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大学之道(原卷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课 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礼记常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本末( ) 壹( )

2.重点字词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

《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

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根源)

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

指事字,从木,从一。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

《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本末倒置(树梢)

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

强弩之末(末尾)

重点梳理

【重点01】解读“三纲”“八目”

1.何为“三纲”

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重点02】解读“八目”

1.何为“八目”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重点0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重点04】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重点0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明确: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极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极的影响: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知识拓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解析]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孟子说出了爱的层次。

对于物,主要是爱惜。爱惜的具体表现,就是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这种思想与今天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一致。(物指禽兽草木)

对于民,也就是老百姓,需要仁爱。仁爱的具体表现,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的仁爱。

对于亲,也就是自己的亲人,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爱,是爱之中最自然的一个层次。

只有能够亲爱亲人,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

爱虽然有亲疏,有差等,但这些亲疏差等之间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向仁爱百姓,再推向爱惜万物,这就形成了儒学的“爱的系列”,这个系列和《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阶梯相统一的。

“让世界充满爱”,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爱。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3.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②/③/⑦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

6.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1·北京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欲明明德

...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皆以修身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壹是

也。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明明德:________(2)格物:________(3)壹是:________

8.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观点。请根据文意,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节选自《大学》)9.对上面文字论述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B.语段论证严谨,主要采用举例和对比、比喻论证的方法。

C.语段语言平实浅近,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

D.“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10.《大学》论述“微言大义”,尤其是“慎独”说,对后世影响深远,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

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1)从上述材料可看出,要想让远人“服”且“来之”,应该推行__________,即_________。

(2)你如何评价第二则材料中的“大学之道”?

12.学校计划举办以“《论语》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青年成长”为主题的论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要求:引用《论语》中的原文,200字左右。

《大学之道》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大学之道》优质课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 必修上)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背诵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2.背景资料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文题解读

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统编版(2019)

大学之道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知识导航: 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 背诵全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并能学以致用。 课文精讲: 一、朗读正音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二、重点研读 1. 释义,赏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亲”也做“新”,就会理解为“使天下人弃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世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解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的“三纲”,“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使……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盛大的”意思,就是重新认识真实的自己,并发挥它本有、天生的光辉作用。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 所谓“亲民”,就是在领悟本性之后,脚踏实地地深入社会生活,以无限的慈爱、博大的胸怀,包容大家的不足和缺陷,尽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亲民”的理解,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

第4课 大学之道(原卷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4课 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礼记常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本末( ) 壹( ) 2.重点字词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本 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 《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 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根源) 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 末 指事字,从木,从一。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 《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本末倒置(树梢) 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 强弩之末(末尾) 重点梳理 【重点01】解读“三纲”“八目” 1.何为“三纲” 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 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亲”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这里的“所亲”就是指老百姓。离《大学》成书不久的孟子也有“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说法。 时代相隔久远的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亲民”内涵时也说:“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应该说这些解释比较接近“亲民”的本义,体现了早期儒家对庶民、对一般百姓的关怀。 3.对比朱子对“新民”的重新解释,请同学们思考此说对原解的突破性创见体现在哪里,进一步理解“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文化传统。 子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 朱子所说“亲”当作“新”,“新民”就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其实这种改法也不是朱子的首创,而是另外一个宋代的大儒——程颐,只不过朱子的解释影响太大了。 仔细想一下,“新民”比“亲民”更进一步,不仅仅是简单地亲近,还要改变他们,使其“苟日新,日日新”。 同时,“新民”是“明明德”的下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恢复了自己的光明德性之后,也应该因着内心的不忍之心,帮助他人恢复自己的光明德性,体现了“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的思想。在这里“明明德”的主体是“学者”,新民的对象则是“民众”;前者的明明德是主动的,后者的“去其旧染之污”则是被动的。 所以,尽管这个解释有比较大的争议,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儒学新的发展,也是我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传统的生动体现。 4.结合课下注释和朱子的解释,进一步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 止者 ,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 在朱子看来,“止于至善”之“止”,不仅有“处于”、“达到”、“立于”之义 , 且有“固守”“坚守”之义,即要求人们通过学习、笃行

2020-2021学年4.2大学之道 教案—2020年秋高二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使学生能够梳理论说逻辑并赏析论说风格。 3、带领学生思考儒家智慧对于塑造中国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儒家政教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学》是《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它是儒家嫡传所著,是正宗的儒学作品,受后世理学家朱熹、程颐、程颢推崇。 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大学》的开篇部分,是全篇的总纲。 (二)疏通文意,标注重点字词: (三)研读: 1.大学:“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2.“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明德:Q:从“德”内涵的转变过程中谈谈儒家倡导的“德”是怎样的? 1)周人“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倾向指先王圣哲的政治行为 2)孔孟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修道立德”——倾向道德伦理的意义 3)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4)“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朱熹解读《大学》之“德”,“德”生来具有, 后天被人的欲望所迷惑,他强调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明明德”。既有对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又有自己对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突出自我道德修养的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人教版)】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专题教学目标 1. 大致了解《礼记》一书,了解《大学》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明确大学的宗旨以及“三纲”“八目”,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 3. 理解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修齐治平”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王八蛋和“内圣外王” 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是后来被讹传成“王八蛋”。 所谓“内圣”,就是克己修身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寻求到超越于物欲之上与生活境遇之外的“孔颜之乐”。“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 二、文化知识了解与掌握 1.戴圣简介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民权),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等人曾跟随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2.《礼记》简介 (1)《礼记》的成书与发展过程(见配套资源【文学常识】《礼记》简介)

六经中的《礼》——孔子后学《礼》之记——大小戴之《礼记》——小戴《礼记》(2)《礼记》的主要内容 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3)课题释疑难———大学 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是使人能够完善道德、治国安邦的学问,“小学”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是指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三、朗读感知 1.听读正音,朗读 2.文意疏通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案 主题:《大学之道》 课时:1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 2.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 学习过程 《大学之道》 一、导入 1.各大学校训: 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 2.“大学”: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 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3.《礼记》: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的礼制,体现了先秦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4.《礼》与《礼记》 (1)成书的时间不同 礼记: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周礼: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时期。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2)内容不同 礼记: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叙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周礼:周礼主要叙述了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 二、梳理与整合 环节一: 阅读《大学之道》,圈画核心概念词,分别为第一、二段画结构示意图,并用100字左右为每幅图作简要说明。 三、积累与建构 环节二: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1.《大学之道》中,首句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 3.《大学之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说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4.《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5.《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6.《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是讲自身的修养;“在亲民”就是讲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止于至善善”就是讲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7.《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 8.《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 9. 《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10.《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11.《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终极目标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 12.《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 13.《大学之道》中,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 15.《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16.《大学之道》中,写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句子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7.《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18.《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19.《大学之道》中,写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虑而后能得”。 20.《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

《大学之道》-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原卷版

选择性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要”“贼”二字及次常用字“齐”“忍”。 2.翻译重点句子。 一、课内重要文言实词挖空训练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课内重要文言实词挖空训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三、重点句子落实翻译 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05 大学之道-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 课程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工具书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通过诵读和讨论,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追求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书籍是什么?分别指的是哪些书籍? “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 二、课前预习 1.解题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2.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3.知识拓展 大学 “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赏析现今大学校训中应用的《大学》格言。(详见课件)

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在整个统编教材体系中属于中间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通讯报道、名著阅读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逻辑的力量》学习任务,集中学习古典名著经典。本册教材仍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全册内容分为五个单元。全册共编排了 1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 8篇,自读课文 7篇,每个单元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革命精神”。正视历史,才能珍稀当下;尊重历史,才能实事求是;铭记历史,才能开阔未来。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它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 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作品,体现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揭示了人类才成长的精神轨迹,带给人们以审美的愉悦。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

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这是全册教材中惟一的学习活动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逻辑的知识,中学生学一点逻辑尝试,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语言知识,更离不开逻辑,因为语言同思维分不了家,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前面是语言。 古诗词诵读:应注意作者性格、人生经历。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 《大学之道》选自第二单元,本科授课时立足于通过学习先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能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并背诵默写。(重点) 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难点)教学重点 能准确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并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儒韩愈特别关注学习的内容,而韩愈这一思想的源头是在《礼记·大学》中,即使历经数千年,“大学”精神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今天,我们走进《大学之道》,学习“修身之道”。 二、写作背景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列为“四书”之首,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关于《礼记》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同步精品教案

语文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知识复习 第二单元诸子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大学之道》 一、单元学习导引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 《墨子·兼爱》篇。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 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要注意领 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 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 方法,领悟其妙处。 二、单元学习任务 素养目标具体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积累重点实虚词的用法以及文言活用和文言句式。 2.品鉴《论语》《礼记》《孟子》《老子》等著作的语言特 色,提高语文读写水平。 思维发展与提升 1.了解先秦诸子等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 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审美鉴赏与创造 1.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结合现实生活,汲取 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1.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涵泳 心灵,养育健康人格。

基础积累与运用任务一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大学》 “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第四十二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认识《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课题大学之道课型新授课 课标解读 《大学之道》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先秦诸子经典散文之一。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大致读懂文言短文,但是理解能力还不够,仍停留在文本表面,诸子散文的思想含蓄晦涩,给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礼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梳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思维提升与发展: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重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 。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已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 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 思考,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 明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 亦远乎?”(春秋曾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战国孟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天”作为生命的 情境 导入,激发 学生的兴 趣,引导学 生走进对 “利己”“ 利他”的思 考。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 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篇一: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篇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篇二: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教案篇二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

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同步练习附答案(优质)

5.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 修上册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 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 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 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 ...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 ..之道 B.跨者不行 ..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 ..之父母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