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肱骨干骨折临床诊疗规范

一、肱骨干骨折临床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01)

行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

79.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肱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临床规范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4

2.30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5-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7天。

1.麻醉方式:臂丛神经阻滞或/和全麻。

2.手术方式: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手术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带锁髓内针。

4.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

5.输血:视术中具体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X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肝肾功能、CT。

3.术后用药: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2)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3)其他药物:消肿、促骨折愈合,必要时营养神经等。

4.保护下功能锻炼。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2.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征象(或可在门诊处理的伤口情况)。

3.术后X线片证实复位固定满意。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并发症:本病可伴有其他损伤,应当严格掌握入选标准。部分患者因骨折本身的合并症而延期治疗,如合并桡神经损伤需要一期探查或二期治疗,骨折本身对骨的血循环破坏较重,术后易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

2.合并症:老年患者易有合并症,如骨质疏松、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骨折后合并症可能加重,需同时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3.内固定物选择: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内固定物。

4.开放性骨折者先行清创。

最新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

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按照省卫计委的要求,结合国家卫计委印发的《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实施细则》,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作如下安排。 1.科主任、管理员认真履职,结合科室实际,优先制定院部规定的各科室临床路径(各科室拟实施路径见附件),重新核准已实施的临床路径模板,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病种覆盖面。 2.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增加护理版和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医师版、护理版、患者版文本应当相互关联,形成统一整体。患者版文本应具备诊疗流程告知和健康教育功能。 3.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临床路径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完成病历数须达到本科出院病例数的50%以上。各科主任、个案管理员要加强对变异病历的管理,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场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四肢骨折的护理常规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一、常规护理 1.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消除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和治疗的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根据病情做好饮食指导。 5.卧硬板床,上肢骨折可例外,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防止进一步损伤。、 6.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7.对有慢性病的病人,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遵医嘱给予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二、术前护理 1.配合做好各项检查、药敏试验、配血等,术前一天病人理发、剪指甲、沐浴或擦浴、更换清洁衣服,术晨备皮。 2.属指导需在床上大小便的病人做床上大小便练习并戒烟。 3.遵医嘱完成皮肤准备、禁食水、术前给药等。 4.女性病人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5°C的病人及时通知医师,必要时停止手术。 5.保证患者良好睡眠,根据需要适当应用镇静药。 6.术前取下假牙,贵重物品交给家属保管,将病历、术中带药和放射片交给手术室工作人员。 7.根据不同手术要求铺好麻醉床,备好术后用物。 三、术后护理 1.根据麻醉方式进行护理,根据病情更换卧位。 2.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温度、血运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疼痛情况,采取适宜的止痛方法。颈椎手术后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3.脊柱手术后体位保持病人处于手术伤口及缝线张力最小的体位。根据病情和手术情况行轴型翻身。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于心脏,以利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4.术后禁饮,肠蠕动恢复即可饮少量温开水,无不适后再逐渐进饮食。 5.观察伤口引流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可拔除引流。 四、健康教育 1.饮食指导:病人多吃富含钙食物,如新鲜牛奶、鱼虾、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功能锻炼:功能锻炼的原则是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兼顾,以恢复患肢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主,功能锻炼以主动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被动活动,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为度,活动计划应根据病人锻炼后的不同反应而予以修定。术后功能锻炼可分三期:初期为术后1~2周;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物的一段时间;后期从骨、关节等组织的伤愈起到全身、局部恢复正常功能。 3.定期复查:遵医嘱及时复查。 常见症状护理常规疼痛护理常规 1.了解手术的名称、大小、范围和麻醉的方式 2.给予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态度和蔼、关心体贴,认真倾听患者的疼痛的主诉。 3.教会患者通过疼痛量表表述疼痛的程度 4.指导患者采用分散注意力、放松来缓解疼痛,如看电视、阅读书报、玩游戏等保持环境安静、清洁、整齐,室内光线柔和,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5.遵医嘱使用止痛剂,带镇痛泵的患者观察镇痛泵的效果 6.满足各种生活的需要。

肱骨骨折诊疗指南全面.doc

肱骨近端骨折 【概述】肱骨近端骨折系指肱骨头骨折及肱骨解剖颈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及肱骨大、小结节骨折。 【诊断】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明显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上肢不能上举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 I型:无移位或移位

嵌入时,可选择手术切开复位及内固定。 4.大结节骨折单纯大结节骨折常有明显的移位,手法复位困难,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如系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脱位,肩关节复位后大结节常自发复位。 5.小结节骨折少见。多合并关节后脱位。骨块小可行保守治疗。若内旋受限,可行手术复位固定。 6.3部骨折和4部骨折手法复位困难,应行切开复位、简单固定,尽量保留肱骨头血运。如发生肱骨头坏死,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 7.骨折脱位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决定,2部骨折脱位首先行闭合复位,必要时进行切开复位。3部骨折脱位多考虑手术。4部骨折脱位、累及关节面或关节头劈裂时可考虑关节置换。

干部人事档案转递审批表 .doc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推进临床路径信息化建设,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减轻患者负担,结合我院实际,重新修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同时加强医院各部门、科室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

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及时发现诊疗活动和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善诊疗和质量管理,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临床路径的管理组织 (一)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设备信息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医务部。 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定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试点工作机制。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 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3、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4、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5、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仅供参考)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技巧

肱骨干骨折几乎占到全身骨折的3%。大多数的肱骨干骨折为老年人群摔倒致伤。但是年轻患者的受伤原因多为直接暴力和高能量损伤。上世纪70年代,功能性支具治疗非常流行,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肱骨干骨折还需手术治疗。 一 解剖与手术入路 肱骨干远端增宽与肱骨髁相连接。肱骨干后方的桡神经沟为明显的解剖标志。尸体研究显示: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4cm处从后向前绕过桡骨,和肱骨后表面的距离约6.5cm。在肱骨外上髁近端约10cm处,桡神经向前进入肌间隙。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密切,肱骨干骨折时易于损伤。 一般根据桡骨干骨折的解剖位置来选择手术入路(表1)。前外侧入路是肩部胸三角肌入路的远方扩展入路,需劈开肱肌,手术过程中需要向外牵开保护桡神经,在手术切口远端切开时必须显露和保护桡神经。 后方入路可以很好的显露肱骨干远端骨折。通过劈开肱三头肌牵开桡神经,该入路可以暴露76%的肱骨。Gerwin研究显示采用改良肱骨后方入路几乎可以暴露94%的肱骨干。在传统的肱三头肌切开入路时,需切开剥离肱三头肌。而改良的方法则可以将肱三头肌从外向内牵开(部分切开)。 外侧入路是利用肱三头肌外侧束和外侧肌间隙。该入路可以避免损伤肌肉,减少术后粘连、疤痕形成以及肌肉的去神经失营养。在不移开桡神经的情况下,外侧入路只能显露55%的远端肱骨。但是牵开神经和肱三头肌外侧束之后,通过劈开肱三头肌就可以显露76%的肱骨干。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必须非常小心桡神经。 表1肱骨的手术入路 二

初步检查 对患者的初步检查应按照「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全面体检。通常情况下,肱骨干骨折预示合并其他损伤,特别是多发损伤病人的肝脏损伤。 在进行治疗干预前,进行彻底的神经、血管检查。需要进行包括肩关节、肘关节在内的正侧位X线检查以排除合并损伤。很少需要进行CT检查。 将骨折按照解剖部位(近端、中段、远端)和类型(蝶形、粉碎、螺旋、斜行)进行描述,按照AO骨折分类A1、A2、A3是简单的螺旋、斜行骨折。旋转楔形骨折、弯曲楔形骨折和带骨折碎片的楔形骨折为B1、B2、B3骨折。而C1、C2、C3骨折则是复杂的骨折,包括复杂螺旋形骨折、复杂节段性骨折和不规则骨折。 三 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的肱骨干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以二期愈合再塑形方式获得愈合。肢体重力有助于恢复骨折的对位,同时需要夹板对骨折形成静力加压。 Klenerman发现肱骨干骨折存在以下限度以内的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功能不会受什么影响,包括:矢状面小于20°的成角、内外翻成角小于30°、肢体短缩小于2-3cm。由于肌肉牵引力和夹板捆绑技巧的缺陷,10°以内的内翻畸形非常常见。但是外翻畸形和矢状面对位不良非常少见。 文献报道的非手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愈合率存在不同,但是有人报道超过90%的患者可以取得骨折愈合。 正确的捆绑夹板对于维持骨折的稳定非常重要。在内侧放置U型夹板时,其高度应尽可能的与腋窝平齐,在外侧则应超过三角肌到达肱骨外科颈。如果内侧夹板的位置不良,则容易出现骨折远端的内翻成角。通过合理的放置夹板和外翻衬垫可以减少继发畸形。联合夹板的患者耐受性较差,可以考虑使用悬吊或后侧夹板的方法治疗肱骨干近端和远端骨折。 Sarmiento开创的功能性支具治疗成为肱骨干骨折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功能性支具可以给骨折部位提供圆周支撑,在受伤后使用5-7天,然后给与一段时间的联合夹板固定(图1)。采用功能性支具治疗的成功关键在于肘关节和腕关节可以获得即刻的运动练习。但是在骨折临床稳定之前,应避免肩关节的活动和成角畸形。 在一项功能性支具治疗620例肱骨干骨折的研究中,Sarmiento发现465例闭合性骨折中只有不到2%的患者(7例)出现了骨折不愈合,155例开放性骨折中只有6%(9例)的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9周和14周。末次随访时,70%的患者在矢状面上存在≤5°的成角畸形,接近1%的患者向前成角大于25°。 内翻畸形比较常见,75%到80%的患者存在小于10°的内外翻畸形。当时的观点:上述畸形都是可以接受的。骨折部位并不影响功能性支具的治疗效果。虽然大多数的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是许多学者认为非手术治疗后患者的功能会比未受伤人群要差,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存在活动受限。

肱骨骨折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肱骨骨折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肱骨骨折发生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髁间、肱骨外踝、肱骨内上髁。其中以前三者为多,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 【护理常规】 1.术前 (1)给予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2)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3)体位改变:指导患者床上翻身、坐起、起床的方法。 (4)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清洁切口处皮肤,备患侧上肢及腋窝皮肤,剪指甲;②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皮试、交叉配血;③术前禁饮、禁食,常规禁食 8h,禁饮4h。 (5)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附属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女患者不化妆,去手术室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交圭 2.术后 (1)术后体位:患者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平卧位时患肢与心脏平行。 (2)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遵医嘱给予吸氧,观察患

肢血液循环情况,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及患者的感觉、活动情况。 (3)伤口护理:注意观察患者切口疼痛及渗血情况,保持敷料干燥,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 (4)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坐位或下地时用三角巾悬吊,上肢屈肘或呈90°,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及水肿。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指、手腕、肘部及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5)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讲解相关知识,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根据个人情况适当活动,下地活动时避免患肢碰撞,患肢可用前臂吊带保护。 2.饮食指导初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恢复期为高蛋白质、高热量及高营养饮食。 3.用药指导骨折后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须适当给予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4.心理指导耐心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 5.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腕、肘关节屈伸、用力握拳;指导患者做肩关节的活动,肩外展、旋转活动,防止肩关节内固定过久而功能受限;严禁提重物,做重体力劳动,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6.复诊须知术后1个月门诊复诊;切口出现渗液、疼痛,随时复诊;遵医嘱给予及时复诊换药。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好发于10岁以内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骨折常由间接暴力引起,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伏克曼挛缩、关节功能障碍和肘内翻畸形,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肱骨髁上骨折的血管、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检查时须注意伤肢远端的血循环和神经功能。 【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肘部疼痛、压痛、肿胀。 (2)可有畸形及反常活动。 (3)可有骨擦音(感)。 (4)可有桡动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表现。 (5)X线检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可以了解骨折类型。 符合上述第(1)项、第(2)、(3)、(5)项中一项可确诊。 2.分类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1)伸直型(Gartland分型) 1)Ⅰ型骨折:肱骨远端轻微或无移位,此型骨折不需任何手法复位,仅用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即可。 2)Ⅱ型骨折:肱骨远端后方皮质部分完整。又可分为两亚型:①Ⅱa型青枝骨折,此亚型只需适当屈曲位固定就可得到稳定;②Ⅱb型

旋转骨折,此亚型存在不稳定,复位后单纯屈肘拉紧后方骨膜不可能控制旋转。 3)Ⅲ型骨折:肱骨远端完全移位,此型治疗较困难。 (2)屈曲型 与伸直型相似,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屈曲型也可以分为Ⅰ、Ⅱ、Ⅲ型。【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 Ⅰ型伸直型骨折均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且用石膏或夹板至少屈肘固定110°位固定,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Ⅱ型骨折虽可手法复位外固定,但由于其不稳定,易旋转和内倾,导致内翻成角,故有许多理由认为,Ⅱ型骨折光用石膏固定是不可靠的。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的优点是:①操作简单,可缩短住院时间;②手术中可准确评估提携角;③穿针足以维持复位,术后屈肘小于90°固定,可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④治疗效果满意。 2.手术治疗 对多次手法复位仍严重移位、陈旧性骨折影响功能、开放性骨折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型骨折还是手术治疗效果好。必须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切勿烂行手术。手术虽可较好复位,但并不能防止肘内翻的发生,且易出现肘伸屈功能障碍,还有可能发生骨化性肌炎、感染等并发症。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选择与伸直型相似。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流程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流程

一、锁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疾病概述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锁骨外、中1/3交界外,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患者多为儿童和青状年。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直接外力,如从前方打击、撞击锁骨,或摔倒时肩部直接着地,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摔倒时手掌着地,外力通过前臂、上臂传导至肩,再传至锁骨,遭受间接外力和剪切应力也可造成骨折。 二、一般护理 (一)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受伤的原因、时间;受伤的姿势;外力的方式、性质;骨折的轻重程度;有无疼痛,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 (三)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食物。 (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量镇痛剂,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五)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三、专科护理 (一)体位护理

局部制动固定后,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卧位休息时应去枕仰平卧于硬板床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维持良好的复位位置。复位后,站立时保持挺胸提肩;坐或行走时,用前臂吊带悬吊患侧上肢屈肘成90度直角,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减轻肿胀。局部未加固定的病人,应嘱其不可随便更换卧位。 (二)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渗血情况。 2、注意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白或青紫,有麻木感,是否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果有以上症状,表示有腋部神经血管受压,应指导患者双手叉腰,使双肩尽量外展,后伸,如症状没有缓解,立即报告值班医生调整固定的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三)功能锻炼 1、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 防止患肢肿胀,避免肩关节僵凝,以取得病人配合。 2、正确适时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整复固定1-2周。可以练习手部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肱骨干骨折(ICD-10:S42.301) 行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8.52/79.11/79.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等。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肱骨干骨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骨折断端间有肌、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2.手法复位与外固定难以维持骨折复位,达不到功能复位标准。 3.出现血管损伤者,需急诊手术。 4.患肢肿胀持续性加重,有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或局部张力水泡形成者,需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4 2.301闭合性肱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肱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 (2)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骨科CT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

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 解剖生理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 ~3cm ,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又为松骨质和密骨质的交界处,是应力上的薄弱点,常易发生骨折。紧靠肱骨外科颈内侧有腋神经向后进入三角肌内,臂丛神经、腋动脉、腋静脉经过腋窝,骨折端严重移位时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本骨折以老年人较多见,亦可发生于儿童和壮年人。 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上臂内侧可见瘀斑、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抬举,肱骨外科颈局部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能触及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内收型骨折在上臂上端的外侧可摸到突起的骨折远端和向外成角畸形;合并肩关节脱位者,会出现“ 方肩” ,在腋下或喙突下可扪及肱骨头。x 线正位片显示骨折内外侧方移位和向内或向外成角情况。 护理要点 ?1.手法整复固定后,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循及感觉运动情况,如发现肢端严重肿胀、青紫、麻木、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经常检查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3.切开复位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循情况及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现象,手部是否肿胀等。术后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于止痛药。 护理评估 ?1肢体的情况 ?1骨折体征望诊:肩部是否肿胀,上肢近段的前侧和内侧是否有淤血或血肿,患肢是否有内收或畸形。触诊:上肢近端是否有骨擦感。腋窝下能否触及移位的骨折端。量诊:是否有患肢缩短,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算小。患肢上臂的周径是否大于健肢,以判断肿胀程度。 ?2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2. 受伤史是否有跌倒、摔伤史。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即使有轻微的摔伤史,亦可发生骨折。了解受伤时的姿势、外力作用的方向。跌倒时是否手掌撑地,上肢是处于内收还是外展,以便估计骨折的类型,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 ?3. 既往健康状况是否有影响骨折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 ?4.X 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手法复位,外展架固定;药物辅助治疗。 2.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用1~2枚螺纹钉或克氏针维持复位,然后再用外展架固定4~6周 ?[常见护理问题] ①疼痛。②有固定部分失效的可能。③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可能。④知识缺乏:功能锻炼知识 [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骨折后外固定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病人易产生焦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查房医嘱 概述 就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得交界处发生得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与x线表现不难确诊。 四、继续检查项目 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 五、门诊医嘱示范 对于怀疑骨折得病人 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 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得病人 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 病情分析 一、初步诊断 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对关节脱位 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就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就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 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 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得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与尺桡关节排列正常。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 常用分型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就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治疗计划 一、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得骨折特点选择不同得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 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 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 3)手术入路及特点 ·病人仰卧位、 ·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 ·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 4)注意要点 ·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 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 5)术前准备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 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

型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病人护理

情境十肱骨髁上骨折病人护理 一、预备知识 1.肱骨下端解剖生理概要 肱骨下端前后扁,末端有 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 滑车,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 滑车后面上方有一鹰嘴窝。下 端的内、外侧部各有一突起, 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肱 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骨折。 因在儿童时期,该部位为肱骨 的薄弱环节。

2、骨折类型 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 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 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 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 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图1)。 屈曲型较少见,多系肘关节屈曲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 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之髁上部骨 折。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骨 端向后移位。 粉碎型见于成年人。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3、临床表现 患者多系儿童,外伤后肿胀、 疼痛、功能障碍并有畸形。在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同时要注意手部温度、 脉搏、运动及感觉,以明确有无血 管,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部分活动 肘后三角无变化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肘关节不能活动 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鉴别要点

4、治疗 手法复位超关节小夹板固定,也可用石膏固定。术后应注 意肢体血运观察,经常调整 布带,2周折除夹板,功能锻 炼。 牵引治疗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 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 或复位后骨折不稳者。 手术探查神经、血管并整复骨折当有血管、神经伤时, 特别是血管伤应考虑手术探 查,手术目的是修复血管或 解除其压迫,对神经伤也同 时采用手术治疗,顺便整复 骨折。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儿童肱骨髁上骨诊疗指南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全部肘关节损伤的50% ~ 70%,常见于3一10岁的儿童,以5 ~7岁的男孩最多见,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在手的非优势侧。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导致V 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影响患儿的肘关节外观,需行截骨术矫正畸形。因此,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影像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以普通X线片检查为主。因肘关节肿胀和疼痛,不能完全伸直肘关节,拍标准的肘关节正侧位片困难。怀疑肱骨髁上骨折时应拍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若怀疑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而正侧位片未发现骨折线,应拍斜位片。建议术前加照对侧肘关节,对于粉碎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常规行CT检查。 【分类】 根据远端骨折块移位方向,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骨折。远端骨折块向后上移位者为伸直型骨折,向前上移位则为屈曲型骨折;伸直型骨折又可细分为伸直尺偏型(远端向尺侧移位);伸直桡偏型(远端向桡侧移位)。伸直尺偏型多见(75 % ),可能与肌肉轴线偏内侧和受伤时多处于伸肘、前臂旋前位有关,易合并肘内翻。伸直桡偏型虽仅占伸直型骨折的25 %,但易伴发血管、神经损

伤。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三型: 1、I型骨折无移位; 2、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3、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诊断】 严重移位骨折容易诊断,但要注意有无其他伴发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约5%的患儿同时伴发同侧其他骨折(通常为桡骨远端骨折)。因而对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应作详细检查,以免漏诊。查体可见肘关节肿胀,髁上处有环形压痛,肘伸屈时可及异常活动。肿胀严重者,肘后三点触摸不清。检查时应注意有无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并详细记录。早期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这是由肱动脉被骨折近端前侧皮质压迫绷紧所致。可试行轻柔手法复位,以解除对动脉的压迫。 【鉴别诊断】 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需同肘关节脱位及其他类似损伤相鉴别,如肱骨远端骨骺分离、Milch II型肱骨外髁骨折。肘关节脱位相对少见,多见于大年龄儿童,且多伴发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国外文献报道约50%为虐待损伤。侧位片肱骨髁上骨折线位于鹰嘴窝,呈横形或短斜形,肱骨外髁骨折线稍远,仅带有小的干骺端骨块。在正位片,Milch I型外髁骨折肱桡关系破坏,Milch II型骨折肱桡关

mippo治疗肱骨干骨折

MIPPO技术LC-LCP接骨板治疗肱骨干骨折 张堃付亚辉李忠王展庄岩* 师红波 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创伤骨科(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MIP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38例肱骨干骨折的患者采用MIPPO技术治疗,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年龄25-67岁,平均39.3岁。受伤原因生活伤20例,车祸11例,直接暴力(打或重物砸伤)7例。肱骨干中上1/3骨折18例,中远端骨折20例。结果本组38例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全部病例均有随访,随访时间4月-20个月,平均10个月,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痂出现时间4~8周,平均6周。近期随访肩肘关节功能正常。结论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肱骨干部骨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微创;钢板固定;肱骨骨折;接骨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practicability and clinic results of the MIPPO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technique on treating the humeral fracture. Methods 38 patients with humeral fracture, 20 of them by life injury, 11of them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 7 of them by direct violence(strike or ponderosus to smash),underwent the MIPPO operations, and 25 of them were male and 13 was female with an age arranged from 25 to 67 years. 18 were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and 20 were mid-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Results38 cases had follow-up of 4 months~20months, the cuts healed during the prima ry procedure with good shoulder and elbow functions, the fracture segments got satisfied reductions with good apposition and alignment radiologically, and the callus appeared in 4~8 weeks post-operation.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humeral fracture with the benefits of less invasive , less complications and less nonunion.. 【Key words】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fixation; humeral fracture ; osteosynthesis 锁定加压钢板(LCP)是AO新一代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国外临床应用已经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LCP接骨板钢板与螺钉钉尾有锁定螺纹,为骨折坚强的内固定提供技术支持。而MIPPO技术是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技术,即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h.Krettek等1997年提出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技术的概念,其核心 *陕西省韩城市龙钢医院骨科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护理常规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护 理常规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骨伤科中医护理方案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肩部剧烈疼痛,局部瘀肿明显。 2. 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上肢疼痛 1.评估疼痛的诱因、性质、上肢感觉、运动情况。 2.体位护理: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允许,日间均应下床活动。卧床时床头抬高30~40度位较为舒适。 3.遵医嘱给予中药汤剂,中药熏洗,局部外敷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 4.给予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或用外展支架固定。 5.遵医嘱使用耳穴压豆,减轻疼痛。常用穴位:神门,交感,皮质下等。 (二)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患者上肢肌力,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保持病室环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协助患者生活料理。 3.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中药熏蒸,外敷药物,耳穴压豆。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后的护理

1.整复前告知患者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2.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上肢疼痛、活动度、上肢感觉运动情况等。 3. 平卧位时,应在患侧胸壁垫宜软枕,以免患侧上肢向侧方下坠。 4. 伤后2~3周,当疼痛、肿胀减轻后,练习肩部前屈后伸动作,还可用健肢托住患肢前臂做耸肩、肩关节外旋与内旋练习。 (二)围手术期护理 1.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对于吸烟者劝其戒烟,预防感冒。 (3)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前臂悬吊带,指导正确佩戴方法。 (4)常规进行术区皮肤准备,药物过敏试验等。 2.术后护理 (1)根据不同麻醉方式,正确指导患者进食。 (2)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查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观察伤口敷料渗出情况,患肢疼痛肿胀情况等并予以适当处理。 (4)可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粘连。 (三)药物治疗 1、中药汤剂内服。 2、中药涂擦。 3、中成药内服。 (四)特色技术 1、耳穴压豆。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