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与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与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与宗教文化

佛教教会人快乐

其实在学习这门选修课之前,我对佛教只是停留在世人对于盲目精神的寄托和自欺欺人。但是当我学习了这门课后,我发觉佛教是一门可以教会世人快乐的导师。“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

真正的佛学不是一种简单的求求拜拜,然后期待一种特殊的力量让你得到好运。而当今的世道,佛教其实大家都没好好去领悟去好好学习里面教会人快乐的禅语。我想这也与当今我国的人口素质低有关,无知的人会对世界很多东西存在迷茫,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所以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或者恐惧就把这些归入鬼神里,而导致佛教完完全全被扭曲了,变成一种让人敬畏精神力量,而对于为何是这样,他们从来不追问,甚至是不敢去想,完完全全被这种精神奴隶了。

然而佛学是一门很好的学问,是先人们流传下来的美好的品质,然后寄托在禅语里面,只要好好体会禅语,就可以从里面得到升华解脱。

比如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句是我最喜欢的禅语,因为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人类其实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的生活算上是天壤之别了,但是我们还是不满足,贪欲往往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比如说财富,每个人的命运不同,追求财富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财富本来就是一种浮云,是一种虚伪,因为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大家都吃穿不愁,追求财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所以往往追求财富的人都会陷阱痛苦里。

再比如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这是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需要学习领悟的。因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往往会带来很多勾心斗角,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恨,其实恨别人的话,痛苦的永远是自己,因为恨只是产生在你身上,对于他人完全没有影响,他不会因为你的恨而生病死亡睡不着,反而生病睡不着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这句话是我们要永远记住的。

同时,我觉得佛教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带来很大贡献。当今为什么战争不断,为什么残杀无辜,为什么环境日益恶化,为什么资源浪费以至有枯竭之虑?我想,这都是因为私利所驱使而发生的罪恶现象。因此,今日社会的当务之急就在于争取“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我认为,在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上,佛教将会起着无可代替的最重要之作用,它是今日人类社会得以“和平共处”和持续“共同发展”的一种可靠保证。

快乐其实很简单,所以佛教是想教导大众当一个简单的人,不要有太多的贪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安于现状,在平和的状态下争取进步就好了,不用强求。而个体和平了,世界也就太平了。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议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文化的形成都主要是由各个民族语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所以说,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实践经验证明,旅游活动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所以说,要使得旅游与经济共同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长远的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恩施位于湖北的西部,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下,希望不断发现更偏僻的村庄的热潮下,恩施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的民俗旅游业也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作为山区,恩施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梭布垭是4亿多年前形成的地质奇观,以形态奇异的石林著称;恩施土司城村寨建筑尽显民族特色,集中体现了土家文化;咸丰土司城、恩施连珠塔等景点历史文化悠久;和着撒尔荷的音乐,跳着土家摆手舞,唱着“龙船调”,漂流在三峡源头的支流清江河上,徜徉在有“世外桃源”之城、“土家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古寨“鱼木寨”,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无穷。而恩施州是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山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制约了该州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造就和保存了许多原始、奇秀、古朴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时作业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学业达标] 1.(2018·湖南师范大学附中期中)恩格斯说:“意大利人是现代欧洲各个民族中间的长子,是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这主要是指意大利( ) A.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B.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首先倡导复兴人文主义 D.最先开展宗教改革 答案 C 解析依据“西方现代文化转型中最先觉醒的民族”并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最先兴起的城市,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使得意大利的思想文化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故选C 项。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城市几乎同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意大利在这方面没有独创性,排除A项。率先开辟新航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国家是德意志,排除B、D两项。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月考)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兴”的含义是(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神学文化的复兴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答案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实质上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名义下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所以“兴”的含义应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D项正确,排除A项。神学、封建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抨击的对象,故排除B、C两项。 3.(2018·黑龙江鹤岗一中月考)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意在( ) 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 B.揭露教会腐败 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 D.反对禁欲苦行 答案 B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世界宗教史感想

世界宗教史感想 怀着对宗教历史的憧憬,想试着触碰宗教文化神秘的面纱,我选择了选修世界宗教史。 在课上,我了解到宗教是信仰,是精神的依托,可让自己的人生不会迷失了方向。我对宗教的理解是这样的,若把宗教比作药的话,镇定型药物本来是镇定作用的,却因为人自我的不理智使用和不理智思维,而渐渐变成了某些人的依赖性药物和兴奋作用的药物,这不能怪药物的作用,只能怪滥用药物的人。同时,药,不是人人都适宜同一种药,需要针对不同的体质开具不同的组合。所以把宗教看成神秘的,看成依赖的,就如同乱吃药而不知道为什么一样,受伤害的是自己,但却把错误归结于宗教的宗派。其实原因是自己的错误理解错误迷信而导致的使用和利用的错误,并不是药有什么错误。所以无论哪种宗教,正确的信仰是有益的,迷信的信仰是有害的。 宗教的发展历史悠久,其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信仰活动可能产生于中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原始人特别重视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出生、死亡和食物这3个因素,由此便出现了一些与原始宗教有关的埋葬死者、敬畏图腾等仪式和习俗,形成最早的宗教崇拜活动。所谓图腾实际上就是氏族的标志。原始人借图腾崇拜来维护并神化其氏族制度及氏族制社会本身,从而构成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体系。古代民族国家的宗教与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生死相连。每个民族中的至高神灵实质上也都是其民族之神,其神灵的权威及影响范围一般不会越出其得以生存的民族领域。民族之神实际上就是“民族精神”、“民族本质”的象征,这些神所享有的光荣也就是其民族的光荣。犹太等民族国家在历史中经历的毁灭曾使这些民族将其宗教视为本民族的灵魂和核心,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通过宗教来团结、联合本民族成员,构成本民族的神圣联盟。此外,世界宗教史上还出现了一些与当地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其地区性和民族性都较为突出的宗教,如中国的道教等。 随着世界各地区文化交往的日趋频繁和人们对自然及自我的思想认识不断加深,宗教发展在民族国家宗教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飞跃,即产生了超越民族人种局限、突破国家地区界定的世界性宗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地区,随即流传到帝国全境,并于4世纪末立为帝国国教。罗马帝国衰亡后,基督教征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后又随着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而传入非洲、美洲和亚洲等地,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 许多宗教及其教派在现代社会中正在兴起对话、合作或合一运动,传统宗教开始正视现实、掀起跟上时代的改革思潮。各种新兴宗教或教派亦在不断涌现。目前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存在,全世界现有宗教徒总数已超过36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75%,其中基督教徒约为16亿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44%;佛教徒约为3亿多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8.3%;伊斯兰教徒约有8亿多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22.8%。此外,各种新兴宗教和民间宗教的信徒约有3亿多人,占世界宗教徒总数的8.5%左右。 宗教一般包括有神论观念、礼仪规范和教职制度等要素。有神论即人们相信神灵存在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体验,为宗教的内在因素和核心所在,这种宗教意识说明“对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和基点。礼仪规范和教职制度则为宗教的外在因素和形体构成,代表着宗教思想意识及其实践行为的规范化、程式化、机构化和制度化。其中教义教条的确立基于其理论探究活动,而礼仪规范的制定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c34485146.html,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宗教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何虎生.王超. [2].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以河湟地区的道教文化为视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杨文炯.樊莹. [3].嘉绒藏族村落社会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为例. 《西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郎维伟.周勇军. [4].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朱益平.马彩梅. [5].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孙浩然. [6].旅游表述语境下的中国宗教文化商品化解析. 《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黄秀琳. [7].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以胡润百富慈善榜闽籍企业家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界宗教文化》.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甘满堂. [8].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 《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李向平. 二、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被引次数:2 作者:董琳.宗教学民族大学2013(学位年度)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 黄鹏 【摘要】宗教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本文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形成及其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世界三大宗教的特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宗教;人类文明;起源;宗教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它们能突破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教布道,并能为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各地区的人们所接受,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世界宗教影响的范围很大,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基督教大约对十亿多人口有着较深的影响,伊斯兰教徒约有六亿多,受佛教影响的约有三亿人口。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口的生活受这三大世界宗教的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宗教,这决不是偶然,是由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1]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宗教发展的趋势往往会形成局部地区的难点、焦点和全球性的热点、重点,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走向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 1 基督教 1.1 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和小亚细亚一带。在这一地区居住的犹太人,受到罗马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因此,一部分犹太人便把希望寄托于犹太经典中关于“救世主”拯救人类苦难的传说,这样,一种有别于犹太教的新教派便逐步形成了。这种新教派的传道者在巴勒斯坦各地传教,宣扬“救世主”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他奉了上帝的旨意降临人世来拯救苦难的人类。“救世主”在希腊语中称为“基督”,所以,这种新教派后来就被称为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传说,耶稣是12月25日降生于耶路撒冷的, 后来这一天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近年美国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 | 发布日期:2 内容提要:本文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论述。 关键词:美国中国民间宗教地位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刘平,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冯彦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如果把学术范畴作为一种空间概念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来加以比喻。以欧大年(Daniel L.Overmyer)、韩书瑞(susan Naq uin)为代表的美国中国学家对中国民间宗教有着特殊感情,他们发表的成果在研究视角、方法、观点和史料收集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借鉴,为我们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此,我们将对近30年来美国学者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梳理(部分引用论著发表于30年前),同时,考虑到宗教与民间宗教的密切关系,也将对相关的宗教研究做一定叙述。不当之处,尚祁方家指正。 一、中国民间宗教在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地位 近30年来,有关中国民间宗教问题得到了美国学者更多的关注,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与更多中青年学者的出现使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由冷变热成为可能,研究视角开始由面到点,由宽转窄,由宏观到微观,步步深入,至于研究方法,也屡见创新,尤其是开始从书本走向田野,凸显了民间宗教研究的辐射面愈见扩大,无论是在宗教学还是历史学,无论是民俗学还是人类学中,它都占据着一席之地。在《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这本书中, 全书有24个板块,其中有两个板块介绍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可见民间宗教研究这一原本乏人问津的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呈现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故而,民间宗教一方面作为研究的载体,另一方面又作为研究的视角,这种双重身份缩小了它与其它研究领域的差距,呈现多学科研究交叉的势头。 原本,美国中国学在费正清等人的影响下,因应当时中西方的壁垒,主要以中国的政治、外交与人物为研究重点。1974年,欧大年在美国宗教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 on)的中国宗教小组会议上倡议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次年,美国“中国宗教研究会”(Soc ietyforthe Study of ChineseReligions)正式成立,标志着美国学者对中国宗教的研究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1976年,国际佛教学术研究组织(IABS)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麦迪逊成立,中国的佛教是该组织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两个研究机构的成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关于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国的宗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开始纳入国际交流的轨道。不单单是美国学者,甚至整个西方学者都开始对中国的宗教以及民间宗教表现出兴趣。此外,美国的一些高等学府也造就了一批研究中国民间宗教的专家,例如斯坦福大学(韩书瑞毕业于该校,丁荷生[Dean Kenneth]曾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曾任伯克莱分校教授并被授予伯克莱最高荣誉奖、卡西尔[S uzanne E,Cahill]也毕业于伯克莱分校)、克利曼[Terry Kleeman]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

犹太教的起源及发展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托辣),即圣经的前五卷书。 一经典和教规 经典 犹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西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妥拉》,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妥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基本教义 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 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 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 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10.创造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 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

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且受到尊敬地对待。 二起源和形成 众所周知, 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 早在公元前2300年,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 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 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迁徙到被称作迦南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 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据《圣经》的描述, 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 叫你的名为王, 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生子以撒, 以撒生子雅各。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 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雅各生有12个儿子, 他们的子嗣演化为12 个部落, 并称为“以色列人”。约公元前1720年, 以色列人为逃避饥荒从迦南来到埃及, 开始了长达约430年之久的寄人篱下、受人奴役的苦难史。公元前14世纪, 一个杰出的犹太人应运而生, 他就是摩西(Moses)。摩西和他的以色列同胞不堪忍受埃及法老和统治者的奴役, 决心离开埃及, 回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迦南, 重新开始自由的生活。约公元前1290年, 摩西率领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脱了法老军队的追击, 出埃及,

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对策

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对策 当今世界有两大难点和热点,这就是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目前全世界有多个民族,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宗教方面,在全世界的亿人口中,大约有亿人信仰宗教。其中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有多亿,伊斯兰教亿,佛教亿。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推行霸权主义,致使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这三股势力相当活跃,直接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以说宗教问题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和世界宗教问题的特点,掌握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宗教问题的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宗教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我们党根据我国宗教的现状,科学地概括了我国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五个基本的社会特征,这是我们党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认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宗教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宗教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是一个永恒的事物,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有利于消除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但它赖于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将长期存在。在新世纪初我们党再次深刻指出:“宗教最终走向消亡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这些重要论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的重要而深刻的指导思想。 宗教的群众性是由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属性所决定的。宗教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信仰它。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约有亿人左右,就全国亿多人口来讲,虽然他们在总人口中所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

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文化旅游概念解析 文化旅游就是以文化体验和文化审美为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旅游活动,认为能够满足文化旅游者文化体验和文化审美的旅游产品就是文化旅游产品(Richards,1996)。简言之,文化旅游是以不同文化符号为核心,使旅游者获得不同文化享受的旅游活动。文化旅游应是承载多元文化的、主题鲜明的、禀赋特征凸显的系列旅游产品。 2、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 (1)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其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可以宣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在旅游业方兴未艾的今天,民族民俗与艺术资源不仅成为文化的渗透体和游客的游赏对象,而且成为旅游者了解文化,获取知识的主要文化源。旅游城市唯有充分挖掘与众不同的风采、独特的个性、特有的文化内涵底蕴,才能将城市旅游形象具体而鲜明地映入旅游者的心中,从而在旅游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品牌,进而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诱惑力和感召力。如中国最具魅力古城之一,也是唯一高原古城的—丽江古城,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和纳西民居及古乐等民族民俗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一旦提及丽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当地的一些特色的民俗与艺术,甚至其已经成为了这一特定地域的旅游文化宣传资源,从而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 (2)少数民族民俗与艺术在文化旅游产品中的创新作用。民族民俗与艺术是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也发挥独有功效。或提高景物的观赏价值;或增加趣味,启迪游兴,或直接成为观赏对象,所以说民族民俗与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把节、泼水节、歌舞节等,在民族村的展示已不再像地方上那样只在特定的节庆时间举行,而是在尽可能的在保持节日的原真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扩大主体的参与性,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其充分的展示了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其开发,可以丰富民族旅游项目,提高民族旅游开发层次,迎合了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也顺应了旅游者审美心理和欣赏层次不断提高的趋势。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习题(含答案)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 A. 基督教 B. 佛教 C. 印度教 D. 伊斯兰教 2. “黑种人的故乡”是() A. 拉丁美洲 B. 中东 C. 撒哈拉以南非洲 D. 东南亚 3. 亚洲是() A.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发源地 B. 世界经济最落后的大洲 C.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D.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 4. 美洲原有的居民印第安人属于哪一种人种()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5. 下列哪一地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A. 东南亚地区 B. 中东地区 C.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 欧洲西部 6. 甲地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印度教 7. 东南亚的居民绝大多数是() A. 黄种人 B. 白种人 C. 黑种人 D. 混血种人 8. 把佛教定为国教的是() A. 印度 B. 中国 C. 日本 D. 泰国 9. 下列宗教发源于南亚的是() A. 佛教基督教 B. 印度教佛教 C. 印度教伊斯兰教 D. 印度教犹太教 10. 在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境内,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如图)这样的建筑物反映这 个国家的居民多信仰()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 道教 11. 该地区的主要人种是() A. 白色人种 B. 黄色人种 C. 黑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12.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分布着() A. 白色人种 B. 黑色人种 C. 黄色人种 D. 混血人种 13. 巴西的通用语言是() A. 汉语 B. 法语 C. 葡萄牙语 D. 阿拉伯语 14.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黑人体育明星,如“飞人”乔丹、“拳王”泰森.虽然他们现在是美国人,但他们的祖先却是() 精选

《世界宗教史》课程论文

《世界宗教史》课程论文 题目释迦牟尼与穆罕默德的比较 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 班级09级8班 姓名梁吉朋 学号09401700834 指导教师唐建阳老师 二〇一一年五月八日

释迦牟尼与穆罕默德的比较 梁吉朋 电气系098班 摘要:相较于几大世界宗教而言,虽然自从911攻击事件后,人们认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许多冲突的的因素存在,但是与佛教相形之下,由于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至少还有共同相承的历史可以作为沟通的基础,但是佛教与其似乎完全没有共同的特点,以致于对多数的佛教徒来说,伊斯兰教的许多观念是很陌生的。 或许就是在这个前提之下,许多佛教信徒,对于伊斯兰教就产生了许多的误解,例如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归因于伊斯兰帝国的侵略,或是将巴基斯坦的巴米尔大佛的破坏解释为全球穆斯林对佛教的仇视;而相同的,穆斯林对于佛教也是有许多的疑惑和不解,因此,这是我对于穆罕默德与释迦牟尼这两位教主比较的出发点。再加上现今的宗教对话太过度于强调伦理之间的关系,因此让双方都对彼此的宗教本质都还没有深刻的了解,因而渐渐地产生了仇视和误解。 因此,本文将用《世界宗教史》对宗教本质的解析为基础,把这两位教主的生平思想份类成:(1)叙事层面、(2)经验层面、(3)教义层面、(4)实践层面、(5)伦理层面、(6)社会层面、(7)物质层面。在以此基础加以比较,区别出相同与相异的地方,并且做一个结论。 关键词: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宗教冲突、宗教对话。 1叙事层面 1.1出生年代: 释迦牟尼与穆罕默德首先在出生年代的确定就有差异。释迦牟尼的出生年代至今主要有两种说法:[1] “南传佛教:是依锡兰的《岛史》以及《大史》;盖格据此而算定佛灭为西元前四八三年,佛陀的在世年代即为西元前五六三-四八三年……北传佛教:是依据宇井柏寿博士,认定佛灭后至啊育王即位之间为一一六年,而主张佛灭为西元前三八六年……。”

2826当代世界宗教冲突研究综述

当代世界宗教冲突研究综述 【摘要】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因宗教因素所引发的冲突在历史上也时有发生。国内学者对于宗教冲突问题的研究大多从历史上发生的宗教冲突或当时发生的时事政治角度出发,在范畴上分为由宗教冲突引起的国内政治冲突或地区冲突。9·11事件后,世界各国对于文明的冲突日益关注,对宗教因素在恐怖主义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新的研究和审视。本文从空间范畴与时间范畴两个维度出发,对国内学者对宗教冲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关键词】宗教冲突国内政治地区冲突恐怖主义 1996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出版了其著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和兴趣。他在书中提出了分析国际冲突的新的思维框架,即从世界不同文明间冲突的角度出发,理解和解释国际冲突的根源。宗教作为文明的内核元素之一,宗教间的冲突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最为根本性的冲突因素,理解世界宗教冲突对研究当今世界国内及国际政治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来审视宗教冲突,目前西方学界的研究将其分为侧重研究宗教社会学和国际政治热点的宗教社会学角度,侧重对宗教冲突根源解读的宗教心理学角度,侧重解释宗教暴力冲突行为的宗教神学角度,侧重分析宗教游说在国家政体中作用的政治学国内政治角度和侧重研究宗教与地区冲突之间联系的国际关系学角度① 一、由宗教冲突而引起的国内政治冲突 (一)印尼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冲突 作为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末经受了巨大的国内政治动乱,这次国内政治动乱以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宗教冲突为集中表现和冲突按焦点,对印度尼西亚整个国内政治稳定和整个东南亚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在印度尼西亚国内有众多的华人后裔,在动乱中又以攻击华人为突出表现形 ①章远:《西方学界对宗教因素与地区冲突议题的研究综述——以科索沃宗教冲突研究为例》,载于《欧洲研究》,2009年第6期,第130—146页。

世界宗教简介

日期:2013年4月17日 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上古已存在,他不为万物而生, 万物却因它而丰盛,“道”给万物得以孕 育,众生又从其所得,是以尊为其所教,是为 “道教” ,从虚无到宇宙、万物、诸般物种的诞生,都受“道”所得。 “道”从无始而开始,“教”亦无所终结, 故“道教” ,无始亦无终。 道教的核心——道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用通俗的理念说:存在(太极)是道,不存在(无极)是道,非存在非不存在也是道。 《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几个特征:先天地生、亘古不变、运转不息、包容天地万物,不可名状。 道蕴育万物,又隐与万物之中,道不是有意志的存在,而是无意志的规律。《道德经》中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非是说,天地没有仁义,糟践万物,而是说天地没有一般人所谓的“仁”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都如同对待刍狗一般)。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谓的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是无意志的存在。 道教的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理想状态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是古印度的悉达多〃乔达摩(佛教信徒尊称释迦牟尼)在大约会前6世纪创立的一个宗教或学说,在世界上上尤其是对于东亚 和南亚地区有过广泛的影响。至2010年,全世界约有4亿左右佛教信众,人数仅次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 佛教著名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 ——神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慧能 道 佛教 说文解字——佛 佛,从人,才弗。 佛从印度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分开来讲,单立人表示人,而两竖表示阴和阳,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对立面,而“弓”表示万事万物所走的弯路。 现在的佛教按教理划分可分为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两大支。佛教按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时间段,其中部派佛教又被称为小乘佛教。佛教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传承,随着藏传佛教的出现,北传佛教又分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佛教按修行和传授方式可分为显教和密教。密教大致包括了印度的金刚乘佛教和西藏的藏传佛教。按显教密教划分法,除了密教其他的就全部是显教。

贵州省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贵州省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现状研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了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8%。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人口超过10万的有苗、布依、土家等10个少数民族。全省有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的县级行政区46个,254个民族乡,民族乡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是继广西、云南之后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对发展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使一大批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得到开发,为贵州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开发现状 (一)开发时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全面开发贵州旅游业。但贵州由于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购物品,突出贵州特色,使贵州旅游走向一条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贵州依托本省的民族民间文化,提出了“建

设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的内涵定位在文化,特别的民族文化上。 (二)开发内容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贵州省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三大宗教的发展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北印度的迎毗罗卫国,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大盛于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后世佛教徒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释迎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汉传佛教源于印度佛教,于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所走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到我国新疆地区,再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即通过南海路线进入中国内地。佛教逐渐传播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汉传佛教建筑的演化 1. 东汉时期 佛教在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其建筑形式自然也不例外。最为明显的改变自是窜堵坡这一佛教建筑制式,刚一进入中国,便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与中国楼阁式建筑结合,演变成中国化的“塔”这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这种音意形得兼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撰《字苑》一书。“塔”字,蕴涵了梵文Stupa和巴利文thup。的音义,又从“土”旁,表明原为埋葬佛骨的土家之意。最早见于中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其中即建有齐云塔,是中国“塔”之起始。至于白马寺本身形制布局,己未有留存,但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可见其时间寺院布局承接印度形制,以“塔”为中心。 2.两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而得以大量涌现,而且这段时期,也是佛教建筑开始中国化,外来的建筑风格与本土的建筑风格开始交错融合的一个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二十四史·南史》亦曰:“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可见盛况。现存中国四大石窟,即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亦均为该时期所始建。就形制而言,佛寺一方面遵循古制的以塔为主的佛寺仍据重要地位,如北魏洛阳的永宁寺,另一方面,以殿堂为主的佛寺开始涌现,这也是当时权贵所谓“舍宅为寺”现象的一种结果。就细节装饰而言,外来的火焰形拱门与中式的外檐柱廊、斗拱等同时出现在石窟寺中,反映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交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开始稳定下来,佛教建筑的中国化进程也日呈完备之势。虽因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完整寺院群没有留存,但据史料考证,当时佛教建筑大型佛寺多以对称性布局著称,而在中轴线上,殿堂已日渐成为寺院之中心,佛塔则偏居一侧,或退居其后。佛塔的建筑风格也从中国式楼阁建筑中汲取更多元素,更加体现中国化的建筑风格,而建筑材质的发展,也使得楼阁式塔更多以砖石结构出现,虽然这种砖石结构有仿木结构的影子。唐代所遗留之塔,其典型如西安小雁塔,为方形楼阁式塔。 4.宋辽金元时期 直至宋、辽、金、元时期,中国佛教建筑基本已成定制。以佛殿为核心而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