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10-03-18 12:47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

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其馀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参校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而其他《易》外别传者亦兼收以尽其变,各为条论,具列于左。△《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韩婴作,或云丁宽作。然据《汉书》,《韩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为疑。"司马贞议亦曰"案刘向《七略》有《子夏易传》,但此书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经簿》云:《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是先达疑非子夏矣。又《隋书·经籍志》云:《子夏传》残阙,梁六卷,今二卷。知其书错缪多矣。又王俭《七志》引刘向《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今题不称韩氏而载薛虞记,其质粗略,旨趣非远,无益后学"云云。是唐以前所谓《子夏传》,已为伪本。晁说之《传易堂记》又称:"今号为《子夏传》者,乃唐张弧之《易》"(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是唐时又一伪本并行。故宋《国史志》以《假托子夏易传》与《真子夏易传》两列其目,而《崇文总目》亦称此书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经义考》,证以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应麟《困学纪闻》所引,皆今本所无。德明、鼎祚犹曰在张弧以前,应麟乃南宋末人,何以当日

所见与今本又异?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谨案:唐徐坚《初学记》以太宗御制升列历代之前,盖臣子尊君之大义。焦竑《国史经籍志》、朱彝尊《经义考》并踵前规。臣等编摩《四库》,初亦恭录御定《易经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弁冕诸经。仰蒙指示,命移冠国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时代不淆。圣度谦冲,酌中立宪,实为千古之大公。谨恪遵彝训,仍托始于《子夏易传》,并发凡于此,著《四库》之通例焉。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行本)宋王应麟编。应麟,字伯厚,庆元人。自署浚仪,盖其祖籍也。淳佑元年进士,宝佑四年复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案《隋志》载郑玄《周易注》九卷,又称郑玄、王弼二注,梁陈列于国学,齐代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然《新唐书》著录十卷,是唐时其书犹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总目》惟载一卷,所存者仅《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四篇,馀皆散佚。至《中兴书目》始不著录(案《中兴书目》今不传,此据冯椅《易学》所引),则亡于南北宋之间。故晁说之、朱震尚能见其遗文,而淳熙以后诸儒即罕所称引也。应麟始旁摭诸书,裒为此帙,经文异字,亦皆并存。其无经文可缀者,则总录于末简。又以玄注多言互体,并取《左传》,《礼记》,《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考玄初从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易》,故其学出入于两家。然要其大旨,费义居多,实为传《易》之正脉。齐陆澄《与王俭书》曰:"王弼注《易》,玄学之所宗。今若崇儒,郑注不可废。"其论最笃。唐初诏修《正义》,仍黜郑崇正,非达识也。应麟能于散佚之馀,搜罗放失,以存汉《易》之一线,可谓笃志遗经,研心古义者矣。近时惠栋别有考订之本,体例较密。然经营创始,实自应麟,其捃拾之劳亦不可泯。今并著于

录,所以两存其功也。(谨按:前代遗书后人重编者,如有所窜改增益,则从重编之时代,《曾子》、《子思子》之类是也。如全辑旧文,则仍从原书之时代。故此书虽宋人所辑,而列于汉代之次。后皆仿此。)△《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惠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玄《易注》一卷,其后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略,于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徵,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厘定。复搜采群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系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条。移应麟所附《易赞》一篇于卷端,删去所引诸经《正义》论互卦者八条。而别据玄《周礼·太师》注作《十二月爻辰图》,据玄《月令》注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附于卷末,以驳朱震《汉上易传》之误。虽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实胜原书。应麟固郑氏之功臣,栋之是编,亦可谓王氏之功臣矣。△《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著有《易注》,不言卷数。《隋书·经籍志》有陆绩《周易注》十五卷。《经典释文·序录》作陆绩《周易述》十三卷,《会通》一卷。《新、旧唐书·志》所载卷数与《释文》同。原本久佚,未详其孰是。此本为《盐邑志林》所载,凡一百五十条。朱彝尊《经义考》以为钞撮陆氏《释文》、李氏《集解》二书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传注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称其《经》文异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明辨晳也",晳作逝;"纳约自牖",牖作诱;"三年克之,惫也",惫作备。此本又皆无之。岂所见别一本欤?然彝尊明言《盐邑志林》,其故则不可详矣。彝尊又言:"曹溶曾见有三卷者。"然诸家著录,并无三卷之本。殆京氏《易传》三卷,旧本题曰"陆绩注"。溶偶观之未审,因误记误说也。昔宋王应麟辑郑氏《易注》,为学者所

重。士粦此本,虽不及应麟搜讨之勤博,而掇拾残剩,存什一于千百,亦可以见陆氏《易注》之大略矣。绩字公纪,吴郡人。官至郁林太守,加偏将军。事迹具《吴志》。士粦字叔祥,海盐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犹目不识丁。寓居德清姜氏家,姜始授以句读,晚乃卓然自立,盖亦奇士云。△《周易注》·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上、下经》注及《略例》,魏王弼撰。《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注,晋韩康伯撰。《隋书·经籍志》以王、韩之书各著录,故《易注》作六卷,《略例》作一卷,《系辞注》作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载弼注七卷,盖合《略例》计之。今本作十卷,则并韩书计之也。考王俭《七志》,已称弼《易注》十卷(按《七志》今不传。此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引),则并王、韩为一书,其来已久矣。自郑玄传费直之学,始析《易传》以附经,至弼又更定之。说者谓郑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郑氏《易注》,至北宋尚存一卷。《崇文总目》称存者为《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四篇,则郑本尚以《文言》自为一传,所割以附经者,不过《彖传》、《象传》。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经皆弼所更定,非郑氏之旧也。每卷所题《乾传》第一、《泰传》第二、《噬嗑传》第三、《咸传》第四、《夬传》第五、《丰传》第六,各以卷首第一卦为名。据王应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标。盖因毛氏《诗传》之体例,相沿既久,今亦仍旧文录之。惟《经典释文》以《泰传》为《需传》,以《噬嗑传》为《随传》,与今本不同。证以《开成石经》,一一与陆氏所述合。当由后人以篇页不均为之移并,以非宏旨之所系,今亦不复追改焉。其《略例》之注,为唐邢璹撰。璹里籍无考,其结衔称"四门助教"。案《唐书·王鉷传》称为"鸿胪少卿邢璹",子縡,以谋反诛。则终于鸿胪少卿也。《太平广记》载其奉使新罗,贼杀贾客百馀人,掠其珍货贡于朝。其人殊不足道,其注则至今附弼书以行。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馀皆

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别本。今则惟此本存,所谓蜀本者已久佚矣。弼之说《易》,源出费直。直《易》今不可见,然荀爽《易》即费氏学,李鼎祚书尚颇载其遗说。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刚柔,已与弼注略近。但弼全废象数,又变本加厉耳。平心而论,阐明义理,使《易》不杂于术数者,弼与康伯深为有功。祖尚虚无,使《易》竟入于老庄者,弼与康伯亦不能无过。瑕瑜不掩,是其定评。诸儒偏好偏恶,皆门户之见,不足据也。△《周易正义》·十卷(内府刊本)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寝流于谶纬。王弼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汉儒,自标新学。然《隋书·经籍志》载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有《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册府元龟》又载顾悦之(案悦之即顾夷之字)《难王弼易义》四十馀条,京口闵康之又申王难顾,是在当日已有异同。王俭、颜延年以后,此扬彼抑,互诘不休。至颖达等奉诏作疏,始专崇王注而众说皆废。故《隋志》"易类"称:"郑学寝微,今殆绝矣。"盖长孙无忌等作《志》之时,在《正义》既行之后也。今观其书,如《复·彖》"七日来复",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说,则推明郑义之善。《乾》九二"利见大人",王不用"利见九五"之说,则驳诘郑义之非。于"见龙在田,时舍也",则曰"《经》但云'时舍',《注》曰'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而不疏舍之何以训通。于"天玄而地黄",则曰"恐庄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庄说之何以未允。如斯之类,皆显然偏袒。至《说卦传》之分阴分阳,韩注"二四为阴,三五为阳",则曰"辅嗣以为初上无阴阳定位",此注用王之说。"帝出乎震",韩氏无注,则曰"《益卦》六二'王用亨于帝,吉',辅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出震而齐巽者也',则辅嗣之意以此帝为天帝也"。是虽弼所未注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体,主于诠解注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礼疏》或乖郑义,颖达至斥为"狐不首丘,叶不归根",其墨守专门,固通例然也。至于诠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典籍,源委粲然,则由王注扫弃旧文,无古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 邵曼珣 〈子部總敘〉云:「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農家,有醫家,有天文演算法,有術數,有藝術,有譜錄,有雜家,有類書,有小說家,其別教則有釋家,有道家,敘而次之,凡十四類。」 六經以外的子書,《總目》將其分為14類,這14類又可分為四組: 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以上六家,皆治世者所有事也。術數、藝術。以上二家,皆小道之可觀者也。 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以上四家,皆旁資參考者也。 釋家、道家,外學也。 從以上分類看來,《總目》子部有四個特點: 一、以儒學為正宗,「儒家中心觀」 二、將農醫天文算法升至前六類,提高科學的地位 三、排斥外學,將釋道置於子部最末。 四、排斥雜家:《總目》將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置於雜家類,〈子部總敘〉云: 「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雜家。」許多學者皆以為失當:如孫德謙說:「如名墨家學,以後世無傳概入雜家,未免失之淆亂。」1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斥指《總目》「最誤者莫如合名墨縱橫於雜家,使《漢志》九流十家頓亡。」李致忠:「《四庫總目》的「雜家類」偷換雜家固有的概念,說什麼『雜之意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是說雜家兼有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博采眾家為一家,形成自己的學說,……《四庫總目》偷換概念,將雜家說成雜類,變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云:「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變而得宜,於例為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共分六類: 一、立說者謂之雜學 卷117·子部27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22部,178卷,皆文淵閣著錄。) 1參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158~162。 2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頁36。見上揭書頁162。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序

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 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洎乎漢代,始有詞人(1)。迹其著作,率由追錄。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2),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3)。至於六朝,始自編次。唐末又刋板印行。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襍(4),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5)。此在翦刈巵言(6),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總集之作,多由論定。而蘭亭、金谷(7),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8)。《丹陽集》惟錄鄕人(9),《篋中集》則附登乃弟(10)。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11),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巋然而獨存者,《文選》、《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12)。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13);劉勰以知遇獨深(14),繼爲推闡。詞場恩怨(15),亘古如斯。冷齋曲附乎豫章(16),石林隠排乎元祐(17)。黨人餘釁(18),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固宜别白存之(19),各核其實。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操觚之士(20),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21),至以嚴嵩爲察

目录学背诵提纲

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 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1)图书说 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 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 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 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 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 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 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科学研究的需要是推动目录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目录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目录学与校雠学、版本学的关系 古代目录学与校勘学,版本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古代进行图书整理时,大多是从广搜异本,校勘文字开始,然后对群书进行著录、分类、撰写叙录,编成书目,因此,校雠学、版本学和目录学的发展,界限不那么清楚,存在着许多交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知识的不断分化,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的繁荣发展,划清了界限。校雠学、版本学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

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明代久无传本。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跋称十卷,与《宋志》合。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究其异同,核其虚实。 例:“今检此本,亦无元灵二曲及朱鸟窗一段,而有十二事之篇目,与曾所说又不同。又《玉海》引《中兴书目》曰:《汉武帝内传》二卷,载西王母事。后有淮南王公孙卿、稷丘君八事,乃唐终南玄都道士游岩所附,今亦无此八事。盖明人删窜之本,非完书矣。”《汉武帝内传》·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存佚着录:主要涉及古籍在流传中的存亡佚失的情况。 例;“蜀杜光庭撰。记古来遇仙之事。《云笈七签》所载凡四十四条,此本凡七十五条。然第五卷末尚有阙文,不知凡佚几条也。”《神仙感遇传》·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续修四库全书总集书目(DOC)

集部第1578-80冊:唐寫本文選集注一百二十卷(存二十四卷) 影印唐寫本集部集部第1581冊:文選理學權輿八卷(清)汪師韓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理學權輿補一卷(清)孫志祖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考異四卷(清)孫志祖撰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清嘉慶四年讀畫齋叢書甲集本 集部第1581冊:文選旁證四十六卷(清)梁章鉅撰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集部第1581冊 21-410 集部第1582冊:文選笺證三十二卷(清)胡紹煐撰影印清光緒劉世珩刻聚學軒叢書第五集本 27-481 绩溪胡绍煐。紹煐病李选择焉不精,而欲补段玉裁、王念孙治文选所未及者,二十余载,最后厘为三十二卷,,有朱右曾序以及自序。咸丰间刻即毁,仅存钞本同治十二年。其子小泉以钞本伪夺,属族父培系为校勘。 集部第1582冊:文館詞林一千卷(存三十卷)(唐)許敬宗撰影印民國三年張鈞衡刻適園叢書第三集本 152卷诗十二人部9赠答一:四言亲属赠答,夫妇赠答 156-158卷157卷诗十七人部十四赠答六杂赠答三158卷诗十八人部十五赠答杂赠答四 160卷诗廿礼部二释奠下四言 346卷颂十六礼部五巡幸347卷 414卷七四七体 452卷碑三十二百官二十二将军二 453卷碑三十三百官二十三将军三 457卷碑三十七百官二十七都督一 459卷碑三十九百官二十九都督三 662卷诏(伐) 664-670卷664卷诏(抚)665卷诏三十五赦宥一666卷诏令三十六赦宥二667卷诏三十七赦宥三668卷诏令(赦诏)669卷诏三十九赦宥五670卷诏四十赦宥六 691卷(敕)诫励贡举除授黜免 695 卷移都毁废祭祀崇学田农政事举士赏罚军令赦令杂令(令)699 卷教四恤亡裒贤显节终复毁废祷祀崇法 残简敕表 集部第1582冊:文苑英華纂要八十四卷(宋)高似孫輯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 集部第1583-88冊:七十二家集三百四十六卷附錄七十二卷(明)張燮輯影印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提要:明张xian 是编凡七十二家。周一人汉十二人魏七人晋是一人宋五人齐二人梁十八人,陈五人北魏二人北齐二人北周二人隋五人,其所取材除各史籍该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对明诗的批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对明诗的批评 作者简介:罗畅,女,1990年9月出生,黑龙江省牡丹江人,海南师范大学,1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目录学著作。四库馆臣采取秉笔直言,他言以评,评中带评、评后有评三种方式,对明代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采取公正、客观的评判观。其明诗批评别具特色,亦足为一家之言。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明诗批评;直评;他评;评中评;评后评 《四库全书总目》持考辨精微、评价公允、态度宽容的诗学评价观,对明代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判断。整理《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的总集类部分,去除不著撰人和伪名,总共有172部明代人所做的诗评集。其中由四库馆臣秉笔直言的有172部。借他人之语以评价有14部。评中带评,评后有评有8部。整理集部诗文评类部分,去除不著撰人和伪名,总共有36部明代人所做的诗评集。其中由四库馆臣秉笔直言的有36部。借他人之语以评价有2部。评中带评,评后有评有2部。

一、秉笔直言、是非分明 四库馆臣诗学评价观,采取是非分明、率真坦诚、直言褒贬,坚持客观论述的公正态度。 (一)集部总集类直评 总集类部分,四库馆臣直评有172部。其中有褒评4个,贬评58个,褒贬兼有29个,中立之评81个。 四库馆臣对集部总集类的明代诗集部分的直评如下: 四库馆臣褒评石存礼《海岱会集》十二卷,认为此诗集是他们八人在山林间居住时,自?m性情,不追求文坛名誉,不随风气为转移。甚至提出不许将会内诗词向外传播的社约,赞扬他们相互推敲,使诗文斐然可诵的精神。 四库馆臣对偶桓《乾坤清气集》十四卷采取褒贬兼评,既肯定偶桓以“厉氏樊榭山房本、郁氏东啸轩本”①为参校,十分精善。虽卷帙不多,却能极为一丝不苟地去取。也批评了编次有小疏,传写有小误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肯定作为元诗选本,偶桓此编是善本的价值。 四库馆臣评杜桓《柳黄同声集》三卷,四库馆臣采用中正之评的态度,叙述了杜桓字宗表,籍贯,以及采纳合集的诗。当时黄?玫氖?集没有刊刻,所以记载的虞集诸人题跋,四库馆臣评价,比较而言,杜桓采集柳贯的诗集最详细。 (二)集部诗文评类直评 在集部的诗文评类部分,对明代人所做的诗评集,四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序

經部總敍 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皍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倶排斥以爲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縁日衆。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如論語集註。誤引包咸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皍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國風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師道反以爲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材辨聰明。激而橫決。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疎。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國初諸家。其學徴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家互爲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疎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戸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皍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衆說。務取持平。各明

去取之故。分爲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經部一 易類 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爲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爲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爲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啓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爲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家。以因象立教者爲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爲條論。具列於左。 經部十一 書類 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小序之依託。五行傳之附會。久論定矣。然諸家聚訟。猶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錯簡。曰禹貢山水。曰洪範疇數。夫古文之辨。至閻若璩始明。朱彝尊謂是書久頒於學官。其言多綴輯逸經成文。無悖於理。汾陰漢鼎。良亦善喩。吳澄舉而刪之。非可行之道也。禹跡大抵在中原。而論者多當南渡。昔疎今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目录之特点 贺君 【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中国古代目录集大成之作,其中史部目录占有重要位置,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对史部目录进行分析,探讨该目录在继承前人史书目录的基础之上,体现出那些独到之处,值得今人借鉴并学习。 【关键字】总目史部目录特点 (一)《四库全书总目》概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目录巨著,乾隆五十八年(1793) 编订完成,并在这年有武英殿刻版。乾隆六十年(1795) ,浙江的地方政府又根据杭州文澜阁所藏武英殿刻本翻印,从此以后,《四库全书总目》就得到广泛的流传。《总目》全书共200卷,按中国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每一大部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复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同时,《总目》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秀书目的长处, 不仅四部都有总序, 而且每一类有小序, 子目后面有案语,扼要说明此部此类著作源流及所以分这一类目的理由, 对每一书的大旨作了介绍。还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 以及辩订文字增删, 篇帙分合等等。《总目》共收书一万余种,其中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籍基本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而且每一种都有介绍其大致内容的提要,并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编排,这就为学者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提供了方便。可以说,《总目》代表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典目录集大成之作。 (二)、《总目》史部目录之特点 东晋初年,著作郎李充将乙丙两部互换,乙部即史部列于四部第二位,之后,《隋书·经籍志》沿袭了李充的四部分类法并将甲乙丙丁四部定名为经史子集,从此目录著作中对于史部日益重视。《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最后一部官修书目,史部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目》史部目录集众家之长,既有对前代目录的继承和总结,也有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学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之作。它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史部总序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

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二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峕《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孝经类

卷三十二·经部三十二○孝经类 蔡邕《明堂论》引魏文侯《孝经传》,《吕览·审微篇》亦引《孝经·诸侯章》,则其来古矣。然授受无绪,故陈 癸、汪应辰皆疑其伪。今观其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使河间献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则亦《礼记》之一篇,与《儒行》、《缁衣》转从其类。惟其各出别行,称孔子所作,传录者又分章标目,自名一经。後儒遂以不类《系辞》、《论语》绳之,亦有由矣。中间孔、郑两本,互相胜负。始以开元《御注》用今文,遵制者从郑;後以朱子《刊误》用古文,讲学者又转而从孔。要其文句小异,义理不殊,当以黄震之言为定论(语见黄氏《日钞》)。故今之所录,惟取其词达理明,有裨来学,不复以今文、古文区分门户,徒酿水火之争。盖注经者明道之事,非分朋角胜之事也。 △《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光禄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据卷末乾隆丙申歙县鲍廷博《新刊跋》,称其友汪翼沧附市舶至日本,得於彼国之长崎澳。核其纪岁干支,乃康熙十一年所刊。前有太宰纯《序》,称“古书亡於中夏、存於日本者颇多。昔僧{大周}然适宋,献郑注《孝经》一本。今去其世七百馀年,古书之散逸者亦不少,而孔传《古文孝经》全然尚存。惟是经国人相传之久,不知历几人书写,是以文字讹谬,鱼鲁不辨。纯既以数本校雠,且旁采他书所引。苟有足徵者,莫不参考。十更裘葛,乃成定本。其《经》文与宋人所谓古文者亦不全同,今不敢从彼改此。《传》中间有不成语,虽疑其有误,然诸本皆同,无所取正,故姑传疑以俟君子。今文唐陆元朗尝音之,古文则否。今因依陆氏音例,并音《经》、《传》,庶乎令读者不误其音”云云。考世传海外之本,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称“西条掌书记山井鼎辑,东都讲官物观补遗”。中有《古文孝经》一卷,亦云古文《孔传》,中华所不传,而其邦独存。又云“其真伪不可辨,末学微浅,不敢辄议”云云。则日本相传,原有是书,非鲍氏新刊赝造。此本核其文句,与山井鼎等所考大抵相应。惟山井鼎等称每章题下有刘炫《直解》,其字极细,写之与《注》文粗细弗类。又有引及邢 《正义》者,为後人附录。此本无之,为少异耳。其《传》文虽证以《论衡》、《经典释文》、《唐会要》所引,亦颇相合。然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体,并不类唐、宋、元以前人语。殆市舶流通,颇得中国书籍,有桀黠知文义者摭诸书所引《孔传》,影附为之,以自夸图籍之富欤?考元王恽《中堂事纪》有曰:“中统二年,高丽世子植来朝,宴於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有《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与中国书不殊。”高丽、日本比邻相接,海东经典,大概可知。使果有之,何以{大周}然不与郑《注》并献,至今日而乃出?足徵彼国之本出自宋元以後。观山井鼎亦疑之,则其事固可知矣。特以海外秘文,人所乐睹。使不实见其书,终不知所谓《古文孝经孔传》不过如此,转为好古者之所惜。故特录存之,而具列其始末如右。 △《孝经正义》·三卷(内府藏本) 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 疏。案《唐会要》:“开元十年六月,上注《孝经》,颁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二月,上重注,亦颁天下。”《旧唐书·经籍志》《孝经》一卷,玄宗注。《唐书·艺文志》“今上《孝经制旨》一卷”,注曰“玄宗”。其称“制旨”者,犹梁武帝《中庸义》之称“制旨”,实一书也。赵明诚《金石录》载《明皇注孝经》四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家有此刻,为四大轴。盖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於太学,谓之《石台孝经》。今尚存西安府学中,为碑凡四,故拓本称四卷耳。玄宗《御制序》末称:“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於《疏》,用广发挥。”《唐书·元行冲传》称:“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於《春秋》,莫详於《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按焘集今已佚,此 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 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盖宋、明人皆好议论,议论异则门户分,门户分则朋党立,朋党立则恩怨结。恩怨既结,得志则排挤於朝廷,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其中是非颠倒,颇亦荧听。然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张师棣《南迁录》之妄,邻国之事无质也。赵与时《宾退录》证以金国官制而知之。《碧云騢》一书诬谤文彦博、范仲淹诸人,晁公武以为真出梅尧臣,王铚以为出自魏泰,邵博又证其真出尧臣,可谓聚讼。李焘卒参互而辨定之,至今遂无异说。此亦考证欲详之一验。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存目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7502260.html,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存目研究 作者:李娟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8期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清朝政府乾隆二十七年(1772)开始,历时10年。在纂修期间,馆臣分别为每书撰写《提要》,并把这些《提要》放在各书前,把这些《提要》分类编排,编成《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是并不全,除禁毁书不计之外,编入《总目》的书有10254部,收入《四库全书》的只有3461部,为总数的33. 7%;列入“存目”的达6793部,占总数的66.2%。列入“存目”的图书就占了采进图书的近三分之二。所谓“存目”,即“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也就是不收入《四库全书》,只在《总目》著录的各类术后列“某某类存目”,给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保留《提要》,让人略知梗概。认真研究存目图书,分析列入存目的原因,对于正确认识存目图书无疑是有益的。本文拟对子部存目图书作一探讨。 子部存目共有2025部,占存目图书总数的29.6%,其中有卷数的有1907部,占子部存目总数的94%。 一、图书列入存目原因 《总目》卷首凡例第3则规定:“今诏求古籍,特创新规,一一辨厥妍媸,严为去取。其上者悉登编录,罔致遗珠;其次者亦长短兼胪,见瑕瑜之不掩;其有言非立训,义或违经,则附载其名,兼匡厥谬;至于寻常著述,未越群流,虽咎誉之咸无,要流传之已久,准诸家著录之例,亦并存其目,以备考核。” 除上述四条原则外,还有一条明确的界限:即元以前从宽,明以后从严。在子部存目图书中,出现了以下8种情况。 1.言非立训,义或违经 《慎言》·十三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总目卷九十五》)明王廷相撰。“又论诸儒之失有曰,拟议过贪,则援取必广;性灵弗神,则诠择失精。由是旁涉九流,淫及纬术,卒使牵合附会之妄,以迷乎圣人中庸之轨云云。持论大抵不诡於正。”《素灵微蕴》·四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总目卷一百五》)“国朝黄元御撰。其书以胎化、藏象、经脉、营卫、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医案。其说诋诃历代名医,无所不至。以钱乙为悖谬,以李杲为昏蒙,以刘完素、朱震亨为罪孽深重,擢发难数。可谓之善骂矣。”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中作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译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中作业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选译 翻译篇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等著。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类,《韩子》·二十卷(内府藏本) 任课教师:李道和 断句原文: 《韓子》·二十卷(內府藏本) 周韓非撰。《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作五十六篇,殆傳寫字誤也。其注不知何人作。考元至元三年何犿本,稱舊有李瓚注,鄙陋無取,盡為削去雲雲。則注者當為李瓚。然瓚為何代人,犿未之言。王應麟《玉海》已稱《韓子注》不知誰作,諸書亦別無李瓚注《韓子》之文,不知犿何所據也。犿本僅五十三篇,其序稱內佚奸劫一篇,說林下一篇,及內儲說下、六微內似煩以下數章。明萬曆十年趙用賢購得宋槧,與犿本相校,始知舊本六微篇之末尚有二十八條,不止犿所雲數章說林下篇之首尚有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等十六章,諸本佚脫其文,以說林上篇田伯鼎好士章逕接此篇。蟲有虺章和氏篇之末自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以下脫三百九十六字。奸劫篇之首,自我以清廉事上,以上脫四百六十字。其脫葉適在兩篇之間,故其次篇標題與文俱佚。傳寫者各誤以下篇之半連於上篇,遂求其下篇而不得,其實未嘗全佚也。今世所傳,又有明周孔教所刊大字本,極為清楷。其序不著年月,未知在用賢本前後。考孔教舉進士在用賢後十年,疑所見亦宋槧本。故其文均與用賢本同,無所佚闕。今即據以繕錄,而校以用賢之本。考《史記》非本傳,稱非見韓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說難十餘萬言。又雲,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其孤憤、五蠹之書。則非之著書,當在未入秦前。《史記》自敘所謂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者,乃史家駁文,不足為據。今書冠以初見秦,次以存韓,皆入秦後事,雖似與《史記》自敘相符,然傳稱韓王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之藥,使自殺。計其間未必有暇著書。且存韓一篇,終以李斯駁非之議,及斯上韓王書。其事與文,皆為未畢。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歿之後,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风水类

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术数类二 △《宅经》·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曰《黄帝宅经》。案《汉志·形法家》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则相宅之书较相墓为古。然《隋志》有《宅吉 凶论》三卷, 《相宅图》八卷,《旧唐志》有《五姓宅经》二卷,皆不云出黄帝。是书盖依托也。考书中称《黄帝二宅经》 及《淮南子》 、李淳风、吕才等宅经二十有九种,则作书之时本不伪称黄帝,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说,诡题黄帝作耳。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巽离坤兑及戌为阴。阳以亥为首,巳为尾,阴以巳为首,亥 为尾。而主於阴阳相得,颇有义理。文辞亦皆雅驯。《宋史·艺文志·五行类》有《相宅经》一卷,疑即此书。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矣。 △《葬书》·一卷(通行本) 旧本题晋郭璞撰。璞有《尔雅注》,已著录。葬地之说,莫知其所自来。周官冢人、墓大夫之职皆称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汉书·艺文志·形法家》始以宫宅地形与相人、相物之书并列,则其术自汉始萌,然尚未专言葬法也。《後汉书·袁安传》,载安父没,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指一处,当世为上公,安从之,故累世贵盛。是其术盛传於东汉以後。其特以是擅名者,则璞为最著。考璞本传,载璞从河东郭公受《青囊中书》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术。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为火所焚,不言其尝著《葬书》。

《唐志》有《葬书地脉经》一卷,《葬书五阴》一卷,又不言为璞所作。惟《宋志》载有璞《葬书》一卷,是其书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竞相粉饰,遂有二十篇之多。蔡元定病其芜杂,为删去十二篇,存其八篇。吴澄又病蔡氏未尽蕴奥,择至纯者为内篇,精粗纯驳相半者为外篇,粗驳当去而姑存者为杂篇。新喻刘则章亲受之吴氏,为之注释。今此本所分内篇、外篇、杂篇,盖犹吴氏之旧本。至注之出於刘氏与否,则不可考矣。书中词意简质,犹术士通文义者所作。必以为出自璞手,则无可徵信。或世见璞葬母暨阳,卒远永患,故以是书归之欤。其中遗体受荫之说,使後世惑於祸福,或稽留而不葬,或迁徙而不恒,已深为通儒所辟。然如乘生气一言,其义颇精。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诸条,亦多明白简当。王褘《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於晋郭璞。所著《葬书》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後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於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权乃大行。其为说主於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於赣人杨筠松,曾文遄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於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是後世言地学者皆以璞为鼻祖。故书虽依托,终不得而废欤。据《宋志》本名《葬书》,後来术家尊其说者改名《葬经》。毛晋汲古阁刻本亦承其讹,殊为失考。今仍题旧名,以从其朔云。

最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10-03-18 12:47卷一经部一经部总叙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无所容其赞述。所论次者,诂经之说而已。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肃稍持异议,流风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贾、啖、赵以及北宋孙复、刘敞等,各自论说,不相统摄,及其弊也杂。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吴澄攻驳经文,动辄删改之类)。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如《论语集注》误引包咸夏瑚商琏之说,张存中《四书通证》即阙此一条以讳其误。又如王柏删《国风》三十二篇,许谦疑之,吴师道反以为非之类)。主持太过,势有所偏,才辨聪明,激而横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后,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禅解经之类)。空谈臆断,考证必疏,于是博雅之儒引古义以抵其隙,国初诸家,其学徵实不诬,及其弊也琐(如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之类)。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门户之见而各取所长,则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经义明矣。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参稽众说,务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易类一圣人觉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诗》寓于风谣,《礼》寓于节文,《尚书》、《春秋》寓于史,而《易》则寓于卜筮。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一、以儒學為正宗,「儒家中心觀」 二、將農醫天文算法升至前六類,提高科學的地位 三、排斥外學,將釋道置於子部最末。 四、排斥雜家:《總目》將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置於雜家類,〈子部總敘〉云:「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雜家。」許多學者皆以為失當:如孫德謙說:「如名墨家學,以後世無傳概入雜家,未免失之淆亂。」參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158~162。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斥指《總目》「最誤者莫如合名墨縱橫於雜家,使《漢志》九流家頓亡。」李致忠:「《四庫總目》的「雜家類」偷換雜家固有的概念,說什麼『雜之意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是說雜家兼有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博采眾家為一家,形成自己的學說,……《四庫總目》偷換概念,將雜家說成雜類,變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頁36。見上揭書頁162。《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云:「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雜之義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變而得宜,於例為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共分六類:

一、立說者謂之雜學卷117子部27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22部,178卷,皆文淵閣著錄。)《總目》以儒家為中心認為「古者庠序之教,胥天下而從事六德、六行、六藝,無異學也。周衰而後,百氏興。……實皆儒之失其本原者各以私智變為雜學而已。其傳者寥寥無幾,不足自名一家,今均以雜學目之。其他談理而有出入,論事而參利害,不純為儒家言者,亦均附此類。」《鬻子》考《漢書藝文志》道家《鬻子說》二二篇,又小說家《鬻子說》九篇,是當時本有二書。《列子》引《鬻子》凡三條,皆黃、老清靜之說,與今本不類。疑即道家二二篇之文。今本所載與賈誼《新書》所引六條文格略同,疑即小說家之《鬻子》說也。………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又每篇寥寥數言,詞旨膚淺,決非三代舊文。姑以流傳既久,存備一家耳。《墨子》墨家者流,史罕著錄,蓋以孟子所辟,無人肯居其名。然佛氏之教,其清淨取諸老,其慈悲則取諸墨。韓愈《送浮屠文暢序》,稱儒名墨行,墨名儒行。以佛為墨,蓋得其真。而讀《墨子》一篇,乃稱墨必用孔,孔必用墨。開後人三教歸一之說,未為篤論。特在彼法之中,能自嗇其身,而時時利濟於物,亦有足以自立者。故其教得列於九流,而其書亦至今不泯耳。→以儒學為中心評論墨子一書《子華子》子華子之名見於《列子》,本非一人。《呂氏春秋》引《子華子》者凡三見,高誘以為古體道人。是秦以前原有《子華子》書。然《漢志》已不著錄,則劉向時書亡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