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脂肪肝与相关关系的分析

超声诊断脂肪肝与相关关系的分析
超声诊断脂肪肝与相关关系的分析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一)

脂肪肝的超声检查诊断体会(一) 【关键词】脂肪肝超声检查 脂肪肝是目前常见的一种肝弥漫性病变,是指肝内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超过肝重量的5%,或在组织学上有30%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轻度脂肪肝患者可无症状;较重者可有肝大、肝区疼痛和压痛;严重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黄疸和肝功能异常;长期的脂肪肝可发展成肝硬化。经治疗后,可逆转恢复正常,长期脂肪肝可发展为肝硬化。现对超声诊断脂肪肝病例56例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脂肪肝者56例,男性36例,女性20例,进行肝胆B超检查者同时行实验室血脂含量测定。 1.2方法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探头频率为 2.5~ 3.5MHz。嘱检查者空腹,常规方法扫查肝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边界,肝区光点回声强弱、分布及血管网络分布情况等。 1.3探测要点测量肝的各径线,了解有无明显的肝大征象。观察肝实质的回声散射情况及肝内管道清晰度。肝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细密,深部回声减低,管道结构模糊时应考虑脂肪肝的可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内血管的血流,血流信号常减少,尤其对于深部的血管,信号常难以显示。为使肝实质显示清晰,需要合理调节仪器各参数,如选择较低的探头频率以增加扫查深度;适当提高远场的增益,使深部结构显示清晰。对于局限性脂肪肝患者,应多切面、多角度地显示和鉴别病变区,避免假阳性。 2超声表现 根据脂肪在肝内的分布情况,脂肪肝可分为弥漫性脂肪肝和局限性脂肪肝两类。 2.1弥漫性脂肪肝的声像图表现整个肝均匀性增大,表面圆钝,边缘角增大;肝内回声增多增强,前半细而密,呈一片云雾状改变。肝内脂肪弥漫浸润,致声衰减和散射明显增加,使回声强度从表浅至深部逐渐减弱,且致深部回声微弱而稀少,有时甚至在正常灵敏度条件下不能显示,而呈无回声区。后方轮廓回声亦显著减弱,甚至极难观察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肝内血流的灵敏度降低,尤其对于较深部位的血管,血流信号较正常减少。肥胖病员肝(细胞)内脂肪沉积也常可发现肝脏声像图呈各径线测值增加,肝脏前半部回声密而较强,后半常有轻度衰弱而呈现较低回声,肝内管道回声仍然可见,但较模糊。脂肪肝发展呈局限性时,常在左半肝深部或尾叶内呈现较低回声,易误诊为肝癌。需注意观察鉴别。有的也可在胆囊附近呈现类似较低回声区,形态呈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境界较清晰。 2.2局限性脂肪肝通常累及部分肝叶或肝段,超声表现为脂肪浸润区部位的高回声区与正常肝组织的相对低回声区,两者分界较清,呈花斑状或不规则的片状。部分局限性脂肪肝仅累及某一规则的区域,多位于肝右叶,脂肪浸润区呈致密的高回声,单个或多个区域;有时在肝实质回声明显增强的背景下,在肝门部或胆囊周围常可显示局限性低回声区,直径2~5cm,境界清晰,无包膜,无球体感。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不均匀回声区内无明显彩色血流,或正常肝内血管穿入其中。 3讨论 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长期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或中毒、蛋白质、抗脂肝因素和B族维生素缺乏均可引起脂肪肝。与肥胖、酗酒、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中毒有关。轻脂肪肝无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一般病人均较肥胖,可伴有或不伴有血脂过高。典型脂肪肝声像图诊断容易。对肥胖病人出现类似声像图,而肝内管道回声仍隐约可见者,报告宜慎重。对肝内局限性低回声区(如左叶深部或尾状叶等处),有不同的解释,有认为系脂肪堆积(脂肪浸润)或系局限性脂肪组织的存在所致;也有认为系脂肪肝内的局限性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肝组织回声。对疑为肝癌者,一般可通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脂肪肝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脂肪肝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肥胖症,恶心与呕吐,肝肿大,疲乏,食欲不振,肝区痛 疾病介绍: 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引起脂肪肝的病因很多,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主要表现为肝脏受损的表现,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 脂肪肝有哪些症状? 轻型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厘米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化验检查: 脂肪肝要做什么检查? 脂肪肝的检查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正常或升高,有高脂血症表现,甘油三酯升高,血清-GT活性升高,蛋白电泳血浆球蛋白增高。 脂肪肝的检查2、超声与CT。B型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呈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衰减。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如脾脏)低下。 脂肪肝的检查3、肝活检。是确认依据。 鉴别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方法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超声CT、肝活检等。 脂肪肝应于肝癌作鉴别 肝癌是一种恶性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可有恶液质、甲胎球的升高、肝功能异常、血沉增快等。但早期肝癌与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大多借助于CT检查。必要时作肝穿活检,以资鉴别。 并发症: 脂肪肝有哪些并发症? 脂肪肝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并发表现。常并发有酒精中毒的其他表现,如酒精依赖、胰腺炎、周围神经炎、贫血、舌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营养过剩型脂肪肝常管理层其他基础疾病并发出现,如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等。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常与慢性消耗性疾病并存,如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妊娠急性脂肪肝常并发有肾功能衰竭、低血糖、胰腺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此,对于忆发现有脂肪肝的患者,应进上步全面检查,以明确脂肪肝的性质和有可能并存的其他疾病。 治疗用药: 脂肪肝的药物治疗 治疗脂肪肝需要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 1、去除病因。去除一切可以引起脂肪肝的因素。戒酒和应用高蛋白饮食,常常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肪。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戒酒,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使肝内积存的脂肪有效地去除;肥胖者要减肥;糖尿病病人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饮食需要高蛋白、适量的脂肪和糖类。 3、增加运动量。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可适量进行锻炼,加速脂肪的代谢。 4、合理用药。可根据药物说明服用一些去脂药物和减肥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十分肯定。合理用药可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大多有损肝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脂肪肝42例临床特点分析

脂肪肝42例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近4年脂肪 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血脂分析的特点,以 及其与体重、饮食、饮酒和病毒性肝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脂肪肝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占78.6%),多有高脂饮食和长期大量饮酒史,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 仅少数有轻度黄疸和转氨酶增高,大多患者有高胆固醇血症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各占64.3%和78.6%),有病毒性肝炎病史者占56.8%,。结论近年来脂肪肝 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多由肥胖、高脂饮食、饮酒、病毒性肝炎引起,应予以 高度重视,针对不同病因加以预防。 关键词:脂肪肝临床特点高胆固醇血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状况得到普遍改善。但近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有明 显增高趋势。本文观察近4年脂肪肝患者42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探讨如下: 1 一般资料 42例脂肪肝患者,男性33例,占78.6%,女性9例,占21.4%。年龄21-57岁,平均年 龄4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B超确诊,符合内科诊断标准。并按B超表现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度。其中轻度脂肪肝16例,中度脂肪肝19例,重度脂肪肝7例。 2 临床表现 42例脂肪肝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中20例门诊正常体检检出,住院患者多合并 病毒性肝炎活动而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乏力、纳差18例,肝区不适合16例, 恶心、厌油者10例,呕吐者6例,皮肤、巩膜黄染者10例,肝肿大者16例,脾肿大者5 例。 3 生化检查与血脂分析 本组患者总胆红素增高者(17.2-79.1μmol/L)13例,占31%,38例患者ALT超过正常 (59-237μ/L)。AST的变化与ALT相似,碱性磷酸酶和r-谷氨酰转肽酶可出现轻度异常。为 排除因病毒性肝炎活动而造成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的情况。将42例患者分为单纯脂肪肝组 和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组。其中,单纯脂肪肝18例,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24例,二组 主要生化指标变化见表1。42例患者中,胆固醇增高者10例(6.4-12.8mmol/L),甘油三脂 增高者6例(1.7 -5.6mmol/L),其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增高者20例,二者同时正常者 6例。 5 脂肪肝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病史和病原学检查表明,42例脂肪肝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或现有病毒性肝炎患者24 例,占57.1%。其中既往或近期有甲型或戊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史者6例,慢性乙性肝炎患者 16例,丙型肝炎2例。 6 脂肪肝与饮食和饮酒的关系 本组病例中,高脂饮食者有34例,占81%,普通饮食者8例,占19%,喜饮酒者32例,其中每周饮酒量250g以下者5例,每周250-500g者23例,每周超过500g者8例。 7 病程及预后 42例脂肪肝患者在门诊或住院期间经益肝乐、甘利欣、护肝片等治疗1月,肝功能复常 率仅为38.1%(16/42),3月为71.4%(30/42),5月为85.7%(36/42)。而B超检查显示 脂肪程度变化不明显,5月复查时出现脂肪肝减轻者仅为33.3%(14/42)。 8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42例脂肪肝患者有以下特点:(1)以男性为主,占78.6%;(2)以中 青年为主;(3)按B超表现,本组脂肪肝多表现为轻中度;(4)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临 床症状,特别是单纯脂肪肝患者,少数患者有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5)单纯脂 肪肝患者功能检查多无黄疸,轻度转氨酶增高,ALT多在100U/L以内波动,而合并病毒肝炎 的脂肪肝患者肝功能表现较单纯脂肪肝患者明显,且与病毒性肝炎是否活动有关;(6)多

浅论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7584293.html, 浅论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 作者:杨赐 来源:《现代养生》2004年第06期 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状态,它是一种常见的经治疗可痊愈疾病。临床生理显示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而脂肪肝形成原因有二:肝细胞能合成脂肪但不能储存脂肪,甘油三酯在内质网合成后与载脂蛋白以及磷脂胆固醇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由肝细胞分泌入血而转运至肝外组织。如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因营养不良、中毒、必需脂肪酸和胆碱缺乏、或蛋白质缺乏等不能形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入血时则聚集在肝细胞浆中,形成脂肪肝。其二:食用脂肪过多及各种原因造成脂肪动员增强,使血浆非脂化脂肪酸浓度升高,肝脏摄取的脂肪酸量也因而增多,当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速度超过了组合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泌入血流的速度时,也会出现肝中甘油三酯堆积,造成脂肪肝。 当血浆脂质浓度超过正常高限时即形成高脂血症,因而是动脉硬化及脂类代谢紊乱疾病的诱因。本文重点报道实验室检查血脂浓度,以期证实血脂浓度高低与脂肪肝形成有着密切规律,为脂肪肝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我室对经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的16例患者的血酯含量,并同时设置对照组。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16例临床诊断为脂肪肝患者,年龄35—65岁,其中男11例女5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两组同时采用意大利产SAS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抽取每人空腹晨血取血清检测。结果:第一组脂肪肝患者16人中:血脂增高者13人,其中4人胆固醇、甘油三酯均增高,有7人甘油三酯增高,有2人胆固醇增高,有3人结果正常。第二对照组中有5人血脂增高,其中1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增高,3人甘油三酯增高,1人胆固醇增高,其他15人血脂检查结果均正常。 以上两组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存在有极为显著的差异P<0.01。 讨论:脂肪肝是一种中老年人不易引起注意的常见病。因其无有特异的临床表现,使诊断较难而漏诊、误诊。但本组资料研究表明:由于血脂含量与脂肪肝形成关系密切,可根据B超探查和对血脂浓度的综合分析,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肝肿大、肝区疼痛与压痛等,即可确诊。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资料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

精品资料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四)肝活检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形态学检查时作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生化测定及特殊细胞学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目的性。 因肝活检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故目前主要用于: (1)局灶性脂肪肝与肿瘤区别; (2)探明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等; (3)无症状性可疑NASH,肝活检是唯一诊断手段;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目前,NAFLD是导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而且有部分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有些与肝肿瘤有关〔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就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被认为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NAFLD的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要高出4~6倍〔2〕,而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其体重指数如何,其患NAFLD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都明显增加〔3〕。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患NAFLD的危险性更大〔4~6〕。 1.2 患病率NAFLD在各国的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女性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5〕,儿童患病率为 2.6%,在肥胖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2.8%〔2〕,不同人种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7〕,对于排除了其他肝病原因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90%以上都是由于NAFLD引起的。 2 发病机制 现今虽然有很多关于NAFLD发病机制的理论,但还都停留在假说阶段。关于NAFLD 发病机制的解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Day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8〕: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肥胖或是糖尿病等其他因素(诸如遗传、药物等原因)会导致体内胰岛素过多引发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打击,引发脂肪变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下降,这时增多的氧化代谢产物引发了氧化应激作为二次打击,使得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甚至纤维化。在这一过程中IR可能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之中。有些患者仅仅是单纯的脂肪变性而有些患者却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进行性肝脏疾病,身体脂肪的分布和抗氧化系统不同、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可能是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2.1 IR NAFLD通常原发于与IR相关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IR是现在已知的在NAFLD发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9〕。IR的分子机制是多方面的:(1)Rad(一种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它可以调节基本的细胞功能,如生长,分化,膜泡运输和信号转导等;(2)PC1(一种有胰岛素抵抗作用的膜蛋白),它可以降低胰岛素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效果;(3)leptin(瘦素),它可以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脱磷酸;(4)脂肪酸,它可以抑制胰岛素刺激的外周葡萄糖摄取;(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下调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依糖转运分子Glut4的表达〔10〕。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R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11〕。 2.2 脂质代谢紊乱在NAFLD患者中,脂质代谢紊乱比较常见,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约50%伴有脂肪肝。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脂肪肝

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分析

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疗效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人群的增加,脂肪肝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的病变。中医药作为脂肪肝的药物治疗途径之一,对促进脂肪肝的逆转以及改善临床症状和某些实验室指标行之有效,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我院采用降脂保肝汤治疗脂肪肝126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6例患者均来自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我院就诊患者,其中男82例,女44例,根据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肝病学组制定的“脂肪肝诊断标准(草稿)[1]”确诊,轻度56例(大多数体检时发现),中度49例,重度21例。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或有肝大、脾大、黄疸、肝区轻度压痛,肝区有叩击痛。 1.2 治疗方法生山楂20 g,草决明30 g,柴胡15 g,泽泻15 g,枸杞20 g,茵陈30 g,姜黄15 g,丹参15 g,何首乌15 g,虎杖10 g。1剂/d,水煎2次,混合后,早、晚饭后分服。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恢复正常,B超影像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基本恢复正常,B超影像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肝功能、血脂指标部分改善,B超影像无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血脂指标、B超影像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愈39例(31%),显效45例(35.7%),有效30例(23.8%),无效12例(9.5%),总有效率90.5%。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如表1,与治疗前相比,P<0.05。 表1 治疗前后血脂及脂蛋白指标比较(x±s) 例数TGTCLGL-CHDL-C 治疗前1261.68±0.95.41±0.983.35±0.81.25±0.7 治疗后1261.33±0.74.61±0.542.8±0.711.2±0.1

肝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肝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患者饮用乙醇量介于少量(男性<140g/周,女性<70g/周)和过量(男性>280g/周,女性>140g/周)之间,主要以肝实质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根据其发展进程不同,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HCC是世界上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癌症相关死亡中居第二位。HCC的主要病因为HBV、HCV的感染、酒精性肝病,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临床NAFLD相关的HCC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主要综述NAFLD发展至HCC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抗癌新药RAS抑制剂安卓健安全性良好,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1NAFLD与HCC的关系 NAFLD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至中度的肝细胞气球样变,而发展到NASH阶段,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终末期HCC。Ascha等研究了195例NASH相关的肝硬化患者,在随后平均随访3.2年内,有12.8%患者发展为HCC。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病因,但NAFLD 可直接致癌而不经过肝硬化阶段。动物实验中证实,NASH可不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HCC。Ertle的研究中,与NAFLD和NASH相关的HCC患者有41.7%没有肝硬化的表现。 NAFLD为隐原性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70%隐原性肝硬化由NASH导致,进展为肝癌可能是NASH自然病史一部分。发展为隐原性肝硬化后,80%患者已经不具备NASH的肝脏炎性活动和皮脂腺病的特征。有报道是针对美国163例肝病患者,105例最终确诊为HCC,其中丙型肝炎患者占51%,29%为隐原性肝病患者,在隐原性肝病患者中有13%与NAFLD有关。 2NAFLD发展至HCC的危险因素 2.1年龄、性别男性NAFL发病高峰出现在40-60岁,女性发病高峰出现在50-70岁,男性脂肪肝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NAFLD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20%-30%。 2.2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因自身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使其体内的胰岛素和脂肪酸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脂蛋白合成出现障碍,脂肪酸在肝内存积,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较高,脂肪酸的线粒体氧化过程受抑制,肝脏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易发生癌变。 有学者报道NAFLD患者与其他隐原性肝病患者在糖尿病、BMI>=30、高脂血症三个指标上比例分别为93%:25%,93%:12.5%,29%:6%(P<0.001),糖尿病患者中,NAFLD 的肝组织活检检出率达74%。Davila等报道的2061例HCC患者,糖尿病患者HCC患病率增加了3倍。Lai等报道了台湾地区的一项2型糖尿病能增加HCV阴性患者HCC发生的危险性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对HCC的发生有独立的危险性作用。

脂肪肝临床分析

脂肪肝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31T08:52:1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孙莹 [导读] 脂肪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 孙莹(黑龙江省鹤岗市岭北人民医院 154106)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00-02 【关键词】脂肪肝调查治疗 脂肪肝是由不同病因导致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变化,因此常被医患所忽略。本病的人群患病率目前尚未见报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防治,作者通过健康体检对20~71岁各年龄组脂肪肝患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在职干部及离、退休人员,共1797人,男性13~5人,女性469人。查出脂肪肝患者102例,患病率为5.67%。102例脂肪肝中男81例(79.4l%)、女21例(21.49%)、41岁以上的81例(79.41%)。中年以上息脂肪肝占多数,即41.71岁患脂肪肝者81例(79.41%),而40岁以下只占20%。 1.2调查方法:本组对受检者均进行了临床各科全面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包括各种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以二维超声检查作为诊断脂肪肝的依据,排除了其他各种肝病,而确定为脂肪肝。 1.3诊断依据:本组以二维超声检查认定脂肪肝。诊断困难者选用其他检查方法。按B超回声程度不同将脂肪肝分为三度。 (1)轻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减。管状结构走行模糊,但尚可辨认。 (3)重度脂肪肝: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场衰减明显,甚至呈无回声区,轮廓不清,管状结构难以辨认。根据上述标准,本组102例中轻度脂肪肝24例(23.52%),中度脂肪肝42例(41.12%),重度脂肪肝36例(35.29%)。 1.4临床表现:本组脂肪肝患者均为体检发现,轻度脂肪肝均无症状,中、重度脂肪肝症多无症状,少数有轻度腹胀、饮食不振或疲乏无力等。少数患者有轻度肝大。肝功化验多无异常,仅有3例谷草转氨酶增高。 1.5脂肪肝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102例脂肪肝中伴有高血压病者51例(50%),高血脂41例(40.19%),动脉硬化32例(31.37%),超体重(单纯肥胖)25例(24.5%),冠心病23例(22.54%),糖尿病3例(2.94%)。可见脂肪肝与上述五种疾病有一定相关性。本组未发现与脂肪肝有关的其它疾病或致病因素。肥胖者体重超常者应警惕脂肪肝存在的可能性。 2 治疗 目前的治疗主要是纠正潜在的危险因素,针对性选择应用一些药物,阻止病情进展。NAFLD治疗策略:①鉴别和治疗相关的代谢紊乱,如糖尿病和高脂血症;②通过减肥、锻炼、行为纠正和药物等纠正相关的代谢紊乱;③选择性的使用保肝药物如抗氧化剂等;④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疗效观察不仅仅限于肝脏相关指标,应当观察治疗中患者体重、腰围、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动态变化,还需加强代谢综合征相关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的监测。 2.1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制定合理的能量摄入、中等量有氧运动以及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饮食纠正最重要的是减少果糖的摄取,因为果糖优先转变为三酰甘油,与当今肥胖流行密切相关。 2.2 保肝药 应用保肝药的作用主要是纠正代谢障碍、稳定肝细胞膜、抗炎、抗纤维化以阻止肝病进展。药物的作用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协助肝细胞解毒、去除肝内过多脂肪和改善肝组织代谢等。保肝药物主要适用于:①单纯性脂肪肝基础治疗6个月仍无效或所采用的基础治疗有可能会诱发和导致肝胆系统并发症者;②45岁以上伴有糖尿病,又难以长期坚持减肥治疗的NAFLD患者;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或肝活检显示存在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等。宜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并严密观察,定期检查肝功能,避免滥用药和多用药,切实遵循有效、毒副反应少的原则。 3 讨论 脂肪肝不是独立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造成的中性脂肪在肝内蓄积过多所致。脂类在肝内蓄积超过肝重的5%或组织学上50%以上,肝实质脂肪化时均可称为脂肪肝,按照肝内含脂肪量的多少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脂肪肝含脂肪为肝重的5%.10%,中度脂肪肝为10%~25%,重度为25%~50%。本组是以B超探查根据肝脏回声情况及管状结构的改变来确定弥漫性脂肪肝的诊断,并根据回声异常情况来确定脂肪肝程度。 目前临床上诊断脂肪肝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影像诊断,如B超检查、CT、磁共振成像、放射性检查以及超声引导下细胞学诊断。除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余的诊断法均无特异性。根据报导。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肝细胞抽吸术,将所得标本做病理学诊断是目前诊断脂肪肝的重要检查方法。该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尤其对局限性脂肪浸润,当B超或 CT均难以与肝癌相区别时是一项可靠的鉴别方法。笔者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仍以B超探查脂肪肝为优。 B超检查法经济方便,准确可靠,迅速得出结果,尤其适用大系列普查。 脂肪肝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脂肪代谢障碍,肝对脂肪酸的作用或氧化减少,或脂肪酸合成增加或脂肪酸脂化为甘油三酯增多等,均可发生肝内弥漫性或局限性脂肪浸润。防治脂肪肝首先应积极防治造成脂肪肝的原发病,对单纯性肥胖所治脂肪肝应当控制体重。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控制脂肪及糖类的摄入,戒烟或酒。脂肪肝一经确诊,应定期复查。也可选用血脂调节药物,避免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5):264.

脂肪肝的超声诊断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 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 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

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2、CT: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 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四)肝活检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脂肪肝,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的主要方法,在形态学检查时作必要的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组织生化测定及特殊细胞学检查等,可提高诊断的目的性。 因肝活检有创伤性,患者难以接受,故目前主要用于: (1)局灶性脂肪肝与肿瘤区别; (2)探明某些少见疾病,如血色病、胆固醇酯贮积病、糖原贮积病等;

什么是脂肪肝

什么是脂肪肝 导读:生活小常识什么是脂肪肝 大家都知道脂肪肝吗,在现在的社会中很有脂肪肝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多了,这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平时都是鱼肉经常不断,经常喝酒,抽烟还不运动就会很容易引起脂肪肝的形成,那么对于什么是脂肪肝吗,大家都了解吗,特别是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有脂肪肝了吗。 脂肪肝现在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的疾病了,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多都是不科学的,特别是饮食上,就会容易诱发脂肪肝,可是对于什么是脂肪肝,大家又真正的了解吗。 脂肪肝的分类 肥胖性脂肪肝 肝内脂肪堆积的程度与体重成正比,重度肥胖者脂肪肝性变率高达61%—94%;肥胖人体重得到控制后,其脂肪浸润亦减少或消失。这类脂肪肝的治疗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基本原则为“一适两低”,即适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平时饮食注意清淡,不可过饱,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限制热量的摄入。同时要加强锻炼,积极减肥,只要体

重下降,肝内脂肪浸润即明显好转。 酒精性脂肪肝 据对长期嗜酒者肝穿刺活检,75%—95%有脂肪浸润。还有人观察,每天饮酒超过80—160克则乙醇性脂肪肝的发生率增长5—25倍,饮酒后乙醇取代脂肪酸,使脂肪酸积存,酮体在体内堆积,体内乳酸、丙酮酸比值增高,乳酸过多抑制尿酸由肾排出,引起高尿酸血症;使肝糖原异生减少,导致低血糖,有的患者发生猝死。此类脂肪肝发展的危害性较大,但轻度酒精性脂肪肝只要戒烟酒4—6周后,其转氨酶水平就能减少到正常水平。 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如重症营养缺乏病人表现为蛋白质缺乏性水肿,体重减轻,皮肤色素减退和脂肪肝,在给予高蛋白质饮食后,肝内脂肪很快减少;或输入氨基酸后,随着蛋白质合成恢复正常,脂肪肝迅速消除。 糖尿病脂肪肝

超声诊断在预防控制脂肪肝中的运用

超声诊断在预防控制脂肪肝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6-06-29T15:17:11.54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作者:韦红霞 [导读] 就能有效地控制脂肪肝发展,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健康体检中采用简单、快速、无创的超声腹部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韦红霞(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某公司健康体检超声诊断中脂肪肝患者的干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脂肪肝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分别对2013 年11 月及2015 年11 月在我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890 名某公司职工进行B 超及血脂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13 年参加体检的员工进行了饮食及运动的干预。结果:2015 年11 月体检超声诊断的脂肪肝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2013 年,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 < 0.05),结论:对体检超声诊断中脂肪肝患者,及时采取饮食及运动干预,改善效果明显。 【关键词】健康体检;B 超;脂肪肝;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07-01 脂肪肝,又称肝内脂肪变性,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脂质储存量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显微镜下肝组织切片每单位面积见1/3 以上的肝细胞内存有脂滴时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B 超检查以其经济、快捷、无创伤、可复性强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已成为检查脂肪型肝病的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某公司2013、2015 年度体检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发病率了解健康教育在脂肪肝预防控制中的作用,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自2013 年11 月及2015 年11 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中心体检的890 名某公司职工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男性63 2 人,女性258 人,男女比例为2.45:1,年龄18~50 岁。 1.2 方法:脂肪肝的诊断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Sequoia512 和飞利浦电子公司Philips iU22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0-5.5MHz。受检人员清晨空腹,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对腹部(肝区)作多切面检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薄膜边界、内部回声光点强弱及其分布均匀与否、肝后方轮廓显示清晰与否及肝内管状结构显示情况。根据肝脏形态学[1] 由专职人员检验判断。 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C) 的测定均为空腹12 小时以后静脉采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标准:[2] (1) 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与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5)肝右叶包膜及横隔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第1 项及第2-4 项中一项者为轻度脂肪肝;具备第1 项及第2-4 项中两项者为中度脂肪肝;具备第一项及第2-4 项中两项和第5 项为重度脂肪肝。 1.4 健康干预:对2013 年11 月份诊断的脂肪肝患者进行健康干预,主要措施如下:1. 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确定患者健康需求; 2. 进行知识教育。由总检医师对体检报告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脂肪肝的好发人群,发病机理,病因,症状及危害后果,并让患者学会看实验室检查报告,懂得预防措施; 3.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教育患者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努力克服不良习惯,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目的; 4. 合理膳食平衡饮食是最难改变的生活习惯。提倡用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三餐进食要有规律, 细嚼慢咽, 晚餐不能过饱,不能饭后即睡, 易引起肥胖导致脂肪肝; 5. 加强健身运动运动疗法在脂肪肝的综合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车、快走、爬山、游泳、打球等,均可促进体能消耗, 消除体内过多的脂肪,提倡“以步代车”。 1.5 观察指标:2015 年采用2013 年同样的方法检测健康体检人员的脂肪肝程度。 1.6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2.1201 3 年脂肪肝检出率:参加体检的890 名职工中检出脂肪肝患者277 例,检出率31.12%;男性632 人,患脂肪肝240 人,患病率37.97%;女性258 人,患脂肪肝37 人,患病率14.34%;男性轻度脂肪肝142 人,占患病人员59.20%,中度至重度脂肪肝98 人,占患病人员59.20%,女性轻度脂肪肝21 人,占患病人员56.7% 人,中度至重度脂肪肝16 人,占患病人员43.3%;2015 年脂肪肝检出率:参加体检的890 名职工中检出脂肪肝患者191 例,检出率21.46%;2015 年超声诊断中脂肪肝患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明显改善于2013年,健康教育在脂肪肝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有效,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 表1 轻度、中度至重度脂肪肝患者的男女比例 3 讨论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长期的肝细胞变性会导致肝细胞的再生障碍和坏死,进而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就很难逆转,脂肪肝与冠心病、高血压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健康体检加强健康监护,做好随访干预工作, 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就能有效地控制脂肪肝发展,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健康体检中采用简单、快速、无创的超声腹部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3);161-163[2] 黄文宇。超声检查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64-1465

鱼类脂肪肝的研究

鱼类脂肪肝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对水产动物营养、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由于缺乏充分的科技支撑,以致生产中经常出现强化投饲、滥施药物、饲料营养组成不平衡以及添加变质(如酸败油脂和霉变原料)饲料等诸多问题,造成水产动物病害频繁发生,其中以损伤肝脏和诱发肝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危害甚大。而肝脏是鱼体内最主要的代谢器官,其损伤或病变往往导致水产动物机体代谢机能紊乱和抗病力降低,极易造成继发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综合症的肆虐,严重威胁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鱼类肝脏病变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脂肪肝,且以营养型脂肪肝为甚,已经引起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者的广泛关注。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鱼类脂肪肝研究的成果,以期为鱼类脂肪肝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鱼类脂肪肝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1.1 症状 病情较轻时,鱼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鱼体色、体形等无明显改变,仅食欲不振,游动无力,有时焦燥不安,甚至窜出水面,生长缓慢,饵料利用率和抗病力降低,死亡率不高;病情严重时,鱼体色发黑,色泽晦暗,鱼体有浮肿感,鳞片松动易脱落,游动不规则,失去平衡,或静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应呆滞,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翻转,不久便死亡。解剖发现肝脏颜色发生变化,呈花斑状、土黄色、黄褐色等,胆囊变大且胆汁变黑。此外,鱼体抗应激能力很差,当捕捞或运输时,常会引起鱼体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发生死亡,或在运输途中死亡。 1.2 病理变化 病理解剖见患病鱼肝脏肥大,颜色苍白,肝脏表面有脂肪组织块积累,或肠管表面脂肪覆盖明显。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组织空泡化,细胞核偏位,细胞体积增大,肝组织淤血,炎性细胞浸润,肝糖原减少,主要肝功能酶指标不正常,肝功能不全,甚至出现肝组织萎缩坏死。Mosconi Bac报道,在光学显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排列不规则,肝细胞索不明显,细胞核从肝细胞中央移向边缘,肝内积累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等。林鼎等研究了草鱼营养性脂肪肝,发现此病变主要特征为:肝贫血,肝细胞脂肪浸润、细胞肥大、细胞质充满脂肪,细胞核被挤偏于一端。Mosconi Bac报道,在电子超微水平上,病鱼肝细胞质分离,线粒体水肿,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充满了大量的脂肪颗粒;细胞核偏离,核膜破裂。 2 鱼类脂肪肝的形成机制 鱼类的肝脏脂肪主要来自对饲料中脂肪的直接吸收以及饲料中过量蛋白质和糖类的转化合成。当这些脂肪运至肝脏后,若不能及时转运出去,则会堆积于肝脏中引起肝脏代谢紊乱。因此,可以通过调节和控制肝脏中脂肪的来源和去路,实现对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2.1 酶促反应与脂肪肝 脂肪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合成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来实现。鱼类体内脂肪合成需要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参与,而NADPH的浓度受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以及苹果酸酶(ME)的控制,同时乙酰辅酶A羧化酶(ACoA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是脂肪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因此,凡是影响这几种酶活性的因素都会影响肝脏脂肪的合成。随着脂肪摄入量的增多,G-6-PD、ME、ACoAC和FAS活性降低;而随着淀粉摄入量增多,G-6-PD、ME和ACoAC活性增强,表明脂肪和淀粉不仅可以通过能量的蓄积影响脂肪肝形成,而且也可通过调节脂肪合成与转化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而影响脂肪肝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