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第五代”电影的画面造型语言

从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第五代”电影的画面造型语言
从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第五代”电影的画面造型语言

从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第五代”电影的画面造型语言 从纪实美学到影像美学——第五代电影的画面造型语言 作者王英莉 【摘要】在电影语言和形式创新的意义上,第五代最大的贡献在于一 种更为全面的电影化,体现了造型的纪实性与意念性相融合的特点,带有 强烈的作者电影的特征。 第五代电影以空前的对电影语言的高度自觉,颠覆了影像作为叙述故 事情节工具的传统电影观念,解放了被封闭在故事情节之中的影像,使之 成为影片独立的表意元素参与剧作。 【关键词】第五代电影张艺谋影像美学黄土地 1039691002-6916201210001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 创作者比较自觉地追求影像造型, 始于第四代。 这之前的电影,大都是重内容而轻表现形式,其间虽也曾依稀出现过 一些电影造型意识的萌芽,但只是一种半自觉的创作心态。 在当时的电影观念中,摄影、美术的影像造型仅仅作为背景性的元素 存在, 权当一种电影记录工具, 而影片也主要通过情节的积累来叙述故事、 塑造人物形象,以实现电影的教育和认识功能,对电影的审美功能往往不 自觉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忽视。 一、第四代影像本位意识的觉醒

受安德烈· 巴赞纪实美学和影象的本体论的影响,在电影造型意识上, 第四代开始觉醒,推出一系列在电影语言上具有探索性质的影片,如《小 花》、《邻居》、《沙鸥》、《生活的颤音》等等。 在此之前,电影过于讲究故事性,影片中叙事因素占着绝对的主导地 位而造型因素往往被忽视,第四代电影打破了偏叙事因素的传统而开始重 视电影的造型因素。 第四代追求生活的逼真,并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造型上的美感。 对真与美的执着追求,是第四代电影造型意识最重要的特征,形成了 第四代的纪实美学。 第四代也开始尝试使用表现性电影造型。 影像本位意识的觉醒,是第四代电影不同于以前的传统情节电影的特 征之一。 第四代对电影造型的探索和追求,范文先生网 为第五代电影造型艺术体系的建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换言之,第 五代电影造型意识的强化以及所取得的巨大的艺术成就,究其根源,在很 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第四代电影先驱者的引导。 从影像特征上看,在第五代的学生时代, 《我们还年轻》、 《小院》、 《红象》 等, 就已经显露出他们影像造型意识的觉醒以及群体创作的雏形; 在其创作初期,强烈张扬的个性,浓烈地运用色彩、光线、构图等造型手 段,影像冲击力作为探索的原动力在成熟期,更广泛地与当代社会、人文 及历史对照的主题相结合,影像更具有成熟的美感,饱满的力度。 对造型表意能力的发掘,给予第五代电影人以广阔的创作思维空间,

对影像造型不再是对环境、实物逼真性的再现,而是进行风格化的处理, 使之成为影片创作者或人物情感情绪的外化,不再是简单的物质空间或社 会生活空间,而是创作者心理和心灵的空间,成为意象化的象征空间。 二、第五代对画面造型的突破 第五代电影最重要的创作特征可以用影像美学一词概括。 在电影语言和形式创新的意义上,第五代最大的贡献在于一种更为全 面的电影化,超越了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体现了造型的纪实性与意念性 相融合的特点,带有强烈的作者电影的特征。 第五代开始使用电影语言来表达思想观念,其强烈的造型意识既扩大 了电影的表现功能,又抒发了艺术主体的个人化情绪经验,是以一种影像 美学更新了中国传统电影的影戏美学。 在艺术上,儿子不必像老子,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 艺术上的重复是衰落的标志。 第五代电影最大的艺术成就之一在于电影造型意识的突破,一种更接 近电影本体的对传统电影观念的反叛——对过去造型观念、思维定势的反 叛,在造型中渗透了主创人员的主体意识、思想感情,将造型语言作为电 影的第一语言,从影像造型出发结构影片的创作构思,使电影创作更接近 电影本体。 由此,第五代的造型观念对传统电影创作中的思维定势和基本经验形 成了很大冲击,并导致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电影整体形态的革新。 第五代电影属于导、摄、美三位一体的集体创作,摄影师、美术师成 为银幕影像剧作的创作者,而非参与者,美术师的场景空间,摄影师的镜

头画面,对色彩、线条、影调、构图的情感化处理,均纳入银幕造型语言 的范畴。 而有张军钊任导演、张艺谋任摄影,何群任美术的电《一个与八个》 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就是电影创作的造型意识已经崛起。 他们在中国银幕上以空前有力的造型语言和视听表现力,向人们证明 映象的功能。 在宏观的历史文化意蕴中,那些高度写实又浑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 朴逼真又达到了象征概括的声画构成,色彩、影调、节奏的风格化所创造 的意象,以及单镜头特性和蒙太奇特性的双重发挥,都给封闭在情节叙事 传统和‘影戏’电影中的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经验。 正是这种电影造型观念的确立,构成了第五代对中国传统电影模式的 革新。 三、第五代电影的造型之美 由此,第五代电影在形式上的造型意识的崛起,影像本位的建立,对 影戏的反叛被视作中国电影走向现代电影的最重要特征。 随着《一个与八个》张军钊导演,张子良、王吉编剧、张艺谋摄影, 1984 的出现,中国电影实践从真实美学进入了影像美学阶段。 《红象》导演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摄影曾念平,美术宁兰新、 冯小宁是北京电影学院 78 级的毕业作品,也是第五代集体合作完成的第 一部公开发行的电影。 在这部影片里,已经显露了第五代影像造型的雏形,是第五代的第一 声吼叫。

是张艺谋作为主创人员的首次实践拍片。 在拍摄准备时期张艺谋就开始极力说服大家,在一些分镜头上采取不 完整构图。 还提出要拍摄出野、怪、乱、黑的特色。 可能是摄影师太多的原因,《红象》在摄影风格上并不统一,能明显 地看出不同摄影师进行了不同的尝试。 尤其是开头段落,作为全片为数很少用灯的片段,加上几个画面的开 放式构图,从用光到构图,在当时的环境下都显得极端而大胆,可以说是 后来的《一个和八个》在影像风格上的预演。 《红象》和《一个与八个》开启了第五代电影的序幕,也是实践影像 美学的重要作品,成了新时期电影创新的一个转折点。 其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视觉造型和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重大突破。 《一个与八个》以黑白基调为主导,在造型语言上发挥了非比寻常的 表现力, 对总体印象完整的把握下, 大胆运用非传统构图, 超常的大光比, 大量的静止镜头,黑白色块的雕塑感,人物造型的非程序化,给观众造成 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那些时而残缺,时而压迫的视觉结构,把囚犯的恶行、心灵的扭曲以 及人格瞬间觉醒的张力表露无遗。 影片的摄影注意使用版画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凝重与力度。 全片的色彩基调主要突出黑、白二字,力求用最简单的色彩要素将画 面表现得更完善、更丰富、更有冲击力。 《黄土地》 充分调动摄影和美术造型手段, 单纯的色彩, 简洁的构图,

沉稳的风度更加成熟,以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出黄土高原浑朴雄伟的独特 之美,并且摄影直接参与了影片的意义制造,甚至脱离了影片简单的故事 线索,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从《黄土地》获得的几项国际摄影大奖,可以看出它的摄影是如何的 突出,导演相比之下黯然失色。 以致于香港评论家白杰明认为《黄土地》最突出的成功之处,无疑是 张艺谋的摄影。 1986 年,陈凯歌和张艺谋再度合作的《大阅兵》,延续了张艺谋在先 前影片创作中所追求的造型风格。 与《黄土地》不同的是,《孩子王》呈现了一个相对朴素、相对现实 的世界。 人成为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主体, 叙事的因素得以增强, 但这里的叙事, 已非因果故事情节的链接,而是与表意的影像符号交织在一起的理念性的 思考,人物形象、人物言行和事件都是思考的对象,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思 想,充满了历史、文化和自然、生命的哲学寓意。 黄建新说构图、色彩空间应当力求起到剧作作用。 虽非同一导演的作品, 但 《黑炮事件》 在造型上却与 《一个与八个》 、 《黄土地》有着同样的追求和突破。 影片挣脱了纪实主义的缰绳,……它采用超常的角度,变形的技法,试 图在忠实于外部世界整体真实的基础上,创造富有表现力的寓言视觉效果, 使观众获取某种引申性的意象。 它没有通常的景深透视,在内景拍摄时正面是一堵墙,拍外景时用巨

大的机器设备把画面堵住,不让人看到远景的延伸。 在色彩与光线方面不采用富有层次的表现方式,而是运用大色块和正 面光,以此象征和渲染影片的意味。 在色彩设置上,摄影和美术通过对某些色彩元素的突出强化,甚至在 造型领域的极端化扩张,以达到色彩表现的风格和主题效果。 《黄土地》改编自《深谷回声》,原本描写的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的山庄美景,后经改编,主创人员坚决舍弃了绿色,而着重表现黄土高原 的本色。 但 《黄土地》 不拘泥于对物象本色的复现, 摄影师通过对色温的调整, 滤镜的使用,光线的选择,把本来浅黄或淡黄的土地拍摄成敦厚、沉稳、 朴素的土黄,表现了摄影阐述中天之广漠,地之沉厚的意境。 翠巧结婚的洞房,红盖头、红衣裤、红被褥,使整个房间一片通红, 通过红色来反喻封建婚嫁制度的残酷。 《黑炮事件》中,影片中的白色和黑色的对比使用是色彩语言的一大 特色。 最突出的场面是第一次公司党委会上,在几乎是全白的场景中,包括 白墙、白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椅套、白开水,人物一律白上衣,只 有人的头发和裤子以及大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统一的单色对比,静态造型造成时间对心理的逼近与放大。 《一个与八个》 通过段场的色彩配置, 有开头的黑色, 到中部的红色, 再到结尾的白色,黑的压抑,红的残酷,白的壮烈。 使色彩的变化和剧作情节相适应,有力表达了主题。

《红高梁》的摄影师通过镜头滤镜对色彩进行强制性配置,当我奶奶 在鬼子机枪的扫射下应声倒地,鲜红的高梁酒破罐而出特写,英雄好汉们 手举冒着愤怒火焰红色的高梁酒台坛子冲向鬼子汽车中景,鬼子汽车爆炸, 红色在烟火中弥漫 了整个银幕全景, 这时, 太阳出现日蚀现象, 银幕上所有的形象, 天、 地、人、高梁全都变为红色,红色的高梁迎风狂舞、如血似潮。 色彩的自然属性消失了,升华为一种悲天悯人的召感着中华民族的惨 烈与悲壮的色彩之魂。 在画面构图上,第五代多采用开放式构图,以突兀的造型给人强烈的 视觉印象。 《一个和八个》采用了大量的不规则构图以破除平衡,人常常被挤压 在银幕边角,只露出半边脸或一只脚。 而《黄土地》的构图沉稳、冷静,有时透露出一种温暖的艺术旨趣, 张艺谋说《黄土地》的构图不是《一个和八个》那样的力的震撼,而是静 的恬美,构图不求奇特大胆,而求朴实完整。 《一个和八个》 采用 1166 的遮幅银幕, 在横向左右空间里安排画面, 那么,《黄土地》则采用 34 的普通银幕,在纵向上下空间里安排画面。 在《黄土地》中,地平线被安排在画面偏上,广阔无垠的黄土占据银 幕的 77,天地日月、草木万物充盈着画面,人则被挤压到边缘,占据极小 角落或成一个黑点,近乎于蝼蚁般渺小无助。 这样的构图不仅超越了情节叙事,超越了我们所熟悉的人文意识对叙 事环境、人物和事件的思考,也非一般意义上的对纯粹的历史和文化及其

所设定的各种主题的理性反思,而是展示了我们生存的原始图景和既定的 历史模式之间的隔阂。 同样, 《黑炮事件》 也有类似的经营位置, 庞大的机器, 渺小的人物, 人不时地被遮挡在机器后面,喻示工业社会人与物的关系。 在光学镜头的应用上,第五代喜欢长镜头的固定摄影,镜头的运动基 本是凝固的,有时甚至是定格。 如《猎场札撒》这部影片台词很少,造型语言在影片中发挥了主导作 用。 全片长 115 分钟,而不足 150 个镜头,要比常规的镜头少一半。 《黄土地》 中拍摄黄土地、 黄河时的固定镜头, 节奏缓慢得令人窒息, 隐喻中国历史的缓慢与沉重。 而在《代号美洲豹》中,每当交代劫机现场之外的画面时,总是利用 大量静态照片的快速切换,以此营造劫机的紧张气氛。 《一个与八个》的摄影阐述写道考虑到影片强烈、深沉、浑厚、悲壮 的基调,全片以静止的镜头为主。 使视觉因素具有雕塑感,充满着一股阳刚之气。 四、结语 第五代电影在构图、用光、色彩和镜头的运动上,有着明显的主观化 色彩,传达着创作者的探索意识和对某一历史时期某一事件的主观理解。 第五代电影以空前的对电影造型语言的高度自觉,颠覆了影像作为叙 事工具的传统观念,而追求深度风格的影像表意造型符号,以风格化的光 影、色彩和场面调度创造了充满象征性和开放性的造型意象,解放了被封

闭在故事情节之中的影像,使之成为影片独立的表意元素参与剧作。 每一部影片都竭力创造出电影典籍中所没有的新的影像词汇、画面风 格和语言特色,使其表意电影语言的每一个语素色彩、光影、造型、画面 都获得独立的审美价值,摆脱传统电影情节的束缚,表达创作者哲学思辨 的理性智慧和对中国历史民族文化深刻幽远的反思,寄寓他们对古老中华 无限崇高的忧思和诗意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第五代导演创造了一种揭示古老中国历史话语的新的 电影语言。 致读者——写在 2012 年 5 月 刘斯奇 五月,艳阳和煦,春回大地。 五月,百花吐艳,一片芳菲。 就在这让人放飞心情的美丽时光中,迎来了《电影评介》生命中具有 历史意义的一次转折 2012 年 1 月 20 日颁发的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 导小组文件· 黔文改通[2012]1 号,《贵州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 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电影评介》属转企改制的报刊出版单位,并转 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2 年 5 月底前完成转企改制。 由此,2012 年 5 月,便将成为与《电影评介》相依相伴了十三年的我 一个值得永远回忆的日子, 也由此, 思绪与目光便不由自主的投向昨天…… 1999 年,《电影评介》在迎来它创刊二十周年庆的同时,也迎来了出 版物改革的历史大潮,在市场经济这个全新的历史环境中,走向市场,自

负盈亏,成为《电影评介》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为了谋求刊物的发展空间,借助改革带来的新观念和新意识,《电影 评介》的主办单位由之前的贵州省电影公司变更为贵州省文化厅,在征得 出版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同意后,1999 年 9 月 16 日,我和《电影评介》一 起走出大山,从贵阳来到那个年代国人向往的充满改革梦想的天堂——深 圳,合作伙伴是深圳×××电子有限公司。 2000 年, 《电影评介》从双月刊变更为月刊,到 2000 年下半年, 《电 影评介》的发行量便增至 25000 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发行量较之 1998 年前后增加了约 12 倍。 2001 年,《电影评介》被中国新闻出版总暑授予社会效益好、经济效 益好双效期刊称号,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期刊展。 双效期刊标志从 2002 年第 2 期· 总第 247 期开始至今,按照总署下达 的规格和要求刊登在《电影评介》的封面上。 2004 年 1 月,《电影评介》终结了与深圳×××电子有限公司的合作, 与国内音像界有名的龙头类企业——广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 十年的合作协议,《电影评介》住深圳办事处随即迁至广州。 与此同时,根据 2003 年 12 月 30 日印发· 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文件· 黔新 出报刊[2003]9 号· 关于《电影评介》实行管办分离的通知, 《电影评介》 主办单位变更为贵州省文化馆,我也随刊物一起调入贵州省文化馆。 2004 年底公布的北京大学 2004 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 《电影评介》榜上有名。 2005 年 1 月 20 日,广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经营的《电影评

介》这个项目亏损为由,单方面宣布终止与《电影评介》的合作。 2005 年 3 月 16 日,我与上海××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就合作事宜达成共 识,《电影评介》在上海这个新的环境里开始了新一轮的充满着希望的努 力与拼搏。 尽管上海××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动用了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但合 作方之前颇为乐观的市场预期却一直没有出现,当日历翻到 2005 年 11 月 时,上海××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以适应市场为由提出一个极其苛刻的要求更 改刊名。 当我告诉对方这个要求无法满足时,对方便以此为由终止了合作。 2006 年,《电影评介》从月刊变更为半月刊。 2006 年 3 月 3 日, 我与上海正刊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就合作事宜进 行交流与沟通,半个月后——2006 年 3 月 20 日,与上海正刊文化信息咨 询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正式签订,合作年限首次定为个位数。 这次合作的目光,集中在《电影评介》入选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 要目总览》的意义和价值上。 从 2006 年第 9 期 4 月上,总第 302 期开始,《电影评介》离开了延 续 27 年的图文并茂的办刊路线,转型为理论研究。 《电影评介》从 1999 年开始走向市场,经过八年在市场经济中的摸 爬滚打,从 2006 年开始,终于摆脱了亏损的阴影,我也因此感受到一种 久违的轻松。 2010 年 4 月,《电影评介》结束了自 1999 年以来与民营公司合作经 营的运作模式,回归故里,恢复杂志社对《电影评介》完全的独立运作,

一直到今天。 2011 年,《电影评介》获由龙源数字传媒集团龙源期刊网、期刊网络 传播研究中心、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颁发的 中文期刊网络传播 100 排行证牌《电影评介》荣膺 2011 年度中文期刊网 络传播国内外阅读排行期刊。 以上文字是十三年来我与《电影评介》足迹的简略实录。 十三年过去了,但十三年来留在记忆中的酸甜苦辣却无法被简略。 因为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在我们的人生中能有几个十三年?在我们 可以工作的时限中,能有几个十三年? 也因此,当承栽了十三年生命的记忆直面 2012 年 5 月这个历史时刻 时,在不知不觉间,心底与眼前便浮现出一千多年前李白留下的千古绝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现实中的我与李白的诗句,似乎是完全的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心的 深处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受却又挥之不去,间歇的瞬间,才感觉这 二十八个字中所蕴含的情怀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的,只可心领神会而 已。 但小我毕竟是小我,当个人的情感让位于现实的理智时,一种欣慰、 一种振奋便随即成为精神的统领。

虽然说从 1999 年开始《电影评介》就已经按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与 管理,但《电影评介》毕竟还不是完全彻底的、名正言顺的企业,这种因 社会原因而构成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制约着《电影评介》的 发展。 做大,做强,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今转企改制潮流中的最 强音。 一个独立的杂志社较之一个期刊传媒集团,无论实力、影响、发展…… 方方面面都不可同日而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发展规划中,《电影评介》的读者定位、 发展方向、栏目结构、版式设计……也许会延续目前的基本格局,但也许会 面临全新的调整……不管未来走向如何,以 2012 年 5 月为界,并转当代贵 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之后的 《电影评介》 , 借助转企改制的时代潮流, 借助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大平台,必将迎来一个充满活力、 充满希望的未来。 衷心祝愿《电影评介》的明天比昨天、比今天更美好,更精彩,更辉 煌。 2012-5-15 于贵阳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电视画面编辑》题库

《电视画面编辑》 《电视画面编辑》学习资料 (1)什么是电视编辑?为什么要进行编辑? 答:①将电视创作前期拍摄的画面,经过选择有顺序地组接成一部结构完整、内容连贯的影视节目的这一过程;②由于导演的主观设想往往和拍摄实际情况有矛盾:a场景段落转换和造型设计的差异;b场面调度影响人物动作语言的连贯:戏剧动作、场景转换、段落构成、声画配合等需要重新组合。 (2)如何理解电视画面编辑? 答:①是高度的创造性活动;②是艺术性和技巧性的有机结合;③是编辑渗透着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内容,是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 (3)电视画面编辑的性质是什么? 答:电视画面编辑是创作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多个环节、多人合作,既是记者、又是导演。节目结构和镜头取舍的执行者)。 (4)电视编辑的主要任务? 答:①动作的分解与组合{(把影视中的人和物)运动着的人和物的动作,分解成各个单位独立的影视画面,在将这些单独的零散的动作画面重新组合(还原)成为连续运动的整体}; 动作: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动作分为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 ②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塑造蒙太奇形象是剪辑的主要任务) ③是视听语言的再创造;(视听语言准确流畅才能完美表现故事清洁和人物思想情感) ④是导演艺术的组成部分;(蒙太奇渗透在导演构思和编辑全过程) ⑤剪辑艺术的独创性。(创造全新的蒙太奇形象) (5)电视编辑的手段有哪些? 答:①镜头选择;②动作取舍;③造型匹配;④时空处理;⑤声音组合。 (6)剪辑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结构严谨;②语言通顺;③节奏明快;④主题鲜明;⑤再现生活。 (7)电视节目制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答:①前期阶段:A、确定选题;B、案头准备工作;C、选择采访对象;D、撰写采访拍摄提纲;E、组织场面调度;F、做好拍摄场记(场记表); ②后期阶段:A、整理前期零散素材,建立节目相关形态;B、选择画面进行声画排列组合; C、叙述事件、连贯动作、处理时空、组合画面、转换场景、结构段落。 (9)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样的? 答:帧秒镜头语汇句子段落节目 (10)电视画面编辑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答:1、准备阶段:①熟悉素材;②全面形象构思;③寻找素材补救措施;(组合、补中性镜头、素材)④撰写编辑提纲;(a总体结构设计;b安排段落镜头;c时间长度分配;确定情节点位置;) 2、编辑阶段:①整理素材;②镜头选择;(技术质量、美学质量、影像质量、叙事需要)※基本编辑方式:一、从创作习惯上分: A:粗编:根据节目表达需要和时长规定,将镜头大致串在一起,完成节目大致结构形态。B:精编:对初编片进行调整、修改、包装,以达到播出标准。 二、从镜头连接的技术方式上分:

演讲的手势语言

演讲的手势语言 一:表情 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使情感表达得真切、具体、形象,渲染作用很大。如高兴时拍 拍手,悲痛时捶胸,愤怒时挥舞拳头,悔恨时敲前额。翘起拇指或鼓掌表示钦佩、赞扬; 双手摊开表示真诚、无可奈何;手摸后脑表示尴尬或不好意思;挥手用力下砍表示坚决果断 的决心或态度;见面时伸手,手掌向前伸,手心向上,胳膊微曲,与别人紧握表示友好和 欢迎等。表情性手势是演说人内在情感和态度的自然流露,鲜明突出、生动形象地表明自 己的观点、情感,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西方政治家在一些盛大的群众集会上演讲 之前,面对热烈鼓掌的广大听众,他们往往会用双手举过双肩,手心向外,向听众摇摆, 表示对听众的欢迎致以礼貌性的谢意,以及恳请听众可以停止鼓掌,以便他开始演讲。表 情性手势语在演讲中运用得最多,其表现方式和涵义也极为丰富。 1917 年5月14日,列宁在演讲台上,时而来回走动,时而有力地挥动双臂,时而俯身,那激昂的声调,适当的动作,给人以无尽的感染力。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心,对人民 的爱,对敌人的蔑视,是他演讲时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因而在演讲中,他总是那么热情洋溢、精神振奋。列宁的演讲,列宁的激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成份。他不以美丽的词 藻来哗众取宠,不以无病呻吟来博取同情,而是以自己坚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是 非功过的正确认识来激励、鼓舞群众,号召他们起来斗争。 二:达意 用手势表明具体内容,直接指示了演讲者要说的事物,或者表达特定含义。如招手表 示过来;连连摆手表示反对或不要;挥手表示再见或叫人走开;用手指自己表示谈论自己及 其有关的事等。又如,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曾多次为党政军干部作演讲,他把内容归纳为一、二、三、四或甲、乙、丙、丁,并且边讲边用右手扳着左手指,一个一个 地数,其手势语含义直截了当。当说到“你”、“我”、 “他”,或者“这边”、“那边”、“上头”、“下头”等等,都可以用手朝相应 的方向指一下,给听众以实感,让人明白其中的意思。 再如,列宁在演讲时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手势。当起义的工人、士兵攻下冬宫之后,列宁快步登上讲台。他面向台下群众,就像大乐队的指挥,身势稍向前倾,右手掌向前果 断有力地推出。沸腾的冬宫顿时鸦雀无声,列宁震荡环宇的声音开始传向世界……列宁的 这一手势,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前进的方向,感受到了巨大的力量。多少年来,人们一看到 或想到这一形象,就会对列宁油然而生敬意。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演讲稿演讲手势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有多种复杂的含义,一般可分四类,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的手势为情意手势,也叫感情手势。表示抽象的意念的手势叫象征手势。模形状物,给听众一种具体、形象感觉的手势叫形象手势,也称图示式手势。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称为指示手势。有人总结,常见的演讲手势有上举、下压和平移等几类,各类中又分单手、双手两种。每种又可以作拳式、掌式、屈肘翻腕式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蔑视活無所謂,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等等。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达愤慨、决心。讲话的手势大有讲究,但不是靠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是在讲坛上,随着演说的内容、听众的情绪、场上的气氛,在演讲者情感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喷射出来的。至于选择单式手势还是复式手势,则要看内容的要求,会场的大小,听众的多少,表情达意的強弱而定。手势语言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规定的角度,不受先人的制约,也无需导演的引发。它象体操动作一样,绝不是用一个模子套出来的,它需要自己创造。但对于初学者总会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如听演讲、看电影时,注意揣摩,作点积累,这样在演讲时就可以顺手拈来了。演讲中的手势语言相关内容:演讲时的30种手势

演讲的手势可以说是“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出实践。下面介绍演讲中常用的手势三十式。 演讲手势的基本规范 在演讲中使用最多、动作最大的要算手势了。它可以随着内容的需要向上、下、左、右、前、侧各个方向挥动。就是在同一个方向还可以有手心向上、向下、向内、向外之别。还可以用拳。手势可单手,可双手。这些都没有机械的规定。 三种演讲中比用的手势 演讲中,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部位,它包括从肩膀到手指的活动,还有肘、腕、指、掌各部分的协同动作。是态势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演讲起着重要作用,是演讲中演的重要手段之一。 演讲中的肢体语言是掌控他人的力量 在约会中,你更看重对方的什么?美貌、个性、幽默、谈吐,还是别的什么?外表很重要,在第一节里,我们已经看到,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外表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它是一笔财富。不管你承认与否,这是的确存在的事实。 演讲中的反驳手势 我要反驳一些荒诞的说法:伸出手掌并持平。不对。手掌对你一定要自然。当你对黑板或图表做手势时,站在一边,侧对听众,拇指向内,手持平并正对黑板。又错了。在观众能看见你的情况下尽量用最自然的方法指示。 演讲中常见的“强调”手势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电影中的悲剧美学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经指出 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能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关于黑色幽默的说法,正确的是 答:黑色幽默以荒诞消解了传统喜剧的滑稽,以沉痛的无可奈何的苦笑替代了传统喜剧轻松开怀的笑。;黑色幽默以荒诞性消解了传统悲剧的严肃性;黑色幽默以绝望的惨笑替代了悲剧的痛感,大悲转化为大笑;黑色幽默中,人物的悲剧抗争精神转化为无可奈何地顺应 对于悲剧主体,尼采说过 答:当不可能骄傲的活着时,就骄傲的死去;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生与死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麦克白》、《理查三世》中的主人公 答:都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表现他们特别的意志和力量;在激烈的悲剧冲突中,迸发出强烈的生命意志;有其独特的悲剧审美价值 伟大人物的悲剧性具有高出一般人的 答: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电影《天使之城》中,赛斯和玛姬的爱情悲剧 答:从现象看,这是主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出现了差异,主体意志对自身行为出现了失控而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从认识论看,这是主体的欲望意识超过了自身能力与自身现实条件允许,从而发生逆料的结果;赛斯对变成人类有明确的动机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付诸行动,毫无顾忌其他的因素。以至于自己的积极行为直接促成了、或参与合成了自己和玛姬之间的悲剧;是悲剧主体动物动机与结果悖反的悲剧现象 以下属于英国美学家斯马特对于悲剧看法的是 答:如果苦难落在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的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出坚毅和斗争的时候,才有真正的悲剧,哪怕表现出仅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灵感,使他能超越平时的自己;悲剧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的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奔逃,即使他的努力不成功,但心中却总有一种反抗 在电影《月亮河Water》中,"寡妇之家"里唯一留着长发的女人不是 答:莎肯塔拉;楚娅;杜马提 影片《爱有来生》中,陷入"两难"境地中的是 答:阿明;阿九

第一章笔记、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焦距镜头)解读

第一章笔记、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焦距镜头)解读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难点 第一讲画面造型语言 , 视听语言的构成; , 了解视听语言的基本构成; , 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1、视听语言概述 , 熟悉景深的概念以及镜头类别; 叙事表现功能; 2、景别 , 掌握景别的划分与表现功能; , 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 面造型特点及应用; 3、景深与焦距 第一节视听语言概述。 1、视听语言最小单位——镜头 2、镜头的三个概念: A、物理——光学透镜 B、拍摄——开关机之间拍摄的画面 C、剪辑——两个剪辑点之间的画面 3、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为电影诞生日 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禁锢的摄影机:由一个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 4、影视声音包括:音乐、音响、人声(对白、独白、旁白) 5、影视声音发展:无声电影——现场乐队伴奏——胶片同步 记录——后期配乐——有声电影 6、视听语言:它是影视特有的一种语言,同时依托视觉、听 觉两种感觉器官,以画面和声音的综合形态进行表达,并

形成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播。 1 第二节景别 1、景别概念: 画面所展示的主体形象,如人物或景物称为“景”,摄影机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为景别。 2、景别大小变化方法: A、由摄影机与拍摄对象间的距离决定 B、通过光学镜头的变焦来改变取景框范围,改变景别。 3、景别的划分标准: A、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为标准,凡拍摄主 体全貌均为全景,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 B、以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为标准,将景别划分 为: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4、景别分类: A、【大远景】 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现其范围和广度,是用来交 待空间关系的功能性景别。常用于片头或片尾。 表现功能:适于展示大的空间、环境、交待背景,展示 事件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的景物,给观众留下自由的 想象空间。 B、【远景】 被摄主体只占画面很小面积,画幅大面积为景物,主要 被摄人或物处于画面远处或深处。能看清基本形状,但看不 2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方法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方法 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进行思想、意念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人际交流的高级形式,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演讲中手势的运用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方法一、把手放到上半身来 1.双手不要自然下垂 这样每次要做手势时,都要把手拿上来。稍微有点怯场的话,手还没抬起来,动作就结束了,而观众的视线是集中在你上半身的。 3.正确的方法是双手放在肚子前 比如下图默克尔的作法。这样需要做手势时,手会自然伸出来。具体怎么舒服怎么放,可以合十,可以互握,随便你。 变体:如果想酷一点,可以一只手放在口袋里,或者其他,但是必须保证一只手在上半身。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方法二、不要事先计划手势

只要像之前说的那样,为手提供了足够的方便,那么在需要的时候,手势会自然跟上,这个不用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人手势少,有的人手势多,这些都是正常的。 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情绪,如果自己紧张或无聊,你的手势会自然把这些情绪也表现出来。如果自己本来就很High,或者极想说服听众,那么运用什么手势,你的手自己知道。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手势的演变由来: 1、切菜 将右手掌放于胸前,大拇指与食指之间角度大约为60-75度。然后向前切出,切出幅度分为三个幅度,小、中、大(左手同理)。 将手掌置于胸前是单手势练习的标准式,待您熟悉后可以自然运用,不用每个手势都把手置于胸前。 2、拍菜 将右手掌放于胸前,大拇指与食指之间角度大约为60-75度。然后手掌从胸前向前拍出。幅度分为小、中、大三个幅度。 3、扔菜 将右手掌放于胸前,大拇指与食指之间角度大约为60-75度。然后手掌从胸前向右划弧。幅度分为小、中、大三个幅度。

电视画面构图

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作业 1、什么是电视画面构图?有何特点?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电视画面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像对象及其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电视画面构图是电视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拍摄内容的重要形式。 特点---(1)动态随机性;电视画面构图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被摄主体的运动和摄像机自身的运动,画面中主体的位置以及画面形象间的透视关系都会改变,因此摄像者要对运动过程有一种预见性和总体把握能力,要准确地构图。以确保主体突出、布局合理。(2)整体连续性;一个完整的电视节目一般都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画面组成,每一幅画面表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要么是从上一个画面延续而来,要么向下一个画面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摄像者在构图时,不仅要从所拍摄的单个画面考虑,还要从上一个画面和下一个画面的整体关系和连贯性上加以考虑,形成构图的整体性和传情达意的连续性。(3)视点多样性;电视画面可以对一个被摄主体从多个视点、多个角度、多个景别进行拍摄,使主体形象和拍摄范围在变化中展现,使观众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丰富的视觉感受。(4)画幅和时间的限定性;电视画面大都遵循4:3或16:9的画幅比例,受电视播放限制,电视画面不能无休止的固定在屏幕上,这就要求在构图时充分考虑画面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整准确的传达给电视观众。(5)现场一次性;电视画面的拍摄大都是现场一次性完成,拍摄完的画面构图就确定了。对于那些电视直播节目,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尽量减少失误。 电视画面是一种空间艺术,还是一种时间艺术,在拍摄过程中,要根据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来选择、组织画面,形成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构图。 2、电视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有哪些? 电视画面构图中,光线、色彩、影调、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元素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形式元素。 光线---构图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离开了光线,万物就失去了色彩,构图就无从谈起。在电视构图中,可以利用光线来表示时间,突出主体,创造气氛,增强立体感和质感等。 色彩---世界万物是彩色的,由于人的视觉对色彩有特殊的敏感性,所以在电视画面构图中,一方面要将被摄对象的真实色彩准确还原,另一方面还要创造出和谐均衡的色彩构图。做到以上两点,客观上依靠性能良好的摄像设备和娴熟的拍摄技术,主观上要求对色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一般来讲,色彩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明度、纯度。 影调---指画面影响所呈现的明暗层次。构图中,还是画面构图、烘托气氛、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影调以亮度划分,可分为高调、低调、中间调。 线条---画面构图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活跃多变的要素。电视画面中的线条是从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抽象出现的,具有塑造空间感和立体感、表现节奏感的作用。可分为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和曲线构图。善于提炼、选择和运用不同物体的线条特征,是电视摄像构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有限的电视画框中恰当地安排线条走位置和长短,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质感---指人们对物体材料和表面结构的视觉感受,使人们对于周围不同物体的某种直观的感觉。大自然中万物有不同的之地,光滑的、粗糙的、闪光的、凹凸不平的等。质感得以准确表现的关键是用光。构图中,摄像人员要充分利用光线明暗变化来呈现物体的视觉质感,从而使质感表现的更加细腻。 立体感---人类在观察自然界中的物体时,能获得高度、宽度和深度的三维信息,而电视画面是二维的,只有高度和宽度,没有纵深,因此,在拍摄时,需要了解如何用二维的形式表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

浅谈现代电影中的悲喜剧 ---从美学角度

浅谈现代电影中的悲喜剧 ---从美学角度原来所谓的喜剧和悲剧并非日常生活中我们谈到的那样,而是一种美感经验形态,这是我学了美学后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把结局不完满、不尽如人意事件叫做悲剧,在电影中尤甚。但其实美学中所谓的悲剧其实是悲剧感,而不是戏剧形式的悲剧。而喜剧在日常生活中被误解的更多,很多人不明就里的将喜剧与被曲解了的悲剧相对比,认为喜剧就是结局完满的、合家欢乐的事件。美学上所讲的滑稽与喜剧的对象是人的性格与行为中乖谬背理,而当事人又自以为是的东西,由于它们与人性和人的生活的正常秩序的摩擦而愈加显得不近情理,但又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只是使当事人哭笑不得,于是,与此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才可以自由地发出智者的微笑或大笑。在现实生活中,将悲剧感和喜剧感表现的最为突出的艺术形式就是电影。 或许,对于人类而言,死亡是一个害怕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许是现在也许是不久的将来,但是无论是什么时候,生于安逸中的人对于死亡总是有一种难以预期的恐惧。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是光明澄澈的,只有经历过一些令人无法表白的悲痛或者其他,人们才能理解死亡这个词的涵义。对于有些人而言,死亡意味着终结,而对于有些人而言,死亡是人生的完满和意义所在。我们不能一一去经历那些让人成长的变故,但是和读书一样,看电影也是在经历着故事角色所经历的人生。近来我尤其热衷于电影,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是说实话,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韩国电影《和声》。和声讲的是在监狱里发生的故事,以母爱为线索,五音不全的女囚犯们最终完成了组织合唱团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处处充满笑声和泪水。女主角贞慧为了保住腹中的小生命奋力抵抗丈夫的暴力杀人;知识分子文玉则因无法忍受背叛,杀害了丈夫,被判死刑;由美将把那个对自己性侵犯的继父杀死,从此封闭内心,不再相信任何人。几乎每个登场人物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但是由乐观开朗的贞慧组织的合唱团却打开了大家心中的阴霾,但影片的最终,德高望重的合唱团指挥文玉仍然没能逃脱死刑的结局。影片的初衷除了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也从某些方面质疑了社会的变态人性,并试图引发人们对死刑的思考。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突然明白为何人们会对这类电影情有独钟,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花钱买眼泪。电影的结局虽然

电视画面有哪些造型特点

1.电视画面有哪些造型特点? (1)表现具象 电视画面在屏幕上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和符码来叙述情节、阐述主题、表达思想。再现和表现具象事物并调动人们的视觉感知是电视画面传递信息的一大优势。 (2)表现运动 记录运动,表现运动是电影的重要造型特性,也是电视的重要造型特性。电视画面再现的是运动的形象,表现的是形象的运动,电视画面存在于运动之中。表现运动是电视造型的灵魂。 (3)运动表现 电视画面不仅能够表现运动的物体,而且可以在运动中表现物体,由摄像机运动的轨迹,速度,方向等所体现出的运动表现是电视画面造型的重要方式和重要特点。 2.电视画面在电视节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位: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机成果的体现。 作用: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 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 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和构架在电视画面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 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表现主题的目的。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节目的基本单位,是电视摄像机成果的体现. 从本体意义上讲,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画面及附载其上的同期声,现场环境音响等,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性节目的拍摄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电视技术日臻完善,用摄像机记录画面形象并同时录下现场声已是轻而易举的今天,将画面与声音割裂开来认识的观念已经落后了. 电视画面是电视片结构,连接的载体和主干,它既是表现的内容,同时也是表现的形式.虽然有的电视片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线索可能是语言和文字,但都必须依附和构架在电视画面基础之上,在与画面的对位中完成连接,结构整体以表现主题的目的. 每个电视画面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意义,构成特定的画面语汇,但电视画面自身意义的再现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必须体现在画面之间的运动联系和相互关系之中.因此,具体到每个特定画面,除其个体表现意义外,还必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从画面之间关系的变化,组合中产生出大于画面简单相加的整体意义.而且,某些画面意义的深化和强化,要依赖于相关画面的铺垫,依赖于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意义关系.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有多种复杂的含义,一般可分四类,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的手势为情意手势,也叫感情手势。下是WTT小雅整理了演讲中的手势语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演讲中的手势语言 手势语言有多种复杂的含义,一般可分四类,表达演讲者的情感,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的手势为情意手势,也叫感情手势。表示抽象的意念的手势叫象征手势。模形状物,给听众一种具体、形象感觉的手势叫形象手势,也称图示式手势。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称为指示手势。有人总结,常见的演讲手势有上举、下压和平移等几类,各类中又分单手、双手两种。每种又可以作拳式、掌式、屈肘翻腕式等。手向上、向前、向内往往表达希望、成功、肯定等积极意义的内容。手向下、向后、向外,往往表达批判、蔑视、否定等消极意义的内容。如空中劈掌表示“坚决果断”,手指微摇表示“蔑视”活“無所謂”,双手摊开表示“无可奈何”等等。右手紧握拳头从上劈下表达愤慨、决心。 讲话的手势大有讲究,但不是靠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是在讲坛上,随着演说的内容、听众的情绪、场上的气氛,在演讲者情感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喷射”出来的。至于选择单式手势还是复式手势,则要看内容的要求,会场的大小,听众的多少,表情达意的強弱而定。手势语言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规定

的角度,不受先人的制约,也无需“导演”的引发。它象体操动作一样,绝不是用一个模子套出来的,它需要自己创造。但对于初学者总会有一个模仿的过程,如听演讲、看电影时,注意揣摩,作点“积累”,这样在演讲时就可以顺手拈来了。 下面介绍演讲中常用的手势三十式。 拇指式,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小指式,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不足道或藐视对方,这一手势演讲中用得不多。 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这一手势在演讲中被大量采用,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演讲中右手比左手使用的频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为面对听众手指太直,针对性太强。 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并用式,表示3、30、300--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用式。表示4、40、400-- 食指弯曲或钩形表示9、90、--齐肩划线表示直线,在空中划弧线表示弧形、 食指,中指,并用式,食指、中指分开伸直,其余三指弯曲,这一手势在一些欧美国际与非洲国家表示省略的意思,由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大量推广。我们在演讲中运用时一般表示21、20、200--

论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悲剧美学建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8619220.html, 论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悲剧美学建构 作者:赵明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 【摘要】《泰坦尼克号》是一出悲剧,而这出悲剧将悲剧美学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场视听盛宴,是一次令人难忘的审美旅程。本文以悲剧理论作为武器,从悲剧的根本因素(命运)、悲剧的灵魂(情节)、悲剧的艺术效果(净化)三个方面解剖这部电影的悲剧美学建构,总结出它的成功所在。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悲剧美学;命运;情节;净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40-02 一、悲剧的根本因素——命运 《诗学》是一部专门讨论悲剧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1]63悲剧摹仿的是人的行动,是由于人的某些过失导致的。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不是出于自然灾害本身,而是由于人的行动。这些过失,归根结底,是背后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命运,它是悲剧的根本因素。正如悲剧著作《俄狄浦斯》,主人公俄狄浦斯深受命运的嘲弄,虽然极力反抗却始终未能摆脱命运的魔掌。同样,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角杰克和露丝短暂相遇,一见钟情,干柴烈火之后转瞬熄灭,这是命运使然,无法抗拒。叶朗在《美学原理》中说“这种由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后果,从表面上看,却是由某个个人的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这个人来承担责任,这就产生了悲剧”,“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2]44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有人把悲剧快感的原因归结为安全感,卢克莱修说,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不过他又说,这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不幸感到快乐,而是因为我们庆幸自己逃脱了类似的灾难。”[3]41的确,观众可能会觉得当时这艘船上的人命不好,而又暗自庆幸自己不在那艘船上,这是一种心理矛盾。在这种矛盾中,观众的内心会产生悲剧感,对船上的人表示同情,这种悲剧感绑住了我们,压倒了我们。朱光潜说“悲剧感正如崇高感一样,宏大壮观的形象逼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无力和渺小。”[3]121在悲剧感中,这种力量呈现为命运,在命运这一双无形的不可逆的手面前,一见钟情的恋人永远分开,成为一出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杰克和露丝也从此心心相印,永远在一起。这也是电影结尾处露丝不愿交出那颗“海洋之心”给打捞者的真正意图。如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诗中的“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银杏叶,它是一个有生的物体,在自身体内分为两个;它又是两个合在一起,人们把它看成—个[4]276。 二、悲剧的内在灵魂——情节

浅论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弊病

浅论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弊病 [随着我国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形态也有了相应的结构上的变化,也就相应的产生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艺术。由于电视的普及与提高,人们已从读、听的时代进入了看的时代,这就是电视文化出现产生的必然现象。 眼下,电视文化正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趋势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由于电视文化在国内大量的传播,也就使人们的欣赏价值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分辨力和接受力优于以往。人们在开始时注意电视的表层,而今受众者也在研究电视艺术的内涵,他们对虚、假、直、白、露也异常反感。 当然,电视文化发展到今天,有很多观念性的东西,值得人们,特别是电视工作者去深刻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深层次的运用。 电视是语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画面语言:电视的本体语言。 2.有声语言。 3.造型语言。 从这三方面来说,我们目前电视屏幕上所出现的几种倾向,就违反了电视语言基本规律的概念,产生了不容易忽视的混淆。如:真实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等。 这些看似有定义的东西,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倾向,从而导致虚、假、直、白、露的流行。通俗超越了高雅艺术,造成了电视屏幕的噪声和视觉轰炸,把真正的电视艺术、严肃艺术挤到屏幕的一角,这种勿须多言的状况,受众心理是明白的。那么当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学术问题时,是否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呢! 电视是用画面语言去传播自己的文章、信息的。这正是它不同于报纸的根本所在。电视上有无声的画面,人们能接受,能看懂,但电视如出现无画面的声音,那就不是电视了。脱离了画面的本体,也就没有电视了。 而电视画面语言要遵守它自身规律的,如:剪辑,蒙太奇、轴线、灯光、构图、美学、乃至于色彩,流畅的电视画面语言,能清楚的表达出作者的本意,以直观的表象,给受众者以启迪和劝慰。 这种电视画面语言,不仅在新闻中、专题中,特别是在艺术片中,更为重要,然而目前不少电视节目,却语言莽拙,毫无意义,毫无指向,显示出电视画面语言的苍白无力。再则,目前电视上另一种倾向,就是越靠近生活就越平庸。所以摇摆镜头,跟踪镜头,那种丝毫与片中无联系的镜头,都一一用上,似乎这是最真实的,最生活的片子了。

影视美学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开卷考试。不用死记硬背,注意多把各种理论结合自己的观影经验(包括课堂观摩的)来理解,有些题目会要求举实例。 影视美学 美学研究什么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形象性、感染性、客观性)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移情性,如诗句的美) 什么是影视美学 一般认为,电影美学应是整个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部门或分科。它既与电影所反映的哲学观、社会思潮有关,为此要研究电影与现实的关系,与人的关系(外部的和内部的),也同电影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密不可分。 美学视域中的影视美学 (1)美学原理(基础)研究。如美的本质、审美关系的一般理论、美的分类、美的形态等等。 (2)中国古典美学。其中又可分为中国美学史和各种学术流派的美学观点的研究,如儒、道、佛的美学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等。(3)西方美学。包括西方经典(传统)美学,现代西方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抑或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反美学”)。也可从史和学派、思潮的角度去作研究。 (4)中外美学比较研究,重点是中西美学比较。(5)门类美学,如小说美学、诗歌美学、书法美学、音乐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影视美学、舞蹈美学、建筑美学等等。 (6)实用美学(技术美学),如音响美学、摄影美学、工艺美学、旅游美学、包装装潢美学、广告美学、服饰美学、设计美学等等。其中,有的也可包括在门类美学研究中,有的则多半应归属于审美范畴。 影视美学的多元化阐释 有的将电影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把心理学作为电影美学的基础,如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雨果·明斯特贝格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让·马扎莱的《电影与心理学》、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等。 有的是从“电影本性论”来表述自己的美学观的,如法国的巴赞和德国的克拉考尔、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照相本性论、形象本性论。) 电影本性论主要有两种观点: 1.照相本性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是一种通过机械把现实记录下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应该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在物象及其复制品之间不存在人的创造性的干预。 2.形象本性论。代表人物有苏联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法国的让?米特里等人。反对照相本性 论,认为电影有必要也有可能对现实进行选择、概括、提炼,因而也应当融进艺术家的主观思考和情感。 还有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的,往往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 更有从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分析电影美学的,这就出现了社会学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等等)。 影视艺术涉及很多方面,这就好比广播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想要做的好,必须要整合许多的元素 有其自身的核心元素影视美学可从多种角度来审视不要以纯文学角度去分析影视艺术 编剧固然重要(巧妇难为……)但不是全部 什么是好电影 好电影=好故事+合适的视听表现手法(或有特点的表现手法)

演讲手势30种

演讲手势30种 演讲的手势可以说是“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出实践,今天WTT小雅给大家分享一些演讲中的30种手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演讲手势30种 1.拇指式,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5.小指式,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不足道或藐视对方,这一手势演讲中用得不多。 63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这一手势在演讲中被大量采用,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演讲中右手比左手使用的频率大,手指不要太直,因为面对听众手指太直,针对性太强。 4.食指弯曲或钩形表示9、90、--齐肩划线表示直线,在空中划弧线表示弧形、 5.食指,中指,并用式,食指、中指分开伸直,其余三指弯曲,这一手势在一些欧美国际与非洲国家表示省略的意思,由前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大量推广。我们在演讲中运用时一般表示21、20、200-- 6.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并用式,表示3、30、300-- 7.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用式。表示4、40、400-- 8.五指并用式。如果是五指平伸且分开,表示5、50、500--如果指尖向上并拢,掌心向外推出,有向前,希望等意思,显示出坚定于力量,又叫手推式。 9.母子,小指并用式。拇指与小指同事伸出,其余三指并拢弯曲,表示6、60、600-- 10.拇指食指并用式。拇指,食指分开伸出,其余三指弯曲表示8、80、800--如果并拢表示肯定,赞赏之意,如果二者弯曲靠拢但未接触,则表示“微小”“精细”之意。 11.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三指相捏向前表示“这”“这些”。用力点表示强调,也表示数字7、70、700-- 12.O型手势,又叫圆形手势,曾风行欧美,表示 “好”“行”的意思,也表示“零” 13.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这一手势包容量很大。区域不同意义有别: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欢欣”“希望”;平放是“乞求”“请施舍”;手部放低表示无可奈何,很坦诚。

智慧树知到《电影中的悲剧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电影中的悲剧美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单选题】 (20分) “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说这句话的人是美学家C A.黑格尔 B.斯玛特 C.朱光潜 D.宗白华 2、【单选题】 (20分) “喜剧涂上了黑色,欢笑化为了感慨。人生很美丽,爱一个人,会发光。”这段台词来自于电影 A A.《美丽人生》 B.《辛德勒的名单》 C.《完美的世界》 D.《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3、【多选题】 (30分)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有两个主要特点BD A.生性懦弱的悲剧主人公 B.悲剧主体,也就是悲剧主人公遭遇到人生中巨大的不幸和苦难甚至是面临死亡。 C.对于人生中的苦难逆来顺受 D.悲剧主人公在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能力的最大发挥。 4、【多选题】 (30分)

1999 年,电影《美丽人生》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ABD A.最佳外语片 B.最佳男主角 C.最佳女主角 D.最佳配乐 第二章 1、【判断题】 (20分) 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的代表作品。A A.对 B.错 2、【判断题】 (20分) 当悲剧主体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束缚和局限,无法摆脱自身毁灭的结局,却又拼命反抗和挣扎,试图逃离社会习俗的钳制,这就构成了社会悲剧。A A.对 B.错 3、【判断题】 (20分) 电影《魂断蓝桥》1940年出品,风靡了全球近半个世纪。它的原名是滑铁卢桥。A A.对 B.错 4、【单选题】 (40分)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哈姆雷特,面对现实的各种复杂情况,思虑徘徊,犹豫不决。他的这种性格导致复仇延宕和自我的毁灭。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典型的(C) A.命运悲剧

《影视美学》—彭吉象(吐血整理笔记完全版)

影视美学彭吉象 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 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 (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 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的美学兴趣集中到这样一点,就是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来影响观众的心灵。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就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在我们的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的东西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现在完全把戏剧理论搁置一边,因为假如从戏剧出发,去寻找电影除了作为逼真的代用品外对戏剧有些什么补充的话,我们就会走进死胡同。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闵斯特堡着重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等。特别是深度感和运动感,可以说是电影影像感知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电影(包括后来的电视)所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艺术知觉形式。 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因而,如果把这种图像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这种平面性确实是电影技术构成的一个客观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看到的电影演出的特征。在看电影时,我们处在三维空间之中,影片上人物或动物的运动,都立即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深度感。"闵斯特堡强调指出,观众之所以能在二维平面的电影银幕上感受到三维立体的电影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造成了观众一种独特内心体验,使得观众明明知道图像是平面的,但却不能排除对于深度的实际感受,就是因为电影画面上的各种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显然,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闵·斯特堡进一步指出:“电影中关于深度的问题很容易被忽视,但运动的问题却迫使每一个观众都加以注意。看起来似乎电影的真正特性就在这里,而关于画面运动的解释也正是心理学家们必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的照片,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于是,当电影观众面对银幕时,他所看到的运动好像是真实的运动,但这种运动却是由观众自己的心理所臆造的,是由于观众心理复杂的思维活动,终于把单幅静止,的画面组织成连续运动的画面,使观众感受到了银幕上的运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闵斯特堡指出:“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