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2-11-25 *通讯作者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褚书地 瞿伟菁* 李 穆 曹群华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 蒺藜全草中含有皂甙、生物碱、黄酮、多糖、基氨酸等化学成分,其活性成分对动物及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性功能及肌肉体系等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 蒺藜,活性成分,药理研究 Research Advance on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ribulus terrestris Chu Shudi,Qu W eijing,Li Mu,Cao Qunhua (Schoo l o f Life Science,E ast China Normal Univ ersity,Shanghai200062) Abstract The whole plant of Tribulus ter restris L.co ntains activ e substances as sapo nin,alka-loid,flav o ne,poly saccharide and amino acid,which hav e sev eral effects o n cardio-cerebral vas-cula r system,central neural sy stem,sex functio n and muscula r system in animal a nd human body.In this pa per,the dev elopment o f the study on its chemical com po nents and pharmacologi-ca l research was review ed. Key words Tribulus terrestris L.,Activ e substance,Pharmaco logica l research 中药蒺藜,国家《药典》记载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刺蒺藜、硬蒺藜、白蒺藜,生药学拉丁名为“FRU CTU S T RIBU LI”,功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痈,目赤翳障,风疹瘙痒”。蒺藜的花、苗、根,也有药用记载[1,2]。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80年代以来,我国对蒺藜也进行了研究,以蒺藜总皂甙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心脑舒通已用于临床。迄今已证实蒺藜主要含有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醇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3,4]。蒺藜有“草中名药”之称,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就其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利对其深入研究。 1 化学成分 1.1 蒺藜多糖 蒺藜全草、果实、根中都含有多糖,且全草中糖的含量略高于果实、炮制后的果实(碾去刺、清炒)多糖含量则较低[5]。蒺藜多糖对CP(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作用来保护细胞膜,防止CP 的代谢产物进入细胞内直接损伤DN A,或减少产生的自由基直接攻击DN A[6]。 1.2 生物碱 目前从蒺藜中分离、鉴定出的生物碱有哈尔满(harmane)、哈尔碱(harmine)、哈尔醇(ha rmol)、β-ca rboline、imdo leamines、norharmane、N-对羟基苯乙酮基-3甲氧基-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TribulusamidesA、TribulusamidesB、N-trans-feruloy ltyramine、terrestrisamide、N-trans-co uma roylty ramine,经研究发现它们对原代培养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但关于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7]。 1.3 黄酮 自印度1969年报道分离出黄酮甙后,1981年埃及学者系统地报道了蒺藜叶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 第22卷第4期 2003年8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hinese Wild Plant Res ources V o l.22No.4 Aug.2003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许东晖,王 胜,金 晶,梅雪婷,许实波 (中山大学药学院中药与海洋药物研究室,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姜黄素利用酚羟基捕捉自由基,对辐射药物性肝损伤、氧化损伤起保护作用;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表达起抗肿瘤作用;通过抑制IL-2、IL-4、IL-8、T NF- 等炎症因子表达起抗炎作用,同时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开发姜黄素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姜黄素;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抗炎活性;抗病毒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2.7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5)11173704 Advances in studies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curcumin XU Do ng-hui,WANG Sheng,JIN Jing,MEI Xue-ting,XU Shi-bo (La bo rat or y o f T r 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 and M ar ine Dr ug s,Schoo l o f Phar maceutical Science, Sun Y at-sen U niver sity,Guang zho u510275,China) Key words:curcum in;antiox idation;antitumor;anti-inflam matio n;antiviral activity 姜黄素(cur cumin)是从姜黄Cur cuma longa L.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姜黄是姜科姜黄属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粉末称为姜黄根粉,可作药用。姜黄的研究历史悠久,印度传统医学按现代医学术语认为,姜黄根粉可治疗胆疾患、厌食、鼻炎、咳嗽、糖尿病、肝疾患、风湿病和鼻窦炎。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姜黄可用于腹痛、黄疸等相关疾病的治疗。 姜黄素为姜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大量研究证明,姜黄素具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药理作用。近来姜黄素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涉及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对其近年国外有关药理作用的研究作如下归纳、综述。 1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氧化作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物体内的生理病理过程,不仅外源性氧化可以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 eactiv e ox yg en species,RO S)的堆积,而且细胞本身的有氧代谢过程中亦有RO S的产生。R OS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很容易与生物大分子反应,直接损害或通过一系列过氧化应激反应而引起广泛的生物结构破坏。为了减少有氧代谢过程RO S对机体的损伤,国内外学者设想用抗氧化药物抑制R OS的生物毒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姜黄素是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 姜黄素经口服后,在肠管的上皮细胞被吸收并转换成四氢姜黄素,Sugiyama等[1]经分子水平研究确证,四氢姜黄素捕捉自由基后,自身会降解成2′-甲氧基邻羟基苯丙酸类化合物,此化合物和四氢姜黄素都具有比姜黄素更强的抗氧化能力。Pr iy adar sini等[2]证实,姜黄素分子结构中的酚羟基在姜黄素的抗氧化活性中起决定性的作用。1.1 对过氧化脂质的抑制作用:Sreejayan等[3]通过研究发现姜黄素可抑制辐射引起的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可通过超离心与微粒体合并,其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能力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Akila等[4]通过体内实验发现,姜黄素ig (250mg/kg)能显著抑制CCl4诱导Wista r大鼠肝纤维化,显著降低CCl4诱导的大鼠体内血清谷草转氨酶(GO T)、谷丙转氨酶(GP T)和碱性磷酸酶(A L P)。笔者认为,姜黄素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起到保护作用。Reddy等[5]体内实验发现,姜黄素ig(30mg/kg)能显著抑制Fe2+(30mg/kg,ip)诱导的Wist ar大鼠肝细胞损伤,降低F e2+诱导的肝匀浆和血清过氧化脂质,提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发挥其抗细胞毒的作用。G r inber g等[6]通过姜黄素对人红血球细胞及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的研究发现,4~100 mo l姜黄素抑制H2O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物。虽然姜黄素单独应用不能改变血红细胞的F e2+/F e3+的比例,但可抑制Fe2+由于H2O2引起的再次氧化,因此姜黄素作为细胞膜抗氧化剂,能保护地中海贫血红细胞由于铁刺激而引起的损伤。 1.2 抑制亚硝酸盐诱导的氧化作用:U nnikrishnan等[7]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亚硝酸诱导氧化血红蛋白的作用,保护血红蛋白不被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其抗氧化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实验结果显示,姜黄素酚羟基乙酰化后抗氧化活性明显减弱,证实姜黄素是通过除去过氧化物、二氧化氮而发挥抗氧化作用。Br ouet等[8]研究发现,低浓度的姜黄素能抑制内毒素激活的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N O S)的活性,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并用内毒素激活N OS,经姜黄素处理后检测培养液上清液中 收稿日期:2004-07-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0170105);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 T-04-0808) 作者简介:许东晖(1968—),男,博士,副教授,中山大学药学院中药与海洋药物研究室主任,从事中药与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利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开展姜黄素增溶研究。 T el:(020)84113651 E-m ail:Lsdb@z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7721803.html,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姜黄素的药理研究进展学校:徐州医学院 院部:药学院 专业:药学 学号:09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刘毅 实习单位:徐州医学院论文工作时间:2012年09月至2012年10月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正文 (5) 致谢 (97)

姜黄素的药理研究进展 实习生:荣礼(0916111009)药学院药学专业 指导教师:刘毅徐州医学院药学院 摘要 目的:探究姜黄素的药理研究进展。方法:本文对姜黄素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姜黄素的抗氧化、降血脂、杭凝血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结果:本文对姜黄素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姜黄素的抗氧化、降血脂、杭凝血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结论:本文对姜黄素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姜黄素的抗氧化、降血脂、杭凝血及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姜黄素;抗氧化;降血脂;抗凝;抗肿瘤 Jiang Huangsu's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Student: Rong Li(0916111009) Pharmacy Speciality, Xuzhou Medical College Tutor: Liu Yi School of Pharmacy,Xuzhou Medical College ABSTRACT Objective: Research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Curcumin. Methods: This article on Jiang Huangsu'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deep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ccess to Jiang Huangsu's antioxidant, hypolipidemic, hang coagulation and anti tumor effects of. Results: This article on Jiang Huangsu'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deep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ccess to Jiang Huangsu's antioxidant, hypolipidemic, hang coagulation and anti tumor effects of.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on Jiang Huangsu's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deep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ccess to Jiang Huangsu's antioxidant, hypolipidemic, hang coagulation and anti tumor effects of. KEY WORDS: Antioxidant; blood lipid; anticoagulation; anti tumor

虎杖的功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虎杖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白攀芦醇苷,具有扩血管、抗血栓艟休克、降血脂厦抗氧化等作用;另外,虎杖还具有抗茵、抗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各种病毒感染等疾病. 美键词虎杖;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虎杖为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干燥根和茎。别名: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川筋龙、斑庄、斑杖根、大叶蛇总管、黄地榆。性状:本品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1~7cm,直径0.5~2-5cm。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皮部较薄,木部宽广,棕黄色,射线放射状,皮部与木部较易分离。根茎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坚硬。气微,味微苦、涩。性味与归经: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其主要成分为:游离蒽醌和葸醌苷、黄素、大黄索甲醚、犬黄酚、总苷A、慈苷B、芪类化合物(白黎芦醇苷、糖苷类氪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祛风利湿、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活血化癀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疮痈肿毒、关节痹痛、经闭经痛、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等。近年来,根据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广,现综述如下。 1 种质资源 虎杖喜温暖湿润生长环境,耐寒,不怕涝,对土壤要求不严,常生于山沟、河旁、溪边、林下阴湿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等省[1]. RAPD[2]、ISSR[3]和SRAP[4]扩增结果表明,22个引物中l7个引物扩增产物具多态性。。22个引物共得到98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4.45个DNA片段,其中90.8%的片段具有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能扩增出3—8个DNA段,平均可扩增出5.24个多态性片段,表明虎杖种质资源多态性水平较高(90.8%)。说明虎杖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2 栽培技术 2. 1繁殖育苗 在5~6月份虎杖开花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母株,提前1 d浇足水,以确保植体内水分充足。翌日,剪取地上部粗壮主枝,去除叶片、叶柄、侧枝及顶部细弱枝条;将枝条在分枝处剪开,保留5~10节,作为繁殖用种条。 将准备好的种条,整齐横放,排列成行,行距10cm,覆沙5~8 cm,浇足水,并注意保持土壤表层湿润,直至萌芽齐全方可少浇水或不浇水。种条埋人沙中7~10 d后,自茎节处萌生新芽,萌芽率约60~70%;15 d左右自节处生根,生根率达98%以上。 2. 2 移栽定植 2. 2.1选地、整地 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地块,施人腐熟的饼肥后深翻一次(25- 35cm),清除草根及杂物,耙细、整平。 2. 2.2移栽与定植 种条埋人25 d左右,长出嫩芽、生根数量较多后,可挖出种条,并从芽点处剪断,每小节即一株小苗。按株行距30 cm×60 cm定植,每穴1~2株,芽点向上斜放,培上细土,浇足定根水。移栽苗的成活率可达98%以上。 2. 3栽后管理 虎杖幼苗定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幼苗期要结合除草,松土。当植株长高后,可转为粗放管理。

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谷 雨 谷 巍 (武警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长春?130051) 于淑莲 (吉林人参研究院?通化?134001) 摘 要:丹参提取的化学成分,有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脂溶性分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镁-丹参酚性酸B (L SA-R)等。近来对丹参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细胞的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癌的作用;调节免疫应答;抗感染和抗肿瘤等方面。 关键词:丹参 药理作用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润透后切片,晒干。生用或酒炒用。1 天然抗氧化作用 丹参酮Ⅱ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消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后者的细胞毒性。丹参酮能消除心肌线粒体膜自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使线粒体呼吸功能不受影响。 2 对心血管药理作用 21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简称DS-20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发现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c-myc高表达,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而DS-201能阻止这种作用,使c-myc表达水平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DS-201可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2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利用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心肌硬死模型,静注DS-201,结果心肌硬死范围缩小,疗效非常显著,冠状动脉内给药后同样显著缩小狗心肌梗死面积,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当。 2.3 降低心肌耗氧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血性冠心病的治疗。阻断狗冠状动脉血流后,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其左室舒张压上升,而静滴DS-201的试验组则明显降低。说明DS-201可能通过降低左心室壁张力和心脏体积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2.4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徐长庆等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方法,观察了丹参酮ⅡA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证明,丹参酮ⅡA具有类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作用,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陶军等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2,4 -亚甲二氧苯丙胺(MDA)生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肌酸激酶(C K)活性变化及DS-20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血清C K活性显著升高,缺血和再灌注前给予DS-201 (5mg/kg)能显著降低心肌中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C K的释放。用化学发光法显示DS-201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由此推测消除氧自由基是丹参酮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买长江用离体大鼠工作心模型,研究了丹参酮对心肌保护效果,并与异搏停对比。证实丹参酮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异搏停,作用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有 52 人参研究 RENSH EN YANJ IU 2007年第1期

第29卷第2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29,No .2 2008年4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Ap r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 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2007BS023) 作者简介:李磊(1985),男,河南平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与生化药学3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6732383(2008)02008706 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研究进展 李 磊,王卫国 3 (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真菌多糖由于其独特的生理活性及结构,有望成为保健食品与药品行业重点开发的新资 源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真菌多糖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其提取与纯化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了真菌多糖在医疗保健、动物养殖及其他行业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真菌多糖;药理作用;发酵;提取;纯化中图分类号:TS201.2 文献标识码:B 0 前言 多糖也称聚糖,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植物及微生物细胞壁中,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多糖是自然界中糖类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生物来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其中微生物多糖(尤其是真菌多糖)是至今研究的较为深入和广泛的一类多糖. 真菌多糖系真菌中分离出的由10个以上的单糖以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从真菌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可以控制细胞分裂、分化,调节细胞生长和衰老的一类活性 多糖[1]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具有非常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衰老、抗氧化、抗病毒、抗辐射、抗血栓和抗凝血等作用.因此,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其提取、纯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真菌多糖在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1 真菌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 自1958年B rander 报道了酵母细胞壁多糖 (Zy mosan )具有抗肿瘤作用以来,人们对真菌多 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真菌多糖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2-3] .目前,对于真菌多糖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真菌多糖主要是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它不仅能够激活T 、B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 )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 全面发挥对机体的调节作用[4] . Nanba [5] 曾研究了灰树花多糖(PGF )D -组分对各种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结果发现小鼠i p0.5mg/kg 或ig1.0mg/kg 灰树花D -组分10d 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毒T 细胞、迟敏T 细胞分别增至1.5~2.2倍,白介素-1和超氧负离子的量也得到了提高,白介素-2提高至1.7 倍.另外,李海花[6] 在实验中发现灰树花多糖在180mg/kg 和120mg/kg 剂量下,可明显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并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而Fang 等[7] 研究发现金针菇多糖也能增加荷瘤小鼠脾脏重量、NK 细胞活性和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恢复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1.2 抗肿瘤作用 实验表明,大多数真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来实现的,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能激活机体的免疫

姜黄素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姜黄素 活性 姜黄素(curcumin ,二阿魏酰基甲烷) 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莪术、郁金等的块根或根茎中提取精制得到的一种酚类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是姜黄发挥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姜黄素可溶于甲醇、乙醇、碱、醋酸、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微溶于苯和乙醚,不溶于水,是一种光敏性很强的物质, 需避光保存。其分子式为C 21H 20O 6, 结构见图1 。 图1 姜黄素结构式 近年的研究表明,姜黄素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HIV 、抗菌等方面有很好的药理作用, 而且姜黄素毒性低,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就姜黄素主要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肿瘤作用 1985年印度的Kuttan 等[1]首次提出姜黄和姜黄素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性。自此以后, 众多学者对姜黄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 证实了姜黄素可以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系的生长。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已经将姜黄素列为第3 代癌化学预防药物,且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 1.1 抗肝癌的作用 实验证实姜黄素具有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孙军[3]通过姜黄素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2 的实验研究证实,姜黄素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减少人肝癌细胞HIF- 1α蛋白的表达。并且有学者根据姜黄素的药理特性及各种剂型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提出将较大剂量姜黄素与碘化油混合进行肝脏肿瘤的介入治疗[4]。厉红元等[5]报道了姜黄素可抑制肝癌细胞QGY 的生长。其抑瘤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72h 的中效浓度(IC50)为49.50μmol/L ,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姜黄素能使QGY 细胞聚积在S 期,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诱导细胞凋亡。Chen 等[6]发现它可以抑制某些与入侵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14 (MMP14),神经元细胞结合分子,以及整合素Alpha 6 和Alpha 4;且可在mRNA 和蛋白水平上降低MMP14 的表达和MMP12 的活性。但有研究表明姜黄素在体内无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 仅能延长机体的存活时间。其体内外作用机制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1.2 抑制结肠癌的作用 姜黄素对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在姜黄素对大鼠结肠癌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转录因子Egr-1 与DNA 的结合活性,减低其对转录的诱导效应,而抑制癌症细胞中EGFR 基因的表达[7]。Kawamori 等[8]用雄HO H 3CO O O OH OCH 3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7721803.html,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唐方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 [摘要] 厚朴酚是常用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酚的研究与日俱增,该研究综述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厚朴;活性成分;厚朴酚;药理作用;抗氧化 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是传统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Kampo medicine in Japan)广泛使用的一味药物,临床多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炎症和胃肠道疾病等[1]。自1973年日本人藤田 先后从原药材中分离得到2种主要活性成分厚朴酚(magnolol)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honokiol)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这2种成分展开了诸多研究[2]。既往研究证实厚朴酚具有中 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抗炎,抗菌,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激素调节等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成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指导。 1 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厚朴酚的分子式为C18H18O2,相对分子质量为266.32,性状为白色精细粉末,单体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02 ℃,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易溶于苛性碱稀溶液。 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厚朴酚的酚羟基易被氧化,而含有烯丙基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清除O2-或羟自由基的能力[3],这些结构造就了厚朴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而这一特性也成为其他许多药理作用的基 础。 2.1.1 清除自由基 Zhao[4]等报道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可有效降低硝基自由基ONOO-和单线态氧1O2,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Sun等[5]以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法(TOSC)证实厚朴中的3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以丁香苷最强,其次是和厚朴酚及厚朴酚。 2.1.2 对抗脂质过氧化 Li等[6]以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预处理NCI-H460细胞(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后以20 μmol·L-1的厚朴酚干预,证实厚朴酚可以有效对抗TBHP引起

中药谱效关系是2001年由中医药界研究者提出的全新的,处于学术前沿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谱效关系研究是以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为基础,同时又比指纹图谱更深入一层的科学研究方向[14]。中药指纹图谱中变量参数包括顺序变量、数值变量和名义变量。谱效关系研究将标示物质群特征峰的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结果相对应起来,将中药指纹图谱中各种变量的变化与中药药效指标变量结果联系起来,并进行变量之间的模式聚类,从而全面、系统地揭示中药已知和未知药理作用的物质成分,为中药质控、分类和成药处方解析与优化、寻找新的药源植物与药物设计等提供借鉴[15,16]。 3.4 药品不良反应评价: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逐年递增,但缺少对其科学、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药品不良反应评价是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最重要内容,是正确、全面认识药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技术在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使不良反应信息分析与筛选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许多方法如贝叶斯网络、决策树算法和Aprior i算法等均可作为深入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信息的有力工具。 但目前,数据挖掘方法主要应用于不良反应信号的发现与筛选,其在不良反应发生规律方面的应用研究尚报道不多[17]。 3.5 开发新药:中药经过中国历代医药学家的医疗实践,具有明确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从中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或先导化合物是开发创新天然药物的有效途径。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增加在寻找新药过程中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18]。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数百种、数千种药用植物中进行挖掘,可能对新药开发具有指导、启发作用。 4 结语 采用合理的数据挖掘模型及算法,可以有效地推动中医药信息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领域中,该领域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有着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当然,同其他任何一种研究方法一样,数据挖掘不是万能的。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受数据库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其研究结果也要在相关领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解释与评估,并需要在实践中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 苏新宁,杨建林,邓三坞,等 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秦剑波,李兆延 数据挖掘技术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8 (552):28 [3] 莫 楠,谢梦洲 浅论中医住处资源特点和数据库建立[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6):52-53 [4] 赖新梅,林端宜,杨雪梅,等 中药原植物物种数据规范化 研究的思考[J] 中草药,2009,40(7):1160-1162 [5] 王 耘,史新元,乔延江 中药复杂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J] 中国天然药物,2005,3(5):262-265 [6] 姚美村,袁月梅,艾 路,等 数据挖掘及其在中医药现代 化研究中的应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 20-23 [7] 李文林,段金廒,赵国平,等 方剂配伍规律数据挖掘的研 究现状及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0): 92-94 [8] 刘齐宏,唐常杰,李 川,等 基于属性归纳的中药方剂数 据挖掘[J] 计算机应用,2007,27(2):450-452 [9] 陈学进 数据控制中聚类分析的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 展,2006,16(9):44-49 [10] 李力恒,张承江,闫朝升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挖掘初探[J] 中医药信息,2006,23(4):4-5 [11] 叶 亮,范欣生,王崇骏,等 方剂数据挖掘研究常用方法 探讨[J] 医学信息,2008,21(10):1734-1737 [12] 冯雪松,董鸿晔 中药指纹图谱的数据挖掘技术[J] 药学 进展,2002,26(4):198-201 [13] 邵建强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9,40 (6):994-998 [14] 李 戎,闫智勇,李文军等 创建中药谱效关系学[J] 中医 教育,2002,21(2):62 [15] 李文林,赵国平 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4,13(6):4-6 [16] 何毓敏,张长城,袁 丁 探讨基于谱效关系的中药质量评价 的物元分析新方法[J] 中草药,2009,40(8):1182-1185 [17] 吴嘉瑞,张 冰 试论数据挖掘技术在药品不良反应评价领 域的应用[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85-487 [18] 廖正根,杨光华 药物发现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J] 医学与哲学,1997,18(8):438-439 姜黄素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狄建彬1,2,顾振纶1,2*,赵笑东3,钱培刚1,2,蒋小岗1,2,郭次仪4 (1 苏州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江苏苏州 215007;2 苏州中药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007 3 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 215003; 4 香港保健协会,香港) 摘 要:姜黄素(cur cumin)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郁金、莪术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广泛,毒性低,耐受性好,由于其经济价值,已成为开发热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众多疾病的形成与自由基的形成、炎症反应的参与有关,姜黄素的多种药理活性与其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关。姜黄素的抗氧化活性和抗炎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就近年来姜黄素在抗氧化、抗炎两方面的有关研究予以综述。 关键词:姜黄素;抗氧化;抗炎 中图分类号:R282 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10)05-附18-04 收稿日期:2009-11-03 基金项目:香港保健协会心血管疾病研究资助项目(HK20070908-1);苏州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YJS0939) 作者简介:狄建彬(1983 ),男,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学。 T el:(0512)65190599 E-mail:dijianbin83@https://www.360docs.net/doc/e517721803.html, *通讯作者 顾振纶 T el:(0512)65190599 E-mail:zhenlun gu.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e517721803.html,

生姜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 核心提示:生姜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生姜的主要成分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 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 、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 生姜的主要成分 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要成分为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柠檬醛(Citral) 、芳樟醇(Linaloo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 、壬醛(Nonyl aldehyde) 、d- 龙脑(d-Borneol) 等. 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Gingerol), 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Shogaol)和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Zingerone) 、姜萜酮(Zingiberone) 的混合物. 又含天门冬素、哌啶酸-2(Pipecolic acid) 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 此外,尚含有树脂状物质及淀粉. 生姜的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生姜是治疗盐酸-乙醇性溃疡的有效药物,其有效成分为姜烯,具有保护胃黏膜细胞的作用. 在芳香健胃生药中,特别是姜科植物中多含有姜烯等萜类精油成分,是健胃生药的有效成分之一. 生姜煎剂对犬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抑制与兴奋的双向作用,最初数小时内抑制,以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 生姜煎剂(10%)1.2mg/ 只给大鼠灌胃,可显著抑制盐酸性和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用消炎痛阻断PG合成后,生姜的保护作用消失, 说明其保护机制可能与促进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内源性PG有关. 生姜能使胃蛋白酶作用减弱,脂肪分解酶的作用增强. 生姜可严重破坏胰酶中的淀粉酶使胰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显著下降?还可抑制淀粉酶中的B -淀粉酶,阻碍淀粉糖化. 生姜可作用于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系统,有抑制胃机能及直接兴奋胃平滑肌的作用. 利用大鼠小肠还流法对磺胺脒的吸收促进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姜的水提取物有显 著的吸收促进作用,增强其生物利用度,充分发挥疗效. 生姜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 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呕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 对中枢性催吐药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故认为生姜有末梢性镇吐作用. 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 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 因引起的肠绞痛. 实验表明:生姜油对大鼠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治疗作用,能使血清SGPT降低;对小鼠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BSP潴留量.生姜蜂蜜封存液5ml/kg给大鼠灌胃, 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亦有治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血清SGPT和SGOT明显降低,肝小叶 破坏、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亦较轻; 对60%乙醇所致之大鼠肝损伤同样有效. 2.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作用生姜醇提取物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正常人口嚼生姜1g( 不咽下) ,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 1.489 kPa(11.2mmHg) ,舒张压上升 1.862kPa(14mmHg). 对脉率则无明显影响.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 要成份是丹参酮(I、H A、H B)、异丹参酮(I、H )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 Abstract:Red sage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fun cti on for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 its main component is tanshinone (I, II A, n B) and iso 拟tanshinone (I, II) , etc.The article makes summary on its pharmacology by differe nt parts. Key words:red sage ;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 review 丹参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丹参以唇型科鼠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 (SaiviamiltiorrhizaBu 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为临床之常用 药物,尤以治疗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用,且疗效颇佳,但 若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

动过速、脑血栓等,已被现代临床实验和药理实验研究所证实活血化 瘀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1] 1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丹参可减轻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脏循环障碍,促使冠状动脉间桥式或侧枝血管开放,使梗塞区内毛细血管损伤减轻。心肌梗塞1周的实验犬应用丹参后,梗塞区域内以成熟的肉芽组织为主]2]。丹参组的动物心肌梗塞区内再生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多。姜传仓等报道丹参素能诱导人成纤维细胞LDL受体m RNA水平升高;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血清T C及LD L;1C水平降低,而T C及LDL以C降低在改善血浆粘度中起一定作用。对小鼠缺氧心肌、兔局限性心肌缺血及犬低温停搏全心心肌缺血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4]。张淑芳等报道,蟾蜍及兔耳血管灌流实验,表明丹参煎剂有扩张血管作用。另据报道, 丹参素有缩小犬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2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丹参中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一丹参酸乙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采用体外四氯化碳熏蒸直接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成分直接保护细胞膜,影响花生四烯酸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5]。丹参单体 IH764拟3可显著减轻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程度,能明显降低肝羟脯氨酸和、型前胶原mRN含量,降低血 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素(LN)水平,改善肝功能。组织学检查也显示

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三七中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今后三七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三七的相关著作与文献,对三七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镇痛等[1]。结论:研究表明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与其传统中医临床疗效相对应,有利于三七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三七、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主要产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2]。本品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心、大肠经,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笔者通过对近年来三七的现代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三七提供参考。 2 有效成分: 三七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并含有黄酮苷、田七氨酸、黄酮等化合物。三七根主要含人参皂苷,总皂苷含量达三七化学成分的8%~12%,以人参皂苷Rb1和Rg1为主。皂苷元为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以后者含量为高。与人参所含皂苷不同的是缺少齐墩果酸。三七中的人参皂苷绝大多数属于达玛甾烷型四环三萜,在达玛甾烷骨架的C3和C12位均有羟基取代。达玛烷型皂苷(1)20(s)原人参二醇型(20(s)-potopanaxadiol)该类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b1、Rb2、Rc、Rd、K、L、R7、F2,丝石竹皂苷IX、XVⅡ,三七皂苷Fa、Fc、Fe、F1-F413种[3]。20(s)-原人参二醇型(2)20(s)原人参三醇型(20(s)-protopanaxatriol)包括人参皂苷Re、RM、R、Rg1、R1、Rg2、Rf、Rh1、R2、R310种[4]20(s)-原人参三醇型此外[5],用连续色谱柱分离到原人参三醇型皂苷R8和R9,两者分别占总皂苷含量的0.00011%和0.00003%。经光谱分析证明两者为相互表异构物,分子式均为C36H62O10。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的药理作用新用途,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其广泛,包括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作用。结论:丹参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值得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前言丹参为唇形科鼠尾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的药理活性主要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黏滞性、抗氧化、抗凝血、增加心肌供血等,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症、脑血管病[12]。现就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为丹参酮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羟甲酯、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以及异丹参酮Ⅱ、异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Ⅰ;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酸甲、已、丙[1]。 2药理作用 2.1心血管系统作用 2.1.1扩张血管的作用陈士良等[2]自制微米缩窄器造成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模型,结果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直接扩张冠脉,改善缺血区血供的作用。 2.1.2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白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很早就引起极大关注。富血小板栓部位常有白细胞聚集,白细胞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激活血小板。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在炎症、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及性播散凝血中起重要作用。姜开余等[3]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各种细胞黏附分子,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