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厥中西医诊治

晕厥中西医诊治

晕厥是由于一时广泛的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病急、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眼黑、眼花、出冷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

(1)病史:应详询晕厥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发作时的体位,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时的面色、血压及脉搏情况,有无伴发抽搐,有无跌伤、尿失禁或咬破舌头,既往有无相似的发作,家族中有无类似的病史等。

(2)诱因因素:血管抑制性晕厥往往在以下情况中发生:情绪紧张、疼痛、各种小手术、看见他人或自己出血、通气不良的场所、过度疲劳等。主动脉狭窄以及法洛四联症等病人常在用力后发生晕厥。低血糖性晕厥的每次发作均与空腹有密切关系。

(3)晕厥发作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等。急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晕厥还有发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2.查体要点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是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引起此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心脏排血量减少或心脏停搏、突然剧烈的血压下降或脑血管的普遍性暂时性闭塞。

3.辅助检查要点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头颅CT、头颅MRI、脑脊液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

4.中医辨证要点

(1)肝阳上亢:头晕头痛或兼耳鸣心悸,脉弦细。

(2)肝阳化风:症状较上述为甚,头痛抽搐,耳鸣失聪,颈强手麻,皮肤有蚁行感。

(3)肝肾阴虚:头晕头痛,腰酸遗精,失眠乏力,舌质红,脉弦

细。

(4)心脾两虚:头晕,心悸少寐,体倦懒言,面白少食,肤色不泽,舌淡脉细。

(5)痰湿中阻:眩晕,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头痛如裹,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多濡滑。

(6)痰火眩晕:头眩胀痛,心烦心悸,口苦嘈杂,苔黄腻,脉弦滑。

(7)气逆眩晕:心悸目眩,胸肋胀,气上冲胸,口不渴,苔白,脉弦滑。

【鉴别诊断】

1.昏迷发生相对缓慢,神志障碍持续时间长,恢复较难。发病前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而且皆有引起昏迷的基础疾病。如为中枢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多可发现有病理反射,晕厥不会出现病理反射。

2.眩晕者主要感到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而一般无意识障碍。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检查,半导管功能检查,头颅CT、脑血管造影、颈椎X线片等检查有诊断价值。

3.癫痫为反复发作的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发作和发作期间脑电图可有爆发性活动。

4.因恐惧、针刺、精神紧张等发生晕厥,此时体格检查心率缓慢,血压降低,平卧后很快意识恢复,称单纯性晕厥,多见于身体虚弱的女性。

5.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发生于病人采取直立或持久站立时。特点是血压急骤下降,心率变化不大,晕厥持续时间较短。本人往往患有其他疾病,或体质异常,或有晕厥的倾向。

6.Adams-Stokes综合征,因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脏停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室颤、室扑等发生晕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1.应急处理让病人安静平卧,晕厥的病人应取低头位,注意保暖,或立即采取措施,使病人苏醒。

2.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为主。卧床休息、镇静,酌情补液、供氧,必要时输血,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情绪,防止感染及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根据晕厥的原因对症处理,如抗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可选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用胺腆酮、美托洛尔、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利多卡因等;改善心肌缺血,控制血压可选用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改善脑灌注可选用尼莫地平;并纠正低血糖,可予高渗糖推注及静点;纠正贫血等。

(3)其他治疗:吸氧、高压氧、心理治疗等。

3.中医治疗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杜仲、益母草、首乌藤、茯苓,日1剂水煎服。

(2)肝阳化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入羚羊角、龙齿、白芍。

(3)肝肾阴虚:滋阴潜阳。方药:杞菊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枸杞子、菊花,日1剂水煎服。

(4)心脾两虚:补心脾。方药:归脾汤,白术、当归、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人参、木香、甘草(炙),日1剂水煎服。

(5)痰湿中阻:化湿除痰。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炙)、生姜、大枣,日1剂水煎服。

(6)痰火眩晕:化痰清火。方药:温胆汤加味,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炙)、生姜、黄连、黄芩、栀子,日1剂水煎服。

(7)气逆眩晕: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日1剂水煎服。

(8)针灸治疗:体针:百会、人中、十宣、足三里。进针后,每隔3~5min行针1次,2~3次不显著者,再加内关、涌泉,若阳虚欲脱者,宜灸气海、神阙,以温中回阳。

【常见误诊原因分析与对策】

当晕厥出现时,其症状与昏迷、癫痫小发作、癔症、发作性睡病、休克早期等疾病相似,故易误诊、漏诊。另外血压降低是晕厥的普遍

现象,临床上晕厥与休克有时并无明确界限,其要点是休克的早期意识仍清楚,或仅表现精神迟钝,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比晕厥更明显。综上所述,在诊断晕厥病因时,必须多方面地考虑其可能的致病因素,询问病史、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和体征等。(安冬青等)

欧洲晕厥诊治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评价方法 初始评价 晕厥评价起点是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包括卧位和立位血压测量。在大部分无心脏疾患的年轻病人,无需进一步检查可做出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诊断。除此之外,应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这一基础评价定义为"初始评价"。 初始评价时,应弄清以下3个关键问题: 意识丧失是不是晕厥? 有无心脏病? 病史中是否有提示诊断的重要线索? 首要的诊断问题是鉴别真正的晕厥和其它有短暂意识丧失的"非晕厥"疾病,这还会影响随后的诊断方法的选择(见第一部分"分类"和表1)。心脏疾患的存在除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外,如无心脏病则可排除心源性晕厥(少有例外)。近来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脏疾患是心源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敏感性95%,特异性46%;相比之下,无心脏疾患在97%患者可排除心源性晕厥。最后,准确采集病史本身可能作出晕厥病因诊断,也可能提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见第二部分,初始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晕厥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流出道梗阻等。在这些情况,应优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这些问题不在本报告阐述之列。 初始评价可能作出肯定或怀疑诊断,或不能诊断(在此指不能解释的晕厥)。 肯定诊断或怀疑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心电图,初始评价可能作出诊断,建议的诊断标准列在"初始评价"部分。在此情

况下,不必进一步检查即可开始治疗。更多见的情况是,初始评价作出疑似诊断,再进一步检查证实。如经特殊检查证实诊断,则可启动治疗。另一方面,如诊断未被证实,病人被认为是不能解释的晕厥,按以下方法评价。 不能解释的晕厥 这些病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存在结构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有这些异常的病人心律失常和一年死亡率均较高。对这组病人,建议进行心脏超声、负荷试验、心律失常检查(如动态心电图、循环记录器、电生理检查),如这些检查未能发现晕厥的心律失常病因,建议对复发或严重晕厥进行神经介导晕厥方面的检查。 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和心电图正常的病人,对反复发作或严重晕厥的病人进行神经介导性晕厥评价,检查包括倾斜试验和颈动脉窦按摩。这类病人中,大多数偶发晕厥的病例是神经介导性晕厥。通常不建议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只需严密随访观察。无结构性心脏病和心电图正常的病人还应考虑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心理疾患。对反复发作的不能解释的晕厥,症状提示心律失常性者,需要植入循环记录器。诊断性检查的最后可考虑ATP试验。有多种躯体症状的反复性晕厥,初始评价时考虑有应激、焦虑和其它精神心理疾患者,要进行心理评价。 再评价 完成评价后如不能确定晕厥病因,需对整个检查过程进行再评价,因为微妙的异常发现或病史信息可能会改变整个鉴别诊断。再评价包括详细的病史、再次检查病人以及复习整个检查过程。如有可能提示心脏或神经疾患线索,建议进一步进行心脏和神经学评价,同时请求相关专业会诊。 建议 指征 I类 如果晕厥是因为循环血容量减少或晕厥样疾病怀疑是代谢性原因,进行基础实验室检查。 怀疑有心脏疾患的病人,先行超声心动图和长期心电监测,如不能确立诊断,进一步行电生理检查作为初始评价。 晕厥伴心悸的病人,建议超声心动图和心电监测作为初始评价。 意识丧失前后有缺血性胸痛的病人建议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监测作为初始评价。 无心脏或神经疾患,晕厥反复发作的年轻病人首选倾斜试验,老年病人首选颈动脉窦按摩。 颈部转动时发生的晕厥,首选颈动脉窦按摩。 体力活动时或活动后出现的晕厥,首选超声心动图和负荷试验。 有自主神经系统衰竭表现或神经系统疾患的病人,应作出特异诊断。 初始评价 以下部分就如何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对晕厥作出明确或可能的诊断。 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本身有时对晕厥病因有诊断意义或可提示下一步的检查方法选择。临床表现特征最重要,特别是晕厥的易患因素和后果。一些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验证了病史的诊断价值。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 一、晕厥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容易发生晕厥。

中风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中风病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1 病因病机 1.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1.2 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1.3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1.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2 临床表现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2.1 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有单个肢体力弱或瘫痪者,也有一侧肢体瘫痪不遂者;病人起病可仅为偏身力弱,而进行性加重,直至瘫痪不遂,或起病即见偏身瘫痪。急性期,病人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为肢体强痉拘急。后遗症期,多遗有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 2.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2.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本病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如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织发病者,于急性期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厥而不复,瞳孔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 3 诊断依据 3.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晕厥中西医诊治

晕厥中西医诊治 晕厥是由于一时广泛的脑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发病急、可逆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在发生意识丧失前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眼黑、眼花、出冷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 【诊断策略】 1.问诊要点 (1)病史:应详询晕厥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发作时的体位,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时的面色、血压及脉搏情况,有无伴发抽搐,有无跌伤、尿失禁或咬破舌头,既往有无相似的发作,家族中有无类似的病史等。 (2)诱因因素:血管抑制性晕厥往往在以下情况中发生:情绪紧张、疼痛、各种小手术、看见他人或自己出血、通气不良的场所、过度疲劳等。主动脉狭窄以及法洛四联症等病人常在用力后发生晕厥。低血糖性晕厥的每次发作均与空腹有密切关系。 (3)晕厥发作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等。急性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晕厥还有发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2.查体要点晕厥是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是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引起此种改变的主要原因有:心脏排血量减少或心脏停搏、突然剧烈的血压下降或脑血管的普遍性暂时性闭塞。 3.辅助检查要点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头颅CT、头颅MRI、脑脊液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等。 4.中医辨证要点 (1)肝阳上亢:头晕头痛或兼耳鸣心悸,脉弦细。 (2)肝阳化风:症状较上述为甚,头痛抽搐,耳鸣失聪,颈强手麻,皮肤有蚁行感。 (3)肝肾阴虚:头晕头痛,腰酸遗精,失眠乏力,舌质红,脉弦

细。 (4)心脾两虚:头晕,心悸少寐,体倦懒言,面白少食,肤色不泽,舌淡脉细。 (5)痰湿中阻:眩晕,胸脘痞闷,恶心欲吐,头痛如裹,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多濡滑。 (6)痰火眩晕:头眩胀痛,心烦心悸,口苦嘈杂,苔黄腻,脉弦滑。 (7)气逆眩晕:心悸目眩,胸肋胀,气上冲胸,口不渴,苔白,脉弦滑。 【鉴别诊断】 1.昏迷发生相对缓慢,神志障碍持续时间长,恢复较难。发病前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现象,而且皆有引起昏迷的基础疾病。如为中枢性疾病引起的昏迷多可发现有病理反射,晕厥不会出现病理反射。 2.眩晕者主要感到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而一般无意识障碍。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检查,半导管功能检查,头颅CT、脑血管造影、颈椎X线片等检查有诊断价值。 3.癫痫为反复发作的一过性脑功能障碍,常伴有意识障碍,发作和发作期间脑电图可有爆发性活动。 4.因恐惧、针刺、精神紧张等发生晕厥,此时体格检查心率缓慢,血压降低,平卧后很快意识恢复,称单纯性晕厥,多见于身体虚弱的女性。 5.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发生于病人采取直立或持久站立时。特点是血压急骤下降,心率变化不大,晕厥持续时间较短。本人往往患有其他疾病,或体质异常,或有晕厥的倾向。 6.Adams-Stokes综合征,因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脏停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室颤、室扑等发生晕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1.应急处理让病人安静平卧,晕厥的病人应取低头位,注意保暖,或立即采取措施,使病人苏醒。

眩晕病例分析-修缮版

眩晕 题干 王某,女,65岁,反复头晕1年余,加重4天。 T 36.5℃ P 80次/分 R 18次/分 BP 160/80mmHg 题目: 1.还需要询问哪些相关的病史? 2.还需要作哪些相关的体格检查? 3.还需要作哪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中医诊断与辨病辨证分析。 5.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6.西医鉴别诊断(至少3个,且包括3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7.中医治则、方药。 8.提问 (1)眩晕的中医治疗要点是什么? (2)眩晕的转诊原则是什么? (3)眩晕与中风、厥证、痫证如何鉴别? (4)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是如何分类的? 9.其他:人文关爱,沟通表达能力

1、还需要询问哪些相关的病史? ①眩晕的发作情况(午后容易发作,每次持续约1-2小时);②有无视物旋转、有无耳鸣、与体位变化有无关系(时有耳鸣,无视物旋转,与体位变化无关); ③有无头痛头胀(有头胀、无头痛);④眩晕的诱因(与人争吵);⑤眩晕的加重或缓解因素(情绪激动或紧张后加重,休息后缓解);⑥有无外伤、有无发病前症状、有无晕厥或一过性黑懵、有无肢体不利或口角歪斜、有无颈项不适及手指麻木、有无胸闷心慌、有无恶心呕吐、有无呕血咯血、有无皮肤紫癜(均无); ⑦诊治经过(1年前曾于外院诊断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服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后自觉头晕症状减轻而自行停药);⑧平素有无怕冷、汗出、口苦、胸闷等(晨起口苦)⑨食欲二便睡眠(胃纳可,便秘尿赤,失眠多梦);⑩既往病史(有高脂血症病史、无糖尿病、冠心病、房颤、中风病史,无过敏史,无吸烟饮酒嗜好,有高血压病家族史,52岁绝经)。 2、还需要作那些相关的体格检查? ①生命体征(测血压、心率);②总体望诊(体型、神色形态、步态、全身皮肤黏膜、肢体水肿);③颈静脉有无怒张,肝颈返流征是否阳性,浅表淋巴结触诊; ④眼球活动度、调节辐凑反射、有无眼震、有无复视;有无睑结膜或爪甲苍白、有无口唇紫绀;观察鼻唇沟及口角、做伸舌示齿鼓腮吹口哨动作;⑤肺部听诊; ⑥心脏视触叩听;⑦移动性浊音叩诊,肝脾触诊;⑧神经系统全套检查,共济失调检查;⑨颈椎检查(压痛、叩击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⑩舌(质、苔、体、舌下脉络)脉(定位,三部九侯)。 3、还需要作那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电图、胸片等) 24h动态血压,心超,头颅MRI,颈椎平片,眼底等

治疗眩晕的经验

治疗眩晕的经验 眩晕一证,与现代医学眩晕症状的概念基本一致。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耳性眩晕,如美尼尔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中医中药治疗眩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结合本人的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一)病因病机 历代文献中对眩晕证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包括内风、外风)、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即三无不作眩说,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之论,为一纲领性的概括,对临床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如果加上虞抟倡导的“ 血瘀致眩” 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则比较全面。 眩晕的病因病机,前人虽将之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但临床上则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瘀内阻为常见。病位虽在头颅脑髓,但究其病根,应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不外乎虚、实二端。因此,关于证型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分型,但不宜太杂,临床上抓住一两个主型,其他作兼证处理即可。 (二)辨证论治 1. 肝阳上亢 临床上往往存在三种情况:①肝阳升发太过,故见眩晕、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兼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舌红苔黄。②肝肾阴亏,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虚亢,则兼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③肝阳亢极化风,则可出现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振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风动之象。此乃中风先兆,应加紧防范,避免中风变证的出现。如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常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发作突然,并感到地在移动,人要倾倒或如坐船样,或伴有耳鸣,此眩晕的产生是由于前庭核缺血所致。同时还可有双眼视目蒙、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倾倒发作。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软腭和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第 3、5、6 对颅神经受损的症状,发作性一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当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或伴有强直性抽搐、体温升高等。 2. 气血亏虚 因其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兼见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心悸失眠、唇甲淡白、失血等症,以及舌淡胖嫩、齿印、脉细或虚数等气虚血少的舌脉表现,如低血压、贫血、失血过多患者常见这一类表现。 3. 痰瘀内阻 必有痰瘀见证及舌脉见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者或兼结代者,此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中西医诊疗要点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中西医诊疗要点 一、概述 (一)循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为身体运输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氧、营养物质和激素等供给组织,并将组织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维持生命活动。此外,循环系统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合称为心血管病。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约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1)心脏的结构: 心脏有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4个心腔。左、右心房之间为房间隔,左、右心室之间为室间隔。左心房、左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二尖瓣,右心房、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三尖瓣,两侧瓣膜均有腱索与心室乳头肌相连。左、右心室与大血管之间亦有瓣膜相隔,位于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瓣膜称主动脉瓣,位于右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的瓣膜称肺动脉瓣。房、室间隔结构完整及心脏瓣膜结构与功能正常,方能保证血液朝一个方向流动,防止出现血液反流或分流。人体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肌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心肌细胞。前者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主要功能是收缩;后者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冲动,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3)心脏的血液供应: 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灌流主要在心脏的舒张期。 2.血管: 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3类。动脉又称“阻力血管”,毛细血管是人体进行物质及气体交换的场所,故称其为“功能血管”静脉又称“容量血管二阻力血管与容量血管对维持和调节心功能有重要作用。 3.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一体液: (1)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调节循环系统的体液因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因子、某些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二)心血管病的分类 1.按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因素可将心血管病分类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心血管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胚胎期发育异常所致,如ASD.VSD o后天性心血管病为出生后心脏、大血管受外界因素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而致病,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摘要】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急症,患者如果在恢复期未能得到理想的护理以 及治疗,容易发生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这 就需要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本文重点介绍镜像疗法以及补阳还五汤的相关内容, 从而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镜像疗法;补阳还五汤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359-02 众所周知,脑卒中也称为脑血管意外,而且它还分为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出血性 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这种病会导致患者有中枢性偏瘫和一些认知、语言、心理等这 方面的障碍,其中还是以中枢性偏瘫为主。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就是患者的头部会有轻度旋转 而且面向健侧,患者的上肢会有屈肌痉挛和躯干肌痉挛两种,患者的下肢会有伸肌痉挛,从 而导致患者在迈步时的步态呈踮脚而且向外摆动。这种类型的病通常具有四大特点,分别是 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我院使用了一系列的康 复手段来治疗这一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 1.康复治疗概述 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就是,因为脑卒中患者虽然其中枢神经 遭到了损坏,但这一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其组织具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而且在适 宜的条件下某部分神经可以再生。我们所选用的康复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感觉输入刺激和反复 记忆强化等一系列途径使得出现运动反应。这种方法就是在中枢神经里开通一天新的神经通路,即从运动皮层到前角细胞。于此同时,再通过重复运动,定型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 有效的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肢体痉挛的发病率,使这个康复更加具有疗效[2]。 2.西医治疗 2.1 体位治疗与肌力功能 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当中,脱离生命危险之后越早进行越好,根据患者的 障碍程度,进行完善的康复治疗,1次/d,90min/次,治疗内容一方面是体位治疗:以合理 姿势或者是保护措施,避免患肢关节出现变形,例如仰卧位、患侧卧位或者是健侧卧位抗痉 挛体位、起立床训练等。另一方面是肌力功能训练,强化肢体的被动训练,通过针刺、按摩、关节功能活动,刺激中枢并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 2.2 镜像疗法 镜像疗法对环境和设备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患者需要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位 于治疗桌前方纵向的放置一个玻璃镜,其规格是50CHI×60cm,而且需要患者将躯干和健侧上肢在玻璃镜前方,并将其手放于镜子的后方。将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患者就要按照治疗 师的指导去完成相应的活动,这时就需要患者注视着玻璃镜中自己的上肢和手,根据指导去 模拟用勺吃饭;把水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中;将小纸片从低处移到高处;将特定的东 西放到特定的位置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患者正好可以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躯干和 健侧上肢的活动,并且结合想象,让患者始终观察着镜子中的自己,在这个时候,患者就可 以把镜子中自己手的活动的信息传送到自己的大脑中,从而使自己对这一信息有一个记忆和 反射能力。这个训练连续治疗6个疗程可以很有效的缓解患者的肢体障碍[3]。 2.3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属于近年来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新方法之一。研究人员为患者应用运动想象 疗法,结果显著改善描线准确性。还有研究人员为脑卒中患者应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显示 想象疗法同具体训练相结合,能够显著改进患者的下肢负重能力,表明运动想象效果同保持 工作记忆相关。有研究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增加伸手抓握想象任务,患者完成观察过程之后上肢运动积分显著改善,表明运动想象之治疗可以改善患者上肢 的功能。 2.4 强制运动疗法 经典的强制运动疗法强调在生活环境当中限制患者健侧运动,强制他们应用后患侧肢体

晕厥的急救护理措施及对策

晕厥的急救护理措施及对策 【摘要】目的总结晕厥急救护理方法。方法2008年至2009年收治晕厥患者36例,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病情变化并配合医生急救处理。结果36例患者抢救成功32例,院前死亡1例,院内死亡3例,成功90%。结论明确晕厥原因基础上,配合医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见性护理及抢救成功率较高。 【关键词】晕厥;急救;护理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的脑缺血、缺氧所致的短暂性意识及姿势肌张力丧失[1],在意识丧失前常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眼花、黑矇、出冷汗、脉弱、血压低等症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即可自行恢复。正常成人脑的重量约占身体重量的2%~2.5%,脑血流量占心搏出量的1/6,脑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正常人每分钟100 g脑组织血流量约为45~50 ml,各种原因所致血流量突然减少至31.5 ml,则会引起晕厥[2]。 1 临床资料 晕厥患者共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85岁。心源性晕厥19例,脑源性晕厥10例,反射性晕厥5例,代谢原因引起的晕厥2例。抢救成功32例,死亡4例(院前1例)在本组19例心源性晕厥患者中,有12例由于窦房结功能不全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动过缓引起晕厥;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因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而致晕厥;2例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因心室流出道梗阻,在情绪激动、运动等诱发因素下收缩加强及漏斗效应,梗阻加重引起晕厥。本组10例脑源性晕厥患者中,6例为高血压伴明显脑动脉硬化患者,4例为脑梗死致脑缺血发作引起晕厥。本组5例患者均为体位性晕厥, 本组2例为低血糖晕厥。 1.1 依据患者心电图,血生化,头部CT磁共振,提出明确诊断依据。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晕厥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及时识别晕厥的发生,及时采取各种预防和护理措施,将晕厥的发生率和由晕厥所致的后期损害降到最低。 2.1 晕厥发生时的护理①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通知医生,将患者平卧,抬高下肢,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其他人员围观,保持患者周围空气流通;②根据临床症状迅速做出判断,遵医嘱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静脉采血查血细胞计数及血生化,了解有无贫血、低血糖或电解质紊乱及心肌酶谱;行12导联ECG了解有无心律失常、传导阻滞;急诊行颅脑CT、MRI对脑源性晕厥的鉴别帮助较大; ③配合医师进行急救处理。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根据医嘱快速有效地给予药物治疗,如低血糖者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高血压者应用降血压药物;行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④病情观察:专人护理,注意有无心

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相关措施分析

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相关措施分析 目的:探究对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内科接诊并施行抢救的268例昏迷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8例患者经抢救后,52例病情有所好转,181例病情稳定,24例病情恶化,1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结论:时间是抢救昏迷患者成功的最关键,应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及护理。 标签:昏迷;早期诊断;急诊抢救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8-0130-01 作为内科常见的急诊危重病症,导致昏迷的病种较多,占急诊患者的20.0%左右[1]。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268例昏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内科接诊并抢救的昏迷患者268例,采用Glasgow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得分3~8分,确诊为昏迷患者。其中男158例,女110例,年龄17~81岁,平均(54.12±11.9)岁。接到患者求助电话至到达现场耗时6~24 min,平均(12.6±2.1) min,在路途中的时间为6~23 min,在现场进行抢救的时间为15~30 min。 1.2方法 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昏迷患者采取的抢救措施如下:(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头部偏向一侧。若患者痰多应进行吸痰。给予常规吸氧,若出现呼吸暂停,应及时呼吸道插管,必要时切开气管。(2)辅助呼吸,可行人工呼吸。对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对糖尿病患者的处理上还应监测血糖。(3)建立静脉循环通道,针对不同的病症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 (4)对药物使用要遵循对症原则,进行输液、抗休克、抗心律失常、脱水等抢救措施。患者的疾病情况好转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1.3评价标准 以Glasgow评分量表为依据。对到达现场时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评分和送达医院急诊科时的评分进行比较,若得分提高则为好转,若得分下降则表明恶化。 2结果 268例患者经抢救52例病情好转,181例病情稳定,24例病情恶化,11例死亡,死亡率为4%。 3讨论 由于高级神经中枢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损伤,引起患者昏迷,无法进行病史采集,加大了诊断及抢救的难度,而时间是保证昏迷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因此及时明确诊断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3.1疾病发生原因 患者昏迷的原因多由糖尿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等引发,如为急性中毒而导致的昏迷也应高度重视。对笔者所在医院院急诊内科抢救的268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各类型中毒78例,占29%,脑卒中69例,占26%,代谢性疾病52例,占19%,心血管疾病48例,占18%,其他病因21例,占8%。

各科中西医病名对照总结

各科中西医病名对照总结 内科【前面中医诊断,后面西医诊断】—— (一)肺系 1.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咳嗽(急慢性气管炎、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咽炎) 3.哮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4.喘证(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癔症) 5.肺胀(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6.肺痈(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感染) 7.肺痨(肺结核) 8.肺痿(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矽肺) (二)心系 9.心悸(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过缓、前期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 10.胸痹(冠心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胸膜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神经症、慢阻肺、肺动脉血栓 ) 11.真心痛(缺血性心脏病) 12.厥证(晕厥如癔症、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休克) 13.不寐(原发性失眠) 14..多寐(发作性嗜睡、神经官能症、某些精神病) 15.健忘(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 16.痴呆(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 17.癫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性精神病、部分神经官能症) 18.癎病(癫痫) (三)脾胃 19.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功能不良、胃痉挛) 20.痞满(慢性胃炎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功能不良、胃下垂) 21.呕吐(急慢性胃炎、幽门梗阻、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代谢紊乱等) 22.呃逆(单纯性膈肌痉挛) 23.噎嗝(食管癌、贲门癌、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贲门失驰缓症、食管狭窄、胃神经官能症) 24.反酸(无) 25.嘈杂(无) 26.反胃(无) 27.腹痛(急慢性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肠道寄生虫等等) 28.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29.泄泻(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 30.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药物性便秘等各种便秘)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疲〔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疲〔猩红热〕 9、疼腮〔流行性腮腺炎〕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月中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烧虫病〔烧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即愣〔神经衰弱症反响性抑郁症恐怖症〕 8 ,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瘠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琲或喑琲〔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瘠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月中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月中〕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月中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瘴〔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6、胸痹或心痛〔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7、厥心痛或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样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方法,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该吃什么药。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而又危险的心律失常,必须及时积极处理。一方面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如及时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洋地黄药物中毒、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病;另一方面针对房室传导阻滞进行治疗。 1.应用提高心室率和促进传导的药物应用提高心室率药物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防止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对于症状明显或阻滞部位在房室结以下者,或阻滞部位虽在希氏束以上而心室率45次/min者,可选用下列药物。 (1)阿托品:每4小时口服0.3mg,适用于房室束分支以上的阻滞,尤其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者,必要时皮下注射0.3~ 1.0mg,每6~8小时1次,或静脉滴注。 (2)异丙肾上腺素:心率较慢者异丙肾上腺素5~10 mg,每4~6小时舌下含服。预防或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阿-斯综合

征发作,宜用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连续静脉滴注,1~2μg/min。一般维持心率在60~70次/min。过量不仅不能明显增加心率反 而使传导阻滞加重,而且还能导致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如能加快心室率而又不引起室性期前收缩等副作用,可继续短期应用数天。对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慎用或禁用。阿托品与异丙肾上腺素对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与所用剂量呈正相关。阿托品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或躁动,加重青光眼;异丙肾上 腺素可增加异位心律,甚至扩大梗死面积,因此使用时应以达到适当的疗效为止。 (3)山莨菪碱(654-2):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推注,1~3次/d。 (4)麻黄碱:12.5~25mg/次,口服,3~4次/d。有高血压、心绞痛等患者慎用。 (5)氨茶碱:有拮抗腺苷受体的作用,可逆转腺苷对心脏的 异常电生理效应,能提高高位起搏点的心率及改善心脏传导。口服100mg,3~4次/d。必要时可静脉滴注(250mg加入500ml 5% 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4h滴完,1次/d)。睡前可加服氨茶碱缓 释片200mg。 (6)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消除房室传导系统的水肿,有利于 改善某些病因所致的房室传导障碍。地塞米松(氟美松)5~10mg 静脉滴注,1~2次/d。可连续应用2~3天。 (7)碱性药物(乳酸钠或碳酸氢钠):有改善心肌细胞应激性,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昏迷的中西医诊治

昏迷的中西医诊治 昏迷的中西医诊治 一、概述 昏迷是处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状态,而且不能被唤醒去认识自身或周围环境,其主要特征为随意运动丧失,对外界刺激失去正常反应并出现病理反射活动,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持续性意识完全丧失,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昏迷既可由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又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后果,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心血管疾病、中毒及电击、中暑、缺氧、高原病等均可引起昏迷。以颅内病变和代谢性脑病所致者最常见(占70%)。本病可以出现心、肺、肾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应尽早送至医院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积极开展相关检查,及时开展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学、生化、病毒细胞系列),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血检测碳氧血红蛋白有助于CO中毒的诊断,尿常规异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急性尿卟啉症,疑似肝昏迷病人查血氨及肝功能,血糖及肾功能检测有助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及尿毒症昏迷诊断,心电图检查可诊断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导致昏迷。并应同时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 中医认为昏迷是以神志不清为特征的一种危重证候,属心脑之证。《内经》述:“心者,精神之舍也,心藏神,心者神之变也。”即精神、意识和思维均与心有关。“心主神明”,“头为诸阳之会”,脏腑清阳之气均上注于脑,而出于五官九窍。脑为髓海,元神之府,内寓神机,清窍为其出入之所,脊髓为其出入之枢纽。 心主血脉,行气血以上奉于脑,脑髓得养,神机如常。若外感疫疠之邪,毒热内攻,或内有痰瘀火毒,致使气血阴阳逆乱,皆可扰动心脑,致窍络闭阻,神机失用,发为昏迷。其基本病机是外感时疫、热毒内攻,内伤阴阳,气血逆乱,导致邪气蒙扰神窍,神明失司,或元气败绝,神明散乱。本病病位在心、脑,标在肝、脾、肺、肾四脏,病性有虚实之分,但以实证居多。常分为瘀血阻窍、阴竭阳脱、痰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