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

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分模块进行,大部分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

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

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第1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

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

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素质。

3.通过本节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明的发韧和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

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

首先,我们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70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 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

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

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

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板书设计

第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夏:公共权力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2)内服、外服制度

(3)垄断神权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2、封邦建国

3、宗法制度

(1)、目的

(2)、定义

(3)、原则

(4)、实质

()、工具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岳麓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5y kj.co m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权威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

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学习指导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一、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返联合国;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 三、知识结构: 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方针政策:(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①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②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内容:20世纪50年代,在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③_________________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④__________五项原则。b.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2.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⑤________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⑥____________国际会议,在会上起来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3)亚非会议:1955年参加在⑦__________举行亚非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⑧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1)问题由来:1945年4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草拟了①___________。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②___________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③_______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没能恢复。(2)条件:70年代,④_________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 2.恢复:1971年,第⑤_____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三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缓和 (1)背景:a.美国方面: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 b.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c.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进程: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②__________________,强调要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在④_______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提出异议; b.1978年12月中美发表⑤______________,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 (3)影响:a.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日本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日建交的实现。 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⑥______________访问中国,签订了中日⑦___________,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教案 ◆课标要求 课标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规定: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课标解读: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在反封建和反殖民统治的革命过程中诞生的。德国的特点是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中组建德意志帝国,并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其政体虽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别,但毕竟也走上了立宪的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 第一,结合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其性质,归纳其特点; 第二,结合各国的历史情况及其宪法的制定情况,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下的不同政治体制模式,用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材分析:本课共有三个大问题,提纲如下: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㈠背景 ⒈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 拿破仑战争扫荡了德意志的封建体制,封建割据势力遭到沉重打击。拿破仑战败后,根据维也纳会议的“正统”原则,德意志恢复了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德意志地区继续维持着封建割据的状态。 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18世纪末以来,受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启蒙思想在德意志传播,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要求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德国进步人士提出统一主张。 ⒊封建割据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德意志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德意志的分裂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分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封建割据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⒋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俾斯麦:(德意志)这个巨型怪物成为一个软如海绵的无抵抗能力的联合体。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 (俾,音bǐ) 19世纪以来,普鲁士的力量不断发展,容克地主要求建立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统治。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期间推行“铁血政策”,壮大普鲁士的力量,促进了统一条件的成熟。德意志的统一实质上是通过武力的方式确立普鲁士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按普鲁士的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 ㈡统一: ⒈时间、领导、方式 从1864年到1870年,普鲁士王国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先后发 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三次王朝战争: 1864年,普奥联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夺取了原隶属于丹麦王国的两个德意志邦。 1866年,俾斯麦策动了普奥战争。普鲁士在萨多瓦战役中击败奥地利,吞并了德意志大多数邦国。 1870年,俾斯麦策动了普法战争,击败法国,迫使南德意志的小邦国臣服于普鲁士。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一、概述(教材地位分析)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节关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的主题课,源于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1课。第四单元主要讲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属于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一部分。本节课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要求: 识记: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1)能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能说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主要历程。 (3)能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4)能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能正确评价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时代没有赋予太平天国改朝换代的任务。(2)认识太平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建设,才能恰当的发挥农民的力量。 (3)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年级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学习历史的兴趣较浓。经历过中学历史的学习,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由于中学课程标准仅要求学生掌握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所以学生对太平天国的大部分史实可能都不了解,甚至有可能都不知道洪秀全是谁。因而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循序渐进,铺垫史实,使学生一步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鸦片战争》,我们了解到: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无耻地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同学们假设一下,如果大家生不逢时,刚好处于那个时代,你们能感受到哪些变化?(情境体验法) 学生活动:结合当时的情境,想象自己感受到的种种变化。 社会更加混乱、政治腐败,矛盾重重。银贵钱贱。赋税沉重,生活困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2)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2)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引言部分回答了“两极对峙”的含义;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其影响”,学习本课。 本课的第一目“‘冷战’的兴起”讲了3个问题:“冷战”兴起的背景;“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在经济方面的体现——“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本课的第二目“北约和华约”讲了2个问题: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持续40多年的“冷战”所产生的影响。 本课的第三目:“‘冷战’中的‘热战’”讲了3个问题:“热战”实际上是“冷战”的结果,是“冷战”影响的一部分;美国侵朝战争及其影响;美国侵越战争及其影响。 贯穿于本课的线索,可用三道题来概括:二战后出现两极对峙格局的原因是什么?冷战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冷战”兴起的背景;“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柏林危机;“北约”的建立;“华约”的建立;“冷战”的影响;朝鲜战争及其影响;越南战争及其影响。 2、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通过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使学生认识到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美国“冷战”政策的性质;美苏争霸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高中历史必修1教学 第一单元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 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宋加强中央集权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岳麓版教材在设计本课内容时,分“从共和国到帝国”、“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三部分。其中,用大量的笔墨讲授了罗马法的实行背景;对于罗马法的内容只涉及到了其开端《十二铜表法》、总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概括性内容,对于罗马法的具体法律条文也有涉及,但缺少具体、直观性案例;教材最后一段和小字部分对罗马法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做了较充分的说明。 [学情分析] 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但是学生对“条条大路通罗马”、古罗马斗兽场和角斗士等关于罗马的名言、建筑等较熟悉,因此,授课时可以以此拉近学生对世界古代史和罗马法的距离。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繁复庞杂,仅靠一节课教师传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建议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为合宜。在授课中,插入较多的罗马史图片,再现情景,烘托氛围,能更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网上下载精美历史图片与文稿,协助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布置课前预习,搜集有关古罗马政制与法律及相关人物资料。(2)通过人物再现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识记基础知识。 (3)通过设置情景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罗马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以古鉴今,明确今天中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守则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罗马的历史沿革及重要现实意义。 (2)明确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自觉的法律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古罗马法及其作用 难点:分析罗马法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体会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及其存在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 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借助图片请学生梳理自己对古罗马的记忆,拉近学生对世界古代史和罗马法的距离。 课件:古罗马斗兽场和角斗士和有关罗马的名言 教师:说到古罗马,相信大家应该了解,比如古罗马的建筑、古罗马角斗士及斗兽场,古罗马的英雄人物凯撒大帝、奥古斯都屋大维,以及我们熟知的古罗马名言。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大帝国。它又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求得社会纷争的和谐与安宁……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时代,有如此众多智慧卓绝的人物来投身于法律这一个领域,从而开辟出如此神圣、广阔的天地来。只有在罗马,一个真正的法学家阶层平地而起,卓然独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四项原则、中国加入WT。\APEC、建立中国一东盟贸易区、发展同大国的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维护联合国权威。 (2)能力目标:①识记建国之初、七十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成就。②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③能分析“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原因、且的、和意义。 ④通过学习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本质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外交活动和外交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分析新中国外交与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 (2)通过材料与历史照片,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 (3)师生共同探究一些历史问题。 (4)教师精心分析,从理论上提高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外交是我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2)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 (3)我国外交战线人才济济,周恩来、乔冠华等人都是外交领域的“天之骄子”。新中国外交成就斐然,与旧中国外交有天渊之别。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

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和意义,新时期外交成就。 难点 对以上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能史论结合地进行分析,以及构建新中国外交历史的总体框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义愤填膺地说:“中国的反对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是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 新课学习 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外交 设问:建国之初,我们的毛主席就提出了三大外交政策,是哪三大外交政策。 提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 联系: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一边倒”: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 设问: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提示:这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的。当时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包括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word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学习了解其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探讨本专题对于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具有引导作用。 本单元内容包括两个专题即四部分,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早期政治制度,内容涵盖了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第二三四部分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演变。 专题一即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是以血缘为纽带,对于维系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专题二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地域为基础,从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两对矛盾阐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其演变的整体趋势是中央最终战胜了地方,明清时期君权空前膨胀。 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主,辅助于辩论会、小论文写作等,加强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 预期的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落实本主题单元的基础知识,整体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政治文化,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维系封建社会的积极作用,学习过程中搜集的资料、辩论稿、论文等形成文本文件。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1课,作为高中历史教材的开篇,是整个整个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主要讲诉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不仅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和地域特色,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即:一、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转变;二、中央集权和专制皇制权的不断强化。其中第1课主要进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种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一目重点介绍商朝以“服”为核心的“内外服联盟”政治制度的建立;第二目“封邦建国”,讲西周在商朝“服”,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封制度”;第三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讲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并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的宗法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识记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西周分封制及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理解商朝内外服制度的特点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运用所学知识,归纳和评价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这一历史过程中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中的内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对“内外服联盟”与“封邦建国”的共性与差别展开比较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宗法制,古人的制度创新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早期的政治制度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以此增强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根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开展和影响。过程与方法 〔1〕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2〕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夏、商、周三个朝代政治体制的变化情况,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开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政治体制的变革。 〔2〕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早期的政治文明,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周礼与周朝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张图片显示的什么地方? 学生讨论作答。 没错,就是“涂山望夫石〞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是大禹治水会诸侯之地,古称“涂山氏国〞,涂山望夫石相传是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所化,日夜盼望着夫婿回来。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望夫石〞的诗歌,唐代诗人王建曾作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苏轼也曾留下?登涂山?。 那么,十三年后,“行人归来〞,行人归来后又有哪些作为呢?夏商周是如何传承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 【板书】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板书】1.夏朝 展示图片?夏代疆域图?、夏启图、夏桀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夏初建都阳城,其统治区域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沿黄河向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夏朝历经16帝429年,到夏桀时灭亡。 资料:“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国语·鲁语? 同学们思考一下,大禹杀防风氏说明了什么? 老师:大禹治水以后,威望日盛,防风氏因为迟到,就遭到大禹的杀害,可以看出大禹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部族社会首领的特权,夏朝建立以后,这种特权更加明显,成为当时的政治特点。 政治特点: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板书】2.商朝 展示图片?商代疆域图?、鸣条之战、商汤图、殷纣图。 通过这些图片以及课本,我们可以得出: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率领天下诸侯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定都亳〔今商丘〕,后屡次迁都。其统治区域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商朝历经31帝671年,到殷纣时灭亡。 【板书】〔1〕内外服制度 展示图片?安阳妇好墓?、妇好雕像、妇好墓出土的铜钺。 老师:同学们对妇好及妇好墓了解多少呢?请举手答复。

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教案第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岳麓版)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四、新课讲授 导言部分: 1、中国古代的朝代: 2、关于专题序言的处理:首先让学生阅读专题序言,让学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机诱导、指正。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西周雏形,秦朝形成,汉唐宋加强,元明清顶峰。 3、解释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权:权力的高度集中 导入新课:

导入1:在四大文明古国里,中国是唯一五千年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但是对于远古的历史,我们只是从史书上得来,在以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确切纪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那么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这一千多年是怎样更替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对中国史学界是一个考验,甚至有外国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1996年开始,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领域的4名首席科学家,带领44个课题组的200多名专家,经过4年多的时间,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断代工程"呢?简而言之,即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断清楚.同学们知道这项伟大工程使我国确切的历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吗?从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这项工程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决了历史的悬疑问题。历史的发展也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例如在民国初年,我国考古学的严重落后,至使华夏文明的起源都有东来说,西进说等众说纷纭。 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体年代吗?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吗?可以说,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那么夏商周的国家运作机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学家钱穆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我们不能一谈到封建制度就觉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实中国的考试选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来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最早学习这一制度(西方是政党选举制度);户口调查制度,中国自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9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一轮复习教案

一、1787年宪法 (一) 背景: 1、 政治前提: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结束。结成松散的邦联,美利坚 合众国诞生。 2、 弊端:松散的邦联政府难以稳定统治秩序和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 3、 面临的问题:既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 ,又要确保共和制。 4、 思想:启蒙思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麦迪逊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 5、 目的: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只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稳定统治秩序。 6、 1787年5—9月,由华盛顿主持的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 (二) 内容 ① 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州政府有很大的自主权,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②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原则: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 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③ 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共和制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④ 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 二权分立 (三)评价 积极: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互相制衡 枢力系部乎 中权体内的衡 总统内阁 行政 总统内阁的关系: 恙址任命内阁, 内阁对总统负责; 总统是权力中心 法官任期: 参众两院 ----------------------------------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 必须经參议院确认 联邦汕院 司法 大辻官除 非渎职任 期终身

①美国成为一个实行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提供制度的借鉴。 ②它创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至今行之有效,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消极: ①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存在种族性别歧视。(印第安人、黑人、妇女);忽视公民的个人权利 ②没有废除奴隶制 ③州权主义浓厚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背景 ①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州”取代邦联,成为基本的地方机构。 ②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 ③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根本);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公开退出联邦,发动叛乱。 2、维护统一的斗争 ①武力维护统一:内战一开始,林肯总统就提出了“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内战结束后,北方胜利。 ②法律维护统一: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 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影响: 1)政治:维护了统一与稳定 2)经济:促进了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三•两党制 (1)形成: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发展 ①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 ②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 ⑶特点 ①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 ②政治选举都受两党操纵。 (4)实质:无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5)影响(特点) ①美国的政治选举都受两党操纵,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②两党制是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制衡,互有竞争,有利于提高廉政水平,加强监督,增强革新力量和速度。 ③两党互有牵制,造成资源浪费、效率降低、职责模糊;降低办事积极性;稳定性变差。 ④两党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可能不同,但都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⑤人民群众可以借两党的斗争实现一定的民主权利 知识拓展: 1、[误区警示] 国家结构形式与政体: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教案 岳麓版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岳麓版 单元归纳: 1.一条基本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 2.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 六七十年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 格局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3.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当 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 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 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 不可逆转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 (2)苏联则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美推行反苏、反共政策。 2.经过: (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2)“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杜鲁门主义的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3)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1949年苏联则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与之对抗。 (二)“冷战”进一步发展 1.柏林危机:美国利用危机加快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使德国不可逆转的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 2.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1)1949年北约建立(目的: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55年华约建立(目的:对抗北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 正式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