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演变

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的演变

文兵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

[摘要]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呈现出三个发展阶段,及: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本文认为,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本文认为,由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及其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这种演化的逻辑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因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理论内容,呈现出三个阶段,一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近代哲学,二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哲学,三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哲学,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irrationalism)和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是这三个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

一.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转变

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有其社会历史的背景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但也有传统理性主义自身的局限。传统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逻辑。理性主义的理论内容较为丰富,但其核心观念则是肯定认识的确定性,肯定价值的普遍性,肯定历史的进步性。但这种肯定中却存在着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新的情况下,为非理性主义所用。

1.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

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一是在认识论中坚持绝对的真理观。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人们凭借着理性之光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他们对达到知识的确定性是深信不疑的。应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往往把这种确定性又加以绝对化。这种绝对化主要体现为,传统理性主义都把真理加以永恒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过程不受任何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的制约。例如,洛克认为意识犹如一面镜子,“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种影象或观念似的”1。洛克既排除了在认识过程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又把真理看成了一次完成的。唯心主义虽然以主体的结构来保证认识的确定性,发展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但仍是把真理视之为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永恒的真理。笛卡尔认为,理性是人人都具有“自然之光”,人们意见的分歧不在于理性秉赋的多少,而是由于冲动、情绪、想象、意志等对理性的影响所导致的。

1洛克. 人类理解论(上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83页。

这种绝对的真理观,还表现为他们要建立一个严密的从少数公理中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知识体系。这在斯宾诺莎的著作《伦理学》中,得到了最好不过的表现,他在书中仿照几何学的论证方式,按照定义、公则、命题来推演和编排整个体系。因此,美国学者汉姆普西耳才这样说:“我们可以适当地把17世纪称之为哲学史上的‘理性时代’,因为几乎所有这一时期的伟大哲学家,都试图把数学证明的精确性引入知识的所有部分,包括哲学本身”1。这种建立体系努力在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的哲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黑格尔就是力图要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并且是凌架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这种建立体系的要求,从一方面来说,充分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阶级要求认识世界、发展科学从而推动生产发展的强烈愿望,但却“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的空白”,虽然“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某些后来的发现,但也发表了十分荒唐的见解”2。

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二是在价值观中把价值抽象普遍化。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的前提,就是肯定人性的普遍性。他们把追求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幸福,视之为人之本性。狄德罗曾宣称:“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3。康德则宣称:应当把人看作目的,而不只是手段。

传统理性主义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来说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但他们都强调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的规范统一起来的。康德的一条重要道德律令就是:“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4。因此,传统理性主义价值观念中才有这种的混杂:一方面肯定追求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幸福作为价值导向,另方面又把社会的公正、平等与和谐作为价值理想。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之为普遍的个人主义。

传统理性主义这种价值导向和价值理想,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争取资产阶级的自身统治的斗争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5。这种普遍的个人主义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受到了非理性主义的批判。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把这种普遍的个人主义合乎逻辑地导向了更为极端的个人主义。

传统理性主义的缺陷之三是在历史观中坚持线性进步观。传统理性主义坚信依靠理性的力量,人类社会会不断地、全面地进步。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

1汉姆普西耳. 理性的时代[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6页。

3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27页。

4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0页。

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的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这些原理相矛盾的现实,实际上被上下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会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从今以后,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取代”1。

在传统理性主义看来,科学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科学是理性的一项典型的事业,它是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科学的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手段,而且,科学发展的模式也成了社会进步的模式。因些,传统理性主义的另一个信念就是:坚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全面进步的过程。我们不仅可以依靠科学更好地改造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安排社会。所以,传统理性主义对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传统理性主义坚信历史的进步,这是不可厚非的。但他们实际上都是以历史的发展是直线式的发展为前提的。事实上,“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2,因为现实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2.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近代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化,以叔本华为标志。非理性主义的普遍确立,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则点。巴雷特认为它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3。这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各种矛盾高度激化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看到,社会的表面稳定、安全和物质进步,同一切人间事物一样,都是建立在空无的基础之上的。以致于欧洲人象面对一个陌生人一样面对自己。”4

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有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背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不同于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又是在传统的哲学框架内所不能解决的。反理性主义利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些成果,但却是加以歪曲的利用。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理论(1927年)、哥德尔的“不完全定律”(1931年)等等。这些新的科学理论使任何自称发现绝对的、终极的知识的观念已不可能,甚至连数学这门被视为“人类理性的骄傲”的学科,也包含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致巴雷特这样来看待哥德尔理论的意义:“在那些理性科学中最可靠的领域中出现人的不牢靠感,标志着西方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5-3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3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3页。

4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3页。

中一个新的转折点”1。

在由传统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演变过程中,认识论、价值观和历史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认识论中,由知识的绝对化走向了相对化。尼采的“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真理“只是一种解释的艺术”,它不是我们所发现的,而是我们所发明的,是出于我们生存上自保的需要,并不存在所谓的“纯粹真理”、“绝对知识”――这些概念都是预设了一只超然的眼睛,一只无法想像的眼睛。而实际上,任何的“看”都是有角度的。尼采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说:人的认识没有任何客观内容可言,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知识和真理。非理性主义在认识方法上,强调直觉、本能、体验等去认识世界。非理性主义者把主体的意志、本能、情绪、体验等个体因素设定为世界的本质,而且因为这些因素具有独特性、流变性,所以理性的方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不能加以把握的。

在价值观中,由普遍个人主义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尼采提出“一切价值重估”,通过揭露传统价值观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来对其进行否定。在尼采看来,所谓价值观念只不过是“一个社会团体或群众对其各种需要的表达”2。虽然非理性主义者对传统价值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只是反对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要求对个体生存备加关怀,因而都对个性进行了极度的张扬。如雅斯贝尔斯提出:“存在性是不能化为另一个存在性的,它是绝对的确定,它是不可代替的”3。海德格尔则把他的“此在”规定为“总是我的此在和这个此在”4。因此,可以说,非理性主义者仍然是有价值追求的,这种价值追求就是个性的极度张扬。尼采设立了这样一个价值追求:超人。

在历史观中,由对历史的乐观主义走向悲观主义。尼采明确认为:“人类没有进步,它甚至从来有存在过”5。萨特本否认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认为现实和历史不外是偶然性的堆积。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的观点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受到质疑。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进行了反思,认为世界被置于技术的控制之下,“技术统治的对象化特性越来越快,愈来愈无所顾忌,越来越遍及大地,取代了昔日所见和习惯所为的物的世界的内容”。这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成为“市场上可以计算出来的价值”6

从总的来看,非理性主义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把非理性因素,诸如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设定为人的乃至世界的本质。二是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取消理性的统治地位。非理性主义哲学实际上都是一种关于生命体验的哲学。他们认为逻辑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形式是不能把握那些独特的、内在的生命体验。例如:柏格森认为,理性的认识方式有其局限,因为理性只能把握物理对

1巴雷特. 非理性的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9页。

2尼采. 快乐的科学[M]. 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第132页。

3考夫曼. 存在主义[C]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00页。

4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 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274页。

5尼采. 权力意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94页。

6海德格尔. 诗、语言、思[M]. 北京: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104页。

象,它在研究物理对象时,可以在空间方面加以分离,在时间方面加以静止,而的生命意志却是一种绵延,是既不能分离,又不能静止的,只能依靠直觉。三是虽然极为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并不一概排斥理性。他们大都反对的只是对理性的滥用,认为理性并不能把握生命的意义。

二.由非理性主义向反理性主义的演进

西方社会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世界范围内所存在的由于人们利用科学手段过度掠夺自然而导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社会危机与社会动荡也更为激烈,学生造反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风起云涌。产生了以“否定”、“破坏”、“消解”、“颠覆”现存的一切观念、价值、制度为主旨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对传统的理性观念采取了更为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更多地是揭示了理性的阴暗面。

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认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1。他们考察了启蒙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认为,进行启蒙的理性本是以破除迷信、消除神话,从而使世界清醒为已任的,但其一开始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神话和新的迷信。因为这种启蒙的理性使人的掌握和支配自然的权力不断增大,使得他具有了与神一样的支配自然的权力。而且,“随着支配自然界威力的增长,社会制度支配人的权力也猛烈增长”。启蒙精神在依靠知识对自然的统治过程中,技术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技术成为知识的本质。技术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成为了人统治人的工具。这样,启蒙理性对自由、公正、平等的追求却导致了对人性本身的压抑和扭曲,甚至为了效力于现存制度而疯狂欺骗群众的。阿多尔诺把“奥斯威辛”视之为启蒙理性的产物,利奥塔则声称自己仿效阿多尔诺,“用了‘奥斯威辛'这个名词来象征最近的西方历史从‘现代主义'的人类解放事业的角度来看是多么的贫困”2。

因此,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主义的一个特点:他们把理性与极权、压迫联系起来。他们对理性进行颠覆的角度从认识领域转向了社会政治领域。因此,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排斥与否定态度,较之近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激进。

另一个特点是,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者仍然是以理性的方式来建构非理性。按德里达的观点,以往的非理性主义仍然是一种设定了“在场”的形而上学,设定了世界和人的某种本质,或意志,或本能、或存在、或情绪,仍然没有摆脱理性的制约,也就说,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者在反理性问题上还不够彻底。这种新的特征就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者以功能性的非理性即否定、消解、摧毁、颠覆等功能性的因素,代替了非理性主义者的实体性的非理性即本能、意志、存在(此在)等实体性的因素。这种新的特征,根源于后现代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取向。

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页。

2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4页。

从内容上看,后现代的反理性主义者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

在认识论上,根本否定存在任何的表意活动,一切只是语言游戏而已。德里达通过对能指与所指区分的消除,实现了对寻求文本意义的这一努力的排斥与否定,德里达的一句名言就是“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就是说本文与文字之外没有真理,也不显示真理。没有了意义的寻求,没有了真理的寻求,一切就是游戏而已。德里达在其著名的演讲《人文科学语言中的结构、符号及游戏》中明确认为,“游戏的规则已被游戏本身替代”1。任何规则甚至是游戏的规则都是不必要的。这样,传统理性主义求真的活动就为这些后现代主义游戏的活动所代替。

以往的非理性主义虽然反对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但由于设定了某种“实在”的存在,至少肯定了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方式,如体验、直觉、情绪等去把握这种“实在”。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者则根本否定了事物之后的“实在”的存在,因而认识就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把握什么东西,一切都是在差异、流变之中,人们对待现实与世界的态度就只能采取游戏的态度,而且就连游戏的规则也是不必要的。

在价值观上,根本否定任何价值的存在,取消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巴尔特、福柯和拉康都宣称“人”(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对人的理解)的死亡,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福柯则从他的“知识型”理论出发,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他们所宣称的被近现代思想中加以抽象化、普遍化的主体的观念的死亡,实际上又是以另一种方式把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又推向了极端。因此有学者说:“现代主体恰恰死于后现代的个体充满活力的时候”2。

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之死”是对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想之父的尼采的“上帝之死”的进一步发展。在尼采那里,“上帝”不仅是宗教意义上的,而且是哲学意义和价值意义上的,代表的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孜孜以求的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他所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实际上是要对人类的价值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福柯认为,尼采宣布了“上帝之死”,实际不也就宣布了“人的死亡”,因为人与上帝具有奇特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作为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人的终极价值、目标的“上帝”的死亡,依附于“上帝”的西方近代的“人”的观念也死亡了,人们不再以他来规定自己的生活。但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甚至非理性主义者提出的人道主义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而表现人类价值和理想的人道主义观念在福柯那里却成了“我们思想中的一个累

1王逢晨. 最新西方文论选[C]. 南宁: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50页。

2Ferry and Renaut. French philosophy of the Sixties [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0, p66-67 。

赘”1。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在历史观上,后现代主义者反对把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进步的过程。利奥塔指出:18世纪发展起来的启蒙理性观念,使人们相信社会的进步,会把全部人性从无知、贫困、落后、专制中解放出来,但是,“问题不在于缺乏进步,相反,正是发展(科技、艺术、经济、政治上的)制造了全面战争、极权主义、富有的北方和贫困的南方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失业和‘新穷人’、普遍的无文化和(在知识的传授上的)教育上的危机、艺术上的先锋派的孤立(和一个时期以来,对他们的否定)的可能性”2。

哈桑(Ihab Hassan)在《后现代转折》中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些概述,认为零乱性或片断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要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3。福柯的理论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说:“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的零落时间的印迹。而今不连续性却成为了历史分析的基本成分之一”4。他认为,应摆脱诸如起源、传统、影响、发展和演进等标示连续性的概念,应关注的就是诸如界限、决裂、分割、变化、转换等标示不连续性的概念。

以往的非理性主义在对待历史发展问题上,虽然不抱乐观的态度,但总是抱着悲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本身则包含了某种价值判断在里面,例如,萨特却要以主体的这种能动性来抗争现实的荒谬性,认为现实的意义正在于主体的赋予,所以他把自己的存在主义视为一种人道主义。而后现代主义中反理性主义对历史既不抱乐观也不抱悲观的态度,因为不论那种态度总是预设了某种价值,就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中心主义”的体现。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不但放弃对历史的连续性的看法,而且干脆把历史看成是碎裂的,只是在现时之中去寻找满足与慰籍。

后现代主义中的反理性主义,虽然较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彻底,但其理论自身具有自我破坏性。既然任何“文本”都不是表意的,都不是对实在世界的反映,都不传达任何真理内容,我们又何以把他们的理论当真呢?他们认为没有任何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也把这种观点绝对化了。因此,可以说他们肯定的就是他们所否定的东西。

[参考文献]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An inquiry on the western philosophy’s development

WenBi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1布洛克曼. 结构主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5页。

2利奥塔.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3王潮. 后现代主义的突破[C].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4福柯. 知识考古学[M]. 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9页。

Abstract: After the Renaissance,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recent philosophy, modern philosophy and post- philosophy.Rationalism,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are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ree types of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from 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 and anti- rationalism is not only due to western social and scientific background, but also due to the theoretical defect of classical rationalism.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优缺点 分类自然语言处理, 转载 宗成庆老师的《统计自然语言处理》一书的序言二由冯志伟老师所写,序言中将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这个话题放在了哲学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的大历史背景下,感觉写得很不错。这里做个节选,也算今天的一个偷懒吧! 总结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曲折历史可以看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和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各有千秋,因此,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我们认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优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中的规则主要是语言学规则,这些规则的形式描述能力和形式生成能力都很强,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句法分析中的长距离依存关系(long-distance dependencies)等困难问题,如句子中长距离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一致关系(subject-verb agreement)问题,wh 移位(wh-movement)问题。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通常都是明白易懂的,表达得很清晰,描述得很明确,很多语言事实都可以使用语言模型的结构和组成成分直接地、明显地表示出来。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本质上是没有方向性的,使用这样的方法研制出来的语言模型,既可以应用于分析,也可以应用于生成,这样,同样的一个语言模型就可以双向使用。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可以在语言知识的各个平面上使用,可以在语言的不同维度上得到多维的应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语音和形态的研究中使用,而且,在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的分析中也大显身手。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与计算机科学中提出的一些高效算法是兼容的,例如,计算机算法分析中使用Earley 算法(1970 年提出)和Marcus 算法(1978 年提出)都可以作为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得到有效的使用。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的缺点是: * 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研制的语言模型一般都比较脆弱,鲁棒性很差,一些与语言模型稍微偏离的非本质性的错误,往往会使得整个的语言模型无法正常地工作,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不过,近来已经研制出一些鲁棒的、灵活的剖析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使基于规则的剖析系统在剖析失败中得到恢复。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来研制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时候,往往需要语言学家、语音学家和各种专家的配合工作,进行知识密集的研究,研究工作的强度很大;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不能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自动地获得,也无法使用计算机自动地进行泛化。 * 使用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设计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针对性都比较

文史哲基础知识

欢迎阅读文史哲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 西方现代文化的源头是__________。 A.古埃及文化? B.爱琴文化? C.古巴比伦文化? D.克里特文化 2. 古代__________和古代希腊人并称为西方文化的精神祖先。 A.希伯来人? ? B.罗马人? ? C.摩尔人? ? ? D.日耳曼人 3. 迈锡尼创造了灿烂的___________,亦称为迈锡尼文化。 A.铁器文化? ? B.青铜文化? C.锡器文化? D.银器文化 4. 通过_________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逐渐形成为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 A.象形文字? ? B.字母文字? C.楔形文字? ? D.会意文字 5. 古代埃及人相信“来世说”,他们将尸体制成木乃伊,在安葬仪式上由祭司诵读祷文和咒语,以保证尸体的完好和死者在冥世的幸福。这些书写祈祷文和咒语的纸草文被后人称为_________。 A.冥书? ? ? ? B.来世书? ? ? C.祷文? ? ? ? D.死人书 6. 《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是研究希腊_______的珍贵史料。 A.荷马时代? ? B.黑暗时代? ? C.封建社会? ? D.宗教时代 7.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__________;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_________。 A.木? ? ? ? B.水? ? ? ? ? ? C.火? ? ? ? D.土 8. 亚里斯多德的主要哲学着作是_____________。 A.《诗学》? B.《理想国》? ? ? C.《伦理学》? D.《形而上学》 9. 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从酒神颂发展而来,酒神的名称是_________。 A.狄俄尼索斯? B.阿波罗? ? ? C.赫淮斯托斯? ? D.阿瑞斯 10. 着名雕刻作品“掷铁饼者”的作者是___________。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2009-06-23 15:51:3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

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

界现代设计史第十一章习题

第十一章世界现代设计(二) 一、填空题 1.1953成立,他们发展了包豪斯的传统,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新理性主义设计思想。 2.德国纳粹党时期比较重要的的设计师有佩蒂南·波什于1934年开始着手设计的“大众汽车”,他在着手设计时,尽量压缩车体外形,采取简单的流线型风格,好像甲壳虫一样,因此被称为“甲壳虫”。 3. 被誉为是“德国设计之父”的设计师是彼得贝伦斯。 4.布劳恩公司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大型家电公司之一,有马克斯·布劳恩于1921年创建于德国的法兰克福。 5. 6.20世纪20年代的包豪斯,以及一系列重要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使德国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7.,他两个重要的建筑设计得 到世界广泛好评,一个是柏林爱乐交响乐团的音乐厅,另一个是卡塞尔德大都会剧院。 8.1972年为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全部标志的德国杰出的设计师奥托.艾舍。 9.荷兰“_风格派_”,俄国的共产主义和德国的包豪斯是形成现代主义的三个基本支柱。 10. 二、选择题 1.由于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因此没有一种特别的民主特征是可以成为国家的设计风格依据,( A )于是就成为十分普遍的设计动机。 A折中主义B国际主义C波普主义D理性主义 2.荷兰拥有世界上设计最为完善的( A ),它的效率、安全、舒适都是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 A铁路系统B邮政系统C飞机系统D地铁系统

3.瑞士的现代设计主要从两所学校发展起来的,一所是世界金融中心日内瓦的日内瓦设计学校,另一所是( A )。 A巴塞尔设计学院B包豪斯学院C英国皇家艺术学院D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大学 4.瑞士的现代产品在全世界享有盛名,除了最为熟悉的瑞士军刀之外,还有( C )。 A电话 B 家具C钟表D相机 5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 B )。 A乌尔姆设计学院B包豪斯学院C英国皇家艺术学院D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大学 三.判断题 √ 1.德国是最早提出“绿色设计”的国家之一,重视环境保护成为德国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主要内容。 √ 2.美国的平面设计师是最为活泼和趣味的,这与严肃的欧洲风格和浪漫的法国风格相比,都有很大的差别。 × 3.虽然美国等国很早就开始了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但是德国是真正把工业设计变成一个职业的国家。 × 4.格罗佩斯、赖特、柯布西耶和彼得·贝伦斯四人被称为现代主义设计的第一人。 √ 5.德意志工业同盟成立于1907年其倡导的设计风格在欧洲范围内取代了新艺术风格运动,标志着新艺术运动的结束。 四.名词解释 1德国青年风格 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命名的,艺术家、建筑师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传统的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影响。初带有明显自然主义色彩,但1897年后逐步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法国等新艺术主流,开始和格拉斯哥四人集团类似的探索,从简单几何造型和直线运用上寻求新形势发展方向。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设计家是贝伦斯。风格特色:反对机械化和工业化,重视自然主义的装饰特点,表现为曲线、流畅的有机形态,但后期有几何造型和注重功能的倾向。 2.德国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在乌尔姆十分流行,并且逐步被引入建筑设计领域。系统设计的潜台词是以高度次序的设计来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比较局有关联和系统,塔的使用首先在于创造一个基本模数单位,在这个单位上反复发展,形成完整的系统。在系统设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新理性主义的思维方法

读了庞朴先生的文章,深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和辨证思维,“并非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是什么朴素的,也就是说幼稚的、粗糙的;而是相当深刻的且深藏着的”,是一种“深邃智慧”的“伟大体系”[1]。笔者在思考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的过程中,与庞朴先生见解可谓不谋而合。其实,我们要寻找和建构的新理性主义思维方法,早已蕴含在中国古代先贤的思维框架里,藏在他们伟大而深邃的智慧里。只要我们善于将古代思维作现代性转换,将人类的思维方法进行融汇与沟通,一个完全的方法论体系,就可以满足新理性主义的呼唤和要求了。 一、道家的思维方法 华夏民族哲学智慧的最高成就,一般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里。在思想方法方面贡献最大的要数老子和庄子。 老子对宇宙的生成论有一个最高的概括,其《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们以为,这不仅是宇宙生成论,而且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思维方法,它的伟大和深邃,足可以让西方一切先贤折服,亦可以让中国现代学人油然而生自豪自信,和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老子之后的庄子,更是一位有大建树于人类的哲学家,仅就其方法论而言,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建树。 首先,庄子发现层次和境界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方式。请看《秋水》中的描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所以,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无数个相对来说大小不同的层次和境界构成的时空整体,它的特征是无限的,不但宏观上是无限的,微观上也是无限的。被《齐物论》概括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因此层次和境界论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整个宇宙便是由无数个层次和境界有序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层次境界论即是宇宙构成的基本形式,又是人认识事物、描写事物性质的基本方法,因而也应当是人的思维方式。庄子创立层次境界论的目的,并不是像西方系统论那样仅仅是为了弄清事物的结构,而是寻找一种精神的终极性追求,通过对较低层次和凡俗境界的超越,而达到对最高的审美境界的道——一种大美的体悟,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所以庄子不断地嘲笑小境界的狭隘性和局限性,热情地赞美大境界的自由性和无限性,因此它的层次论又是一种超越论。然而,这种超越,却不同于世界上各种宗教的超越论。许多宗教都有关于宇宙结构的层次论的预设,比如佛教将宇宙分为三个层次,除人间之外,下有十八层地狱,上有九十九重天。这种主观的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自然语言处理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差异 综述 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的曲折。源于哲学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自然语言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两种方法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理性主义认为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运用简单明确的规则来确定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复杂的语言模型。而经验主义,虽然也承认语言的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但是却不承认这种能力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认为人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懂得一门语言。 这样使得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相似而又不同,也就导致了两者各不相同的优缺点。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一种强烈的认识,即人类的重要的知识并不是由学习而得到的而是由基因提前决定的,比如人类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Chomsky正是这一主义的支持者。Chomsky范式正是希望通过简单的规则,来描述复杂的语言。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理性主义,正是利用语言学中的简单、清晰的规则,来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问题。由于这些规则拥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生成能力,同时还能拥有相当高的效率。因此,这种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什么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方法 从哲学的观点上看,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以至于在这两种哲学思想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区分。直到后来人们才认识到这两者的不同。同样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仍然在许多地方和理性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经验主义也承认人类对于语言有着先天的认知能力,因此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并没有绝对的不同,但是经验主义认为人类不可能不通过学习而获得一门语言能力。因而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经验主义,模仿一种学习过程,在实际的情境中使用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方法来训练语言数据,从训练的语言数据中自动地或半自动地获取语言的统计知识,可以有效地建立语言的统计模型。 这样的特性使得经验主义的方法在文字和语音的自动处理中效果良好,尤其善于解决二义性问题。 二者的优劣与差异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两者的差异十分微妙。而到了具体的自然语言处理这样的实践中,差异则比较明显。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是-希腊理性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自从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源头”,似乎理性主义开始诞生。泰勒士第一次上帝造万物的观点否定。大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代表了当时时代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向往。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学派跟学者。它们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

之间的对立。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 理性的异变与复归—中世纪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

西方文明史导论

此答案为作者手工收集,如有错误尽情谅解如需要其他答案请加群:271865091 支持作者QQ: 3023342901 一 1 【单选题】(5分) 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 A. 《菊与刀》 B. 《文明的冲突》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多选题】(5分) 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 A. 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 B. 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 C. 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 D. 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正确A,B,C,D 二 1 【单选题】(5分) 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 A. 公元前746年B.公元前776年C. 公元前465年正确B 2 【多选题】(5分) 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A. 理想与美B. 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C. 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正确A,B,C 3 【多选题】(5分) 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A. 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B. 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C. 向善性;D. 唯美主义; E. 神秘性和悬念正确A,B,C,D,E 三 1 【多选题】(5分) 《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 A. 《伊利亚特》B. 《奥德赛》C. 《工作与时日》正确A,B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2 【单选题】(5分) 破解《荷马史诗》的隐喻的关键点在于? A. 从英雄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B. 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 C. 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正确答案是:A 四 1 【多选题】(5分) 罗马文明之所以会取代希腊,在于其文化中的哪些特点? A. 浪漫 B. 理性 C. 现实 D. 世俗正确答案是:B,C,D 查看答案解析 2 【多选题】(5分) 古代西方文明是由以下哪些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A. 希腊文明 B. 罗马文明 C. 日耳曼文化 D. 基督教要素正确A,B,C,D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3 【单选题】(5分) “希腊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C. 强调家的原则 D. 罗马的反文化正确A 查看答案解析 5分 4 【单选题】(5分) “罗马传统”的特征是? A. 放大了的个人 B. 放大了的国家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 非理性因素 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察不同的知识点,答案的组织和要点侧重也不相同,因此,凯程网考研频道整合了分析题涉及较热的不同知识点时的答题模板,考生可以参考。下面是涉及独立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答题模板。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一、是什么? 理性因素vs 非理性因素 ①定义: 情感、意志(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 ②作用: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动力、作用、诱发 ③两者关系: 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二、怎么讲 带入材料。 三、怎么干 创新 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材料特点:两种不同学科或者不同人的对比; 例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是什么:理性因素是理智,非理性因素是冲动、欲望、想像、直觉、灵感。理性因素的功能是指导、解释、预见,非理性因素的功能是动力、作用、诱发。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怎么讲:在数学领域里偏重计算,以严格的论证、定理、推倒为鲜明特色,所以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因此在数学领域里2+5必须等于7;与之相反,在艺术领域中,更多的是以灵感、联想和发散思维作为主要手段,没有固定答案有广阔的可能性,所以2+5可能等于10000。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怎么干: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理,要求我们把理性分析、严密论证+自信、意志力、发散思维、怀疑精神结合,在工作中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

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2018全国高考语文3卷(含答案解析)复习课程

2018全国高考语文3卷(含答案解析)

(全国Ⅲ卷)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含答案解析)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

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 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