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相障碍治疗指南2007版

中国双相障碍治疗指南2007版
中国双相障碍治疗指南2007版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前言

本指南由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的《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一部分。它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纵使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

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一、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原则

尽管各类用于治疗双相障碍的精神药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双相障碍各种发作的急性期治疗预防复发的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应采取精神药物、躯体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长期治疗原则

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因此,双相障碍常是慢性过程障碍,其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医生应在治疗开始前即向患者和家属明确交代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争取良好的依从性。长期治疗可分为3个治疗期:

1、急性治疗期

此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注意治疗应充分,并达到完全缓解,以免症状复燃或恶化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情况下6-8周可达到此目的。

2、巩固治疗期

从急性症状完全缓解后即进入此期,其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一般而言,此期间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

巩固治疗期的时间长短原则上是按发作的自然病程,但在临床实践中不易掌握。一般巩固治疗时间为: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混合性发作2-3个月。如无复燃,即可转入维持治疗期。此期配合心理治疗十分必要,以防止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3、维持治疗期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

此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维持治疗期,对原治疗措施可以在密切观察下进行适当调整,或小心减去在联合治疗的非心境稳定剂药物,或相应减少剂量。但经验说明,使用接近治疗剂量者比低于治疗剂量者的预防复发效果要好。以锂盐为例,一般保持血锂浓度在0.6-0.8mmol/L为宜。

但维持治疗并不能完全防止双相障碍病情复发。因此,应教育患者和家属了解复发的早期表现,以便他们自行监控,及时复诊。在维持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并嘱患者定期复诊观察。复发的早期表现可能为出现睡眠障碍或情绪波动,此时可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如短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benzodiazepines,BDZs)或增加原药剂量,以避免发展成完全发作。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如过去为多次发作者,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再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

(三)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由于双相障碍呈慢性反复循环发作性病程,而又需要长期治疗。为取得患者与家属的认同与合作,必须对他们双方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这种教育应是长期的、定期的、或根据需要而安排。这种教育最好以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的联谊会形式进行,有固定的内容。二、治疗策略

(一)决定治疗场所

有下列情况者应住院治疗:急性期重症患者,有拒食、自伤或自杀或有伤人倾向,依从性不良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骚扰社会和家庭,缺乏有效监护人,伴有明显精神病症状,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需进行电抽搐治疗,伴有重要器官疾病或有物质依赖及酒依赖需同时治疗者,老年人、孕妇及身体虚弱需密切监护者。

下列情况患者可以在门诊治疗:病情许可、且能依从治疗,或有可靠监护人能保证治疗顺利实施者;经住院治疗已完全缓解1个月以上者;已处于维持治疗阶段者。

在有条件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城市,应在社区建立专病档案。专科医院可定期随访,由社区保健机构承担经常性追踪、供药及辅导任务。

(二)决定治疗方案

不论其为何种临床类型,都必须以心境稳定剂为主要治疗药物。但由于双相障碍的临床现象学相当复杂,发作形式、病程特点及躯体状况不同,临床处理也应各有侧重。因此,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全面的合理方案。见“双相障碍规范化治疗程序”一节。

(三)调整治疗方案

1、疗效评估:急性期治疗应每周随访一次并评估疗效,疗效评估可采用临床评估及量表评估两种方式。

巩固治疗期及维持治疗期的疗效评估,关键在于了解病情是否复燃或复发,以及社会功能是否恢复至病前水平。

2、调整治疗如疗效不满意,需寻找原因。

其一,治疗方案以外的原因:首先,应注意病人是否依从治疗,特别是门诊患者。若依从性不好,应设法改善,必要时住院治疗。其次,患者可能伴有其他躯体疾病、药物依赖或其他精神障碍,需要重新评估诊断,然后给予针对性治疗。第三,患者可能存在慢性心理应激因素,此时可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加以解决。

其二,治疗方案有关的因素:如药物选择不当(使用过去治疗无效的药物)、剂量不足、疗程不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此时重新调整药物的种类或剂量,或需联合用药、使用增效剂或采用电抽搐治疗。有关问题请参阅药物治疗部分及规范化治疗程序部分。

三、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

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

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

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心境稳定剂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

(1)碳酸锂

(2)丙戊酸盐

(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

(1)拉莫三嗪

(2)托吡酯

(3)加巴喷丁

(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3、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

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氯硝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 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四、电抽搐治疗对于双相障碍的严重抑郁、难治性抑郁或躁狂,以及无法阻断的快速循环发作,电抽搐治疗是起效迅速、安全有效的最佳选择之一。特别是对拒食、木僵、有严重自伤或自杀危险的病人,更应优先采用。对极度兴奋躁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病人,以及因躯体疾病不能接受药物治疗者,也可以考虑使用电抽搐治疗。治疗前应适当减少药物的剂量。

存在以下躯体情况或疾病可增加治疗的危险性,采用抽搐治疗必须十分慎重:妊娠,大脑占位性病变和其他颅内压增高的病变,活动性颅内出血,不稳定性心脏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视网膜脱落,嗜铬细胞瘤,可能导致麻醉意外的疾病(如严重呼吸系统和肝肾疾病),新鲜骨折等。老年、儿童、孕妇、体弱多病者若病情需要,以采取无抽搐方式进行治疗为宜。

五、双相障碍的心理治疗1、服药依从性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75%以上的复发与未坚持服药有关;

2、发病后第一年是病人了解和适应疾病、恢复自知力和提高治疗依从性的关键时期。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1双相障碍的概念 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 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 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 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因此,ICD-l0及DSM-?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 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后来,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被反复引用。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美精神病学界受Bleuler学术观点的影响,将许多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大多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至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DSM-?将双相障碍病程中伴有短期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疾病实质性的区分,对双相障碍的正确认别有利于发现其客观的患病率。 诊断概念的变迁、沿用标准的宽严等都曾影响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此外,随着抑郁障碍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以及抗抑郁剂的问世及应用,双相障碍的流行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抗抑郁剂可促发转躁,不少抑郁障碍患者最后转为双相障碍。Altshuler等(1995)调查发现,35,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转发躁狂或轻躁狂而成为双相障碍,由此增加了双相障碍的患病率。 2.1.1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 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杀。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 简介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关于双相障碍,根据发作时所处的状态分类如下: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 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发作;其它待分类的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环性心境障碍。 另外,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 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 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1] 双相情感障碍- 症状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双相情感障碍- 发病因素 生物学因素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的指南

1双相障碍的概念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曰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本指南的诊断分类以中国CCMD-3为主。但在CCMD-3中将躁狂症(反复发作的轻躁狂或躁狂症)作为心境障碍中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但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因此,ICD-l0及DSM-Ⅳ分类系统已将之列入双相障碍。此外,CCMD-3与ICD-10将环性心境障碍与双相障碍分列,置于持续性心境障碍中,但除症状较轻及病期较长外,它与双相障碍无本质区别,在DSM-Ⅳ中已将其列入双相障碍中。由于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未设躁狂症及环性心境障碍分册,为读者使用方便,本指南将此二疾病单元也列入双相障碍中一并讨论。但不包括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病程中的双相表现。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而,长期以来,本病一直受到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双相障碍的流行概况 1898年,克雷丕林(Kraepelin)首先提出躁狂与抑郁同属一个精神疾病单元,认为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是其主要特征,并命名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这是最早的双相概念。1957年,Leorlhard根据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将躁狂抑郁症分为单相及双相两个亚组,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异源性。后来,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被反复引用。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北美精神病学界受Bleuler学术观点的影响,将许多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大多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至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出版的DSM-Ⅲ将双相障碍病程中伴有短期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与精神分裂症进行了疾病实质性的区分,对双相障碍的正确认别有利于发现其客观的患病率。 诊断概念的变迁、沿用标准的宽严等都曾影响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此外,随着抑郁障碍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以及抗抑郁剂的问世及应用,双相障碍的流行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抗抑郁剂可促发转躁,不少抑郁障碍患者最后转为双相障碍。Altshuler等(1995)调查发现,35%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转发躁狂或轻躁狂而成为双相障碍,由此增加了双相障碍的患病率。 2.1.1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状况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进展 [ 10-08-10 11:12:00 ] 作者:宋传福编辑:studa20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心境稳定剂;抗抑郁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Bipolar depression)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IV)双相诊断标准将患者所出现的重性抑郁发作分为双相Ⅰ型和Ⅱ型,该病在发病年龄小的患者中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共患物质滥用的比例较高,临床治疗常因此而较为棘手。在治疗上双相抑郁单纯应用抗抑郁剂治疗容易导致转相,特别是三环类(TCAs),更易促进躁狂发作、快速循环或加重抑郁病情[1]。由此可见,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是精神科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且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的治疗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现报告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 MS)众多的治疗指南都强调,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抑郁的基础[2,3]。对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该类药物具有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并且不会引起躁狂和抑郁相互转相,也不会导致频繁发作[4]。 1.1.1 锂盐在有关MS治疗双相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对锂盐研究最多,锂盐及拉莫三嗪应作为一线药物应用治疗双相抑郁患者[3]。锂盐用来治疗双相抑郁障碍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且对急性期治疗或预防均有效[5]。Trisha Suppes等[6]对锂盐与拉莫三嗪随机双盲单独治疗急性双相抑郁发作,血锂浓度0.6 mmol ~1.2 mmol·L-1,共治疗16 w,结果表明锂盐具有可靠的抗抑郁作用,但副作用较多,并与脱落率有关。虽然锂盐维持治疗可防止双相抑郁发作[7],抗躁狂作用较明确,但长期使用时抗抑郁疗效仍缺乏依据[8]。另外,锂盐长期应用的副作用较多(如震颤,口干,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及甲状腺,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同时锂盐有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安全性受限,故在临床应用受限。 1.1.2 丙戊酸盐丙戊酸盐是传统的抗癫痫药,是锂盐的重要替代药。Loril.Davis等[9]在一项小型双盲研究中发现,丙戊酸钠单一治疗双相抑郁,在改善抑郁或焦虑症状方面较安慰剂效果显著,但因样本量小,治疗时间短,且大部分是男性,故丙戊酸钠治疗急性双相抑郁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亦有证据支持丙戊酸钠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双相抑郁复发,与抗抑郁药联用更好[3,5]。 1.1.3 卡马西平卡马西平虽然较丙戊酸盐早10 a应用于临床,但临床应用有下降趋势。该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相较抑郁相疗效显著[10],但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目前仍缺乏临床证据[11]。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主编单位中华医学会 前言 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已完成的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老年期痴呆和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它们是《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规定的重点疾病。 精神分裂症及双相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无疑是目前我国精神科服务的重点,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专科服务的重点病种。抑郁障碍,则包括一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患病率相当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上三类精神疾病,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造成主要劳动力年龄段(15~45岁)的十大主要致病病种。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将为今后一段时期中,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精神障碍。ADHD(旧称多动症),则为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 本《指南》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在格式方面则参照卫生部和高血压联盟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 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老年期痴呆虽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但在干预方面,社会心理干预仍占重要地位。 本《指南》的另一指导思想是上述各类精神障碍,都呈慢性或慢性发作性过程,因而需要全病程防治。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在《指南》的编写中,还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与我国情况相应的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综合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本《指南》的起草委员会,包括来自全国各省市的50余名精神科临床及精神卫生预防管理的专家。老年期痴呆部分,还邀请神经科和老年科专家,参与编写和审稿。 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试行本,于2003年9月推出。承全国同道在试行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成为本《指南》修改和定稿的重要参考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竭诚期望大家在本《指南》的实施中,继续批评指正,使《指南》日臻完善。 张明园舒良 2006年9月 1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l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2.1 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198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在流行病学责任区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也是精神疾病当中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下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区医院专家周文俊为大家解说一下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 一、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③意念飘忽,思维奔逸。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⑦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2.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②怪异行为。③“一级症状”。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二、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④自责或内疚感。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⑥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2.需立即治疗或住院。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特别提醒: 1.精神病人要有自信心:心理护理是相当重要的,要自信,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适应疾病,接受疾病,自强自立,努力工作,开心生活,不求所有人理解自己,只要有家人、朋友和医生理解就足够了! 2.生活技能训练:康复期的病人,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卧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的生活。

双相情感障碍

奥卡西平片治疗双相心境障碍疗效 奥卡西平片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是卡马西平的l0-酮衍生物,在芳香基酮降解酶的作用下代谢为羟基衍生物MHD也有抗癫痫作用。奥卡西平片其优于卡马西平在于:无肝酶诱导作用,生物利用度高(96%),蛋白结合率低(40%),疗效好,不良反应尤其是皮肤过敏少。奥卡西平片除了在在抗癫痫治疗中应用广泛外,还运用于双相心境障碍疗效的治疗。 Ghaemi等回顾性调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42例,男10例,女32例,平均年龄(33.3+12.4)岁;25例双相I型,4例双相Ⅱ型,13例普通双相;均用奥卡西平片单独治疗或辅助治疗;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奥卡西平片平均剂量1057 mg/d,平均治疗周期为16.2周。 结果发现,约57%患者服用奥卡西平片后度至显著有效,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过度镇静(40%);男性比女性的治疗反应好(10/10 VS.14/32,P=0.006);奥卡西平片对半数以上的双相障碍患者有效,耐受性好。 Benedetti等对18例服用碳酸锂的患者加用奥卡西平片治疗8周,用CGI、躁狂量表(BRM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进行4~12个月追踪观察,18例双相患者中16例I型、2例Ⅱ型,奥卡西平片剂量(919±336)mg/d,在8周时11例(61.1%)显著进步,并继续好转。 对混合型双相障碍奥卡西平片有与卡马西平类似的功效和耐受性,而过敏反应、肝功能等不良反应均较轻,因而奥卡西平片逐渐代替了卡马西平,在临床应用逐渐增多。 有不少双相障碍患者发展为难治性病例,奥卡西平片也有一定效果。Nassir等对13例难治性双相障碍的患者进行奥卡西平片治疗,结果6例(46%)进步,2例(16%)显著进步。Pratoomsri等治疗反复发作的15例心境障碍患者,其中双相I型12例,双相Ⅱ型2例,分裂情感障碍1例;症状表现为抑郁9例,躁狂3例,轻躁狂1例,混合型2例;6例混合轴Ⅱ诊断,10例有心境障碍家族史,4例有精神病性症状;奥卡西平片剂量(775±556)mg/d,观察(31.6±41.5)周,治疗1个月后有9例、在2个月时有7例达到明显或非常明显改善,40%患者没有不良反应,这说明奥卡西平片对于反复发作的双相心境障碍有良好疗效。 有人研究128例有自杀意念的双相患者,结果发现,与锂盐相比,奥卡西平片、拉莫三嗪对自杀的影响几乎等同,可以用于对有自杀意念双相患者。 ■感知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

抑郁症临床路径 (2012年版) 一、抑郁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抑郁发作(ICD-10:F3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主要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常见的症状还包括稍做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2.病程2周以上。 3.常反复发作。 4.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 1.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3.系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32抑郁发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 (4)心理测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攻击风险因素评估量表、自杀风险因素评估量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脂、心肌酶、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头颅CT、内分泌检查、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等。 (七)选择用药。 1.选择原则: 总原则是根据病情,结合备选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经济性和服用的简易性进行选择。即遵循STEPS 原则:Safety(安全性)、Tolerability(耐受性)、Efficacy (有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2)丙戊酸盐(3)

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 平与奎硫平 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 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氯硝西泮

认识双相情感障碍

认识双相障碍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跌宕起伏,“在状态”和“不在状态”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些波峰和波谷会更严重。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会损害你的工作和在校表现,损害你的人际关系,并打乱你的日常生活。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可以治疗的,但很多人不能认识到那些警告信号,并且得到他们需要的帮助。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未经治疗会趋于恶化,因此知道这个疾病的症状是什么样子就显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是这个问题得到控制的第一步。 什么是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会导致严重的情绪、精力、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一个极端的躁狂高点,到另一个极端的抑郁低点的转变。不仅仅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心情好坏,躁郁症的周期会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而且不像普通的情绪波动,躁郁症的情绪变化如此激烈,以至于它们会干扰你发挥作用的能力。 在躁狂发作期间,一个人可能会一时冲动辞去工作,刷取巨额信用卡消费,或者只睡两个小时也感到精力充沛。在抑郁发作期间,同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太累而不愿起床、自我厌恶感强以及超过失业和负债的绝望。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双相情感障碍的首次躁狂或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十几岁或成年早期。症状可能是微妙的和混乱的,所以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忽视或误诊,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但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你可以过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误区和事实 误区一:双相情感障碍病人不能得到更好的或过正常的生活。 事实: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带着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生活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经过治疗,拥有健康的应对技能和稳固的支持系统,你完全可以在处理你的症状的同时,生活美满。 误区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摆动。 事实:有些患者的极端躁狂和抑郁发作会交替,但大部分人处于抑郁的时间比处于躁狂的时间长。躁狂可能是如此的轻以至于它不被认识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也可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症状。 误区三:双相情感障碍只影响情绪。 事实:双相情感障碍,也影响你的精力水平、判断力、记忆力、注意力、食欲、睡眠模式、性欲和自尊。此外,双相情感障碍与焦虑、物质滥用和健康问题,如糖尿病,心脏病,偏头痛和高血压有关。 误区四:除了服药,你没有什么可以做来控制双相情感障碍。 事实:虽然药物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治疗和自助策略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您可以通过规律的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监测你的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 Question:双相情感障碍1型和双相情感障碍2型有什么区别?如何诊断?治疗方法有差异吗? 双相情感障碍会引起极端的情绪波动,包括情绪的高涨和低谷。双相1型和双相2型的主要区别在于高涨的本质,称为“躁狂发作”。在双相1型中,躁狂发作比双相2型更为广泛。两种形式的双相情感障碍都是根据症状来诊断的。虽然用于治疗这两种亚型的药物和疗法是相似的,但具体的治疗计划是根据每个患者的需求制定的。 在双相1型中,情绪高涨被称为“躁狂”。在双相障碍2中,它们被称为“轻躁狂”。两者都可能包括增加的活动、能量或兴奋。睡眠需求减少、不寻常的健谈、思维奔逸、容易分心也是两种躁狂发作的特征。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乐观或神经质,或表现出过分的自信和幸福感。躁狂发作通常包括决策失误和冒险行为。这可能包括过量使用酒精和非法药物,最终可能导致成瘾。 在双相1型患者中,躁狂发作的症状更为严重。例如,双相情感障碍2型的患者在轻度躁狂期间可能感觉比平时需要更少的睡眠,而双相情感障碍1型的患者在躁狂期间可能几天都不睡觉。 双相情感障碍1型患者的躁狂症状通常会导致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中断,并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躁狂也会引发脱离现实的状态——一种被称为精神病的状态。精神病的症状包括妄想、幻觉、思维混乱或推理混乱。在某些情况下,精神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1型的躁狂症状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需要明确的医疗干预。但双相情感障碍2型患者并不总是如此。有些轻度躁狂患者无法识别自己的症状,他们经常喜欢感到乐观和精力充沛。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在轻度躁狂期间变得非常有效率,并认为他们保持高水平活动的能力是有益的。在这些情况下,家庭成员可能需要在医疗提供者的监督下帮助引导患者进行医疗评估。 双相情感障碍1型和2型的低谷或抑郁发作往往具有相似性。它们通常包括感到悲伤、绝望或无价值感,对活动失去兴趣,疲劳和能量损失,睡得太多或睡不着,注意力下降。症状可能严重到难以进行日常生活。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立即就医是很重要的。 双相情感障碍1型和2型都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药物和其他治疗的组合。然而,在双相情感障碍2型中,用于稳定情绪的药物比1型障碍中用于控制躁狂症的药物更保守。如果躁狂发作严重或不能单独用情绪稳定剂控制,双相情感障碍1型也可能需要抗精神病药物。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治疗进展【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心境稳定剂;抗抑郁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Bipolar depression)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IV)双相诊断标准将患者所出现的重性抑郁发作分为双相Ⅰ型和Ⅱ型,该病在发病年龄小的患者中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共患物质滥用的比例较高,临床治疗常因此而较为棘手。在治疗上双相抑郁单纯应用抗抑郁剂治疗容易导致转相,特别是三环类(TCAs),更易促进躁狂发作、快速循环或加重抑郁病情[1]。由此可见,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是精神科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且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的治疗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现报告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 MS)众多的治疗指南都强调,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抑郁的基础[2,3]。对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该类药物具有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并且不会引起躁狂和抑郁相互转相,也不会导致频繁发作[4]。 1.1.1 锂盐在有关MS治疗双相抑郁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对锂盐研究最多,锂盐及拉莫三嗪应作为一线药物应用治疗双相抑郁患者[3]。锂盐用来治疗双相抑郁障碍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且对急性期治疗或预防均有效[5]。Trisha Suppes等[6]对锂盐与拉莫三嗪随机双盲单独治疗急性双相抑郁发作,血锂浓度0.6 mmol ~1.2

mmol·L-1,共治疗16 w,结果表明锂盐具有可靠的抗抑郁作用,但副作用较多,并与脱落率有关。虽然锂盐维持治疗可防止双相抑郁发作[7],抗躁狂作用较明确,但长期使用时抗抑郁疗效仍缺乏依据[8]。另外,锂盐长期应用的副作用较多(如震颤,口干,胃肠道反应,体重增加及甲状腺,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损害),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同时锂盐有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安全性受限,故在临床应用受限。 1.1.2 丙戊酸盐丙戊酸盐是传统的抗癫痫药,是锂盐的重要替代药。Loril.Davis等[9]在一项小型双盲研究中发现,丙戊酸钠单一治疗双相抑郁,在改善抑郁或焦虑症状方面较安慰剂效果显著,但因样本量小,治疗时间短,且大部分是男性,故丙戊酸钠治疗急性双相抑郁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亦有证据支持丙戊酸钠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双相抑郁复发,与抗抑郁药联用更好[3,5]。 1.1.3 卡马西平卡马西平虽然较丙戊酸盐早10 a应用于临床,但临床应用有下降趋势。该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相较抑郁相疗效显著[10],但治疗双相抑郁的疗效目前仍缺乏临床证据[11]。 1.1.4 拉莫三嗪(Lamotrihine) 拉莫三嗪(抗癫痫药)是目前用于治疗双相抑郁的新药。该药单独应用或合并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对双相抑郁或难治性双相抑郁均有效,不良反应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头痛,并可自行缓解,安全性高[12~14],故可作为双相抑郁一线用药[3]。 1.2 抗抑郁剂由于单用抗抑郁药增加转躁和加速躁郁快速循环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一)药物治疗原则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心境稳定剂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 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氯硝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 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药物治疗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境稳定剂;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 双相情感障碍(Biplar Dsorder,BPD)是精神科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8%,终生患病率1.5%~3.0%,BPD约占精神科临床情感障碍的50%。是当今全球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由于BPD极易被误诊和不恰当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3]。鉴于上述情况,作者对BPD的临床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1 心境稳定剂(MS)的应用 对BPD的治疗,不论为何种临床亚型,MS均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且不会引起躁狂和抑郁相互转相(以下简称转躁),也不会导致频繁发作。目前公认的MS有锂盐、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另外,拉莫三嗪,托吡

酯,加巴喷丁等抗抽搐药均有一定的MS作用[2]。 1.1 锂盐 1949年Cade首先发现锂盐能治疗躁狂,它对急性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有效,长期使用能预防复发。在美国于2002年制定的”专家共识治疗双相障碍指南”和我国于2003年制定的“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中,均将碳酸锂列为单药治疗BPD的一线药物。沈其杰报道[3]Bowder等于1994年对114例躁狂患者进行的锂盐与安慰剂双盲对照研究显示,锂盐治疗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安慰剂(49%对25%);Mei等于1998年应用锂盐治疗402例双相I型患者并进行了5 a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其中43例患者从未复发,有28.6%患者在5 a内至少有1次躁狂或抑郁发作,但与服锂盐之前相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减少50%以上,还有9.5%患者至少有1次躁狂或抑郁发作,其平均住院时间未减少。刘兰芳等[4]对64例经锂盐治疗的BPD患者随访3 a,锂盐预防躁狂复发的有效率为81.1%,预防抑郁复发的有效率为54.5%。同时,大量研究已充分证明,锂盐是当今具有特殊性的预防心境障碍自杀的唯一药物[3]。 1.2 丙戊酸盐丙戊酸盐对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与锂盐相似,对混合状态和快速循环疗效优于锂盐,持续使用能减少BPD的复发[1]。国内多项研究显示,丙戊酸盐抗躁狂的显效率为66.7%~9 2.3%,与锂盐疗效相当[3]。其中丙戊酸盐既能改善抑郁又能改善躁狂症状,是治疗混合状态的首选药物[5]。Swann等[5]比较丙戊酸盐、锂盐和安慰剂的疗效,发现丙戊酸盐对混合躁狂的疗效优于锂盐。与锂盐相比,它副作用少,在北美已成为治疗BPD的一线药物[6]。

中国双相障碍治疗指南2007版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前言 本指南由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牵头编写的《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一部分。它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导建议,国际精神药物治疗规程委员会(IPAP)以及美国哈佛医学院的专家,也多次提出咨询建议。指南的读者主要是在第一线服务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包括专科医师、通科医师、纵使医院心理科医师、临床社工师 以及精神卫生管理人员。 一、治疗原则 (一)综合治疗原则 尽管各类用于治疗双相障碍的精神药物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双相障碍各种发作的急性期治疗预防复发的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应采取精神药物、躯体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长期治疗原则 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因此,双相障碍常是慢性过程障碍,其治疗目标除缓解急性期症状外,还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以阻断反复发作。医生应在治疗开始前即向患者和家属明确交代长期治疗的重要性及实施办法,争取良好的依从性。长期治疗可分为3个治疗期: 1、急性治疗期 此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注意治疗应充分,并达到完全缓解,以免症状复燃或恶化如非难治性病例,一般情况下6-8周可达到此目的。 2、巩固治疗期 从急性症状完全缓解后即进入此期,其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一般而言,此期间主要治疗药物(如心境稳定剂)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 巩固治疗期的时间长短原则上是按发作的自然病程,但在临床实践中不易掌握。一般巩固治疗时间为:抑郁发作4-6个月,躁狂混合性发作2-3个月。如无复燃,即可转入维持治疗期。此期配合心理治疗十分必要,以防止患者自行减药或停药,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3、维持治疗期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 此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维持治疗期,对原治疗措施可以在密切观察下进行适当调整,或小心减去在联合治疗的非心境稳定剂药物,或相应减少剂量。但经验说明,使用接近治疗剂量者比低于治疗剂量者的预防复发效果要好。以锂盐为例,一般保持血锂浓度在0.6-0.8mmol/L为宜。 但维持治疗并不能完全防止双相障碍病情复发。因此,应教育患者和家属了解复发的早期表现,以便他们自行监控,及时复诊。在维持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并嘱患者定期复诊观察。复发的早期表现可能为出现睡眠障碍或情绪波动,此时可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如短期应用苯二氮卓类药(benzodiazepines,BDZs)或增加原药剂量,以避免发展成完全发作。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如过去为多次发作者,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再边观察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以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应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应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 (三)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