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青岛市为例

目录

引言 (1)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2.国内外文献综述 (3)

3.研究的内容 (5)

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6)

第1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述 (8)

1.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和特征 (8)

1.1.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 (8)

1.1.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征 (8)

1.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9)

1.2.1财政预算绩效管理 (9)

1.2.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 (10)

1.3绩效评价的类型 (11)

1.3.1财政部门评价 (11)

1.3.2项目单位自评价及第三方评价 (12)

1.3.3监督部门评价 (13)

第2章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青岛市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15)

2.1我国部分地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模式 (15)

2.1.1北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 (15)

2.1.2上海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 (16)

2.1.3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式 (16)

2.2青岛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7)

2.2.1青岛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现状 (17)

2.2.2青岛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8)

第3章完善青岛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措施探讨 (20)

3.1绩效评价指标的完善 (20)

3.1.1投入—项目立项 (29)

3.1.2过程—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 (30)

3.1.3产出—项目产出以及效果—民众满意率 (30)

3.1.4效果 (31)

3.2绩效评价的多元类型 (31)

3.2.1加强事前评价 (31)

3.2.2第三方评价范围 (32)

3.2.3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33)

3.2.4财政政策绩效评价 (34)

3. 3评价结果的运用 (35)

3.3.1评价结果与预算挂钩 (35)

3.3.2加强法律保障 (36)

3.3.3政府加大重视 (37)

结语 (38)

参考文献 (39)

致谢 (40)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41)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1世纪以来,我国逐渐面临与西方国家表面相似但实质不同的政府管理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我国政府选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积极稳健推动政府职能改变,就是为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阶段的实际需要。并且通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区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构建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依据我国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治理构架和我国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以及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根据行政发包和属地管理的规定,地方政府实际担当大部分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应职能,以及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职能,在多重制度约束监管下,地方政府面对更为严酷的信任风险、财政风险和政府管理风险。自1998年以来地方政府鼎力推进财政支出治理变革便是依据中央政府工作部署、借鉴西方国家管理经验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尤其是凭借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来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关系,以便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管理。从治理形式上看,效仿西方国家财政支出治理模式,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已初见端倪,我国地方政府逐渐从计划经济“重投入、轻产出、低绩效”的财政支出治理模式中摆脱出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在技术层面有所突破,财政支出效率性、合规性和有效性取得长足进步;从治理方向看,我国政府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地位和作用仍需调整,一方面是社会民众对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矛盾仍未解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规模巨大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如何从制度层面推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留给当前地方政府急需破解的管理难题也是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而绩效评价又是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只有处理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才有可能处理好绩效管理问题。

财政部在2011年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并且伴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公务卡制度改革,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新一轮财政绩效管理改革拉开序幕,财政支出管理也不断向前推进,本文借鉴国内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公共产品供应和需求理论体系为核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逐渐转型和公共财政管理构建过程的背景下,从公共产品供应和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