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晕厥的概念

二、晕厥的分类

三、晕厥的预后及危险分层

晕厥的死亡率与危险分层

晕厥的复发率四、晕厥的诊断

晕厥的诊断流程

晕厥的初步评估

晕厥的进一步评估1、心电图检测2、心电生理检查3、ATP试验4、超声心动图检查5、倾斜试验6、颈动脉窦按摩7、运动试验8、神经系统和精神学评估五、晕厥的治疗(一)一般原则(二)神经介导性晕厥(三)体位性低血压(四)心律失常性晕厥(五)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肺疾病(六)窃血综合症六、晕厥患者的特殊问题(一)住院标准(二)老年晕厥(三)儿童晕厥(四)晕厥与驾驶(五)名次解释

前言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由于我国未曾出台过晕厥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临床上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缺乏相应的依据。临床医生在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晕厥的评估策略在我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对晕厥的评估进

行规范。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参照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的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年美国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ACC/AHA/NASPE 2002年发布的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应用指南和2003年ACC/AHA/ESC 颁布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等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晕厥的重要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我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起草了我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希望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医生确立晕厥诊断,为权衡治疗方法的得益和风险提供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本共识将集中解决下列问题:1) 各种原因晕厥的诊断标准2) 晕厥的诊断流程3) 晕厥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分层4) 预防晕厥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一.晕厥的概念

晕厥是一种症状,为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常导致晕倒。晕厥的发生机制是短暂脑缺血,发生较快,随即自动完全恢复。有些晕厥有先兆症状,但更多的是意识丧失突然发生,无先兆症状。通常随着晕厥的恢复,行为和定向力也立即恢复。有时可出现逆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患者。有时晕厥恢复后可有明显乏力。典型的晕厥发作是短暂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意识完全丧失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秒。个别晕厥发作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应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意识丧失相鉴别。

二.分类

1.神经介导性晕厥1)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典型非典型2)颈动脉窦性晕厥3)情境性晕厥急性出血咳嗽、打喷嚏胃肠道刺激(吞咽、排便、腹痛)排尿(排尿后)运动后餐后其他(如铜管乐器吹奏、举重)4)舌咽神经痛2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1)自主神经调节失常原发性自主神经调节失常综合征(如单纯自主神经调节失常、多系统萎缩、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Parkinson’s病)。继发性自主神经调节失常综合征(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淀粉样变性神经病变)。2)药物(和酒精)诱发的直立性晕厥3)血容量不足出血、腹泻、Addison’s病3.心律失常性晕厥1)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慢快综合征)2)房室传导系统疾患3)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4)遗传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室速、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5)植入抗心律失常器械(起搏器、ICD)功能障碍6)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4.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肺疾患所致的晕厥1)梗阻性心脏瓣膜病2)急性心肌梗死/缺血3)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4)心房粘液瘤5)主动脉夹层6)心包疾病/心脏压塞7)肺栓塞/肺动脉高压8)其他5.脑血管性晕厥血管窃血综合征三.预后与危险分层(一)死亡率与危险分层佛明翰研究显示各种晕厥患者比非晕厥人群死亡危险性增加1.31倍,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危险增加1.27倍,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卒中危险性增加1.06倍。1980s研究显示心源性晕厥1年的死亡率为18-33%,而非心源性晕厥为0-12%,不明原因的晕厥为6%。1年的猝死发生率在心源性晕厥中占24%,其他2组为3-4%。但是,近年来的研究以非晕厥人群作为对照组直接比较2组人群,发现尽管心源性晕厥死亡率高于非心源性和不明原因的晕厥,但并不高于其他同等

程度的心脏病。这些研究显示器质性心脏病是预测死亡危险的最重要的指标。严重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为20%的晕厥患者1年猝死的危险性为45%,而无心衰的患者为12%。器质性心脏病是晕厥患者猝死和总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主动脉瓣狭窄的晕厥患者如果不进行瓣膜置换,平均生存期为2年。同样,肥厚型心肌病如果为年轻患者、伴有晕厥和严重的呼吸困难、有猝死家族史则猝死的危险性很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晕厥患者和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预后较差。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快速VT 的死亡率和猝死率很高;心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预后较差。有些心源性晕厥死亡率并不高,包括大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和病窦综合征。心律失常性晕厥的预后与4种因素有关包括年龄≥45岁、充血性心力衰竭病史、室性心律失常病史和异常ECG(非特异性ST段改变除外)。无危险因素的患者1年内心律失常或死亡的发生率为4%~7%,有3个或更多危险因素的患者则逐步增加到58%~80%。预后较好的晕厥包括:1) 心电图(ECG)正常、无心脏病、平素健康的年轻晕厥患者。目前尚未发现无心脏病、ECG正常的年轻患者(<45岁)死亡危险性增高的证据。这些患者大多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和不明原因的晕厥。2) 神经介导性晕厥。大多数应用倾斜试验诊断的晕厥研究显示,随访中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死亡率几乎为0%。这些患者心脏大都正常,无猝死报道。佛明翰研究显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其中包括直立性低血压和药物引起的晕厥),平均随访17年,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险性未见增加。3)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这些患者的死亡率取决于原发病。有些原因(如血容量不足、药物的作用)是暂时的,无远期影响。原发性和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影响长期预后,死亡率是否增加取决于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老年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的预后与伴发病有密切关系。不明原因晕厥的预后不一,危险性为中度。这些患者第1年的死亡率约5%。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发疾病。包括良性原因引起的晕厥和漏诊的心源性晕厥。因此,危险性处于神经介导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之间。由于晕厥的原因不明,这些患者长期处于身体可能受伤的危险中,职业和生活方式受到限制。(二)复发率Kapoor等研究发现,随访3年,晕厥的复发率约35%;82%发生在头2年。晕厥复发的预测因素包括是否曾经复发和有无心理障碍。一项研究显示,发作超过5次的患者今后再发的几率为50%。另一项研究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年龄≥45岁是晕厥复发的高危因素。倾斜试验阳性的患者2年晕厥的复发率>50%。复发率与死亡率和猝死率无关,但是,与其他慢性病一样复发患者的功能状态较差。四晕厥的诊断(一)晕厥诊断流程图1为晕厥诊断流程图。

图1 晕厥诊断流程图。流程图说明:诊断的第一步是要鉴别是否为真正的晕厥,因为这影响到下一步的诊断计划。本文初步评估部分,推荐并列出了诊断晕厥病因所需要的临床表现以及哪些情况下无需作进一步检查。在表1和表2中列出了提示心源性和神经介导性晕厥的临床特点。在心脏检查中,超声心动图、持续心电图监测、负荷试验、电生理检查和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意义最大。在神经介导相关检查中,倾斜试验、颈动脉窦按摩和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意义最大。如果心脏检查不能明确病因,通常需进行神经介导方面的检查。经过晕厥的诊断流程评估后未能确定晕厥的原因应进行重新评估。(二)晕厥的初步评估普通人群中最常见的晕厥是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是原发性心律失常。晕厥的原因和年龄密切相关。儿童和青年人发生晕厥多为神

经介导性晕厥和心理性假性晕厥,以及原发性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神经介导性晕厥也是中年人发生晕厥的主要病因,老年人和中年人发生情境性晕厥及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多于年轻人。老年人发生因主动脉瓣狭窄、肺栓塞或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的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较多。晕厥患者的初步评估包括: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直立位血压测量)和标准ECG。初步评估中需要强调三个重要问题:(1)是否是晕厥造成的意识丧失;(2)是否存在心脏病;(3)病史中有无重要的有助于诊断的临床特征。鉴别真正的晕厥与类似晕厥的“非晕厥性”疾病是诊断晕厥的首要问题,并影响随后的诊断策略。短暂意识丧失(TLOC)除晕厥外尚可见于代谢性疾病(包括低血糖、低氧血症、伴有低碳酸血症的过度通气)、癫痫、中毒、短暂脑缺血发作和心理性假性晕厥等。但2006年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中不同于欧洲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南,将上述疾病也归为晕厥的范畴。有些患者仅仅根据病史就能诊断出晕厥的原因并制定出检查方案。围绕意识丧失应仔细询问病史,鉴别晕厥与癫痫。体征有助于晕厥病因的诊断包括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体征。表1列出了提示晕厥病因的临床特征。晕厥患者ECG检查多正常。如果发现异常则高度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ECG异常是预测心源性晕厥和死亡危险性的独立因素,应该进一步检查引起晕厥的心脏原因。ECG 正常对于诊断同样重要,提示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小。引起晕厥的心律失常见表2。表1 提示晕厥

表2 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的ECG表现

通过初步评估将得到三种结果:病因诊断明确或病因诊断基本明确或者原因不明。诊断明确者即可以进行治疗或制定出治疗计划。但更常见的是初步评估后仅能作出倾向性诊断,具备表1和表2一条或更多临床表现时即可作出倾向性诊断,此时需要进一步检查证实。如果证实了诊断,则开始治疗。如果不能被证实则考虑为不明原因的晕厥,根据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决定下一步检查计划。不明原因的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可能性大。如果不能明确是否为晕厥推荐称其为短暂意识丧失,进行再评估。推荐意见基于初步评估的诊断:1) 典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促发事件如恐惧、剧烈疼痛、悲痛、吹奏乐器或长时间站立导致典型的前驱症状。

2) 情境性晕厥:在排尿、排便、咳嗽或吞咽期间或紧跟其后发生的晕厥。3) 直立性低血压晕厥:证实直立性低血压与晕厥或先兆晕厥有关。4) 心肌缺血:无论发生机制如何,晕厥伴有急性缺血的ECG 证据,则诊断为心肌缺血相关性晕厥。5) 当存在下列情况时,根据ECG可以诊断心律失常相关性晕厥:l <4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或反复出现的窦房阻滞或>3秒的窦性停搏。l II度II型或III 度房室阻滞。l 交替性的左右束支阻滞l 快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l 起搏器出现故障时发生心脏停搏(三)晕厥的进一步评估初步评估后倾向性诊断需要进一步检查证实。进一步检查包括心脏评估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脏负荷试验,心电监测(Holter,必要时埋藏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和电生理检查;神经介导方面的检查包括倾斜试验和颈动脉按摩。初步评估后诊断不明(称不明原因的晕厥)的患者,根据晕厥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发作频度需要进行不同的检查。这些患者大都可能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应进行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检查包括倾斜试验和颈动脉窦按摩。偶尔发作的这类患者通常不需要做进一步检查。经过进一步评估后晕厥原因仍未明确的患者应进行重新评估。重新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重新体格检查及重温所有病历资料。如果怀疑心源性或神经介导性晕厥,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对于伴有躯体多处不适的频繁发作、有紧张、焦虑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应该进行精神疾病评估,并请有关专科医生会诊。推荐意见初步评估正常的晕厥患者的特殊检查适应证:1) 实验室检查仅适于可能由循环血容量丢失或代谢原因引起的晕厥。2) 怀疑为心脏病的患者应首先做超声心动图、

心电监测,如果仍未做出诊断可以进行有创心电生理检查。

3)对于伴有心悸的患者推荐首先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4) 对于胸痛的患者提示意识丧失前后有心肌缺血,应首先检查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监测。5) 反复晕厥的年轻患者若不考虑心脏病或神经系统疾病,应首先做倾斜试验;老年患者应首先进行颈动脉窦按摩。6) 对于在转头时诱发晕厥的患者推荐首先进行颈动脉窦按摩。7) 劳力中或劳力后发生晕厥的患者应首先行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试验。8) 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表现的患者应作出相应诊断。9) 晕厥频繁反复发作伴有躯体其它部位不适的患者,通过初步评估发现患者有紧张、焦虑和其他精神疾病,应该进行精神疾病评估。10) 所有检查后晕厥原因仍不明确的患者,如果ECG或临床表现提示为表1、表2所列出的心律失常性晕厥;或者反复晕厥发作引起摔伤,考虑埋藏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1 心电监测选择心电监测类型和时间取决于晕厥的发作频度。Holter适用于晕厥发作频繁的患者。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用于发作不频繁的患者。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ILR):是一种比较新的诊断晕厥的检查方法。最适于发作不频繁的心律失常性晕厥的检查。数个研究结果奠定了其在晕厥诊断中的地位。这种方法较传统Holter和电生理检查更能发现晕厥的原因,效价比较高。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发现植入ILR一年,90%以上的患者能够获得有助于诊断的信息。推荐意见适应证1) 如果患者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并且具有高度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的危险,应住院监测(床旁或遥测)以明确诊断。2) 如果ECG或临床表现提示为心律失常性晕厥;或者频繁发

作的晕厥或晕厥先兆,行Holter监测。3) 当充分评估后晕厥原因仍不明确,如果ECG或临床表现提示为心律失常性晕厥;或者反复晕厥发作引起摔伤,推荐埋藏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相对适应证1) 如果ECG或临床表现提示为心律失常性晕厥,Holter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检查(如心电生理检查)。2) 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的适应证:l ECG或临床表现提示为心律失常性晕厥的患者,如果心功能正常,可以尽早埋藏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不必等到传统检查完成之后。l 晕厥原因基本明确或确诊为神经介导性晕厥、频繁发作,或晕厥引起外伤,这些患者植入起搏器之前通过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评价缓慢心律失常对晕厥所起的作用。诊断价值1) ECG监测发现晕厥与心电异常(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相关,即可做出诊断。2) ECG 监测发现晕厥时为正常窦性心律可以排除心律失常性晕厥。3) 晕厥发作时未发现心电改变推荐进行其他检查,但已有以下情况除外:-清醒状态下心室停搏>3秒-清醒状态下发现莫氏II型或III度房室阻滞-快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先兆晕厥不能准确诊断晕厥,因此,不能依据先兆晕厥进行治疗2. 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包括无创电生理检查和有创电生理检查,能够评估窦房结功能、房室传导功能和发现室上性和VT。初步评估正常的患者电生理检查仅有3%有阳性发现。在发现缓慢心律失常方面敏感性很低。推荐意见:诊断晕厥的电生理检查方法1) 应用比基础窦性心率快10~20bpm的频率行心房起搏30~60s*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和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2) 测定基础和心房递增刺激下的HV间期,评估希氏束蒲肯野氏纤维系统的传导

功能。如果基础评估不能得出结论,可以进行药物诱发试验。3) 在右心室两个部位(心尖部和流出道)进行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以两个基础周期(100 ~120 bpm 和140~150 bpm)增至两个额外的期前刺激**。4) 应用心房刺激程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注释:*怀疑窦房结功能异常时可阻断自主神经后重复测定。**可以增加三个额外期前刺激,增加敏感性但降低特异性。心室期前刺激联律间期小于200ms 也降低特异性。SNRT和CSNRT正常亦不能排除窦房结功能异常。电生理检查适应证1) 有创电生理检查适用于初步评估考虑为心律失常性晕厥的患者(ECG 异常和/或器质性心脏病或晕厥时伴有心悸或有猝死家族史)。2) 为明确诊断,冠心病伴晕厥的患者,如果LVEF<0.35,应进行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相对适应证1) 已明确为心律失常性晕厥,评估心律失常的性质。2) 高危职业必须除外心源性晕厥的患者。3) 反复发作伴有潜在损伤和严重晕厥的患者。电生理检查禁忌证ECG 正常、无心脏病、无心悸的患者不作为常规检查。电生理检查的诊断价值1).ECG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心律失常性晕厥;当怀疑心律失常性晕厥时推荐进一步检查。2).仅依靠临床表现和异常ECG不能确诊晕厥的病因。3).下列情况,电生理检查具有诊断意义,无须进行其他检查:(1)窦性心动过缓和CSNRT显著延长。(2)双束支阻滞伴有:l 基础HV间期≥100ms或l 心房频率递增刺激时出现II度和III度希氏束-蒲肯野氏纤维阻滞或l 如果基础电生理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可以进行药物试验。(3)诱发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4)诱发出导致低血压和自发性晕厥的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

4).HV间期>70 ms但<100 ms应怀疑缓慢心律失常性晕厥。5).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和心脏骤停幸存者诱发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可以考虑诊断。6).缺血性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诱发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预测价值低。3.ATP试验倾斜试验引起晕厥的触发因素可能是内源性腺苷的释放。静脉注射腺苷和三磷酸腺苷(ATP)可用于不明原因晕厥的检查。对怀疑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通过强烈抑制房室结传导起到纯受体刺激作用,引起房室阻滞导致心室停搏,这可能是自发性晕厥的原因。ATP通过对腺苷快速分解和腺苷对嘌呤受体的继发作用发挥作用。ATP和腺苷在人类作用相似。由于ATP可能引起气管痉挛,哮喘患者禁用;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窃血,严重冠心病患者亦禁用。4. 心室平均信号心电图和微伏级T波交替(TWA)信号平均ECG有助于发现VT性晕厥(敏感性70%~82%,特异性55%~91%)。TWA可能是VT的重要预测指标。因此,信号平均ECG和TWA 可以作为某些需要做电生理检查的晕厥患者的一种筛查方法。但是,无论检查结果如何,高危患者仍然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因此,信号平均ECG 和T波交替的诊断意义不大。5 超声心动图当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晕厥的原因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发现包括瓣膜病在内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通过该检查还能发现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扩大等提示肺栓塞的表现。体格检查正常的晕厥或先兆晕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常见的发现是二尖瓣脱垂(4.6%~18.5%)。其他心脏异常包括瓣膜病(最常见的是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提示的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畸形、浸润性心脏病如淀粉样变性、心脏肿瘤、动脉瘤、左房血

栓等。超声心动图检查为判断晕厥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危险分层提供重要的信息。如果发现中重度器质性心脏病应考虑心源性晕厥。另一方面,如果超声心动图仅发现轻微心脏结构病变,则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小,应进行非心源性晕厥方面的检查, 引起心源性晕厥的心脏病见表3。表3 引起心源性晕厥的心脏病

推荐意见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应证当怀疑晕厥由心脏病引起时应检查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结果有助于对心脏病进行危险分层。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超声心动图仅能对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梗阻型心肌病和心房黏液瘤引起的晕厥作出明确诊断。6 倾斜试验倾斜试验有助于诊断神经介导性晕厥,但是,其敏感性、特异性、诊断标准和重复性存在很大问题,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检查方法有密切关系。敏感性26~80%,特异性约90%。倾斜试验阴性的患者如果没有心肌缺血或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神经介导的晕厥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倾斜试验对确诊帮助不大。倾斜试验推荐方法1)倾斜试验前无输液者卧位至少5分钟,有输液者至少20分钟;2)倾斜角度600~700;3)被动倾斜时间20~45分钟;4)如果基础倾斜试验阴性时,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或舌下应用硝酸甘油作为激发药物。药物试验时间为15~20分钟;5)异丙肾上腺素的剂量1~3μg/min,使平均心率增

加20%~25%,用药时不必将患者放回仰卧位;6)直立位舌下硝酸甘油喷雾剂固定剂量为400μg;7)试验终点为诱发晕厥或完成试验过程包括药物诱发,出现晕厥发作为试验阳性。试验注意事项试验室应该安静、光线柔和。试验前患者禁食2小时,卧位20~45分钟。应与血管迷走神经刺激如输液有一定间隔以减少其影响。无静脉液体的试验,试验前安静时间可以减少到5分钟。持续无创逐一心跳测量手指动脉压。试验床应能迅速平稳竖立,试验结束时迅速放平(<10秒),以免意识丧失时间延长。倾斜试验反应倾斜试验出现迷走反射症状至意识丧失一般需要3分钟或更短时间,收缩压低于90mmHg出现先兆晕厥,低于60mmHg出现晕厥。所有倾斜试验诱发的晕厥均有前驱症状,一般前驱症状出现1分钟后发生晕厥。在前驱症状阶段血压显著下降,血压下降前常有心率降低,而开始阶段心率降低常不明显。根据倾斜试验详细血流动力学变化将倾斜试验阳性反应分3型见表4。表4 倾斜试验阳性反应的分类

推荐意见适应证1) 从事高危职业的不明原因单次发作的晕厥患者、或反复发作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或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已经排除

心源性晕厥的患者。2) 临床上提示可能为神经介导性晕厥的患者。相对适应证1) 了解晕厥血流动力学改变类型调整治疗方案。2) 伴有抽搐的晕厥与癫痫的鉴别诊断。3) 评估不明原因反复晕倒的患者4) 评估反复先兆晕厥或头晕下列情况不宜做倾斜试验1) 评估治疗效果2) 无创伤的单次发作、从事非高危职业。3) 明确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诊断不可能改变治疗方案而仅仅为了证明是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诊断价值1)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当倾斜试验诱发出自发性晕厥时可以作出诊断,无须做进一步检查。2)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在考虑倾斜试验阳性所致的神经神经介导性晕厥之前应首先排除心律失常或其他心源性晕厥。3) 除诱发出的晕厥外倾斜试验的其他异常反应临床意义尚不清楚。7. 颈动脉窦按摩颈动脉窦按摩的方法和反应颈动脉窦按摩是揭示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晕厥的一种检查方法。方法:颈动脉窦按摩取仰卧位和立位两种体位(一般在倾斜床上进行),检查中应持续监测心电、血压。记录基础心率、血压后,在胸锁乳突肌前缘环状软骨水平用力按摩右侧颈动脉窦5~10秒,如果未获得阳性结果,1~2分钟后按摩对侧。如果触发心脏停搏反应,则静脉注射阿托品(1mg或0.02mg/kg)重复按摩评估减压反射的作用。颈动脉窦按摩的反应传统上分为心脏抑制型(如心脏停搏)和血管抑制型(收缩压下降)或混合型。室性停搏持续≥3 sec,收缩压下降≥50mmHg为混合型。并发症:颈动脉按摩的主要并发症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尽管这些并发症少见,颈动脉窦按摩应避免用于既往3个月内发生过短暂脑缺血或卒中的患者(除非颈动脉超声检查除外了严重狭窄)或颈动脉杂音。颈动脉窦按摩很

少引起房颤。颈动脉窦按摩诱发的心脏停搏停止按摩后迅速消失,一般无须复苏。推荐意见适应证和方法1) 颈动脉窦按摩适用于经初步评估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有颈动脉疾病和卒中危险的患者应避免做颈动脉窦按摩。2) 颈动脉窦按摩中必须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按摩时间最短5秒,最长10秒。应取仰卧位和直立位两个体位按摩。诊断价值阳性标准:按摩中诱发出症状、室性停搏持续≥3 sec、收缩压下降≥50mmHg。对于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晕厥患者阳性反应可以诊断为颈动脉窦过敏。8.运动试验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晕厥的患者应进行运动试验。应该选择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由于运动中和运动后即刻易发生晕厥,运动中和恢复阶段均应监测心电和血压。运动中发生晕厥可能是心脏原因造成的,有些病例报告过度反射性血管扩张也可能引起晕厥。相反,运动后晕厥几乎都是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或神经介导机制参与的,其特点是与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有关的低血压,老年患者可能是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一般发生于无心脏病的患者。运动试验3级时心动过速诱发的发生于房室结远端的固定性II度或III度AV阻滞是发生永久性AV阻滞的先兆,这类患者静态ECG可以发现室内传导异常。有冠心病病史或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进行缺血评估。<40岁的患者,运动中血压下降或不升高提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或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运动试验也用于筛查儿茶酚胺依赖性多形性VT。运动试验对一般晕厥患者意义不大,仅有1%发现异常。但是,对运动性晕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推荐意见适应证劳力中或劳力后即刻发生晕厥的患者。诊断价值1) 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诱发晕厥,ECG和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改变,具有诊断意义。2) 运

动中出现II度II型或III度AV阻滞,即使未发生晕厥也有诊断意义。9 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由于是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筛查心源性晕厥的检查。对怀疑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直接或间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晕厥,推荐做冠状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案。10 神经系统及精神病学评估神经系统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由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均发生于中年或老年,包括单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PAF)和多系统硬化(MSA)。(2)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指其他疾病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损害,许多疾病均可发生,主要见于糖尿病、肝肾功能衰竭和酗酒。(3)药物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药物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抗组胺剂、L-多巴(Parkinson’s 病)和MAO抑制剂。一般来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类型与原发病不一定有关。当出现显著的立位性低血压或伴有阳痿和尿频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应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的体征特别是Parkinson’s 病、内脏性疾病如糖尿病或服用某些药物(抗抑郁药)有助于诊断。脑血管疾病见于下列疾病:(1)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发生于上肢血管闭塞,脑血管系统血流产生分流,同时供应脑和上肢。当上肢循环需求量增加如单侧上肢运动时引起脑干灌注不足导致意识丧失。一般仅在其他颅外动脉硬化时才发生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窃血的症状包括眩晕、复视、视物模糊、基底神经功能障碍、晕厥和猝倒症(attack)。短暂意识丧失不伴有脑干损伤的体征锁骨下窃血的可能性很小。两侧上肢血压不同提示存在窃血现象。

(2)短暂脑缺血发作(TIAs)一侧颈动脉缺血不会引起意识丧失,只有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和严重双侧颈动脉缺血时才能引起晕厥,但是,多伴有神

经系统定位体征或症状如瘫痪、眼球运动障碍,一般以眩晕为主,不存在这些特征的意识丧失TIAs的诊断难以成立。非晕厥发作性疾病这组疾病无晕厥或仅有类似晕厥的疾病。如癫痫、许多神经原因可以引起晕倒、“猝倒症”等。一般不将此组疾病归为晕厥。但2006年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倾向于将其归为晕厥。抽搐病史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价值见表5。表5 抽搐病史对癫痫与晕厥的鉴别价值(依据Hoefnagels 等意见)。

精神病学评估精神疾病导致的晕厥有两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能够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导致真正的晕厥。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精神

分裂症和抑郁症。如果是这些药物所致,应该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其次,焦虑、癔病、惊恐和极度沮丧可引起类似晕厥的症状。心理性假性晕厥的诊断应十分慎重。排除了其他原因后,应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疾病性晕厥的患者一般较年轻,心脏病发病率低,但晕厥发作频繁。心理性晕厥在各种晕厥中占重要的位置,许多患者的晕厥不能解释,大部分患者接受心理治疗后晕厥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推荐意见适应证1) 神经系统检查适于不能诊断为晕厥的意识丧失。2) 当怀疑短暂意识丧失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脑血管窃血综合征引起的晕厥时应做神经系统检查。3) 当症状提示为心理性假性晕厥或治疗精神疾病药物引起的晕厥应进行精神病学评估。总之,晕厥可能是猝死的前兆,尤其是那些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因此对晕厥进行全面评价时,对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缺血的检查尤为重要。晕厥患者中,导致猝死的少见原因,例如预激综合征和LQTS等遗传性心脏猝死综合征应被排除。当诊断出心脏病后,随后的评价和治疗要在两方面进行。其一,判断这一心脏疾患是否伴有缺血,并对它和晕厥事件关联性作出评价;其二,应牢记对有无室速和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作出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高危患者,将有助于指导实施挽救生命的治疗措施。三晕厥的治疗(一)一般原则晕厥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晕厥复发和降低死亡危险性。采取基础预防性治疗还是积极的加强治疗取决于下列临床情况:1)晕厥的病因。2)晕厥复发可能性大小。3)晕厥相关的死亡危险性大小,主要决定于基础心脏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4)复发次数或晕厥导致躯体或精神伤害的危险性大小。5)晕厥对职业或业余爱好造成的影响。6)对公共健康危险性的影响如患者为汽车司机、飞行员等。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 一、晕厥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容易发生晕厥。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晕厥的概念 二、晕厥的分类 三、晕厥的预后及危险分层 晕厥的死亡率与危险分层 晕厥的复发率四、晕厥的诊断 晕厥的诊断流程 晕厥的初步评估 晕厥的进一步评估1、心电图检测2、心电生理检查3、ATP试验4、超声心动图检查5、倾斜试验6、颈动脉窦按摩7、运动试验8、神经系统和精神学评估五、晕厥的治疗(一)一般原则(二)神经介导性晕厥(三)体位性低血压(四)心律失常性晕厥(五)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肺疾病(六)窃血综合症六、晕厥患者的特殊问题(一)住院标准(二)老年晕厥(三)儿童晕厥(四)晕厥与驾驶(五)名次解释 前言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由于我国未曾出台过晕厥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临床上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缺乏相应的依据。临床医生在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晕厥的评估策略在我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对晕厥的评估进

行规范。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参照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的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年美国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ACC/AHA/NASPE 2002年发布的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应用指南和2003年ACC/AHA/ESC 颁布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等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晕厥的重要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我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起草了我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希望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医生确立晕厥诊断,为权衡治疗方法的得益和风险提供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本共识将集中解决下列问题:1) 各种原因晕厥的诊断标准2) 晕厥的诊断流程3) 晕厥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分层4) 预防晕厥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一.晕厥的概念 晕厥是一种症状,为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常导致晕倒。晕厥的发生机制是短暂脑缺血,发生较快,随即自动完全恢复。有些晕厥有先兆症状,但更多的是意识丧失突然发生,无先兆症状。通常随着晕厥的恢复,行为和定向力也立即恢复。有时可出现逆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患者。有时晕厥恢复后可有明显乏力。典型的晕厥发作是短暂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意识完全丧失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秒。个别晕厥发作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应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意识丧失相鉴别。 二.分类

倾斜试验文档

一、什么是倾斜试验 1、正常人体由平卧位变为直立时,大约有300~800ral血液从胸腔转移到下肢,致静脉容积增加,使心室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主动脉弓和颈窦压力感受器张力减弱,迷走神经传入张力消失,交感神经传出信号增加,通过心率加快和外周血管收缩来代偿以增加心输出量。因此,正常生理反应是心率稍加快,收缩压稍降低,舒张压增加,平均动脉压不变。 2、在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由平卧位变成倾斜位时,身体下部静脉的血流淤积程度较健康人更为显著,回心血量突然过度减少,左室强力收缩,刺激左室后下区的机械感受器C 纤维,由此感受器产生强烈冲动传至脑干,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减低,迷走神经兴奋亢进,导致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发生晕厥。 引用根据美国心脏学会指南(JACC 199628:263-75)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占急诊科患者的 0. 9% ~1. 7%,住院患者的 1%~3%。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 机制复杂, 涉及多个学科。因此, 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自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 2006 年发 布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来, 在晕厥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 2009 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 (ESC) 修订了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 年加拿大心 血管学会发布了晕厥诊断的标准方案。 目前, 针对中国人群晕厥的相关研究较前有所丰富, 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有关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的预后分析, 但数据仍然有限, 无论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手段方面, 均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 引用《中华内科杂志》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年更新版) 二、适应症,禁忌症 直立倾斜试验 方法: 1. 若建立静脉通路, 在倾斜开始前应至少平卧 20 min, 若没有静脉通路则应在倾斜开始前至少平卧 5 min。 2. 倾斜角度应在 60°~70°之间。 3. 被动期持续时间最短 20 min, 最长 45 min。 4. 在直立体位下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固定剂量 300 ~400 μg。 5.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时, 1 ~3 μg/min, 逐渐增加, 使平均心率超过基线水平的 20% ~25% 。 适应证: 1. 在高风险情况下发生的不明原因的单次晕厥事件 (如晕厥发生可能导致创伤或从事高风险职业) ; 或无器质性心脏病反复发生晕厥; 或虽然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但心源性晕厥的 可能已经被排除。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 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

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4]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1 证据推荐等级及证据水平 新指南采用的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及其证据水平见表1、表2[5,6]。 表1 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 Table 1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ncop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晕厥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2) : 96-10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2.006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3]、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4]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5]。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一)定义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6]。2012年Ruwald等[7]报道的丹麦老年人晕厥的年发病率为7%,总患病率为23%,2年复发率为30%。我国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晕厥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楚。 (二)分类与病理生理 本共识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5]。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是由交感或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依据传出路径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反射性晕厥。当反射性晕厥以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为血管抑制型;当以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为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为混合型。 年轻人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常为典型、单纯性的VVS。老年人出现的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后低血压,这种反射性晕厥是病理性的,主要与药物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代偿反射受损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2.OH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当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存在缺陷时,在直立位,血液过多存留于内脏和下肢血管,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明显降低,又称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动慢性受损,而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晕厥。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的另一种类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低血容量、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去适应作用、焦虑、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站立时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运动不能耐受等。 反射性晕厥和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不同,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 3.心原性晕厥: 心原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晕厥,为第2位常见原因,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 心律失常所致晕厥是最常见的心原性晕厥类型,心律失常发作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输出量和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引起晕厥。影响发作的因素有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类型、左心室功能、体位和血管代偿能力,尤其是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应性高低。 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晕厥多见于老年患者,当大脑需要的供血量超过心脏的供血能力,如果相应的心输出量增加不足则可引起晕厥。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反射机制,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下壁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同时存在神经反射机制、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律失常。 因此,晕厥可有多种病因和机制同时存在,尤其是老年患者[8]。此时,晕厥更容易发生或发作时症状更严重。 晕厥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是血压下降,导致全脑灌注降低。意识丧失发生在脑血流中断后6~8 s,动脉收缩压在心脏水平下降至50~60 mmHg(1 mmHg=0.133 kPa)或直立状态下大脑水平下降至30~45 mmHg。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导致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见于交感缩血管反射活动降低引起的血管舒张、药物的作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反射性心动过缓、心律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本共识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 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 1评估与危险分层 初步评估的目的是:⑴明确是否是晕厥;(2)是否能确定晕厥的病因;⑶ 是否是高危患者。评估内容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因病因不同,晕厥可能预后良好,也可能危及生命,危险分层对指导治疗和减少复发与死亡都非常重要。短期预后主要取决于晕厥的病因和潜在疾病急性期的可逆性;心原性和终末期疾病的长期预后则取决于治疗的有效性和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

当初步评估后仍无法明确晕厥原因时,应立即对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 SCD)的风险进行评估。晕厥的初步评估和危险评估流程见下图(点击查看大图)。 晕厥患者初步评估和危险分层流程 目前还缺乏可靠的进行危险分层的依据,本共识采用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学会的标准,短期(急诊就诊及晕厥发生后30 d 内)和长期(随访到12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见下图(点击查看大图)。

K9U MWW?a«C5Md) Stt Rtt < >60*)Z f >603P J Ch 心力*4 桂販 CMU»2^»W ±cs»wik^s 晕厥预后不良的短期和长期危险因素 合理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进一步评估及诊断流程见下图(点击查看大图)。 晕厥的逬一步评估及诊断流程

ACCAHAHRS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解读(全文)

ACC/AHA/HRS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解读(全文) ACC/AHA/HRS联合颁布了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这是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方面的首个指南。指南编写委员会复习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的大量相关循证医学证据, 回顾以前被ACC/AHA和其他组织机构发表的和晕厥相关的文章,在此基础上编写了该指南。编写委员会由晕厥相关的临床专家组成,包括心脏病专家、电生理专家、神经科专家、急诊专家和儿科专家。ACC/AHA/HRS指南的目的是为可疑晕厥的成人和儿童患者的治疗提供现代、易行、简洁的指南,为心脏病、心律失常、神经科、急诊科、普通内科、老年科、运动医学医生和其他涉及疾病的保健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由于晕厥是一个症状,编委会尽可能的考虑大量能引起晕厥的情况。因为在某些人群,晕厥和心源性猝死(SCD)相关,指南强调危险分层并在合适的时机预防SCD。指南强调对晕厥患者应集中管理,而不是在医疗机构的许多部门进行,例如晕厥管理单元。编委会采纳了与晕厥相关的ACC / AHA其它指南的建议,并避免在新的指南中出现与现有指南建议的重复。并通过回顾相关证据来印证相关指南建议的可靠性,确认了相关指南在晕厥的推荐上有效及与时俱进。 相对2009年ESC指南该指南详细阐述了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先心病晕厥的处理建议,增加了运动员晕厥患者的评估内容,某些疾病的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晕厥和晕厥相关概念

与ESC指南相同将晕厥定义一种症状,表现为突发、短暂、完全性意识丧失,导致不能维持姿势性张力,并且能迅速自行恢复,其机制可能是大脑低灌注。不包括其他非晕厥引起意识丧失的临床特征,比如:癫痫,头部外伤,或貌似意识丧失(如假性晕厥)。虽然没有像ESC指南那样明确排出脑源性短暂意识丧失,不过,在后面的叙述中也强调了晕厥为短暂全脑灌注降低,而不是局部降低。指南不仅明确了晕厥的定义,还明确了与晕厥相关的一些概念,如意识丧失、短暂意识丧失、先兆晕厥、不明原因的晕厥、直立位心动过速、直立位低血压、心源性(心血管性)晕厥、非心源性晕厥、反射性(神经介导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颈动脉窦综合征、情景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和心理性假性晕厥。 二.初始评估 指南强调对晕厥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应包括卧位和坐位,站立位,直立3分钟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应特别注意心率和节律,以及杂音、奔马律、摩擦音等提示结构性心脏病的体征,还应进行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寻找局灶性缺损或其他需要进一步神经系统评估或参考的异常体征。初始评估流程见图1。

ESC晕厥指南(2)诊断评估和基于危险分层的处理

ESC晕厥指南(2):诊断评估和基于危险分层的处理 新指南与2009年版ESC指南和2017年ACC/AHA/HRS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相似,均将详细询问病史、物诊和心电图检查作为晕厥的初步评估方法。 短暂意识丧失(TLOC)的临床特征通常来自于对患者和目击者的病史采集。当患者首次就诊时,病史采集首先应明确是否确实为TLOC。病史采集通常可以识别TLOC的主要类型。图1为TLOC的评估流程图。初步评估应该回答以下关键问题: (1)是TLOC吗? (2)如果是TLOC,是晕厥还是非晕厥? (3)如果怀疑晕厥,病因诊断明确吗? (4)有证据提示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风险吗? 图1. 晕厥患者初步评估和危险分层流程图

符合以下特征的TLOC可能为晕厥:(i)存在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或心源性晕厥特有的体征和症状;(ii)缺乏其它形式的TLOC (头外伤、癫痫发作、心因性TLOC和/或少见原因的TLOC)的体征和症状。 怀疑癫痫发作或心因性发作时,应该采取恰当的评估方法。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医生可以在约60%的病例中将晕厥从其它形式的TLOC中鉴别出来。 晕厥的诊断 怀疑晕厥性TLOC的诊断评估,首先是初步晕厥评估,包括: •对现在和既往发作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也包括目击者的当面或电话描述。 •体格检查,包括仰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测量。 •心电图。

根据检查发现,必要时可做其他检查: •当怀疑心律失常性晕厥时行即刻心电图监测。 •当有已知的心脏病,资料提示为结构性心脏病或继发于心血管病因的晕厥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年龄>40岁的患者行颈动脉窦按摩(CSM)。 •当怀疑有直立性低血压或反射性晕厥时行直立倾斜试验。 •当有临床指征时进行血液检查,如怀疑出血时检查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怀疑缺氧时检查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怀疑心脏缺血相关性晕厥时检查肌钙蛋白,怀疑肺栓塞时检查D-二聚体等。 即使没有诊断晕厥的独立金标准/参考标准,但专家共识强烈推荐,当满足下列推荐建议的诊断标准时,初步评估后也可以获得明确的或高度可能的诊断。 表1. 初步评估诊断标准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 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 编辑委员会[1]就眩晕诊治的相关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并达成 共识以来,我国眩晕的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家对眩晕的认识逐渐清晰,诊断与治疗方案日趋规范。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更新,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对7年前发表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进行适当的更新。 一、相关的概念关于眩晕或头晕的定义和分类,国际上目前存在2种方案。美国2位学者Drachman和Hart[2]在1972年把头晕分类为眩晕、晕厥前、失衡和头重脚轻:眩晕是指外界或自身的旋转感,晕厥前是指将要失去意识的感觉或黑矇,失衡是指不稳感,头重脚轻(lightheadedness)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较难定义的症状[2,3,4]。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姿势性症状是指不稳感和摔倒感;前庭-视觉症状是指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上述4组症状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5]。除头晕之外,巴拉尼协会对前

庭症状的界定清晰[5,6],较美国学者概念有明显的进步。 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7]。其中,眩晕和头晕的含义与国外基本一致,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7],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准确和完整的病史采集可以使70%以上眩晕/头晕的诊断近乎明确[1],但由于对'眩晕/头晕'等词意理解的差别,一些病历中常出现'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的现象[8],影响了资料的可靠性;一些病历中还存在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信息的丢失[1],导致诊断要素的缺损。本共识建议:问诊需要还原眩晕/头晕的真实场景,并使用简练的语句如实地记录;在准 确掌握前庭症状的若干亚类的定义之前,病历记录应避免仅仅使用简单的'头晕'或'眩晕'等词组替代对平衡障碍场景的描述;眩晕/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 作频率等因素,须完整地记录。 除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外,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包括自发性眼球震颤、视动性检查、前庭-眼反射以及前庭-脊髓反射等内容[9,10,11]。眼球震颤、平滑跟踪、甩头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均属于基础性的检查,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或判断前庭功能低下的侧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位置试验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眼偏斜反应和摇头性眼震试验对于部分中枢

2020多学科合作规范眩晕头晕诊治

2020多学科合作规范眩晕/头晕诊治 眩晕/头晕的诊治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神经内科、耳鼻喉科、骨科、精神心理科、眼科、儿科和内科等,从单一学科的视角看眩晕/头晕具有局限性,多学科合作是必然趋势,它将机械割裂的学科和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推动诊疗规范化。国内外研究发现,以神经内科为主的眩晕中心所涉及疾病谱不仅有中枢性前庭疾病,占更大比例的是外周性前庭疾病,正确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必需而且急切。《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文中简称共识)的发表推动了全国眩晕/头晕诊疗工作的开展,《共识》是简洁的、刻板的,而临床是生动的、多变的,2015年,Bi sd orf f等发表了前庭疾病国际分类的概述,搭建了眩晕/头晕诊断和研究的框架,即从4个症状(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入手,再从4个层面(症状和体征、综合征、疾病和发病机制)深入展开,是解读《共识》的路径。 一、症状与体征 眩晕/头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是患者的主观描述,头晕和眩晕定义的混乱,尤其是对英文词意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的病史采集、诊断思路、辅助检查的选择,甚

至影响着会诊、转诊方向的判断。一直以来,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针对头晕和眩晕定义的描述和分类是D r ach man和H ar t在1972年提出的老的观点,即头晕被认为是所有类似症状的总称,将其再分为眩晕、晕厥前期、头昏和平衡失调,其中头晕包含眩晕。由于这种分类方法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2009年前庭症状国际分类的工作完成并颁布,将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出现的复杂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4类并给出每个症状的明确定义,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在新的前庭症状分类中,头晕和眩晕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各自独立的等位症状,而且各自又包含自发性和诱发性两个亚类别,患者的病程中可能同时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只有了解新的知识点,才能理解2015年B ar an y学会颁布的新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 V)诊断标准中将患者症状描述为:患者体位变化出现的位置性眩晕或头晕,B PPV不仅可能出现眩晕还可能出现头晕,同时有助于耳石复位治疗后的残余头晕症状的分析判断。 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有实用价值的体征,眼震按照部位分为外周性眼震和中枢性眼震;按照眼震的出现是否与患者头位相对于重力空间位置的改变有关分为自发性眼震、诱发性眼震。眼震观察需要对Ew ald定律(第Ⅰ、第Ⅱ、第Ⅲ)的准确理解,体现在: ①BP PV的诊疗中,就是根据位置诱发试验中患者眼震的性质

2021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是指由血管病变引起的头晕或眩晕症状,其中脑卒中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国外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卒中约占急性头晕/眩晕病因的3%-5%,最常见于由后循环供血的小脑或脑干卒中,少数为前循环供血的前庭皮层区病变。上述部位卒中所致的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缺乏特异性,是造成临床漏诊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引起孤立性眩晕的病因分类中,中枢性病变所占比例约为0.6%-10.4%,其中80%以上归因于血管源性病因,因缺少神经系统症状与定位体征,极易被误诊为外周性前庭病变,导致延误治疗时机,增加预后不良风险;此外,大量良性前庭疾病患者常易被误诊为后循环卒中,并接受相关检查、药物及有创性治疗,增加医疗风险,并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有必要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病因机制、功能解剖相关临床特征及诊疗原则等进行多学科专家交流形成共识,以便提高临床医师对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的早期识别与规范诊疗能力。 1.病因与机制 血管源性头晕/眩晕主要病因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常见病因包括心源性栓塞、动脉粥样硬化与夹层,少见病因包括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血管炎等。出血性卒中包括自发性颅内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高血压是自发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脑淀粉样变性、梗死后出血转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等;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pisodic vestibular syndrome,EVS)是血管源性头晕/眩晕最主要的前庭综合征类型。其中表现为AV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常见病因包括后循环梗死与小脑出血,少见病因则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动脉夹层;而表现为EVS的血管源性头晕/眩晕病因以后循环TIA最为多见,少见病因包括表现为短暂性前庭症状的小梗死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四脑室邻近部位卒中所致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等。 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病灶若累及前庭神经核复合体、前庭小脑、前庭丘脑、前庭皮层等中枢前庭结构,或损害前庭-眼动、前庭-脊髓及前庭-小脑等联络通路,则会产生头晕、眩晕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前庭症状。 2.临床表现

晕厥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3]、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4]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5]。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展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一〕定义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发作时因肌*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病症,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6]。2012年Ruwald等[7]报道的丹麦老年人晕厥的年发病率为7%,总患病率为23%,2年复发率为30%。我国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晕厥确实切发病率不清楚。 〔二〕分类与病理生理 本共识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5]。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是由交感或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和/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依据传出路径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反射性晕厥。当反射性晕厥以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响降低导致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为血管抑制型;当以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为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为混合型。 年轻人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常为典型、单纯性的VVS。老年人出现的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后低血压,这种反射性晕厥是病理性的,主要与药物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代偿反射受损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2.OH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当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力、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存在缺陷时,在直立位,血液过多存留于内脏和下肢血管,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明显降低,又称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动慢性受损,而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力、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晕厥。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的另一种类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低血容量、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去适应作用、焦虑、过度紧*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站立时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运动不能耐受等。 反射性晕厥和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不同,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一样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 3.心原性晕厥: 心原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晕厥,为第2位常见原因,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 心律失常所致晕厥是最常见的心原性晕厥类型,心律失常发作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输出量和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引起晕厥。影响发作的因素有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类型、左心室功能、体位和血管代偿能力,尤其是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响性上下。 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晕厥多见于老年患者,当大脑需要的供血量超过心脏的供血能力,如果相应的心输出量增加缺乏则可引起晕厥。局部患者可同时存在反射机制,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下壁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同时存在神经反射机制、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律失常。 因此,晕厥可有多种病因和机制同时存在,尤其是老年患者[8]。此时,晕厥更容易发生或发作时病症更严重。 晕厥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是血压下降,导致全脑灌注降低。意识丧失发生在脑血流中断后6~8 s,动脉收缩压在心脏水平下降至50~60 mmHg〔1 mmHg=0.133 kPa〕或直立状态下大脑水平下降至30~45 mmHg。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导致血压降低。外周血

2022直立倾斜试验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2022直立倾斜试验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全文) 自2016年《直立倾斜试验标准操作流程中国专家推荐意见》发表以来,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学会、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中国相继发布了新的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欧洲自主神经学会联盟(EFAS)发布了直立倾斜试验及其他心血管自主神经检查在短暂性意识丧失应用建议专家共识。这些指南和共识对直立倾斜试验的适应证、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等进行了更新,如已将直立倾斜试验的适应证从诊断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拓展应用到直立性不耐受的诊断、心因性假性晕厥的鉴别诊断、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评估、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倾斜训练治疗及脑外伤和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中。 当前,中国已在许多二级甲等和三级医院的晕厥单元(中心)开展了多学科联合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直立倾斜试验作为不明原因晕厥辅助诊断的重要工具,在各晕厥单元晕厥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直立倾斜试验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效应 直立倾斜试验是检查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疑似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位高血压、心因性假性晕厥、自主神经功能衰竭、不明原因的反复跌倒、癫痫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1 直立倾斜试验的生理学效应 直立倾斜试验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造成人体循环血量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肢分布,引发人体的神经介导反射活动,进而诱导反射性晕厥的发生。 1.2 直立倾斜试验的病理学效应 直立倾斜试验不能维持血压稳定的常见原因有:(1)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如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高敏感或钝化、中枢性或外周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等,将会导致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和迷走张力异常,如血管舒张、突发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及心肌收缩力下降;(2)过多(>800ml)的血容量重力性转移,如交感神经缩血管功能障碍或肌肉泵功能异常导致的外周血管阻力下降;(3)原发或继发性血容量不足,如老年人营养不良、长期用利尿剂、脱水等。以上原因会导致直立倾斜试验出现的病理效应有:(1)晕厥先兆,如恶心、面色苍白、浑身湿冷等;(2)血压下降,如收缩压下降>80mmHg、舒张压下降>50mmHg;(3)心率减慢或心脏停搏,如心率<40次/min、窦性停搏>3s、一过性二度或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交界区心率等;(4)心率异常增快,如心率>120次/min 或心率增加>30次/min;(5)脑灌注降低和脑电图异常慢波,如脑灌注不足持续10~15s,就会导致患者脑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意识丧失的临床表现。 2 直立倾斜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重磅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重磅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约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眩晕可由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也可以由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中毒、内分泌疾病及心理疾病引起,它涉及多个学科,患者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并伴有明显的恐惧感,而就诊于急诊。本文从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及精神心理性眩晕三方面介绍其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基本诊治原则,旨在使急诊医生能够鉴别眩晕的病因,并及时准确地进行有效处理或转诊相关亚专科,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眩晕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周围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外周性)眩晕是指由于前庭神经末梢感受器(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节病变引发的眩晕,一般认为,是在前庭神经核团以下的前庭通路病变。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常见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少见疾病包括和中耳病变相关的疾病。 常见外周眩晕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病史中患者出现短暂的、有头位方向性变动相关的眩晕,伴有眼球震颤。通过特殊的位置性试验检查,可以发现特异性眼球震颤,通过特异性手法复位治疗,大多患者眩晕和眼球震颤消失。大多无耳聋、耳鸣症状。 (2)梅尼埃病。病史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四联症表现,大多单耳发病,排除其他眩晕疾病后,镇静、利尿等药物治疗有效。

(3)前庭神经炎。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发作性眩晕症状重,有时伴有剧烈眼球震颤;具有自限性,激素治疗有效,建议康复训练,不建议抗病毒药物治疗。 (4)中耳相关的疾病。中耳炎:(1)分泌性中耳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航空史,伴有耳聋、耳鸣、耳痛,检查发现中耳积液;(2)化脓性中耳炎,有反复患耳流脓病史,检查发现患耳鼓膜穿孔或外耳道、鼓室内有脓性分泌物,合并迷路瘘管、迷路炎、乳突炎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此时应警惕脑膜炎、小脑脓肿等颅内感染,尤其反复流脓患者,突然流脓症状减轻或消失,并出现头痛、发热时眩晕症状加重。 耳硬化症:一般为双耳进行性“加重的”耳聋、耳鸣、头晕,耳镜检查:双耳鼓膜多表现为正常,可以有Schwartze征,听力多表现为传导性耳聋,骨导听力可有Carhart切迹,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混合性聋或神经性聋。 上半规管裂:耳聋、耳鸣、听觉过敏,Tullio现象。耳镜检查阴性,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颞骨CT有阳性特征性表现。 (5)突发性聋伴眩晕:突发性聋伴发的眩晕可以表现为前庭功能正常或低下,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BPPV,且耳蜗症状一般早于前庭症状出现。 周围性眩晕急诊处理原则:对于首次就诊的周围性眩晕患者建议

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主要内容解读(全文)

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主要内容解读(全文) 摘要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扌旨南"(以下简称"新扌旨南")在国际期刊发表。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硏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硏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増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刽L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硏究成果,经反复硏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

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扌旨南(2016年修订版)"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⑷基础上,进—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1证据推荐等级及证据水平 新指南采用的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及其证据水平见表]、表2[5,6]。 袤1儿* m夕勺乍聯確n酌応储躺荐竽级 l a Wc I irf rnxiflnwTiMl.il xwt* Ihr iruuMigi-nK'iH of 小“勺丁 III ■4ti!«lrrwi 4M M I 表1 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 Table 1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ncop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