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随之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诸多行为,一方面大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与我们倡导的“和谐社会”极不和谐。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

文献综述

由于就业歧视问题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运用个人偏见理论、统计性歧视理论、社会排挤理论以及社会性别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其更客观、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社会问题。

一、个人偏见理论的研究综述

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把歧视看作是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指的是个体偏向于不同某些特定种族或性别的成员打交道。认为歧视来源于个人,包括雇主、雇员和顾客。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 S Becker, 1957)在1957年根据其博士论文出版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含义是某些人宁肯承担一定的费用,也不愿意同某个群体的成员打交道。不愉悦的感觉来自个人的偏好,用贝克尔的话说就是。“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代替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这种费用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如宁愿放弃一部分收入。贝克尔进一步论证到:“当歧视行为付诸实施时,为了行使这种特权,该人要么是为此直接支付费用,要么是放弃一部分收入。当把问题简化为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时,我们才触及到了偏见与歧视的精髓。”里斯金和鲁斯提出的“就业隔离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被歧视者限定在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理论。假设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如一部分男性雇主对女性雇员抱有偏见,即使女性与男性有相同劳动生产率,他们也只愿招聘男性,除非女性雇员与男性雇员之间的工资差别大到足以抵消对女性的偏见的程度,才会招聘女性。阿罗(Kenneth J. Arrow)拓展了贝克尔雇员模型,歧视与工作职位的竞争、工作中的摩擦、人们对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健康等的认识的不同有关。例如大多数白人对有色人种持有偏见,有些男性雇员不愿接受女上司的领导,或者有些人不愿与老人、残疾人一起工作,即使他们能胜任。雇员歧视对雇主的劳动力需求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雇主要留住有偏见的雇员必须支付更高的工资;二是减少雇佣受到偏见的雇员如妇女、黑人的数量,或降低他们的工资。这既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又可能导致企业生产产品数量的下降,最终结果是劳动力需求总量下降。卡恩(Kawrence M. Kahn)发展了贝克尔的顾客歧视模型,指出顾客有时对服务的提供者也会有偏见。如对于外科医生、司机等,顾客喜欢男性提供的服务;对于护士、导游、饭店服务员、空中小姐等,顾客喜欢女性提供的服务。被歧视的人员即使拥有相同的资质,但是其对企业的价值低于其它人,如果想要获得该职位,要么接受较低的工资,要么比其他人更高的资质。

二、其它理论研究综述

1.统计性歧视理论概述

1972年,美国学者菲尔普斯在《美国经济评论》正式提出统计性歧视理论,建立模型来解释统计性歧视问题。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统计性歧视的根据在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获取信息需要支付成本,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时,往往将求职者的群体特征推断为个体特征,这种做法会使不利群体遭受统计性歧视。如果不利群体额总体统计性特征中,个体差异越大,那么利用群体特征来推断作为甄选标准的代价就越高。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这仍是不完全信息下的高效率的做法,与雇主利润最大化目标是一致的。通常,雇主总是希望雇佣生产率最高的员工。实际上,雇主在有限的招聘时间里不太可能完全掌握员工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是多少,只能利用员工的个人一些与生产率有关的特征加以判断。例如雇主会收集一系列有关求职者的信息,包括年龄、教育、经验等。雇主还可能会采取一些筛选方法,如笔试、面试或者心里测试来补充一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在进行雇佣决策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融进一些特征判断来决定最终雇佣谁。利用求职者的性别、种族、教育背景或年龄因素来判断其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劳动能力决定雇佣取舍就是统计性歧视。

2.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

英国政府“社会排斥办公室”指出:“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们或地区受到的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的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Social Exclusion Unit,2001)。我国社会政策研究专家唐钧认为:“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而社会政策研究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所有的游戏规则都是双刃剑,在它使一部分人成为‘赢者’时,另一部人就会成为‘输者’(唐钧、王婴,2002)。”中华女子学院的石彤等认为,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多维的特点,并表现为被排斥者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心理诸方面的长期匮乏(石彤,2002)。清华大学李斌博士撰文指出,社会排斥理论主要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累积与传递。社会文化、社会结构、国家政策、现存的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制造了社会排斥,而社会流动率则反映社会排斥的程度(李斌,2002)。社会排斥的类型整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排斥成因方面来分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结构性的社会排斥与功能性的社会排斥。功能性的社会排斥就是指被排斥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因为自身功能上的欠缺而处于一种被排斥状态。

结构性的社会排斥则是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的一些社会排斥。社会结构包括通过制度确定下来的社会等级构成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结构与分层。

(2)从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出发,可以分为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以及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三个方面。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人们在获取劳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对待,经济层面社会排斥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贫困;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时权利的不足或被剥夺,这种排斥在前现代阶段普遍存在,它是通过明确的法令制度规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种族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文化中心主义,以自己或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准或中心来衡量其它人群或其它民族,它不一定是持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才存在这种排斥,同一民族中不同文化观念的群体也会排斥异于自己的群体。

(3)客观的社会排斥与主观的社会排斥。有一部分人按照某种标准来看,是处于一种被剥夺被排斥的状态,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感到自己遭遇排斥。主观的社会排斥是指某些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被排斥状态。

3.社会性别研究

社会性别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中心内容,指的是以社会性别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生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的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生理和性别分工(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原因、企业所需负担的女性就业成本一般比男性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找女性。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两种,一种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种是“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超于常人的心。“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古语皆鼓舞人们要树立雄心壮志,要有远大的理想。

有一位心理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懒洋洋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缺乏热情地说:“我在砌一堵墙。” 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高楼!”

听完回答,心理学家判定:第一个人心中只有砖,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只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位技术员;而第三个人心中已经立起了一座殿堂,因为他心态乐观,胸怀远大的志向!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只能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登上五岳的人,才能感觉“一览众山小”;看到大海的人,就会顿感心胸开阔舒畅;

心中没有希望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心中没有梦想的人,是普天下最平庸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是最没有希望的人。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可见,一个人的心胸和眼光,决定了他志向的短浅或高远;一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决定了他的人生暗淡或辉煌。

宁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从加强就业指导方面,有郭慧娟, 韩媛媛(2010)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提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客观上的原因, 比如: 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小企业数量太少;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部分地区保护主义严重; 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难题; 高校的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金融危机影响; 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等等。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主要有: 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 大学生专业能力下降; 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等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差, 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也是重要原因。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使综合素质提升,以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择业方面选择条件相对优越的东部大城市无可厚非。只从大学生自身调整并不妥,缩小各地区待遇的差距才是解决就业地区集中的根本途径。 (2)从市场角度分析,邢亮,王芳(2003)在《从市场视角“透析”大学生就业难》认为:可以由教育部牵头, 委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把已建立起来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将各省市收集的用人信息和毕业生生源信息输入到全国的就业信息网, 将各部门、各地区举办的供需见面会通过信息网络的沟通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最广阔、最实用的信息平台。这样就可以建立市场信息共享机制,统一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库。有利于市场与就业者之间的信息获取,由于地区间人才流动存在很多不便,加上统计量巨大,所以在全国实行有很大的困难。 (3)择业自由与就业保障体系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其中刘春燕(2010)《在西方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启示》里面指出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 大学生获得了择业自由, 也相应地失去了就业保障, 面临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进入与专业不对口的行业工作, 意味着专业知识达不到充分利用, 进入低工资行业工作, 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被打了折扣。这个理论主要反映了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4)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及其重要,郭平,颜烨弘,黄凌子,席鹏辉(2010)在《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分析及建议》认为政府要着力缩小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体制内部门和体制外部门之间、高利润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①国外研究综述 就业歧视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美国经济学家Gary S. Becker根据1957年的一篇论文发表了《歧视经济学》,提出了歧视的偏好模型,他的歧视理论,是基于“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这表明有些人可能会支付高昂的费用独自一人享受,也不愿与特定群体的成员约会。个人偏好歧视理论是贝克尔歧视理论的发展。该理论将歧视视为歧视者的偏好。这是指与不同种族或性别的成员相关的个人偏好。她认为歧视来自个人。用贝克尔的话来说,包括雇主、雇员和客户,不来自个人品味。“如果一个人有歧视性的偏好,”他愿意用另一组代替一组,并为此付出一些代价。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例如放弃部分收入。贝克尔进一步指出:“当歧视行为发生时,该人要么直接支付特权,要么放弃部分收入行使特权。这样看来,他只是触及了偏见和歧视的本质。Riskin提出的“就业分离理论”而Ruth则基于简单的供求概念,具有有限的歧视范围,假设部分雇主有限制就业的理论。人们对不同的人群有主观的好恶,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阿尔斯特皇家警察局局长Shaman表示,英国是一个古老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传统观念是雇主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求职者,普通法中不存在就业歧视。直到1970 年代,英国才开始关注劳动力市场的歧视问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人生来权利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相关的维护运动也越来越多。支持社会组织的平等权利,英国政府一直承受着通过立法来规范雇主观念的压力,英国是国际条约的签署国和欧盟的成员,即法律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执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法规,必须履行其采纳相关法规的义务。简而言之,成员国有义务反对工作场所的歧视。英国政府的社会排斥部门表示:“社会排斥是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特定个人或地区遭受失业、缺乏技能、低收入、住房问题、犯罪环境高、健康和家庭损失等情况,它是一个综合问题”(Social Exclusion Unit,2019)。 Arcidiacono et al (2018) 曾考虑以MBA 学位重返教育界,发现排名前25 名大学的MBA 学位毕业生比低级大学毕业生的回报率高10%。Oyer 和Schaefer (2019) 在对著名法学院毕业生回报率的研究中指出,前10 名法学院的毕业生回报率比前11-20 名学校的毕业生回报率高出约25%。在一项关于大学教育质量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7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研究 1、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 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是精英。有些学生认为到了大学里不用学习,大学四年过去了,等到找工作时,发现自己除了有一张毕业证外,什么都没有。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过度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往往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1.2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分析。金融危机也是近年来就业难的原因之一。近几年金融市场的动荡也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市场经过了一次大的整顿,有太多的企业倒闭,很多人失业,而事业 的人群又具有极大的技能,而我们的大学生仅仅空有理论,在实际工 作中要实行磨练,这个时期都是相当长的阶段对于很多的企业都是不 喜欢的。同时市场真正为我们留下的就业的岗位又是很少,这样对于 就业来说更加的艰难了,这样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未走出校园的时候 就要积极的参加各类的社会的时间的工作,目的是当走入社会的时候 更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的群体当中来。 1.3大学人才培养定位脱节分析。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关系到大学 生就业的根本原因。现在我国的大学生的心态有一定的问题,在他们 的心里想的是如何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对于书本的知识过于依赖,对 于自己未来从事工作的方向不够清晰,想的是如何管理别人的工作, 而不是实行实际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空想的阶段, 如果真的顺着大学生的意愿出发,那么将来就会出现乱指挥的现象, 对于实际的工作的方向上提供不了任何的协助。所以,我们在定位的 过程就要实行全面的分析,本着未来的发展前景,现阶段仅仅一个学 习的阶段,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1、关于就业问题 现值六月,又一批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在就业的问题中,就业歧视非常突出。性别歧视、身高歧视、甚至连长相也成为录取与否的重要因素。2009年北大法学院做的一份报告,根据所采访的女性所得到的结果,在招聘中,性别歧视非常严重,像高学历,甚至有一些女生,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必须签一份协议:保证在工作期间不会结婚,保证不会怀孕。其实这就属于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不仅歧视了学历,更歧视的是性别。对于女生来说,不结婚不怀孕已经侵犯了人权,可是更多的人为了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都签订了这种协议。 现在是一个人才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企业,而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歧视也成了难以避免的问题。对于大学生的歧视来说,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历史最长、最突出的问题,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在我国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法律规定公平就业,但是,实际中许多单位不愿雇佣女性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了不平等的标准。很多企业觉得女性工作者将会面临结婚生育的问题,也会觉得女性的体质或工作效率不如男性,就在招聘启事中明文规定不接受女生,有的并不明显,却在招聘的结果中全是男性。这就造成了很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这是关于禁止就业机会歧视的规定。在招聘的过程中,接受女生的职业往往都是销售、秘书、会计等非决策职业。在决策技术等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依然很小。在女性就业的过程中,除了明文规定不接受女性,还有一点就是是否“同工同酬”。《劳动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然而在很多企业,女性职工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与之能力相符的报酬。 除了性别歧视外,还有学历歧视也相对突出。有的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需求片面追求高学历;还有很多用人单位不组织考查应聘者实际水平如何,而是过分注重求职者的履历,比如明确提出有学生干部经历的优先录用等;有很多的政府部门要求党员优先,而很多的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的非秘密单位和非国家机关的私有企业竟然也要求应聘者须为中共党员。这些要求都给求职者很多的限制。“研究生以上”的招聘要求,在当今的人才招聘市场上不断出现,“高学低用”的情况不断发生,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反思。学历仅仅是证明个人能力的尺度之一,不代表绝对,更不是万能的。而对于履历和政治面貌的的要求,更显得有些牵强。的确有很多学生干部有不少的管理学生组织活动的机会,但是普通的学生不代表着在能力上与学生干部差很多。而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综述 社工1101 张赛明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而在性别歧视之下,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福西特( Fawcett,1918) 开始研究性别差异到1981 年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模型建立,进行了国外的相关研究综述; 并着重对国内关于歧视问题的研究从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的综述。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综述 Review on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bstract E mployment is the people’s livelihood。Of scale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 Graduates Employment highlights the employment rate continued to decline under the Sex Discrimination,female students and 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issues become more prominent。From Fawcett (Fawcett, 1918) began to study gender differences in 1981 Becker family economic theory model to establish a foreign-related Research;focusing on the domestic study on discrimination from economics,law,sociology Review of Studies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Key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Review 歧视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西方国家的

就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就业问题的社会政策之文献综述 前言: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各国各自采取政策解决这一难题。 本文主要是以欧洲发达国家(包括德国、英国、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家)、日本、中国等等几个国家进行世界就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主题: 一、欧洲发达国家的就业政策。 1、欧洲发达国家青年就业情况,如下表: 198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 8 丹麦——11.5 11.5 12.3 14.6 10.2 9.9 10.6 8.1 7.3 法国15.1 19.1 19.4 20.8 24.6 27.5 25.9 26.3 28.1 24.3 德国—— 5.4 6.2 7.6 8.2 8.2 9.0 10.0 7.9 荷兰9.3 11.1 10.5 7.8 9.7 10.2 12.8 12.1 9.5 14.1 瑞典 6.0 3.7 6.6 11.4 18.4 16.7 15.4 15.7 15.4 ——英国——10.1 13.6 15.5 17.4 16.2 15.3 14.7 13.5 19.5

欧洲青年失业现象有以下几个特征:(1)、所有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都远远高于成年人;(2)、青年失业率具有不稳定性和过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劳动失业率逐步下降,同时青年长期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失业青年中的长期失业比率迅速上升,在欧洲多个国家里达到50%;(3)、从性别、种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看,青年失业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其中,青年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远高于青年平均失业率,他们包括青年中的女性、少数民族、残疾人、贫困人群和低文化人群。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欧洲各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促青年就业,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2、德国的青年就业政策。 (1)VET(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这种体制是以社会伙伴的集体决策为依据、以联邦立法为框架、以全国协调为基础,从雇主出发的制度安排,可以与劳动力市场有效结合。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法案》对对VET体制作了原则规定:一、培训的内容和时期。培训条条例规定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组织实施。培训时间为3年,其中三分之四的时间是在当学徒,由持有执照的人训练指导。其余四分之一时间由职业学校负责受训人员的普通教育以及学习有关行业的理论知识。二、公司、职业学校、公共机构以及受训人员的职责。三、雇主、劳动者和政府合作的模式。原上,公司培训和职业机构教育相结合,目的在于青年人毕业时候能胜任其岗位。 (2)“失业青年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项目。该项目自1998年开始实施,每年投入资金为20亿德国马克。其中有两点创新,包括:一、增加企业提供培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其原因和对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学术期刊的重要搜索引擎“中国知网”为平台,键入关键字“女大学生就业”为高级精确搜索,在2014 年度截止10 月17 日,共搜索到137 篇相关的文章。按照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笔者将这些文章归类梳理,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希望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广泛研究类 这类研究无论从题目还是内容上都不做具体分类和针对性研究,而是很广泛地对我国女大学就业难的1多的一类研究。 这类研究首先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比如,林宝灯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和对策》中认为,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提供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个体支持的作用.马翠在《谈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中,提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能力的不足和性别歧视;并且从完善女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提高自身素质、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这类研究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对女大学生就业难进行了分析,从政策、法律、社会、传统思想、家庭、学校及个人的角度论述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又从上述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没有结合具体问题、各专业和女大学生自身实际进行研究。 二、专业研究类 根据女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就业研究,共计18篇,占总数的13%,位列第三。在专业研究中,关于理工专业的研究10 篇,师范专业2 篇,会计专业2 篇,建筑类、经管类、农业类和哲学专业各一篇。 在关于理工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研究中,侯菊英等的《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提出就业难的原因是学习兴趣下降、信心不足、社团活动参加不多、生活单调交往能力差等;从营造成长环境、加强女性教育、提升理工女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理工女生的自信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段磊的《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提出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因受到企业工作性质、企业成本等因素影响,解决对策是提出鼓励先就业再择业、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学校加强就业指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追求更好就业机会的同时,还存在着大学生就业歧视的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存在 大学生就业歧视指的是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于应届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大学生给予不公平的待遇,或是基于非相关因素而做出的不公正决策。这种现象的存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1.1 学历门槛过高 许多用人单位对候选人的学历要求过高,对于只拥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往往会被忽视或放在次要的位置。有些公司甚至明确表示只招收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应聘者,给予本科生的机会少之又少。 1.2 工作经验重要性过高 许多公司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过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很难找到一份符合要求的工作。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且很难获得实习的机会来积累工作经验。 1.3 薪酬不公平

大学生应聘时,常常会遇到薪酬不公平的问题。同样是从事相同工 作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薪资往往要低于其他几年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这种不公平的薪酬待遇也是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一个体现。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歧视对个人及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1 个人影响 大学生就业歧视让毕业生心灰意冷,降低了他们的就业信心。他们 会感到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业知识。同时,长时间的找工作会对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2 社会影响 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对整个社会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大学 生的就业率下降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其次,大学生就业歧视导致人才浪费,许多具有潜力的大学生无法发 挥自己的才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有几个方面的解决对策。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制定并完善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法 律法规,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歧视。并且,对于违反 规定的用人单位实施严厉的处罚制度,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就业歧视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 大学生就业歧视为最为严重的一类。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大学 生本应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大量的就业歧视现象。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中,往往能够看到大学毕业生面临种种就 业歧视的情况。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歧视现象便是“学历歧视”。在招 聘岗位中,不少用人单位因为担心大学生“缺乏经验”或者“要求过高”等等而选择不予录用,而这种现象又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和中小型公司 之中。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 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呢?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用人单位担心大学生“用人成本高” 许多企业担心雇佣来自名校的毕业生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认为 毕业生只关心自己的薪水和福利,无法融入企业文化,也不能够胜任 相关工作。作为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负责人,他们曾经遇到很多这种 情况,所以已经形成了一种“用人成本低”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态导致 了用人单位对其可以吸引的人才群体有着明显的分类和偏见。

2. 用人单位怀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除了学校的理论知识,他们还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工 作环境。但是,他们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且寻求工作机会来证明 自己。但用人单位往往不信那些“套话”,他们认为:学历高并不代表 能力和经验丰富。这种观念导致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产 生怀疑,犹豫是否录用该学生。 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择业能力缺乏了解 企业方在用人过程中往往只是看学历和经验,而没有重视毕业生的 择业能力。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只看重招聘启事的高度薪资和所在 城市的高档住宅,而却忽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这种行为 会使企业方认为毕业生不适合某些岗位,对他们产生不必要的疑虑。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对策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有以下建议: 1. 加强教育和培训 应该加强高校教育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实用技能和知识,让他们在毕业时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而企业方也可以更注 重岗位的培训和和自身文化的传递。通过训练整个培训体系,对毕业 生进行更为全面的技能提升和文化塑造,为用人单位找到更适合的毕 业生。 2. 增加实习机会和渠道

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献

大学生就业问题文献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社会和谐之计,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如社会上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几股就业大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阻碍。其次,自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数量上和层次上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期阶段,入学率将达到以上,中国大学生规模与日俱增,几年来就增加了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总体供给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的问题,眼高手低,好的工作干不了,基层工作又不愿意干,成为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中国的经济形势持续的不景气,萎靡的就业市场难以承载庞大的就业大军。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年底接受大

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以上,本科以上的占以上。从业人口方面,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 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年全国至少有万名毕业生面 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从年至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从万增加到万,是扩招前的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之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 文对最近几年中国知网上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方面的9 篇学术论文的典型观点进 行综合梳理。通过对这些观点进行论证分析,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 析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 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的要 求,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和对广大高校毕业生的热情关怀。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分析就显现出越来越重要 的现实意义,如何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这成为当下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研 究课题。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研究所取 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选取论文的时空分布 本小组于 2013 年 5 月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就业并含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 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等关键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上万篇学术论文。经过小 组成员细心浏览,我们小组抽取出其中的9 典型性论文进行梳理归纳,并进行了综述分析。 这 9 篇论文之中有7 为期刊论文, 2 篇为硕士学位论文;有7 篇为文科类的论文, 1 为理科 类的论文。这 9 篇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2005 年到 2011 年。 2.文献典型观点的梳理归纳 俞晓勤等在《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1] 在调查了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 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国家,高校及毕业生自身三个 方面提出了对解决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王娜在《高校就业预测模型的初探》[2] 中采用多种预测模型,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 际就业数据,构建了一个就业预测系统,从就业的若干方面对我校的就业情况进行预测。首 先从层次分析法入手,构建了专业设置模型,得出了就业对专业设置影响的权重; 然后介绍 了多种预测模型,包括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以及组合模型,以留京就 业率和考研率为例讲述了这些算法在北林就业预测中的应用,并对这些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 比较分析,预测结果达到了理想的精度;论文根据这些模型提出了优化和调整高校的专业设 置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这一观点。 董世杰在《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3] 中采用实证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在对当 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率下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 就业准备、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不成功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好就业准备、端正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搞好专业设置和完善 就业市场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建立 和谐社会,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赵明君在《浅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4] 中从社会原因、学校原因、 家庭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四个方面阐明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多层次的。 慕丽娜在《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5] 中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为背景,提出 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是: 国家政策的扶持、高校自救措施、加大就业指导、提供优 惠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 吴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 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的论文报告 一、题目:性别歧视在女性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女性大学生是当前求职市场中充满活力的一群,但在求职过程中,面对职场中的性别歧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性别歧视在女性大学生求职中存在,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就业歧视和女性自身条件差异等。建议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创造开放的就业环境,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二、题目:女性大学生职业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女性大学生职业偏好的研究对于其职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女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有一定的偏好,挑选职位时更看重社交价值、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角色、文化背景和就业环境等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为女性大学生创造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环境,同时加强女性的教育和培训等建议。 三、题目:女性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对家庭的影响 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有利于家庭的经济稳定,同时也对家庭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大学生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和工作压力等因素对她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女性大学生的就

业也会对家庭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和改变家庭生活方式等。建议在职场中建立性别平等制度,同时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技能,实现家庭和职业的平衡。 四、题目: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不断提高,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性格特质、社会支持和就业环境等。建议提高女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素质,同时优化就业环境,吸引更多女性大学生参与创业。 五、题目:女性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女性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于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和减轻职场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女性大学生在职场压力、性别歧视、职业身份认同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建议提高女性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建立相关的心理辅导机制。 五个案例的相关分析 案例一: 罗同学,女,21岁,某985高校在读大学生。毕业后,罗同 学希望能够在金融行业发展,曾投递了多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简历。但面试时总是感觉其他男性竞争者比自己获得更多关注。

浅谈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浅谈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作者:刘丽丽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9期 刘丽丽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在就业过程中不断遇到歧视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加剧了就业困难,而且影响社会公平,威胁社会和谐,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主要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经验、年龄、学历等各方面的歧视进行了归类,并提出 了应对就业歧视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合法依据,对未来潜在的就业人员自行作出各种限制性条款, 从而排除了本该符合相关职位人员的平等就业权的一种现象。 1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 1.1经验歧视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把“具体相关工作经验”当成招牌的必备条件。然而,大学生刚出校门,无工作经历,何谈经验之有,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用人单位的经验歧视犹如一道无法跨 越的门槛,将心急如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1.2 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使许多大龄毕业生就业难,择业更难。许多大龄求职者,不管他(她)能力多么 出类拔萃,也只好眉头紧锁,望而却步。从公务员队伍年轻化的角度出发,“35周岁以下”的 年龄限制尚可以理解,但不一定合理。 1.3 学历歧视 关于学历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要求高学历,专科生可以胜任的职位, 偏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只招研究生。一些用人单位还有苛刻的招聘标准:非名校,非名专业,非名师,非博士,第一学历非名牌高校的都不予以考虑。 1.4 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不断受到歧视已成为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现象。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已形成固 有的偏见:一是女性能力天生就弱于男性。二是女性结婚生子会成为用人单位的负担。 1.5 地域歧视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只招聘有本地户口或本地有住房的人。笔者一同事是黑龙江大学生想到 南方应聘,因地域原因受挫,回家途中十几次试图自杀。很显然地域歧视已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 大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价值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职业社会功能的认识及职业地位的的态度的总和;而择业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及所把握原则的综合反映。相较而言,大学生择业观更突出大学生的个体性和自我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政策的不断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而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旧的择业观念面临崩溃,新的成熟的择业观念尚未真正确立。然而,大学生对择业的评价和选择却比任何时候都复杂多变,对整个社会起着举则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探索分析愈发成为时下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纵观当前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资料丰富。数据显示,从79年至上个世纪末,一大学生择业观为题的论文数量很少,而到了本世纪,以大学生择业观为题的论文数量剧增,截至目前为止,论文数已突破百篇。而国外目前对中国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较少,因而以下国外部分主要针对国外对本国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1、大学生择业观研究概况 我国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是从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开始的,研究开始较早,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的研究逐渐增多。韩进之等(1979)对我国青少年的职业理想进行了调查。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是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1982)发表了《天晶石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心理调查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对我国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其后,黄希庭等(1994)的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原来“计划分配”的模式逐渐被“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所取代。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整体就业问题的重点。因此,我国理论工作者和大学生工作者更多地把研究重点从青年职业价值观转移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或者说大学生择业观上。 田景海(1992)在《大学生择业社会》中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基本模式,解释了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其中对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专题探讨。之后,国内一些刊物相继发表了不同研究侧面的文章,如石晓明的《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张存库的《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徐春霖的《跨世纪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刘尊法的《试析大学生择业观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余双好的《当代大学生家孩子观念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龚惠香等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谢维和等的《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等等。 2、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内容 通观国内目前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无论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或从理论和方法上都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可大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择业观概念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 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 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究型人才。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逐年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竞争压力也慢慢增大。与此同时它将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推向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就搜集众多学者观点及部分文献信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区别对待; 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激烈,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 %,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87% ,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搜集相关材料,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定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业歧视成因和就业歧视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力求能得出一些有实质意义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界定

平等或待遇平等。[3] (一)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表现,不同学者也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过在这个广泛关注的话题下,虽说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就业歧视的表现,不过几乎所有学者在具体表现方面都达成了一致的见解。朱红艳在《大学生就业歧视及其应对》这篇文章中指出就业歧视表现为以下十个方面。年龄方面的限制、性别的限制、工作经验及年限的限制、身高及长相的限制、疾病的限制、区域的限制、有无出国背景、第一学历、专业及毕业大学是否为重点或211 和985 工程大学的限制、安家费及科研启动费等待遇歧视和资格证明的限制。[6] 羊淑青在《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多维审视》一文中对就业歧视的表现分为两大类:其一,国家机关招考录用过程中的歧视。如公务员录招,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公务员招考公告和招考职位涉及的具体招考条件以及国家公务员体检标准的限制中;其二,一般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的歧视。在这个方面中,羊淑青主要描述了性别歧视、学历及院校歧视和工作经验歧视。[4]

就业歧视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歧视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随之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增多。大学生初次择业或再就业过程中常常遇到就业歧视,主要包括性别歧视、身高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等,既大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又浪费了人力资源。因此,对就业歧视相关文献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性别歧视 一、就业歧视相关概念 研究任何问题都是开始于对问题基本概念的界定,所以要分析大学生就业歧视相关问题,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叫就业歧视。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偏见进一步就会发展为歧视。每个人都有歧视他人的行为,不过表现在不同的领域里,表现程度也各不相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中给“歧视”下了一个较规范的定义:任何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我国法律对“就业歧视”等相关概念也有规定。如宪法第33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对于大学生就业歧视这一特定领域,学者们也各有见解.覃伟丽(2011)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雇主方对于获得大学文凭就业者的初次或初期就业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徐彦甍等(2011)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利用与招聘工作岗位和个人工作能力无关的隐性或显性条件不平等的对待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求职大学生损害其平等就业权的现象。 综合以上,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歧视指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应聘求职的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主观判断而对大学生待就业人员做出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各种限制性行为或拟定有偏见的条款,从而取消或有损大学生在就业或择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的行为。 二、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的研究 大学生就业歧视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大学生前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健康歧视、年龄歧视、工作经验歧视、身形歧视、社会关系歧视。此外,还有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就业歧视类型,如属相歧视、姓氏歧视、星座歧视、酒量歧视不胜枚举。 大学生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性大学生低。据厦门大学的调查,在相同条件下,女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大学毕业生的87%,女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毛天平与谭元荣(2008)指出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已形成固有的偏见:一是女性能力天生就弱于男性。二是女性结婚生子会成为用人单位的负担。戴秋香等人(2009)也说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因素,认为女大学生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贺江平(2005)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是由性别歧视、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不健全、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等因素造成的。周晨虹(2006)指出,将性别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对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