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

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
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041535.html,

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

作者:高光普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7年第06期

微生物控制是乳制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尤为注意的一点,乳制品中的微生物控制包含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由于乳制品本身营养丰富很适宜微生物生长,所以乳品中微生物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近期,来自美丽健乳业集团的总裁产品助理兼益益乳业质量经理杨敏老师来到了由《食品安全导刊》主办的在线课堂—食安大讲堂,向大家分享了她关于乳制品中微生物控制的经验,并分享了关于乳制品的分类、卫生规范和人员及环境要求的知识。

乳制品分类及要求

乳制品按照生产许可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液体乳,包括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等;第二是乳粉,包括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等;第三是其他乳制品,如炼乳、奶油、干酪等。由于液体乳对于微生物的控制最为严格,所以杨敏着重讲解了液体乳中微生物的控制。

巴氏杀菌乳对微生物的执行标准是GB 1964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巴氏杀菌乳》。通常来说,巴氏杀菌乳是仅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液体产品。灭菌乳的定义是“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灭菌乳在微生物控制方面要求符合商业无菌的标准。调制乳是指以含量不低于80%的生牛(羊)乳或复原乳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采用适当的杀菌或灭菌等工艺制成的液体产品。发酵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杀菌、发酵后制成的pH值较低的产品。

良好操作规范之卫生规范

操作规范中的卫生规范是操作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部分,简称为GMP要求。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有4个方面,即温度和时间、湿度、生产区域空气洁净度、防止微生物污染。

温度和时间:应根据产品的特点,规定用于杀灭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如热处理、冷冻或冷藏保存等,并实施有效的监控;应建立温度、时间控制措施和纠偏措施,并进行定期验证;对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的加工环节,应建立实时监控措施,并保存监控记录。

湿度:应根据产品和工艺特点,对需要进行湿度控制区域的空气湿度进行控制,以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制定空气湿度关键限值并有效实施;建立实时空气湿度控制和监控措施,定期进行验证,并进行记录。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YLNB 3.2 1、引用依据:GB/T4789.3-2003 2、术语和定义 大肠菌群: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3、仪器及器材 3.1 恒温培养箱:36±1℃; 3.2 冰箱:0-4℃; 3.3 恒温水浴锅:46±1℃; 3.4 天平; 3.5 显微镜; 3.6 均质器或乳钵; 3.7 灭菌平皿:直径90mm; 3.8 灭菌试管:18×180和20×200; 3.9 灭菌吸管:1 ml和10 ml; 3.10 灭菌广口瓶或三角烧瓶:容量为500ml; 3.11 灭菌玻璃珠:直径约5mm;

3.12 载玻片; 3.13 酒精灯; 3.14 试管架; 3.15 灭菌刀、剪子、灭菌镊子等。 4、培养基和试剂 4.1 乳糖胆盐发酵管; 4.2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 4.3 乳糖发酵管; 4.4 生理盐水; 4.5 革兰氏染色液。 5、检验程序 大肠菌群检验程序: 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革兰氏阳性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大肠菌群阳性 不产气 大肠菌群阴性 革兰氏染色 报告 乳糖发酵管 36±1℃,24±2h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 36±1℃,18~24h 大肠菌群阴性 不产气 产气 稀释 检样 乳糖胆盐发酵管 36±1℃,24±2h

6、方法 6.1 检样稀释 6.1.1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装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

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一、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1)产品污染风险控制 应通过危害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键环节,并设立食品安全关键环节的控制措施。在关键环节所在区域,应配备相关的文件以落实控制措施,如配料(投料)表、岗位操作规程等。鼓励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生产过程进行食品安全控制。 (2)生物污染的控制 ①清洁和消毒:应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制度,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清洁消毒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使用的洗涤、消毒剂;清洁消毒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消毒规定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记录。应确保实施清洁消毒制度,如实记录;及时验证消毒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根据产品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环节进行微生物监控;必要时应建立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和整改措施等,结合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制定。 微生物监控应包括致病菌监控和指示菌监控,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

监控结果应能反映食品加工过程中对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水平。 (3)化学污染的控制 应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制定适当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应当建立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制度,按照GB2760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非食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生产设备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活动部件若需润滑,应当使用食用油脂或能保证食品安全要求的其他油脂。建立清洁剂、消毒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制度。除清洁消毒必需和工艺需要,不应在生产场所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化学制剂。食品添加剂、清洁剂、消毒剂等均应采用适宜的容器妥善保存,且应明显标示、分类储存;领用时应准确计量、作好使用记录。 应当关注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鼓励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风险。 (4)物理污染的控制应建立防止异物污染的管理制度,分析可能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计划和控制程序。 应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应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当进行现场维修、维护及施工

牛乳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牛乳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张月月刘敏王荣峰王君孙鹏郭海萌张帅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了解牛乳的消毒和细菌学检查的重要性,及其卫生质量的判断标准。学习牛乳的巴斯德消毒法和细菌学检查的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镜计数法、美蓝还原酶实验法、标准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确定不同来源的生牛乳的等级、巴氏消毒牛乳的卫生标准。【结果】微生物显微镜直接计数法随机性大,对茵体数量不能做出较为宏观,全面的反应.优点是计数快速;美蓝还原酶实验法是用于测定牛乳质量的一种定性检测法,操作简便,不需特别设备。它不能做为定量检查;平板茵落计数法速度慢,需要平板上长出茵落一段时后才能计数。【结论】由于平板茵落计数法通常做梯度稀释,所以计数的线性范围大.由于是茵悬液涂布,所以比较均匀,能较好的反应茵落的疏密程度。重复性,平行性很好。是经典的计数方法。 关键词:牛乳;微生物;检测;分析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microorganisms in milk Yueyue Zhang,Min Liu,Rongfeng Wang,Jun Wang,Peng Sun,Haimeng Guo,Shuai Zha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ndong Agricutual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Purpose】to understand the milk sterilization and bacter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importance, and its hygienic quality judgment standard. Learning milk Pasteur disinfection method and bacteriological examination method. 【MEFHOD】Uses the microscope count the methylene blue reductase method,the standard plating count method to carr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bacteria,determined different origin the fresh COWS milk rank,pasteurized milk hygienic standard.【RESULTS】Microorgaism microscope direct countmethod 。It has big ran domness cannot make comparatively macroscopic ,overall comprehensive for milk quantity .But the advantages are coninung and fast for counting of bacteria ;The methyrlene blue reductases method is used in determining the COW'S milk quality.It is simple.No special equipments needed.But it cannot use for the quantitative examination ;The plating colony count methods is relatively slow,needs the growth of bacteria on the plate and colonies can be counted.【CONCLUSION】Because the plating count method usually makes the gradient to dilution,therefore the counting linear scope is broad .Because bacterium suspended solution is poured out on the culture of bacterium uniformly .The bacterial colony density degree can obtain .The retentiveness,parallelism is very good.It is the classical method of counting bacteria . Key words: milk ;microbial ;detection;analysis; 前言 牛乳是一种营养全面的液态天然饮料,含有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1] 。其中的细菌会很快繁殖,因此,采用不同细菌学检查方法对牛乳中细菌进行卫生检查,比较得出最佳检测方法,确定不同来源的生牛乳的等级、巴氏消毒牛乳的卫生标准。现今常用显微镜计数法、美蓝还原酶实验法、标准平板计数法进行测定,切入点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制品的需求亦不断上升。目前

食品加工机械流程图

市泓源食品机械厂 一、台式烤肠流水线 1.原材料为冻肉: 冻肉切块机/冻肉切片机→冻肉绞肉机→斩拌机→拌馅机→灌肠机→扎线机→烟熏炉→真空包装机 2.原材料为鲜肉: 鲜肉绞肉机→斩拌机→拌馅机→灌肠机→扎线机→烟熏炉→真空包装机 二、设备用途 冻肉切块机/冻肉切片机:把标准的冻肉盘切成便于冻肉绞肉机工作的肉块。 冻肉绞肉机:把冻肉块绞成肉馅状。 斩拌机:把肉馅状的料斩成肉糊糊状。(很细腻,口感会更好) 拌馅机:把物料充分搅拌均匀。 灌肠机:给物料穿上肠衣。 扎线机:把长长的肠扎成固定的一节一节的。 烟熏炉:熏、蒸,把肠给加工熟。 真空包装机:真空包装,便于储存。

台式烤肠生产流水线 冻肉切块机——冻肉绞肉机——斩拌机——拌馅机——液压灌肠机——扎线机——烟熏炉——冷却、真空包装 冻肉切块机

产品说明 本机可直接切割-18℃至-12℃未经解冻的各类冻肉,减少了缓化的时间,避免了整块肉在缓化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流失,是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它吸取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实际加工工艺研制生产。并具有性能可靠,投入小,生产效率高。整机均采用不锈钢制造,刀片采用优质合金制造,刀刃锋利,切削效果好。 技术参数 1.刀架往复次数:41次/分钟 2.料道宽度:460/500mm 3.横刀行程:220mm

4.输出功率: 5.5KW 5.生产量:4-5吨/小时 6.电机转速:1450转/分钟 7.重量:600KG 8.外形尺寸:1500*720*1400 JR-130绞肉机 采用德国技术,具备最优越的性能,采用SUS304不锈钢材质。 送料口绞龙轴导程合理,入料口大、进料通畅,生产效率高。 具有送料绞龙及出料绞龙,每个绞龙单独工作,且都有两个速度,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速度配比,从而达到最佳效果和产量。 出料绞龙螺距设计合理,使原料肉顺畅的通过,杜绝出油现象,并减少绞龙对头产生的挤压,使肉料颗粒度好,边缘清晰,升温低。 具有安全保护装置,操作更安全。 电器采用施耐德品牌,具有急停按钮。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检验教案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1、所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每批食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再生产过程中,再不同时间内各取少量样品予以混合。固体或半固体的食品应从表层、中层和底层、中间和四周等不同部位取样。 2、采样必须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防止一切外来污染 一件用具只能用于一个样品,防止交叉污染。 3、再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保证样品中微生物的状态不发生变化 采集的非冷冻食品一般在0—5度冷藏,不能冷藏的食品立即检验。一般在36h内进行检验。 4、采样标签应完整、清楚 每件样品的标签须标记清楚,尽可能提供详尽的资料。 在食品的检验中,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即所取样品能够代表食物的所有部分。如果采集的样品没有代表性,即使一系列检验工作非常精密、准确,其结果也毫无价值,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论。食品因加工的批号、原料情况(来源、种类、地区、季节等)加工方法、保藏条件、运输、销售中的各环节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认识水平等无不影响着食品的卫生质量,因此要根据一小份样品的检验结果去说明一大批食品的质量或一起食物中毒的性质,就必须周密考虑,设计出一种科学的取样和样品制备方法。而采用什么样的取样方案主要取决于检验的目的,目的不同,取样的方案也不同。检验的目的可以是判定一批食品合格与否,也可以是查找食物中毒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是鉴定畜禽产品是否有人畜共患的病原体。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取样方案多种多样,如一批产品按百分比抽样,才若干个样后混合在一起检验;按食品的危害程度不同抽样等。不管采取何种方案,对抽样代表性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好对整批产品的单位包装进行编号,实行随机抽样。 (一)样品的种类 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验分析。 (二)样品的采集 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工具,如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和开罐器等,必须是无

食品原材料及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

食品原材料及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 1、食品原材料的卫生管理 食品的品质与原材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材料的验收是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的第一关,必须建立严格的到货验收制度。由于很多食品原材料易腐烂,易受污染,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应进行严格的卫生控制。 1)原材料的卫生要求 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食品生产中使用的所有原辅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或要求。参考时应优先使用国标,无国家标准时,依次按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执行。食品原材料除了应符合卫生标准外,还应新鲜无污染,以保证食品的质量。 2)原材料的采购 食品企业要求采购的原辅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食品卫生标准或规定,必须采用国家允许的、食品级的添加剂; 食品原材料采购时,应按照国家和企业有关的卫生标准、食品企业卫生规范对供应原材料的厂家进行卫生考察和认证,作为食品原辅材料定点供应厂家,并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使供应商与企业共同承担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的责任。 3)原材料的运输 原材料的运输工具等应符合卫生要求,应具有防雨防尘设施,根据原料的特点和卫生需要,易腐食品应具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 运输作业应防止污染,生熟食品分车运输,要轻拿轻放,不使原料受损伤,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同时装运。要建立卫生制度,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洁净卫生。运输冷冻和冷藏食品必须有保温、冷藏设施,长距离运输时,其温度上升不得超过3℃。 4)原材料的验收 根据国家和企业有关卫生标准与规范的要求,对所有购进的原辅料进行严格的质量和卫生检查,对于不合格原材料拒绝验收。原材料验收人员应具有简易鉴别原材料质量、卫生的知识和技能。 进行原材料检验时应按该种原材料质量卫生标准或卫生要求进行,认真核对货单(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出厂日期、保质期、产地及厂家等),检查该产品的卫生检验合格证及检验报告,检查货物的卫生状况,对冷冻食品要注意检查产品是否有解冻现象。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

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 本程序制定食品加工过程环境微生物监控程序时应当考虑的要点,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参照执行。 一、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或评估目标微生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确保整个食品质量和安全体系持续改进的工具。 二、本程序制定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程序的要点。三、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主要包括环境微生物监控和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环境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评判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状况,以及找出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通常环境监控对象包括食品接触表面、与食品或食品接触表面邻近的接触表面、以及环境空气。过程产品的微生物监控主要用于评估加工过程卫生控制能力和产品卫生状况。 四、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在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a)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包括微生物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 b) 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指标:应以能够评估加工环境卫生状况和过程控制能力的指示微生物(菌落总数)为主; c)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取样点:环境监控的取样点应为微生物可能存在或进入而导致污染的地方。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取样点,也可以根据经验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取样点。过程产品监控计划的取样点应覆盖整个加工环节中微生物水平可能发生变化且会影响产品安全性或食品品质的过程产品。 d) 加工过程微生物监控的监控频率:应基于污染可能发生的风险来制定监控频率。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或者积累的历史数据,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应是动态的,应根据数据变化和加工过程污染风

第三节 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第三节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乳除供鲜食外,还可制成多种制品,乳制品不但具有较长的保存期和便于运输等优点,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觉见的乳制品有奶粉,炼乳、酸乳及奶油等。 一、奶粉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奶粉是以鲜乳为原料,经茫毒,浓缩,喷雾干燥而制成的粉状产品。 可分为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加糖奶粉、调制萨砷等:在奶粉制作过程中,绝大部分微生物被清除或杀死,再者,奶粉含水量低(一般在于,以下,喷雾干燥奶粉水分在2%~3%左右),不利于微生物存活,故经密封包装后,细菌不会繁殖。因此,奶粉中含菌量不高,也不会有病原菌存在。 如果原料乳污染严重,加工不规范,奶粉中含菌量会很高,甚至有病原菌出现。 1.奶粉中的微生物夹原又类型 奶粉中的细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奶粉在浓缩干燥过程中,外界温度高达150-200~C,但奶粉颗粒内部温度只有60℃左右,其中会残留一部分耐热菌; 2)喷粉踏用后清扫不彻底,塔内残留的奶粉吸潮后会有细菌生长繁殖,成为污染源; 3)奶粉在包装过程中接触的容器、包装材料等可造成第二次污染; 4)原料乳污染严重是奶粉中含菌量高的主要原因。 奶粉中污染的细菌主要有耐热的芽胞杆菌、微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等。 奶粉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最常见的是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奶粉中的微生物检验 (1)样品的采取 产品按批号取样检验,取样量为1/1000(不足千件者抽1件),尾数超过500件者增抽一件,每个样品为200g。, (2)奶粉按需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MPN测定及致病菌的检验:

二、酸乳制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酸乳制品是鲜乳制品经过乳酸菌类发酵而制成的产品,如普通酸乳、嗜酸菌乳、保加利亚酸乳,强化酸乳、加热酸乳、果味酸牛奶、酸乳酒、马乳酒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饮料,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活性乳酸及其它营养成分。 酸乳饮料能刺激胃肠分泌活动,增强胃肠蠕动,调整胃肠道酸碱平衡,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群的生长繁殖,维持胃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的稳定,预防和治疗胃肠疾病,减少和防止组织中毒,是上好的保健饮料。 1.普通酸乳制品的微生物及其作用 1)普通酸乳一般用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嗜热脂肪链球菌作为发酵剂。这两种乳酸菌在乳中生长时保持共生关系。 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在发酵过程中对蛋白质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产生的缬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等刺激嗜热脂肪链球菌的生长;而嗜热脂肪链球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甲酸,可被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所利用;这两株菌同时存在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乳的凝固时间也比使用单一菌株大大缩短,在40—45℃两株菌混合使用时,乳凝固时间为2~3小时,而使用单一菌株时则需数小时或更长时间。 2)普通酸乳中含有大约1%的乳酸,不适于病原菌的生存。 如沙门氏菌和大肠菌类均被抑制。 3)乳酸菌还能产生抗菌物质,起到净化酸乳的作用。 但如果鲜乳在加热前受到葡萄球菌污染,且乳在20℃常温下贮存,葡萄球菌可在乳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在制作酸奶加热消毒过程中,葡萄球菌被杀死.而毒素则留在乳中,并于乳发酸成熟过程中稳定存在,从而引起食物中毒。 2.嗜酸菌乳 是利用嗜酸乳杆菌发酵乳而制成的乳制品。 嗜酸乳杆菌可在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定居,并能产生嗜酸菌素等多种抗菌物质,抑制有害菌类。维持肠道内微生物区系的平衡。人们常用嗜酸菌乳来治疗消化道疾患。但这种酸乳有酸涩味,为了改变适口性,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甜嗜酸菌乳,其效果和适口性都很好。 3.酸乳酒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双歧杆菌的检验

乳与乳制品微生物检验方法双歧杆菌的检验 YLNB 3.7 1、引用依据:GB/T4789.34-2003 2、术语和定义 双歧杆菌:一群能分解葡萄糖,产生大量乙酸和乳酸,厌氧,不耐酸,不形成芽孢,不运动,细胞呈现多样形态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3、仪器及器材 3.1培养箱:36±1℃; 3.2 恒温水浴:46±1℃; 3.3显微镜; 3.4厌氧培养箱; 3.5离心机; 3.6 天平; 3.7电炉; 3.8吸管; 3.9 广口瓶或三角瓶:容量为500ml; 3.10 平皿:直径约90mm; 3.11 试管; 3.12 酒精灯; 3.13 灭菌刀或剪子; 3.14 灭菌镊子。

4、培养基和试剂 4.1 生理盐水; 4.2 75%乙醇溶液; 4.3 TPY 琼脂培养基; 4.4 BL 琼脂培养基; 4.5 BBL 琼脂培养基; 4.6双歧杆菌生化用基础培养基 ; 4.7 PYG 液体培养基; 4.8革兰氏染色液; 4.9灭菌液体石蜡。 5. 检验程序 36±1℃ 72h ±3h 37℃ 72 h 测定乙酸、乳酸 生化培养观察10天 接受PYG 厌氧培养 分纯 厌氧培养 选择2—3个适当稀释度,各取0.1mL 分别涂布于BL,BBL,TPY 培养基 25g (mL )检样加225mL 灭菌生理盐水,做成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液 菌中鉴定报 菌落计数报告 革兰氏染色,过氧化氢酶试验

6、方法 6.1以无菌操作将充分混匀的检样25g(ml)放入含有225ml 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锥形瓶内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6.2 用1 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 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 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混匀,作成1:100的稀释液。 6.3 另取1 ml灭菌吸管,按上述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6.4选取2个~3个以上适宜稀释度,分别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各取0.1ml分别加入计数培养基平皿,均匀涂布,每个稀释度作两个平皿。最好同时选用2种~3种培养基(BL、BBL、TPY培养基),同时作灭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 6.5待琼脂表面干后,翻转平皿,放置厌氧罐内,操作全过程须在20min内完成。 6.6将厌氧罐置36℃±1℃温箱内培养培养72h±3h,观察双歧杆菌菌落特征见表1。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对可疑菌落进行计数,随机挑取五个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和过氧化氢酶试验。过氧化氢酶阴性,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芽孢,着色不均匀,出现“Y”或“V”型的分叉状、或棒状等多形态的杆菌可定为双歧杆菌。

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程序

食品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程序 1. 目的 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的生产活动. 3. 职责 3.1 生产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2 各生产车间按计划进行生产。 3.3 操作员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作好生产记录。 3.4 品质部对生产过程质量实施控制。 4. 内容 4.1 生产部按订单和库存情况及生产能力制定生产计划并安排车间生产,并对质量控制点进行控制, 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保证产品质量。 4.2 生产部根据生产日报表掌握生产进度,每月汇总统计生产情况,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当生产过程出现异常现象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3 化验室要按规定抽检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检验结果及时通知车间;发现不合格时,马上报告车间负责人并立即停止生产;如发现重大质量事故时,质检部组织召开

质量事故会议,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4.4 工序控制:根据过程产品质量特性对生产质量的影响程度,工序控制可分为一般工序控制和重要工序控制。 4.4.1 投入工序加工的材料、辅料或半成品,都必须检验合格。 4.4.2 每道工序加工完成后必须检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加工.。 4.4.3 一般工序的过程检验要求及项目: a. 严格按照工艺规定上要求的方法进行生产,生产完成后,必须进行检验。 b. 检验后应在相应产品标识或做好相关过程检验记录。 4.4.4 重要工序的过程检验要求及项目: a. 重要工序投入使用前应对过程产品进行分析,以确认过程能力,并保存好确认记录。 b. 重要工序应编制相关指导文件,作为加工和检验的依据。 c. 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相关指导文件进行加工,加工完后按相关指导文件的要求进行检验,并做好相应记录。 d. 重要工序所用到的各类仪器、设备必须满足精度要求,具体按 “基础设备、设施管理程序”“检验、测量设备管理程度”的规定执行。

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1.0 目的 本指导书明确规定了原料,工艺过程,车间环节, 车间环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方法,以指导相关操作人员按此规程进行工作。 2.0.使用范围 本工作指导书适用于原料,工艺过程,车间环节, 车间环境,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各方面的微生物监控。 3.0.职责 质量部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此程序的执行,每周/每月将报告发送给主管和经理审阅,主管和经理负责更正行动的制定和执行。 3.0.引用文件 3.1.原料规范 3.2. WI-8202-S07(13)微生物测试指导书。 3.3. WI- 耐热芽胞菌测试。 3.4. 3M petrifilm Aerobic Count Plates 使用说明。 3.5. 3M petrifilm Coliform Count Plates 使用说明。 3.6. GB 饮用水。 3.7. WI-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4.0. 微生物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4.1. 原料微生物监控标准操作规程 以下列微生物风险较大的原料作为主要监控对象,并按下步骤进行。 4.1.1. 小麦粉的监控 4.1.1.1. 在每批小样验收时,IQC应首先核对供应商的COA中理化指标是否符合Spec.,若不符合,即可拒收。 4.1.1.2.若符合,用于微生物测试的样品应优先取用,由微生物分析员先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试验,必要时,增加芽胞菌的测试,然后由IQC 再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4.1.1.3.若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结果都符合其Spec.时,可通知供应商供货,若有一项不合要求,则明确不可进货。 4.1.2.调味粉的监控 4.1.2.1.在每批调味粉来料验收时,IQC应首先核对供应商的COA是否符合Spec.,如果不符合,即可拒收。

乳制品加工工艺技术教学大纲

《乳制品加工工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乳制品加工工艺技术课程代码:2300270 课程类型:选修课 学分:3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32 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全院选修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乳制品加工工艺技术是东海全体的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乳的基础知识、原料乳的验收及预处理、巴氏杀菌乳与灭菌乳加工技术、欢迎您光临心怡情趣内衣店,为您夫妻助性,并祝您性福!谢谢您!网上购物安全,包装隐蔽,双层包装,纸箱+黑塑料袋,快递单上没有宝贝名称和店名、酸乳加工技术、含乳饮料加工技术、冰激凌加工技术、乳粉加工技术、奶油加工技术、干酪加工技术、炼乳加工技术、其他乳制品加工技术简介以及相关乳制品最新国家标准等。 乳制品加工技术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乳制品的基本知识到乳制品的加工工艺有较为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为其拓展知识面,并掌握乳制品相关技术,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乳的基本知识、物理、化学性质及常见的乳的加工工艺技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乳制品的加工工艺,牢记各乳产品的基本知识和性质,本课程授课方式为多媒体演示,结合视频观看,使内容更形象化。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牛乳的成分及性质 主要内容:牛乳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乳中的微生物,异常乳。 教学要求:欢迎您光临心怡情趣内衣店,为您夫妻助性,并祝您性福!谢谢您!网上购物安全,包装隐蔽,双层包装,纸箱+黑塑料袋,快递单上没有宝贝名称和店名,了解乳中的各种成分及其作用;了解牛乳的理化性质;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特性;掌握乳酸度概念及其计算;掌握乳及乳制品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掌握异常乳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乳主要成分和乳密度的测定方法,熟悉乳的酸度滴定和计算。 第二章液态乳生产技术 主要内容:巴氏杀菌乳生产技术,超高温灭菌乳,超高温灭菌含乳饮料。 教学要求:欢迎您光临心怡情趣内衣店,为您夫妻助性,并祝您性福!谢谢您!网上购物安全,包装隐蔽,双层包装,纸箱+黑塑料袋,快递单上没有宝贝名称和店名,掌握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的生产工艺;掌握原料乳的预处理、标准化、均质、杀菌、无菌灌装的工艺操作。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检验过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微生物的检验。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及放置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微生物的损坏或影响,在部分研究中,将食品中细菌数量对食品的损坏程度作为食品安全检测的首 要内容。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我们主要对人体有害微生物进行检验,其中在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因为食品中有多种微生物共存现象,所以在检验前,微生物检验员要把不同的菌体进行分离,这样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及菌体的分布情况,包括生产型食品微生物,如醋酸杆菌,酵母菌等和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等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如溶血性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对食品原辅料微生物的控制和产成品微生物的检验是保证食品安 全的重要途径。 针对食品致病菌的相关检验。不同的致病菌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吃到的大米,有些不法商家将发霉的大米加工后再次放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虽然经加工后,在外表上和普通大米没啥两样,但这种大米中含有黄曲霉这一致病菌,据可靠信息表明,黄曲霉的危害性十分巨大,如果人们长时间吃这样的大米,出

现癌症的风险要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由此可见,食品中致病菌的检验是保证我们能吃到放心食品十分关键的微生物检 测技术,所以我们在致病菌的检验上对不同种类的致病菌进行定量严格检验。如乳制品和肉制品的致病菌主要是黄曲霉菌和大肠杆菌,而蛋制品中则容易出现染沙门菌、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罐头食品容易出现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蜡样芽胞杆菌。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特点 对食品检测要求相对较高。在食品微生物的一系列检验中,由于食品中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因此加大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难度。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不同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特别是致病菌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在食品的运输过程中,食品致病菌以及其他微生物对相应的食品有一定的污染,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检测人员需要对食品受致病菌影响的程度、食品保质期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进行测量,难度会随着微生物种类的增多而复杂。所以在微生物检验上我们对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检测都要重视,在各个微生物的测量上,相关的检测技术要求就有所提高。 食品微生物检验效率。随着食品市场的商品流通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不断增加,而食品安全问题却在日益严重,为了保障人们在能够及时满足食品种类和数量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落实,必须加强食品安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54737)

食品原料控制要求 学校食品生产的基本义务是生产安全的食品。保证食品安全,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生产过程提出控制要求,并有效实施,保证所生产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从而保证食品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环节中应当加强对原料、生产关键环节、检验、运输及交付的控制。一、原料采购、原料验收、投料等原料控制 (一)原料采购控制 有效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等物料的采购和 使用,确保物料合格是保证最终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食品采购应根 据国家法规标准的要求采购原料,根据学校自身的监控重点采取适当 措施保证物料合格。查验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提供者的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供货者无法提供有效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需有检验记录。 (二)原料验收控制 在原料验收控制方面,可现场查验物料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合格 物料的能力,包括硬件条件和管理。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物料合 格证明文件,如生产许可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卫生证书等,并对 物料进行验收审核。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的要求: 1.国内采购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食品添加剂生产原料,应 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 2.供货者名称与原料产品标签生产商信息一致,相关证照有效期

内;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与所购原料批次一致。 3.合格证明文件应包括批检、型式检验等,批检必须一一对应, 型式检验频次和要求按照相应的产品标准要求实施。 4.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用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应当查 验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对应批次的有效检验检疫证明。 5.从流通经营单位(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时,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复印件;少量或临时采购时,应确认其资质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6.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户出 具的加盖公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 验并留存供应者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复印件、购物 凭证和每笔供应清单。 7.从超市采购畜禽肉类的,应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 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从批发零售市场、农贸市场等采购畜禽肉类的,应索取并留存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以及盖有供货方公章 (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三)投料的控制 首先在投料前确保所需物料是依照其特性分类存放,特别是对温度、湿度等有要求的物料。超过保质期的物料不得用于生产。使用的 原料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或)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得将任何危害人 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

乳制品工艺学考试题库(2套卷)

概念 1.乳的概念:乳是哺乳动物产仔后油乳腺分泌的一种具有胶体特性、均匀的生物学液体,其色泽呈白色或略带微黄色,不透明,味微甜并具特有香气。 2.异常乳:当乳牛受到饲养管理、疾病、气温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乳的成分和性质往往发生变化,这时与常乳的性质有所不同,也不适于加工优质的产品,这种乳称作异常乳。 3.酒精阳性乳:乳品厂检验原料乳时,一般先用68%或70%的酒精进行检验,凡产生絮状凝块的乳称为酒精阳性乳。 4.乳房炎乳:由于外伤或者细菌感染,使乳房发生炎症,这时乳房所分泌的乳称为乳房炎乳。 5.乳糖不耐症: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和吸收乳糖,饮用牛乳后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称为乳糖不适症。 6.皱胃酶:犊牛胃的第四室中所含的一种酶能使乳汁凝固,这种酶通常称为皱胃酶。 7.还原酶试验:在生产上利用此原理来测定乳的质量(细菌的含量),即所谓的还原酶试验。 8.吉尔涅尔度(。T):取100mL牛乳{生产单位为了节约原料乳,取10mL 来滴定,加入20mL蒸馏水稀释,这时需将碱液的消耗体积(mL)*10},用酚酞作指示剂,以0.1mol/LNaOH溶液滴定,所消耗的NaOH体积(mL)。每1mL为1。T,称为1度。 9.刃天青试验:刃天青(利色唑林)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加入到正常鲜乳中呈青蓝色或微带蓝紫色,如果乳中含有的细菌并生长繁殖时,能使刃天青还原,并产生颜色变化。根据颜色从青蓝---红紫---分红---白色的变化情况,可以判定鲜乳的品质优劣。 10. 生鲜牛乳:正常饲养的无污染病和乳房炎的健康母牛乳房内挤出的乳称为生鲜牛乳。 11. TTC试验:如果鲜乳中有抗生物质的残留,在被检乳样中,接种细菌进行培养,细菌不能繁殖,此时加入的指示剂TTC(氯化三苯四氮唑)保持原有的、无色状态(未经过还原)。反之,如果没有抗生物质残留,试验菌就会增殖,使TTC还原,被检样变成红色,即被检样保持鲜乳的颜色为阳性,被检乳变成红色为阴性。 12.标准化:必须调整原料 乳中脂肪和干脂干物质之 间的比例关系、使其符合 制品的要求。一般把该过 程称为标准化。 13. 发酵乳制品:是指牛 乳、羊乳、浓缩乳、乳粉 与食品添加剂为原料,加 入特定的乳酸菌或酵母菌 及其其它发酵剂,经发酵 后制成的乳制品。 14.丁二酮发酵:它是指某 些微生物利用柠檬酸而经 过发酵生成许多具有良好 风味的小分子物质如双乙 酰等,从而改善了产品的 风味、口感。 15. 发酵剂:是指利用于制 造酸乳、开菲尔等发酵乳 制品以及制作奶油、干酪 等乳制品的细菌培养物。 16.酸乳:酸乳是普通牛乳 经过巴氏杀菌,冷却到一 定的温度后,接种乳酸菌, 再经过发酵而赋予特殊风 味的一种乳制品。 17 .乳酸菌饮料:是一种发 酵型的酸性含乳饮料,通 常以牛乳或乳粉、植物蛋 白粉、果蔬菜汁或糖类为 原料,经杀菌、冷却、接 种乳酸菌发酵剂培养发 酵,然后经稀释而成。 18. 开菲尔乳:是以牛乳为 主要原料,添加含有乳酸 菌和酵母的粒状发酵剂, 经过发酵而生成的具有爽 快的酸味和起泡性的酒精 性保健饮料。 19 .干酪一般定义:是指在 乳中加入适量的乳酸菌发 酵剂和凝乳酶,使乳蛋白 质凝固后,排除乳清,将 凝块压成所需形状而制成 的产品。 20.巴氏杀菌乳:又称消毒 乳,系指以新鲜牛乳(羊 乳)为原料,经净化、均 质、巴氏杀菌、冷却、包 装后,直接供消费者饮用 的液体产品。 21. 灭菌乳:又称长久保鲜 乳,系指以新鲜牛乳(羊 乳)为原料,经净化、均 质、灭菌和无菌包装或包 装后再进行灭菌,从而具 有较长保质期的可直接饮 用的商乳品。 22. 中性含乳饮料:以鲜 乳、乳粉或其它乳蛋白为 原料,加入饮用纯水、糖, 也可添加果汁、茶、植物 提取液的其它辅料,配制 而成的中性饮料制品。 23. 甜炼乳:也称加糖炼 乳,是在鲜乳中加入约 16%的蔗糖,并浓缩到40% 左右的一种乳制品。 24. 乳粉:又称奶粉,它是 以鲜乳为原料,或以鲜乳 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数量 的植物或动物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矿物质等配 料,除去其中几乎全部水 分而制成的粉末状乳制 品。 填空 1.雌性哺乳动物产后7天 至干奶期前所分泌的乳汁 称为(常乳)。 2.(游离水)即一般所说的 常水,它具有常水的性质, 是乳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分 散介质。 3.是由于乳中的酪蛋白酸 钙,磷酸钙胶粒及脂肪球 等微粒对光的不规则反射 而使乳产生(白色)。 4.丁二酮乳链球菌能发酵 (柠檬酸)产生二氧化碳、 3-羟丁酮和丁二酮。其中, 丁二酮具有特殊的芳香气 味,使乳制品具有特有风 味。 5.在乳粉的生产中不能得 到绝对无水的产品,一般 含有(2.5%---5%)的水分。 6.酪蛋白以胶束状态存在 与乳中,是以含(磷)蛋 白质为机体的几种蛋白质 的复合体。 7.葡萄糖经微生物的酵解 作用产生乳酸的过程称为 (乳酸发酵)。 8.瑞士干酪由于(丙酸发 酵)而使干酪具有了典型 的干酪风味和网眼状结构 质地。 9.(丁酸发酵)能产生气体, 产品中会出现强烈的丁酸 气味,并带有不愉快的甜 味,是一种有害的发酵类 型。 10.乳酸生产中,香味物质 的高峰期一般是在乳酸终 止发酵后第四小时,一般 是12到24小时完成,这 段时间就是(后熟)期。 11.生产奶油时,稀奶油经 搅拌后排出的液体部分成 (酪乳)。 12.奶油的颜色从白色到淡 黄色,深浅各有不同。主 要是由于含有(胡萝卜素) 的关系。 13.为了使奶油颜色全年一 致,当颜色太淡时,可添 加色素。常用的天然植物 色素是安奈妥,它的3%溶 液叫做(奶油黄)。 14.乳中因含有(氯离子), 而稍带咸味。常乳中的咸 味因受乳糖、脂肪、蛋白 质等所调和而不易觉察。 15.在乳稠汁上刻有15~ 45之刻度,以度来表示。 如:刻度读数为30,即 相当于相对密度(1.030)。 16.牛乳中含有微量的气 体,一般乳中气体的重量 为乳体积的 5.7%~8.6%。 其中(二氧化碳)含量最 多。 17.用于制造目的的发酵剂 称为(工作发酵剂)。 18.在强力的机械作用下将 乳中大的脂肪球破碎呈小 的脂肪球,均匀一致的分 散在乳中,这一过程称为 (均质)。 19.(双歧杆菌发酵)属于 乳酸发酵的一种特殊类 型,发酵产物以醋酸为主, 同时有乳酸和少量甲酸和 琥珀酸。 简答: 1、述酒精试验原理? 答:乳中酪蛋白颗粒由于 其表面带有相同的电荷(-) 和水合作用,故以稳定的 胶体悬浮状态分散于乳 中。①当乳的新鲜度下降。 酸度上升时,酪蛋白所带 的电荷就发生变化,当PH 为4.6时,酪蛋白胶粒便形 成数量相等的正负电荷, 失去排斥力,于是胶粒极 易聚合成大胶粒而被沉淀 出来②此外,加入的强亲 水物质,如酒精,丙酮等, 能夺取酪蛋白胶粒表面的 结合水层,也使胶粒易被 沉淀出来。 2、简述乳的分散体系? 答:乳是多种物质组成的 混合物,乳中各种物质相 互组成分散体系,其中分 散剂是水,其他各种成分, 如脂肪,蛋白质,乳糖, 无机盐等为分散质,分别 以不同的状态分散在水 中。所以说牛乳是包含真 溶液、高分子溶液、胶体 悬浮液、乳浊液及其种种 过度状态的复杂的、具有 胶体特性的多级分散体 系。①真溶液:乳中的乳 糖、水溶性盐类、水溶性 维生素等呈分子或离子态 分散于乳中、形成真溶液, 其微粒直径小于或接近 1nm。②高分子溶液:乳白 蛋白及乳球蛋白呈大分子 态,分散于乳中,形成典 型的高分子溶液,其微粒 直径为15-50nm。③胶体 悬浮液:酪蛋白在乳中形 成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 体胶粒,从其结构、性质 及分散度来看,它处于一 种过度状态,一般把它列 入胶体悬浮液的范畴。胶 粒直径为30-800nm,平均 为100nm。④乳浊液:乳 脂肪是以脂肪球的形式分 散于乳中,形成乳浊液。 脂肪球直径为 100-10000nm。此外乳中含 有的少量气体部分以分子 态溶于乳中,部分经搅动 后在乳中呈泡沫状态。由 于乳中包含着这种分散体 系,所以乳作为具有胶体 特性的多级分散体系,而 被列为胶体化学的研究对 象。 3、简述皱胃酶的凝乳原理 答:皱胃酶与酪蛋白结合 具有专一性,凝固分两个 过程①磷酸酰胺键的破裂 使酪蛋白变成副酪蛋白, 此过程称为酶性变化。副 酪蛋白出现两个游离基: 一个磷酸基和一个碱性 基。由于碱性基的出现, 使副酪蛋白的等电点 (pI5.2)向碱性移动②副 酪蛋白上的—OH基同钙 离子结合(此时的—OH基 比酪蛋白增加了一倍,所 以副酪蛋白对钙的敏感性 比酪蛋白高1倍左右)形 成副酪蛋白分子间的“钙 桥”,于是副酪蛋白的微粒 发生团聚作用而产生凝胶 体,此过程称为非酶变化。 4、简述磷酸酶试验原理? 答:牛乳中含有磷酸酶能 分解有机磷酸化合物,经 巴氏杀菌后磷酸酶失活不 能分解有机磷酸化合物; 若巴氏杀菌不彻底,磷酸 酶仍存在,能分解有机磷 酸化合物;此时,若加入 有机磷酸化合物指示剂 (颜色指示剂),则会发生 颜色变化,表明牛乳巴氏 杀菌不彻底(酸性不起作 用,只指碱性)。 5、简述热加工对乳的一般 的变化 答:①形成薄膜:牛乳加 热到40°C以上,在牛乳 与空气接触的界面即形成 薄膜,这是由于页面水分 蒸发而形成不可逆的蛋白 质凝固物,俗称奶皮子。 ②褐变:牛乳长时间的加 热则产生褐变(特别是高 温处理时)。③蒸煮味:牛 乳加热后会产生或轻或重 的蒸煮味,蒸煮味的程度 随加热处理的程度而异。 ④形成乳石:在高温下加 热或煮沸牛乳时,在与牛 乳接触的加热面上,常出 现结焦物,称为乳石。 6、简述鲜乳在室温下贮存 时微生物的变化 答:新鲜牛乳在杀菌前都 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种类 的微生物存在,如果放置 在室温下,会因微生物的 活动而逐渐使乳液变质。 室温下微生物的生长过程 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抑 制期:含菌数不变,酸性 不变,不会出现变质现象。 ②乳链球菌期:有产气现 象,生鲜牛乳过了抑菌期 后,抗菌物质减少或消失, 微生物迅速繁殖,尤其是 细菌的繁殖占绝对优势。 ③乳杆菌期:乳杆菌尚能 继续繁殖并产酸,乳液中 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 大量乳清析出。④真菌期: 当酸度继续下降至 PH3-3.5时,绝大多数微生 物被抑制甚至死亡,仅酵 母和霉菌尚能适应高酸性 的环境,并能利用乳酸及 其他一些有机酸,于是形 成优势菌。由于酸的被利 用,乳液的酸度会逐渐降 低,使乳液的PH不断上 升,接近中性。⑤胨化菌 期:适宜于分解蛋白质和 脂肪的细菌在其中生长繁 殖,这样就产生了乳凝块 被消化(液化)、乳液的PH 逐渐提高向碱性方向转 化,并有腐败的臭味产生 的现象,腐败菌开始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