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郭璞注书尔雅台

(43)郭璞注书尔雅台
(43)郭璞注书尔雅台

(43)郭璞注书尔雅台

夷陵有个尔雅台,是晋代文学家郭璞流寓夷陵时注释《尔雅》的地方。尔雅台旁有明月台,前为明月池。当年郭璞流寓于此时,就山川形势相度,分配五行,独中央地势卑下,于土德为弱,因自中州辇土至峡州(宜昌),相阴阳向背之宜,特建尔雅明月二台镇之。郭璞精于阴阳五行,选择临江高阜处建台,正是体现了“南火北水安其位,东木西金处其隅……中央以居”的意境。尔雅台的今天位置约在宜昌城区北左门与镇川门之间,即西陵一路下段。

夷陵山水美引来金凤凰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也是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一部词典,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尔,近也;雅,正也。《尔雅》就是指解释词义近于雅正,合于规范。据传,今宜昌江南磨基山公园中的磨基山,即古之郭道山,范成大认为郭璞注《尔雅》时曾居住于此。

郭璞(276——324),河东(今山西省)闻喜人,字景纯。他博学多才,人称其词赋为东晋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著有《尔雅注》、《尔雅图》、《尔雅图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葬经》、《三命通照神曰经》、《玉昭定真经》等书。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郭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郭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郭璞是堪舆学开山鼻祖,其《葬经》已成为中国堪舆学之蓝本。郭璞是易学家,写易书30余部。闻喜郭氏家族是周朝周文王之后,《周易》出自周代,郭璞通易,实属家传。

郭璞像

郭璞初到三峡的时间为公元297年,距今有1709年,居住时间长达3年之久,这是其它来三峡的历史文化名人所少见的。郭璞之所以跋涉千山万水来到长江三峡地区深入生活采风,并长期寓居在峡口古城夷陵从事写作,完全是一种缘份,这个缘份来自他父亲郭瑗牵引的红线。郭瑗当年为建平太守,21岁的郭璞来到建平郡治巫山,看望在此任太守的父亲郭瑗。雄奇的三峡山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着这位北方青年,在全面游览和考察了三峡山水风物之后,他选择

了寓居于峡口之夷陵,潜心注释《尔雅》等著作。

天然塔,位于宜昌城东15里的长江北岸的宝塔河。巍峨矗立,十分壮观。相传为郭璞侨居夷陵时修建,历代屡建屡毁。乾隆五十五年(1790),当地几家信奉风水的富户发起重建了此塔,重建工程历时两年完成。塔为砖石结构,呈八棱锥柱形,高约42米,底部直径约12米。塔身7层,内有石梯140级,可盘旋而上。塔底侧八面雕有八大金刚,造形构图十分生动。塔顶有铜宝瓶一个,四面挂铃,随风叮噹作响,清脆悦耳。塔门西向大江,门框上横一石板,镂刻有“天然塔”及“大清乾隆五十七年重建”字样,并刻有“二龙戏珠”等图案。塔门左右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汉三千。”

这副对联中的“荆门”,是指大江南岸与天然塔相呼应的荆门山,即北朝诗人庾信“建平船秭下,荆门战舰浮”和唐代诗人李白“秋下荆门”、“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以及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等诗句中所指的荆门。

沉醉好山水奏出江赋歌

郭璞的《江赋》是全面地赞颂长江的第一支颂歌。在这篇热

情洋溢、气势磅礴的长篇赋体中,为我们展现了长江三峡雄奇险峻的自然山水风光、富饶的物产、神奇的远古神话,如诗如画之场景,莫不令人为之陶醉。

“咨五才之并用,实水德之灵长。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聿经始于洛沬,拢万川乎巴梁。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总括汉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源二分于崌崃,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纲络群流,商搉涓浍表神委于江都,混流宗而东会。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所以作限于华裔,壮天地之崄介。

“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朝。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峨嵋为泉阳之揭,玉垒作东别之标。衡霍磊落以连镇,巫庐嵬塂而比峤。协灵通气,濆薄相陶。流风蒸雷,腾虹扬霄。出信阳而长迈,淙大壑与沃焦。

“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绝岸万丈,壁立赮驳。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磐礴。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骇浪暴洒,惊波飞薄。迅澓增浇,涌湍叠跃。砯岩鼓

作,漰湱泶灂。……”

赋首起于岷山导江,万川、巴梁一笔带过,便迅速转入三峡之巫峡,写巫峡之迅激,江津之起涨,江水滔天,一派淼茫之状;自“巴东三峡”至虎牙、荆门一段,又回到三峡,写山势之雄奇怪异,写湓流雷响电激、骇浪惊波峡江水险之势。这一段其所以描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感人,与郭璞之亲身体验感受甚有关系。特别是“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这句,其所含信息十分珍贵。

“夏后”即大禹。禹之足迹是否到过长江三峡,古代的记载并未告诉我们明确答案,郭璞是第一个提出大禹治水时曾经疏凿过长江三峡的学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叙及三峡时,便采录了郭璞之言:“其峡盖自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郭璞此说可能源于三峡当时地方志书的记载,或是采自三峡民间传说。郭璞在三峡建平、夷陵生活期间,著有《尔雅注》、《尔雅图》、《尔雅图赞》,在地方《图经》上看到过大禹疏凿三峡的传说记载,听到过三峡民间关于巫山神女授禹天书治峡、黄牛助禹开峡等古老的神话传说,并写进《江赋》。

《江赋》叙述和赞美了长江物产之富饶。写江中之水产:“鱼

则江豚、海狶、叔鲔、王鳣”,“尔其水物之怪,则有潜鹄、鱼牛、虎蛟、钩吔……

水母、目暇……”

江豚即今所谓之江猪,水母即今称之桃花鱼。写水禽:“其羽族也,则有晨鹄、天鸡、幼鸟骜、鸥鸟犬……”写矿产:“则金矿、丹砾、云精、焗银…金精玉英填其里,瑶珠怪石其王卒表……”写江岸边的植物、植被:“橉杞稹薄于浔诶,栛梿森岭而罗峰……葭蒲云蔓……荫潭隩,被长江。”

长江两岸之山岭峰峦潭畔,各种树木茂盛,皆被植被复盖,良好生态历历在目。

《江赋》写了长江出产的珍禽奇兽:“若乃龙鲤一角,奇鸽九头,有鳖三足,有龟六眸。”这些奇禽异兽大多出自三峡地区,见之于屈赋和《山海经》的记载。《天问》云:“鲮鱼何所?鬿堆焉处”?“鲮鱼”即是“龙鲤”;《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居其北,状如鲤。”郭璞注:“或曰龙鱼似鲤,一角”。据学者考证:“鬿堆”即《山海经》中之“鬿雀”。《天问新解》:“应指一种魁大而神诡的鬼鸟。”《本草纲目》:“鬼鸟,一名九头鸟。”《正字通》曰:“苍虞鸟(奇鸽),妖鸟也,一名鬼车,一名九头鸟。”近年,三峡一带有多次出现九头鸟的报道。其所以出产珍禽怪兽,郭璞认为是“川流之所归凑,云雾之所蒸液,玲怪之所化产,傀奇之所窟宅。”

外国学者詹姆斯·柏烈斯特在他所著的《神秘的北纬30度》中指出:“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无数难题之谜的所在地”,是怪事迭出的“神秘地带”。在中国的这条纬线上,出现了长阳人、巫山人、郧县人,出现了九头鸟、神农架野人、白色动物……堪称“傀奇之所窟宅”。郭璞首先赞叹的是出生在三峡的屈原:“悲灵均(屈原《离骚》:‘字平曰灵均’)之任石,叹渔父之耀歌。”最后他将自己对长江三峡的感受概括为:“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雅台出明月夷陵添胜景

夷陵之有尔雅台,最早见于梁朝任昉所著《述异记》。宋李昉《太平御览》和王应麟《玉海》所载夷陵尔雅台皆引自《述异记》,称“郭景纯注《尔雅》,台今在夷陵郡”。

宋朝以来,记载夷陵尔雅台的历史地理图书颇多,诸如乐史《太平寰宇记》“峡州”条载:“尔雅台,郭璞注《尔雅》于此台,故郡有称郭雅台焉。”王存《元丰九域志》亦称:“尔雅台,郭璞注尔雅于此。”王十朋、范成大和陆游都曾游峡州登临夷陵尔雅台。王十朋游峡州作《尔雅台》诗云:“隐迹

江山郭景纯,学兼儒伎术通神。虫鱼草木归笺注,何害其为磊落人。”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夷陵“有尔雅台,相传郭景纯注《尔雅》于此,台对一尖峰,曰郭道山,景纯所居也”。陆游《入蜀记》载其游夷陵尔雅台的情况:“遍历尔雅台、锦障亭,亭前海棠二本,亦百年物。尔雅台者,《图经》以为郭景纯注《尔雅》于此。”

夷陵还有许多与郭璞有关的古迹,祝穆《方舆胜览》“峡州”条载有“砚池,在州南,昔郭景纯注《尔雅》,汲小于此,有黑水出焉”。同治三年(1864)《宜昌府志》记载:“尔雅台,在城西北隅锁堂街,《图经》云:晋郭璞注《尔雅》处,旁有明月台,前为明月池。”《湖广通志》“荆州”条也载:“郭璞,《晋书·列传》曰,字景纯,闻喜人,旧志云:晋末避地夷陵,今有尔雅、明月二台,其东有洗墨池。璞所注《尔雅》处。”乾隆二十八年(1765)《东湖县志》记有洗墨池,“在城内县学前,晋郭璞注尔雅,洗墨于此。宋苏轼、黄庭坚相传曾于此学书。至今池水墨色”。

一位网友根据《东湖县志》绘制的尔雅明月台

尔雅台因郭璞而来,历史文献记载并无异议。《舆地纪胜》记载“荆湖北路峡州”条下夷陵尔雅台云:“尔雅台,《方舆记》云,郭璞注《尔雅》于此台上,见有郭璞先生塑像。”其后列举了不少有关郭璞的古迹,如“尔雅堂,在州治”;“郭道山,在夷陵县西南五里,晋郭景纯结庐于此,其基犹存,有一井一钟”;“郭景纯庙,《晏公类要》云在夷陵县,《图经》云在尔雅台”。

到清代,吴省钦继续介绍王象之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夷陵尔雅台是郭璞笺注《尔雅》之地的说法。吴省钦无愧当时知名学者,他就此提出了两点理由:第一,郭璞确实到过宜昌一带。庚仲雍《荆州记》载,郭璞曾担任临沮县(今远安)县令,而临沮距夷陵不到二百里;第二,郭璞《江赋》和《游仙诗》表明他熟悉夷陵一带。传世的郭璞《江赋》叙峡口形势特详,其《游仙诗》中所描写的“青溪千仞者”亦在邻境。

《尔雅》传千古郭璞留美名

郭璞在《尔雅自序》中说:“璞不揆祷昧,少而习焉,沈研钻极二九载矣,虽注者十余,犹未详备。”可见,他先后花

费了18年时间注释《尔雅》,其在夷陵所注《尔雅》,应该是初稿,而不可能在短短3年时间内完成《尔雅》注释的全部内容。

《尔雅》与《山海经》是我国现存的极具珍贵价值的两部先秦古籍。《尔雅》相传为周公所作,但学者多以为成书于战国末年和西汉初期,经过多人编着而定稿;它被称为上古汉语词典,晚唐时升格为“经书”,至清列入“十三经”。实际上《尔雅》具有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双重作用,是研究古汉语和古代社会生活、自然地理的一部经典著作。《山海经》更是一部上古奇书,其性质古今学者众说纷纭,有列入地理类,有列入小说类,鲁迅先生则认为“盖古之巫书也。”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山海经》属南(方)系作品,其产地多出自于巴、蜀、荆楚一带,许多神话传说可与楚辞相印证。因此,与夷陵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郭璞注释这两部作品,是对训诂学的一大贡献,也是他留传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郭璞注释《尔雅》、《山海经》,主要是依靠他的博学多才,许多知识自然是来源于强读博记、博采众长,但在三峡巫山、夷陵数年时间之生活阅历及所见所闻对注释工作也大有裨益。当我们阅读“两注”时便不难发现,每每涉及三峡、夷陵一带之山水、物产等所注必定十

分具体、准确。这在客观上就为我们保存下来1700

多年前夷陵的山川地理、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宝贵信息,为我们对古地理、古生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两注”中有珍贵的古生物信息。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要“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古代对动物、植物未有科学分类,多笼称之。《尔雅》则分草、木、虫、鱼、鸟、兽、畜7大类。在植物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茶,《尔雅》中所载之茶和郭璞的注释,被认为是关于茶的最早文字记载。

古籍文献郭璞注《尔雅·自序》首页

《尔雅》载:“槚,古荼。”郭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为茗。”(荼”为茶之古字)”夷陵系中国茶的原生地,民间将茶作饮料的习惯历史悠久,郭璞对茶的详细阐释,源于他来夷陵后对茶的熟识,也从此证明夷陵是中国茶的起源地之一。

郭璞对一些植物的称呼与形状描述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荆桃”注:“今樱桃”。“木瓜”注:“实如小瓜,酢可

食。”“柚”注:“似橙,实酸,生江南。”“英梅”注:“雀梅”。“桑”注:“今俗呼桑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在《释兽》中,我们看到了夷陵的珍稀水生动物。如白鱀豚:“鱀”,注:“大腹,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鲟鳣鱼:“鳣,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颌下,体有斜行甲,无鳞,肉黄,今江东呼为黄鱼。”鮰鱼:“鳠,即今鮰鱼,似鲇而口在颌下,尾有岐,南人方言转为鮠也。鲟鱼:“鮥,鳣属也,大者为王鲔,小者鲔。今宜都郡自京(荆)门以上江中通出鱏鳣之鱼。有一鱼状似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鱼也。”娃娃鱼:“今鲵鱼似鲇,四脚……声如小儿啼。”灵龟:“今涪陵出灵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蝳蝐,俗呼为灵龟。”

《释兽》中亦有三峡地区特有的动物。如白虎:“汉宣帝时南郡获白虎,献其皮骨爪牙。”(夷陵属南郡所辖)大熊猫:“獏,白豹,似熊,小头,庳脚,黑白斑,能舔食铜铁及竹骨。”棕熊:“魋,今建平山中有此兽,状如熊而小,毛粗浅赤黄色,俗呼为赤熊。”遽:“今建平山中有遽,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奋迅其头,能举石掷人,玃类也。”不知为何兽,郭璞言建平山中有之。黑虎:“晋永嘉四年,建平秭归县槛得之,状如小虎,而黑毛深者为斑。”

从以上所摘录郭璞《尔雅注》中有关三峡地区古生物之注释,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凡注明“建平”、“南郡”、“宜都郡”出产之动物,多半是他亲见和根据本地传闻而写的,形状特征描绘十分逼真;凡“俗呼为”当即三峡地区民间的称呼。

据学者考证,《山海经》山经中之八经为荆山山系,九经为岷山山系,载川西到鄂西诸山。其中所载涉及到三峡和夷陵的山水与物产。《中次八经》载:“荆山之首,曰景山。(郭注:今在南郡界中)……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郭注:今睢水出新城魏昌县东南发阿山东,南至南郡枝县入江也。)其中多文鱼。(郭注:有彩斑也)。”文鱼始见于屈原之《九歌·河伯》:“乘白髦逐文鱼”。可能是现今胭脂鱼一类。“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丹雎。(郭注:出荆山,至南郡当阳县入沮水。)……其兽多闾麋。”(郭注:似鹿而大也。)

欧阳运森家藏乾隆版郭璞注《山海经》卷一首页

《中次九经》载:“岷山。江水出焉……其兽多犀、象、多

夔牛。”(郭注: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晋太兴元年,此牛出上庸郡,人弩射杀得三十八担肉。)查晋之上庸郡在今竹山、竹溪一带,与巫溪、巫山邻近。三峡中之夔门、夔峡、夔州等都与夔牛有关;西陵峡中传说助禹开峡的神牛可能其原型便是夔牛。还有《海内南经》所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郭注:今南方蚺蛇吞鹿,鹿已烂,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楚词》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说者云”当然是郭璞在巴地听到的传闻。

郭璞性格刚直,清高正义,爱国忠贞,疾恶如仇,看不惯封建统治者一味搜刮民财、寻欢作乐的腐败行为。他关心的是国土的沦丧和民族灾难。为呼吁晋元帝以国事为重而屡陈谏疏,要求“大赦天下”等,又从事卜巫,侈谈阴阳术数,借此方法规劝帝王和大臣“省刑薄敛”。史书载:郭璞被王敦聘为参军。他觉察到驻守荆州的王敦有背叛朝廷的阴谋,坚决反对其分裂行为,遂借卜巫规劝王敦,敦不但不醒悟反视璞为仇敌,决心先除掉璞,便假惺惺地叫郭璞为他反朝占卜吉凶。璞说:“无成”。敦气愤地质问:“卿再巫吾寿几何?”璞答:“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恼羞成怒地反问:“卿寿几何?”郭璞知道王敦今曰要杀他,视死如归,坦然回答:“命尽今日日中。”郭璞被杀,时年49

岁。

——原载2006年11月2日《三峡商报》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讨好众人为上、惹事。 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以造福于人民。 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 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以兴利除弊,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不为征利,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责问坏人;辟邪说,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已经不是一天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没有机会见面。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搜刮钱财,老百姓都怨恨?盘庚迁都的时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于反复不宜卤莽。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未能助上大有为,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以致天下怨谤也,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 那么,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现在您来信指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能叫作拒绝批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驳斥邪说,胥怨者民也,不为侵官。 上乃欲变此、随波逐流;为国家理财。 无由会晤,不能叫作惹事。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兴利除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不能叫作越权,生事,以授之于有司,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拒绝批评,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实已明,研究法令制度,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则某知罪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至于怨诽之多,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弄明白了,冀君实或见恕也,守前所为而已,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我不应草率,在反复辩论中,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不能叫作搜刮钱财。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译文安石启,墨守成规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重念蒙君实视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 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本文是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写给反对派司马光(字君实)的第二次回信。 两人通信主要是争论变法改革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

古书中的注解

古漢語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 我國比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過注解。今天我們要想比較順利地讀懂一部古書,一般都要參看舊注。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看舊注甚至根本無法讀懂。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如語言的發展,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鄭玄對先的經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作過注解。這些注解對我們了解先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沒有漢代學者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許多先古籍我們今天是很難讀懂的。到了唐代,距離漢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許多漢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注解,作者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義”。例如現在最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詩經》就是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傳、鄭箋的“傳”和“箋”,當時都各有特定的意義,“傳”指闡明經義,“箋”有補充與訂正毛傳的意思,一方面對毛傳簡略隱晦的地方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傳的意見提出,使可識别。 注:《十三經注疏》大多數是漢朝人或晉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書的注疏人如下: 《周易》: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晉甯注,唐楊士勳疏; 《論語》: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 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从东晋郭璞注谈注释体例与词汇双音化的关系 在专书或专类词汇研究中,词汇所反映时代语言的“典型性”特征总是我们着力研究的,不过,不同语料中词语所具备的“特殊性”特征,同样是词汇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具体分析专类文献语料的词汇时,值得就语料的特质、体例与词汇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即以东晋郭璞的注释为研究对象,探讨语料性质与词汇研究的关系。 一、以双释单——双音化对注释体例的影响 不少学者都将注释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文章体裁,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提出义疏体的注释应当算作一种独立的文体。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认为:“王、何注经,其文体亦与汉人迥异。……厥后郭象注《庄子》,张湛注《列子》,李轨注《法言》,范宁注《谷梁》,其文体并出于此,而汉人笺注文体无复存矣。”严格来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对文体的理解是不同的,如《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这里将“注”与“赋、颂、铭、诔”等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认为注释属于文体的一种。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说,“魏晋南北朝人在使用‘文体’和‘体’这一概念时,含义丰富,往往随文置义,变化多端,或综合而言”,但一般指“体裁、篇体、风格”三方面。 无论注释是否具有“文体”之名,从语言研究的角度来看,随着注释学的不断发展,注释题材自身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套语言体系,并能够及时吸纳时代的语言特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李士彪指出:在魏晋南北朝骈文文学盛行的影响下,许多体裁几乎到了“无文不骈”的地步,“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历来用散文写作的注释文体也受到骈文的冲击”,以李轨的《法言注》与刘昞《人物志注》为代表,“这类注释著作讲究骈俪、驱使语典、斟酌声韵,显然是把当时做文的一套方法带到注文中了”。 又如: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特性,也自然地体现在注释语料中。从注释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以双音词对释单音词是注释体例的一种,但实质上,汉语词汇双音化直接为这一体例的形成提供了基础。郭注词语在构形上的最大特点,是双音词数量丰富。据笔者统计,郭注双音词共有2465个。这些双音词往往对应被注文中的单音词。周祖谟、周因梦先生很早就已指出郭注词语的这一特征。向熹论及中古汉语复音词大量产生的特点时,以郭璞对《尔雅·释诂》的五个注解为例,认为:“中古产生的新词绝大多数是双音词。……不少单音词,中古往往有双音词可以代替。这一点,我们从魏晋以后学者对上古书籍所作的注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骆晓平指出:“对比《尔雅》和郭注,前者的单音词在后者中多发展为双音词。”这些论述说明郭注词汇在构形上的最大特色——大量双音词的产生已经得到学者们充分的注意。 以双音词释单音词的体例在毛亨、郑玄、高诱等人的注释中,早见其法,并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高中文言文含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郭璞诗中的阴阳色彩

从阴阳学角度浅探郭璞十九首《游仙诗》 唐星 钟嵘认为郭璞的《游仙诗》“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与传统的“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飡霞倒景,饵玉玄都”的所谓正格游仙诗不合。这话只对了一半,“知人论世”,考察郭璞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经历,可知诗人是有所感想要有所倾诉的,“游仙”是诗人理所当然的选择的符合个人身份的题材,但仅仅是题材而已,诗人更多的是要借诗歌来“表达”,这“表达”的最初层次便是抒情咏怀。可是一个自小学术,洞晓天地人生之道的当时著名的占卜师、阴阳家①,他的诗歌怎么可能只是抒情这么简单,抒情咏怀而外,更有对现实的卜筮,对未来的预测,对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观察与领悟,对生命哲学的探讨等等。因此,可以说就诗人的身份而言,他在诗中阐阴阳学说、发卜筮之辞似乎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 故本文着重从阴阳学的角度来探讨郭璞的游仙诗,深入细致地辨析其诗中的阴阳卜筮之辞,兼析其游仙列仙之趣和生活际遇之情。 所谓阴阳家,据《汉书·艺文志》云:“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而阴阳学,则在天 ①《晋书·郭璞传》几乎通篇全部记载郭璞的阴阳卜筮之事,其中有:“璞好经术”,“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当时位高权重者,如元帝、明帝、王导、王敦、温峤、庾亮、庾翼、庾冰、庐江太守胡孟康、宣城太守殷祐等皆请他卜筮,而他“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并且他屡次上疏也是多言阴阳卜筮之事。详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郭璞》,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9页—1910页。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

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fei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fei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难nàn壬rén人胥xū膏gāo泽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王安石驳斥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 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

读杜详注

杜甫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表现了深沉地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被称为诗史,《北征》可以说是他诗史的代表作,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杜甫作这首诗的背景。安史之乱中,即唐肃宗至德二年二月,朝廷进驻凤翔。四月,杜甫由长安逃至皇帝处,被授左拾遗。五月,肃宗罢房琯相,杜甫疏救之触怒肃宗,八月,肃宗以墨制放杜甫回鄜州省亲,实为疏远杜甫。《北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全诗共140句,记录了杜甫由凤翔归家的所见所闻所感。 北征 《杜诗祥注》: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鄜州,鄜州在凤翔东北,故以《北征》命题。 【鹤注】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 北征从命题到手法都是学赋的,班昭有《东征赋》,潘岳有《西征赋》,班固有《北征赋》,《北征》与《北征赋》实同名而异体,而写作手法上,初记岁时,后叙行程,则又是效仿赋的格式,起句以皇帝年号开始,其声正大。 北征以赋之手法写诗,铺叙层次井然,段落分明,全诗共为四段,第一段写辞阙之心理,二段写沿路所经,抒发感慨,三段写抵家团聚,家人困苦的生活,四段写对军国大计的谋划。 (首段从北征问家叙起。) 首段写杜甫得肃宗恩准回家探亲,感谢圣恩,却不忍离开,害怕君主有遗失的复杂的心理。 皇帝二载秋(1),闰八月初吉(2)。

杜子将北征(3),苍茫问家室(4)。 (3)《楚辞》:“驾玄螭兮北征。”(仇) 《舆地图》:“鄜在凤翔东北。仇注:班彪作《北征赋》,用以为题。(浦)(4)阴铿诗:“苍茫岁欲晚。”苍茫,急遽之意。《诗》:“宜其家室。”(金圣叹:中间只插苍茫二字,便将胸中为在为亡无数狐疑,一并写出。) 维时遭艰虞(1),朝野少暇日(2)。 顾惭恩私被(3),诏许归蓬荜(4)。 拜辞诣阙下(5),怵惕久未出(6)。(chuti 均为第四声恐惧惊骇之意)(5)《晋史论》:陈王就国,则拜辞陨涕。班彪诗:“上书诣阙下。” 金:此云被昭已,犹不肯归。不只见其笔力之曲,且服其笔力之大。然总是一片极厚心地,亦生不出如此大力曲势。(6)曹植诗:“皇恩过隆,只承怵惕。” 虽乏谏诤姿(7),恐君有遗失(8)。 (7)《孔丛子》:“犯颜谏诤,公正无私。” (8)公为拾遗,故恐君有遗失。《前汉·张安世传》:“无所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9)。 (9)《文心雕龙》:“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傅亮表:“密勿军国,心力俱尽。”密,秘也。勿,黾勉也。 杨伦:杜诗镜铨:伏结末意,紧接上句,斡旋得妙。 金:承上「恐君遗失」句未免过戆(gang),因更转口作好语,此解只做周旋上解之第四句。 东胡反未已(10),臣甫愤所切(11)。 (10)东胡,指安庆绪。(仇、浦) (11)钟惺曰:臣甫,用章奏字面,如对君语。《家语》:敬姜曰:“无挥涕。”挥涕恋行在(12),道途犹恍惚(13)。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word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或出处: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或注释: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操,。术,。 ⑦【强聒(guō)】。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辟,。难,。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区区,。 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古 书 的 注 解

古書的注解 一、古注對於閱讀古書的作用 1、古注是閱讀古文的階梯和橋樑 2、古人的注釋接近實際,较為可靠 例如:《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的作者杜預,“《左傳》癖”,“杜武庫”。 3、古注是今注的源頭,是今注的重要依據 二、古注的產生和發展 1、註釋的萌芽時期——先秦 此時的註釋多是零散的,個別的。例如: 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 2、註釋的興盛時期——兩漢 ?西漢時注解的範圍主要是經書,如《易》、《書》、《詩》、《左傳》、《谷梁傳》、《公羊傳》、《禮記》、《論語》、《孟子》都有了很多家的注解。 ?東漢時期又進一步從儒家經典擴大到了諸子。其中著名的注釋家和重要著作有:毛亨《毛詩故訓傳》 鄭玄《毛詩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注》 高誘《淮南子注》《戰國策注》《呂氏春秋注》 王逸《楚辭章句》 3、註釋的發展時期——魏晉至隋唐 ?這一時期注解的範圍逐漸擴大,由經、史擴大到子、集。流傳至今的注本,較著名的有: 王弼、韓康伯《易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 何晏《論語集解》裴駰《史記集解》 皇侃《論語義疏》裴松之《三國志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 张湛《列子注》刘孝標《世說新語注》 郦道元《水經注》 4、註釋的中落時期——宋、元、明 ?宋代理學盛行,但有的學者能夠不受理學的局限,從語言實際出發去注解古書,提出了不少新的見解,如朱熹的《四書集注》、《詩集傳》《楚辭集注》等,其他如邢昺《論語註疏》、《爾雅疏》、孫奭《孟子疏》等 ?元明時期是學術的低落期,此時缺乏高水平的注解著作,比較突出的是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與吴師道《战國策校注》。 5、註釋的復興時期——清 ?清代是古書注解的高峰期,不僅清代古書注解的范圍廣,無論前人是否已經有過注解,清人都要重新注解,而且清人的注解質量高。清代學者充分利用古音研究的成果,以聲音通訓詁,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見解,提高了注解的水平 ?中國古書注解的代表性著作是由清人阮元校刻的、收集漢、唐、宋人注解的《十三經注疏》,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谏议书 【北宋】王安石 【题解】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种种弊端,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避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自读时注意细心体会。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本篇是著名的驳论文,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文白对照】 【原文】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 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⒉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⒊游处:交往共处。 ⒋所操之术:所持的主张和方法。 ⒌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⒍上报:回信。 ⒎视遇:看待。 ⒏反复:指书信往来。 ⒐名实:名义和实际。 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是司马光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四条罪状。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废旧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拒绝接受意见。 ⒒修:修正。 ⒓难壬(rén)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壬人,奸人,佞人。指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从郭璞注谈中古时期动植物名称的俗化 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东晋郭璞注释中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逐渐明晰,尤其表现在俗称中。这种“表征”性的命名方式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中古时期词汇复音化的结果。 标签:郭璞注动植物名称复合词内部形式 俞敏先生曾说:“研究语源学的人,每逢遇见汉语的草木鸟兽虫鱼的名字,总要感觉意外的困难。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内延极广,让人和一团极繁杂的印象对了面之后,弄得茫然不知所措。在遇见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的时候,我们因为他所代表的观念比较抽象一点,外延大一点,很容易在较早一期的辞汇里,替他找着祖先。至于草木虫鱼鸟兽的得名的由来,就复杂多了。”[1]的确,在上古汉语中,由于这类动植物的名称往往用单纯词来表示,其内部形式往往隐没其中,很难辨明。但随着语素合成手段的成熟,在东晋郭璞注释中可以发现以复合词形式表现的动植物名称的内部形式往往比较明晰,这种明晰性特别表现在一些俗称中。如: 遵,羊枣。【实小而圆,紫黑色,今俗呼之为羊矢枣。《孟子》曰:“曾皙嗜羊枣。”】(《尔雅·释木》) 鹈,鴮鸅。【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尔雅·释鸟》) 鶭,泽虞。【今婟泽鸟似水鸮,苍黑色。常在泽中,见人辄鸣唤不去,有象主守之官,因名云。俗呼为护田鸟。】(同上) “羊枣”在晋代被称为“羊矢枣”,“矢”即“屎”,得名之由即枣的颜色、形状皆如同羊屎。“泽虞”则因其常在田泽中逗留,故被称为“婟泽鸟”。《说文·女部》:“婟,嫪也。”《释文》卷三十《尔雅音义》“婟”注:“《声类》云:‘婟嫪,恋惜也。’”玄应《音义》卷十三“恋嫪”注引《声类》:“嫪,惜也,谓恋不能去也。”又因为见人即鸣的习性,又被称为“护田鸟”,以示其叫声能警示来人的意思。“鴮鸅”之所以被称为“洿泽”“淘河”,也与其在水中捕鱼的习性有关。“淘河”之名,尤其形象。 郭注动植物名称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同一事物往往拥有不同的名称。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学名”与“俗名”。比如: [鮆鱼/刀鱼] 鮤,鱴刀。【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鱽鱼。】(《尔雅·释鱼》) “鮆鱼”之所以又名“鱽鱼”,或作“刀鱼”,与其形状有关。郭注《山海经·南山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资料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⒉某:作者自称。⒊游处:交往共处。 ⒋所操之术:所持的主张和方法。⒌强聒:硬啰嗦。聒:语声嘈杂。 ⒍上报:回信。⒎视遇:看待。⒏反复:指书信往来。⒐名实:名义和实际。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是司马光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四条罪状。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废旧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拒绝接受意见。⒒修:修正。⒓难壬(rén)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壬人,巧言献媚的坏人。⒔汹汹然:大声吵闹的样子。⒕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Bo,第二声)(今河南偃师),改国号为殷。见《尚书·盘庚》。⒖胥(xū):相与,都⒗膏泽:恩惠,这里作动词用。⒘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意思是不胜敬仰。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话。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小,指自己。自称的谦词。向往之至,仰慕到极点。 疑难词句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冀是希望的意思。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批驳,抨击;难,责难;壬人,小人,,奸佞之人。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通“与”,相与之意,又有“皆”义;非特:不仅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