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美晕厥诊治指南发布

2023北美晕厥诊治指南发布

简介

本文档是关于2023年北美晕厥诊治指南的完整版发布。本指南旨在提供给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从业人员关于晕厥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参考。

晕厥的定义

晕厥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的症状。晕厥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血管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药物副作用等。

晕厥的诊断

诊断晕厥需要综合病史、体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医生应该询问患者晕厥发作的详细情况,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

晕厥的治疗

根据晕厥的原因,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见的晕厥治疗方法:

1. 增加脑部血流供应:对于由于心血管系统异常引起的晕厥,如心律失常或血压不稳定,可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来增加脑血流。

2. 躺平:当晕厥发作时,患者应立即躺平,并将腿抬高。这种姿势可以帮助血液回流到大脑,缓解症状。

3. 避开诱因:诸如长时间站立、暴露在高温环境下或者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引发晕厥发作。患者应避免这些诱因,以减少晕厥发作的风险。

结论

2023北美晕厥诊治指南的发布为医疗从业人员提供了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对晕厥患者的关注和护理水平。我们鼓励医生们根据该指南中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决策,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晕厥症状。

请注意,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来确定。

ESC晕厥指南(5):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的治疗

ESC晕厥指南(5):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的治疗 直立性低血压(OH)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的治疗包括患者教育、生活方式改变、调整影响血药的药物及α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 1.宣教和生活方式调整措施 与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相结合,宣教同样可以显著改善OH症状,即使血压升高的幅度很小(10~15 mmHg),也足以在机体自身调节范围内产生功能上的显著差异。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区分异常的昼夜模式,也有助于了解接受治疗的患者卧位或夜间高血压。 2.适当摄入水和盐 细胞外容量扩张是重要的治疗目标。对无高血压的患者,应指导摄入足够的盐和水,每天达到2~3 L液体和10 g氯化钠。有报道发现迅速摄入冷水对于对抗直立性不耐受和摄食后低血压有效。 3.停止或减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评估血管活性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硝酸酯、利尿剂、抗抑郁药或

多巴胺类药物)与OH相关性的几项研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过度抗高血压治疗可增加OH风险。过度高血压治疗是指应用高剂量抗高血压药物,或增加抗高血压药物的数量,或使得血压降到<140/90 mmHg。降压药的数量或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是OH的重要预测因子。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相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与OH的相关性较小。 药物诱导的自主神经衰竭患者,主要治疗策略是消除致病因子。证据等级为中等,长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将对停药后产生风险-获益的净效应有重要影响。 4.肢体反压动作 有先兆症状的患者应鼓励他们进行反压动作,如下肢交叉和蹲坐。 5.使用腹带或弹力袜 老年患者有重力性静脉淤滞时可使用腹带或弹力袜治疗。 6.睡眠时床头抬高 睡眠时床头抬高(>10°)可预防夜间多尿,维持更好的体液分布,改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 一、晕厥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容易发生晕厥。

欧洲晕厥诊治指南

欧洲心脏病学会晕厥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评价方法 初始评价 晕厥评价起点是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包括卧位和立位血压测量。在大部分无心脏疾患的年轻病人,无需进一步检查可做出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诊断。除此之外,应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这一基础评价定义为"初始评价"。 初始评价时,应弄清以下3个关键问题: 意识丧失是不是晕厥? 有无心脏病? 病史中是否有提示诊断的重要线索? 首要的诊断问题是鉴别真正的晕厥和其它有短暂意识丧失的"非晕厥"疾病,这还会影响随后的诊断方法的选择(见第一部分"分类"和表1)。心脏疾患的存在除有重要的预后意义外,如无心脏病则可排除心源性晕厥(少有例外)。近来的一项研究指出,心脏疾患是心源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敏感性95%,特异性46%;相比之下,无心脏疾患在97%患者可排除心源性晕厥。最后,准确采集病史本身可能作出晕厥病因诊断,也可能提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见第二部分,初始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晕厥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流出道梗阻等。在这些情况,应优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这些问题不在本报告阐述之列。 初始评价可能作出肯定或怀疑诊断,或不能诊断(在此指不能解释的晕厥)。 肯定诊断或怀疑诊断 根据症状、体征和心电图,初始评价可能作出诊断,建议的诊断标准列在"初始评价"部分。在此情

况下,不必进一步检查即可开始治疗。更多见的情况是,初始评价作出疑似诊断,再进一步检查证实。如经特殊检查证实诊断,则可启动治疗。另一方面,如诊断未被证实,病人被认为是不能解释的晕厥,按以下方法评价。 不能解释的晕厥 这些病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存在结构性心脏病或心电图异常,有这些异常的病人心律失常和一年死亡率均较高。对这组病人,建议进行心脏超声、负荷试验、心律失常检查(如动态心电图、循环记录器、电生理检查),如这些检查未能发现晕厥的心律失常病因,建议对复发或严重晕厥进行神经介导晕厥方面的检查。 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和心电图正常的病人,对反复发作或严重晕厥的病人进行神经介导性晕厥评价,检查包括倾斜试验和颈动脉窦按摩。这类病人中,大多数偶发晕厥的病例是神经介导性晕厥。通常不建议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只需严密随访观察。无结构性心脏病和心电图正常的病人还应考虑缓慢型心律失常和心理疾患。对反复发作的不能解释的晕厥,症状提示心律失常性者,需要植入循环记录器。诊断性检查的最后可考虑ATP试验。有多种躯体症状的反复性晕厥,初始评价时考虑有应激、焦虑和其它精神心理疾患者,要进行心理评价。 再评价 完成评价后如不能确定晕厥病因,需对整个检查过程进行再评价,因为微妙的异常发现或病史信息可能会改变整个鉴别诊断。再评价包括详细的病史、再次检查病人以及复习整个检查过程。如有可能提示心脏或神经疾患线索,建议进一步进行心脏和神经学评价,同时请求相关专业会诊。 建议 指征 I类 如果晕厥是因为循环血容量减少或晕厥样疾病怀疑是代谢性原因,进行基础实验室检查。 怀疑有心脏疾患的病人,先行超声心动图和长期心电监测,如不能确立诊断,进一步行电生理检查作为初始评价。 晕厥伴心悸的病人,建议超声心动图和心电监测作为初始评价。 意识丧失前后有缺血性胸痛的病人建议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和心电监测作为初始评价。 无心脏或神经疾患,晕厥反复发作的年轻病人首选倾斜试验,老年病人首选颈动脉窦按摩。 颈部转动时发生的晕厥,首选颈动脉窦按摩。 体力活动时或活动后出现的晕厥,首选超声心动图和负荷试验。 有自主神经系统衰竭表现或神经系统疾患的病人,应作出特异诊断。 初始评价 以下部分就如何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对晕厥作出明确或可能的诊断。 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本身有时对晕厥病因有诊断意义或可提示下一步的检查方法选择。临床表现特征最重要,特别是晕厥的易患因素和后果。一些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验证了病史的诊断价值。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晕厥的概念 二、晕厥的分类 三、晕厥的预后及危险分层 晕厥的死亡率与危险分层 晕厥的复发率四、晕厥的诊断 晕厥的诊断流程 晕厥的初步评估 晕厥的进一步评估1、心电图检测2、心电生理检查3、ATP试验4、超声心动图检查5、倾斜试验6、颈动脉窦按摩7、运动试验8、神经系统和精神学评估五、晕厥的治疗(一)一般原则(二)神经介导性晕厥(三)体位性低血压(四)心律失常性晕厥(五)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肺疾病(六)窃血综合症六、晕厥患者的特殊问题(一)住院标准(二)老年晕厥(三)儿童晕厥(四)晕厥与驾驶(五)名次解释 前言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由于我国未曾出台过晕厥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临床上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缺乏相应的依据。临床医生在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晕厥的评估策略在我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对晕厥的评估进

行规范。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参照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的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年美国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ACC/AHA/NASPE 2002年发布的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应用指南和2003年ACC/AHA/ESC 颁布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等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晕厥的重要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我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起草了我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希望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医生确立晕厥诊断,为权衡治疗方法的得益和风险提供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本共识将集中解决下列问题:1) 各种原因晕厥的诊断标准2) 晕厥的诊断流程3) 晕厥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分层4) 预防晕厥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一.晕厥的概念 晕厥是一种症状,为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常导致晕倒。晕厥的发生机制是短暂脑缺血,发生较快,随即自动完全恢复。有些晕厥有先兆症状,但更多的是意识丧失突然发生,无先兆症状。通常随着晕厥的恢复,行为和定向力也立即恢复。有时可出现逆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患者。有时晕厥恢复后可有明显乏力。典型的晕厥发作是短暂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意识完全丧失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秒。个别晕厥发作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应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意识丧失相鉴别。 二.分类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 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

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4]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1 证据推荐等级及证据水平 新指南采用的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及其证据水平见表1、表2[5,6]。 表1 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 Table 1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ncop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完整版)2018欧洲晕厥诊治指南发布

2018欧洲晕厥诊治指南发布! 3月1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新版晕厥诊断和管理指南。2001年ESC发布了第一版晕厥指南并于2004年和2009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专家组认为有足够的新数据来更新指南,再次启动了指南修订。新版指南以患者为导向,重点在于治疗,旨在降低晕厥复发风险和减少威胁生命的后果。 更新要点总结 与2009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删除了多项III 类建议,并调整了一些建议的推荐等级,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和治疗观念,详见图1。图1 2018版晕厥指南中的更新点注释:OH,体位性低血压;POTS,姿势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PS,心因性假性晕厥;ARVC: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SVT,室上性心动过速;VT,室性心动过速;HCM,肥厚型心肌病;CSM,颈动脉窦按摩;PCM,身体反压动作;ICD,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LR:植入式心电事件记录仪;SNRT:窦房结恢复时间;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EPS,电生理检查;AA,抗心律失常;SU,晕厥单元;ED,急诊室 晕厥的概念和分类 晕厥定义为脑灌注不足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特

征为起病迅速、持续时间短和可以自行完全恢复。表1 晕厥的分类 晕厥的评估和诊断 图2 新版指南对晕厥相关概念的更新和修订 晕厥的初始评估要明确下面四个关键问题:(1)事件是TLOC吗?(2)如果是TLOC,是否为晕厥?(3)如果怀疑晕厥,是否有明确的病因学诊断?(4)有无提示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高危的证据? 图3 晕厥的初始评估和风险分层流程图 在急诊室对TLOC的评估需回答下面三个关键问题:(1)是否存在可以识别的严重潜在病因?(2)如果原因不确定,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有多大?(3)患者是否应该住院? 图4 因TLOC怀疑晕厥的患者在急诊室的管理和风险分层所有患者都应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包括立位血压)和标准心电图检查。怀疑心律失常性晕厥时,应对高危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如果患者既往有心脏病或有提示结构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疾病的数据时,需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年龄>40岁、晕厥原因不明或者存在反射性原因时,进行颈动脉窦按摩。怀疑反射性或直立性原因时,进行倾斜试验。 如有必要,进行血液检测。例如,怀疑出血时检测血细胞比容和细胞计数,怀疑缺氧时进行氧饱和度检测和血气分

眩晕、头晕常见疾病症状及内科治疗指南

眩晕、头晕常见病症及内科治疗指南 (一)周围性眩晕、头晕 1.生理性眩晕、头晕:包括发生在正常人群的常见失调状态,如运动病、空间病、登陆病以及登高性头晕等,治疗以习服适应为主。在这些失调状态中,发生眩晕(存在运动错觉)概率小,头晕及自主神经症状居多。登高性头晕个体通常经历焦虑和恐慌情绪。典型的运动病和空间病表现为出汗、恶心、呕吐、流涎、呻吟、胃肠运动减弱,消化障碍,甚至见到食物后痛苦等症状。其中过度换气常见,导致患者低碳酸血症,血容量发生变化,血液淤积在下半身,容易发生低血压或晕厥。登陆病是指个体在乘船、飞机及汽车等长时间暴露在运动刺激环境中后,发生的一种以摇摆性眩晕为特征性表现的前庭疾病,这种非旋转性眩晕、头晕和不稳感,极少数上述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其原因不清。 运动病发生时,通过看远处水平面能够改善症状;反之,于视觉封闭的狭小空间内症状加重。登高性头晕是由身体正常的摇摆感觉与视觉所见不匹配导致,当患者坐姿状态或视觉固定于近处目标时,其症状能够缓解。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又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类型,通常发生于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在位置变化时发生<1min的阵发性眩晕,典型的位置变化包括在床上翻身、躺下、起来,或站立位弯腰及站起,或抬头向上望等。然而,部分老年BPPV患者主诉位置性头晕而非眩晕。BPPV的原因是耳石碎屑不经意进入半规管,头外伤或内耳感染时均能引起耳石碎屑脱落。BPPV 诊断标准为受累半规管平面上发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如果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或眼震不典型,则须与后颅窝肿瘤或梗死引起的位置性眩晕进行鉴别。 BPPV内科治疗首选手法复位或机器人复位,对于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症状及不适合复位治疗的老年患者,可进行前庭康复治疗。对于反复发生BPPV且维生素D水平降低者,可补充维生素D。 3.前庭神经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表现为眩晕、恶心或呕吐持续数天,不伴听觉或其他神经症状。该病可能是由带状疱疹病毒-1(HSV-1)感染引起的,病理研究显示,前庭神经一支或多支萎缩,伴或不伴相应感觉器官萎缩,所以认为前庭神经是感染位点。这类患者1-2周后症状逐渐改善,但残留的头晕和平衡失调可持续数月。 内科治疗包括: (1)对症治疗,发病初期的几天可以使用茶苯海明等抗眩晕药及止吐药治疗。 (2)抗炎治疗,希氏内科学推荐发病后3d内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方式有

2023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3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LOC)。近日,《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正式发布,依据欧美最新相关指南、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和我国专家的经验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内容包括晕厥的分类和病理生理、初步评估与危险分层、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等。 首先,在晕厥的分类方面,新版指南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指南强调对晕厥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尤其是不明原因晕厥,采用短期危险和长期危险的分层方法;并推荐了基于危险分层的处理策略。 关于晕厥的治疗,新版指南是如何建议的呢? 指南建议根据危险分层和特定的发病机制制订治疗方案。一般原则是:决定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晕厥的发生机制;确定疗效的标准是观察治疗后症状是否复发;起搏治疗可有效改善缓慢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而不能纠正低血压相关症状;针对直立性低血压(OH)和低血压反射还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对存在心脏性猝死(SCD)风险者根据危险分层制订治疗方案。

图1 基于危险分层和发病机制的晕厥治疗策略 反射性晕厥 治疗目的是预防复发,避免造成外伤,改善生活质量。低危患者不需住院治疗;反复发作或高危患者需住院检查评估;中危患者需留观3~24 h,再决定进一步处理措施。 非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和倾斜训练。对发作频繁、不可预测或影响生活质量,无先兆或先兆非常短暂,有外伤风险,高危作业者(如驾驶、操作机械、飞行、竞技性体育等),需进一步治疗。 1.健康教育及生活方式改变:告知患者本病属良性过程,避免诱因(如闷热、拥挤环境、脱水等);咳嗽性晕厥者抑制咳嗽;坐位排便;增加水和食盐量;早期识别前驱症状,尽快进行增压动作,及时坐下或躺下。

中医内科癫痫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癫痫 癫痫是一种反复突然发作的脑功能短暂异常的疾病,临床表现有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和局限性发作等类型。大发作在中医学称为“痫证”,俗称“羊痫风:发病原因,一为先天遗传,一为情志刺激,或续发于其他疾病,如脑部疾病、一氧化碳中毒、心血管疾病等。由于心、肾、肝、脾的脏气失调,导致一时性阴阳紊乱,气逆痰涌,火炎风动,蒙蔽清窍而突然发作。 【诊断】 1询问既往有无同样发作病史,有无脑部疾病和其他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的原因,以区别是原发性疾病,还是因脑部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癫痫。 2 .癫痫的典型症状为大发作,即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口中发出异常叫声,头转向一旁,全身强直,抽搐咬牙,口吐白沫,咬破唇舌,瞳孔散大,两目上视,二便失禁,经数分钟后抽搐渐停,转入昏睡,约半小时以上逐渐清醒。小发作者,突然表现痴呆,不能自主,一侧肢体或面部有麻木或抽搐,但为时短暂,并不跌倒。另有表现为精神障碍的,如精神模糊,无意识动作,短暂的情绪或知觉改变和幻觉等为主,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经过时间亦很短暂。 3 .如癫痫连续发作,反复抽搐,间歇时间短,神志不清,终致昏迷,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者,为危重现象,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4 .注意与瘠病性抽搐、晕厥、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发作性跌倒及其他精神病相鉴别。 【治疗】 一、辨证论治 本病一般多属实证,但反复久发可致正虚。治疗当以化痰熄风为主,兼以顺气、清火。如久发正虚,当补益心肾,健脾化痰,标本同治。 1 .风痰壅阻发前常觉眩晕、头痛胸闷,旋即昏倒,不省人事,发出尖叫声,面色苍白,目瞪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甚则二便失禁,发后头昏痛,神疲,身酸痛,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药举例:定痫丸加减。嫩钩藤12g,川贝母6g,陈胆星5g,竹沥半夏IOg,朱茯神12g,

眩晕诊疗规范2023版

眩晕诊疗规范2023版 眩晕1.VertigO「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感觉周围环境或自身在运动,这样的感觉多以旋转、倾倒、扭转为主,是一种空间定向感觉的幻觉。头晕常与眩晕混淆,但其并非准确的主诉,可包括眩晕、头重脚轻,晕厥前状态和不平衡感等,需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来明确。眩晕主要分为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 【病因】 病因较多,比较常见的有累及前庭系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病、前庭阵发症、前庭漏、迷路炎、听神经瘤等桥小脑角处的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累及前庭通路时也能出现眩晕,如脑血管病、肿瘤、脱髓鞘疾病、颅颈交界处结构性病变、变性疾病、偏头痛性眩晕、药物源性等。 【常见眩晕疾病】 首先最重要的是确定是否是真实的眩晕,还是仅是头晕;其次确认眩晕是否很危急:最后确定是前庭中枢病变还是前庭周围病变。不同病因引起的眩晕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简述。 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眩晕特点是短暂(小于1分钟,多数持续15~20s口,易被头位改变诱发。 2.前庭神经元炎急性发病,伴严重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晃动、不平衡感等,眩晕持续性,即使头位静止时也有眩晕。眼震为周围性的,多数是单向性,快相偏离受累耳,可被固视抑制。如患者有复视、构音障碍、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需要及时除外中枢病变。有时单凭临床体检无法完全区分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伴血管危险因素的高龄眩晕患者,应尽快除外是否发生急性脑卒中。本病多数可自愈。治疗可用激素,减少前庭抑制药物的使用。如伴有面神经瘫痪、听力下降,要考虑RamSay-Himt综合征(又称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可抗病毒治疗。 3.梅尼埃病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和耳塞,使得本病与其他周围性眩晕很容易鉴别。眩晕表现为较严重的周围性眩晕,恶心、呕吐等,持续时间数小时。听力为低频听力下降。一般认为膜迷路积水是病因。治疗可限制盐分摄入和应用利尿药,严重时可用庆大霉素中耳注射。 4.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间较长,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而不平衡感可持续数日到数周。眩晕可发生于头痛前,但多与头痛无关,对运动和视觉运动非常敏感。治疗与偏头痛相似。

2023 ESC心肌病管理指南解读

2023 ESC心肌病管理指南解读 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病管理指南发布,并同步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这是首部包括所有心肌病亚型的国际指南,也是首部针对肥厚型心肌病(HCM)以外的心肌病提出具体建议的指导性文件。 一、心肌病的诊断 1.心肌病的新分类,提出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NDLVC)概念:该指南首次对心肌病进行精准分类和明确定义,包括HCM、扩张型心肌病(DCM)、NDLVC、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限制型心肌病(RCM)。详细阐述了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流程,首先根据心脏形态和功能学特征明确分型,然后利用基因检测、家系分析、心肌活检等技术明确心肌病病因,并强调心肌病可能是其他常见心脏病(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潜在病因。 2.强调心脏影像学检查的重要价值:指南提出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CMR)等多种影像技术在心肌病诊疗中起关键作用。CMR或病理检查发现存在非缺血性心室瘢痕或脂肪替代,伴或不伴心室扩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有时可能是诊断心肌病的唯一线索,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是心肌病组织特征之一。 3.强调基因检测在心肌病诊治中的重要性:对心肌病先证者家族成员应进

行临床表型筛查和基因检测评估,并制定定期随访流程。该指南首次纳入儿童心肌病,在遗传筛查与咨询、诊断与治疗方面均提出重要的建议。该指南强调应对不同类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猝死风险评估,并更新相关治疗建议,尤其关注基因型在心肌病猝死危险分层和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心肌病的治疗 指南强调包括心肌病专家、心脏病专家、遗传学专家、病理学专家在内的团队综合管理,将危险因素和伴随疾病的识别和管理作为心肌病患者治疗的组成部分,关注存在猝死风险的个体,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移植等。 1.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医疗建议:首次将心脏肌球蛋白ATP酶抑制剂mavacamten写入指南,建议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下逐渐将mavacamten加量至最大耐受剂量,可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地尔硫䓬,或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对于静息状态下或诱发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50 mmHg且NYHA心功能Ⅲ/Ⅳ级、已接受最大耐受剂量药物治疗的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术(SRT)可改善症状。SRT前应先进行评估以确定手术指征,指南认为最小室间隔厚度≥15 mm应进行SRT。 3.预防HCM患者心脏猝死(SCD)的其他建议:该指南对HCM的SCD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

脑供血不足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脑供血不足(Brain blood-supply)是指人脑某一局部的血液供应不足面引起脑功能的障碍。脑供血不足的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分类 临床上将脑供血不足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脑供血不足(急性脑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已较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病因 主要病因有: (1)主要原因是:因为颈椎寰枢关节和颈5颈6关节错位,刺激椎动脉引起动脉血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通过的血流量减少,致使所供应的脑区发生供血不足; (2)血流动力学障碍,当血压降低,心脏搏出量减少时脑组织供血不足; (3)某些原因造成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缓慢及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发生及供血不足; (4)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板块脱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随血流到小动脉而堵塞血管,则会出现脑局部供血不足。 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 脑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的广泛的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的疾病。而脑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以下几点: 运动神经功能失灵(Motor nerve dysfunction) 这一类先兆征象最常见。由于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的表现如突然嘴歪,流口涎,说话困难,吐字不清,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跌落,走路不稳或突然跌跤,有的出现肢体痉挛或跳动。 感觉功能障碍(Sensory dysfunction) 由于脑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部的分析区域,感觉器以及感觉神经纤维,常表现为面麻、

舌麻、唇麻以及一侧肢体发麻或异物感;有的人视物不清,甚至突然一时性失明;不少人有突然眩晕感;有的肢体自发性疼痛;还有的突然出现耳鸣、听力减退等。 精神意识异常(Abnormal mental consciousness) 如总是想睡,整天昏昏沉沉地睡,不是过度疲劳所致,而是脑供血不足的先兆征象。也有的人表现为失眠,有的人性格有些变化,如孤癖、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有的为多语急躁;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症状 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日不同的头痛。 (6)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交或晕倒。 (7)短暂的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沉沉的欲睡——嗜睡状态。 (11)脑供血不足患者一侧或某一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患者突然但暂时出现的视物不清。 病理分型 1,颈型 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显示:颈椎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 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的暂时性意识丧失,彻底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可以诊断出许多晕厥原因,但对于某些原因不明的晕厥和无显著评估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测试。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不明原因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机制复杂多样,近年来相关研究较多,且诊断治疗仍不十分明确,所以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01、发病机制 1.1 贝-亚反射 Jarisch等发现,当左心室的机械感受器激活,触发反射进而导致晕厥。具体机制为当人体站立时,由于重力的关系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使得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经,作用受体对心脏和血管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而VSS患者由于回心血量的减少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导致心室过度过快的收缩,会兴奋心室后下壁的机械感受器,反馈调节使得交感神经活性减退,迷走神经活性增强,对心脏产生负性作用,使得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晕厥先兆症状,当血压、心率下降至极点则发生晕厥。这就是所谓的贝-亚反射,此机制也是最常用来解释VVS触发的机制模式。

1.2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颈动脉窦作用为调节血压和心律。当人处于直立状态时,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导致血压的下降,压力感受器感受到此变化时,使心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回升。当压力敏感性降低则导致VVS的发生。Iacoviello招募了97例患有无法解释的反复性晕厥受试者,让他们仰卧位休息10min接受直立倾斜实验,并在20min后用硝酸甘油,连续记录心率和收缩压,有21例患者在使用硝酸甘油前晕倒,37例患者接受直立倾斜实验时并未晕倒,在使用硝酸甘油后才出现晕倒。这37例患者发生晕厥前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值和压力反射有效性指数显著低于无晕厥患者在测试结束时观察到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值和压力反射有效性指数,而仅仅接受直立倾斜实验的患者在发生晕厥前的这两个值与其他组在相应倾斜期间观察到的值无明显差异。由此提示动脉压力反射功能障碍在硝酸盐诱导的血管迷走性反射晕厥患者中起作用。后Mitro于2015年研究了硝酸甘油刺激的抬头倾斜测试(HUTT)期间测量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得出的结果可能由于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无法适当抵消因晕厥时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低血压而导致了VSS。再次提示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与VVS发生有密切关系。 1.3 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异常 2012年Kochiadakis招募了60例VSS患者,以及20例年龄匹配的对照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近年来尽管在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晕厥的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药物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大,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晕厥的康复治疗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善、肢体反压力动作、倾斜训练及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等。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制定此共识,希望有助于改善国内对非心原性晕厥康复治疗的认识和普及。 晕厥指由于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征为发生迅速、持续时间短且能自行完全恢复。晕厥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降低,大都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分为心原性晕厥和非心原性晕厥,后者包括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主要类型是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尽管较少引起晕厥,但在发生机制和处理方面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一并考虑。 晕厥是临床常见病症,严重影响个人、家庭和社会。及时、正确的诊断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对于晕厥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尽管在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晕厥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药物效果不理

想,且副作用较大,因此在国际各晕厥指南中基本均为b类推荐。晕厥的类推荐治疗方法主要为患者教育、生活方式改善。非心原性晕厥虽然不是死亡率升高的直接原因,但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危害,包括跌倒导致受伤和引发患者恐惧。晕厥康复治疗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心原性晕厥的康复属于心脏康复的范畴,目前已十分成熟,广泛开展。非心原性晕厥的康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的治疗主要是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改善,在康复方面较为欠缺。 1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治疗现状、作用机制和国际观点 1.1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治疗现状 1.1.1 倾斜训练和有氧运动 对于非心原性晕厥的康复治疗,目前已有少数小规模研究报道。 1.1.2 瑜伽 瑜伽对自主神经功能和神经激素有调节作用。 1.2 晕厥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 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控制循环的心血管反射间

头晕_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 —、概述 (一)走义 一直以来,国内外存在多种头晕或眩晕的走义或分类方式。在2009年前庭症状国际分类发表之前Z国内一直沿用美国1972年提出的头晕分类及定义[1]Z将dizziness作为所有头晕/眩晕症状的总称,具体分为4类,包括头晕、眩晕、失衡和晕厥前(状态)[1,234]Z其相关概念是基于当时基础硏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形成的,仅仅是根据症状进行可能的病因诊断,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分诊和转诊患者。随着头晕/眩晕基础研究的发展,2009年Barany协会[2]首次提出了前庭症状的共识性分类,该分类中提出前庭症状的走义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典型的由前庭疾病(大多数头晕/眩晕类疾病)所导致的临床症状谱,对头晕、眩晕症状界走清晰Z每一类症状具有一走的特异性,较1972年和既往国内的概念有明显进步,便于临床统一界走标准[234]。但促进对上述新症状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摸索经验。基于目前最新的理念,本指南对头晕

和眩晕的走义采用最新的概念。具体描述如下: 头晕(dizziness ):(非眩晕性)头晕Z是指空间走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感觉,即无或非旋转性的感觉。 眩晕(Vertigo ):(内在的)眩晕Z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的自身运动感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涵盖了虚假的旋转感觉(旋转性眩晕)及其他虚假感觉,如摇摆、倾倒、浮动、弹跳或滑动(非旋转性眩晕X 头晕的定义不包括眩晕性感觉Z眩晕和头晕术语是明确区分的。在患者描述的症状中,一些症状可以共存或依次出现,如眩晕合并头晕。一个症状的存在并不排斥同时合并存在其他的症状(如患者存在眩晕的症状,不排斥患者还可并存非眩晕性头晕L 因此Z需要指出,任何”晕“的症状都不完全具有特异性走位诊断或病因分类的作用,临床上应避免仅 根据“晕啲类型孤立片面地进行病因学诊断。 2009 年Barany协会首次提出的前庭症状分类除眩晕、 头晕症状外,还包括前庭-视觉症状和姿势性症状[2]。前庭症状国际分类目录见表1。详见附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