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等概念
美的本质和特性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
生活和生存是两个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完全不同的概念。
生存是指简单地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水和住所。
而生活则是更广泛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人的情感、社交、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生存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但生活却是我们对生存的追求和创造。
生存是被动的,它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基本需求而存在。
而生活则是主动的,它是我们对生存的主动追求和创造。
生存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则是为了更有意义地生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陷入了单纯的生存状态,他们只是为了工作、挣钱、支付账单而存在。
他们忙碌于日常的琐事,却忽略了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
这样的生存状态让人感到空虚和失落,因为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还包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享受。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对艺术的追求等等。
生活是我们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是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生活是我们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是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共同创造美好回忆的舞台。
生存是必要的,但生活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生存。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的事物,让生活充满活力和意义。
因此,让我们不再仅仅生存,而是开始真正地生活。
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行动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生活是一个美丽的旅程,让我们一起享受它,一起创造它。
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

虞永平: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编者按: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是近年来幼儿园实践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是一个直接影响幼儿身心健康、有效发展和生命生长的问题,也是一个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过程中必需关注的问题。
由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课题批准号DHA010260)经过几年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本刊刊出该研究的局部效果,期待这些研究效果能对大家开展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启发。
一、什么是生活和生活世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与基础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一致的,是现代教育理念革新的典型表示。
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声震天动地,与此同时,对教育沉溺科学世界、无视生活世界的批判似乎一直没有停息。
人们似乎已经从书本主义、传送主义和真空主义的教育现象中觉醒,似乎已经真正洞察了学习者个性的扭曲、生活的扭曲,为此,不少研究者主张将生活当做教育的重要的甚至是本原的目的,只有真正关注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为了完整的、真实的人的教育。
因此,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成了解决当前基础教育中的问题的核心所在。
重建儿童的生活、关怀儿童的生活,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性或根本性的工作。
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关注幼儿的生活是保守的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生活也是由幼儿教育保教并重的特点引发的。
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的观念中,所谓关注生活,就是注重生活保育,注重幼儿的吃、睡等日常生活环节。
很显然,这种生活观,并不一定能让幼儿愉快、完满的生活,并不一定能使幼儿教育真正关怀幼儿的生活。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世界?我国的辞书大多对生活作这样的界定: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
我国有的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发明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的活动。
[1] 这里涉和生活的目的、生活的背景、生活的内容和途径等基本方面。
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举例说明

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举例说明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词听上去有点儿高大上,但其实它们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说白了,这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生活和价值的方式。
别担心,我会用简单的语言和一些有趣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概念。
1. 世界观:怎么看待世界1.1 什么是世界观简单来说,世界观就是我们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
比如,有的人觉得世界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有的人则觉得处处都在竞争。
就像你走进一个新城市,看到的第一眼,可能是繁忙的街道或者漂亮的风景,这就影响了你对这个城市的看法。
你觉得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还是觉得这里人多嘈杂?这就是你的世界观在起作用。
1.2 世界观的例子举个例子,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善意的,你可能更容易信任别人,觉得大家都是朋友。
而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是复杂而充满陷阱的,你就可能会更小心翼翼,觉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比如,你看一个路边摊卖的东西,有的人觉得是便宜货,有的人却觉得不卫生。
这就是世界观的不同。
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你的世界观。
2. 人生观:怎么看待生活2.1 什么是人生观接下来,我们聊聊人生观。
这就是你对自己生活的看法。
你觉得人生是个冒险的旅程,还是一场需要小心翼翼走过的路?比如,有些人觉得人生就是要尽情享受,活出精彩的瞬间;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生应该踏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才最重要。
你在生活中是选择冒险还是稳扎稳打,这就是你的人生观在决定你的行动。
2.2 人生观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在工作中,有的人喜欢挑战新项目,觉得这些是展现自我的机会;而有的人则觉得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不愿意冒险。
你选择加班拼命,还是选择享受生活,都是由你的人生观来决定的。
如果你认为工作是人生的核心,你可能会加倍努力;但如果你觉得生活应该以快乐为主,你可能就会选择更多的休闲时光。
人生观决定了你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3. 价值观:什么是重要的3.1 什么是价值观最后,我们聊聊价值观。
这是指你认为生活中什么东西最重要。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改革初探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改革初探
李鸿波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生活世界"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自二十世纪初胡塞尔(E.Husserl)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以来,一些重要的哲学流派都对此表示了关注.从生活世界的视角观察教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学校教育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关注中小学教育各因素对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总页数】1页(P36)
【作者】李鸿波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道德教育本质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可能
2.道德教育本质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可能
3.当代教育价值的选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4.有限的生活与教育的有限——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一种常识性批判
5.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兼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好日子的标准

好日子的标准好日子,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好日子呢?在我看来,好日子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个人的生活境遇和价值取向而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来说,好日子应该是指我们在物质、精神和情感上都能得到满足和幸福的生活状态。
首先,从物质层面来看,好日子的标准是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包括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居所,有充足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源,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等。
只有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其次,精神层面的满足也是好日子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包括了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成长,有机会去旅行和体验不同的文化等。
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养和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最后,情感层面的幸福也是构成好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包括了拥有和睦的家庭关系,有真诚的友谊和亲情,有人生的伴侣和爱情等。
当我们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温暖和支持,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幸福。
总的来说,好日子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满足,也涵盖了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幸福。
只有当这三个层面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好日子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然而,要想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和奋斗,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去珍惜和维护我们的情感关系。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才能真正地享受到好日子所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在实现好日子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珍惜。
要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幸福。
只有在感恩和珍惜的心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好日子所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最后,好日子的标准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我们对好日子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去适应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总之,好日子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物质、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幸福和满足。
人生和生活的区别

人生和生活的区别人生与生活的区别。
人生和生活是两个密不可分却又有着微妙差别的概念。
人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包括成长、学习、工作、家庭、社交等方方面面。
而生活则是指一个人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工作、学习、娱乐、休闲、家庭、朋友、爱情等等。
人生是一个更加宏大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成长,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生存的全部过程。
而生活则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人生的细枝末节。
人生是一个更加抽象和宏大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成长,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生存的全部过程。
而生活则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人生的细枝末节。
人生和生活之间的区别在于,人生是一个更加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成长,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生存的全部过程。
而生活则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人生的细枝末节。
在人生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也会有许多美好的时刻和幸福的时刻。
而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忙碌的工作、愉快的休闲、温馨的家庭、真挚的友情,以及甜蜜的爱情,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人生和生活之间的区别也在于,人生是一个更加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成长,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生存的全部过程。
而生活则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人生的细枝末节。
因此,人生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有着微妙的差别。
人生是一个更加宏大和抽象的概念,它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成长,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和生存的全部过程。
而生活则是人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在日常中所经历的一切,是人生的细枝末节。
我们要在人生中不断成长和奋斗,在生活中享受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这样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形成(1845年一1848年 ) (一)科学实践观的确 立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世界思 想 (三)《共产党宣言》中的生活世界思 想 三、生活世界理论的全面展开(1849年一1867年 )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资本主义人的生存状态的分析 (二)《资本论》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条件的经济论证 四、生活世界理论的深化(1867年之后 ) (一)革命实践中的理论论争 (二)《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共产主义理论 第四章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活世界的内涵 (一)生活世界蕴含的方法论基础:生成性思维 (二)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成过程 (三)生活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 二、生活世界的主体——现实的人 (一)从“抽象的人”走向“现实的人 ” (二)现实的人的规定性 三、生活世界的物质基础——实践 (一)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认识过程 (二)生产实践是生活世界的物质基础 四、生活世界的主要内容——关系和交往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三)人与自身的精神交流 五、生活世界的终极目标——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马克思对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解 (二)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三)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 系 第五章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主要特征 一、生活世界理论的生成性 (一)生活世界的主体是生成性的现实人 (二)生活世界的基础是现实人的实践过程 (三)生活世界的内容是关系和交往的的形成和发展 (四)生活世界的目标是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实践性 (一)实践的思维方式是生活世界理论理解人的方式 (二)实践的生活态度是生活世界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 三、生活世界理论的现实性 (一)批判形而上学,凸显生活的现实性 (二)强调物质实践,彰显生活主体的现实性 第六章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意义、价值与历史命运 一、生活世界理论的意义 (一)对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意义 (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意义 (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二、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的新视角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三、生活世界理论的历史命运 (一)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缺席 ” (二)生活世界理论在当代西方的发展 (三)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中国化
德国胡塞尔用语。其含意前后有变,大体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具体的周围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20世纪20年代起成为他的哲学的基本概念。胡塞尔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类所有的实践的基地和领域。相对于受到科学理念的规范而出现的世界,它是前科学的世界。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的整个实践生活是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科学的归纳并不改变生活世界是一切有意义的归纳的地平圈这一本质意义;这个世界比人们实际地真实地看到的世界要丰富得多。对世界的科学的考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根本目的必定存在于前科学的生活中,并且必定跟它的生活世界相关联:人们通过对非我的经历构造了主观间的生活世界,在它的基础上,又根据观念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客观有效性。由此得出自然科学中的世界是人们生活世界活动的沉淀物的结论。但由于一切科学既是发现又是掩盖(它掩盖了科学的目标及科学方法发展、发挥作用的原因),以致人们虽然不断地在运用和发展科学,却困于对科学本身的自明性的探索。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能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 - 来源:哲学大辞典·下 德国胡塞尔用语。其含意前后有变化,大体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具体的周围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20世纪20年代起成为其哲学的基本概念。胡塞尔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类所有的实践的基地和领域,相对于受到科学理念的规范而出现的世界,它是前科学的世界;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的整个实践生活是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科学的归纳并不改变生活世界是一切有意义的归纳的地平圈这一本质意义;这个世界比人们实际地真实地看到的世界要丰富得多。对世界的科学的考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根本目的必定存在于前科学的生活中,并且必定跟它的生活世界相关联:人们通过对非我的经历构造了主观间的生活世界,在它的基础上,又根据观念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客观有效性。由此得出自然科学中的世界是人们生活世界活动的沉淀物的结论。但由于一切科学既是发现又是掩盖(它掩盖了科学的目标及科学方法发展、发挥作用的原因),以致人们虽然不断地在运用和发展科学,却困于对科学本身的自明性的探索。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能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 - 来源:外国哲学大辞典 德国胡塞尔用语。其含意前后有变,大体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具体的周围世界,是惟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20世纪20年代起成为他的哲学的基本概念。胡塞尔认为,这个世界是人类所有的实践的基地和领域。相对于受到科学理念的规范而出现的世界,它是前科学的世界。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的整个实践生活是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科学的归纳并不改变生活世界是一切有意义的归纳的地平圈这一本质意义;这个世界比人们实际地真实地看到的世界要丰富得多。对世界的科学的考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根本目的必定存在于前科学的生活中,并且必定跟它的生活世界相关联:人们通过对非我的经历构造了主观间的生活世界,在它的基础上,又根据观念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客观有效性。由此得出自然科学中的世界是人们生活世界活动的沉淀物的结论。但由于一切科学既是发现又是掩盖(它掩盖了科学的目标及科学方法发展、发挥作用的原因),以致人们虽然不断地在运用和发展科学,却困于对科学本身的自明性的探索。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能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 - 来源:现代西方哲学辞典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晚期使用的概念,指对于人来说意义重大的世界,是各种意义的主体间同一性的具体历史基础,包括自然形成的原始世界、对于逻辑理论抽象化来说属于先验的自然界、文化和生活的世界。在自然意识中,生活世界被理解为人的经验的世界或存在物的宇宙。在现象学(借助于现象学还原)中,生活世界被视为意向性活动主体的相关体,是由先验主观性构成的意义领域。生活世界借助还原而成为研究对象。所谓还原指的是对客观科学的世界及产生这些科学的理论的世界的还原。科学试图理解自在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视为客体,而不考虑主体间性,然而只有在主体间性条件下,这些客体才能进入理论的范围并被人所认识。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它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的根基,忘记了自己的根源。他把这种危机解释成为科学成就付出的特殊代价;这些成就是靠用逻辑-数学对象取代生活世界的现实(物理主义)所取得的,在逻辑数学对象的范围内,已无须考虑研究世界和人这种需要。因此必须从生活世界的原理出发重新思考人的理论实践。胡塞尔认为,只有摒弃物理主义并转向先验现象学,才可能做到这一点。先验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被视为决定主观性行为一切可能性的、从先验意义上理解的世界。同时,生活世界表现为不同客体,这些客体把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结合为生活世界。“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开辟了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新视角,对现代文化哲学、“日常生活结构”和“日常世界”研究、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都起到了启发性作用。 - 来源: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 胡塞尔晚期哲学一生活世界发生学—的基本概念。 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一种比自然科学描述的世界关系更根本的世界关系。自然科学中对世界关系的描述都是以生活世界这种关系为前提的。人们通过对非我的经历构造了主观间的生活世界,在它的基础上,又根据观念(包括逻辑和主观间可经验的普遍观念)建立起自然科学的客观有效性。所以自然科学中的世界是人们生活世界活动的沉淀物。但在成为习惯之后,人们忘记了这是科学世界,是人对世界的假设和描写,却将其当作绝对的客观的世界。只有当新的主观构造活动与“客观世界”冲突时,人们才发现,“客观世界”只是人们被动地通过习惯构造起来的,从而放弃旧的假说,采纳新的假说,作为客观世界的国家。自然科学的危机就是如此。另外,不是一切生活世界都会转变为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欧洲生活世界的独特产物。它是表现为“理论性实践”的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他的这一生活世界发生论指明了科学世界的构造过程,为人类真正克服偏见、认识生活世界这一更本源的关系提供了可能。 - 来源:西方思想3000年·下 现象学家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见于《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生活世界指的是先于数学和自然科学世界就存在的原初的、感性的、朴素的世界。它包括了人的世俗生活、日常经验以及自然事物,是科学世界的源泉;它以人为中心,植根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人们共同经验到的。在从事科学研究之前,首先探索一下前科学的生活世界,将有助于克服欧洲科学的危机。通过先验的还原可以窥见生活世界的“先验现象”,它以先验自我为中心,依据意向性的照射而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方向。生活世界的问题是哲学的大全问题,对生活世界的最终思考离不开先验现象学的还原。胡塞尔在对生活世界的论述中强调了主体经验和世界的总体联系,但他却把科学的意义与人的意义绝对地对立起来并夸大了主观性的作用。 - 来源:西方文化百科 德国哈贝马斯用语。行动者之间通过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三个世界的解释而达到相互理解、取得一致意见的领域。与“交往行为”的概念紧密相关。其结构一般具有三个层次,即文化、社会和个性。文化指交往者可随时运用的知识储备,社会指交往者调整交往行为所根据的合法的秩序,个性指使一个主体有能力说话和做事的那些才能。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结,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意义关系网。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背景,又是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它为交往参与者提供创造性见解,满足在一定环境下由共同承认的“解释”所产生的相互理解的需要)。生活世界更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 - 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 living world - 来源:汉英新词新语辞典 德国胡塞尔用语。与使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的科学客观世界相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经验的世界。认为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可知。世界、对象是人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结果,价值、意义不是由对象给予人的,而是由人的意识活动构造并给予对象的。科学只能服务于人生,对人而言才有意义和价值。主张返回“生活世界”。 - 来源:中国百科大辞典
人的群体乃至全民的物质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总和。人的物质生活又称经济生活,以连续的方式谋取食、衣、住、行及其他需要的各种物品和服务。人的物质生活是通过消费过程实现的,而消费的来源是人的劳动所得,因此,社会生活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如果一个社会,物质生活的消费不是依据劳动所得,这个社会就要出现某些混乱,生产力也会发生停滞。人的总体物质生活的状况,取决于社会工资基金发放的指数,表现为衣食住房、旅行和精神生活消费的水平。生活质量是指生活的富裕程度、物质与精神享受的舒适快乐程度和健康程度。社会生活质量还表现为劳动(工作)时间和休息、娱乐时间的比例。一般来说,工作5小时、休息10小时、学习和娱乐9小时为最高生活质量的时间安排。一个社会劳动时间过长,在8小时以上,甚至达到12—15个小时,有害于人的健康,即使工资收入非常高,生活质量也是低下的。 - 来源:应用写作大百科 指人们以一定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是社会主体的人与生活环境以一定方式相结合的特殊活动形式。社会生活是人们物质生产方式的表现,是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或者说是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生活是不尽相同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生活方式具有阶级性。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两个部分。物质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个人消费活动两个方面;非物质生活,又称精神生活,它包括科学、政治思想、哲学、伦理、国家、法律、语言、民俗、教育、文艺和信仰等方面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以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两部分的诸方面,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但两者之间的社会作用是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状况,制约着和决定着特定精神生活的过程。而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致的,精神生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变而改变,而是有着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反作用于物质生活过程,极大地影响着物质生活的发展。 - 来源: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