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南:汪曾祺笔下的少年形象

刘燕南:汪曾祺笔下的少年形象
刘燕南:汪曾祺笔下的少年形象

江西师范大学

201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汪曾祺笔下的少年形象

Concerning WangZengQi′s young image

姓 名: 刘燕南

学 号: 0705010156

所在学院: 文学院

所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颜敏教授

完成时间: 2010年4月

摘要

汪曾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他出生于士绅世家,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在家人的百倍呵护下度过了一段金色童年。在以后的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他以这段丰富性童年经验为原型创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少年形象,值得读者欣赏与回味。本文特选取一批少年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其前后期少年形象的对比,挖掘人物本身蕴含的思想、个性,并从现实经历、文化积淀、师承关系三方面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以此来反映作者对人生积极、年轻的心态。

关键词:汪曾祺、少年、赤子之心

Abstract

WangZengQi is a famous modern novelist and essayist in China. Born in a gentry’s family, he has received formal conventional education and has lived a childhood under the care and favor of his family. Based on his rich childhood experiences, he creates numerous impressive teenager characters in decades of writing, which are worthy of appreciating and reflecting. This thesis deeply analysis several teenager character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ir figures, approach their thoughts and specific characters. Besides,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easons from three aspects: actual experiences, cultural heritage, media determinist explore, and by this way to reflect the author’s active youthful attitude toward life.

Key words:WangZengQi、young、innocent heart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II 引言 . (1)

一、少年形象的异同点 (1)

1、共同点 (1)

2.不同点 (3)

二、书写少年的原因 (5)

1、现实经历 (5)

2、文化积淀 (7)

3、师承关系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引言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汪曾祺的小说、散文等总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韵味,他为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并以其独特个性彰显于现当代小说之林。在他笔下无论求学时的昆明还是下放时的张家口抑或家乡苏北,一幅幅民间世界的图景缤纷多彩、蕴含丰富;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实际却铭刻人心。汪曾祺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他曾谈到“一部短篇小说,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情感形式,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①作者用饱蘸同情的笔,利用短短的篇幅成功塑造出众多颇具看点的凡人小事,刻画出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让人为之动容。他的很多小说,虽然创作时间不一样,但其中都出现了各具风貌的少年形象。曾经丰富的童年生活转化为汪曾祺作品体系的一种创作思路。

一、少年形象的异同点

汪曾祺小说创作纵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六七十年代因为政治原因而停止了小说创作,转向“样板戏”的编写,这也就是他创作的分水岭。为了方便对比研究,这里把他六十年代之前创作的小说称为早期作品,八十年代后的小说为晚年佳作。世事变迁,虽有过打击、中断,但汪曾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初衷,用文字去展现小人物的幸福、悲苦生活。尤其在他笔下出现的一系列富有强盛生命力的少年们,都是很有特点与代表性的。

1、共同点:

汪曾祺写的少年都是社会底层勤劳能干的劳动人民,他们身上闪耀着美好人性的光芒。的确,他们中有做学徒的、卖点心的、种庄稼的、甚至还有当和尚的……汪曾祺也曾说:“我的小说写得都是普通人、平凡事”②,他确实善于以挚爱和亲切之笔去挖掘少年身上的人性美。

从其早期作品来看,《异秉》中的陈相公在保全堂当学徒,起得比谁都早,干着琐碎而繁杂的事情,他用心学做生意,虔诚烧香拜佛,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

①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A].汪曾祺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2

①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J].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32

出人头地养活并且孝顺妈妈。《职业》中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虽然失去了同龄人的自由,依然像个小大人尽职尽责地卖自己的货品,他毫不贪玩,只想多做点生意,非常懂事。《看水》中的小吕是个勤劳、勇敢的小果农,在第一次独自看水时丝毫不敢松懈,像个主人一样细心观察着果园的一切动静,在这一晚小吕贡献出了自己最大的力量,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终他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

而在其晚期作品中,《大淖记事》中的巧云和十一子,都是社会底层人的儿女,且秉承了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在受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后,巧云勇敢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为生活和爱情奋斗着。《受戒》中的明海在六个人的庵中当和尚念经,本本分分,勤勤恳恳,闲时还帮小英子她家的忙;小英子在姐姐忙出嫁的日子里也帮家里干很多事,两个情投意合的少年一起谱写着人性的健康和美丽。《求雨》中的望儿很能体会家人当时焦急的心情,小小年纪唯一能做的就是组织同伴们“求雨”,使庄稼得救,让父母开心。还有《晚饭花·三姐妹出嫁》中的三姐妹,一家人都很勤快,家里“干净得像明矾澄过的清水”。

汪曾祺在赋予他笔下少年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一颗坚强、执着的心。《职业》中写“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很爱看马,马能自由奔驰,而自己却被生活牵绊,他向往马一样自由的生活,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他还是很坚强地叫卖,对同龄人的模仿也不去计较。《看水》中的小吕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他勇于挑起看护果园用水这一重担,在遇到漏水情况时能及时排解困难,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守护这块充满生命力的果园。《异秉》中的陈相公是最底层的学徒,他一做错事就挨打,挨打次数多了晚上躲起来哭,白天是没有人怜惜这廉价的眼泪,在别人面前他还是要很坚强,作为一个男孩子他心里一直执着于未来能养活妈妈的理想。在《徙》中,高雪是个有追求,有抱负的女青年,出于现实种种考虑牺牲了自己的前程,虽然她得到了很好的生活条件,可就像困在原地动弹不得的鸟,直至死去她也在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解放。《昙花鹤鬼火》讲述的是李小龙的成长过程,尤其小龙凭借自己的胆量与知识在夜晚成功回到家,不仅说明他很坚强、勇敢,也是思想的成熟。《大淖记事》中的十一子更是为了爱情奋不顾身,赢得了一生的幸福。这种坚强是汪曾祺所不具备的,柔弱曾让他受尽磨难,所以只有让笔下的少年勇敢起来,保护、捍卫自己!

“他的小说的感情是含蓄的,潜在的。”①所以便注定了人物语言的含蓄性,洁净且留有余味。汪曾祺在小说中用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点点滴滴。像《黄油烙饼》中那段父子的对话,透过儿子的疑问逐渐触到事件的核心,可大人们还要极力掩盖真相,不禁道出对那个时代的讽刺。《受戒》中受戒回来的明海和小

①汪曾祺.一个爱国的作家[M].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249

英子在芦花荡的对话更激起了读者心里的涟漪,“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浆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①小英子的问话体现了少女的调皮和野性,明海一大一小的“要”是对爱情的深厚表白,突出了明海的憨厚、羞涩。在《大淖记事》的结尾处更出现了这样能够担当的对话,“十一子的伤会好吗?”,“会。”“当然会!”自我肯定的回答也是作者对人性解放并获得自由的赞扬。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沈从文《边城》的结尾,饱含情感,留有余味。富有个性的对话无不彰显出少年内心的纯洁与美好。

汪曾祺对童年有着无限的迷恋,他笔下的少年也大多被美化了,形象美好。《职业》中描绘到那个“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有一副好嗓子,他的吆喝声很好听,常被上学的小孩拿来学样,文末去给外婆过生日前把自己先打扮好,可见他也爱“美”。而在《受戒》中苏北地区的迷人风光孕育了明海和小英子别样的童真,汪曾祺用简洁的笔调将他们美化了,明海不但声音响亮而且聪明俊秀憨厚,被选为善因寺的沙弥尾足以证明他的优秀,小英子则被这里的山山水水养育的分外纯净,“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②《大淖记事》中的十一子和巧云,文中直言不讳的讲十一子:“他太聪明,长得又太好看了,他长得挺拔四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走起路来马溜利索。”③而巧云则是“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如鬓角,眉毛有点吊,是一双凤眼。”④除了样貌,两人也是非常朴实、善良的,他们最后的结合在情理之中。《徙》中的高雪更是个不染纤尘的女子,就连闭眼之前都还要整理自己的袜子以维持形象。出众的外貌外加善良的品质,在这里,“以貌取人”便可顺理成章,读者获取到的即是美好外表下无暇的心灵

2.不同点:

时代不同,创作的灵感和描写的对象自然有差异。步入社会后的汪曾祺经历了20世纪中国一浪紧似一浪的军事混乱和政治运动,在这几十年间命运坎坷,直接导致他笔下的少年形象有着微妙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在1980年夏天创作的享誉文坛的《受戒》。在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受戒》表现的清新、柔美、和谐之风滋养着当时禁锢颇久的人们的心田,书中展现的美好的人性得到了人们由

①汪曾祺.受戒[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32

②同上.第23页

③同上.第37页

④同上.第42页

衷的赞赏和喜爱。具体来说通过其前后期少年形象的比较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差异。

首先,汪曾祺早期刻画的少年多是表达对于苦难人生微弱的抗议,而在后期作品中,传达的则是世间的温馨、欢乐以及在民间的无拘无束、自在畅快之感。

《职业》中“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本应好好享受童年,可却早早的走上了苦难的社会;《虐猫》中通过对几个孩子残忍的虐猫行为,间接谴责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导致对童心的毒害。汪曾祺在《要有益于世道人心》也曾说,“我前期的小说是苦闷的产物,我是迷茫的,我的世界观是混乱的,写到最后几乎写不写去了”。①

再来看作为其后期代表作的《受戒》。读《受戒》仿佛在欣赏一幅流动的画,文中对明海和小英子两位少年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年轻、热情、朝气蓬勃让人为之触动,顿时有寻回遗失多年的童心的冲动。汪曾祺用轻松、诗化的语言为读者们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童话般的艺术世界,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也没有太多琐碎、市侩,这是与现实世界对立的。汪曾祺说:“我写《受戒》,主要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的,反而应当发掘人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肯定人的价值。我写了人性的解放。”②《受戒》是汪曾祺阅尽人事沧桑之后的沉淀,是人生感悟的浓缩,对健康人性的追求,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背景、主流趋势也是呼应的。在这43年前的梦里,那个桃花源中事情的真假已不重要,明海和小英子纯真的追求与情感应得到肯定与祝福,借“受戒”这个动作表达不受戒的人生才是读者应真正领悟的精髓。

其次,汪曾祺早期作品当中的少年都是以单一的个体存在,到了晚年的少年形象则增加且融入了亲情、爱情等元素,力求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来描写,从而使笔下的少年形象更加饱满、立体。

在《职业》、《看水》、《黄油烙饼》中,仅仅是重点突出一个人物而撑起整个框架。通过对“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阵阵叫卖声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倾诉出他早熟的人生;《看水》中的小吕是个细心的小果农,经过他一夜的看护两种生命都在尽力生长,展现了一幅充满希望的劳动景象;而《黄油烙饼》更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从食物的分配等级中表达对时代的强烈不满之情。

再看80年代的作品,则出现了一批追求并拥有了纯真爱情并在这种美好的人际关系中形象更为饱满的少年。在汪曾祺广受好评的小说《受戒》中,就写了小和尚明海和村姑小英子之间的情窦初开,他们的动作、言语及表达情感的方式都让这一份爱情更加美丽、健康、纯洁,难能可贵。《大淖记事》中的巧云和十

①汪曾祺.要有益于世道人心[M].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58

②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A].汪曾祺全集(8)[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6.

一子的爱情则更加炽热,他们生活在乱世,没钱、没权、没势,却有人人平等甚至更加真挚的爱情,“暴风骤雨”没把他们拆散、打倒反而催生了他们潜藏于内心的巨大信念,在苦难血泪中建立起伟大爱情,得到人们的祝福。《徙》里面的高雪因为亲情和爱情的牵绊不能展翅高飞,得了忧郁症年纪轻轻就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再次,差异存在于名字方面。在《异秉》、《职业》、《看水》这些早期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中,“陈相公”、“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小吕”这些称呼都是非常简单的。比如陈相公。因为姓陈而在保全堂的四等人中又数第四等,所以便得了这个称号;《职业》中的那个孩子的叫法更是随意、不固定的,他的叫法也许就随着他手里叫卖的东西而变。名字原本寄托着父母对于儿女的美好祝愿,是有一定含义的,但是在中国动荡的旧社会,很多孩子都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没人去爱护、重视这些祖国的下一代,汪曾祺在名字上的取舍突出了当时的悲惨的社会现实,也说明他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真实的,具有时代性。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汪曾祺给笔下的少年赋予了更美好的憧憬,《大淖记事》中的巧云心灵手巧又坚强;《徙》中的高雪有着崇高的追求,像雪一样圣洁,不可触碰;《昙花鹤鬼火》中的少年用了一个非常正气的名字李小龙,预示着他不断走向成熟、坚强。

二、书写少年的原因

“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①基于这个理论,我们现在通过汪曾祺的身世际遇来考察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取向。总的来说,汪曾祺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众多的少年形象,究其原因在于他能毕生保持童心并使文章充盈年轻的魅力,同时也是他的现实经历、文化积淀、师承关系,阅读接受等的合力结果。

1、现实经历:

汪曾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来谈作家的成长条件:“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作家,童年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首先要对生活充满兴趣,充满好奇心,什么都想看看。要到处看,到处听,到处闻嗅,一颗心永远为一种新鲜颜色,新鲜声音,新鲜气味而跳,要用感官去‘吃’各种印象。”②汪曾祺享受的童年生活是非常优

①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1984:68

②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A].汪曾祺全集(3)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63

厚的,他出生于江苏一个士大夫世家,从小受到家族的宠爱。祖父是清朝末科拔贡,他教汪曾祺读古文,习书法,给了小孙子以传统文化的濡染。但真正影响汪曾祺气质的是他的父亲汪菊生,他熟读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花鸟鱼虫无所不爱,表现出明清以来典型的士大夫的修养和情趣。绝顶聪明的父亲带给汪曾祺新鲜、奇妙、好玩的童年生活。汪曾祺在《戴车匠》中写到:“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①汪曾祺所拥有的正是这样一个温馨如梦的童年,又加上自身的聪慧,家族的宠爱和内心的优越感造就了他的年轻气盛,从而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写作方向。如此幸福的童年生活是汪曾祺一生值得称道的财富,也是他最熟悉并愿意回忆的生命篇章,但社会的黑暗慢慢让这个年轻人从天堂坠入地狱。

“中国的各种运动,我是一个全过程。”②19岁的汪曾祺离开家乡步入西南联大,原本美好的大学生活在中国频繁的军事混乱中戛然而止,因未服从当局安排大学没有毕业,1946年上海失业而想到自杀;1958年又被单位定为“候补”右派下乡劳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汪曾祺因右派问题被关进了牛棚,1968年因被江青启用写“样板戏”成为“御用文人”而迅速解放,但粉碎“四人帮”后又陷入审查的境地,天天被逼写报告,夹着尾巴做人。所有这些遭遇都使这个安分守己的文弱书生无法应付,他心灵备受煎熬,痛苦不堪。他没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他的性格中缺少应付狂潮的资源,他所能做的只有尽快逃离这个地狱似的现实世界,回归自己童年的精神世界伊甸园去寻求心理安慰。

在这将近30年的时间里,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寥寥无几,因为有打成右派的阴影,他的牢骚与苦闷再也不敢轻易表达出来,而是借他人之口道出对社会的褒贬之词。写于五六十年代的《黄油烙饼》、《看水》、《羊舍一夕》、《虐猫》便是汪曾祺对这一特殊年代的描写。《黄油烙饼》是以60年代的“大跃进”为背景,描写萧胜一家在饥荒年代里的故事。极左的路线使全国人民陷入饥荒之中,萧胜的奶奶饿死了,萧胜小小年纪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他用那双童稚的眼睛观察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变化,并发出了符合儿童心理的怀疑与不理解,他吃着红高粱饼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爸爸说:“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他们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高粱饼子吧!”③这段父子的对话说明小萧胜面对社会的不公平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也是作者真正要抒发的感慨。《看水》中的小吕和《羊舍一夕》中的四个少年,本来都处于读书的年龄却在外像大人一样劳动谋生,经受组织和生活的考验,正如汪曾祺当时被下放时的处境,飘泊不定。他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个个孩子

①汪曾祺.受戒[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07

②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A].汪曾祺全集(8)[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73

③同①.第309页

身上,因为孩子是受保护的对象,是不可能打成右派的,他选取孩子为叙述对象宣泄情感相对安全。孩子的心也是无污染的,他们往往的说出了大人的无奈,天真的话语更能接近真实世界的本质。这些少年可能是汪曾祺的自画像亦或劳作的同伴。在全中国人民都遭受苦难的时候,汪曾祺用自己擅长的儿童视角记录下真实的境况,让人读来不必太压抑、残酷,同时又显得情真意切,以小见大突出那个年代的特点。几十年动乱的经历让他走向了初始、本真的世界。

2、文化积淀:

谈到文化积淀,值得一提的是家人的影响。汪曾祺从小受到祖父和父亲两代人儒家思想的熏陶,自小便推崇儒家的仁爱与入世和佛老的超脱、自然,造就了他孩子般纯净、率真的性格。他还受到了明代著名进步思想家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①也就是说人要有一颗童心才能成就真心,做一个真正的人。因而,就不难理解汪曾祺抱着如下的美学观:“美,首先是人的精神的美、性格的美、人性美……性善的标准是保持孩子一样纯净的心,保持对人、对物的同情,即‘童心’、‘赤子之心’。”②赤子是指初生的婴儿,“赤子之心”则说的是具有婴儿一样纯洁无瑕的心。汪曾祺便一直带着赤子情怀进行写作。除此之外,汪曾祺还说过:“孔孟之道的核心,我以为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③正是因为有这些思想的陪伴才能使汪曾祺在逆境中还能永葆青春,用孩子一样的乐观心态去善待自己,期待未来。

3、师承关系:

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汪曾祺很幸运的受到了沈从文的指点,沈从文的点点滴滴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年少的他。沈从文特别看重诗人式的“赤子之心”,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与创作,凭着童心带来的信心与勇气战胜了艰难的处境和恶劣的环境。汪曾祺回忆,老师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晚年的沈从文,“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生惩处,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

①李贽.焚书·续焚书.湖南:岳麓书社.1900:97

②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A].汪曾祺全集(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82

③汪曾祺.平心静气[A].汪曾祺全集(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63

畅快地大笑。”①沈从文的年轻态就这样转移给了学生汪曾祺,并让他受益终生。除了老师的帮助,汪曾祺还在大学期间广泛阅读,他喜欢废名小说的风格并学习模仿。他在《谈风格》中品论到:“他用儿童一样敏感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用儿童一样简单而准确的笔墨来记录。他的小说是天真的,具有天真的美。”②这样的写作手法、技巧都植入到了他以后的创作中。除此之外,周作人的散文及其文化观也给了他一定影响,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欧美教育学之“儿童本位观”为基础,建立起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儿童观。一路走来,汪曾祺都在这些大师身上吸取着营养,得到了童心的滋养,并将所学充分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延续年轻化的心态。

结语

汪曾祺看来,健全的人格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一颗童心。是的,葆有一颗童心对一个艺术家乃至对文学对人类都是极为重要的。晚年的他在儿子们的眼中是位童心不泯的老小孩,这既源于他超然的人生态度,又是少年形象的创作对他人生产生的积极影响。纵观汪曾祺的人生历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他更加确定倾吐自身话语的角度,采用重返童年的方式与亲切的故土、淳朴的风俗融为一体,重新体味儿时的快乐与情感,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他也早把回忆中的少年情节内化为创造的动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写少年就是汪曾祺本人的一种情感回归。

虽然汪曾祺笔下的大多是旧日平凡的人物与故事,但这并不妨碍他的表达。凡人依旧有不平凡的故事与言语,往往更能深入人心。通过对明海、小英子、巧云、十一子、高雪、李小龙、小吕等少年的刻画,充分表明了他对童年的依恋和热爱,也揭示了自然率真的人性,淳朴的人情,寄托了作家自然的人性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虽然这种写作手法有点消极避世的态度,但面对苦难每个人都有寻找自由、解脱的权利,他笔下的少年也大多和他一样经历着人世沧桑,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已知,自己的命运却掌握在别人手中,这份对比其实是很无奈的。他一生宠辱皆有,人生落差极大,在人世浮沉之后仍能保持美好的创作理念,构造出《受戒》这样明丽的诗篇,足以证明他对人生积极、年轻的心态。童年是汪曾祺心中的一块净土、理想天国。在和谐的小说氛围里,汪曾祺隐去苦难与丑恶,留

下真善美,使童年拥有永恒魅力,他也在其中再次享受没有杂质的生活。

“一切文学达到极致,都是儿童文学。”③

①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字其人[A].汪曾祺全集(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57

②汪曾祺.谈风格[A].汪曾祺全集(3)[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39

③汪曾祺.国风文丛总序[A].汪曾祺全集(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34

汪曾祺曾说他的写作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文学应该使人获得生活信心。在他笔下拥有蓬勃生命力的少年,无论多久都会散发魅力,滋润现代人枯竭的心灵,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而这也就真正实现了汪老为文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汪曾祺.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J].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

[2]汪曾祺.一个爱国的作家[M].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

[3]汪曾祺.受戒[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4]汪曾祺.要有益于世道人心[M].北京:北京文学出版社.1987

[5]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A].汪曾祺全集(8)[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1984

[7]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A].汪曾祺全集(3)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汪曾祺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A].汪曾祺全集(8)[C].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7

[9]李贽.焚书·续焚书.湖南:岳麓书社.1900

[10]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A].汪曾祺全集(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1]汪曾祺.平心静气[A].汪曾祺全集(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2]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A].汪曾祺全集(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57

[13]汪曾祺.谈风格[A].汪曾祺全集(3)[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4] 汪曾祺.国风文丛总序[A].汪曾祺全集(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汪曾祺.短篇小说的本质[A].汪曾祺代表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致谢

大学四年求学时光已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老师和同学们表达

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江西师范大学提供给我四年深造的机会,在这个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的学校我获得了很多的知识、技能;感谢四年来授予我知识的老师及陪伴我的同学们,想起老师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学习中的相互鼓励,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将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众多的感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和检测,非常感谢导师颜敏老师对我论文的关心和支持,从去年的7月份到现在论文写作中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框架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的调整等各个环节颜老师都给予了我悉心指导,在此谨向颜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室友贾姣、李慧明等的热情帮助,她们在查阅资料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宝贵的材料。在此,我再一次真诚的向帮助过我的同学和老师表示感谢!

大学四年说短不短,说长也就一晃而过了。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惆怅的同时还是倍感充实的,虽然有遗憾,但这种不完美更会激励我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

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此致

敬礼!

三木卓中国东北题材小说中的少年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a7272761.html, 三木卓中国东北题材小说中的少年形象 作者:柴红梅汤海美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 摘要:本文试以三木卓的中国东北题材的《炮击的焦土上》和《破灭之国的旅行》这两部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出现的傲慢与放纵、自私与冷酷、身份认同割裂以及苟且求生的少年形象,揭开日本在中国东北殖民统治时期的丑陋面纱,否定日本军国主义企图掩盖的历史事实,抨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并进一步探索三木卓在小说文本背后的反战思想内涵。 关键词:三木卓;中国东北题材;少年形象;战争与殖民体验 自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东北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这片土地上一面宣扬“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口号,一面对中国东北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很多日本人响应日本政府的号召,怀揣着梦想来到中国东北。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中国东北体验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比如说,有八木义德、水上勉等人根据自己的殖民体验书写出来的与中国东北相关的小说;有夏目漱石、德富苏峰等人因受关东军的邀请,来中国东北旅行,以游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像安部公房、三木卓这样或是出生在中国东北、或是在中国东北长大而后又经历日本战败返迁回日本的被称为“伪满洲少国民”的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幼年经历写了大量与中国东北相关的文学作品。本文试以三木卓的中国东北题材小说中的《炮击的焦土上》以及《破灭之国的旅行》为文本对象、进行研究。 一、三木卓的中国东北体验与两部作品的创作动机 日本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三木卓,原名富田三树,193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次年, 他的长兄因小儿结核夭折,同年两岁的三木卓便跟随从事新闻行业的记者父亲及其他家人来到中国东北,在大连、奉天(沈阳)、新京(长春)度过了他的幼年及少年时光。1945年,在 其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这些曾是开拓团的战败弃民们也必须踏上返迁逃亡的旅途,结束他们在中国东北的一等国民生活。作为战败弃民的三木卓一家在父亲死后便更加穷困潦倒。在返迁途中,祖母的过世更让三木卓饱经失去至亲的痛苦以及作为战败弃民的辛酸。1946年10月,三木卓及家人抵达日本。三木卓多次公开言及:“我是在中国东北一个叫做大连的地方长大的”。可以说,中国东北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木卓的很多作品都是根据他的中国东北生活经历以及返迁逃亡体验创作而成。因此,“战争”和“死亡”是他作品永恒的主题。《炮击的焦土上》和《破灭之国的旅行》与其他作品不同,是将视点聚焦在少年这个主体上来展开叙述的。少年们在战争中的体验和成人们的体验有所不同。少年时期本应是无忧无虑的,但是他们却经历着战败、避难、潜逃、返迁,这些生与死以及其他各种残酷的体验。这些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惨痛的记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造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 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荠菜。 荠菜是野菜, 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 我们那里, 一般的酒席, 开头都有八个凉碟, 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 通常是火腿、 变蛋(松花蛋)、 风鸡、 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 若是春天, 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 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 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 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 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 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 “小馄饨”。 没有“大馄饨”。 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 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 翡翠蛋羹。 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 一边是荠菜, 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 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 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 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 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 给几个钱, 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 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 卖一点钱, 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 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 叫做“天地坛”。 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 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果子,即枸杞子,我们 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1/9

论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功能

论曹文轩小说中的动物描写功能 [摘要] 曹文轩小说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作家在其小说中,一直积极运用动物描写这一独特艺术手段,探讨动物描写在曹文轩小说中发挥的功能对了解曹文轩小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曹文轩;动物描写;功能 以人物为中心一直是小说家们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但这并不代表小说中其他事物描写的无意义性。人不但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也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景物对人或大或小都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作家们在作品中不自觉进行动物描写的原因。小说中的动物描写不仅可以丰富小说内容,也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因为它们的存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增添了色彩。 曹文轩小说中,人与自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然描写丰富多彩,尤其是动物描写,有农家饲养的牛羊狗、鸡鸭鹅,也有天上飞的鸟鹰鸽,水中的鱼虾,春日的燕子,夏日的纺织娘,秋夜的萤火虫,深冬的暮鸦,这些动物在小说中或略作点染,或精细描写,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系列徇丽多彩的动物形象。同时,曹文轩根据不同的情况将有关动物融入小说中,这些动物描写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一 所谓环境,指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事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它能够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和人物的真实感。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1],自然主义提出“要使真实的人物在真实的环境中活动”[2]。曹文轩小说以苏北水乡为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常常和景物描写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其中,最鲜明突出的便是动物描写,曹文轩利用动物描写使小说画面真实清晰,独特又具色彩。 《根鸟》中,少年根鸟因一个女孩求救的梦,走上追梦之途,他坚持过、放弃过,经历重重困难,终于走到了梦里的大峡谷。到达大峡谷的根鸟怀着怎样的情绪,作品中并没有给出直接的明示,而是把笔墨停滞在对根鸟梦中出现的“白鹰”的描写:“根鸟看到白鹰的身上洒满了阳光,纯洁的羽毛闪闪发亮。它们转动着脑袋,因此,被阳光照着的眼睛便如同夜晚草丛中的玻璃,一下一下地闪烁着亮光。那亮光是钻石的亮光。”[3]根鸟追梦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它更深层次的是人对处于逆境中的他人产生援助的愿望表现。小说的结尾,根鸟看着如钻石发亮的白鹰,在上方盘旋飞翔,根鸟感受到了白鹰们的纯洁和高尚,灵魂得到净化的根鸟“将整个身子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嚎啕大哭”。这样的动物描写将人物、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向更加广阔的生活环境。 小说中,环境的渲染有助于故事情节真实性的提高,人物的真实感自然也需要环境的衬托。曹文轩是一个时空观念强烈的作家,其作品中人物命运、性格及气质与环境都十分匹配,同时,通过动物描写的艺术手段使人物生活环境显得更加清晰具体,散发出真实的生活气息。 《草房子》里描述了一场哀怨又美丽的情感纠葛。美丽的白雀和充满才气的蒋一轮相爱

曹文轩简介【曹文轩简介资料】

曹文轩简介【曹文轩简介资料】 曹文轩,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曹文轩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曹文轩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1991年,推出小说。1997年,出版小说,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20XX年,推出小说。20XX 年12月5日,以38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XX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第27位。20XX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20XX年3月31日,20XX-20XX“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 曹文轩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龙港村,他的童年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贫困,不过家中有一些书,后来他也经

常去父亲任校长的一所小学的小图书室读书。197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后转入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被留校,却悄悄回乡在家待了一年才返北大任教。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教授课程:等。 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被列入北京市跨世纪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承担国家教委八五科研项目“小说的艺术”和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1992年10月应日本NHK电视台邀请,接受采访,做关于文学创作的发言。 1993年10月至1995年4月应日本东京大学邀请任教。 1999年11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出席“中国电影”研讨会并发言。 1999年12月应日本戏曲家协会邀请,出席“电影剧本创作”研讨会并发言。 写作经历 1979年,曹文轩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和分别获得1982年、优秀作品奖。

刘俊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儿童_青少年人物形象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1)

主持人语: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儿童”是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本栏目的三篇文章,通过对白先勇、林海音和新移民作家笔下“儿童”元素(形象、心理情结、视角)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儿童”元素如何介入世界华文文学的建构并丰富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形态。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 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 刘俊 内容提要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按照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在白先勇作品中出现的方式和形态,可以将之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三种类别。本文通过对这三类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的功能和特征分析,论述了儿童—青少年人物形象在白先勇小说世界中的巨大“表现功能”及其艺术特性。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儿童人物形象青少年人物形象 白先勇是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玉卿嫂(《玉卿嫂》)、尹雪艳(《永远的尹雪艳》)、朱青(《一把青》)、金大班(《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娟娟(《孤恋花》、李彤(《谪仙记》)、钱夫人(《游园惊梦》)等众多个性鲜明、神采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已经成为20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形象经典。於梨华在《白先勇笔下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对白先勇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认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位作家,刻划女人,能胜过他的。 …… 不管是舞女大班的金兆丽,还是清唱出 身的蓝田玉,还是富豪千金的李彤,还是交际罂粟的尹雪艳,还是表明素净,心里烧着一把火的玉卿嫂,还是几次死别,把心冻成一块冰的一把青,还是痴肥又痴心的玫宝,还是骄纵又任性的丽儿,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看得见、听得到、觉得出的人,……他笔下的女人与读者有直接的联系与沟通而介绍她们的白先勇,却是隐而不见的。我认为:一个作家最大的成功,莫过于造成读者与他笔下的人物的直接沟通。① 白先勇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杰出才能,给读者(和研究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一提到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形象,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玉 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项目号:14ZDB08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华文文学中的‘复合互渗’现象研究”(项目号:12BZW14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项目号:11&ZD1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项目号:11&ZD112)的阶段性成果。

2017老头儿汪曾祺.doc

老头儿汪曾祺 汪朗汪明汪朝 “高射”过闻一多先生 在联大读书时,爸爸也就是有几门课比较差劲,更多的课学得相当不错。这些课,有的是因为他非常感兴趣,舍得下气力往里钻;还有的是他原本基础就较好,又有灵气,因而很能出彩。 西南联大中文系有许多名教授,他们讲的课爸爸大都听过,有的听得多,有的则少些。这些教授对学生都不错,但有的更喜欢遵守纪律、刻苦治学的;有的更喜欢有才的,不太刻苦也无妨。 在前一类教授面前,爸爸不太吃得开。 像朱自清先生教的宋诗。朱先生很认真,上课时带着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还要求学生详详细细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联大学生记笔记确实有高手。爸爸说过一个故事:历史系有一位教授课讲得极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每次上新课时只要问一下班上笔记记得最详细的女同学:“上次讲到哪里了?”该同学便会把上一课的最后一句话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该教授便会接茬讲下去。一次,他又问起这个问题,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一下,说:“您上次讲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好嘛,她把这句话都记下来了。可惜,爸爸不是这样的好学生,上课从来不记笔记。于是上朱先生的课便有些不适应了,于是就经常缺课了,于是以后就吃亏了。大学学习期满,爸爸找不到工作,当时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想让朱自清先生收他当助教,朱先生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怎么能要他当助教?” 闻一多先生却很喜欢爸爸,尽管两人“政见”不同。在西南联大期间,闻一多先生政治态度出现明显转变,逐步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而爸爸当时则对政治基本不闻不问,甚至对闻先生的参与政治的做法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文人就应该专心从文。一次,爸爸受一家小报之托,到闻一多先生家中约稿。闲聊之中,闻先生对爸爸颓废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爸爸也不示弱,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两人谁也没有说服对方。分手之后,爸爸意犹未尽,提笔给闻先生写了一封短信,信里说闻先生对他“俯冲”了一通。闻先生很快写了回信,说爸爸也对他“高射”了一通。当时日军飞机常常轰炸昆明,俯冲、高射一类的军事用语一般人也很熟悉。闻先生还叫他晚上不要出去,要来看他。当晚闻一多先生找到了爸爸的住处,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导,之后才去看望弟弟闻家驷先生。 闻一多先生在联大中文系开了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这三门课,爸爸都选了。闻先生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还问一问学生:“你们谁抽?”老师的烟,学生自然是不好意思要的,于是大家全都摆摆手。等到闻先生点烟之后,下面的抽烟的学生随即也开始吞云吐雾,这其中便有爸爸。 闻先生教楚辞,爸爸记得最牢的是他的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闻先生教的古代神话,爸爸的评价是非常“叫座”,因为闻先生讲的这门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当时工学院与文学院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听闻先生讲课,工学院的学生要穿越整整一座昆明城,但是他们也觉得值。 爸爸对闻一多先生讲的课印象最深的,还是唐诗。一来闻先生课讲得好,二来爸爸对此

曹文轩纯美小说赏析

《我和主题读书活动》教学设计 时间:2016年4月1日 地点:什邡市禾丰小学图书馆 执教:陶静 课型:阅读汇报课 授课班级:六年级二班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曹文轩作品,感悟曹文轩文学作品纯美的特点; 2.通过穿插曹文轩讲座内容,让学生再次体会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和怎样写好作文这三个问题 3.学生练习用曹文轩的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用上凝视、无中生有和折腾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六年级每个学生自主阅读曹文轩的作品,了解曹文轩的作品特点,了解作品中人物特点 2.教师熟悉曹文轩作品 3.有关曹文轩作品的图片及作品片段 教学过程: 开课导言: 在上学期刚刚开学的时候,我用了四节课的时间给孩子们介绍了曹文轩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在这学期开学,我们又推出了曹文轩作品专题阅读

主题,那么,大家能说说你了解的曹文轩是怎样的一个人吗 1.曹文轩简介。 照片出示 生举手介绍自己了解的曹文轩 (曹文轩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 曹文轩是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家乡在江南,一个叫做油麻地的地方,他的父亲是小学校长,后来当了中学老师。曹文轩的儿子在小说中叫皮卡,曹文轩曾经一篇作文写了三个作文本、曹文轩写了很多小说,曹文轩到全国各地做过很多次演讲。) 师:我们今天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曹文轩关于阅读意义的阐述,记得曹文轩一共说了七句话:请孩子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七句话。 阅读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方式; 读书有助于人类壮大经验和创造经验; 人因阅读而高贵; 读书能帮助我们看见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 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 阅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道主义行为。 什么是天堂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第二个问题,怎样读书 师:这一段时间通过读曹文轩的作品,大家一定了解了不少作品,请孩子

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性灵美

密级公开学号200840101231 衡水学院 毕业论文 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性灵美 论文作者:林叶 指导教师:刘梦琴 系别: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8级 提交日期:2012年4月20日答辩日期:2012年5月30日

毕业论文学术承诺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了解并遵守衡水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性灵美 摘要: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具有性情之真、古典之变、自然之趣、语言之奇的特点。围绕这四个特点,通过对“纯真少年”、“美丽女性”、“古典田园”等意象和梦幻情境的解读,对这些意象进行综合分析、深度透视,进而达到对曹文轩笔下的环境与人物所浸染的性灵美这一文本主题意蕴的阐释。在通过对小说中环境与人物所浸染的性灵美这一主题意蕴的阐释过程中,分析小说中生长之地所赋予的灵秀美、少年成长经历中瑰丽与苦难的人性美、周围女性的形象美与心灵美,并对其作出阐释,抒发少年成长道路中的性灵美。 关键词:曹文轩;性灵美;成长小说;人性基础;少年;

林叶:论曹文轩成长小说的性灵美 By Cao W en xuan growth novel soul beautiful Abstract: Cao Wen-Xuan's novels have the temperament for the growth of true, the classic of changes, the nature of the interest and the odd features of the language. Around these fou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pure boy", "beautiful woman" and "classical pastoral" images and dream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tuation, to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se images, depth, perspective, thus Cao Wen-Xuan's writings disseminated by the environments and characters of the spirit of beauty of t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 f the text subject. In the environments and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are disseminated through the spirit of the theme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analysis of novel clever conferr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growth of adolescents growing up around the magnificent and suffering of human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female image of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the soul, and its interpretation, express their juvenile growth in the spirit of the United States. Keywords: Cao Wen xuan; Soul America; Growth novel; Human nature foundation; Y outh

作者简介

第一单元情感呵护: 《散步》作者莫怀戚简介: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原则性强。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中篇小说《陪都旧事》、中篇小说《花样年月》、中篇小说《六弦的大圣堂》、中篇小说《诗礼人家》、中篇小说《隐身代理》等。2008年又成就了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白沙码头》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我国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出过很多儿童读物。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霹雳贝贝》、《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等,已出版五卷本《张之路文集》,“非常感动”“非常神秘”、“非常可笑”三个系列,其中《羚羊木雕》一文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五次获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三次获宋庆龄文学奖、多次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创作并拍摄完成的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暗号》、《足球大侠》、《扬起你的笑脸》、《疯狂的兔子》、《妈妈没有走远》、《危险智能》、《我要做好孩子》、《乌龟也上网》等。电视连续剧《第三军团》、《妈妈》、《好玩佳佳龟》、《有老鼠牌铅笔吗》等。曾多次获电影华表奖、多次获电影童牛奖、三次获夏衍电影文学奖、电视剧飞天奖、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金奖等多项奖励。著有电影理论专著《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

拾荒少年人物形象分析

影片关注的是社会边缘人物的生存境况。以两个典型人物为代表,年纪大的拾荒者代表的是老一代的拾荒人群,而年纪小的拾荒者代表者新一代的拾荒少年。老一代的拾荒者似乎已经拥有了在这个领域的生存的技能,而小的拾荒少年的未来更像一片未知,他们不仅要提防着社会中坏人的的欺负,而且要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中生存。 影片中,老拾荒者与小拾荒者存在着从开始对抗到最后合作的转变。这些转变铸成了影片的矛盾冲突,也成了影片发展的可能性。在影片一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的老拾荒者的形象,他的身份是一个拾荒的人,但是同时我们看到,他由于在社会中的长期历练,谙熟生存之道,往往能以捡拾被偷者的钱包的手段,发点小财。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小拾荒者的形象,显然他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因为生活所迫,无奈的走上了拾荒的道路。 当一次,他们同时目睹了一个游客被偷的事件后,老拾荒者盯住了小偷,他想要捡得小偷手中的钱包,而小拾荒者却盯上了了被偷游客落下的照片,因为照片中的女人,与死去的拾荒爷爷留给他生母的照片的一模一样。一张照片,一个钱包,这一老、一小产生了交集。老、小拾荒者都在争夺钱包,钱包中的名片是老拾荒者找到失主的唯一可能,同时也是小拾荒者找到生母的可能。 当老拾荒者得知小拾荒者追要钱包的原因是寻找失主,以便找到生母,精明的老拾荒者企图通过拉拢这个小孩,取得小孩信任之后,并用自己的老手段获得一定的物质收益。小拾荒者在被老人拉回自己的住所之后,开始的时候并不配合,他的目的只为夺得有地址的名片,所以他装聋作哑的方式保护着自己,做着无声的抵抗。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虽然将镜头对准了社会的底层人员,但是底层的人之间也有着互相关爱,渴望被爱的情感。从影片后面我们可以得知,老拾荒者在安徽老家也是有儿女的,尽管他不会写字,他仍然写信给安徽家里人,并且寄会钱去贴补家人。老拾荒者虽身处异地,但是心理却心心念念的自己的女儿。所以,当我们看到影片中第一次,老拾荒者把小孩领回自己暂住的家中时,老拾荒者以一种父亲慈爱的特质关心照顾着小孩,他帮孩子做了热乎乎的晚饭,并且招呼孩子吃,还一直和小孩进行对话,仿佛像把小拾荒者当做了自家女儿。 老拾荒者的心态转变发生在遇到了一群小偷坏人的时候,这群人企图利用老拾荒者找到小孩。此时老拾荒者的正义感被激发,他知道不能让这群坏人得到小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小拾荒者也因目睹了老拾荒者被人殴打,并且暗示他“快走”的情境中,慢慢明白,老拾荒者有意在帮助他。一老、一小的矛盾正在慢慢缓和,小孩开口说话,哭诉的告诉老拾荒者是因为怕被坏人拐卖,才装成聋子哑巴。老人虽然愤怒,但小孩的身世触动着老拾荒者的内心,作为老的拾荒者的他更加明白拾荒生活的不易。老拾荒者作为一个父亲角色,他从潜意识里明白应该以一个长着的身份来保护小孩。他主动提出要两个人联手,帮助小孩攒钱,攒够路费就可以回安徽老家去了。此时老拾荒者的心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已经想要承担起保护小拾荒者,并且为他找到生母的责任。两人也从一种对抗的状态,变成了相互合作的状态。回老家安徽阜阳,老拾荒者回老家可以去找自己的女儿了,小拾荒者更是期盼着与生母相认。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愿景的,不管他们是何等身份,他们都渴望着亲情,渴望着爱与被爱。这一老一少的组合,在互相关心爱护的合作状态下,搭上了开向老家的火车。 回到老家,老拾荒者回家去找女儿,而家中已经是一座即将被拆的房屋,女儿的音讯全无。而同时小拾荒者的生母并不是照片中的人物。在种种的打击中,老拾荒者试图编造善意的谎话,来继续帮小拾荒圆梦。结尾处,夕阳中,一老、一小在废墟之上,尽管社会、家人抛弃了他们,但是他们两人之间,仍能感受到另一种亲情。 --来自网络--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汪曾祺 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的著名散文 ,欢迎参考阅读! 姜妙香 姜先生真是温柔敦厚到了家了。 他的学生上他家去, 他总是站起来, 双手当胸捏着扇子, 微微躬着身子:" 您来啦!"临走时,一定送出大门。 他从不生气。有一回陪梅兰芳唱《奇双会》,他的赵宠。穿好了靴子,总觉 得不大得劲。"晤,今儿是怎样搞的,怎么总觉得一脚高一脚低的?我的腿 有毛病啦?"伸出脚来看看,两只靴子的厚底一只厚二寸,一只二寸二。他 的跟包叫申四。 他把申四叫过来:"老四哎, 咱们今儿的靴子拿错了吧?" 你猜申四说什么?--"你凑合着穿吧!" 姜先生从不争戏。向来梅先生演《奇双会》,都是他的赵宠。偶尔俞振飞也 陪 梅 先 生 唱 , 赵 宠 就 是 俞 的 。 管 事 的 说 :" 姜 先 生 , 您 来 个 保 童 。 "--"哎,好好好。"有时叶盛兰也陪梅先生唱。"姜先生, 您来个保童。"--"哎,好好好。"姜先生有一次遇见了劫道的, 就是琉璃厂西边北柳巷那儿。 那是敌伪的时候, 姜先生拿了"戏份儿" 回家。那会儿唱戏都是当天开份儿,戏打住了,管事的就把份儿分好了。姜先生 这天赶了两"包",华乐和长安。冬天,他坐在洋车里,前面挂着棉布 帘。 "站住!把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他也不知道里面是谁。 姜先生不 慌不忙地下了车,从左边口袋里掏出一沓(钞票),从右边又掏出了一沓。" 这是我今儿的戏份儿。 这是华乐的, 这是长安的, 都在这儿, 一个不少。 您点点。 "那位不知点了没有。想来大概是没有。 在上海也遇见过那么一回。 "站住,把身浪厢值钿(钱)格物事(东西) 才(都)拿出来!"此公把姜先生身上搜刮一空, 扬长而去。 姜先生在后面喊: "回来,回来!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事后,熟人问姜先生:"您真是!他走都走了,您干嘛还叫他回来?他把 您什么都抄走了,您还问'我这还有一块表哪,您要不要?" 姜妙香答道:"他也不容易。" 姜先生有一次似乎是生气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上姜先生家去抄家,抄出 一双尖头皮鞋,当场把鞋尖给他剁了。姜先生把这双剁了尖、张着大嘴的鞋放在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汪曾祺 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游。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过去,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渔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有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尝尝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听见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的常用手段探析

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的常用手段探 析 关于《曹文轩儿童小说叙事的常用手段探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文章探讨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小说的叙事风格。讽刺结合反衬的叙事手法,用孩子天真无邪的样子与大人们冷漠残酷的样子作对比,来衬托反讽成人的冷漠世故;双重叙事角度,巧妙融合了儿童视觉角度和成人视觉角度,常常借助成年人的视角来回想少年时期的感受心态,使小说整体显现出一种和谐的结构状态;具有古典美学原则倾向的叙事特色,并不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给读者交代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这种独特的个人叙事特色,令其的作品笼罩着一层朦胧、纯美的意境。 关键词:曹文轩; 儿童小说; 叙事手法; 古典叙事模式;

曹文轩是中国80年代以来最受瞩目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独特的风格。他以其鲜明的个性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曹文轩荣膺2016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成为迄今为止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露拳脚。身兼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使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与理论话语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这使得他的作品中对于普通生活的描写有着更深刻、更丰富的文学底蕴,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因此,对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探讨研究,不应只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感,主题内涵以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人文情怀,还应该重视曹文轩在儿童小说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本文将对曹文轩儿童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从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叙事话语等多个角度来解剖和分析曹文轩儿童小说中的叙事模式,从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多个方面来揭示其儿童小说叙事的常用手段及其规律,探讨曹文轩儿童小说给当代儿童文学带来的特殊参考价值。 一、讽刺结合反衬的叙事手法

《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

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德行第一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企羡第十六

大卫少年英雄形象的刻画

(幻灯片1)《大卫》 少年英雄形象的刻画 导入:人们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少的我们是不是也幻想着自己成为是一名受人崇拜的英雄呢?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小英雄,看他有如何英勇的表现吧。 课文讲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幻灯片2)这里出现了一个人物——非利士巨人歌利亚。文中是这样描写他的:“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歌利亚的外貌描写(点幻灯片),从外貌上我们一眼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勇猛、凶悍的武士。 (幻灯片3)“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点幻灯片),写出了巨人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以色列人十分恐惧的心理。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即使国王许诺只要能打败他就免除谁家的赋税,还把公主嫁给他,也没有人敢去应战(点幻灯片)。 (幻灯片4)面对这么个武士,少年大卫毫无惧色,主动向扫罗王提出与歌利亚交战的请求,他说:“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点幻灯片,语言描写)还讲述了自己牧羊时打死狮子和熊的经历(点幻灯片)。这足以见得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他仅仅只带了“放羊的棍子和一个大弹弓”,以及“五块光滑的鹅卵石”作为武器,用对付狮子和熊的办法与歌利亚交战。 (幻灯片5)大卫“挺着胸脯走出营门”(点幻灯片),“挺”动作描写足以看出他无所畏惧,充满自信。 (幻灯片6)交战前,大卫与歌利亚有一段对话,歌利亚是哈哈笑着叫道,而大卫毫不畏惧,向歌利亚大声喊道:“咱俩较量一下,看看飞鸟是吃我的肉还是吃你的肉。”毫不畏惧是神态描写,大声喊道是语言描写(点幻灯片),从神态和语言可以看出面对歌利亚的嚣张气焰、目中无人,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 (幻灯片7)当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迎“字说明大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点幻灯片),”飞快地拿、迅速瞄准”等词语说明大卫动作敏捷、机智、临危不惧。 (幻灯片8)由此,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大卫这样一个勇敢无畏、机智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所以,同学们,想让我们所写的人物形象鲜明就可以借鉴这方面的描写,自己动手试试吧。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篇一: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孔老夫子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食色性也”。这说明,吃东西和喜欢漂亮的事物是人的本性。因此,吃,也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古往今来,关于描写吃的文章多矣,然吾独喜汪曾祺先生的风格。究其根本,在于其文字中充满了对这世界的赞美与感激,对生活的热爱与真诚。 在《故乡的食物》里,作者重点写了一样平常不过的食品—炒米。文章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板桥家书》中的一段话:“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此句一出,顿时让人觉得很亲切!处于社会最下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温暖着彼此的身体与心灵!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描写了在战乱年代的一个小插曲,没有常见的凄风苦雨,也没有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是用幽默、浪漫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国民革命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在如此乱境中,还能保持这样的

一份淡定,一份安静,一份从容,甚至一份幽默,这是何等的大智慧,大勇气!而这智慧和勇气有来自何处?文中自有交待:“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没有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没有对生命的无比礼赞,怎么会有如此的胸襟与气魄? 在《野鸭、鹌鹑、斑鸠、鵽》里面,作者描绘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场景:“忽然,砰,——枪声一响,斑鸠应声而落。猎人走过去,拾起斑鸠,看了看,装在猎袋里。他的眼睛很黑,很冷”。短短数十字,充满了对弱者的悲悯,对鲜活生命消逝的愤懑与无奈,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流露出如此恳切的情怀! 《豆汁儿》描写的则是北京城底层人民鲜活的生活画面:“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最有趣的一段在结尾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5分钱。“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寥寥数语,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气息,顿时让人感到这世界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可爱,如此的让人留恋! 在《端午的鸭蛋》里,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与骄傲,甚至带一点狡黠的童趣:“我的家乡是水乡,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