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用药安全

浅谈中药用药安全
浅谈中药用药安全

浅谈中药用药安全

浅谈中药用药安全

浅谈中药用药安全作者:刘静芬本文通过查阅医学文献和各种相关医疗新闻报道,对中药用药安全进行归纳整理,为中药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中药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安全有效地使病人得以治疗康复的前提。中药成分复杂,中西配伍应用也日趋密切,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更应该注意,尤其其中中药注射剂不应轻易与其它药物伍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往往容易忽视中药的副作用,长期以来有人认为中药无副作用,比西药安全,但是不尽然。 1 近年来中药用药安全的现状[1] [2] 从2000年6月的广防己与泌尿系统癌症的事件牵涉出马兜铃酸的事件[3];2003年2月的关于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事件;2004年的含有千里光属(植物)的内服药物在英国禁止销售、供应或进口;2006年的我国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2006年8月国内又提出了关于中药中汞、砷含量的限量问题如牛黄解毒丸(片)等中成药的安全问题。这些事情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对中药用药的安全存在问题。据相关资料调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UMC)从1968年到2002年6月期间,收到怀疑因植物药(中药)引起的ADR (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就达1500份,占全部ADR监测报告的53%.我国药监局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在近十年收到的与中药有关的病例数和死亡数就约占总报告数的5% ;自1990年至1997年中,全国123种医学、药学期刊及高等医学院校的学报统计中,有关中药的ADR就约有2546例之多。中药用药安全性问题已不容忽视。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去年第三、第四季度药品质量公告。经抽查,我省第三季度发现不合格药品433个品种1700批。其中中药材(饮片)专项抽检发现不合格率最高时,竟达到79.9%;其中中药材(饮片)专项抽检1113批,不合格284批,不合格率为25.5%.在日常监督抽检中,中成药品抽检452个品种 911批,95个品种191批抽检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0%;中药材(饮片)抽检108个品种 259批,82个品种207批抽检样品不合格,不合格率竟高达79.9%;但对中药材(饮片)专项抽检了1205批,不合格100批,不合格率为8.3%.药监部门表示必须对中药材重点监管。对中药

注射液引发的不良反应调查表明:1960——1993年有关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为184 例,占中成药的24.4% ,死亡10 例,占5.4%.在1995、1996、1997三年中有关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分别为103 例、184 例和163 例,分别占中药(不包括汤剂)的25.5%、19.5 %和21.3% ,报道比例较高的有双黄连、清开灵、复方丹参、茵栀黄、脉络宁、蝮蛇抗栓酶等。[4] 西药的不良反应为人们所共识,但中药的副作小或无副作用,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的这种错误理念导致下中药的不合理应用或滥用,屡屡出现许多的不良反应。因此,了解中药的用药,总结造成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合理使用中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势在必行。 2 造成中药不合理用药的原因[5][6][7] 中药一般包括三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合理用药的标准有五条(5R):正确的患者、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正确的时间。WHO/MSH(美国卫生管理科学中心)1997年提出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包括: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作用途径、价格对患者适宜;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证;调剂无误(包括信息提供),剂量、用法、疗程妥当:病人依从性好。 2 1中药材 [8] (1)药材品种混乱及混用现象:中药中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其含量成分密不可分。由于我国中草药种类繁多及其历史渊源,许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多有发生,使得中药许多品种运用混乱,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使用关木通引发的肾毒性。(2)药材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药材也一样,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材使用恰当、剂量准确、按照医嘱服药,能起到治疗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毒副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把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多为毒性药物不宜久服。列如川乌、附子、地龙等,都是大毒,但是却有疗效。中药的用量很讲究,需要拿捏准确,按照医嘱服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3)药材不按炮制要求用药:大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中药炮制能降低毒性、提高疗效、改变药性,如生半夏大毒,炮制后毒性降低。但是炮制不当也会产生许多毒副作用,要按照药典进行对照,如朱砂一半采用飞水法进行炮制得到红色细分,如果变黑就是产生了游离汞等毒性成分。(4)药材的选择配伍不当:应注意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现在中西医结合飞速发展,也要注意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的禁忌,如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不能同时使用。 2.2

中药饮片 [9] (1)饮片的来源、原料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许多野生药材已不能满足需求。许多药材进行人工栽植,但是由于种植人员的知识的匮乏;种植与采收期的不合理;品种混杂等因素使得许多药材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坏或降低,疗效降低,造成许多不合格产品。(2)药材的加工炮制与中药材大体相同,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的炮制加工品。(3)饮片的形式及中药房的储存:饮片需要进行煎煮,但是不同的形式可能导致有效成分煎出率低;大量的饮片易串味影响质量及疗效,每种药品都有其贮存要求,如要求避光、冷处、凉暗处、阴凉处贮存等,需要分柜存贮;超过有效期的应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其他药物疗效,造成药物使用的不当。[10] (4)中药饮片的生产企业:是饮片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整体水平不高,其中饮片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企业在药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很少注意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因素也会造成许多的不合格产品对人体造成危害。[11] (5)中药饮片的包装:包装是在流动与存贮过程中保护商品,现在中药饮片包装简陋,药品容易污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以此来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 2.3中成药中成药中成药的主要质量问题是水分、装量差异、含量及微生物限度检查不符合规定。 2.4人为因素(1)医生方面:大量的.新药生产上市,许多医生追求效益滥用新药,对这些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生物药剂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了解不够,造成患者大量的重复用药引发不良反应。医生选药时还应考虑患者的生理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还有的医生迁就患者,遵照患者要求开具处方药,造成不良影响。[12] (2)患者自身:没有按照医生原来所开的处方在医院取药,却私自到药店去抓药或擅自更改剂量,结果造成不良后果。还有些人用的排毒养颜药品中也含有大黄、芒硝等成分,也是有毒副作用的,不可长期服用。还有大批的患者盲目相信广告,不去相应的医院和科室进行诊治,而是对照自己和广告上的病情,轻信虚假承诺盲目用药,造成严重后果。 3 对中药用药安全应采取的措施[13][14] 3.1完善医院医疗制度:彻底取消以药养医,实行医药分别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医院内部还要定期加强新药的学习,是相关医务人员能及时了解药物发展动态。

3.2加强中药企业管理及中药市场流通的监督: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需加强生产销售监管,实施GMP、GSP、GLP制度。[15] 3.3对中药用药

安全进行知识教育:对医务人员及大众同时进行知识普及,提高警觉性通过国家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的教育,树立对基本药物的正确认识。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3.4逐步建立健全临床药师制度: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细化了临床药师的职责,能更好的协助临床医师对处方的检查力度,为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用药安全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人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能盲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努力提高中药品质控制,加强临床用药经验、教育及的交流,会令医生及药剂人员对中药有深一步的了解认识,让老百姓真正做到安全、适度、经济、有效地用药。参考文献 [1]薄艳。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当代医学2009年1O月第l5卷第30期总第185期 [2]梅全喜,对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探讨。中国药房2007年第18卷第12期 [3]梁爱华,丁晓霜,刘保延。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肾脏毒性研究概况。中国中药杂志,Z004.29(1):104. [4]张丽颖,中成药不良反应403例分析。中国药房,1999 ,5(3) :28——29. [5]张海燕,影响中药用药安全性的因素。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年VOL.4(17) NO.18. [6]王关芹,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齐鲁药事2009 vol.28,No 8. [7]聂明华,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保障用药安全有效。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l1月第4卷第31期。 [8]毛晚英,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年第23卷第4期 [9]王美芹,田明静。规范管理中药饮片齐鲁药事。Qilu Pharmaceutical Affairs 2009 Vol 28,No 9. [10]李莉,现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海峡药学2009年第21卷第9期。 [11]任玉珍,加强饮片管理,依法进行监督。促进中药饮片现代化。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3):20——25. [12]赵志敏,张虹。医院不合理用药的成因及对策药物临床包头医学2006年第30卷第3期。 [13]李玉珍,合理用药的形象因素及相关政策。中国药师Aug.2009,Vo1.6 No. [14]汝俊芝,刘清华。医院不合理用药对策医药监管2009年3月第6卷第8期。 [15]任玉珍。中药饮片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0):15——18.

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中药配伍与用药安全考试

中药配伍与用药安全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的配伍关系是 ? A.相恶 ? B.相反 ? C.相杀 ? D.相畏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畏 ? B.相反 ? C.相恶 ? D.相杀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 A.相反 ? B.相畏 ? C.相使 ? D.相杀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某功效相似的两药同用,辅药能增强主药功效的配伍关系是 ? A.相须 ? B.相反 ? C.相杀 ? D.相使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一种药物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 ? A.相杀 ? B.相使 ? C.相反 ? D.相畏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与乌头不反的药是 ? A.半夏 ? B.天花粉 ? C.白及 ? D.北沙参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 既往文献表明,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 ? A.呼吸系统病证 ? B.消化系统病证 ? C.半表半里证 ? D.顽症、危重病症(证)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大剂量长时间服用甘草,可能导致哪一类不良反应 ? A.水肿、低血钾 ? B.肝损害 ? C.药源性肺炎 ? D.过敏性哮喘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 朱砂有毒,超出常规用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请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朱砂用量是多少? A.0.3-1g ? B.0.1-0.3g ? C.0.1-1g ? D.0.1-0.5g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10 .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用药因素 ? A.给药途径 ? B.给药剂量 ? C.配伍失宜 ? D.药物品种混淆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中药处方点评与用药安全

中药处方点评与用药安全 近年来,有关中药 ADR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如近期引起全国上下关注的完达山药厂刺五加事件等。据统计,1994— 1996年,日本报道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其中10例死亡;国内外均有因服用“苗条丸” 或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肾衰竭、尿毒症,或被称为“中草药肾病”)的报道等。提高对中药药害的认识,加强中药应用的监管,可减少中药药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为监管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个平台。但中药由于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及用药安全往往被忽略,中药的合理应用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西药。中药处方的合理应用评价仍处于空白阶段。现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对中药处方的合理用药点评和安全用药的提出几点建议。 1 中药处方合理用药审核内容: 1.1 查中药处方中的有毒药品。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金属元素类等,作用于人体不同系统或器官组织,而引起不同症状。 含生物碱类。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产生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马钱子等的种子均含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毒性主要作用于脊髓、大脑皮质或延脑等高级神经中枢,主要表现为脊髓反射性的兴奋显著亢进,引起特殊的强直性痉挛,常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死亡。雷公藤等含雷公藤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中毒剂量可引起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肾曲管上皮轻度脂肪变性,而稍小剂量的致死多以肾功能衰竭为主。 含毒苷类。如强心苷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苷类,夹竹桃等中草药均含强心苷,中毒主要表现在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蟾蜍为重要的强心药之

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用药

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 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大众百姓的生活健康及生命安全,中药安全性是国外备受关注的敏感话题,今年的“何首乌肝毒性事件”再一次激起了有关中药安全性的舆论波澜,9月香港《凤凰周刊》一则报道《大陆中草药肝损害调查》,将中药不良反应这一话题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大家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心和疑惑不容置否,中药的“安全有效”何在?下面我们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我们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中药。 1国外重大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回顾 1.1 “马兜铃酸事件” :993年,比利时学者首次报道,部分女性服用了含广防己的减肥药“苗条丸”后,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并确认广防己中的“马兜铃酸”是罪魁祸首。2000年6月,美国权威临床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泌尿系统 癌症与服用中药(广防己)有关”的研究报告。此后,美国(FDA)及欧洲很多下令停止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 2003年2月,国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龙胆泻肝丸处方:龙胆、木通、柴等,用于治疗高血压、急性结膜炎、中耳炎、急性胆囊炎、急性盆腔炎、尿路感染等,主要原因是处方含关木通具有“肾毒性”,此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含马兜铃酸药材的药用标准。 1.2英国千柏鼻炎片事件一2004年,在英国市场销售的“千柏鼻炎片”,主要含千里光、麻黄、决明子等,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由于含有千里光,含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发现其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1.3复方芦荟胶囊事件一2006年,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在一家药店里抽验检测一种名叫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在中药广泛用于医疗事业,且随之走向世界的今天,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将就中药安全性评价、中药安全性问题及中药不良反应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中药不良反应 1.中药安全性的进展 1.1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正以它神奇的魅力和功效征服着整个世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有效、无毒的。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片面或夸大宣传疗效,而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而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正是由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问题存在片面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 1.2中药本身具有几个特点:纯天然、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人们总是认为服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情况时有发生,这样必然会引发中药安全性问题。 2.中药的安全性问题 2.1近年来,国内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将中药安全性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如2000年马兜铃酸事件、2003年龙胆泻肝丸事件、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2014年云南白药事件;[1]不仅如此,国外也常常报道中草药的严重毒副反应。

2.2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认为没有毒性的中药也发生了不良反应,如血栓通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应该给予重视。目前我国中药安全性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解决了一些中药毒性问题、也澄清了一些对中药的误解。但我们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在中药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2.3中药不良反应指的是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2]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也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文献记载的那些毒性药材上,必须吸收、借鉴、研究中医药的临床不良反应的报道,科学的开展中药安全性评价,扩大中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 2.3.1我国自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中药安全性问题,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0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3.69万份,中药占10%;2009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63.90万份,中药占13.3%;2012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20万余份,中药占17.1%;2013年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31.7万份,中药占17.3%。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数不论从所占比例,还是绝对数量都呈急剧攀升趋势。[3] 国际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也予以空前的关注。同时各国对中药也采取不同程度的禁用措施,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停止使用由碎杏仁制成的维生素B17制剂;新加坡禁止进口和销售含小檗碱的制剂;日本重新评估柴胡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等。 3.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与中药安全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与中药安全用药 发表时间:2019-12-12T13:10:19.3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2期作者:尹克鑫 [导读] 如何最基本的安全使用中药,与广大患者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传承和发展中药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61) 【摘要】药物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而药物的不良反应关系着患者的用药安全,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认知自身的用药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药在我国传承数千年,中药不良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如何最基本的安全使用中药,与广大患者的健康、安全息息相关,传承和发展中药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不良反应;中药;安全;合理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246-02 1.药物不良反应 1.1 本文所指的药物是指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1.2 药物的两重性 1.2.1治病性:预防、诊断、治疗 1.2.2.致病性: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映,后遗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耐受,依赖等。 1.2.3正确认识药物的两重性,尤其是药物的致病性,本身也是药物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应用于人体是人们所不期望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甚至是有害的。 1.3 药物不良反应 1.3.1定义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确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有害的反应。 1.3.2特点(1)普遍性,是药三分毒;(2)特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药发生的症状和体征及程度都不一样;(3)长期性,某种罕见症状可能要长达数百年才能发现;(4)滞后性,都是在发生之后才能发现,无法提前预知;(5)可控性,通过不同部门配合可以降低发生率;(6)可塑性,治疗一种基本产生的不良反应可以用于治疗另一种疾病,如西地那非。 2.中药安全用药 2.1 中药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因绝大部分都是使用的植物药,所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草药。 当一种药物(哪怕是中草药)并不是以中医理论进行指导使用的,那这种药物我们并不把他看做是中药。 2.2 中药不良反应 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中药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是药三分毒,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中药当然不能例外,这是所有药物都客观存在的属性。 据统计,2017年年度,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2.9万份,按照怀疑药物类别统计,西药占82.8%、中药占16.1%、生物制品占1.1%。由此可见中药不良反应仍占有较高的比例。 2.3 中药的使用 2.3.1配伍禁忌 2.3.1.1中药十八反:乌头反贝母、瓜篓、半夏、白蔹、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2.3.1.2中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牛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3.2孕妇禁忌 禁用药:水银、砒霜、甘遂、芫花、巴豆、麝香、莪术、三棱等剧毒,强力泻下和很强的活血化瘀、芳香走窜的药物。 慎用药:肉桂、红花、川芎、番泻叶、桃仁、附子等弱毒性、较强泻下作用和活血化瘀药。 2.3.3中药的饮食禁忌 服用中药一般应忌食生、冷、辛辣、腥膻、重油腻、刺激性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热病不宜是热性食物,寒病不宜使用寒凉食物。 2.3.4中西药配伍禁忌 2.3.4.1含鞣质的中药与以下药物有配伍禁忌(1)消化酶类;(2)四环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类;(3)维生素B1;(4)含钙、铁等金属离子制剂;(5)索米痛片;(6)克感敏片等。 2.3.4.2含有皂苷成分的中药不宜与酸性药物合用,会使其水解失效;同时也不宜与含有金属的盐类药物合用,相互之间可形成沉淀。 2.3.4.3清热解毒类中药,不应与西药菌类制剂同时服用。 2.3.4.4含金属离子成分的中药不应与四环素类、左旋多巴、异烟肼同时使用。 2.3.4.5酸性中药不与硫铵类及碱性西药同时使用;碱性中药不与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奎尼、奎尼丁、维生素B1及酸性西药同时使用。 2.3.4.6蒽醌类药物如大黄、虎杖等不宜与碱性药物使用。 2.3.4.7服用酒类制剂时尤其不得服用头孢类,磺胺类、呋喃类等抗生素,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中西药的联合应复杂多变,是一个可以一直研究的课题,需要广大医护人员的不断更新与发掘。 3.讨论

安全用药知识

安全用药知识 什么叫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同时以适当的 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并且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下面就是一些关于用药的知识: 一、哪些中西药不可同服?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可以加强疗效。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 (1)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抵药效。 (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不能同服。前三种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 (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因为前者含有苦杏仁甙,与西药的毒性作用一样,都抑制呼吸,两者同服易导致呼吸衰竭。

(4)中成药益心丹、香莲丸、川贝枇杷含有生物碱,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同服会增加毒性,引起药物中毒。 (5)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 (6)中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 酒与西药鲁米那等镇静止痛药同服可 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7)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合用,丹参片的主要成 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胃舒平所含的氢氧铝化形成铝结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8)昆布片不宜与异烟肼合用,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功能。 (9)活络丹、香连片、贝母枇杷糖浆不宜与阿托品、咖啡因、氨茶碱合用。因前者含乌头、黄连、贝母等生物碱成分,与后者同服,很易增加毒性,出现药物中毒。 (10)止咳片、通宣理肺丸、消咳宁片不宜与地高辛合用,因前者均含麻黄,麻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加强地高辛对心脏的毒性,引起心律失常。 (11)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不宜与阿司匹林同服。因前者含乙醇,合用则增加消化道的刺激性,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

关于中药安全问题的论文

中药安全问题探析 摘要 主要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 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I

目录 绪论 (1) 1、产生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 1.1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不足 (2) 1.2 中药品种复杂 (2) 1.3 中药炮制不当 (2) 1.4 中成药本身的缺陷 (3) 1.5 中药临床使用不规范 (3) 1.6 中药市场监管不力 (4) 2、中药安全问题的对策 (5) 2.1 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 (5) 2.2 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 (5) 2.3 规范中药的临床使用 (6) 2.4 建立适宜的中药标准 (6) 2.5 加强中药材流通环节的监管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II

绪论 2004年美国FDA宣布禁止麻黄用于减肥营养品,2006年,我国FDA发出紧急通告,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喇五加注射液”等7种注射液,2008 年12月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2009年4月中药注射液清开灵致患儿死亡,2009年2月注射双黄连使一女患者死亡等事件。 这一系列事件使得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重视起来,同时使得本来就存在着广泛质疑的中药制剂再次遭受到更加空前的信任危机。中药是否安全? 1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安全性有关问题,为中药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安全性事件出发,分析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与结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加大中药安全性知识宣传、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中药安全性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安全性事件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从2000年的“马兜铃酸事件”到2006年的“英国中药事件”,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在近年频频发生,这对一向自许为“安全、有效”的中药带来极大的挑战。加之一些媒体对有关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的过度宣传和误导,使得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世人并不怀疑中药的药效,但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从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认知度、中药本身缺陷及中药临床使用规范等方面作一探讨,试图找出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供参考。 1 近年国内、外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回顾 2000年6月,美国最权威的临床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比利时医学研究者Nortier等人撰写的题目为“泌尿系统癌症与服用中药(广防己)有关”的研究报告。此后,美国各大媒体以“中药可能致癌”为题相继发布了新闻。于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H)A)在“至今未收到类似不利事件的报告”的情况下,下令停止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并禁止其可能的混淆品种以及部分中成药进口。 2003年2月,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引起国人的高度关注。3 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文:“决定对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严格按处方药管理,在零售药店购买时必须凭医师处方。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适应证服用。”同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取消了关木通的药用标准;2004年8 月又取消了广防己、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对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制剂严格按处方药管理。 2004年初,在英国市场销售的中国产“千柏鼻炎片”,由于含有千里光,引起了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机构(MHRA)的注意。MHRA称,千里光属的各类植物均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起人类肝小静脉闭塞症。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对动物也显现致癌性、诱导有机体突变和生殖毒性。考虑到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英国各部和MHRA建议制定法令,禁止任何未经当局许可的由千里光属(植物)组成或含有千里光属(植物)的内服药品在英国销售、供应或进口。 2006年6月,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通报,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 2006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在艾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和萨里的一家药店里检测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药品时,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英国政府随后便下令封杀数种中药,对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空前

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竞赛

中国药学会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竞赛用题(中药部 分) 一、选择题 1. 煎煮中药时,最好用 : B A、不锈钢锅 B、砂锅 C、铁锅 D、铝锅 2. 中药一般在何时服用?B A、空腹服 B、饭后服 C、饭前服 D、睡前服 3. 滋补类中药宜在何时服用: A A、空腹服 B、饭后服 C、饭前服 D、睡前服 4. 健胃类中药宜在何时服用: B A、空腹服 B、饭后服 C、饭前服 D、睡前服 5. 煎煮中药时下述说法错误的是: A A、煎煮中药时间越长越好 B、煎煮中药应该避免铁器、铜器类金属器皿 C、煎煮前应当先浸泡0.5~1小时 D、煎煮中药一般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文火(小火) 6.睡前服药,通常是指什么时候服用: D A、睡前15~30分钟 B、睡前5~10分钟 C、睡前30~40分钟 D、睡前50~60分钟 7.饭后服用一般指饭后多长时间: A A、饭后15~30分钟 B、饭后30~40分钟 C、饭后50~60分钟 D、饭后1小时以上 8.煎药时,如出现煎糊现象,则应: B A、加水重煎 B、另取饮片重新煎煮 C、将糊的药物除去,加水重煎 D、另取饮片,加入未糊药物加水重煎 9.服用西洋参期间忌食的食物是 : C A、菠菜 B、豆腐 C、萝卜 D、生姜 10.以下有关汤药煎熬的说法正确地是: B A、一付汤药分两次煎熬,每煎完一次喝一次 B、将一付汤药连续煎煮

完两次后,药汁混在一起,再分两次喝 C、一付汤药可以只熬一次,但水量要大,煎煮时间要长 11.煎煮中药时不宜选择下列哪种器具: C A、砂锅 B、不锈钢锅 C、铁锅 D、搪瓷锅 12.无论服中药或西药避免用什么水送服: A A、茶、饮料 B、白开水 C、温开水 D、糖水 13.煎煮中药饮片时,先浸泡饮片,一般水量应高于药面: B2-3厘米 A、1~2cm B、2~5cm C、6~8cm D、9~10cm 14.煎煮中药时,对于需要先煎的中药,应经武火煮沸后文火再煮多长时间才能与其他药物合并煎煮 B A、5~15分钟 B、10~20分钟 C、15~25分钟 D、25~35分钟 15.生姜的功效是:B A、清热解毒 B、发汗解表 C、活血祛瘀 D、补脾益气 16.毒性中药是指: C A、作用剧烈的中药 B、不良反应大的中药 C、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 17.毒性中药是指:D A、副作用大的中药 B、可成瘾的中药 C、有刺激性的中药 D、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 18.冬虫夏草的功效是: A A、益肾补肺 B、 清热解毒 C、 解表散寒 D、 利水消 肿 19.仁丹,哪些人不宜服用: A A、婴幼儿 B、老年人 C、年轻女性 D、成年男性 20.中药煎煮后一般煎液量为:B A、200~300ml B、150~200ml C、200~250ml D、100~ 150ml

中药处方点评与用药安全.精讲教学提纲

中药处方点评与用药安全 近年来,有关中药ADR 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如近期引起全国上下关注的完达山药厂刺五加事件等。据统计,1994—1996年,日本报道88 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其中10 例死亡;国内外均有因服用“苗条丸” 或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肾衰竭、尿毒症,或被称为“中草药肾病”)的报道等。提高对中药药害的认识,加强中药应用的监管,可减少中药药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处方点评,为监管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一个平台。但中药由于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及用药安全往往被忽略,中药的合理应用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西药。中药处方的合理应用评价仍处于空白阶段。现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对中药处方的合理用药点评和安全用药的提出几点建议。 1 中药处方合理用药审核内容: 1.1查中药处方中的有毒药品。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类、毒性蛋白类、金属元素类等,作用于人体不同系统或器官组织,而引起不同症状。 含生物碱类。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产生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马钱子等的种子均含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毒性主要作用于脊髓、大脑皮质或延脑等高级神经中枢,主要表现为脊髓反射性的兴奋显著亢进,引起特殊的强直性痉挛,常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死亡。雷公藤等含雷公藤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中毒剂量可引起肾小管细胞变性坏死,肾曲管上皮轻度脂肪变性,而稍小剂量的致死多以肾功能衰竭为主。 含毒苷类。如强心苷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苷类,夹竹桃等中草药均含强心苷,中毒主要表现在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蟾蜍为重要的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分钟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口唇青紫、心悸,甚至昏迷以致休克,多数患者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另外,杏、桃、枇杷等的种仁均含氰苷(即苦杏仁苷)等有毒成

2021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药临床警戒与适当性

中药临床警戒与适当性(仅供参考) 单选题: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 1-中药药物警戒是在中药安全性日益引起关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概念,是西方药物警戒理念与中医药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集中体现中医药传统安全用药思想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A ) A.正确 B.错误 2-苦寒清热药应(B ) A.饭前服用 B.饭后服用 C.睡前服用 D.晨起饭前空腹服用 3-中药临床学服务应(A ) A.以患者为中心 B.以药品为中心 C.以医生为中心 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4-中药临床有效性研究必须以(B )为指导 A.临床试验 B.中医理论 C.国际标准

D.以上都是 5-中药具有两面性,合理、有效而安全地使用中药可以防治疾病,用药失当则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A ) A.正确 B.错误 多选题:每道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多选漏选均不得分。 1-中药用药警戒思想包括:(ABC ) A.配伍禁忌思想 B.剂量与疗程控制思想 C.妊娠禁忌思想 2-中药适当性理论包括:(ABC ) A.适当的用药对象和药物 B.适当的用药时间和剂量 C.适当的用药途径和目标 D.适当的用药单位和医生 3-中药安全性评价包括以下那几项:(AC ) A.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B.用药前半程安全性评价 C.临床安全性评价 D.用药后半程安全性评价 4-临床中药师的工作内容:(ABCD )

A.参与合理用药和用药监测 B.药物信息的收集与咨询服务 C.药物互相作用和配伍的研究 D.评价临床药物使用情况 5-中药师的作用于价值:(ABCD) A.促进医生使用合理的治疗和给药方案 B.促使护士使用合理的配药方案 C.促使患者使用合理的用药方案 D.促进中药新药的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对策 摘要】目的综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以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 引发的不良反应仅次于抗菌药物,其产生原因包含多方面因素。结论加强质量 控制,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288-01 中药制备成针剂并运用于临床,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使用过程中,不良 反应时有发生。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很复杂,不单纯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多种 因素的综合表现。本文综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以推进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1.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特点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ADR的报道数量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已引起国内医药界 的广泛关注。在辛传伟报道的16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中,中药注射剂引起 的ADR占25.45%,仅次于抗生素类药品[1]。中药注射剂ADR不仅数量多而且危 害性大,如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急性血管内凝血,双黄连、清开灵、炎琥宁注射剂 引起的全身性损害、过敏性休克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呈现出多发性和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不可预 知性及批间差异性等。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2.1药物因素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且有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难于剔除,残留在药液中作为抗原在输注时易引起过敏反应,另外中药注射剂本身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形成的杂质也可能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 2.1.1药材质量不同产地、不同季节采集的中药材质量不同,过去有“地道药材”之说。况且中药材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2.1.2制备工艺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通常有提取有效成分的单体、提取有 效部位、水煎醇沉、醇提水沉、水蒸汽蒸馏及综合法等[2]。相同品种的中药注射 剂由于不同厂家采用的制备工艺不同,导致制剂中的鞣质、蛋白质、树脂、杂质 等含量不同,这些差异不仅导致疗效不同,更会导致出现局部疼痛、过敏、红肿、硬结等ADR,另外生产过程中的助溶剂、稳定剂及操作不规范等也是发生ADR的 原因之一。 2.2使用方面的因素 2.2.1剂量过大给药剂量掌握不当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常见原因。如双黄连粉 针的剂量为60mg?kg-1d-1,以此剂量应用疗效较好,而且不良反应较少,随着剂 量的增加,不良反应明显增加。 2.2.2溶媒选择不当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中药注射剂与输液的配伍也不容忽视。不溶性微粒的增加可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较大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 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造成局部堵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水肿、静 脉炎、肉芽肿等。 2.2.3滴速过快王小仙[3]报导的20例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中,有8例是由 于患者自行调快滴速后才发生的。陈兰贞[4]报告的4例不良反应中,有3例是直 接用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稀释后静滴的患者,故怀

浅谈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用药

浅谈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用药 【论文关键词】中药安全性合理用药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1 理性看待中药安全性 中药较安全是相对的,比起西药来毒、副作用小些,但不是绝对安全,合理使用是安全的,用之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中收载了365种药物,并分为上、中、下三品,有的“无毒”,不伤人;有的“有毒”,要“斟酌其宜”;有的“多毒”,“不可久服”。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中药的毒性,并提出合理用药的概念。此后历代本草著作达数百种之多,在每个具体的药物项下,均标注有“有毒、无毒”,并记载了各种药物的适应症、炮制方法、使用经验,并逐渐总结出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直至现行的国家药典,除一般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以外,仍将有毒的药物按三级划分,分别注明“小毒”、“有毒”或“大毒”。 现在我国将27种中药列为“毒性药品”,加强了管理。曾有人长期使用含有朱砂的中成药以致使体内汞蓄积而中毒。我国某些名贵的中成药也是有毒的,使用过量时很容易发生中毒反应,如云南白药、六神丸等。还有的中药可引起过敏,如牛黄解毒丸、水蛭等。 2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这里涉及使用药物的几个方面,包含着许多内容,真正的合理用药必须全都做到,只强调某一方面不算合理用药。 2.1 用药有效是治病的首要目标,但是安全是其前提。只追求治疗效果而忽视安全性有时会遭到药物的伤害,如中药关木通引起的肾损害,因此药物的安全性是很重要的。 2.2 用药的经济性。简单地看是药物的贵贱、医疗费用高低的问题,实际上还有药/效比的问题。治疗一种疾病可以有几种或几十种药物选择,对疗效基本相当的药物,应力求使用低价的。如临床上常用党参代替人参即是如此。 合理用药,具体一点讲就是应当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年龄、所处地方以及季节

2020《中药配伍与用药安全》答案

中药配伍与用药安全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中药配伍与用药安全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的配伍关系是 A .相恶 B .相反 C .相杀 D .相畏 2 . (单选题)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这种配伍关系叫 A .相畏 B .相反 C .相恶 D .相杀

3 . (单选题)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A .相反 B .相畏 C .相使 D .相杀 4 . (单选题)某功效相似的两药同用,辅药能增强主药功效的配伍关系是 A .相须 B .相反 C .相杀 D .相使 5 . (单选题)一种药物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 A .相杀 B .相使 C .相反

D .相畏 6 . (单选题)与乌头不反的药是 A .半夏 B .天花粉 C .白及 D .北沙参 7 . (单选题)既往文献表明,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 A .呼吸系统病证 B .消化系统病证 C .半表半里证 D .顽症、危重病症(证) 8 . (单选题)大剂量长时间服用甘草,可能导致哪一类不良反应 A .水肿、低血钾 B .肝损害

C .药源性肺炎 D .过敏性哮喘 9 . (单选题)朱砂有毒,超出常规用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请问,《中国药典》中规定的朱砂用量是多少 A .0.3-1g B .0.1-0.3g C .0.1-1g D .0.1-0.5g 10 .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用药因素 A .给药途径 B .给药剂量 C .配伍失宜 D .药物品种混淆

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

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及使用 王小明 (单位、地址、邮编)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近年来中药使用中出现的安全性事件,分析总结引起中药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及隐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建议及如何在生活中合理规范的使用食药同源性中药。旨在为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理论研究及食药同源性中药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字: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代谢组学 食药同源,二者皆属于天然产品,食物与药物的性能相通,具有同一的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与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食与药同用,除基于二者系同一来源的原因外,主要基于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食药同理。 食药同源性中药,某些气质,特别是补益或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原本相通,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医者博采禽、畜、蛋、疏,如乌鸡、羊肉、驴皮、鸟卵、葱、姜、枣等作为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以达到防治疾病之功效;有些食物直接能够治疗疾病,可以代替药物,如山楂经常食用可以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生大蒜能杀菌,抑制病毒,防治呼吸道、肠道传染病;芹菜汁能降压;而从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也有不少药物,如枸杞、淮山、北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从而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14]。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有着长期的临床应用历史。中草药作为天然药物的一部分.当之无愧是现阶段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中药的资源优势、疗效优势和预防保健优势也越来越被国内外认可。但由于中药现代化程度低,中医治病缺乏科学依据,西方国家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直接影响着中医药再次走向辉煌[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食源性中药毒副作用小、无残留、无耐药性。近年来,中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也在不断增多,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等先后发现,长期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广防已”会导致肾衰竭,新加坡的黄连素事件、日本的柴胡事件及国内发生的鱼腥草事件、刺五加事件等引发的关于中药安全性的争论也受到广泛的关注[2]。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是药品属性的3 个最基本要素[3]。中药安全性已经成为中药广泛应用、深层次利用和走向世界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食药同源性中药的安全性及使用。因此,加强食药同源性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安全用药常识

如何安全用药知识 什么叫安全合理用药? 安全合理用药就是应该做到: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等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病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并且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了。 下面就是一些关于用药的知识: 一、哪些中西药不可同服?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可以加强疗效。其实这种做法不科学。

(1)中成药舒肝丸不宜与西药胃复安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胃复安则能加强胃的收缩,二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抵药效。 (2)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优降宁不能同服。前三种含有麻黄素,会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影响降压效果。 (3)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西药吗啡、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因为前者含有苦杏仁甙,与西药的毒性作用一样,都抑制呼吸,两者同服易导致呼吸衰竭。 (4)中成药益心丹、香莲丸、川贝枇杷含有生物碱,与西药阿托品、咖啡因同服会增加毒性,引起药物中毒。 (5)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味地黄丸不宜与西药心律平、奎尼丁同服,因可导致心脏骤停。(6)中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西药鲁米那等镇静止痛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 (7)丹参片不宜与胃舒平合用,丹参片 的主要成 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胃舒平所含的氢氧铝化形成铝结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8)昆布片不宜与异烟肼合用,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异烟酸、卤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功能。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XX医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 成药。 2.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辩证、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 具体治法,遗迹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3.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时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 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适应的中成药。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4.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 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5.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 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 射给药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7.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 注射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护,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

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 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8.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效猛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应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9.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格配伍禁忌,应分开使用,除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同时 同用一条通道。 10.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制定给药方案时,要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显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用药,也应避免有不良互相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11.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分析 目的探究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方法在2008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16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中药应用情况予以回顾分析,并评估用药安全性。结果116例患者中,未实施辨证论治的39例、用量及用法错误的31例、中西药联用不当的20例、中药炮制不当19例、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良反应7例。结论要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应加强对中药的辨证、炮制、煎煮、配伍、对症等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流程,杜绝不合理用药行为,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标签:合理用药;中药;应对方法;安全性 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确切的疗效也早已被证明,其在中国几千年的应用为保障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药药性平和,又源自天然,在临床上与西药联用时疗效往往更为显著,常常是事半功倍。虽然中药有这些优点但在其应用过程中毒副作用、不良反应也多有发生[1]。而人们对中药十分信赖却又不能认识其不良反应,加之一些宣传不当,声称中药无毒副作用等使得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愈发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合理用药迫在眉睫。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116例应用中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应对方法,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中医药物治疗的患者共2 135例,其中,出现不良反应现象1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3%,其中,男53例,女63例,年龄18~76岁,平均56.4岁。 1.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为资料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本院规定进行中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均要进行治疗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药物配方、配制方法、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对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的案例,分析并记录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及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2 结果 结合入选病例治疗记录对其临床中药应用情况予以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症与用药情况各有差异,经调查,116例导致不良反应原因及其所占比例见表1。 3 讨论 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应用中医理论指导医务工作者经济、有效、安全的使用药物[2]。同时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合理组方,以求收到治病与保健的目的。临床合理用药是为了使药物疗效得到充分发挥,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及时、安全,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与对人体的副作用,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中药应用也有着相当的危害,如医生用药失误、药物来源问题、配伍、炮制、给药途径、中西药联用不当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3]。因此加强对中药临床应用的监护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之一。 3.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法,主张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决定临床用药。诊断正确而用药失误,或者随意给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目的,甚者会造成不良反应或引起药源性疾病[4]。本文调查证明,未实施辨证论治成为本院发生中药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