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的思考及启示_蓝剑平

对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的思考及启示_蓝剑平
对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的思考及启示_蓝剑平

唯实

政治文明2003年第6期ZHEN G ZHI W EN M ING

对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的思考及启示

蓝剑平

(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政府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0为主要内容的治道变革。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来解决日益严重的问题。这场影响深远的治道变革,引发了/中国官僚制变革,治理新模式同中国适应性0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对中国的行政改革,建立新型治理模式有着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治理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D035;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3)06-0041-04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来临,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府治理方面,社会服务瞬息万变,公共服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发现,以信息控制、集权和技术治国为基础的科层体制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其赖以建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威尔逊和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两分法与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理论,无法回答和解决政府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与困难:政府财政危机、社会福利政策面临破产、政府机构日趋庞大臃肿、效率低下等等。据此,西方国家纷纷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0为主要内容的治道变革。毛寿龙教授在其5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6一书中,将这一变革的目的归结为三:一是解决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高本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消除官僚主义,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重新改善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三是解决70年代开始普遍面临的财政危机。[1]种种情况表明,曾经主导西方公共行政领域一个世纪之久的主流公共行政,正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政府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这种治理模式的变迁,不仅仅是在政府管理内容、管理形态或管理手段上的小幅度变化,而是在整个社会层面带来的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根本变革。

通过比较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治理变革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各国政府的治理实践经验千差万别,治理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选择也不同,但是,各国政府变革的核心与实质内容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都试图要改变战后几十年形成的政府职能活动范围和运行机制,力图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求更为有效地提高公民普通福利及提升国家生产力、竞争力的制度安排和创新性组织。有学者将西方国家治理新模式的基本理念归纳为:社会公共管理的责任由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承担,重构政府与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关系;

[作者简介]蓝剑平(1978-),男,福建武平人,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研究生,主攻方向公共改革分析和行政管理。

重新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重理政府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关系;从政府的完全理性假设到有限理性假设,解释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必然性的行为主义依据。这种政府治理理念的变迁,必将给中国政府的治理改革带来深深的思考和启示[2]。

一、中国政府治理的现状

中国现阶段的治理模式,总的来说仍然是以管制型为主的治理模式,具体表现在:

1.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政府依然行使国家事务管理与社会事务管理,并以国家的名义组织各种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这种政府选择社会管理目标模式,虽然在计划经济时期起过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弊端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的弱化或取消,社会的一切事物都由政府筹划和实施,政府的治理模式体现为一个权力高度集中,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的/大政府0。虽然,中国政府早在1992年就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但是,我国目前事实上仍然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大多数社会事务由社会自身完成,通过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来实现,并要求政府机构精干、高效、廉洁,这时政府的治理模式应该体现为/小政府0形式。实际上,我国政府当前对社会的管理模式基本上仍是中央集权制,或者说,是中央集权的多部门、多职能的社会管理体制。

2.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近几年来,尤其是加入W TO以来,我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亲政府0的倾向依然十分明显。应该说,在市场经济远未完善的今天,这种/亲政府0的倾向,不仅仅是应该,而且是必要的。政府不仅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般职能,而且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自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主导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力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在于,我国政府的这种/替代0往往变成了完全超越,取代了市场的作用,即使是/替代0也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的老观念,老办法。

3.从政府与第三部门关系的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来隶属于行政组织体系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逐渐趋于独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政治环境的逐渐宽松,使得第三部门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些社团并不能真正称之为第三部门。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团体挂靠于政府,官方色彩比较浓厚。一些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群众基础较好的群众团体,如工会、妇联、残联等,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虽然挂着非政府组织的牌子,有正规的组织体系,以其非营利的特征服务于公众,但这些组织在人员构成和运作方式上却是官本位的,官方色彩较为浓厚。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志愿团体为谋求较高的合法性和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多挂靠于政府机关,这样一来,就使得第三部门的相当一部分团体抹上了半官半民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治性特征的发挥。

二、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带来的思考

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形成的治理新模式,对传统的管理体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正如彼得斯所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我们再不能回到官僚制度的伊甸园时代。0[3]奥斯本在5重塑政府6一书中也认为,传统的官僚制模式已过时,新的公共行政范式已经出现,这就是企业化政府模式。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官僚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官僚制抹杀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创造性,对消费者提出的质量要求不敏感,扭曲了市场法规,毫无效率地生产和分配着公共利益;官僚作为理性自利的行动者,都在利用行政机构追求自己的权力、薪水、特权等,导致公共领域的扩大和行政成本的提高;公共利益不是消费者说了算,而是生产者和政府机构说了算等。[4]新公共管理对传统官僚制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西方国家针对官僚制的弱点,已经在政府的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顾客导向、分权化等许多领域进行改革,可以说,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已经进入了/后官僚时代0。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正式选择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政府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于90年代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除了没有分设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实行政治中立这一点外,中国几乎接受了官僚制所有的理念和方法。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官僚化、职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从而实现政府行为的廉

洁、高效、规范。经过几十年的运作,中国政府人事制度和行政治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距离预设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在运行中所暴露的问题,既有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有一些是由于各种经济社会政治条件的制约,使制度在运行中变形以及不到位的问题,比如职能转化不到位、人治传统等。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后官僚制的理念和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趋势相一致,从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是问题出现了:中国是应当跟上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最新趋势,沿着/后官僚制0的方向进行改革呢?还是继续朝着完善官僚化的方向努力?

我们认为,要根据西方国家选择后官僚制的背景及我国的现实的情况来回答这一问题。从后官僚制产生的背景来看,其产生是同新公共管理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后官僚制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体制上面临的问题是政府机构僵化,缺乏创新和学习能力,而这正是过度的官僚化与迅速变动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带来的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顾客导向,在行政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对传统的官僚制是个极大的挑战,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公共管理进入了/后官僚制0阶段。但是,中国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缺乏近代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民主制度,政府存在权力过大、民主化程度较低、规章制度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务员缺乏职业精神等问题,而这恰恰正是官僚化程度不足造成的。中国政府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加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政府规制,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解决法律缺乏综合症,提高公务员素质以及对公务员行为的有效控制等问题。如果不考虑这种不同的背景,盲目地把后官僚制的一些做法应用于当代中国,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比如,如果不顾西方政府面临法制过度,而中国政府面临法制不足的背景,一味采取/放松管制,对公务员灵活管理0,一旦它与现实中的政府行为不规范相结合,将会使当前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恶化。中国目前仍处在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阶段,缺乏的正是与此阶段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毫无疑问,官僚制正是适应现阶段我国政府治理的一种管理范式。

然而,西方政府治理的新模式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代表了未来公共管理的方向,应该说这样的历史潮流,中国也不能置身于外,/新公共管理0的一些观点做法、经验教训,对我们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三、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带来的启示

这场对西方政府治理改革影响深远的运动,对中国的行政改革、建立新型治理模式究竟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使得社会分层日趋细化,不同群体利益要求千差万别,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日益多元化。与此相反的是,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这种公共服务提供的方式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越来越不能满足公共服务消费主体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西方政府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理念就是,社会公共管理的责任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共同承担,这就意味着,非政府部门、民营部门甚至公民同样可以提供公共服务。这启示着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条件,让现存的社会中介组织、民营部门来提供公共服务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我国一些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已经在参与公共物品服务的提供。政府所要做的是进一步积极引导和鼓励非政府部门参与具有可替代性、产出易界定和可强制履行的/同质性0公共服务,如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等等,由政府购买服务。而公共服务的多元提供主体,社会中介组织、民营部门等,应使政府与社会个体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得到有效沟通和贯联,从而使政府能集中精力/掌舵0。政府与这些非政府部门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伙伴0关系,从而向一种/双向治理关系0发展。这种/双向治理关系0,是将具体的公共服务项目转移给执行机构,政府在保持对公共服务执行机构的/远距离掌舵0的遥控关系的同时,也允许执行机构反过来引导政府决策活动,承担决策咨询功能。

第二,建立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机制,形成新型政社关系。按照陈振明教授在5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0范式6中的说法,/新公共管理0要求政府官员及其他公共部门服务人员由/官僚0转变为/管理者0,由传统的/行政0向/管理0和/治理0转变,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0[5]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新模式,体现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的公民理念的基础上引进了/顾客导向0的理念。传统的公共管理把政府的服务对象称为公民,并认为/民主政府是为它们的公民服务而存在的,而企业是为了赢利而存在的0。新公共管理将/顾客0理念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使政府的管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赋予顾客公共服务的选择权,以推动政府彻底改革传统公共服务体制。这种在公共领域中引入顾客理念的做法,有力地提升了公民的地位,它使公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真正有了选择的权利。在我国,引进/顾客导向0观念是必要的,是/政府管理文化0与/市场管理文化0在理念上的同轨,其意义不在于服务对象的名词置换,而是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认同,即政府作为/人民公仆0向/公民提供服务0的理念转为市场契约下的供需理念。0[6]它从实质的意义上提升了公民的地位。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公共服务中服务提供者居主导地位,而作为主人的公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政府管理者作为公民的/公仆0,在现实关系中早已不复存在,其结果是导致官员工作的不负责任,甚至官僚主义的盛行。而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必须围绕公众的需要来开展工作,检验工作的成效也以是否符合公众的利益为准绳。这样,就把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原则落实到公共行政的实践之中,使得国家公职人员由虚拟的/社会公仆0变成了现实中的/社会公仆0。我国引进/顾客导向0理念,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机制的意义也在于此。显然,这种理念如能真正贯彻,对于现阶段改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提升政府的信任度,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都有很大的意义。t

参考文献:

[1]参阅毛寿龙:5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孙柏英:5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6,载5中国行政管理6,2002年第2期,第19-21页。

[3]参阅[美]B#盖伊#彼得斯:5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参阅[美]麦克尔#巴泽雷:5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陈振明:5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0范式6,载5中国社会科学62000年第6期,第73-82页。

[6]李和中:5西方公共管理市场化取向的意义及启示6,载5武汉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第563-569页。

责任编辑:黄杰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责任论)

第十章社会责任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责任论 答: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问世,它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①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 2.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西南大学2010年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 答: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3.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2007、2005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4.更正与答辩原则[北大2007年研] 答: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又译为答复),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对于相关人,这是一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对于传媒和记者编辑,主动更正和允许相关人更正与答辩,则是遵循职业规范的问题。 5.新闻评议会[社科院2004年研] 答:新闻评议会是指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可以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代表联合组成。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报业及其他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件做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一般不受理违法案件。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仅有裁决权,少数国家如日本等则既有裁决权,又有处罚权,处罚的项目有警告、记过、罚款、开除会籍等。 6.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答: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政治法律、思想观点、文化传

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历史及其价值(定稿)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理性主义视阈下的传媒业思考 彭海星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所以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的价值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因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关键词] 价值; 新闻自由; 理性; 群体认知原理 一、中国语境下的现代传媒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

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二、理性视域下的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向度都以其所欲塑造的个人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巴雷特对此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

西方文化史期末复习经典论述题

1、西方文化的内涵 1)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概要地表述为:第一,包括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学、建筑、艺术、法律和政治制度在内的希腊罗马文化;第二,以虔诚信仰为核心的犹太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第三,给欧洲社会带来风俗习惯和民主传统的日耳曼文化;第四,伴随着商业交往、宗教热情和殖民冒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所以,在东方人的观念中,西方充满着浪漫与理性、热情与虔诚、冒险与智慧。 西方文化通过不同文化的“杂交”和相互否定而产生出新的文化性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不断变迁和自我超越。 2)当代西方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科学理性、工具理性(目的理性或技术理性)为中心的现代工业文明相随,但逐渐暴露出重理轻文的偏颇、快餐文化的消极、拜金文化的媚俗。 2、阐述地理特征与希腊精神塑造间的关系 城邦林立的松散状态培养了自由独立民主的精神,同时,容易导致内战。 临海的地理位置,培养了海洋民族的冒险精神,同时,为反抗权威准备了随着得以出逃的出海口。 3、为什么基督教从非法的地下组织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1)罗马帝国后期,社会生活相对安定、交通便利,使用希腊方言更容易沟通感情2)罗马文化活力逐渐衰退这就为新的宗教的思想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3)基督教是多种思想和精神因素相结合的混合物。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根本特点(这是他的内在吸引力) 4、文艺复兴为何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1)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源地,又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心脏地区。从文化渊源上,这里保留了古罗马优秀的古典文化传统,他们始终把自己看作是古代罗马人的后裔。 2)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的商业和贸易很发达,这就为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3)作为资本主义的最早诞生地,意大利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兴市民阶层。4)新兴资产阶级包括经济上成功的实业家、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生活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过去的新要求,用手中的钱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们的生活追求。城市生活还造就了新兴市民阶层,他们思想活跃,自由化倾向严重,是中世纪敢于冲破旧秩序束缚的那群人。 5、19世纪后半页欧洲为何会掀起现实主义思潮该思潮的文艺主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质财富与经济萧条并存,西方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缓慢进行的社会改革与速度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人们的社会心态交织着乐观与悲观,希望和绝望的矛盾。 与此同时,浪漫主义也逐渐暴露出其虚假造作幻想化及过于重视个人情感的弊端,人们开始感觉到必需要回归到“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真实”的问题思考上去。“理性王国”幻影消失使得“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其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现实主义思潮由此诞生。 文艺主张为1)、以真实的细节表现生活2)、以下层人民及劳动人民的题材作为创作素材3)、科学的对生活进行反思 6、简述古希腊瓶画风格的演变 1)、希腊花瓶最早的风格被称位“几何式”,这种风格的瓶绘主要依赖于直线和诸如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基本图案的重复。 2)、公元前8世纪末开始,动物形象作为一种更受喜爱的装饰出现在希腊花瓶上,并迅速取代了原来的几何图案。因为有些动物是来自东方异域的野兽,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东方风格时期 3)、一个世纪后,动物图案开始让位于以黑色造型技法绘制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这样称呼,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

“整 体 政 府” 论 ———西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向 曾 维 和 提 要|“整体政府”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西方国家第二轮政府改革实践的新趋势。文章系统分析了“整体政府”产生的背景与动因,解析其内涵与目标,介绍其基本内容和实践模式,以期对我国政府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整体政府 政府改革 中图分类号|D52 作者信息|男,197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7级博士生,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讲师,530001。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以“政府再 造”为内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进行了一系列 富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其主要做法是提倡将 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 将传统行政管理那种刻板、僵化的等级官僚 体制形式转变为一种灵活的、以市场为基础 的“企业家政府”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改革 为西方国家摆脱财政、管理和社会等方面的 危机与困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提高了政府 行政效率,强化了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 提升了国家竞争力。但随着政府改革向深层 推进,新公共管理也暴露出不少缺陷,如部门 之间缺乏协调与公共服务“碎片化”、责任问题与民主社会价值观缺失等。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率先进行了第二轮政府改革运动。其改革的重点是从结构性分权、机构裁减和设立单一职能的机构转向“整体政府”(whole of g overnment ,W OG )。此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类似的政府改革探索。“整体政府”已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新趋向。一、背景与动因1997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在政府管理方式上虽然继承了保守党的不少优秀做法,如管理主义和用户至上主义,但政府管理主题发生了一个突出的变化,即“利用‘联合政 府’或‘整体政府’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从此,“整体政府”成为英国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模式。1999年,英国政府发表了《现代化政府》白皮书,该书在对前两年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推行“整体政府”的政府改革10年规划。白皮书从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信息技术运用和公务员管 6 01政治学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日本新闻业 一、名词解释 1.《官版·巴达维亚新闻》[人大2004年研] 答:《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1月由官方“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和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先后印发了23卷。“新闻”一词系日文“报纸”的意思。此报翻译自在荷属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机关报《爪哇新闻》,以《巴达维亚新闻》为名公开发行,因系官办,故冠以“官版”二字。报纸形式、印刷手段还很落后,曾使用过荷兰人于1849年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 2.NHK[上海财大2010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日本广播协会的简称,创建于1926年,战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该机构一直经营广播业,现在主要力量已转向电视。按照日本《广播法》的规定,NHK是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它在承担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不以赢利为目的。NHK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经营委员会,其成员由首相提名,经参众两院同意后任命,任期三年。NHK包括三套广播网:第一广播网以新闻时事为主,其次是文化和娱乐节目;第二广播网以知识教育为主,其次是文化和新闻时事;第三广播网是调频广播,以文化娱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时事节目。此外,NHK还有两套电视网:一套为综合频道,一套为教育频道。从总体上看,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时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3.《读卖新闻》 答: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它是日本五大全国性综合性日报之一,每日发行早版和晚版两种版本。2004年日发行量达到1408.1万份,不但在日本位列第一,而且是世界报业发行量之最。主要面向社会中下层办报,是大众化报纸,类似中国的都市报。在报道社会新闻、生活时尚、医疗护理等方面版面多,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浅显。《读卖新闻》集团形成覆盖全日本、全球的新闻采集网。 4.《朝日新闻》 答:1880年创办于大阪。它是仅次于《读卖新闻》的第二大日报,是全球发行量领先的第二大日报。其广告收入在日本位居第一。它是一份严肃的高级大报,以“精英新闻”定位,以知识分子、工商业主管、政府官员等中上阶层人士为主要读者。以政治、经济、外交等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在社会贡献方面,该报运营的各类公益性法人有20多个,涉及文化、艺术、社会福利、教育、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5.《日本经济新闻》 答:1876年12月2日在东京创办,原报为《中外物价新闻》周刊,1885年改为13刊,1946年3月改为现名,是日本经济界尤其是金融界(财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报纸。为综合性日报,偏重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报性质。代表并反映财界的主流意见,受到日本政府、企业、金融业的格外重视,主要读者群为财经系统、企业、政府官员。以平实稳重为主要风格。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浅议中西方新闻自由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闻自由思潮理论虽然不像西方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已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有关新闻自由的讨论却也是由来已久。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地区在标榜本国新闻“绝对自由”的同时,不断指责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不自由。加之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传媒的繁荣,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闻自由的本质、把握好新闻自由的“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标签:新闻自由;国家安全;新闻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虽然有关新闻自由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新闻自由是指媒体人搜集、发布、传播、出版新闻的自由。《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解释是:“新闻自由,亦即出版自由,属公民民主权利中的一种,是宪法所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1]从广义上看,新闻自由也应当包括公众的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新闻自由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分析当今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出发,找出当前新闻自由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求发展新闻自由的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应有之义。 一、新闻自由的缘起 新闻自由的思想由来已久,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就指出:杀人只是杀死了一个有理性的动物,破坏了一个上帝的像。而禁止好书的出版,则是扼杀了理性本身[2] 。《论出版自由》的出版标志着新闻自由思想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美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说:“我们相信最终会证明,人是可以受理性和真理支配的。因此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给人打开所有通向真理的道路。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好的办法是新闻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过:“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3]201同时,新闻传播面向大众的特征,也就决定了新闻自由并不只与新闻工作者关系密切,也与大众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中西方新闻自由发展的现状 在西方,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例,标榜自己的国家是真正拥有新闻自由的国度。“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的同时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手段。”[4]而中国经历过相当漫长的封建时期,社会主义历史仅有六十余年,新闻自由存在着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善的地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虽然新闻自由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实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最终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美国新闻业)【圣才出品】

第二章 美国新闻业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 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 (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 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 (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 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 (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 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美国新闻业现状 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 美国新闻业的现状 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 美国传媒业的特点 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 新闻媒介高度垄断 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 美 国新 闻业

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 (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 (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 (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 (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 (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 (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 二、美国新闻业现状 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 研究路径概述 所谓价值者,其内在已经假设主体对其目标有明确认识,客体价值的论述即是它与这一目标关系的展开。故而欲探讨西方新闻自由历史发展的价值,势必先要探求时代对于传媒业发展前景所达成的共识,历史发展之价值则应当在与这一共识的比较中加以把握。此外,对于“西方新闻自由发展史”,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而文化理论的形成和转型,常常作为历史发展其他方面的总结或起点,故而笔者欲将这一历史置于新闻自由理论范式的形成与转型中加以透视。 现代传媒的必要性 “理性”与“传媒发展”几乎勾勒了现代传媒业形成的全部历史。 在理性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知识首先被笛卡尔—康德的现代哲学定义为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形式与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伴随科学取得的种种成就,它也被定义为坚信人类将不断进步的信心。 正是此种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信心,加之同样建基于理性基础上的进化理论,构成了西方文明扩张的两块基石。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它具体在严复在《天演论》中表述为,一国文明中如不能结出理性的果实,则它将为世界诸民族的进步所淘汰。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合理性,现实地源于“帝国—中国”,“文明竞争”的叙事当中。 这种动机使得现代性的紧张,具体而言是理性主义内部的紧张,成为一个退居其次的问题。而现代传媒业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互构性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理想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帝国—中国的叙事乃是把握现代传媒必要性的起点。 与此同时,在帝国—中国叙事开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理论已内在地含有国家—公民这一叙事,它同时成为传统文化本身寻求理性主义合理性的一种叙事。 综上,构建现代传媒,对于时下对抗和联系着的两种主流叙事,即帝国—中国、国家—公民均具有合理性。在此意义上,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业即是时代对于传媒发展的共识。 理性主义视域下的现代传媒图景 任何一种文化都以它所将塑造的个人形象作为表征。 当包括近代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明面临着“不理性即淘汰”的局面,理性主义事实上已经规定了诸文化的任务:以探求真理为前提,以改造自然为进步。循着这一任务,个人的使命被无可避免地规定为认识世界。 这便证明了,理性主义在将世界改造得更适于人的同时,也在界定人的内涵。当人的使命被理性主义规定为认识世界,人的内涵即被界定为现代哲学认识论主体的形象。 对此,巴雷特评论道:“在现代哲学(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中,人已经完全扮演了一个认识论主体——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记录感觉材料,提出命题,进行推理,确定知识,而不是当作一个在这一切现象低下,出生、受苦、死亡的人。” 以此为背景,经过“思想自由市场”这一命题的转化,个体的认知使命得以与传媒的认知使命接轨,传媒的认知使命又与文化的认知使命接轨。因此,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传媒文化是作为群体认知的实践而存在的,它被具体反映为真实性和客观性等报道原则。于事实层面,现代传媒人秉持着与科学类似的工作原理,后者以物作为客体,前者则与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一同构成“事实”的认知链条。 因此,现代传媒文化与理性主义本身相同,都以求真为己任,以塑造认识论主体式的个人作为表征。这便解释了李普曼描绘下现代传媒人呈现的形象:“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西方文化史》

一、古代篇 第一章古代希腊文化 一、希腊的地理环境 希腊半岛是主要组成部分,半岛境内山峦起伏,只有些不大的平原,耕地不足,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矿藏资源匮乏,但半岛东临爱琴海,海上岛屿星罗棋布,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的良港。航海业和海外商业贸易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经济发展还是需要以农业为基础。 希腊半岛的这种山区地形,交通不便,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城邦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政治统一进程。 希腊地理的山区特性使得希腊的统一进程极为不易,难于真正达到统一,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争霸的方式建立不同城邦之间的政治联系,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从过去的军事民主制时代遗留下来的民主风气小国寡民的城邦中得以留存,甚至发扬光大。同山区物产的贫乏,不利于城邦之间的经济交流,只有跨过海洋与其他地区进行商业贸易,客观上加强了希腊半岛与欧亚其他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 二、欧洲最早的文明:爱琴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分为两个阶段: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1、克里特文明 阿卡亚人入侵说。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外族入侵是米诺斯文明毁灭的主要原因。迈锡尼文明及其灭亡 2、迈锡尼文明,这一文明以迈锡尼、梯林斯等城邦为中心。 迈锡尼文明是克里特文明的继续和发展,其位置处于南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文明的创造者是来自欧洲的阿卡亚人 三、古典时代希腊城邦政治与文化特征 1、▲城邦的定义:形式上,即一城一邦。 本质上,与现代国家相比,城邦的特征:一、从规模上而言,它们只是刚刚从较为原始的部落公社时代转变过来的小国寡民的政治实体,一般都以某一城市为中心,周围环之以范围有限的农业灌溉区域。二、 具有原始氏族公社时代的民主制遗风。比如王权远非专制的,要受贵族群体的限制,甚至有些城邦实行的是平民民主制度,如斯巴达、雅典和早期的罗马。三、城邦 时代的阶级关系带有很浓重的氏族时代的血亲遗存。四、城邦的公民权属于本城邦自由民,外来者只能处于附属地位。这带有明显的氏族时代家族制遗风。五、城邦的治理一般都是由国王和贵族合作进行,还没有出现职业化的官吏队伍和职业化的军队。六、一般都是执行兵民合一的制度。 A、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或军事民主制时代,公元前11-9世纪之间) B、古风时代(城邦形成及发展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C、古典时代(城邦民主政治繁荣的时代,约公元前510-前323年) D、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没落时期,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 (二) 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文化——以雅典为例 1、(1)民主制度,西方的直接民主制起源于古代希腊,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则是古代希腊的典范。经过提秀斯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终于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笔记

《当代新闻理论》笔记 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绪论 第一节新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世界新闻学的形成 (一)概况 1、探讨报纸的采写和编排方法与技巧,成为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因而最初的新闻学也被称之为“报学”。 2、新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新闻传播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对新闻的本质特征及新闻传播内容的内在规律和新闻工作的行为规范的科学概括。 3、19世纪中期,新闻学首先是在西方国家获得独立学科地位。 (二)西方新闻学专著 1、《德国新闻事业史》:1845年德国人普尔兹撰写,是世界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标志着世界新闻学的形成。 2、一批学术刊物陆续出现,一些研究论文和专著相继问世,为新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⑴《实用新闻学》:美国新闻记者休曼1903年所著,涉及新闻采写编辑、新闻史、新闻伦理、新闻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美国第一本实用性新闻学专著,建构了新闻时务与新闻理论、新闻历史相结合的新闻学研究体系。 ⑵《舆论学》:1922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所著,该书将舆论过程作为新闻现象的本质,阐明了舆论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揭示了舆论传播与新闻学深刻的内涵,为新闻学拓宽了研究视野。 ⑶《新闻学原理》:美国著名报人约斯特于1924年所著,系统论述了新闻起源、新闻性质、新闻真实、新闻伦理、新闻选择标准、新闻社会责任等涉及新闻学原理的一系列问题,为新闻学科理论体系构筑了基本的框架。 ⑷《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国新闻学家施拉姆所著。该书为西方代表性的新闻理论著作。 二、中国新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新闻学经历了 (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后 1、代表人物:洪仁玕、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孙中山 2、代表著作:《资政新篇》、《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盛世危言》等。(其它详见p6-7页) 3、贡献:为我国新闻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特别是他们关于报刊性质、功能、任务、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成为后来人们认识新闻事业性质和功能的重要依据。他们关于新闻事实、新闻快捷、新闻伦理、新闻文风等方面的论述,也成为后来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社会主义改造前,我国新闻学研究进入了成熟期 1、标志:几本有代表性的新闻学专著的出版—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6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2、代表人物:徐宝璜、邵飘萍 3、代表专著:黄天鹏的《新闻学名论集》、储玉坤的《现代新闻学概论》、任白涛的《综合新闻学》和萨空了的《科学的新闻学概论》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学研究 1、从20年代开始,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人前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理论都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2、作为党的活动家和领导人,他们在指导革命报刊工作的过程中对其性质、任务、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等作过许多阐释和论述,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报刊思想。 3、中国共产党人又组织地开展新闻学研究是延安时期。整个40年代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学研究深入发展并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学研究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性时期。 4、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也为新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

2021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昌大学考研 ——新闻与传播

个人考研感悟 考研终于结束了,这一年半以来有痛苦失落也有彷徨和不安,但好在还是熬过来了,我终于也有时间好好的安静下来把我这一年半的考验心路历程写下来就当作一个纪念,也给之后想要考验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小小的参考。 首先先感谢一下high研App和论坛里的伙伴们,当初刚刚决定考研的时候完全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幸好在high研App上得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各种学习资料,最终终于考上了。(论坛还给了非常优厚的稿费,两全其美。嘿嘿),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当初一样,迷茫了就来这里看看,或许我的些许经验真的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呢。下面,言归正传。 简单说一下我的考研准备。九月底结束的实习顺便买了教材,然后国庆开始准备考研,没有报班,每天大概就是九点半起床,十点开始学习。除去吃饭和休息时间,一天应该有九小时的高效学习时间。关于考研,其实没有大部分人想像中那么痛苦,考研讲究的是“剩者为王”,我身边的同学,只要认真准备到最后一刻并且顺利考完了四科的成绩出来都不差,大部分人考研失败了无非就两个原因,一个是复习方法不对(譬如整天停留在抄写公式和背政治,这些地方你能拿到的分数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分,按照计划刷完题不可能记不住公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放弃的太早,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在考前一个月开始拉闸,感觉学习枯燥学不进去,政治又背到想吐,我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每天回忆自己学到了什么,明天就上考场的话有哪些地方还是没有信心,然后保持适度的学习时间,适度娱乐(比如我还是在追番,还是在打球,还是在玩手游)。 关于英语,我觉得我研究得应该算是很透彻了,我六级裸考刚过线,所以我觉得只要有六级裸考420左右的同学都有拿到85分以上的经验的。英语总体来说我分成单词和题型来学习。 a.学习资料 考研学习资料切记只有一个原则——少而全。瞎买一大堆资料不仅学习吃力,而且压力也很大,但是买的资料少了会造成有短板,而且能力上也会有很大欠缺。 我推荐的资料是(不是广告):

西方文化史试题

西方文化史试题 一、填空 1、《俄底浦斯》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2、喜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时唱的歌)。 3、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爱与智慧)。哲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本原问题)问题,它包含两个问题:(本原是什么?)和(本原生成的原因?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4、西方哲学的始祖是(泰勒斯),他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8、被柏拉图成为“学园之灵”的是(亚里士多德)。 9、爱非斯学派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第一次提出了(逻各斯)概念。 10、爱利亚学派的最大代表是(芝诺),他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存在)。 11、荷马的两部伟大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2、古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 13、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 11、古希腊哲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一与多)和(动与静)。 12、原子唯物论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3、普罗泰戈拉的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命题是(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提出的哲学方法是(问答法)和(下定义) 15、古希腊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作是被称作处女宫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为了纪念女神(雅典娜)。 16、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是(米洛的维纳斯)。 17、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18、芝诺为反对运动,提出的四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阿基里斯悖论)、(游行队伍悖论)和(两分法悖论)。 19、被称作历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其代表作(《希波战争史》)。 20、修昔底德的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被称作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的是(阿里斯达克),他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22、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看作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 23、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 24,罗马的母亲河是(苔伯河),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其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 25、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6、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两兄弟:(罗穆路斯)和(雷莫斯)。 27、(波吕克利特斯)与菲狄亚斯齐名,他善于用铜,而菲狄亚斯善于用石。他在《法则》一书中提出头占整个身体的(七分之一),面部占(十分之一),脚掌占(六分之一)。 28、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维纳斯)是艺术家最青睐的对象。 29、古希腊最早的男子雕像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一般采用(埃及)的人体构图。 30、号称古典时代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的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31、按照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柱子分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32、发现爱琴文明遗址的两个重要的考古学家是(施里曼)和(伊文斯)。 33、古希腊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爱琴文化)、(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和 (希腊化时代 )。 34、狮子门属于(迈锡尼)文明的建筑。 35、古希腊时期雅典和斯巴达代表着两个主要类型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和(寡头制)。 36、古希腊的僭主克里斯蒂尼创制了(陶片放逐法),根据此法,任何一个被认为对国家有危害的公民都可以被放逐十年。 37、公元前1000年前后,(腓尼基)人发明了字母,希腊字母就是在他们的基础上改进的。 38、古希腊的第一个个人作家是(赫西俄德)。 39、被称为“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被称为“阿提卡蜜蜂”的古希腊史学家是(色诺芬),被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的是(波里比阿)。

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探索及趋势

政府改革治理模式探索及趋势 一、西方政府的改革——新公共管理改革 英国模式: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美国模式:以信奉管理为特征,带有更明显的管理主义和新泰勒主义倾向。 新西兰、澳大利亚模式:更多、更明确采取了管理主义模式,在公共部门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及市场机制。一是政府已使许多由公共组织履行的功能商业化;二是只要可能就将商业活动与非商业活动分开,并将教育活动转移到公共公司;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变化,引入合同制、绩效工资和新的责任机制。 欧洲各国:带有明显管理主义色彩,或多或少以新公共管理为取向。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政府职能的优化 2、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3、分权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 5、人力资源改革 6、机构的重组 发展趋势 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是各国政府改革遵循的基本轨

迹,并随着政府治理变革运动的深入,为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及管理方法、技术与手段的创新,越来越多国家采用合约这一治理工具,期望构建一种理想的政府治理模式,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缓解政府合法性危机。以契约为核心的治理与实践兴起,其特点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契约化、治理结构扁平化,他摒弃了新公共管理一条腿走路,将市场、政府以及其他机构看做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与互动,强调国家与社会化组织间的契约关系,它对建设契约性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改革的探索 1、1952年底,第一次机构改革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国务院部门增加,机构数量到1956年达到81个,形成建国以来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2、1956年下半年,第二次机构改革 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精简和调整,国务院机构数达到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3、1960—1965年,第三次机构改革 受大跃进和左的干扰,重新强调集权,原来撤销的机构又恢复,增设新的部门,到1965年,国务院部门达到79个,形成建国后第二次高峰。 4、1982年,第四次机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撤并机构,裁减人员,以解决干部副

新闻理论体系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 绪论 一、中国当代新闻理论体系的框架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内容的三个来源 1.中国历史上新闻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 2.西方新闻理论和学术思潮的影响。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指导 3.中国当代新闻的实践和研究 ●中国当代新闻理论体系的五个板块 1.新闻本体研究。涉及新闻内涵、本质、功能、地位、作用。1 2 2.新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闻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受到外部哪些因素的制约影响;与受众的关系。34 3.新闻事业的生存发展问题。涉及所处环境;自身结构;媒介经营;媒介管理。5-10 4.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11 5.新闻理论的历史发展。12 二、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于中国新闻理论的重要贡献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关于新闻传媒的功能。喉舌、桥梁 2.党的机关报的地位。具有中心地位,指导性、权威性 3.办报的方针。 4.关于新闻的真实性。 5.关于舆论引导。 6.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三代领导人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的特色 三、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建设:一个亟待重视的课题 第一章新闻本体论 一、关于新闻定义的探讨 ●新闻 新闻学中,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述、图片、新闻资料等。狭义指消息这一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书修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基本特性 ●新闻基本特性 一、真实性。 指新闻报道内容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真实性是新闻的首要特性,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和基础。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两个层次: 1.具体真实。即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进行真实的反映。 2.总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不仅在单篇报道的具体事实保持真实,还必须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体现出社会的宏观真实, 展现社会全貌。 二、新鲜性。由新闻本身的功能和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包括3个层次: 1.事实要新。 2.传播要快(要注意时宜性)。 3.报道手法新。 三、公开性。 新闻传播必须面向尽可能多的受众,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流通,实现新闻价值和目的。因为新闻是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起到联系沟通作用。(注意公开的尺度) 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 包括两层含义。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精确新闻学)【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 精确新闻学 1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精确新闻学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1)大众传播媒介运用精确的数据来报道某些新闻始于20世纪30年代。 (2)20世纪60年代是精确新闻学的真正诞生期。 (3)1973年是精确新闻学定型的一年。 二、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1.含义 精确新闻学是指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方法。 精确新闻学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含义 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长处 不足 确立论题 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法 定量调查 整理分析 写作 精确新闻学

2.长处 (1)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①精确新闻学以冷峻的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 ②使新闻报道更显客观、公正。 (2)更能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意见。 无论民意测验还是实地社会调查,都面向社会收集数据,客观上较全面地反映民意。(3)新闻报道更令人信服。 ①精确新闻学采取科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得到确凿的数据。 ②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确凿的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 3.不足 (1)新闻事件不可能全部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2)要搜集大量数据并加以归类、分析,花费时间长,时效性较差。 (3)精确新闻学的读者面窄,要求水平高。 三、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法 (1)确立论题 ①应具有现实意义的,能引起人们广泛兴趣,通常是社会的热点或难点。 ②需要具备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 (2)定量调查

确定调查的区域、对象和调查方法,设计问卷,作实地调查。 (3)整理分析 把所有资料输入电脑,进行分类、归纳,并对所有数据作出分析。 (4)写作 ①描述性写法,指尽可能客观地提供某方面的全面数据。 ②解释性写法,指着重地以详尽的数据来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后果。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一、名词解释 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精确新闻(南京大学2017年研) 二、简答题 1.简述精确新闻学的基本特点。 2.简述精确新闻学的报道方法。 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精确新闻学(清华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精确新闻(南京大学2017年研) 答:精确新闻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曾在美国风行一时的一种新闻报道观念,最早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