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论冯梦龙“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

汉语言文学(双专业)宜小白

[摘要]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明代社会各类各阶层的不同群体。其中对“美男子形象”的描写,就占了很大的篇幅。本文把“三言”中描写的美男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归纳美男子的类型及特点,从作者的思想、文学的因袭及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三言”出现众多“美男子形象”的原因,并揭示其蕴含的社会意蕴。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美男子,原因

on the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n “T 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Primary Education QIU Li-yin

Abstract:Feng Menglong shapes many characters in his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ranging people from different groups in Ming. The length of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s lo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in the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and concludes the styl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ales. Then reasons why “characters of handsome males” are so popular in the three boo k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mind of the author, the traditions of literatur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se characters are revealed.

Key words;Feng Menglong ,Three Books of Story Collections, handsome males, reasons

绪论

“三言”是明末的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本书的简称。在“三言”中,作者塑造了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涉及到“美男子”形象的有三十六篇之多。本文主要采用作品研读法和研究比较法,以“三言”中的美男子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三言”中的美男子类型及特点,从作者的主观追求、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学的因袭三方面去探讨这些美男子产生的原因,并揭示这类形象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意蕴。

一“三言”中美男子形象的研究综述

“三言”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到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学者对

“三言”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女性和商人的形象上研究上,而对“三言”中的

美男子形象研究较少。

对“三言”美男子形象的研究,林如敏的硕士毕业论文《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则是从明清小说这个大范围来研究男性形象的弱化,以才子佳人小说、“三言”“二拍”、艳情小说、《聊斋志异》和《红楼梦》为代表,对这些作品的男性弱化进行文本解读,从臣妾意识和女性人格、尊女抑男的创作倾向、小说家的孤愤心理和自我救赎、男风盛行的社会风气、描写程式的因袭五个方面来对明清小说男性弱化进行文化阐释,为我们研究“三言”中美男子形象形成的原因提供了思考的平台。

沈金浩的《论‘三言’‘二拍’中的美男子形象》主要以“三言”“二拍”中的美男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历史上其他描写美男子形象作品的同时,从四个方面来简单论述作者刻画众多美男子形象的原因。

曹军黎的《从‘三言’中男子形象的弱化谈开去——兼与<红楼梦>比较》主要以“三言”为例,尝试从其弱化的表现特征、内外成因等几个方面着手,并对照《红楼梦》,以期揭示这一现象背后呈现的意义。

以上各种前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了解冯梦龙塑造众多的美男子形象的原因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平台,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冯梦龙刻画的美男子形象是与作者自身的思想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以上研究只是把“三言”中的美男子作为男性形象弱化研究的其中一个方面,而不是把“三言”的美男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来研究,忽略了“三言”中美男子的类型和特点。因此,本文把“三言”的美男子形象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研究,归纳这些美男子的类型和特点,并阐释这一文化现象的实质,很有必要。

二美男子形象的类型特点

三言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涉及到了明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文中妇女的形象、商人的形象、官僚统治者的形象等,各有特色,各具特性。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众多的美男子形象。“三言”共一百二十篇,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美男子形象描写的就有三十六篇,占了总数的30﹪。其中《喻世明言》七篇,《警世通言》十四篇,《醒世恒言》十五篇,从正面或侧面塑造了四十二个美男子的形象。“三言”中的美

男子,拥有美如冠玉、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貌比潘安、玉树临风的面容和姿态。这一部分主要是归纳“三言”中的美男子类型和特点。

在“三言”中,作者把男子的面貌描写的特别标致,归纳起来,按照作者的感情色彩来分,“三言”中的美男子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正面人物的美男子,二是作为反面人物的美男子,三是中性的美男子。

(一)正面的美男子形象

“三言”中正面的美男子近三十个,他们或者拥有美好的品质,或者善良,或者对感情从一而终。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中,他们的美丽容貌比别人更容易赢得女性的青睐,父母官的偏爱,他人的尊重。这一类包括书生气质的美男子和充满男子汉气息的美男子。

(1)书生气质的美男子

在“三言”中,书生气质的美男子出现的最多。他们文质彬彬,拥有人人称羡的面容,外表弱不禁风,而内在却是重情重义,善良宽容,对女性有始有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喻世明言》中《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的男主人公蒋兴哥。蒋兴哥从小就生得很标致,“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小时能如此标致,长大后的容貌也让他人称赞。如陈商在苏州府遇见蒋兴哥时的描写:“席上遇上个襄阳客人,生的风流标致。”[1]1,18从这里也可知道,长大以后的蒋兴哥,容貌一定出众。

蒋兴哥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有情有义,对待女性宽容。蒋兴哥到广东去收账,妻子王巧儿因耐不住寂寞,与陈商有了不正当的关系。蒋兴哥在苏州遇见陈商时,见到了自己送给妻子的珍珠衫,才发觉妻子背叛了自己。虽然当时怒火冲天,但是赶回家中时,却又责怪自己当初贪图蝇头小利,远离家乡,才让妻子有了出轨的机会;休了妻子之后,面对丈人的责骂,也没有把妻子不忠的事实说出来,保留了妻子的颜面,并把妻子当初的陪嫁全都送还。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美男子,最终得到好报:后来三巧儿的晚老公得知蒋兴哥与王三巧原是一对恩爱夫妻,于是县主送还三巧让她与蒋兴哥团聚。至此,蒋兴哥与娇妻美妾,恩爱到老。

再如《醒世恒言》中的《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的钱青钱秀才,生的也是一表人才。他“出落唇红齿白,生成眼秀眉清,风流不在着衣新,俊俏行中首领。”作者对钱青的描写,分明就是一个美女子的形态。对钱青美貌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多处。如钱青换过新衣后的描写:“分明荀令留香去,疑是潘郎掷果回”,我们都知道潘安是古代的美男

子,这里把钱青当做潘安来写,更是突出了钱青的貌美。

钱青凭借自己的美貌与才学,为自己赢得了高家父母的赞赏,秋芳的喜爱之情及大尹的偏爱和怜惜之情。钱青(假颜俊)步入中堂,“高赞一眼看见那个小后生,人物轩昂,衣冠济楚,心中已自三分欢喜”,金氏伏在遮堂背后,看钱青“一表人才,语言响亮,自家先中意”;而秋芳“自结亲之夜,偷眼看那新郎,生得果然齐整,心中暗暗欢喜”;对簿公堂时,大尹“一见钱青青年美貌,且被打伤,便有几分爱他怜他之意”。 [2]92—106

书生气质的美男子还有其他,如《喻世明言》中的阮三,单符郎,张舜美,朱秀才,小郎君,赵正;《警世通言》中的司马相如,陈可常,宋金(宋小官),乐和,魏宇,崔护;《醒世恒言》中的,钱青,高标,刘璞,孙润(玉郎),陈多寿,范二郎,杨元礼,吴彦(吴衙内),卢楠,黄益之等,他们是充满着书生气息的美男子,有才有貌,受到女性的欢迎和欣赏,都得到了美好的结局。

(2)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美男子

文中正面的美男子除了有书生气质的美男子外,还有一些具有男子汉气概的美男子。他们一表人才,稳重,坚韧,能吃苦耐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奋斗,最终获得了成功,受到别人的尊敬。作者对这一类型的美男子的外貌描写笔墨不多,而是着重表现他们的美好品质。这一类的美男子的代表有秦重,钱婆留和张孝基。

《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的秦重(朱重),他是一个美男子,但是作者对他的容貌一笔带过:“朱重长到一十七岁,生的一表人才”,重在描写他的品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和花魁娘子一夜风流,秦重实施自己的赚钱计划,为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着。他不仅坚韧,而且老实、善良,有情有义,他拿着自己省吃俭用、日积月累的十六两银子去嫖妓,好不容易等到莘瑶琴回来,但看到酒醉的美娘顿生怜惜之情,把自己来妓院的初衷都抛弃了,而是对莘瑶琴照顾有加。他的温柔体贴,“善于帮衬”,“知情识趣”,最终获得花魁娘子莘瑶琴的芳心;他的勤劳、善良、老实,也使他最终成为富户。[3]

《张孝基陈留认舅》中的张孝基,他“相貌魁梧,人物济楚”,也是一个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美男子。他视金钱如粪土,入赘过家却不贪图钱财,最后把钱财归还妻舅;他聪明有才智,设计自己的妻舅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他孝敬长辈,为侍奉亲老,拒

绝入朝为官。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张孝基,作者也让得到了美满的结局:夫妻双双成仙,其家族亦显赫一时。

《喻世明言》中的《临安里钱婆留发迹》的钱婆留,他生得“一表人材”,容貌虽不及钱青、孙玉郎、杨元礼之类的出色,但是他经过自己的奋斗和贵人的帮助,到最后他获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反面的美男子形象

在“三言”,有这样一类反面的美男子,他们或三心二意、抛弃女性,欺骗女性的的感情,如王顺卿,李甲,张浩等;或是为了一逞私欲,利用自己的美貌玩弄女性,卖弄风流,最后不得善终,如潘华、桑茂、张荩等;或是一些妖魔鬼怪化身美貌的仙籍男子,去引诱良家子,利用世人的肤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被消灭,如假洞宾,假二郎神。这一类美男子有十二个,他们有着英俊风流的面容,却作奸犯科,最终受到了惩罚。

《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李甲,就是一个见利忘义,欺骗女性感情的忘恩负义之士。他是一个有着“俊俏庞儿、温存性儿”的美男子,最初他与杜十娘情投意合;杜十娘用自己积攒的钱为自己赎了身,跟随李甲回乡,奢望与李甲举案齐眉,白头到老。但是,李甲为了千金之财,把杜十娘卖给了孙富,十娘失望至极,沉金跳河而死。这样一个见利忘义的男子,最终得到自己的报应,“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 [4]332,342

《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王顺卿,《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中的张浩,也是见利忘义的男子,他们虽有出色的容貌,却做出抛弃女性的不义之事,为世人谴责。

《警世通言》中《假神仙大闹华光庙》的假洞宾,《醒世通言》中《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的假二郎神,他们都是妖魔鬼怪的一类,为了自己的私欲化身美貌的仙籍男子,引诱良家子女。

《醒世恒言》中,《两县令竞义婚孤女》的潘华,《刘小官雌雄兄弟》的桑茂,《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的赫大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美貌,作奸犯科,为了一逞私欲,最后都不得善终,或是赔进了自己的性命。

(三)中性的美男子形象

在“三言”中,不仅有正面的美男子形象,反面的美男子形象,还有中性的美男子

形象。这里的“中性”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生理特征趋向于异性的“中性”,而是根据作者的感情色彩分出来的,不具备褒义或贬义色彩的美男子,作者没有对这一类的美男子作较多的感情判断,只是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美貌形象。这一类的美男子有《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吕玉之子喜儿,他“貌颇清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楚国王孙,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俊俏无双,风流第一”;《崔衙内白鹞招妖》的崔衙内生得“美丈夫”;《吴衙内邻舟赴约》的潘遇和太医。他们也是容貌出色的美男子,但是他们的美貌与他们的处事无直接的关系,作者只是简单的描写他们的容貌出色。

三塑造美男子形象的原因

“一阴一阳谓之道” [5],这是中国文化的古老命题,在这一古老命题下,产生了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型的审美标准,男子的审美标准应该是阳刚的。而在“三言”中,男子的容貌却被塑造的趋向于女性化,趋向于阴柔的审美标准,文中塑造的美男子的“美”已经不是古老命题下的阳刚美了。男子的容貌女性化,在我们现代生活中那就是“奶油小生”“小白脸”的类型,是不被我们现代女性所欣赏的。而在“三言”中,男生女相,男子的阳刚之美变成了追求女子的阴柔之美,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审美追求,也是很悲哀的审美观。作者将男性置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能“促使读者从深层次去思考当时社会中人类的命运和出路” [6]。

形形色色的美男子在“三言”中的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一种大众审美趣味的形成,总是与它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士人心理密不可分的[7]”。“三言”中为什么会出现了众多的美男子形象,或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寻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

(一)时代社会风气的影响

冯梦龙生活在晚明时期的江南,此时的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并形成一股浪潮,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道德,并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和行动。“三言”作为一部摹写生活百态的作品,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

明中叶时,以徐渭、李贽、汤显祖、和公安三袁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高举个性解放的大旗,“鼓吹‘率性而为、重返自然’,远离人情的玄说被弃之不顾,从而导致纵欲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明中叶延至清前期的社会颓风是对宋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钳制的反动,由禁欲主义滑向纵欲主义的另一极端。”[8]36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在享乐主义的思想影响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市民阶层的思想趋向于混乱的纵欲主义。相对应的,作为文学的受众群体,他们也要求文学能反映时代的风气。所以生活在浓厚市民文化氛围中的士大夫,在文化意识,生活情趣和人格追求上也不可避免的趋向于市民阶层,追求一种适意享乐的生活,而他们的这种追求也相应的反映到文学创作中。

明代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当时男风盛行的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明朝皇帝好男风的很多,明武宗朱厚照便是典型,他常与“男宠”在“豹房”鬼混,不理朝政。据《明史》记载:“帝在豹房,常醉枕宁卧。百官侯朝至晡,莫得帝,起居密伺宁,宁来则知驾将出矣。”明万历帝朱翊钧和天启皇帝朱由校也沉迷于男色。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尚且如此,那市民阶层就更不必说了。晚明名士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曾说过一段话来概括自己的早年生活:

少为纨绔弟子,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这“十二好”几乎涉及到了当时年青世人享乐的所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张岱竟然堂而皇之的声称自己“好娈童”,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当时男风的盛行。

男风的盛行势必要求世人对男子的面貌有更高的要求,这种现象也必然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作者冯梦龙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在他编著的《情史》里专列“情外”一类,收集自古以来各种文献中所载的同性恋故事,并加一点评。他认为:男女并称,所由来矣。其偏嗜者,亦交讥而未见胜也。

呜呼,世固有癖好若此者,情岂独在内哉?[9]

作者明确的将同性恋与异性恋相提并论,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正常与反正常的区别。在“三言”中,虽然除了《刘小官雌雄兄弟》涉及到一点关于男风的描写,其他的卷目均没有涉及,但是,文中的塑造的四十二个美男子形象也正说明了“三言”的编著是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文学的因袭

“三言”中多次提到宋玉、潘安等,把他们当做美男子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样貌,

这种审美观并不只是明代独特的审美观,还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审美观念。宋玉、潘安一类的美男子,在我国文学历史上都出现过。如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李益是“才调风流”、“仪容雅秀”,《莺莺传》中的张生是“性温茂,美风容”,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 据袁枚《子不语》转录唐张拍《控鹤监秘记》的说法,千金公主在向武氏推荐时, 也介绍了他“玉貌雪肤,眉目如画”、“通体雪艳”的特点。可见,对于男子美貌的追求,并不是在明代才出现的。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相对的,历史上的审美趣味也在文人的笔墨中得到延续。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及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的封闭式传承造成了中国古代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中的模式化描写” [10]。“貌若潘安,才如子建”在小说中变成陈词滥调即可证明这一点,这种模式化的因袭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巩固、传递了前人的这种审美意识,让后人能够了解前人的思想观点,维持着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又为文学家、说书人在形象描写时提供了一个平庸却容易为普通读者听众所接受的套路,造成了这种模式的泛滥,以至乏味可陈。

“三言”也毫不例外的承袭了前人的审美观点,文中的美男子大都文雅漂亮,文质彬彬。有的也与宋玉、潘安之类的美男子来作对比。如《醒世恒言》中的《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的钱青,作者对钱青换过新衣后的描写:“分明荀令留香去,疑是潘郎掷果回”,这里的潘郎即潘安。

(三)作者的主观追求

“三言”塑造的美男子群体,大都获得了女性的青睐,最终过上了美女环绕、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这一文学想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作者冯梦龙为了“满足作者和读者心灵深潜藏着的需要[11]”,这种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被实现,所以才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激愤之情。

晚明时期,政治腐败,权臣当道,官场风气混乱,世人想要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道路受到阻挡。仕途的失意,直接导致了生活的困窘和婚姻的不谐,对婚姻的不幸,作家深有体会,他们无法娶到才貌双全的名媛闺秀,而生活的困窘又让他们的婚姻失去了齐眉之敬。所以,在作家笔下的才子,莫不以德才兼备,才貌双全来作为婚姻美满的基础。

冯梦龙很有才华,据《苏州府志》的卷八十一《人物》载:“冯梦龙,字犹龙,才

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但是,冯梦龙自青年时期考取秀才之后,之后屡试不第,到中年甚至“落魄奔走,砚田尽芜”(《情史序》[,12])。直到他五十七岁(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才考取了贡生,六十一岁时做了福建寿宁县的知县。这中间的近二十年间,冯梦龙一直不能做官。而且在冯梦龙壮年时期,他曾经热恋过一个叫侯慧卿的当时有名的歌妓,后来侯慧卿嫁给了别人,他大失所望。而“著名的‘三言’,则是在作者四十八、九岁至五十四岁的六七年间编成的”。 [8]15由此可知,“三言”的编撰时间是在作者仕途不得志、婚姻爱情不如意的情况下完成的。虽然“三言”只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流行话本加上自己的创作而成的,但是在一定给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人作家的心理。冯梦龙的仕途不顺,爱情不利,心中的激愤只能发泄到“三言”中。

在“三言”中,我们看到落魄清贫的才子,因为才高貌美,清雅不俗,几乎无一例外的受到佳人的尊重与追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醒世恒言》中的《钱秀才错占凤凰俦》的钱青,他是一个穷秀才,作者赋以他美貌与才学,让钱青赢得了高家父母的赞赏,秋芳的喜爱之情及大尹的偏爱和怜惜之情。最后钱青一举成名天下知,夫妻举案齐眉,白头到老。钱青的境遇代表着天下千千万万读书人的追求,当然也代表着作者内心的想法与追求,满足了作者和读者心灵深潜藏着的需要。

结束语

“三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三言”中美男子形象的大量塑造更是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探讨当时社会中人类的命运和出路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切入点。笔者对于“三言”中塑造的众多美男子形象的文化阐释也许并不全面,但是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引起这一文化现象的关于作者的主观心理、文学的因袭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间不是单独的、孤立或割裂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相互交织的,在“合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文本上的性别转换。

参考文献

[1] 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M].华夏出版社.200801.

[2] 冯梦龙.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M].华夏出版社.200801.

[3] 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M].华夏出版社.200801.

[4] 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M].华夏出版社.200801.

[5] 《周易?系辞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

[6] 曹军黎.从‘三言’中男子形象的弱化谈开去——兼与<红楼梦>比较[J] .池州学院院报.2009,12

[7] 林如敏.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9] 明冯梦龙.情史.[M].岳麓书院1985年版,第860页

[10] 沈金浩.论“三言”“二拍”中的美男子形象[J].

[11] 同[7]

[12] 冯梦龙.情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致谢

本文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缪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对本文的选题、构思、收集资料、修改等进行指导,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此真诚地感谢缪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论文成稿的过程中,我还参考了一些专著、期刊论文,在此向所有原著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是本人在20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于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学习期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本文除了特别加以表明和标注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内容真实可靠,如存在抄袭、剽窃现象,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同时,本人完全了解并愿意遵守广西师范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其中包括:

1.学院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递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原件与复印件。

2.学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方式保存毕业论文(设计)。

3.学院可以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毕业论文(设计)。

4.学院可以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或借阅。

5.学院可以按著作权法的规定公布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保密毕业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除非另有科研合同或其他法律文书制约,本论文的科研成果属于广西师范学院。

特此声明!

声明人签名:

二0一一年五月十日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将平凡的故事写得曲折多变 1.常常采用误会巧合的手法。 2.为了使故事情节巧妙多变,作者运用一些“小道具”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既结构完整,又波澜迭起。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 3.悲剧性和喜剧性的情节相互穿插,创造出一种“奇趣”。 冯梦龙在加工、编写“三言”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突破了说话人的话本模式,而重塑了一种专供普通人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语言通俗贴切。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西游记中女妖精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女妖精的形象分析 《西游记》是我们自小便熟知的作品,然而,不同年龄时间的我们对于《西游记》又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最初的看热闹,也开始分析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其中吴承恩在创作中刻画正面形象的同时,还向读者展示出许多女性反面形象,接下来笔者将对于女妖精形象做出系统而简要的分析。 一、女妖的美貌 《西游记》中的女妖魔,虽为取经人的对立面,均非善类,但与那书中的男性妖魔相比,却几乎是清一色的美人。个个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共写到十一个(群)女妖,她们大都美比天仙。作者在第二十七回对白骨精的描写“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这是白骨精为迷惑唐僧师徒而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怪不得八戒动了凡心。 第六十回中写玉面狐狸精“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始,颜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难怪玉面狐狸精又叫玉面公主,原来她有倾国之色,也怪不得牛魔王会抛弃自己的结发前妻罗刹女。 第七十二回中写七个美人儿,“比玉香尤胜,如花语更真。柳眉横远灿,檀口破樱唇。钗头翘翡翠,金莲闪降裙。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使得那一心向佛、六根清净的唐三藏都“看得时辰久了”。而八戒那贪色之徒就可想而知了,怪不得吴承恩大师会将七十二回取名为“盘丝洞七情迷本,垢泉八戒忘形。” 第八十二回“妮女求阳,元神护道”中写白毛老鼠精的美貌更是传神,“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连嫦娥都惊喜她的美色,而孙行者则担心师父为美色所惑,“只怕一时动心”。 作者从外貌、肌肤、身材这几个方面来描写女妖,把女妖写得很美,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描写也不过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时显然是别有用心,同样也应合了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女妖的魔性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 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残存二十九篇。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课外阅读】冯梦龙的文学思想 综合冯梦龙的小说创作,他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下面三点。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他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他曾自负的说“子犹诸曲,绝无文采,然有一字过人,曰真”。(《有怀》评),又在《叙山歌》中说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落实到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叙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又在《醒世但言序》说:“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第三,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他在《警世通言序》中举了里巷小儿听《三国》故事受小说人物影响的例子: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这个例子生动的说明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力,确不是被奉为经典的《孝经》、《论语》这类书所能达至的。所以冯梦龙希望借着这些通俗作品去达到教化的目的。“三言”就是他的突践,他解释“三言”的命名: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者,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序》)明白的昭示这套书的目的是“导愚”、“适俗”和“习之不厌,传之可久”。

浅谈“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的自我意识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班级08(2)学号08111233 课题名称浅谈“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 的自我意识 学生姓名孙小云 指导教师丁福林 2012年5 月28 日

摘要 “三言二拍”作为我国优秀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不仅代表了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艺术成就,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具有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她们蕙质兰心、有情有义、聪慧机智、大胆叛逆。作为文学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她们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中,她们身上所闪耀的自我意识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上的变化,“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在自我意识的觉醒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热烈、对世俗感情和情欲的追求、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望以及对展现机智和个性的渴望。也正是在自我意识上的觉醒使得这些女性形象有别于其它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其具有一番独特的魅力。 Abstract "San Y an Er Pai" as excellent short vernacular novels set in China, not only represents a short vernacular novel of artistic achievement, will shape our aesthetic values of a range of distinctive, with images of women, their good and pure quality Orchid heart, feeling, intelligent wit, bold rebellion. As literature promenade in the immortal of art image, they has themselves unique of personality, in these different of personality in the, they who by shine of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is particularly highlight, as social of changes, and with of and to of thought of changes, "three statements II took" in the of women image in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area performance was is significantly, thi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wakening main performance for in love pursuit Shang of bold warm, and on secular feelings and lust of pursuit, and Desire for equality and dignity and the desire for show of wit and personality. Awakening is also on the ownership makes these women images in contrast with other femal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has a unique charm.

从三言二拍看中国明后期社会现状

我们都知道,文学的发展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必将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小说也不例外。小说是现实社会的反映, 它来源于现实, 却又高于现实, 其内容往往暗含着当时社会的大体情况。因此,阅读小说,是一个了解社会背景与文化的好途径。 明代的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出了明后期的社会现状。仔细游走于其中的每一个故事, 你就会从中挖掘出当时社会一张又一张的缩影。而各方面的变迁和新特点的出现, 是当时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也正因如此, 明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独特的朝代之一。 一、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得到不断壮大,明代后期的商人,小贩,作坊主以及工匠等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分子,也成为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很显然商人地位得到了很大地提高。《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写到:“一品官,二品客”,商人已凭借金钱的力量树立起仅次于官员的地位;“二刻”中的《赠芝麻识破假形》就有云: 经商亦是善业, 不是贱流。一反对商业的鄙夷态度, 徽州风俗甚至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科第反在次着。在《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中,王奉把原来许配给官家之子的女儿与侄女掉包后嫁给了富商之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百姓对商人的追逐已经高于对官员的追逐。而与商业相对立的门第和仕途则显得有点黯然失色。而且,商人不再是奸诈狡猾为富不仁的形象, 反而是忠厚、正直、恪守信义等具有优良品德的一批人。《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

弟》、《施润泽滩阙遇友》等都刻画了一个个道德高尚的商人形象。 二、社会走向黑暗与腐朽 与商业的兴起相悖的是明后期社会逐渐走向黑暗,皇帝无能、宦官专权,官府愈加腐朽,社会秩序紊乱。这些现象, 在三言二拍的故事中, 也有着深刻的反映。 首先,“三言”中的《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详细地展现了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斗争。明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然而还是出了一个奸臣----严嵩。以他和其儿子严世蕃为首的一群从上到下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权尊势重,朝野侧目,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凡有与他作对的,立见奇祸真是忠臣番受奸臣制,肮脏英雄泪满襟。而与之相对峙的, 则是一组反抗权奸恶势力的正面人物,其中的代表,当属沈襄沈小霞。他的正直高洁机智勇敢,都深深的烙在了读者的心中。正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明王朝以希望的保留。然而,正势力与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斗争激烈, 也明显的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与王朝的没落邪恶分子竟然能在朝野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势力, 这在明朝前期是难以想象的。 再者,官场异常黑暗, 封建制度充满了虚伪与腐朽。《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鬼闹》就刻画了一个凶恶残忍的官吏形象。杨佥宪“自道日暮穷途,所为愈横。家事已饶,贪心未足,终日在家设煤运局,为非作歹”,仅为了一点私利,就毫不手软地杀害了张贡生等四人, 其手段之残忍、动机之可怕都令人发指。这些无不揭示出了社会的黑暗与封建法制的虚伪本质,。

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一、“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 (3) (一)“三言”、“二拍”的新商人形象 (4) 1、守义求利型商人形象 (5) 2、重情重义型商人形象 (6) 3、诚实守信型商人形象 (7) 4、追求自身价值型商人形象 (9) (二)“三言”、“二拍”的传统商人形象 (9) 1、好色型商人 (10) 2、贪财型商人 (11) 二、“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原因 (11) (一)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11) (二)明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12) 三、“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改变的意义 (13) (一)提高了的商人社会地位 (13) (二)表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 (14)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5) 总结与体会 (16) 致谢辞 (16)

摘要 “三言”、“二拍”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市民小说的代表作,有两百多篇短篇小说,而其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充满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如此之多的商人形象在文学史上较为罕见,而商人们的种种心态以及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丰满而又具有深刻性。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对“三言”、“二拍”的商人形象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明代商业 Abstract " San Yan"," Er Pai" as Chinese native born citizen novels,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hundred short stories, of which the merchant as the hero occupies a large proportion, full of rich flavor of commercial. So many merchant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re relatively rare, and all sorts of people's mentality and images in the author 's pen look full and have a profound.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article will be on the " San Yan" and " Er Pai" business image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San Yan”;“Er Pai”;Merchant image ;The Ming Dynasty C ommerce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概述: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后科场一直不利。55岁时,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崇祯十七(1644),李自成部进逼徐州,忧愤而死。他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卷帙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主要描写的内容:1、商人题材,商人的地位在三言中得到提高。2、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的思想。 3、描写对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4、“情”与“理”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明末清初是拟话本小说的创作高峰期。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话本小说的体制:题目、入话(诗词)、头回(又叫“笑耍头回”、“得胜头回”、与正话相关的短故事)、正话(散文、韵文)篇尾(缀以诗词或题目、作者出面总结全篇主旨,或对人物事件作出评论)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探析_三言二拍_中商人致富模式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1期双月刊 2010年1月 明代是中国小说对商贾生活反映最集中、最精彩的时代。冯梦龙的 《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三言二拍”中的商人虽然有着不同的籍贯习俗(徽商、晋商、苏商和江西商人等)、性格特征,但是他们的致富手段却形成了几种明显的模式,显现出模式化的特征。描绘商人的致富模式是“三言二拍”小说的重要内容。研究“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及其形成原因,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的特征与文学价值。 一、模式类型 笔者将“三言二拍”中商人的致富模式按照模式的主次关系、 作品数量的多少,大致分为以下六类。(一)机遇致富型 由于意外的机遇或者巧合的促因,以不劳而获或者轻松的方式获取大量的钱财,短时间内成为富贾,是靠机遇致富的商贾们的主要特征。机遇致富型模式是“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最具特色,也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模式,尤以“二拍”为代表。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 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的主人公文若虚开始跟随几个走海贩货的人外出航海,只是抱着见见世面,看看海外风光的态度,并没奢望挣多少钱,谁知他却意外地高价出售了带去的橘子。得了钱之后的文若虚只打算守着这些银钱回去,没想到在荒岛上又意外拾得龟龙壳(里面有24颗夜明珠),带回国后成了无价之宝,发了大财。文若虚的发迹反映了晚明重商的社会风气,同时也迎合了老百姓期望一夜暴富的心理。 作品中经商被认为是一种大胆行为,凌濛初在创作商人形象时偏重于强调运气发财,他在《初刻拍案惊奇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入话中有诗为证:“命若穷,掘得黄金化做 铜;命若富,拾得白纸变成布。” [1] 此外,《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入话中酒家婆宋五嫂,善煮鱼羹,偶然间皇帝品尝到她做的鲜美的鱼汤,赐金一百文。后此事传遍了整个临安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人人来买宋五嫂的鱼汤,遂成巨富。正文中汪信之“因与哥哥汪孚酒中争论一句闲话,憋气出走,路见荒山无数,只有破古庙一所,绝无人居,山上都是炭材。便因山作炭,卖炭卖铁,就起个铁治。铸成铁器,出市发卖。所用之人,各有职掌,恩威并著,无不钦服。数年之间,发个大家事起来。”[2]《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八兄奇踪村酒肆》的刘东山因夸技逞能而被一神力少年强盗劫走百金,后来得到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 张越(1982-),女,湖北襄樊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探析“三言二拍”中商人致富模式 张 越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50) 摘要:“三言二拍”描写了大量的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是中国古代商贾小说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主要显现出机遇致富型、行善得报型、苦心经营型、命中注定型、囤积居奇型和放高利贷型六大模式化特征。基于致富模式的研究,总结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佛教的果报思想、作家的儒家思想是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三言二拍”商人致富模式小说又具有语言的通俗性、内容的世俗化和情节的新奇性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三言二拍”;致富模式;商人致富;社会环境;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1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4X (2010)01-0078-03

《三言》三“话”东坡共6页文档

《三言》三“话”东坡 冯梦龙的《三言》中记载了与东坡相关的故事有四则,分别是《喻世明言》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醒世恒言》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和《佛印禅师四调琴娘》。四则故事刻画的东坡形象既取材于历史事实中的东坡原型,又吸取了前代笔记、话本、小说中东坡之形象,同时又有著者本人之再创造。本文将从这四则故事中三位主人公的视角对东坡形象进行分析、归类,探讨东坡形象的多样化特征。 一、多面佛印“话”东坡 《明悟禅师赶五戒》《佛印禅师四调琴娘》的主人公皆为苏轼和佛印禅师。二则故事中佛印形象多样化,但却“殊途同归”。《明悟禅师赶五戒》中佛印在未被钦度之前便是潜心修佛之人。“你平昔最喜佛事,今日朝廷请下三十六处名僧,建下祈场,诵经设醮,你不去随喜,却不挫过?”苏轼的这段邀请足可见佛事是佛印一直的喜好。但《佛印禅师四调琴娘》中的佛印在未钦度之前是热衷求取功名之人。“那谢端卿的学问与东坡肩上肩下,他为应举到京,指望一举成名,建功立业,如何肯做和尚?”从这句话可见其志向所在。二则故事中佛印形象明显差异颇大,那么多面佛印眼中的苏轼是否也是多面的? 《明悟禅师赶五戒》中,苏轼与佛印为前世今生之关系。佛印一直追随东坡以求渡化东坡。二人今世成为莫逆之交,常一同闲讲。“每常二人相会,瑞卿便劝子瞻学佛,子瞻便劝瑞卿做官。瑞卿道:‘你那做官,是不了之事,不如学佛三生结果。’子瞻道:‘你那学佛,是无影之谈,不

如做官,实在事业。’终日议论,各不相胜。”佛印眼中的东坡是充斥着立“三不朽“之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求取功名才为现实之道。当然,佛印对东坡的耳提面命也最终起了作用,东坡在饱经宦海浮沉之后,也终于悟出佛印之所言:“今日我苏轼枉了能言快语,又向哪处伸冤?岂不苦哉!记得佛印时常劝我戒杀持斋,又劝我弃官修行,今日看来,他的说话,句句都是,悔不从其言也!”佛印一方面对苏轼热衷于功名的态度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因为前世之缘以及苏轼本身所具有的佛性慧根,对苏轼不断教诲,最终使东坡逐渐悔悟,通晓佛理,最终羽化大罗仙,成为旷达之士。这则故事中的佛印一直以正面身份出现,对于佛法的坚决来自三世的坚持。诚然也正是这种陪伴使东坡感化。 《佛印禅师四调琴娘》中,佛印是故事的主人公。其内容是通过苏轼托琴娘以美色诱惑佛印以使其破戒而未得逞之故事体现出佛印禅师佛法 之坚决。东坡的无心插柳使得佛印被钦度为僧,最初是违背了佛印之初衷的。东坡为此耿耿于怀:“其时佛印游方转来,仍旧在相国寺拄锡,年历尚壮。东坡一见,想起初年批剃之事,遂劝佛印:‘若肯还俗出仕,下官当力荐清职。’佛印哪里肯依。东坡遂嘲之曰:‘不毒不秃,不秃不毒。转毒转秃,转秃转毒。’佛印笑而不答。”佛印对东坡的“笑而不答”,一是对东坡的固执予以否定;二是对于深谙佛法的佛印来说,这种“笑”意味着东坡以后的生活轨迹和最终归宿。东坡为劝佛印还俗费劲心力,最终想以琴娘之美色迫使佛印破戒。佛印对东坡的种种做法都是一笑置之,大概是因东坡皆是出于善意的缘故。佛印也最终抵制了诱惑,东坡亦知佛印佛法之高深,不再进行无味的劝解,反而是佛印最终对东坡的点化,使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崇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可以博通古今,无所不为;女子则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即便是名门爱女,父母让其读书识字,也只要她识些姓名,学“妇德”而已。“三言”中的不少作品都以男女对照的方式,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说明女性才思敏捷,聪颖机智,只要给予发挥能力的机会,就不会比男子差分毫。《施润泽滩阙遇友》有一定典型意义。小商品生产者施复与喻氏两人,养蚕织布,“开起三、四十张织机”,主人公喻氏看市平凡,实际上是一个市民阶层的新女性,她有一双勤劳致富的巧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定程度的独立经济地位争取了独立人格。夫妻之间不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夫妻关系,而是平等和谐、互相尊重、遇事商议,共同劳动的新型家庭关系,体现了晚明江南地区男女在家庭生活及经济中的平等地位,反映了妇女在家庭生活中地位的提高。 《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喻世明言》卷二十八)显示女子会有打仗、做官、经商等各种能力。作者一开篇就表明他对女性才干的欣赏,常言道,有智妇人,赛过男子,古来妇人赛过男子的也尽多。塑造了具有经营才能,善于应付意外事变的女性形象黄善聪,她和父亲在外做生意,父亲突然去世,14岁的她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在买棺盛殓父亲后,与人合伙经营,“经过几年勤苦经营,手中颇有活动,比以前不同”,黄善聪的故事说明女子不但能办理父亲的后事,而且也很有经商的头脑,她们在能力上并不比男子逊色。这里通过女性经营实业的才能和应变能力,塑造了聪明颖悟、才干、谋略及胆识等非同一般的女性,用以说明女子不但不落后于男性,而且她们在学识能力上可以与男子争风。这较之“男尊女卑”、抹杀女子的聪明才智的传统观念,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赵春儿重旺赵家庄》(《警世通言》卷三十一)中,赵春儿是个很有远见、很能隐忍的女子,她心里明白丈夫赵可成的纨绔习气和奢靡败家的作风难以改变,就埋下银子以备将来成就丈夫的大事。即使家计再艰难,自己再劳苦,她也忍受着,不曾透露半点。果真,十几年过去了丈夫终于有机会凭监生的学历谋取朝廷之职,无奈囊中羞涩,无法通融,如此关键之时赵春儿多年的心计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她见丈夫有了悔改之意才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丈夫谋得官职和仕途之通。最后很有远见的丈夫急流勇退,告老还乡,夫妻二人安安稳稳的度过晚年。作者将之塑造成为一个有远见有胸怀的女子,她不但改变了丈夫的人生命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委琐的人格。这对于一个女人家来说实在很不容易,十几年“卧心藏胆”的隐忍和宽广的胸怀,为一般的男人所望尘莫及,这种胸怀和做人的魄力很值得后人欣赏。《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警世通言》卷五)中的大嫂王氏几年没有丈夫的消息,但是仍然不肯相信丈夫已经死去,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卖掉,让婶婶杨氏与自己换了发髻,骗过了被狠心小叔叫来的强盗,婶婶却给带走了!让那好赌的没有人性的小叔子陪了夫人又折兵去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卷三十二)的故事广为人知,身为娼妓的杜十娘深知自己为人所不齿的社会地位,所以积攒下价值连城的百宝箱,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赢得一个好归宿。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公子忠厚志诚,甚有心与他。”从十娘希望从良一事,可以看出她并非自甘堕落,而想走出烟花柳巷、走出摆脱被人玩弄、被人役使的命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她是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虽然烟花场中许多年,“不知历过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但杜十娘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她与男子在平等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立人格的真正的爱情,正是这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上演了一幕“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歌可泣的悲剧故事。究其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她太相信爱情、太渴望追求人格独立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个烟花女子即便从良了,也很难得到男人的尊重和真正的爱情,即使她们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但想要在社会上寻求独立的人格地位,那只有一个结局就是失望。好容易逃离了妓院鸨母魔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摘要:“三言二拍”以话本形式生动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商人的形象特征,他们具有“以商为本,坚持不懈”、“有情有义,义利兼得”、“知情重情,尊重女性”、“自强自立,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受到时代政治、经济等环境的局限,显露出“好色无耻”、“贪婪吝啬”、“奸诈狠毒”的局限性。论文通过上述特征的详细描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个丰满的商人形象特征,也从传统的贱商观念和新的重商思想的碰撞、集体作品取向、作者思想等角度阐释商人特征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封建思想政治环境正确认识 引言 “三言二拍”是一部比较完整概述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的书籍,其中作品新主角是商人。对中国文学史而言商人形象的产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方面,在这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对商人特征的描绘是比较局限、不具体,甚至有部分文章是歪曲事实,不尊重商人,然而随着秦重、蒋兴哥这一类别的商人形象的涌现,艰难的中国商人的自身的形象特征终于有机会被写进文学作品中,开始进入中国文学的历史走廊,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大体系增添色彩。另一方面,产生于特定时代的商人难免脱离时代的特征,他们的文学创作土壤仍然是当初的文化土壤,所以也有古代商人的特点,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些特征又有了新的表现。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商人生活及思想意识的印记,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人生活的渗透。以“三言二拍”为文本,探究小说中商人形象及其成因,对我们认识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极具价值。这个课题已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到目前为止,学术成果已比较丰富,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此课题进行综合讨论。 一、“三言二拍”商人性格特征 (一)正面特征 1.以商为本,坚持不懈 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受政策影响,那时人们大都有“贱商”观念,然而,在“三言二拍”中却相反,商人们对商业不断开拓进取,

三言二拍论文

品三言二拍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有感 南京审计学院茅金波12031113 12 物流1班“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主要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幸福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思想。 这学期,我很有幸地选到了“三言二拍”这门选修课,之前偶尔有接触过这种故事。经过这学期老师的讲解我越发地对这些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言二拍”中的每一则故事都有它的深意,各自传达出不同的寓意。闲暇时细细品读别有一番味道。 在众多的故事中,我对这一则情有独钟——“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师在课上有提及这则故事。单纯的文字记录并不能将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刚巧它曾被改编成电影《毡笠缘》,老师截取了几个经典片段向我们展示。我就这样深深地被吸引住了,老电影独有的味道,不似现代电影的离谱科幻或矫揉造作,灰白纯净的背景下,宜春和金郎的爱情淳朴而美好。 课后我回去把老电影又看了一遍。我羡慕他们纯净美好的爱情,也被他们爱情的忠贞不渝而震撼继而又是满满的感动。当镜头闪过他们因为拥抱而害羞的脸,我会不自觉地笑起来。最后经历挫折后的重逢是完满的结局。 可能现代人写出这样的故事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的封建主义制度下,人们的思想行为被严格限制的时代能有如此思想上的突破实属不易。作者大胆地写出自己心中对爱情的追求。就以“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这则故事为例,它是以“毡笠”为线索,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结合其他元素来叙写,歌颂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可贵品质,赞扬了女主宜春善良忠贞的美好品德,同时也向世人传达出一种观念“善恶各自有报”。 这则故事本身有着吸引我的魅力,其实“三言二拍”中有很多其他的更具内涵深意的故事,只是撞进我眼里的是毡笠缘。 平时不怎么多接触这些文章,所以我谈的只是一些粗鄙之见了。以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来看那一时期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人们对自由、幸福、平等的渴望和追求,现实的残酷只能让文人墨客以文字的形式抒发出来。结合历史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对当时作品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言二拍”蕴含的深刻哲理不是一朝一夕能体会清楚的,选修课开启的是我对它的兴

三言二拍

明清小说鉴赏 论文题目: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副标题: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作者:姚明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学号:200731580141 指导老师:吴光正

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 ———————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 摘要:“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商人,婚恋自主,女性意识,清官的市民化,情与礼,心理刻画,曲折工巧的情节,淳朴语言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俗小说的惯例,即通过标榜道德训诫来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到这里所表现的道德观,往往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而与旧道德传统相悖。在“三言”中,写恋爱与婚姻的题材占据了很大比重,成就也最高。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这意味道德规则只有建立在满足人们的正常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其合理性。 冯梦龙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出身名门世家。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活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年轻时常出入青楼楚馆,正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王乃霞学号:08401137 指导老师:赵丽萍 摘要:明朝中后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三言”“二拍”作为这一时期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打破传统的商人形象,他们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以鲜活、复杂的面貌展示在了世人面前。这些商人身上的性格特征有着独特的时代烙印,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三言”“二拍”正面形象反面形象形象特点 明代中后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很快发展壮大,商人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学中就是市民文学的兴起,“三言”“二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作品而言,其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则全部有66篇之多”。①这些商人或是豪门大贾,或是贩夫走卒,他们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也曲折离奇,下面在商人形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商人的性格特征。 一、商人性格特征 (一)正面特征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大多是正面形象,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被赞美的对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三言”“二拍”中,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 1.崇商敬业,执着为商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受这种政策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经商为耻。“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受这种贱商观念影响很小,他们大都有执着为商、崇商敬业的精神。《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的入话部分,杨氏劝王生出去经商,王生欣然道:“这个正是我们本等。”他的话语中洋溢着对自己经商的自信,对商业充满了赞美和肯定,他为了经商,三次外出,三次都遇到了强盗,历经磨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商业,这才换来了最终的成功。《杨八老越国奇遇》中,主人公杨复对妻子说:“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益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妻子欣然道:“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守株待兔,岂是良图?乘此壮年,正堪跋涉,速整行李,不必迟疑也。”在这个故事里,本是读书人的杨复把商业当做一种治生的手段,并没有觉得经商可耻,为了

认识冯梦龙

认知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 ——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 一、认知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散失殆尽、流失海外。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继而涌

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