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房地产企业股利政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江浙房地产企业股利政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江浙房地产企业股利政策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江浙房地产企业股利政策对比研究

一、前言部分

股利是指公司的股东按其所持股份的多少而分的的利润。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以公司的发展为目标,以稳定股价为核心,将公司的净利润在提取各种公积金后在公司和股东之间进行的分配,即公司的利润在投资和回报投资者之间进行权衡。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政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实现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以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是上市公司筹资和投资活动的延续;另一方面,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但可以树立良好的上市公司形象,更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持续投资,使得公司能获得稳定和长期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对上市企业来讲,股利分配是公司三大财务活动之一,而公司股利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进行股利分配,分配比例是多少,以何种形式、何时支付股利对上市公司的自身发展成长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部完善,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仍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不分配股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分配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广大股东的切身利益。上述股利政策的不足之处是学者们通过研究我国的上市公司所得出的结论。这个上市公司的范畴是相当大的,学者们并没有对具体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浙江省与江苏省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具体特征、存在的问题我们无从得知。本文试图通过对江浙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得出江浙房地产行业股利政策的特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主体部分

(一)国外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成果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自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两位财务学家米勒(Miller)和莫迪格里亚尼(Modigliani)在《商业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股价》的著名论文后,股利分配的研究开始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

1956年,林特纳(Lintner)建立了称为部分调整模型(partial adjustment model)的现金股利模型。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如果公司将某一确定的股利支付率作为目标值,则下一年度的股利分配额应占下一年度每股收益的比重应为一个常数,实证结果表明这一模型能解释85%的股利变化。

罗泽夫(Rozeff,1982)选择64个行业的1000家公司、使用5年的股利支付数据建立模型,检验表明公司增长率、β系数和代理成本三个方面的因素及与之对应的5个变量(企业内部持股比例、普通股股东数量的自然对数、风险调整系数、过去收入实际增长率、预期收入未来增长率)对股利支付率有显著影响。

詹森和麦克林(1976)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研究公司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三者的利益动机和相互关系,得出了股利分配代理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股东为规避自己的损失,就会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和激励,这也就造成了代理成本的发生。股东越开放,相应的代理成本就越低:而股东越保守,相应的代理成本就越高。代理成本的升高,导致股东财富损失的增大,同时也使得债权人的利益受损。因此,股东必须在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做好利弊得失的权衡工作,使自己的利益做大化。

股利政策有明显的行业模式,这些模式遍及全球。一般来说,在成熟的行业中,盈利公司趋向于将它们利润中的大部分作为股利来支付。而一些年轻的、成长很快的行业中的公司则相反。公用事业公司几乎在每个国家都支付高股利。对股利支付最重要的影响表现为工业增长率、资本投资需求、盈利性、收益稳定性以及资产特征。(Gaver. K. M.1993)

威廉·L.麦金森(2002)在《公司财务理论》中提到,在行业中,股利支付通常与行业规模及资产密度正相关,但是与增长率负相关。和小公司相比,通常大公司将利润的更大部分作为股利支付。资产密集型的公司(有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总额比例较大)支付的股利要高,而无形资产比例大的公司,如公司资产中有看涨期权,它代表很大一部分公司的市场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支付较低的股利。此外,受管制的公司比不受管制的公司支付的股利要高。

(二)国内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成果

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了资本市场,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股利探索。翻译借鉴西方成熟而完备的股利理论与实证,

根据股利政策理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可以概括为:剩余股利政策、稳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等四种类型。股利支付的具体形式一般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

从现有的文献检索和分析的情况表明,国内股利分配的研究主要尽力了这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初的介绍或评析西方股利分配的一般性理论,不涉及现实情况;第二阶段是仅对某一次股利分配方案进行分析;第三阶段是对某一种具体的股利分配形式进行分析;第四阶段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杨东,2009)

1、股利政策的四种类型

(1)剩余股利政策。所谓剩余股利政策是指企业利润在按规定提取公积金之后,如果企业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金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奉行剩余股利政策,意味着企业只将剩余的盈余用于发放股利。这样做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林洁,2008)

(2)稳定的股利政策。稳定的股利政策市指公司在较长的时期内无论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财务状况如何,每年都以某一个固定的股利额像股东派发股利。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的盈利增长能够使其派发的股利数额维持在一个更高的水平是,才会提高每股的股利支付额。这种股利政策能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稳定公司的股价。(田东红,2008)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所谓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净收益的某一个固定百分比作为股利分派给股东。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的配合,体现了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股利分配原则。(蓝发钦,2001)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事先设定一个较低的经常性股利额,一般情况下,公司每期都按此金额支付正常股利,只有企业盈利较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额外股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赋予公司一定的灵活性,有助于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李常青,2001)

2、国内股利政策研究现状

廖理和方芳(2004)首先从管理层持股角度对股利代理理论进行实证检验。他们认为,管理层持股通过更好地将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相联系可以提高现金股

利的支付水平。廖理和方芳通过对2000——2002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对于高代理成本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有着明显的提高最用,但是对于低代理成本公司的作用不明显。

吴艳文,罗晓雯(2009)在《商业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中表明,商业行业上市公司是否分配股利的影响因素有公司的营运能力和每股净资产。营运能力强的公司,资产周转快,流动性好,滞压资产少,就会导致收益和现金的结余,所以支付股利的可能性更大。每股净资产较高的公司更有能力支付股利,而且发放股利会稀释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所以只有每股净资产较高的公司,才有能力在发放股票股利后仍然保持原有的信誉和形象。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利支付率呈负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到达某一临界点时,股利支付率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减少。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利支付率呈负相关关系。当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股利支付率随之降低,说明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有抗衡和约束的作用,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的相对分散将有利于制约大股东的利己行为。企业成长性与股利支付率呈负相关关系。(陈洪瑞,2009)

在《股利政策对投融资政策的支持效应——万科A案例研究》一文中,陈玲颖和刘翰林指出,万科股利政策的本质是对资本的尊重,首先,万科股利政策很好地平衡企业和股东面临的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分配与增长的三大矛盾,有效地增强了公司的发展后劲,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其次万科股利在三个阶段分别以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捆绑式、纯现金股利式以及现金股利与转增股本式三种形式对广大股东以回报,形式多样,运用灵活,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的融资政策和投资政策及公司的经营活动。

杨华(2010)指出适度的股利支付政策是在目标资本结构条件下,满足公司营利性投资需要而能达到融资成本最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最大限度保证公司经营可持续发展,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水平总体较低以及财务保障不足的背后有其深层的原因,对政策约束的本能反应、行业发展的成熟度以及宏观环境影响下的周期性规律是迄今为止现金股利分配状况的主要导因。此外,部分公司盲目

的多元化经营导致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受到侵蚀,资产周转率低,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最终导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不足且与会计收益不同步。(周传丽,2009)如此来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几乎没有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股利发放无章可循是其必然结果。然而,现金股利分配与公司的融资策略相辅相成;因此,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未来融资需求,在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和股利分配三者之间加以权衡,使得现金股利的财务保障保证的不仅仅是股利,还有融资需求。

3、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缺陷

(1)股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很强的性和短期性。股利政策的决策中,股利支付率和支付的稳定性事两个重要的内容。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未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处于绝对控股地位,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较多地倾向于满足大股东的意愿,而没有把中小股东的利益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因而在股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没有把股利政策放在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决策,没有明确的股利政策目标,股利分配随意性强、短期性重,进而导致股票价格经常波动。(徐洪文,曲维鹏,2009)

(2)上市公司不分配现象严重。朱文(2010)通过研究得出我国不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从1993年的12家(占企业总数的6.56%)逐渐上升到1999年的602家(占企业总数的61.87)。即使在证监会出台了再融资与派现相关的导向政策后,上市公司不分配现象仍然严重。据作者统计,在随机抽取的50家国有控股公司中,近几年,采取不分配股利分配政策的国有控股公司的数量都比较接近,几乎保持着同一水平。这三年,不分配的公司比例依次为34%、46%和36%。

肖菁(2009)在《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及改进——基于我国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中将63家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股利分配的数据进行了统计。这些公司中,每股收益均为正的公司:2006年有58家,其中提出分配方案的有28家;2007年有60家,其中提出分配方案的有33家。

夏华强根据对样本的统计,所有174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中,有支付股利的样本为93家,占总样本数的53.45%,不支付股利的样本数为81家,占总样本数的46.55%,不支付股利的样本占到将近一半,表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不支付股利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国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股利政策

和代理成本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厦门大学2009)

(3)股利支付率低。郭华敏(2008)通过对13个行业门类股利分配行业差异的描述统计,指出水电煤气供应业股利支付率最高三年平均值为32.08%“然后依次为采掘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制造业、传播与文化业、农林牧鱼业股利支付率都在20%以上。股利支付率最低的行业是房地产业,三年平均值为11.23%。

(4)超能力派现现象日益严重。张燮柳(2008)认为近年来,“恶性分红”现象比较严重,部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预案超出公司的承受能力,每股派现大于每股收益的公司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小于零的公司进行分红的现象也有了急剧增加。

(5)股利支付形式多样化。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主要有送股、派现、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三种形式。但是上市公司在实际制定股利分配方案过程中,创造性地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分配方案,除了现金股利外,还有送红股、转增股本以及将派现、送股与转增相结合等形式。(杨柳,2010)

(6)分配与否及分配金额受每股收益的影响明显。对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对照研究表明,分配股利的公司当年每股收益大于不分配的公司,上市公司分配与否受当年盈利的影响不可忽视,即股利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当年的盈利情况。此结论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股利信号传递效应且有一定的理性。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主要以现金股利方式为主,并且在量上与公司的每股收益呈正相关,相关系数逐年提高。(肖菁,2009)

对于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利润分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配缺乏战略性,简单来讲便是利润分配的随意性较强,而随意性有表现在分配比例以及分配方式的随意性上,对于上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标准的分配决策程序以及关键管理者的主观态度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这使得其分配政策的战略性不强,很多时候企业并没有考虑到长期的发展。过多的分配会增加企业的融资负担,过少的分配利润则会导致股东积极性下降。

三、总结部分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对股利政策研究的文献来看,只有少数文献对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在上述研究结论中,只有对房

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没有对产生该股利政策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做出说明。这不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股利政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进程加快,企业之间的分化重组加剧。一个合适的股利分配政策将直接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参考股利政策的相关文献,结合江浙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具体数据进行浙江和江苏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对比研究,清晰地了解两省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不同的股利政策的类型,支付的形式以及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经营状况、盈利状况的对比分析,得出该股利政策是否适合该公司的结论以及产生该股利政策的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 Miller,M.H. and Modigliani,F.,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NO4, October 1961,P432-433 [2] Lintner,1956,Distribution of income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and taxe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46.

[3] Rozeff,Michael,Growth,Beta and Agency Costs as Determinants of Dividend Payout Ratio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982,P249—259.

[4] Jensen,M.C.and W.H.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P:305-360

[5] Gaver and Gaver. K. M.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vestment set and corporate financing, dividends, and compensation policies” .Jour 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3(16)P:125-160.

[6] 威廉·L.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 杨东.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研究.硕士论文.兰州理工大学,2009:P12

[8] 林洁.浅析剩余股利政策.今日财富,2008(6):P263

[9] 田东红.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相关问题探讨.硕士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8:P10-11

[10] 蓝发钦.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 廖理,方芳.管理层持股、股利政策与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统计研究,2004(12):P27-30

[13] 吴艳文,罗晓雯.商业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4):P52

[14] 陈洪瑞.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北方经济,2009(17):P84

[15] 陈玲颖,刘翰林.股利政策对投融资政策的支持效应——万科A案例研究.商业经济,2009(1):P85-87

[16] 杨华.浅谈适度股利政策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运用.论坛.2010:P11-13

[17] 周传丽.现金股利的财务保障及其对融资策略的影响——基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2009(4):P103-107

[18] 徐洪文,曲维鹏.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P27-28

[19] 朱文.国有控股公司股利分配因素研究.会计之友,2010(3):P63-65

[20] 肖菁. 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及改进——基于我国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财会研究,2009(14):P51-53

[21] 郭华敏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P12-13

[22] 张燮柳.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分析及建议.商场现代化,2008(3)P:168

[23] 杨柳.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P78——79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房地产营销文献综述

房地产营销策略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随着行业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更好实现销售,房地产企业不断改进项目的营销策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房地产营销模式。但与此同时,大城市房地产开发竞争日益激烈,营销难度日益加大;随着房屋和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其开发成本日益提高;随着开发规模日益加大,其可供应土地日益减少。目前大型房地产企业为扩大公司规模,提高项目利润水平,其开发足迹已逐渐向大城市周边的转移。但由于城市房地产开发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市场竞争环境和客户购买行为特征、客户需求等因素与大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同点。因此,大型房地产企业难以以大城市的房产营销策略促进楼盘的营销。面对房地产的营销,我们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要问。到底房地产的市场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房地产市场营销?它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制定怎样的营销模式才更适合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将以理论和其他论述去解决。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房地产的概念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2、营销的意义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国际营销学S.C.庄臣荣誉教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市场营销原理》中这样说:“市场营销是创造顾客价值和关系。”在一项关于世界一流的市场营销者的调查表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顾客放在市场营销的中线。今天的市场营销完全围绕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盈利性顾客关系展开。它始于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觉得组织能够最好的服务市场目标,制定有说服力的价值主张并借此吸引、维持和发展目标顾客。如果组织能很好的做到这些,就可以得到以市场份额、利润和顾客权益等形式表现的回报。 他还认为市场营销应该围绕五个主要的价值主题,分别是: (1)获得来自顾客的价值回报,要首先为顾客创造价值。今天的市场营销必须善于创造顾客价值和管理客户关系。杰出的市场营销公司理解市场和顾客的需要,设计创造价值的营销战略,制定整合市场的营销计划来传递顾客价值和顾客愉悦,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作为回报,它从顾客那里收获以销售、利润和顾客忠诚为表现形式的价值。 (2)建立和管理创造价值的优势品牌。拥有强势品牌权益的、准确定位的品牌为建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公共行政经典著作导读参考文献 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 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 Dahl,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ree Problem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1-11 H. Simon, “A Comment on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 1947): 200-203 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摘要: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只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微观视角的商业模式或包括所有宽泛利益相关者、宏观视角的商业生态。本文在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之间建立起中观视角的新概念——共生体,为同个商业生态中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建立起同一个坐标系,使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成为可能;也为企业创新、重构商业模式提供更为广阔但又不过于宽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为更好阐述理论,本文采取DG公司的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作为共生体概念导入、逻辑解释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单案例研究样本。关键词:商业模式共生体商业生态利益相关者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 business model defines a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at involves stakeholder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forms and so on, among these stakeholders, and introduce a new concept of “symbiont”, the aggregat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focal firm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models of its stakeholders. By proposing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acro (Business Ecosystem) and micro (Business Model) views and therefore broaden our thinking of business model. The concept of “symbionts” in business model that we create provides a share coordinate system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same business ecosystem, making it possible to compar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directly. What’s more, it allows us to analyze a focal firm's business model in a micro viewpoint, which may suggests how to restructure or reform the focal firm in a surgical way based on the anatomic picture of the company. We focus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an old-lined agriculture firm in China to better explain our theory. Key Words:Business Model, Symbionts, Business Ecosystem, Stakeholders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管理学科,研究对象为企业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和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人员、组织和产业。评价标准则为运营的业绩指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既定资源禀赋的最大能力。 商业模式研究对象为焦点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对象)及其利益相关者,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方式等组成的交易结构总和。视角进一步拓展,微观至焦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企业内部、具备独立投入产出、独立利益诉求、独立权利配置,如物流、信息平台、支付平台等),宏观至整个商业生态,包括焦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甚至焦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等等。评价标准则是价值的创造、传递效率。观察价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和传递,焦点企业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等。 这种视角的拓展,具备三方面意义:第一,从商业生态等宏观结构定位焦点企业的价值

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综述-2015-12-15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XXX 学院: 管理学院 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土地资源管理XX班 学号: XXX 成绩: 指导教师: XX 职称: XXX 2015年12月15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综述 作者: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房地产营销策略的有效应用成为房地产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然而从现实的房地产业营销策略的应用来看,主要存在市场调查不充分,缺乏市场细分,且营销策略的控制与实施不到位,缺乏策略创新等问题,由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房地产业的盲目扩张。在新形势下,房地产市场营销也将越来越注重专业化、差异化、创新化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国内有关房地产营销策略优化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低中档的刚需住宅,而有关商业地产的研究文献较少,而针对商业地产的研究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深入的探究。本文阐明了房地产营销策略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概括了国内外房地产营销相关理论,指出了国内房地产研究的不足和商业地产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业;房地产营销策略;优化分析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中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发展,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在不断地完善,主要体现是,价格理性与产业危机的处理两个方面。近几年更是房地产行业的极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更是日益成为我国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行业性支柱产业。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模型进行计算,中国房地产投资每100亿元一般可以带动其他各部门的产出约286亿元,而其中房地产业自身的产出可达到10.98亿元。 房地产企业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管理水平,其中重点关注营销策略的创新性改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宏观调整政策。在2015年2月28日,央行2015年来首次降息并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近期又推出了公积金新政,进一步降低公积金贷款申请门槛。在2015年3月25日,国土部住建部楼市新政落地2015年3月25日,国土资源部、住建部联合下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_谢婉玲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谢婉玲 东华大学 200051 摘要: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内外文献的对股利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仅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进行了对比,对双重股利的研究较少。关键词: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双重股利 一、引言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成果的分配它一直是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最优股利支付,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现在状态和未来前景的信息,来达到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均衡。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来判断公司的发展状况和质量。 二、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由Lintner(1956)提出的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当前股利收入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资本利得更为可靠,那么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宁愿获得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意将留存收益给未来不确定的高额资本利得。 Miller和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则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现实。 但Miller和Modigliani后来认为,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会向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因此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当公司提高股利时,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佳”的良好信号;反之,就会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差”的不良信号。这就是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假说。 客户效应理论最先也是由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不同,主张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Rozeff(1982) Easterbrook(1984)等人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该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促进资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额股利的发放,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越小,而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 以米勒、塞勒、谢弗林和史特德曼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行为科学引进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财富转移效应理论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财务决策在两个方面影响股东的财富。Ross(1997)认为,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和财富转移作用并不互相排斥。 Chin Sheng Huang, Chun Fan You, Szu Hsien Lin(2009)研究得出高现金股息支出将会减少代理成本,高股票的股息支出提供的一个乐观的信号。Gerald R. Jensen, Leonard L. Lundstrum, Robert E. Miller(2010)研究表明 收益大幅反弹常伴随着股息减少,投资者会对股息下降作出消极的反应。 三、国内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送、转股及双重股利能带来比现金股利更高的股票超额收益(如陈晓等1998, 孔小文等2003 和俞乔和程滢2003 )。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研究得出三类股利均能产生超额收益, 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均大于纯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与双重股利相比, 则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现金股利效应的显著性水平及超额收益低于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 何涛和陈晓等人实证研究指出:“纯”现金股利(无送股、转增)对股价无显著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股票股利或者双重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能带来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 劳兰珺 、余沿福(2008)发现无论是分配现金股利还是分配股票股利的首次股利事件公司都会为投资者带来显 著为正的长期异常报酬。分配现金股利比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更显著,同时,分配现金股利越多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越显著。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国外的股利实践中,现金股利是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因此国外文献的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方面,较早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考察;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双重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在研究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同时,将双重股利与前者做比较。 参考文献: [1]Lintne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 97-113. [2]Chin-Sheng Huang, Chun-Fan You, Szu-Hsien Lin. Cash dividends, stock dividends and subsequent earnings growth.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7 (2009) 594!610 [3]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 1998, (5): 33-43. [4]劳兰珺.余沿福.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与股票长期收益—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检验.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08)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房地产营销(文献综述)

关于《房地产营销策略与案例分析》的文献 综述 摘要: 房地产作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一直受到国家、政府以及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而房地产销售中占重要地位的市场营销策略,在帮助开发商确定投资方向,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解决房地产开发及今后发展方向及房地产销售有关问题的决策和技巧等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快速的发展,行业的竞争、资源的整合、国家各种政策法规相继的出台,使房地产行业逐渐成熟。特别是国家新政限购令的出台,让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度势审时、占领先机,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主要以成都地区的二十一世纪不动产为例,来说明当前新环境下房地产企业基本的营销策略,并找出其中不足的地方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营销策略成都限购令 一、前言: 房价的上涨在全国都是普遍的,成都地区作为西部最大的城市,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持续上涨,老百姓对降低房价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我看来,房价的降低是必然的趋势,政府的政策(如限购令)的出台,对抑制房价的上涨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房价在未来的几年内,仍将保持持续上涨的趋势。开发商与民众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近期相关的冲突不断升级,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导致政府出台

法律法规进行干预,必将抑制房价的上涨,使房价趋于一个合理的位置。 高房价体现出的问题是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近两年,疯涨的房价,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而国家政府对于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也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一大因素,但这毕竟是暂时的,中国经济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必然要一个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地产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是占相当大一部分的,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发展,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房地产的概念 根据百度文库所述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建筑物、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2、营销的意义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国际营销学S.C.庄臣荣誉教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市场营销原理》中这样说:“市场营销是创造顾客价值和关系。”在一项关于世界一流的市场营销者的调查表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顾客放在市场营销的中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