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性晕厥(黑朦)的诊治与预防

一过性晕厥(黑朦)的诊治与预防

我们在临床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以一过性晕厥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因为一过性晕厥(黑朦)持续时间短,醒后如常,故临床上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使患者病情进展,最终发展到不可逆的阶段的遗憾也时有发生。如何辨别一过性晕厥(黑朦)的原因是诊断相关疾病的关键。

一过性晕厥(黑朦)的病因:一过性晕厥(黑朦)是由于大脑半球及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的伴有姿势张力丧失的发作性意识丧失。大多数患者晕厥发生前数分钟通常会有一些先兆症状,表现为乏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大汗、视物不清、肢体无力、活动障碍、恍惚、心动过速等。接着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有的仅有一过性黑朦,持续数秒后可自行恢复,醒后如常。也可遗留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经休息后可完全消失。一过性晕厥(黑朦)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常见的病因:①和体位有关的一过性晕厥(黑朦):如蹲位的快速起立,长期卧床突然起床时发生的晕厥或黑朦,我们考虑为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②排尿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晕厥,考虑为排尿性晕厥。

③因哭泣过程中产生的晕厥我们考虑为哭泣性晕厥。④因情绪激动、深快呼吸而产生的晕厥考虑为过度换气综合征。以上常见的晕厥不经治疗,卧床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危害小。但是如无明显诱因的一过性晕厥(黑朦),往往具有潜在危险。以下案例是我们临床过程中发生的真实病例,仅供参考。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53岁。于行走过程中突发一过性黑朦,持续7~8秒后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伴有乏力。急来我院就诊。既往每年上述症状可发生1~2次。平素未行任何系统检查。急诊给予心电图检查报:心率平均42次/分,心律不齐,最慢节律约32次/分。考虑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给予心电监护、阿托品等调整心率、对症支持治疗。患者3天后心率恢复到58次/分。建议患者出院后到上级医院系统诊治。经随访,患者半年后于省级某三甲医院经系统检查后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安置起搏器,至今良好,无再发一过性晕厥(黑朦)。

例2:患者,男,48岁,于饭后散步中突发一过性晕厥,伴右侧肢体无力,持续10余秒后自行缓解。未予理会。此后2天内,每天上诉症状无规律每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10余秒后自行缓解,缓解后无任何不适症状。患者于发病后第3天上述症状再次发作时右侧肢体活动障碍持续,急到我院就诊。行头部CT 报右侧内囊膝部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诊断为“脑梗死”。当时查体:右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减弱,病理反射阳性。于入院后第2天患者右侧肌力进展为1级。复查头部CT,责任病灶较前扩大,周围出现水肿带。经系统治疗,20余天后患者出院,未遗留明显后遗症。此患者初期出现的一过性晕厥(黑朦)为典型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如当时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时诊治,进展为脑梗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会给患者带来那么大的危害。

讨论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 一、晕厥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容易发生晕厥。

晕厥

晕厥 晕厥 晕厥(又称错腋)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晕厥与昏迷不同,昏迷的意识丧失时间较长,恢复较难。晕厥与休克的区别在于休克早期无意识障碍,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较明显而持久。对晕厥病人不可忽视,应及时救治。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肉无力,姿势性肌张力丧失,不能直立及意识丧失。晕厥有一定的发病率,甚至在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由于发作多呈间断性,存在多种潜在病因,同时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部分晕厥病例不易诊断且涉及多个科室。 目录 释义 与其他神经系统症的区别 疾病定义 疾病症状 发病机制 病因 其他因素引起的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改变引发的晕厥 精神疾病所致晕厥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问诊要点 易发人群 并发症 分类

一、心源性晕厥 二、非心源性因素引起的晕厥临床表现 诊断 诊断鉴别 影象诊断 病史和常规检查 诱发因素 前驱症状与体位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发作后恢复情况 既往史和家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和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 肢体抽搐 发作 伴有出汗和恶心等症状 意识模糊状态 保健预防 治疗

主要目的 神经介导性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 心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和精神疾病所致晕厥洗澡时突然晕倒急救法 释义 与其他神经系统症的区别 疾病定义 疾病症状 发病机制 病因 其他因素引起的晕厥 脑源性晕厥 血液成分改变引发的晕厥 精神疾病所致晕厥 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问诊要点 易发人群 并发症 分类

一、心源性晕厥 二、非心源性因素引起的晕厥临床表现 诊断 诊断鉴别 影象诊断 病史和常规检查 诱发因素 前驱症状与体位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发作后恢复情况 既往史和家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和特殊检查 鉴别诊断 肢体抽搐 发作 伴有出汗和恶心等症状 意识模糊状态 保健预防 治疗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点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时间短、常不能保持原有姿势而昏到、在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 近乎晕厥(near-syncope或pre-syncope)是指一过性黑蒙,伴体张力丧失或降低,但不伴意识丧失。 引起晕厥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五种类型: 1.心源性晕厥 (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等。 (5)急性心脏压塞:心脏外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吞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 (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晕厥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2) : 96-10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2.006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3]、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4]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5]。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一)定义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6]。2012年Ruwald等[7]报道的丹麦老年人晕厥的年发病率为7%,总患病率为23%,2年复发率为30%。我国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晕厥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楚。 (二)分类与病理生理 本共识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5]。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是由交感或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依据传出路径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反射性晕厥。当反射性晕厥以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为血管抑制型;当以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为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为混合型。 年轻人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常为典型、单纯性的VVS。老年人出现的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后低血压,这种反射性晕厥是病理性的,主要与药物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代偿反射受损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2.OH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当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存在缺陷时,在直立位,血液过多存留于内脏和下肢血管,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明显降低,又称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动慢性受损,而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晕厥。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的另一种类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低血容量、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去适应作用、焦虑、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站立时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运动不能耐受等。 反射性晕厥和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不同,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 3.心原性晕厥: 心原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晕厥,为第2位常见原因,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 心律失常所致晕厥是最常见的心原性晕厥类型,心律失常发作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输出量和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引起晕厥。影响发作的因素有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类型、左心室功能、体位和血管代偿能力,尤其是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应性高低。 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晕厥多见于老年患者,当大脑需要的供血量超过心脏的供血能力,如果相应的心输出量增加不足则可引起晕厥。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反射机制,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下壁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同时存在神经反射机制、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律失常。 因此,晕厥可有多种病因和机制同时存在,尤其是老年患者[8]。此时,晕厥更容易发生或发作时症状更严重。 晕厥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是血压下降,导致全脑灌注降低。意识丧失发生在脑血流中断后6~8 s,动脉收缩压在心脏水平下降至50~60 mmHg(1 mmHg=0.133 kPa)或直立状态下大脑水平下降至30~45 mmHg。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导致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见于交感缩血管反射活动降低引起的血管舒张、药物的作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反射性心动过缓、心律

眩晕鉴别诊断

眩晕鉴别诊断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是指患者对空间定向感觉的主观体会错误(主要是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或向一侧移动或觉自身旋转摇晃上升或下降等,眩晕还常被诉说为天旋地转、晕晕乎乎、头晕眼花等。在眩晕出现的同时常伴有站立不稳、倾倒、恶心呕吐、眼球震颤、面色苍白、出汗和脉搏血压的改变。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多有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的病史.临床症状可多种多样,最主要的症状为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几个小时,可每日发作多次或很长一段时间 发作一次.发作时可伴有视力障碍、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头痛、意识障碍以及脑干定位体征等。 眩晕的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移动性、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摇晃感、倾斜感等。可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和听力下降,视力障碍可表现为一过性黑蒙或视野缺损。不是因为影响了大脑后动脉的血液供应而导致共济失调,不表现为躯体和步态的平衡失调,闭目难立征阳性。可伴有眼球震颤等头痛主要是后枕部和顶枕部疼痛明显,性质可为跳痛、胀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意识障碍是由于脑干急性缺血累及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表现可以是当患者体位改变时,立即感到四肢无力,双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摔倒。此时意思可以是清楚的,能很快恢复活动,病情重时可有突然晕阙甚至昏迷。脑干缺血影响到脑干核团及在脑干走行的传导神经纤维时可有脑干定位体征如:球麻痹交叉性瘫痪四肢瘫痪面部或肢体麻木等 二梅尼埃综合征

梅尼埃综合征主要是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及眼球震颤。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是:因膜迷路积水水肿耳蜗管椭圆囊和球囊膨胀突入壶腹和半规管,所以内淋巴压力猛烈增加超过限量时即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耳蜗管膨胀时可使听力时好时坏如反复发作或长期受压而导致变质使听力消失。临床上青壮年多见,老年人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发作前可无先兆,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开始发作眩晕即达高峰。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在旋转而甚感恐惧,经常用力抓住物体而不敢松手。剧烈眩晕之后患者仍有头晕嗜睡轻度旋转感和全身疲劳感,一般持续几天后逐渐好转发作频率不一致,一般数日至数年发作一次。眼球震颤在眩晕发作时可以出现为短暂性水平眼震,有时呈轻度旋转混合性眼震,患病时间长者眼震可以不明显。梅尼埃综合征发作前几日至数月可有耳鸣和(或)耳聋为持续性高音调耳鸣以“呼呼声”为背景,混有尖锐的尖叫声或机器声。发作期上述症状明显加重,耳聋为神经性耳聋。每次发作都将使听力进一步减退即呈阶梯式逐渐加重,可以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也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以及腹部疼痛和腹部不适等。梅尼埃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根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等四大症状结合发病年龄发作形式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来判断诊断并无困难三小脑血管病变所致眩晕 急性小脑出血或梗塞时,患者可出现急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发音异常、常侧肌张力下降、共济失调等通过脑CT和MRI能够发现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 四桥脑小脑角肿瘤眩晕 桥脑小脑角肿瘤以神经纤维瘤多见,尤其是跌神经瘤常见。早期由于肿瘤的刺激症状而表现为患侧耳鸣、高音调,少数类似笛声。开始为阵发性后逐渐成为持续性伴有眩晕、进行性耳聋。部分患者可以缺乏耳鸣,临床上容易误诊肿瘤继续发展压迫三叉神经出现患侧面部

眩晕病例分析-修缮版

眩晕 题干 王某,女,65岁,反复头晕1年余,加重4天。 T 36.5℃ P 80次/分 R 18次/分 BP 160/80mmHg 题目: 1.还需要询问哪些相关的病史? 2.还需要作哪些相关的体格检查? 3.还需要作哪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4.中医诊断与辨病辨证分析。 5.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6.西医鉴别诊断(至少3个,且包括3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7.中医治则、方药。 8.提问 (1)眩晕的中医治疗要点是什么? (2)眩晕的转诊原则是什么? (3)眩晕与中风、厥证、痫证如何鉴别? (4)西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是如何分类的? 9.其他:人文关爱,沟通表达能力

1、还需要询问哪些相关的病史? ①眩晕的发作情况(午后容易发作,每次持续约1-2小时);②有无视物旋转、有无耳鸣、与体位变化有无关系(时有耳鸣,无视物旋转,与体位变化无关); ③有无头痛头胀(有头胀、无头痛);④眩晕的诱因(与人争吵);⑤眩晕的加重或缓解因素(情绪激动或紧张后加重,休息后缓解);⑥有无外伤、有无发病前症状、有无晕厥或一过性黑懵、有无肢体不利或口角歪斜、有无颈项不适及手指麻木、有无胸闷心慌、有无恶心呕吐、有无呕血咯血、有无皮肤紫癜(均无); ⑦诊治经过(1年前曾于外院诊断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服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后自觉头晕症状减轻而自行停药);⑧平素有无怕冷、汗出、口苦、胸闷等(晨起口苦)⑨食欲二便睡眠(胃纳可,便秘尿赤,失眠多梦);⑩既往病史(有高脂血症病史、无糖尿病、冠心病、房颤、中风病史,无过敏史,无吸烟饮酒嗜好,有高血压病家族史,52岁绝经)。 2、还需要作那些相关的体格检查? ①生命体征(测血压、心率);②总体望诊(体型、神色形态、步态、全身皮肤黏膜、肢体水肿);③颈静脉有无怒张,肝颈返流征是否阳性,浅表淋巴结触诊; ④眼球活动度、调节辐凑反射、有无眼震、有无复视;有无睑结膜或爪甲苍白、有无口唇紫绀;观察鼻唇沟及口角、做伸舌示齿鼓腮吹口哨动作;⑤肺部听诊; ⑥心脏视触叩听;⑦移动性浊音叩诊,肝脾触诊;⑧神经系统全套检查,共济失调检查;⑨颈椎检查(压痛、叩击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⑩舌(质、苔、体、舌下脉络)脉(定位,三部九侯)。 3、还需要作那些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心电图、胸片等) 24h动态血压,心超,头颅MRI,颈椎平片,眼底等

晕厥鉴别诊断病历模板

晕厥鉴别诊断病历模板 晕厥在临床比较常见为脑部全面性血流灌注不足所致有短暂的意识障碍需要和各种癫痫发作相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前大多有情感刺激或疼痛刺激史或持久站立脱水出血或排尿咳嗽时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大多突然起立时发生心源性晕厥多见于用力或奔跑时发作晕厥在发生前一般先有头昏胸闷黑蒙等症状意识和体力的恢复较缓慢而癫痫发作为突然发生恢复较快。 一、晕厥的鉴别诊断 (一)失神发作 以意识障碍为主可伴有轻微阵挛成分无张力成分强直成分自动症或植物神经症状发作多比较频繁年龄较年轻发作前无情感刺激或疼痛刺激史或持久站立脱水出血或排尿咳嗽等诱因发作前无明显先兆发作过后恢复较快脑电图脑T等有助于诊断。 (二)强直-阵挛发作 以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l临床上表现为所有的骨骼肌呈现持续性收缩上睑抬起眼球上窜喉部痉挛发出尖叫声口部先强张而后突闭可能咬破舌尖颈部和躯干先屈曲而后反张上肢自上抬后旋转变为内收前旋下肢自屈曲转变为强烈伸直10-20s后在肢端出现细微的震颤幅度逐渐增大并延及全身伴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汗唾液和支气管分泌增多瞳孔扩大等植物神经征象呼吸暂时中断皮肤自苍白转为发绀瞳孔对光反射和深浅反射消失,反射伸展约0.5-1min后呼吸首先恢复伴口鼻喷出泡沫或血沫心率血压瞳孔等意识逐渐苏醒自发作开始到意识恢复要历时5-10min醒后感到头痛全身酸痛和疲乏对抽搐全无记忆脑电图脑CT等检查有异常容易与晕厥鉴别。

(三)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为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所致的短暂功能失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大多在24h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发作常见症状为眩晕眼震复视感觉和运动症状和体征少见的症状有一过性记忆丧失幻觉行为异常的短暂意识丧失幻觉行为异常和短暂意识丧失以及跌倒发作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并有明显脑血管疾病征象容易与晕厥鉴别。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睡眠障碍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猝倒症睡瘫症入睡时幻觉和不可抗拒的睡意也称发作性睡病四联症起病年龄以10~20岁为最多少数患者有脑炎或颅脑损伤史个别有家族史患者在醒时一般处于经常而波动的警醒状态之下在下午尤为明显嗜睡程度增加时即发生短暂睡眠大多患者在发作前先感到睡意加重也有少数自相对清醒状态突然陷入睡眠典型病例的发作可发生于各种活动中进食发言操作机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大多约十数分钟睡眠程度大都不深容易唤醒醒后一般感到暂时清晰一日可能发作数次。 猝倒症的表现是在强烈的情感刺激下例如喜悦发怒和惊奇尤其在欢笑时突然出现短暂的肌张力丧失轻微时产生膝部屈曲颈部前俯握拳不能面肌松弛严重时突然跌倒症状在情感消退后或患者被触及后消失一般持续约1-2min意识始终清楚多数发作性睡病患者伴发猝倒发作常在起病后几年至数十年后发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急性局灶性脑或单眼功能的丧失,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 经过适当调查后可发现为栓子或血栓性血管病所致。 【诊断精要】 1.临床症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突然,所有的症状差不多一起开始,可在几秒钟达到高峰,多数患者的发作在几分钟或一小时内逐渐缓解,按定义,有些症状可持续到24小时,患者 在一天内可有一次或反复多次的发作。在大多数病例找不到明显确定的促发因素。缓解后不 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依据缺血累及脑和眼的哪部分,并依据 哪个动脉闭塞而定: (1)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起源于颈总动脉的分叉部,供应眼(经眼动脉)、 大脑半球前2/3部分(经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和基底节区前部(经豆纹动脉和前脉络膜动脉)。所以,缺血症状包括: ①短暂性同侧单眼视力丧失(一过性黑蒙)。 ②如损害优势半球则出现语言障碍(言语困难、书写困难、诵读困难)。 ③对侧肢体运动与感觉功能丧失,或两者之一的功能丧失,可累及面、上肢和下肢的部分 或全部。患者的构音障碍与面肌无力相一致。 (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双侧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联合形成基底动脉(其分支供应脑干和小脑),其分成的两侧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部和基底节后部及丘 脑区。所以缺血的症状包括: ①同向性偏盲。 ②双眼突然失明,在青春期急性短暂性双侧视力丧失通常是良性的。 ③皮质盲。 ④构音障碍(勿与言语困难相混)。 ⑤吞咽困难。 ⑥复视,如果这些症状是孤立的,那么发作可为短暂性缺血发作,但其他原因引起的复视 和眩晕必须予以排除。 ⑦眩晕,恶心,平衡障碍。如果这些症状是孤立的,那么发作可以是短暂性缺血发作,但 其他原因的复视和眩晕必须予以考虑。非特异性头昏本身不能诊断为椎基底动脉性短暂性缺 血发作。 如果仅有单侧运动与感觉症状同时存在或其中之一症状存在,则不可能鉴别颈动脉缺血与椎 动脉缺血,但临床上可能把这样的发作通常定为颈动脉性缺血发作。缺血的症状通常是“阴性的”症状,是功能的丧失(如无力、麻木、笨拙、失明),而癫痫性和偏头痛的症状通常是“阳性的”症状,是过多的功能(如肢体抽动、视闪烁)。Todd麻痹应有明显的癫痫发作先兆史。在局 灶性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缺血,两者均有刺痛或疼痛的症状,但前者的症状是沿一侧肢体扩散,并从一侧躯体扩散向另一侧,而后者的症状则是即刻一起出现的。短暂性说话突然停止通常 是癫痫发作而不是缺血性,言语困难通常是缺血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出现意识损 害或丧失非常罕见,如果出现意识改变则提示一种非局灶性神经障碍,如可为泛发性癫痫发作、晕厥或代谢障碍如低血糖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主要有微栓塞,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颅内血管炎或脑盗血综合症等也会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在中医里隶属于中风范畴,根据其发病时症状及症候治疗等特点属于中风先兆,先兆期表现为肝阳上亢,内风旋动,表现出一派动象,符合风邪的致病特点,即“风中急性期,风性善行而数变”。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并且参考文献古籍及近代医家的论著,现将中风先兆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中风病先兆论治 1.1 病因病机特点 本虚标实为中风先兆的病机特点,即正虚于内,风盛于外。由于年老体衰,劳倦内伤,七情过急,嗜醇酒厚味等多种病因长期作用于人体,最终导致脏腑虚衰,精元不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亢,内风煽动,风阳挟带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攻于脑,正邪交争,胜负难分则出现中风先兆。即《内经》所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清代叶天士谓:“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可见本病的发生着重在于内因,在外风的作用下发为本病。中风先兆的每个症状都表现出一派风性善行而数变的不确定性,因此患者在此期表现出病情不稳定。这是在中风病病程中内风旋动攻冲不定的最明显阶段。 1.2 中风先兆的诊断 1.2.1 临床症候 症状: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双影,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语言蹇涩,一过性偏身无力,晕厥发作,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筋惕肉瞤,神情呆滞,倦怠嗜卧,步履不稳。 舌象:舌质淡紫或紫暗,舌下静脉紫暗迂曲。 脉象:弦滑。 1.2.2 发病特点 上述症状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短暂性和可逆性,好发年龄多在50岁以上,具有吸烟、饮酒,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 1.2.3 诱发因素 每因七情所伤、劳累过度、吸烟酗酒、感受风寒等原因而诱发。 1.2.4 实验室检查 CT征象可见脑萎缩,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血脂检查可见甘油三脂及胆固醇增高等表现。 1.3 辨证论治 1.3.1 阴虚阳亢,内风煽动 主症:阵发眩晕,两眼黑蒙或失明,一过性偏身瘫软或麻木,口舌歪斜,或口角抽动,语言蹇涩或失语者。

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防范制度、措施、报告制度、处置预案、工作流程

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防范制度、 措施、报告制度、处置预案、工作流程 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防范措施: 1、在入院指导中,要让患者熟悉床位和病房的设置,知 道如何寻求援助。同时,要通过示范确保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使用呼叫系统,并指导家属将床周围的用品整理好,保持走道畅通无障碍。 2、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和评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 坠床的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带或无效的约束患者;服用特殊药物(镇静剂、降压药等)、近期有跌倒史(一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此外,还要注意病室或洗漱间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以及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

3、对具有跌倒、坠床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4、对具有跌倒、坠床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要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5、对于有意识不清、麻醉后未清醒及年老者等,应拉起两侧床档且固定好。对于极度躁动的患者,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局部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6、提供光线良好的活动环境。夜晚巡视高危患者时,不要让病房太暗,打开夜灯或卫生间的灯。 7、将常用物品置放于病人视野内且易于拿取的范围内;便器应倒空并置于适当位置。

8、对于有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告诉患者体位不宜突然改变,以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 9、一旦患者不慎坠床或跌倒时,护士应立即到患者身边,通知医生迅速查看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情况,初步判断有无危及生命的症状、骨折或肌肉、韧带损伤等情况。 10、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伤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及时上报护士长。 11、加强巡视至病情稳定,巡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变化,认真做好交接。 12、护士长组织对意外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XXX讨论,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护士长将讨 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报送护理部;由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分析与整改。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 第三章脑梗死 第四章脑出血 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六章急性脊髓炎 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八章帕金森病 第九章重症肌无力 第十章癫痫 第十一章面神经炎 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 腰椎穿刺术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 第一章偏头痛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常有家族史。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根据不同

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 一、无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 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 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 (1)一侧性 (2)搏动性 (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 (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 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及畏声 5、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 二、有先兆的偏头痛 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 (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 (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 (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 3、至少有下列之一 (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诊断、调查、处理 主讲人:XXX 第一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一、AEFI定义与分类 1、AEFI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

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流程、防范措施

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制度 一、加强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存在导致患者跌倒、坠床的高危因素,其中包括: 1、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的患者; 2、体质虚弱、需搀扶行走或坐轮椅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无专人看护患者;年老和婴幼儿无约束或无效约束患者; 3、服用特殊药物、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 4、病室地面潮湿或有积水未设防滑标志等; 5、患者穿的鞋底易滑跌等; 二、对具有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对病人或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三、对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的患者,需实施逐级上报和监控。 四、加强病情观察,及预防跌倒、坠床措施的落实,并加以记录。 各护理单元对已发生“患者坠床、跌倒”事件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科护士长,并向护理部汇报备案。 xx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2年9月制定

1.按护理部标准,新病人入院时,对存在发生跌倒、坠床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根据《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护士在护理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癫痫发作、老年痴呆、精神异常的患者,及无陪伴的3岁以下婴幼儿时必须用床栏或约束带保护,床尾挂标识,并做好交班。 3.做好安全宣教工作,对长期卧床的体质虚弱者、近期有跌倒史(1周内);以晕厥、黑蒙为主要症状者、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者、肢体活动受限、视觉障碍及年老体弱等患者,护士应告知其起床或行走时应由家属或护士(按铃呼叫护士)陪伴,如需沐浴必须在家属陪伴下进行。 4.给婴儿测体重和沐浴时,护士必须守护在旁,不得擅自离开。5.必要时开启陪护证,先告知家属留院陪护。 6.做好入院宣教,告知病人住院期间、起床活动时穿防滑鞋。 外出检查有专人陪同,检查前更换外出鞋,行动不便者准备轮椅。

晕厥病因与预防

晕厥病因与预防 定义: 晕厥(syncope)是指各种缘故导致的忽然、短暂的意识丧失和躯体失控,既而又自行恢复的一组临床表现。典型的晕厥发作时刻短暂,意识丧失时刻非常少超过20-30秒。部分晕厥发作之前浮现头晕、耳鸣、出汗、眼力含糊、面XXX 苍白、全身别适等前驱症状,此期称为前驱期。发作之后浮现疲惫无力、恶心、呕吐、嗜睡、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称之为恢复期。所以,晕厥的整个过程也许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晕厥通常不可能产生逆行性遗忘,且定向力和正确行为常迅速恢复。晕厥应与癫痫发作、睡眠障碍、意外事故、精神病等真正的引起意识丧失的疾病相鉴不。 缘故及预防 1.神经介导性晕厥综合征: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是一种神经反射性晕厥,系由多种因素触发别同类型的神经反射,引起身边血管扩张、低血压与心动过缓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这种最为常见,多发于年轻人,往往发作时有固定的诱因,如排尿、咳嗽、疼痛、情绪紧张、恐怖、天气闷热、剧烈运动、空腹等。晕厥有时发作前无任何症状,会非常快恢复,无后遗症,有时会浮现血压和/或心率减慢,这种晕厥通常在大夫的指导下,大部分人经过特别锻炼能够治愈,少数需要用药物或心脏起搏器治疗。其发生机制为忽然的迷走神经神经活性增强引起心率显著减慢、忽然的交感神经活性落低或消逝引起血管显著扩张。典型的晕厥发作时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面XXX苍白,肢体软瘫。血管迷走性晕厥发作时,可表现为血压下落和/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甚至心脏停搏)。血管神经性晕厥也叫血管迷走性晕厥,诱因非常多,如在原地静站过久,长时刻处于闷热的环境中,过度疲劳,过度饥荒,剧烈疼痛,过强的精神刺激,恐怖,焦虑,等,反射性的引起心脏和全身小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骤落,脑供血临时减少而晕厥。患者倒地后脑供血非常快好转,神志恢复正常。容易发生血管神经性晕厥的人,平常应加强体能和意志锻炼,防止过劳、过饿、过于高兴等

直立倾斜试验 文档

倾斜试验用于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指南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yncope,简称VVS)是诸多晕厥中既特殊又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是在排除其它类型晕厥的基础上诊断的,故诊断步骤复杂、费时。倾斜试验是诊断VVS的一项特殊性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为了规范化地开展此项检查, 综合有关倾斜试验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评价,特拟定出本项建议。 一、基本原理 晕厥是临床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有多种类型。由于既往对其机制和诊断不明确,关于晕厥的分类和名词较为混乱。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晕厥患者中,VVS是常见的一种晕厥类型。VVS、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和排尿晕厥都属于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和神经介导性晕厥综合征(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 syndrome)。以往使用的含义不清的神经心源性晕厥(neurocardiogeni syncope)或心源性神经晕厥(cardioneurogenic syncope)二词,目前建议不再使用。 VVS为发作性,平时很少症状,但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刺激似较敏感。发作时表现为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窦性静止、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黑曚、冷汗、面色苍白、听力减退和肌无力,难以维持自主体位,而出现接近晕厥或意识完全丧失。一般来说预后良好,患者多能自行缓解,但也可因长时间心搏停止及血压降低,导致心脏猝死而需要心肺复苏。 正常人当体位由平卧转成头高倾斜立位,受重力的影响约有300~800毫升血液积留于腹部及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心室充盈血容量快速下降,从而减少了与脑干迷走背核直接相连系的心室后下壁心脏机械受体(或C纤维)的激活,反射性地增加了交感输出,结果心跳加快,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所以,体位直立的正常反应是心率增快,舒张血压升高,收缩血压轻度升高。 VVS患者在直立体位,初起也是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充盈下降,但是引起心室强烈收缩,造成空排效应,激活心室后下壁C纤维,传递冲动到脑干迷走中枢,拟似血压升高的交感冲动,激发了迷走神经活性加强,反馈性地抑制交感神经,在二者平衡中迷走张力占优势。由此引起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重者意识障碍,晕厥发作。VVS与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不同,后者是由直立位引起的血液重新分布,积留于下半身,心排倾斜试验用于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倾斜试验对策专题组血量减少引起眩晕,当时交感神经活性上升,外周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而未激活迷走神经。 可见VVS者的晕厥发作先有交感神经活性的激活,后有迷走神经的过度反应。在倾斜试验阴性时,加用异丙肾上腺素静脉点滴,提供外源性儿茶酚胺,促进交感神经张力,诱发迷走神经的过度反应。 二、操作规程 倾斜试验历经十余年的研究与改进,已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规范,但尚无统一的规则。遵循目前较为合理的操作规程,有助于提高试验的效率和可比性。 倾斜试验诊断VV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作者的结果差异很大。有人提出内源性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波动是导致晕厥发作不可预测和试验重复性差的原因,建议补充外源性药物,以提高倾斜试验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可能降低。因此,倾斜试验又分为不用辅助药物激发的基础倾斜试验和用药物激发的倾斜试验两种方法。

鉴别脑出血与脑梗塞

鉴别脑出血与脑梗塞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点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而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且血压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色。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斜、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斜、浮动。 脑梗塞先兆 许多人发生脑梗塞前有先兆表现,如果善于识别,早加防范,可以减少脑梗塞的发生.如有以下表现要考虑到脑梗塞先兆:远期先兆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头痛,眩晕或头昏,记忆力衰退,健忘,四肢麻木,肢体颤动,口角抽动,眼皮跳,鼻出血等,需要注意是否有患脑梗塞的可能,应该到医院检查.

即将发生脑梗塞的先兆征象当出现以下现象时提示近期可能发生脑梗塞,需积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下面所谈的先兆症状并不是脑梗塞先兆的特异性表现,也可以在其他疾病中出现.需要中老年人及其家属注意的是:一旦发现这些先兆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不可等闲视之,也不要被它们吓倒. 一,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 二,一过性黑檬,指正常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物体,数秒或数分钟即恢复常态,既没有恶心,头晕,也无任何意识障碍.这是因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提示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暂时性堵塞视网膜动脉,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 三,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是较早的脑梗塞预报 信号. 四,语言与精神改变,指发音困难,失语,写字困难;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 判断或智力障碍,嗜睡. 五,其他先兆表现,如恶心呕吐或扼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或耳鸣,不明原因的反复鼻拙血,常为高血庇脑拙血的近 期先兆.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 —----宋全荣 一、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人入院后了解病情,查体,测生命体征,并给予入院宣教。了解饮食、睡眠、药物过敏史,协助医师完成各种辅助检查及化验标本的留取。 2、根据病情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如剪指甲、胡须等,并协助更换病员服。每周一洗发,剪指甲,每晚洗脚、擦浴。特殊需求病人随时给予生活护理. 3、对高热、昏迷病人执行高热、昏迷护理常规。 4、卧床病人取合适卧位,抬高床头15—30度,偏瘫病人给予肢体功能位摆放。 5、应用甘露醇的病人,须严密观察输液速度,一般15-30分钟滴完,老年患者及心功能不好患者酌情放慢滴速,防止局部外渗。 6、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并有计划的给与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二、病毒性脑膜炎护理常规 (一)定义 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一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症. (二)症状、体征 夏秋季高发,以儿童多见,多为急性病. 1、出现病毒感染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畏光,肌痛,食欲减退和全身乏力等。 2、脑膜刺激征如头痛,呕吐,轻度颈强和Kerning征等。 (三)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安静,定时通风,监测体温及伴随症状,如体温在39度以上应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保证摄入足够的液体量。 2、(1)保持昏迷患者侧卧位,定时翻身及按摩皮肤,防止出现压疮; (2)保持肢体呈功能位,病情稳定后及早帮助患者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3、(1)观察瞳孔及呼吸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多提示有脑疝和呼吸衰竭; (2)观察意识变化: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应警惕是否存在脑水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