓄也会减缓经济的发展;进出口总额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上期国内生产总值是下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职工工资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表现。 三、数据的选择 文中模型样本观测数据资料来源于20XX 年《中国统计年鉴》,且为当年价格。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995-20XX 年的数据取自20XX 年统计年鉴,1991-1994 年的为搜集自其他年份统计年鉴。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英文版各章总结

CHAPTER 1 TEACHING NOTES You have substantial latitude about what to emphasize in Chapter 1. I find it useful to talk about the economics of crime example (Example 1.1) and the wage example (Example 1.2) so that students see, at the outset, that econometrics is linked to economic reasoning, even if the economics is not complicated theory. I like to familiarize students with the important data structures that empirical economists use, focusing primarily on cross-sectional and time series data sets, as these are what I cover in a first-semester course. It is probably a good idea to mention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data sets that have both a cross-sectional and time dimension. I spend almost an entire lecture talking about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drawing causal inferenc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 do this mostly through the agricultural yield, return to education, and crime examples. These examples also contrast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observational) data. Students studying business and finance tend to fi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example more relevant, although the issue there is testing the implication of a simple theory, as opposed to inferring causality. I have found that spending time talking about these examples, in place of a formal review of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is more successful (and more enjoyable for the students and me). CHAPTER 2 TEACHING NOTES This is the chapter where I expect students to follow most, if not all, of the algebraic derivations. In class I like to derive at least the unbiasedness of the OLS slope coefficient, and usually I derive the variance. At a minimum, I talk abou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variance. To simplify the notation, after I emphasize the assumptions in the population model, and assume random sampling, I just condition on the values of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 the sample. Technically, this is justified by random sampling because, for example, E(u i|x1,x2,…,x n) = E(u i|x i) by independent sampling. I find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focus on the key assumption SLR.4 and subsequently take my word about how conditioning o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he sample is harmless. (If you prefer, the appendix to Chapter 3 does the conditioning argument carefully.) Because statistical inference is no more difficult in multiple regression than in simple regression, I postpone inference until Chapter 4. (This reduces redundancy and allows you to focus on the interpre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simple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You might notice how, compared with most other texts, I use relatively few assumptions to derive the unbiasedness of the OLS slope estimator, followed by the formula for its variance. This is because I do not introduce redundant or unnecessary assumptions. For example, once SLR.4 is assumed, nothing further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 and x is needed to obtain the unbiasedness of OLS under random sampling. CHAPTER 3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七章

第七章 案例分析 【案例7.1】 为了研究1955—1974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库存量Y 和销售额X 的关系,我们在例7.3中采用了经验加权法估计分布滞后模型。尽管经验加权法具有一些优点,但是设置权数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要求分析者对实际问题的特征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下面用阿尔蒙法估计如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 t t t t t t u X X X X Y +++++=---3322110ββββα 将系数i β(i =0,1,2,3)用二次多项式近似,即 00αβ= 2101αααβ++= 210242αααβ++= 210393αααβ++= 则原模型可变为 t t t t t u Z Z Z Y ++++=221100αααα 其中 3 21232113210943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X X X Z X X X Z X X X X Z 在Eviews 工作文件中输入X 和Y 的数据,在工作文件窗口中点击“Genr ”工具栏,出现对话框,输入生成变量Z 0t 的公式,点击“OK ”;类似,可生成Z 1t 、Z 2t 变量的数据。进入Equation Specification 对话栏,键入回归方程形式 Y C Z0 Z1 Z2 点击“OK ”,显示回归结果(见表7.2)。 表7.2

表中Z0、 Z1、Z2对应的系数分别为210ααα、、的估计值210? ??ααα、、。将它们代入 分布滞后系数的阿尔蒙多项式中,可计算出 3210????ββββ、、、的估计值为: -0.522)432155.0(9902049.03661248.0?9?3??0.736725)432155.0(4902049.02661248.0?4?2?? 1.131142)432155.0(902049.0661248.0????661248.0??2101 2101 2101 00 =-?+?+=++==-?+?+=++==-++=++===αααβαααβαααβαβ 从而,分布滞后模型的最终估计式为: 32155495.076178.015686.1630281.0419601.6----+++-=t t t t t X X X X Y 在实际应用中,Eviews 提供了多项式分布滞后指令“PDL ”用于估计分布滞后模型。下面结合本例给出操作过程: 在Eviews 中输入X 和Y 的数据,进入Equation Specification 对话栏,键入方程形式 Y C PDL(X, 3, 2) 其中,“PDL 指令”表示进行多项式分布滞后(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s )模型的估计,括号中的3表示X 的分布滞后长度,2表示多项式的阶数。在Estimation Settings 栏中选择Least Squares(最小二乘法),点击OK ,屏幕将显示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3)。 表 7.3 需要指出的是,用“PDL ”估计分布滞后模型时,Eviews 所采用的滞后系数多项式变换不是形如(7.4)式的阿尔蒙多项式,而是阿尔蒙多项式的派生形式。因此,输出结果中PDL01、PDL02、PDL03对应的估计系数不是阿尔蒙多项式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

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 班级:08投资姓名:陈婷婷学号:802025105 一、研究的目的 本案例分析根据1980年~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模型设定 表1 1980—200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

为分析1980—200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的关系,作下图所示的散点图。 图1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散点图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为分析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数量规律性,可以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Y=β+βX+u i12i 三、估计参数 Eviews的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 回归结果

① 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写为: ^ 184.59590.780645i i Y X =+ (41.10880)(0.004281) t =(4.490423) (182.3403) 2R =0.999159 2R (修正值)=0.999129 F =33247.99 n=30 ② 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α=5% 2 t α(n-2)=2.048 ] ^^ 22222 2 2 ????[()()]1P t SE t SE ααβββββα-≤≤+=- =P (0.780645—2.048*0.004281 2β≤≤0.780645+2.048*0.004281) =P (0.7719 2β≤≤0.7894) =95% 剩余项(Residual )、实际值(Actual )、拟合值(Fitted )的图形如下: 图2 剩余项、实际项、拟合值的图形 四、模型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所估计的参数β1= 184.5959,β2=0.780645,说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可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提高0.780645元。

计量经济学实例分析

计量经济学实例分析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计量经济学实例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与GDP之间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过敏寂静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及时把握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内需,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了重要的意义。 凯恩斯认为,短期影响个人消费的主观因素是确定的,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而其他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本文只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GDP的变化情况之间建立了粗略的模型。 本文利用了1990-2009年之间20年内居民消费水平和GDP数据,旨在说明其中的相互关系,并建立模型以供参考。 关键词 消费收入 GDP 一,理论陈述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货币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即人们的消费支出是起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凯尔斯构建的绝对收入消费函数中,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二,实证分析

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本文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考虑到了GDP 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根据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知识,采用了1990-2009年间的完整数据,构建了以居民收入水平为被解释变量,GDP 为解释变量的一元回归线性模型。 1,参数估计 设模型表达式为:i i i Y U +βX α=+ 其中:Yi :居民消费水平(元) Xi :GDP (亿元) Ui :随机干扰项 表一:居民消费水平与GDP 数据表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第4章部分计算机习题详解(MATLAB)

班级:金融学×××班姓名:××学号:×××××××C4.1 voteA=β0+β1log expendA+β2log expendB+β3prtystrA+u 其中,voteA表示候选人A得到的选票百分数,expendA和expendB分别表示候选人A和B的竞选支出,而prtystrA则是对A所在党派势力的一种度量(A所在党派在最近一次总统选举中获得的选票百分比)。 解:(ⅰ)如何解释β1? β1表示当候选人B的竞选支出和候选人A所在党派势力固定不变时,候选人A的竞选支出 (expendA)增加一个百分点时,voteA将增加β1 100。 (ⅱ)用参数表述如下虚拟假设:A的竞选支出提高1% 被B的竞选支出提高1% 所抵消。 虚拟假设为H0∶β1+β2=0 ,该假设意味着A的竞选支出提高x% 被B的竞选支出提高x% 所抵消,voteA保持不变。 (ⅲ)利用VOTE1.RAW中的数据来估计上述模型,并以通常的方式报告结论。A的竞选支出会影响结果吗?B的支出呢?你能用这些结论来检验第(ⅱ)部分中的假设吗? 所以,voteA=45.0789+6.0833log expendA?6.6154log expendB+ 0.1520prtystrA, n=173, R2=0.7926 .

由截图可得:expendA 系数β1的 t 统计量为15.9187,在很小的显著水平上都是显著的,意味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A 的竞选支出增加1%,voteA 将增加0.0608。 同理可得,expendB 系数β2的 t 统计量为-17.4632,在很小的显著水平上都是显著的,意味着当其他条件不变时,B 的竞选支出增加1%,voteA 将增加0.066。 由于A 的竞选支出的系数β1和B 的竞选支出的系数β2符号相反,绝对值差不多,所以近似有虚拟假设“ H 0∶β1+β2=0 ”成立,即第(ⅱ)部分中的假设成立。 (ⅳ)估计一个模型,使之能直接给出检验第(ⅱ)部分中假设所需用的 t 统计量。你有什么结论?(使用双侧对立假设。) 有截图可得:se β 0 =3.9263,se β 1 =0.3821,se β 2 =0.3788,se β 3 =0.0620 . 令θ1=β1+β2,则有:voteA =β0+θ1log expendA + β2[log expendB ?log expendA ]+β3prtystrA +u , 由截图可知:θ1=?0.5321,se θ1 =0.5331, 所以第(ⅱ)部分虚拟假设的 t =?0.53210.5331≈?1, 即 H 0∶β1+β2=0 不能被拒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