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野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护理

放疗后皮肤反应常见于乳腺癌及头颈部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口腔癌、舌癌、咽喉癌、腮腺癌等。具体反::

将皮肤反应分为四度。I度:患者皮肤外观正常,或仅有轻微色素沉着。2度:红斑反应:皮肤局部瘙痒、疼痛、烧灼感,轻度水肿。3度:水泡反应:皮肤奇痒,烧灼感,伴疼痛。4度坏死溃疡反应。

剂量-效应及反应时间的关系皮肤是辐射中度敏感组织之一。Borak 在1936年指出表皮致死剂量为20Gy,大多数研究认为,如果皮肤吸收总剂量超过30Gy将发生溃疡。Hopewell报道,辐射后皮肤发生反应及开始的时间:①干燥脱皮3~6周;②溃疡4~6周;③反复溃疡>6周;④真皮坏死>10周;⑤真皮萎缩>6周;⑥毛细血管扩张>52周;⑦浸润纤维化与愈合方式、急性溃疡、复发溃疡和真皮坏死导致的瘢痕组织形成有关;⑧急性溃疡<14d;急性表皮坏死<10d。

2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

2.1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类放射性皮肤损伤,又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2.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一般分为4期,即初期反应期、潜伏期、基本反应期及恢复期。①初期反应期:患者的皮肤、黏膜没有发现明显的皮肤粗糙、毛囊丘疹、红斑等改变。

②潜伏期:Ⅰo皮肤损伤10~65d,平均28d。Ⅱo皮肤损伤8~34d,平均21d。③基本反应期:最初皮肤有胀感、瘙痒,后皮肤粗糙,或出现散在粟粒大小毛囊丘疹。或初期为斑点,斑片状红斑,逐渐扩大、融合,色泽加深呈暗紫色,压之不退色。红斑后7~16d出现性质不同的水疱,破溃后局部表浅糜烂或形成溃疡。④恢复期:进入恢复期以后,Ⅰo皮肤损伤开始脱屑,色素沉着,无明显自觉症状。浅Ⅱo疮面脱痂后,色素沉着,无瘢痕形成。深Ⅱo愈合后色素脱失,形成花斑状。

2.2.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有较长的潜伏期,病情有明显的潜在性、进行性、反复性和持续性等特点。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放射性皮炎、硬结性水肿、慢性放射性溃疡及放射性皮肤癌4种类型,其中以放射性皮炎最为常见。皮炎表现为皮肤萎缩,腺体和毛囊均萎缩或消失,皮肤干燥、失去弹性,色素沉着与色素脱失相间并存,表皮变薄、浅表毛细血管扩张,脱屑,皮肤瘙痒。硬结水肿

表现为局部皮肤水肿变厚,表面如橘皮状,触之其坚如板。水肿波及皮下组织极易破溃。放射性溃疡创面污秽苍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溃疡四周呈放射性皮炎表现。放射性皮肤癌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为主,也有在慢性皮炎基础上发生肉瘤、黑素瘤和皮脂腺癌的报道。随着癌瘤放射治愈率的提高,癌症患者生存年龄的延长,放射性损伤组织癌变发生率可能将会增加。

V

`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 GBZ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卫生部发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卫通〔2011〕2号)GBZT 234-2010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响应程序 GBZ100-2010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GBT 16148-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GBZT217-2009:急性放射病护理规范 GBZT216-2009: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 GBZ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 GBZ215-2009: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GBZ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 GBZT191-2007:放射性疾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190-2007:放射性食管疾病诊断标准 GBZ1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1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T172-2006: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剂量重建方法 GBZT171-2006: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T170-2006: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169-2006: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 GBZT164-2004: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T163-2004: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 GBZT156-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及内容 GBZ112-200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 GBZ111-2002: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 GBZ110-2002:急性放射性肺炎诊断标准 GBZ109-2002:放射性膀胱疾病诊断标准 GBZ108-2002: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的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皮片原位回植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清创原位回植修复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回植皮肤全部存活8例,出现小部分坏死3例,再取用邮票状植皮而愈。结论:清创原位皮片回植是治疗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皮肤脱套伤;手术;原位皮片回植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rea limbs major degloving injury of skin replantation in situ treatment. Methods:11 cases of limb large area skin laceration treated with debridement and in situ replantation surgery to repair, after observe the effects. Results:of 11 cases of patients back to planting the skin all the 8 patients survived, the emergence of a small number of necrosis in 3 cases, access to stamp-like skin and more. Conclusion :debridement in situ skin replanta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large areas of skin avulsion of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application is worth. Keywordslimbs;degloving injury;surgery;situ skin replantation 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是一种严重损伤,在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中时有发生。初期处理的好坏对此病情的影响很大:初期处理合理,预后良好,若处理不当,常造成肢体残废。自2005年以来,我院共收治四肢大面积脱套伤11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单肢体大腿以下至足踝严重撕脱2例,上肢皮肤撕脱2例,小腿皮肤大面撕脱4例,大腿皮肤撕脱3例。其中伴创伤失血性休克2例。 2治疗方法

皮肤病种类大全 病毒性皮肤病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跖疣、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传染性 软、水痘、水痘样疹、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麻疹、传染肚红斑、幼儿急诊、传 染件单椽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小儿丘疹性肢体端皮炎、乙型肝炎抗原血症)、 手足口病; 细菌性皮肤病 脓疱疮、深脓疱疮、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症、毛囊炎、疖与疖病、痈、 蜂窝织炎、丹毒、化脓性汗腺炎、甲沟炎、急性淋巴结炎、下疳型脓皮病、面部 脓皮病、麻风、皮肤结核、皮肤炭疽、类丹毒、急性女阴溃疡、猩红热; 真菌性皮肤病 花斑擗、头癣、须廯、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与甲真菌病、叠瓦癣、掌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珠菌病、癣菌疹、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红癣; 寄生虫及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虫咬皮炎、虱病、隐翅虫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螨虫皮炎、疥疮、 匍行疹、尾蚴皮炎、丝虫病、蛔虫病、蛲虫病、滴虫病、弓形虫病、皮肤黑热病、 皮肤阿米巴病、水蛭咬伤、毒蜘蛛咬伤、毒蛇咬伤、蜂蜇伤、蜱虫皮炎、水母皮炎; 性传播疾病 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 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艾滋病、生殖器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痫; 过敏性或变应性皮肤病

接触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湿疹、郁积性皮炎、尿布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口周皮炎、汗疱疹、颜而再发性皮炎、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药物性皮炎、激素依赖皮炎;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职业性皮炎、稻田皮炎、油彩皮炎、职业性痤疮; 物理性皮肤病 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烧伤、热激红斑、痱子、夏季皮炎、冻疮、皲裂、摩擦红斑、摩擦性苔藓样疹、鸡眼、肼胍、足跟瘀斑、压疮; 神经精神性皮肤病 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结节性痒疹、色素性痒疹、神经官能性表皮剥蚀、拔毛癖、断发癣;咬甲癖、人工性皮炎; 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多形性红斑、环状红斑、银屑病、副银屑病、单纯糠疹、玫瑰糠疹、连圈状糠秕疹、石棉状糠疹、扁平苔藓、光泽苔藓、念珠状红苔藓、硬化萎缩性苔藓、线状苔藓、剥脱性皮炎;结缔组织疾病 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叠结缔组织病、嗜酸性筋膜炎、干燥综合征; 疱疹性皮肤病 大癌疮、类大疱疮、妊娠疱疹、线状IgA大疱性皮扶病、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角层下脓疱病; 营养及代谢障碍陛皮肤病 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过多症、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维生素B12缺乏症、叶酸缺乏症、烟酸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症、

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8T13:44:05.7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4期作者:常伟[导读] 麻醉成功后用肥皂水刷洗脱套皮肤 , 有油渍的用松节油清洗, 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脱套皮肤,常规消毒铺巾。 常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江苏省总队南京医院;江苏南京210028)【摘要】目的:分析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治疗最终效果。方法:对我院26例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采用清创后全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 , 查看术后疗效。结果:本组 26例患者回植皮肤全部存活 18例, 成活 90%以上 4例, 成活 80%以上 2例, 成活50%左右 2例 , 经Ⅱ期再清创作邮票状植皮后痊愈。均随访 2 ~ 16个月 , 平均 6个月 , 26例患者皮片均成活 , 皮肤颜色正常 , 弹性良好 ,伤肢的 色泽、外型、功能均恢复满意, 感觉恢复良好。结论:脱套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片原位回植术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四肢;皮肤脱套伤;全厚皮片;原位回植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6例 , 男 16例 , 女 10例。年龄 15 ~ 55岁, 平均 32岁。交通事故伤 20例, 机器伤 6例。损伤部位上肢 8例, 下肢 18例(其中足部伤 3例)。潜在性脱套剥脱伤 3例, 撕裂性剥脱伤 23例 2h, 脱套面积按中国新九分法计算为 3.5% ~12%, 合并同部位股骨骨折 7例 , 胫腓骨骨折 5例 , 跖骨骨折 3例 ,尺桡骨骨折 3例, 肌腱外露 3例, 合并大动脉损伤 2例,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3例。接诊时距受伤时间为 2~ 8小时, 平均 4.0小时。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及时处理全身情况 , 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 首先进行抗休克治疗, 及早使用足量广谱抗生素, 同时注意骨与关节、肌肉、血管、神经是否损伤, 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 先观察皮瓣情况, 了解长宽比例、蒂部位置、挫伤程度、毛细血管反应及皮缘出血情况。 1.2.2 麻醉。上肢以臂丛神经阻滞 , 下肢以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上止血带, 并按要求定时放松止血带。 1.2.3 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用肥皂水刷洗脱套皮肤 , 有油渍的用松节油清洗, 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及脱套皮肤,常规消毒铺巾,彻底清创止血, 彻底剪除皮下脂肪及失活的筋膜、肌肉组织, 注意保留真皮下血管网使之成为全厚皮片, 保留长宽比例合适的蒂部。创口内反复用双氧水、稀释络合碘及生理盐水加压冲洗, 完成深部组织彻底清创。合并动脉损伤者, 先行血管吻合。合并骨折者, 有开放性伤口且污染较重者, 一般以外固定支架固定;污染较轻者, 4例以交锁髓内钉固定;3例尺桡骨骨折以钢板固定;3例跖骨骨折使用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将修剪好的全厚皮片原位回植, 并在皮片上作网状切口引流, 缺损处取其他健康皮肤游离植皮, 术后创面上可覆盖一层庆大霉素液浸过的抽丝油纱条, 外加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创口内无须放置引流物。 1.2.4 术后处理。为病人准备安静、舒适的病房 , 室温持在22 ~ 25℃, 湿度在 50 ~ 60%。室温过低 , 血管易发生痉挛。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禁烟禁酒。术后 24h持续吸氧, 充分镇痛, 卧平床, 患肢抬高。每 2h协助患者转动患肢 1次, 若创面渗血较多,于术后 2h内更换敷料。术后肌注 TAT1500单位, 使用二联抗生素, 及时纠正贫血、休克及酸碱平衡, 2周后指导患者行关节功能锻炼。若无特殊情况, 我们主张术后 1w左右检查创面皮片, 更换敷料, 术后 2w拆线。若有皮片坏死, 要及时切除, 定期换药, 待肉芽新鲜后, 再邮票植皮。 2.结果本组 26例患者回植皮肤全部存活 18例, 成活 90%以上 4倒成活 80%以上 2例, 成活 50%左右 2例。未完全成活部分, 经Ⅱ期再清创作邮票状植皮后痊愈。上述病例均随访 2~ 18个月, 平均 6个月, 26例患者皮片均成活, 皮肤颜色正常, 弹性良好, 伤肢的色泽、外型、功能均恢复满意, 保护性感觉恢复良好。 18例骨折患者中, 17例患者经随访 1年骨折均愈合, 1例胫腓骨骨折随访 8月时, 骨折不愈合, 行取髂骨植骨后, 于随访 18月时愈合。 3.讨论我院对 26例皮肤脱套伤患者, 均采用清创后全厚皮片原位回植修复术, 随访 2~ 16个月发现 26例皮片均成活, 皮肤颜色正常, 弹性良好, 伤肢的色泽、外型、功能均恢复满意, 感觉恢复良好。现将有关注意事项及体会报道如下:①彻底清创:认真细致的清创是肢体大面积脱套伤处理的关键。这种损伤面大, 污染较重, 失活组织较多。因此清创时需用双氧水、稀释络合碘、生理盐水大量多次冲洗;彻底清除污染严重、失活的组织, 包括坏死的肌肉、筋膜。在清创时要一丝不苟, 既不要留下任何异物及坏死组织, 又要尽可能保留有活力的组织, 以免影响肢体功能和发生感染。对于裸露的骨、肌腱要尽可能用附近的肌肉、筋膜覆盖, 为植皮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床。②伴有骨折的处理:根据脱套范围、深度、皮肤挫伤程度及污染情况的不同, 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无明显污染者原则上在处理脱套伤的同时骨折作内固定, 目前下肢多采用带锁髓内钉, 固定可靠, 不需外固定, 换药方便。污染严重者骨折暂不宜内固定 , 可以选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等处理, 以免感染层次的加深。③皮片的处理:撕脱伤皮肤大多已经失去血液供应, 决不能简单地原位缝合 , 这样势必因皮片的血液供应不能重建, 导致皮肤逐渐坏死而使治疗失败。皮片的处理尤为关键, 切下的撕脱皮片必须彻底清除皮下脂肪组织, 做成全厚皮后,然后原位缝合修复创面。注意回植皮片应保持一定张力, 为有效预防皮下积血, 可在全厚植皮中散在打孔, 以利出血的引流, 保证了皮片与良好血运组织紧密结合, 使皮片获取渗出营养液而成活, 同时为了防止皮片滑移, 可在皮片中间间断固定几针。术后用厚纱布进行加压包扎, 厚层纱布有利于吸收渗出液,压力也较均匀, 有利于植皮的血供重建, 植皮后皮肤的血供恢复有一定的过程。在术后 7天左右可以出现毛细血管返流征。如果存活不是很顺利, 所植皮可以出现类似浅度皮肤烧伤的表现,开始表皮呈暗紫色, 并有水肿、水泡。但只要皮肤不是干瘪, 大部分也能存活。④回植皮片 3~ 4天靠创面渗出组织液营养存活, 3~ 4天后重新建立血液供应, 术后第 9天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增长停止。术后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情况,抬高肢体 1周左右, 应用有效抗生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等扩血管药物, 可使用罂粟碱、阿司匹林等药物, 辅以烤灯照射, 渗出较多者 ,只更换表层敷料, 隔绝外界污染, 保持外层敷料干燥并要求每次换药时必须用较厚敷料作加压包扎, 7~ 8天后可用生理盐水浸透内层敷料并保护回植皮肤, 观察植片成活情况。⑤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肌腱粘连, 术后 3~ 4周开始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开始先行肢体远端关节及肌肉收缩、舒张锻炼。根据骨折恢复情况逐渐进行患肢伸、屈、旋等功能锻炼, 必要时应用 CPM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常见肿瘤的放射反应及损伤 一.鼻咽癌放射反应及损伤 1.早期反应 (1)对消化系统、血象的影响 (2)口腔、口咽粘膜反应 (3)皮肤反应 2.晚期反应及损伤 (1)面颈部水肿:一年左有可逐渐消退。若有硬性水肿则可反复发生感染用抗生素,必要时加用皮质激素。 (2)口干:常可持续多年。 (3)中耳炎及听力减退:可抗炎治疗、耳咽管通气等方法可减轻症状。 (4)张口困难:咀嚼肌和颞颌关节纤维强直,早期者经功能锻炼后可恢复。 (5)放射性龋齿和颌骨坏死:放疗前作病齿拔除。放疗后原则上不允许拔牙,放射性龋多发生在牙齿颈部以致断裂,留有的齿根可引起感染,只能作消炎和止痛对症处理。一旦发生放射性骨炎或骨坏死,可作死骨消除、抗炎及高压氧舱治疗。 (6)放射性脊髓炎及颞叶脑病:早期用大剂量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能量合剂及高压氧舱可望恢复,一旦出现脑坏死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喉癌放疗前、中、后的注意事项 1.放疗前 (1)告知病人在疗程中或治疗后可能发生发音变化,照射3—4周后声音变嘶哑,60~70Gy时常可失声,放疗结束后3—4周可恢复。 (2)预防性气管切开不作常规,对声门下区癌、有呼吸困难、双侧声带麻痹或肿瘤极大者应考虑。 (3)保护喉(如不要大声说话)、必须戒烟戒酒。 2.放疗中 (1)反复喉镜检查①15—20Gy时病灶轮廓可扩大(炎性水肿);②非肿瘤性声带活动受 限在治疗中可恢复;③表面突出的肿瘤一般在治疗第4周时退缩,治疗终止时应完全消退。 (2)粘膜水肿的处理允许放射引起轻度水肿,严重水肿时可改变每天分割剂量来调节, 必要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索,发生呼吸困难时,应作紧急气管切开。 3.放疗后 (1)放疗结束后超过2个月,若仍有肿瘤残存,应考虑手术治疗(部分或全喉切除)。 (2)放疗后效月内,要密切注意水钟情况,尤其是会厌。若半年时仍有水肿,或者逐渐加重,则要警惕有局部复发的可能。 三.食管癌放射反应 1.放射性食管炎 照射20一30Gy/2—3周时,因食管粘膜水肿可出现下咽疼痛,梗阻症状加

ICS13.100 C 60 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 106—2020 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Diagnosis for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ieases of skin 2020-04-03发布2020-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诊断原则 (2) 5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2) 6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3) 7 放射性皮肤癌的诊断与处理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6) 附录C(资料性附录)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7) 附录D(资料性附录)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护理 (8) 附录E(资料性附录)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10) 附录F(资料性附录)皮肤癌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 11附录G(资料性附录)放射性皮肤癌的治疗 (12)

前言 本标准5.1、6.1、7.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Z 106—2016《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GBZ 219—2009《放射性皮肤癌诊断标准》和WS/T 475—2015《放射性皮肤疾病护理规范》。与上述标准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GBZ/T 244一项规范性引用文件,修改GBZ 104名称(见第2章,GBZ 106—2016的第2章)。 ——增加“体表放射性核素沾染”定义,修改了2个定义,删除“远期效应”定义(见第3章,GBZ 106—2016的3.1、3.2,WS/T 475—2015的3.6)。 ——诊断原则中“受照剂量”修改为“吸收剂量”,“病理学检查”修改为“组织病理学”(见第4章,GBZ 106—2016、GBZ 219—2009的第4章)。 ——临床表现中“β射线、低能X射线”修改为“弱贯穿辐射”。(见 5.1.3,GBZ 106—2016的5.1.3)。 ——增加了弱贯穿辐射对皮肤损伤的剂量阈值(见5.1.3)。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度诊断标准中“累积照射”修改为“慢性累积”(见6.1.3的表2,GBZ 106—2016的6.1.3的表2)。 ——增加了放射性皮肤癌潜伏期的时间范围(见7.1.2)。 ——增加了放射性皮肤癌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见7.1.3)。 ——修改了急性、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并将其作为资料性附录(见附录C、附录E,GBZ 106—2016的附录C、附录D)。 ——修改了放射性皮肤癌的分期(见附录F,GBZ 219—2009的附录A)。 ——增加了放射性皮肤癌的治疗(见附录G)。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七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文峰、刘文骏、金增强、傅宝华、姜恩海、刘丽波、张照辉、江波、逯秀玲、李晓娜、甄彬彬、闫艺、郭林森。 GBZ 106—201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8282—1987、GB 8282—2000; ——GBZ 106—2002。

2016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皮肤病专业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共100分,60分合格。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题,共50分) 1.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是盘状红斑狼疮的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A.部分患者免疫指标阳性 B.蛋白尿 C.抗Ro(SSA)和La(SSB)抗体阳性 D.ANA高滴度阳性 E.ENA阳性 2. 亚急性湿疹选择外用药剂型() A.溶液 B.软膏 C.硬膏 D.震荡剂 E.醑剂 3. 毛囊角栓可见于哪种疾病() A.DLE B.天疱疮 C.玫瑰糠疹 D.银屑病 E.多形红斑 4.以下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环磷酰胺的是() A.肝损害 B.流感样症状 C.膀胱毒性 D.肾损害 E.血小板降低 5. 斑贴试验不适合于检查() A.接触性皮炎 B.职业性皮炎 C.特应性皮炎 D.神经性皮炎 E.化妆品皮炎 6. 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Kobner现象

B.Auspitz征 C.薄膜现象 D.靶形红斑 E.蜡滴现象 7. 色素失禁一般不见于下列那种疾病?() A. 色素失禁症 B. 银屑病 C. 红斑狼疮 D. 黑变病 E. 扁平苔藓 8. SSSS是下列哪项的缩写() A. 血管性水肿 B. 丘疹性荨麻疹 C. 寻常型脓疱疮 D. 系统性红斑狼疮 E.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9. 带状疱疹的特点哪项不正确() A. 常单侧发生 B. 多见于肋间神经 C. 丘疱疹互相融合 D. 全身表现轻微 E. 神经痛 10. 对梅毒螺旋体最有效的是() A. 青霉素 B. 链霉素 C. 四环素 D. 红霉素 E. 丁胺卡那 11. 水痘患者需隔离至() A.热退后5天 B.发疹后5天 C.发病后5天 D.所有皮损干燥结痂 E.所有皮损消退 12. 麻疹的出疹顺序() A. 面部-耳后-上肢-躯干-下肢 B. 耳后-面部-上肢-躯干-下肢 C. 面部-耳后-躯干-上肢-下肢 D. 躯干-耳后-面部-上肢-下肢 E. 躯干-上肢-下肢-面部-耳后 13. 关于嗜酸性筋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不正确的是() A.外周嗜酸细胞明显增多 B.ESR降低 C.高γ球蛋白血症 D.IgG升高

? 论?著?全手皮肤脱套伤的分型和治疗 巨积辉李建宁王海文?侯瑞兴 【摘?要】 目的总结全手皮肤脱套伤的伤情特点,探讨全手皮肤脱套伤的分型标准及治疗方法。方法1999 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41例全手皮肤脱套伤。男28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碾压伤28例, 挤压伤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h,平均3 h。根据自定全手皮肤脱套伤分型标准:Ⅰ型11例,Ⅱ型5例,Ⅲ型4例, Ⅳ型8例,Ⅴ型13例。Ⅰ型采用吻合血管回植术;Ⅱ型采用带足背皮瓣的甲瓣、第2趾甲瓣再造术;Ⅲ型采用双足带 足背皮瓣的第2趾甲瓣再造术;Ⅳ型采用吻合血管回植术;Ⅴ型采用带足背皮瓣的甲瓣再造(8例)或腹部皮瓣修复术 (5例)。足背皮瓣切取范围为9 cm × 6 cm~17 cm × 11 cm,足背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Ⅰ型6例发生部分 手指坏死,Ⅳ型6例发生部分手指及手掌皮肤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再造指及回植皮肤均成活。足背供区及腹部供区均顺 利愈合。4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14个月。采用吻合血管回植治疗者,手部皮肤颜色、质地接近正常, 功能恢复佳,感觉恢复至S2~S4;采用甲瓣及趾甲瓣再造手指者,手功能基本恢复,再造指感觉恢复至S2~S3;采用腹 部皮瓣者,手功能恢复欠佳,手部感觉恢复至S1~S2。结论采用自定标准对全手皮肤脱套伤程度进行分型,并指导临 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关键词】全手皮肤脱套伤分型标准治疗方案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WHOLE HAND DEGLOVING INJURY/JU Jihui, LI Jianning, WANG Haiwen, HOU Ruixing. Department of Hand Surgery, Ruihua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04,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OU Ruixing, E-mail: 001@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837908.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inju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hand degloving injury and to explore its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Between December1999and May2010,41cases of the whole hand degloving injury were admitted for treatment.There were28males and13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35years(range,18-58years).The causes of injury included mangled injury in28cases and crush injury in13cases.The interval between injury and surgery was1-10 hours(mean,3hours).According to self-mad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whole hand degloving injury,11cases were rated as type I,5cases as type II,4cases as type III,8cases as type IV,and13cases as type V.Type I injury was treated by replantation surgery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type II by reconstruction with thumb flap and the second toe containing dorsal skin flap,type III by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second toe containing dorsal skin flap of both feet,type IV by replantation surgery with vascular anastomosis,and type V by reconstruction with thumb flap containing dorsal skin flap(8cases)or repairing with abdominal flap(5cases).The size of the dorsal flap was between9 cm × 6 cm and17 cm × 11 cm and the dorsal donor site was covered with free skin grafting. Results After surgery,partial necrosis occurred at fingers in6patients with type I injury,and at fingers and palm skin in6patients with type IV injury;the flaps,the reconstructed fingers,and replanted skin all survived in the others.The grafted skin at donor sites successfully healed.Forty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rom6months to7years(mean,14months).The skin color and texture were close to normal hand in the cases undergoing replantation,who had the best function restoration with S2-S4sensory recovery;the hand function was basically restored with S2-S3sensory recovery in the cases undergoing finger reconstruction with thumb and toe flaps;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d function was not satisfactory with S1-S2sensory recovery in the cases undergoing abdominal flaps. Conclusion Whole hand degloving injur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injury degree and this will help choos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lan.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based on these types can obtain better clinical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Whole hand degloving inju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reatment plan Foundation item:Suzhou City Social Development-Application Basic Research Project(SYSD2010101) 基金项目:苏州市社会发展-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SYSD2010101)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江苏苏州,215104) 通讯作者:侯瑞兴,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手部脱套伤修复,E-mail: 001@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837908.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2-3-23 10:14;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017837908.html,/kcms/detail/51.1372.R.20120323.1014.017.html

前言 本标准中的3.1.1、3.1.2、3.2.1、3.2.2、3.3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标准。原标准GB8282-2000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GB8282-2000《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自发布以来,在实践过程中,临床上积累了新的经验,科研又有新的进展,有必要加以修订。此次修订中除将急性皮肤损伤的临床分度由三度改为四度外,对急性皮肤损伤的参考剂量和慢性皮肤损伤的年剂量以及β射线所致的皮肤损伤特点,也有较多的修改和补充。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医科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志根、刘雁玲、杨志祥、张鸿寿。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adiation skin diseases GBZ106-200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离辐射所致急、慢性皮肤损伤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因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损伤的放射性工作人员。非职业性受照人员也可参照本标准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acute radiation injuries of skin 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多次大剂量(X、γ及β射线等)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 2.2 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chronic radiation injuries of skin 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 2.3 放射性皮肤癌 skin cancer induced by radiation

探讨VSD在大面积皮肤脱套伤脱套皮肤回置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VSD在大面积皮脱套脱伤肤套皮肤回置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的13例因各种外伤致四肢皮肤脱套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伤后均急诊清创并原位回置及修复加VSD持续负压吸引。结果经封闭式负压引流后,VSD组13例患者回置皮肤7例全部存活,6例边缘皮肤变黑坏死,经过二期游离植皮后创面完全愈合。结论VSD负压引流技术在大面积皮肤缺损植皮中有利于皮片成活,减少边缘坏死,避免感染。保证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疗效满意。 标签:负压引流技术;大面积皮肤脱套;植皮术;临床应用 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多发生于交通事故及工伤。一期修复的好坏对于病情的影响很大,合理、成功进行一期脱套皮肤回置可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相对于现有各种外科引流技术而言VSD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进展。该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Wim Fleischmann博士所首创。1994年,裘华德教授等在国内率先引进这一新型引流技术[1]。 自2011年以来,我院共收治13例四肢大面积皮肤脱套伤患者,经一期脱套皮肤回置VSD引流处理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平均47岁),单只大腿至足踝严重撕脱伤1例,足背皮肤撕脱伤2例,小腿后侧皮肤撕脱伤4例,大腿皮肤撕脱伤3例,前臂皮肤撕脱伤4例,其中1例合并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首先处理危机生命的严重创伤,积极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进行手术,观察伤肢的感觉、运动、血运情况,确定脱套皮肤范围、深度,了解有无潜行脱套,判断脱套方向及脱套皮肤挤压损伤情况、血供是否保留等。注意有无合并较深部位神经、血管、关节损伤,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作好请相关科室联合会诊及手术的准备。 1.2.2清创、复位及VSD固定术前准备就绪后,待麻醉起效满意后进行有效清创,以生理盐水及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及脱套皮肤,清创失活组织,明确创面大小,剪下脱套皮肤后减去皮下脂肪组织使其变成全厚皮瓣,并在皮瓣上作网状切口增大覆盖面积及利于引流皮下淤血、积液。覆盖VSD材料:①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材料,使VSD材料完全覆盖创面并与创口周围皮肤加以缝合固定。用三通管将所有引流管最终合并为1个出口,引流管出管方向以方便引

放射性口腔粘膜反应预防护理 放射性黏膜炎又称放射性口炎,是因放射线电离辐射引起的口腔黏膜损伤,本病临床上主要见于头颈部恶性肿瘤使用放射线治疗的患者,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亦有杀伤作用,导致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溃疡。放射线破坏涎腺,可导致口干。口腔局部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易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根据病情和病程不同,分为急性损害和慢性损害。以对症治疗为主,预防很重要。 放射性黏膜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放射性黏膜炎 一般在10Gy剂量照射后有黏膜发红、水肿;20Gy照射后黏膜充血更加明显,并有黄白色假膜覆盖,易出血,触痛剧烈;30Gy照射后黏膜浮肿减退,而被覆假膜更加明显,有灼热疼痛感;50~70Gy及以上剂量照射后,有舌乳头萎缩,涎腺萎缩,口腔干燥,黏膜疼痛,味觉障碍,舌灼痛,这些症状常常不可逆转。软腭、口唇、颊黏膜对放射线比较敏感,故反应较重,常常在口炎基础上并发溃疡。舌背和硬腭黏膜损害较轻,较少出现溃疡。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头昏、恶心、失眠。常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牙龈出血、鼻出血、咯血,白细胞减少引起继发感染和出血坏死性口腔溃疡。 放射性黏膜炎慢性放射性黏膜炎 慢性放射性黏膜炎以涎腺萎缩口腔干燥为主要症状。舌背因舌乳头萎缩而光滑发红,可有味觉异常。有的病例可并发白色念珠菌感染,在舌背出现白色雪花状斑块,或并发牙龈出血、牙周炎等口腔病症。患者有食欲缺乏、疲倦、头痛、记忆力下降、失眠等全身症状。皮肤常有干燥、脱发、色素沉着和出血点等变化。 放射性黏膜炎的预防1.对口腔肿瘤必须放疗的患者应严格掌握辐射剂量。在放疗期间要密切注意口腔黏膜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对症措施。 2.放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防护规定,缩短辐射时间,增加工作间距,合理使用屏蔽衣等防护用品。放射场所应严格按照防护标准进行装修。 3.透视下整复骨折、取异物、示教等其他可能超时间接受放射线辐射的特殊场合应尽可能缩短时间。 4.儿童、孕妇应尽量避免透视和摄片。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组由于毛细血管炎所引起的皮肤色泽性变化的疾病。主要 是由于红细胞溢于血管外在皮下破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所形成。包括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和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其共同的临床特点为好发于下肢伸侧,对称分布;皮损为紫斑、瘀点,棕黄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病程经过 慢性,自觉有轻微瘙痒或无自觉症状。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是一种好发于小腿伸侧的有自愈倾向的慢性皮肤病。临 床以小腿伸侧片状淡褐色或黄褐色色素沉着间杂瘀点、瘀斑为特征。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年男性为多见,而儿童及老年人也可发病,部分有家族史。 [病因病机] 血行不畅,脉络损伤,血溢脉外,郁积不散,瘀血凝滞而成. 西医学大多认为是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外

溢崩溃以致含铁血黄素沉着 而致. (辨病) 1 临床表现早期损害为一群针头大小的淡红色或紫红色瘀点,逐渐增多,密集成 片,并不断向外扩展,中心变成棕褐色、黄褐色色素沉着,但新的瘀点不断发生,散布 在原皮损内和边缘处,状如撒落的辣椒末,颜色逐渐加深,皮肤增厚,皮损数目不等,压 之不退色。 本病好发于小腿伸侧,尤多见于胫前、踝部和足背,有时也可发生于臀部和大腿。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病程缓慢,反复发作,可持续数年、数十年,有自 愈倾向。可与其他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之皮损合并存在。 2 诊断要点 2.1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男性为多见,部分有家族史。 2。2 好发于小腿伸侧,尤多见于胫前,踝部和足背。 2.3。早期损害为一群针头大小的淡红色或紫红色瘀点,中心变成棕褐色、黄褐色色 素沉着,颜色逐渐加深,皮肤增厚,皮损数目不等,压之不

放射性皮炎的护理常规 放射性皮肤黏膜损坏亦成放射性皮炎,是大剂量电离辐射或多次照射皮肤所引起的皮肤损伤。照射面积越大,照射时间越长,则皮肤损伤就越重,皮肤恢复就越慢。放疗后放射区内皮肤萎缩、变薄、软组织纤维化毛细血管扩张,可出现放射性的皮肤反应。放射性皮肤反应,其产生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红斑、干性反应及湿性反应。这是逐渐加重的过程,在放射治疗数日后,皮肤开始变红,以后逐渐变为暗棕紫色,毛发易于脱落。照射剂量加大时,皮肤可能出现干性表皮落屑,有的则出现湿性表面脱落、破损,甚至形成久不愈合的溃疡,并伴有疼痛。 通常分为四度:Ⅰ度-丘疹或脱毛反应。Ⅱ度-红斑反应。Ⅲ度-水泡反应。Ⅳ度-坏死及溃疡形成。临床上也可分为三度,将脱毛红斑定为Ⅰ度,水泡湿性皮炎为Ⅱ度,溃疡坏死为Ⅲ度。 护理方法: Ⅰ度损伤 主要在生发层,受电离辐射后毛囊萎缩,毛乳头水肿,表现为照射区轻度灼热、瘙痒,出现毛囊角化性丘疹,毛发松动脱落,恢复后皮肤干燥、脱屑、轻度色素沉着。 一般不做治疗即可自然消退,应注意皮肤保护。 Ⅱ度损伤 放疗治疗达2周、皮肤量2000cGy以上时,出现红斑反应。主要

变化是真皮的毛细血管充血扩张、通透性增加,表现为皮肤红斑和水肿,局部瘙痒、疼痛、烧灼感。皮肤恢复后,病灶区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持续较久。

严密观察,禁用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可用冰片滑石粉或薄荷淀粉涂擦以收敛止痒或消炎止痛;出现脱屑、裂皮时,忌用手撕剥,以免损伤皮肤,造成感染。 干性皮炎也可不用药,完全恢复后,一般不留痕迹。 Ⅲ度损伤 放疗治疗达4周、皮肤量达4000cGy以上时,出现水泡。主要变化发生在真皮或皮下血管,真皮小动脉的内皮细胞及平滑肌肿胀并有空泡形成,可发生严重的小动脉的内膜炎,有时可发生官腔闭塞。 表皮细胞退变,真皮和皮下组织血管损伤后,皮肤组织间液体潴留而形成水泡。随着症状加重逐渐融合为大水泡内含血性液体,有些形成糜烂面,有渗出液。临床症状:照射区皮肤奇痒、烧灼感并疼痛。皮肤受损范围大者有时可伴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这种损伤愈合后和遗留瘢痕和色素沉着、新生皮肤弹性差、组织脆弱,易受损伤而再次破溃。 湿性皮炎应暂停放疗,有水泡病例应注意保护水泡,防止破溃感染,对于大水泡且周围有明显炎症或张力过大而必须减压者,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去液体或剪开水泡。 Ⅳ度损伤

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评价 发表时间:2015-09-11T09:44:07.487Z 来源:《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8月第8期供稿作者:胡晓灵[导读]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重庆早期使用比亚芬能有效降低头颈部放疗病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胡晓灵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重庆400037)【摘要】目的:探讨比亚芬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对头颈部放疗的116例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Ⅰ、Ⅱ、Ⅲ、Ⅳ级皮肤损伤程度反应率分别为55.2%、37.9%、6.9%、0和20.7%、48.3%、27.6%、3.4%;观察组的放疗反应明显较对照组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使用比亚芬能有效降低头颈部放疗病人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 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关键词】比亚芬;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中图分类号】R47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肿瘤局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放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照射野的皮肤造成一定程度上伤害。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与照射野皮肤的解剖结构、所用射线的种类、照射剂量、总疗程的时间、个人对射线的敏感程度及患者的自我保护等因素有关[1]。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是由于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损伤上皮的生发层和皮下血管,导致照射组织局部的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形成充血反应,外观可表现为红斑[2、3]。随着放疗次数的不断增加,累积剂量也不断逐渐增加,照射野局部血管、微循环障碍,使血管内皮增生肿胀、管壁增厚,血管腔变窄变细,血管闭塞,引起放射野供血不足、物质营养交换受损、变性坏死,甚至广泛的纤维化,严重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4]。如放疗反应重不仅使治疗疗程延长,会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身体和经济负担,如能早期给予及时、合理的护理,便能提高患者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在头颈部肿瘤病人放疗时使用比亚芬涂抹照射区域皮肤,取得较好效果。 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进行头颈部放疗病人共116例,采用6MVX线,剂量2Gy/天,放射总剂量50-70Gy,其中男性73例,女性43例,年龄22-74岁,所有病人均已病理学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营养情况、放疗次数及放疗剂量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放疗知识宣教:1、放疗前后充分暴露照射区域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穿宽松、柔软、吸汗的棉质衣服,不穿高领或硬领衣服,防止粗糙衣物的摩擦;如洗脸宜用婴儿香皂、小毛巾轻轻沾洗,不可揉搓皮肤;勤剪指甲;2、避免理化因素的刺激;如烈日下应避免阳光直晒宜打伞;男性宜用电动剃须刀剃胡须;照射野皮肤禁贴胶布及涂抹刺激性物品,如香水、化妆品、碘酒等;3、有脱皮时禁用手撕剥、抓痒,宜用剪刀剪去;4、保持放射野标记的清晰、不能私自涂改,若标记不清应及时请医生补画;5、照射前要取下照射野内的金属物质:如项链、金属假牙等;6、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每日饮水2000-3000ml,忌辛辣和刺激性、干硬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7、戒烟、酒;8、密切观察患者照射野皮肤是否有色素沉着、发红、毛发脱落等情况,如照射部位皮肤有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9、教会并督促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至放疗结束后3-6个月,皮肤保护至放疗后1个月。观察组除给予以上常规教育外,并对本组患者在首次放疗开始时即应用比亚芬。用法:分别于照射前与临睡前30分钟先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待干后,再用棉签或手指轻轻将药物均匀涂于照射野皮肤,范围超出照射野1cm左右,厚度约1mm,轻轻按摩促进药物吸收。从放疗开始至结束后1周每日涂抹2-3次。。有研究认为保持创面内环境湿润可使创面愈合更快[5]。张和琴、谢淑萍等[6]、管兰[7]将比亚芬于放疗时涂抹,发现其可预防及治疗放射性皮肤反应,并且明显降低皮炎所致的感染的发生率。 1.3评估标准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ROG)分级标准对皮肤急性放射损伤分级[8]:0级:皮肤无变化;Ⅰ级:滤泡样暗红色斑块,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触痛性鲜红斑块,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折以外部位的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放射部位皮肤溃疡,出血,坏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两组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比较见下表。观察组发生Ⅰ级放射性损伤较对照组多,发生Ⅱ、Ⅲ级放射性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无 Ⅳ级放射性损伤发生。3讨论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影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状态,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会给病人带来心理和身体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在临床上医护人员们也有使用芦荟、紫花烧伤膏[7]、美宝[9]、三黄膏[10]、喜疗妥、维生素E[11]等,。比亚芬是一种白色油性乳膏,它的主要成分是三乙醇胺,是非激素抗炎药,通过渗透和毛细作用原理,起到清洁和引流的双重作用,从而使受照射部位皮肤的血流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渗出物,有利于照射野皮肤的愈合。同时还能调整IL-1和IL-6的比例,有利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胶原合成、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可避免后期纤维化的发生[12]。比亚芬乳膏具有良好的水合作用,涂抹后皮肤能迅速吸收其水分能,防止皮肤干燥,减轻炎症反应。结果显示:头颈部肿瘤病人行放射治疗中,早期及时使用比亚芬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更有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