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

【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

杨晓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心功能室负责人...

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晕厥重新定义为“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发病特点为迅速发生、持续短暂和可自发性完全恢复”。晕厥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上神经介导性(反射性)晕厥最常见,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和不典型晕厥。几种不同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区别在于触发因素及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的发生率达40%。因此对VVS的处理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

(一)正常心血管神经反射

正常人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将使300~800ml 血液积聚于下肢不能回流,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中心静脉压、每搏心输出量及动脉血压下降。随后由于生理反射将产生如下反应: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心肺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激动传入至脑干,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外周缩血管活性增强、液体回吸收增加,表现为心率增快10~15次/min、舒张压升高5~10mmHg、收缩压无改变或轻度下降,从而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大脑灌注,这是正常的代偿性生理反应。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心血管神经反射

VVS患者心脏神经反射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当其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时,过多的静脉血淤积于下肢,回心血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因压力反射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室强烈收缩,造成空排效应,激活心室后下区的机械感受器(或C纤维);激动传至脑干,“矛盾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减低、迷走神经活性增强,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心排出量减少,大脑骤然缺血而发生晕厥,这就是经典的贝-雅反射(Bezold-Jarisch reflex)。目前认为贝-雅反射是大多数患者发生VVS的主要机制,这种反射径路所介导的VVS称之为“周围型”。国外学者应用微电极探测人腓侧神经,发现倾斜试验诱导VVS发作前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而VVS发生后其活性突然减低。这种现象支持“周围型”VVS的发病机制。

贝-雅反射并非VVS发生的唯一机制。临床发现,其它与体位无关的刺激,如见到血、疼痛、强烈的情感刺激等也可诱发VVS。L o f r i n g 等研究发现,直接用电刺激大脑的边缘系统和扣带回前部也能诱发血管迷走反应,患者先出现心动过速,继而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最后发生晕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在VVS 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刺激信号可能从皮层下丘脑中枢下传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引起晕厥发生。有人将这种神经介导性晕厥称为“中枢型”VVS, 但参与这种VVS 的神经中枢和详细路径尚未完全明了。

(三)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其他机制

1.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新近研究发现,VVS患者大脑右侧岛叶区萎缩并出现功能障碍,由此推测中枢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也是导致VVS患者发生晕厥的原因之一。

研究还发现,VVS患者常有压力反射功能失调。血管抑制型主要表现为压力反射功能受损;心脏抑制型主要表现为压力反射功能不稳

定。推测压力反射功能失调可能是VVS发生的一个潜在因素。

武汉同济医院对倾斜试验过程中VVS患者进行HRV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VVS患者具有不同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不尽相同。

2. 体液因素异常研究发现,许多体液因素在VVS发作前后均出现异常变化。目前研究较多的有儿茶酚胺、腺苷、5-羟色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β-内啡呔及一氧化氮等,下面对它们分别加以阐述。

⑴ 儿茶酚胺:国外学者研究倾斜试验诱发VVS时发现,VVS患者晕厥前和晕厥时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变化明显,尤其是血浆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晕厥前明显升高,晕厥时下降。

⑵ 腺苷:多数学者认为腺苷是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而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并延缓房室结的传导。动物实验发现,腺苷可通过激活狗左心室局部迷走神经末梢感受器中的嘌呤受体而触发心脏的迷走反射、导致晕厥发生,这与VVS患者左室后壁C纤维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生晕厥的机制是一致的;临床研究表明,倾斜试验阳性患者晕厥时腺苷水平增加,并且腺苷水平越高症状出现越早、心率减慢越明显。外源性腺苷或三磷酸腺苷也可诱发患者晕厥发作;而腺苷受体拮抗剂(茶碱)可预防VVS患者倾斜试验中发生晕厥。因而推测腺苷可能是血管迷走反射中一个重要的内源性调节剂。

⑶ 5-羟色胺:大量研究表明,5-羟色胺在中枢性调节血压和心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推测,部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存在中枢性5-羟色胺分泌和调节障碍。临床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有效防止VVS和直立位低血压的发生亦支持此观点。

⑷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Gajek等研究发现,VVS患者在倾

斜试验诱发晕厥时其肾素水平明显增高,恢复期肾素水平仍然较高。VVS患者在静卧位以及倾斜即刻其醛固酮水平无明显变化,但在晕厥发作时其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倾斜10分钟时;恢复期其醛固酮水平进一步增高。短期(2~5天)和长期(1~3月)直立位训练后患者的肾素和醛固酮水平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但患者未再发生晕厥。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VVS的发生密切相关,且直立位训练可以改变VVS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延长直立位的反应。

⑸ β-内啡呔:研究发现,VVS患者晕厥发作时β-内啡呔水平升高。内啡呔升高可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和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

⑹ 一氧化氮:有学者发现,倾斜试验诱导VVS时,患者一氧化氮代谢增强。由于一氧化氮是一种强力血管扩张剂,推测一氧化氮可能是参与VVS的一个潜在因素。

此外,文献报道,内皮素、类鸦片及抗利尿激素等也与VVS的发生有关。

3. 血容量减少有人认为,VVS患者存在血容量减少的征象。如限盐、限水、使用强利尿剂、出汗多以及献血等情况容易出现VVS。高盐摄入或氟氢可的松治疗VVS有效可以解释这一观点。

4. 胰岛素敏感性 Ruiz等研究发现,有VVS 病史且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年轻女性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增大,这种超敏感性可能是VVS发生的一个易感因素。

5. 家族遗传性倾向有文献报道一家三代均有本病征,双胞胎均有VVS发作证据,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有学者对VVS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发现VVS患者数十个基因位点发生变异。

二、临床表现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发生于10~30岁,国内外文献报道发病高峰年

龄在12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闷热环境、过度疲劳、精神刺激、体质虚弱及各种慢性疾病等均可诱发本病。通常表现持久站立或坐位起立时突然发生晕厥,起病前可有短暂的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视觉与听觉下降,恶心、呕吐、大汗、站立不稳等先兆症状。如能警觉此先兆症状而及时躺下,症状可缓解或消失。患者起病初期时常出现心室率加快,血压尚可维持;以后心室率减慢,血压骤然下降,患者不能维持自主体位而发生短暂意识丧失;平卧位后意识恢复。部分患者醒后可有头昏、乏力等不适,严重者可有头痛、遗忘、精神恍惚等症状,持续1~2天症状消失。晕厥发作时查体可见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等体征;发作间期常无阳性体征。

三、诊断性检查

(一)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head-upright tilt,HUT) 目前被认为是诊断VVS唯一有效的手段。倾斜试验前应注意排除心、脑、神经及代谢疾患等引起的晕厥。

1. 直立倾斜试验的适应证见表1:

2. 直立倾斜试验的禁忌证如下:

⑴ 主动脉瓣狭窄或左室流出道狭窄所致晕厥者;

⑵ 重度二尖瓣狭窄所致晕厥者;

⑶ 已知有冠状动脉近端严重狭窄的晕厥患者;

⑷ 严重脑血管疾病的晕厥患者;

⑸ 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人发生的晕厥,未安置起搏器;

⑹ 有发热、急性炎症、严重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妊娠或其它严重疾病不便检查者。

3.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方法与步骤:

⑴ 试验前准备:停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和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禁食8小时。佩带动态心电图记录盒,上肢缚好血压计袖带,连接心电监护。

⑵ 基础倾斜试验:病人在安静状态下平卧5~20分钟,记录心率、血压。倾斜床倾斜60~70°,持续20~45分钟并定时记录血压和心电图,若病人出现阳性反应则可终止试验。基础试验结果阴性者继续进行药物激发试验。

⑶ 药物激发试验:静滴异丙肾上腺素(浓度通常1~3ug/min,间歇20分钟增加浓度)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00~400ug)观察30分钟。若出现阳性反应,应立即终止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方法见表2:

4.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反应类型以及判断标准:

直立倾斜试验终点是诱导了反射性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或伴有晕厥或晕厥先兆(濒临知觉丧失、严重头晕、虚弱无力、黑朦、听力遥远或丧失、恶心、面色苍白、大汗等症状之一或几项)的延时性直立性低血压。阳性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⑴ I 型,混合型:晕厥时心率减慢但≥ 40次/min,或心室率 < 40次/min 但持续时间小于10秒伴有或不伴有时间小于3秒的心脏停搏,血压下降出现于心率减慢之前。

⑵ IIa 型,心脏抑制型但无心脏停搏。心率减慢且心室率 < 40次/min持续时间超过10 s,但不伴有时间超过3 s 的心脏停搏,心血压下降出现于心率减慢之前;II b 型,心脏抑制型伴有心脏停搏。心脏停搏超过3秒,血压下降出现于心率减慢之前或与之同时出现。

⑶ III型 , 血管抑制型。收缩压 < 60~80 mmHg 或平均血压下降 > 20~30 mmHg,晕厥高峰时心率减慢不超过10%。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诊断标准见表3:

5. 倾斜试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倾斜试验的诊断特异性为80~90%,其敏感性波动范围较大,文献报道为30~85%。药物激发试验可提高敏感性但会降低特异性。倾斜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受试者的心理状态、倾斜床的角度、倾斜时间、是否应用激发药物及激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等有关。倾斜试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混合型及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自发性晕厥时心室停搏的存在。

6. 直立倾斜试验的并发症倾斜试验通常是较安全的,但也有发生死亡的病例报道。临床上有个案报道了缺血性心肌病或病窦综合征患者倾斜试验过程中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发生了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而使用硝酸甘油没有发生死亡的病例报道。少数病人用异丙肾上腺素时出现心悸、用硝酸甘油时出现头痛。倾斜试验过程中或阳性反应时还可能诱发心房颤动,但一般可自行恢复。尽管倾斜试验有低风险,但其检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达65~85%)。

缺血性心肌病、顽固性高血压、左室流出道梗阻、主动脉严重狭窄的病人倾斜试验过程中应禁用异丙肾上腺素,心律失常患者应慎用。

(二)心电图检查

心电检查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住院期间的心电监测、心电事件记录仪、体外或植入式心电监护记录器(insertable loop recorder,ILR)以及远程(家庭)心电监测系统等,主要用于有临床症状或心律失常性晕厥的患者。ILR可连续监测长达14个月的心电图,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率达80%以上,尤其适合于经临床多种检查包括倾斜试验及电生理检查仍病因不明者。ILR具有监测和记录两种基本功能,可以监测和记录到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并明确区分晕厥是否与心脏疾病有关,有助于VVS的诊断并了解其发生机制。

(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测

心率变异性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已成为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Moak等对VVS患儿同时进行心率与血压变异性分析,其结果支持交感神经活性撤退导致外周血管张力减低和心脏收缩减低进而引起晕厥的理论。Lazzeri等对经倾斜试验证实的VVS患者进行HRV分析发现:血管抑制型VVS患者的低频率/高频率(LF/HF)比值出现昼夜节律消失,且其均值标准差(SDANN)<100ms,而心脏抑制型VVS患者及健康人SDANN均>100ms,表明HRV分析在识别血管抑制型晕厥患者方面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DC)是通过24h心率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的测定而定量评估受检者自主神经功能高低的一种新的无创性心电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院通过对VV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进行HRV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VVS患者具有不同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不尽相同。血管抑制型VV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过程中晕厥时主要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增强,这对临床上诊断和治疗VVS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运动负荷试验

在运动中或运动后曾即刻发生晕厥的患者可接受此项检查。患者运动试验过程中及恢复期均须进行严格的心电和血压监测。

运动负荷试验判断标准见表4: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对于反复发作晕厥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作时的症状与体征,再通过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生化检查和直立倾斜试验等手段不难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分布于15-25岁,75%以上患者是女性。患者表现为明显地不能耐受直立位,但不会发生晕厥。主要表现为:站立位时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物模糊、不能耐受运动等症状;患者从卧位转变为直立位初始10分钟内心率较前增加≥30次/分或升高至> 120次/min (12~19岁心率加快≥40次/min ),晨起比夜间心率增加更多。患者血压不稳,常伴有慢性疲劳综合征。POTS症状常在脱水、炎热、饮酒和运动时加重。其确切发病机制尙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低血容量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强继而引起心率增快有关,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肾上腺素过度刺激、焦虑和警觉过度等有关。

绝大多数POTS患者不出现晕厥,但两者的临床表现有所重叠,约30%POTS患者可罹患神经介导性晕厥。POTS与VVS患者在HUT 中的反应见表5。

POTS是一个慢性病程(直立不耐受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不同患者之间病程差别很大。临床应排除长期卧床、应用损害自主神经调节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或脱水、贫血、甲亢等引发的心动过速疾病。

可以通过直立倾斜试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测定与自主神经功能检测等方法加以鉴别。

2. 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40岁以下患者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由卧位改为直立时血压成功渐进性下降趋势,有时因血压过度下降(典型者血压下降> 20/10mmHg)而造成晕厥。直立倾斜试验有助于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化。直立性低血压不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而是由于不同原因所致血压调节异常的一种表现。由原发性和继发性自主神

经功能障碍、药物及血容量降低引起。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单纯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系统萎缩、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帕金森氏综合征及路易失智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起交感传出神经活性逐渐受损,继而引起血管收缩功能减低。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糖尿病、淀粉样变性、尿毒症、脊髓损伤等。患者直立位时血压下降,出现头晕、眼花、胸闷不适等晕厥先兆,严重者可表现为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晕厥。此外,饮酒、服用扩血管药、利尿剂、吩噻嗪、抗抑郁药也可诱发直立性低血压;出血、腹泻、呕吐等引起血容量减少时也可诱发直立性低血压。此类晕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⑴ 典型的直立性低血压:患者站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10mmHg,见于单纯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低血容量或其他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⑵ 初始直立性低血压:站立位时血压即刻下降>40mmHg,然后自发、快速地恢复正常,低血压及其症状持续时间较短(<30 s)。

⑶ 延迟性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主要与年龄相关的代偿性反射受损有关,以直立状态下收缩压进行性缓慢下降为特点,但不伴心动过缓。

3. 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IST)是指静息状态下以心率增快或轻度体力负荷时心率不成比例地增快为特征的一种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室率通常>100次/分(24小时平均心率>90次/分)。IST症状轻、重不一,患者常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气短、乏力、易出汗等;部分患者出现晕厥前症状和不能耐受运动。多数情况下患者的症状与心动过速的程度不成比例。IST 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调、窦房结自律性异常等有关。Baruscott等研究发现,

IST有家族遗传性,其发生与HCN4基因中具有调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第二信使cAMP活性的起搏离子通道R524Q 功能异常有关。根据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合临床特征不难鉴别。临床上有时还需测定固有心率并行有创电生理检查以排除类似IST的其他心动过速。

4. 颈动脉窦综合征 (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 是不可忽视的晕厥原因之一,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女之比为2∶1。各种压迫颈动脉窦的动作如颈部突然转动、仰头或衣领过紧等均可诱发晕厥发作。患者常有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炎、颈动脉窦周围病变如淋巴结炎、肿瘤、疤痕等病症。颈动脉窦刺激实验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其机理如下:CSS患者按压颈动脉窦→刺激经舌咽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兴奋迷走神经→反射性心率减慢→心室停搏>3s和SBP下降50mmHg以上。约50%的CSS患者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出现阳性反应,因此直立倾斜试验鉴别CSS与VVS临床价值不大。

5. 情境性晕厥是指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晕厥,包括:咳嗽、打喷嚏性晕厥,胃肠刺激(吞咽,排便、内脏疼痛)性晕厥,排尿性晕厥,排便性晕厥,吞咽性晕厥,餐后晕厥,运动后晕厥以及其他原因(大笑,玩铜管乐器,举重等)晕厥。特定情景下的某些因素引起静脉回心血量急剧下降,心脏泵血减少,导致血压下降、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发生晕厥。排尿性晕厥略多见,多发生于20~30岁男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或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更容易出现。患者常在午夜醒来小便时发生。其机制如下:患者站立位排尿时,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腹内压下降,血管扩张,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以及下腹部;加上屏气动作使胸腔压力增加导致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骤减,血压下降,患者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

各种情境性晕厥的区别在于触发因素及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不同,但反射弧的传出途径相同。部分情境性晕厥的患者做直立倾斜试验也

可诱发晕厥。

五、治疗

目前,VVS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VVS治疗的重点仍是以预防发作为主。包括病人教育、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

(一)病人教育

提高病人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和减少VVS发作的重要环节。应教育患者注意避免各种可能触发晕厥发作的诱因,如环境温度过高、脱水、过度疲劳、长时间站立、饮酒等;避免服用某些药物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及降压药等;一旦出现晕厥前驱症状应立即平卧,以预防晕厥的发生。

(二)非药物治疗

1.物理疗法目前主要包括等容收缩训练、直立训练等。等容收缩训练可增加肌肉泵的作用及提高下肢静脉的张力;双腿交叉动作及抬高下肢有助于改善下肢静脉回流、提高血压、避免或延迟即将发生的神经介导性晕厥。直立训练时,每天靠墙站立30~40,1~2次/天。对部分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有效,但停止训练症状可能复发,所以应鼓励患者坚持长期训练,可有效预防晕厥的发作。

2.盐和液体可作为VVS基础治疗手段之一。增加水盐摄入,可以增加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增强对直立体位的耐受性。

(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阻断VVS触发机制或神经反射中的某些环节。这些药物包括:肾上腺盐皮质激素、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双异丙吡胺、

东莨菪碱、茶碱等。多数药物在临床治疗VVS的有效性尚需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近年来用于治疗VVS的药物见表6:

(四)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

目前认为:对于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的心脏抑制型VVS患者(常有 5s的心脏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是必要的。由于心脏抑制型VVS具有心率在短期内骤降的特点,选用具有频率感应特点的起搏器对预防此类晕厥效果较好。该类型的起搏器不但能持续感知并在自身心率低于所设下限频率时起搏,而且当心率在短时间内下降幅度超过预定的数值范围时,能够以较高的频率起搏以预防晕厥发生。对于晕厥发作时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的VVS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效果优于单腔起搏器;仅表现为血压下降的患者并不适合植入起搏器。

(五) 心脏神经消融

Pachon等提出,对于严重的心脏抑制型VVS患者,可通过心脏神经消融,有选择性地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迷走神经进行去神经化消融治疗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该方法有望取代起搏器治疗。国内外发现,在左心房迷走神经节丛(主要包括左上肺静脉根部与左心房以及左心耳交界区、右上肺静脉前部、左下肺静脉底部)进行消融可有效阻断神经反射的传出通路、防止VVS的发生。高频率刺激这些区域可出现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升高的表现(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缓)。该方法类似房颤导管射频消融,为治疗VVS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VVS是多种因素触发引起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和/或心动过缓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是部分人群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成熟,部分患者会自愈。其预后良好,一般

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恶性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会成为心源性猝死的潜在病因,亦可致残,因而需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对VVS的诊断和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直立倾斜试验仍然是诊断和判断VVS疗效的常用方法。由于各家采用倾斜试验的持续时间、倾斜角度及激发药物不尽相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难以对药物疗效的可靠性作出一致的评价;加上VVS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个体间VVS发生晕厥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发作VVS的频率和症状变异性也较大,因此在药物的选择和疗效判断上仍较困难。因此,有关VVS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1.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什么共同点?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为晕厥的最常见类型,每年美国发生晕厥的患者大约有100万,其中40%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Calkins等强调,虽然血管迷走性(也叫血管减压性)晕厥可临床诊断,但是在该人群中不必要的诊断试验的费用达到了16,000美元。 2.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病理生理是什么? 虽然不能充分理解,但是如Foster在1888年提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机制被认为是由于复杂的心动过缓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以维持意识清楚。今天,用于解释和触发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模型是Bezold-Jarisch反射(命名于两位独立工作的生理学家,主要研究心室对容量的反应)。 3.什么是Bezold-Jarisch反射(贝-亚反射或贝-贾反射)? Bezold-Jarisch反射(BJR)是一种神经心源性反射,通过心脏机械感受器激活启动而发生作用。BJR显示,心室容量减少激活位于心室下后壁的牵张感受器。心室这种矛盾的伸缩通过神经交通发送冲动到中枢神经系统。这种交通主要包括迷走神经活动度,导致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显著增加,最终产生特定个体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三联症:血管舒张、心动过缓、意识消失。 当前关于这些机制的最流行理论来自于控制出血或内脏传入神经受到刺激的动物研究。 4.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其他机制有哪些? 虽然Bezold-Jarisch反射是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主要机制,但是很多中枢神经系统递质也极可能发挥作用。这些递质包括5-羟色胺、腺苷和阿片类物质(即麻醉中常给的药物)。有趣的是,纳洛酮,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也有增强压力反射机制的作用,这表明,阿片类物质可抑制这些压力反射介导的迷走反射。此外,在情绪紧张阶段(比如麻醉医生在静脉导管植入时静脉穿刺困难时导致),前脑和下丘脑也在BJR中发挥调节作用。 5.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因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特殊生理机制尚未明了,因此,很难鉴别可能存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患者。最近对存在晕厥的患者进行评估发现,年龄小于25岁者(与性别或发作的次数无关)晕厥高发。然而,临床病史对晕厥的再次发生是最有意义的,同时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诊断的金标准常包括临床病史和观测(如果可能对患者发作时的观察)。 6.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常和哪些情况有关? 麻醉学家发现静脉导管或其他穿刺针(包括硬膜外穿刺针)的使用与之有一定关系,通常的相关包括看到血液、失血和突然的应激或疼痛刺激。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在麻醉学杂志上的讨论包含了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和坐位下肩部手术的关系,特别是使用肌间沟阻滞时。这种相关性最终尚未被证实,Kahn等和Liguori对接受坐位下肩部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分别发现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为13%和28%。所观察到的晕厥可能是失血、肌间沟阻滞诱导的心脏反应方式的变化以及外科操作的综合结果。 7.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出现的先兆症状和体征有哪些?

【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

【学术荟萃】杨晓云: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新进展 杨晓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心功能室负责人... 晕厥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晕厥重新定义为“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发病特点为迅速发生、持续短暂和可自发性完全恢复”。晕厥的原因多种多样,临床上神经介导性(反射性)晕厥最常见,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和不典型晕厥。几种不同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区别在于触发因素及反射弧的传入途径不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据统计,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VVS的发生率达40%。因此对VVS的处理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VV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 (一)正常心血管神经反射 正常人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将使300~800ml 血液积聚于下肢不能回流,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中心静脉压、每搏心输出量及动脉血压下降。随后由于生理反射将产生如下反应:位于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及心肺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并将激动传入至脑干,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外周缩血管活性增强、液体回吸收增加,表现为心率增快10~15次/min、舒张压升高5~10mmHg、收缩压无改变或轻度下降,从而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大脑灌注,这是正常的代偿性生理反应。 (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心血管神经反射

VVS患者心脏神经反射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碍,当其由平卧位改为直立位时,过多的静脉血淤积于下肢,回心血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因压力反射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室强烈收缩,造成空排效应,激活心室后下区的机械感受器(或C纤维);激动传至脑干,“矛盾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减低、迷走神经活性增强,导致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心排出量减少,大脑骤然缺血而发生晕厥,这就是经典的贝-雅反射(Bezold-Jarisch reflex)。目前认为贝-雅反射是大多数患者发生VVS的主要机制,这种反射径路所介导的VVS称之为“周围型”。国外学者应用微电极探测人腓侧神经,发现倾斜试验诱导VVS发作前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而VVS发生后其活性突然减低。这种现象支持“周围型”VVS的发病机制。 贝-雅反射并非VVS发生的唯一机制。临床发现,其它与体位无关的刺激,如见到血、疼痛、强烈的情感刺激等也可诱发VVS。L o f r i n g 等研究发现,直接用电刺激大脑的边缘系统和扣带回前部也能诱发血管迷走反应,患者先出现心动过速,继而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最后发生晕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在VVS 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刺激信号可能从皮层下丘脑中枢下传至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引起晕厥发生。有人将这种神经介导性晕厥称为“中枢型”VVS, 但参与这种VVS 的神经中枢和详细路径尚未完全明了。 (三)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其他机制 1.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新近研究发现,VVS患者大脑右侧岛叶区萎缩并出现功能障碍,由此推测中枢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也是导致VVS患者发生晕厥的原因之一。 研究还发现,VVS患者常有压力反射功能失调。血管抑制型主要表现为压力反射功能受损;心脏抑制型主要表现为压力反射功能不稳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小儿为什么会晕厥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而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常见于年长儿。小儿发作前先感到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尔后眩晕、肢体发软,突然意识丧失。晕厥的常见类型是: 1. 反射性晕厥。 最为常见,约占各型晕厥的90%。又可分为单纯性晕厥的体位性低血压。单纯性晕厥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紧张、恐惧、闷热、站立时间过长;或是因各种穿刺、注射、拔牙等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则发生在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或站立时间过长时。某些药物如冬眠灵、左旋多巴等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2. 心源性晕厥。如严重的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 脑性晕厥。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无脉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4. 延髓性晕厥。脑干的血管病变、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高位脊髓灰白质炎等;某些药物如安定剂、镇静剂对血管运动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 ―19 岁之间。 晕厥病因复杂,可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VVS 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Bezold―Jarish 反射有关。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主要依赖于( 1 )发病年龄多为年长儿(一般在 5 岁以上);( 2 )晕厥发作前可有某些精神刺激,疼痛刺激或持久站立等诱因;(3 )晕厥发作前部分病人可伴有先兆,如头晕,恶心,多汗等;( 4 )晕厥发作时间短暂,意识丧失,肌张力丧失;( 5 )直立倾斜实验(Head-upright Tilt Test, HUT )阳性;( 6 )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鉴别诊断包括直立后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al orthostatic tachycaidia syndrome, POTS )、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 )等。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儿童的治疗包括教育、盐及液体疗法、b -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摘要近年来尽管在晕厥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晕厥的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药物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较大,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晕厥的康复治疗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善、肢体反压力动作、倾斜训练及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等。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制定此共识,希望有助于改善国内对非心原性晕厥康复治疗的认识和普及。 晕厥指由于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其特征为发生迅速、持续时间短且能自行完全恢复。晕厥发作时,患者因肌张力降低,大都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分为心原性晕厥和非心原性晕厥,后者包括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主要类型是血管迷走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尽管较少引起晕厥,但在发生机制和处理方面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一并考虑。 晕厥是临床常见病症,严重影响个人、家庭和社会。及时、正确的诊断以及安全、有效的治疗对于晕厥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尽管在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晕厥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关治疗药物效果不理

想,且副作用较大,因此在国际各晕厥指南中基本均为b类推荐。晕厥的类推荐治疗方法主要为患者教育、生活方式改善。非心原性晕厥虽然不是死亡率升高的直接原因,但可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危害,包括跌倒导致受伤和引发患者恐惧。晕厥康复治疗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心原性晕厥的康复属于心脏康复的范畴,目前已十分成熟,广泛开展。非心原性晕厥的康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的治疗主要是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改善,在康复方面较为欠缺。 1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治疗现状、作用机制和国际观点 1.1 非心原性晕厥康复治疗现状 1.1.1 倾斜训练和有氧运动 对于非心原性晕厥的康复治疗,目前已有少数小规模研究报道。 1.1.2 瑜伽 瑜伽对自主神经功能和神经激素有调节作用。 1.2 晕厥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 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指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控制循环的心血管反射间

血管迷走性晕厥射频消融病例分享

血管迷走性晕厥射频消融病例分享 患者女性,16岁,因“反复晕厥2年,加重1个月冶入院。患者多在活动后或站立时发生,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近1个月由每半年1次增加至每月3~4次,自行苏醒。无抽搐。晕厥前无自觉症状。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无特殊阳性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脑电图、头颅MRI无异常。进行直立倾斜试验。 于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3μg/min、倾斜70。下出现心率由134次/分下降至74次/分,血压由117/67mmHg下降至100/37mmHg,并出现晕厥症状,诊断为心脏抑制型血管迷走性晕厥(CIVVS)。 患者曾经口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47.5mg,每日1次,仍反复发作晕厥。考虑患者年龄较小,女性,未婚,暂不安装永久起搏器(有频率骤降功能)。拟行迷走神经节消融。高频率刺激出现心脏迷走反应的区域被认为是迷走神经节所在的区域。高频刺激方案:20Hz(频率50ms),10~15mA,脉宽:5ms,连续刺激60次(3s)。迷走反应的表现:短暂的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RR间期延长大于50%),图1,2。

消融终点:左房壁中存在着一些富含迷走神经节丛的区域,主要包括左上肺静脉(LSPV)根部、左房及左心耳(LAA)交界区、左下肺静脉(LIPV)底部、右上肺静脉(RSPV)前部等区域。在这些区域行高频率刺激不再出现心脏迷走反应。该患者最后在左上肺静脉底部(LSGP)、左下肺静脉底部(LIGP)、右上肺静脉前部(RAGP)、右下肺静脉底部(RIGP)等部位消融后不再出现心脏迷走反应,确定神经节位点:LSGP、LIGP、RAGP、RIGP(图3)。术后患者规则服用美托洛尔47.5mg,每日1次,1个月后复查直立倾斜试验为阴性,患者未再出现晕厥。

中国晕厥网站-建设方案

中国晕厥网网站建设方案 ●项目定位分析 1.项目定位:晕厥网是一个运行于INTERNET中的反映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行业的互动 型学术交流门户网站。 2.用户群体: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医生等。 3.预期目的:为会员提供一个资料共享,病例样本分析研究的学术平台。这里有最前沿 的课题研究,国内外的参考资料。 ●网站栏目规划 根据递依时代行业地位及运营思路,网站栏目建议如下 1.顶部导航:首页、学术天地、资料中心、经典病例、专家团队、HUT资料、晕厥论 坛、关于我们 2.副导航栏:会员注册、会员登陆、我的资料、我的积分 3.底部导航:友情链接、常见问题、法律申明、网站地图 具体栏目设计及命名,需进一步沟通,共同约定 ●网站功能模块 最新研讨会模块 通知、报道及展示本网站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关的会议,图文并茂。 专家团队介绍页面 可以按照专家、课题研究、国际交流、著作推荐划分不同板块。 资料中心板块 可显示浏览本资料的顾客还浏览的资料 可显示浏览本资料的顾客还浏览的资料 您最近的浏览记录 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资料的大致介绍 可下载、可收藏 学术天地板块 学术探讨(关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学科理念概念等学术性问题的探讨和辩论,表现形式可为阐述类论文、辩论类文章等,例如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药物治疗的优缺点这一命题,即可作为阐术类论文去总结概括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优缺点,又可单就用药产生产生的结果进行探讨。)

经典病例页面 可显示浏览本资料的顾客还浏览的资料 您最近的浏览记录 根据浏览历史为您推荐 资料的大致介绍 可下载、可收藏 会员中心 我的资料 收货地址管理 资料管理 上传 下载 积分管理 我的收藏 收件箱/发件箱 给管理员发信息 个人资料和密码的修改 积分功能 针对登录、上传、下载、参与活动可获得不通额度的积分。 积分作用: 1) 积分用于会员下载相关资料。 2) 积分如果单纯的只是用来上传下载,对于一个门户类信息交互网站,显得有些单 调,可以考虑兑换HUT中的资料,或者公司的相关产品服务。 3) 管理员可以针对HUT资料中的资料设置一个积分价,如资料价格为30积分。 4) 一定积分可达到一定级别(由用户在前台申请,管理员在后台审核并确认)。 注册用户可使用邮箱取回密码 1)注册用户忘记密码可通过输入帐号ID,取回密码。(系统将给注册用户邮箱发 送一封邮件) 2)求助管理员系统将提供用户输入说明信息的地方并给出一段提示性的文字 资料的搜索功能 1)基本搜索可按类别搜索可针对用户输入内容给出热门的商品提示类似Google Suggest 2)高级搜索可按国内、国外;影音、文档;专题、研讨会;全文关键词等。 3)热门搜索关键词(可在后台设置) 1.系统后台 会员管理方面 1)会员注册方式管理可开启或关闭注册可设置是否需要审核注册审核方式 可开启与关闭,分系统自动发送邮件或人工审核二种(该方式主要是为了保证

晕厥患儿直立倾斜试验中的护理

晕厥患儿直立倾斜试验中的护理 陈培佩;沈国莲;冯亚男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14(000)022 【总页数】2页(P1885-1886) 【作者】陈培佩;沈国莲;冯亚男 【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晕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系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而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的体位[1],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儿童晕厥的最常见的病 因[2]。直立倾斜试验(HUT)是诊断和评价药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疗效优劣的 标准,分为基础HUT(BHUT)和药物HUT(SNHUT)[3]。现将我科对51例晕厥患儿HUT中的护理介绍如下,旨在为临床加强试验的安全性提供指导。 1.1 一般资料2012-07—2013-07行HUT患儿共51例,男18例,女33例;年龄7~14岁,平均10.8岁;晕厥发病次数1~10次;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测空腹血糖、血电解质、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等检查,均未明确晕厥原因。 1.2 方法BHUT:平卧10min,用固定带固定患儿,记录基础心率、血压、心 电图。倾斜床至70°,动态(每5min)记录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直 至出现阳性反应或持续至45min。实验阴性者加做药物实验。SNHUT:BHUT阴

性者,令患儿保持在同一倾斜角度站在倾斜床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4~ 6μg/kg(最大量不超过300μg)。按以上要求观察至阳性反应或含药后45min。 1.3 诊断标准 1.3.1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标准直立试验或HUT 10min,心率增 加≥30bpm或心率最大值≥120bpm,伴头晕、胸闷、心悸、视物模糊、面色改 变甚至晕厥等。 1.3.2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标准直立试验或HUT 3min,收缩压下降≥20mmHg 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心率无明显变化。 1.3.3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诊断标准(1)血管抑制型:血压下降,心率变 化不明显;(2)心脏抑制型:心率下降,血压变化不明显;(3)混合型:心率、血压均明显下降。1.4 结果51例患儿全部进行BHUT检查,阳性28例;23 例阴性患儿再进行SNHUT检查,14例阳性。42例阳性患儿中血管迷走性晕厥占69.1%,体位性心动过速占21.4%,直立性低血压占9.5%,51例患儿均顺利完 成HUT,无一例发生意外。 2.1 试验前护理(1)准备工作:试验前停用血管活性药至少5个半衰期;停用 影响自主神经药物至少3d,51例患儿有1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例使用自主神经药物,试验前均按要求停用,符合试验标准。准备氧气和心肺复苏急救药物;保持室内安静,光线暗淡。至少空腹3h;留置好静脉留置针、测空腹血糖。(2) 心理护理:对年长的患儿检查前向其讲明试验的目的、方法、过程;告知患儿为防止晕厥再发作,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此项检查非常重要,取得患儿的配合;告知患儿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出汗、恶心、耳鸣、站立不稳,出现此情况时要及时通知医生;尽可能地使用患儿容易理解的语言,语气要和蔼亲切。较小的患儿可让家长在场陪同,向家长讲明试验中可能诱发晕厥发作,为寻找确切的治疗方案,此试验具有特异性,发作不会有危险,有医生、护士以及抢救设备、药

专访 基础科研 与临床合作 科研

专访基础科研与临床合作科研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优异成绩与快速发展;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涌现出了众多学科带头人,他(她)们以丰富的临床经验、朴素严谨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管理理念,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她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尤其对不明原因晕厥、起搏器程控、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有着较深的造诣,为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恢复了生命健康,获得全国广大患者和心血管病学科领域好评。 她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全国卫生人才评价领域专家,武汉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电学会湖北省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曾先后荣获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杰出中青年贡献奖”、“全国优秀心电集体奖”、武汉医学会“先进个人创新奖与管理奖”。并作为访问学者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心脏病中心进修学习一年。根据临床经验及实验基础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及参编有关心电生理书籍十余本,其中人工智能诊断多标签心律失常的研究于2020年6月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以此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病学科事业的向前发展。 她牵头成立了武汉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并担任第一、二届主

任委员,多次主办了心电学术会议和国家级及省级心电图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多次在全国心血管及心电生理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多次下沉基层医院进行义诊并举办学术活动。 她在抗疫期间,执笔带领武汉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和科室团队在《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发表了“无创心电生理检查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建议”,以及在《实用心电学杂志》发表“心电图检查过程中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为广大心电领域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无创电生理”工作中抗疫的专家建议和防控指南。 她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篇章,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推进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此,本期我们对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武汉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任医师杨晓云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杨教授,您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尤其对不明原因晕厥、起搏器程控、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有着较深的造诣,在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富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据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神经介导性晕厥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有统计显示,在院外发生晕厥事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处理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中国心电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3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进展(全文) 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突然的暂时性意识丧失,彻底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可以诊断出许多晕厥原因,但对于某些原因不明的晕厥和无显著评估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测试。而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不明原因性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机制复杂多样,近年来相关研究较多,且诊断治疗仍不十分明确,所以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01、发病机制 1.1 贝-亚反射 Jarisch等发现,当左心室的机械感受器激活,触发反射进而导致晕厥。具体机制为当人体站立时,由于重力的关系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使得血压下降,压力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经,作用受体对心脏和血管从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而VSS患者由于回心血量的减少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导致心室过度过快的收缩,会兴奋心室后下壁的机械感受器,反馈调节使得交感神经活性减退,迷走神经活性增强,对心脏产生负性作用,使得血压下降,从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晕厥先兆症状,当血压、心率下降至极点则发生晕厥。这就是所谓的贝-亚反射,此机制也是最常用来解释VVS触发的机制模式。

1.2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 颈动脉窦作用为调节血压和心律。当人处于直立状态时,静脉回心血量的减少,导致血压的下降,压力感受器感受到此变化时,使心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动脉血压回升。当压力敏感性降低则导致VVS的发生。Iacoviello招募了97例患有无法解释的反复性晕厥受试者,让他们仰卧位休息10min接受直立倾斜实验,并在20min后用硝酸甘油,连续记录心率和收缩压,有21例患者在使用硝酸甘油前晕倒,37例患者接受直立倾斜实验时并未晕倒,在使用硝酸甘油后才出现晕倒。这37例患者发生晕厥前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值和压力反射有效性指数显著低于无晕厥患者在测试结束时观察到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值和压力反射有效性指数,而仅仅接受直立倾斜实验的患者在发生晕厥前的这两个值与其他组在相应倾斜期间观察到的值无明显差异。由此提示动脉压力反射功能障碍在硝酸盐诱导的血管迷走性反射晕厥患者中起作用。后Mitro于2015年研究了硝酸甘油刺激的抬头倾斜测试(HUTT)期间测量压力反射敏感性(BRS)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得出的结果可能由于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无法适当抵消因晕厥时心排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低血压而导致了VSS。再次提示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与VVS发生有密切关系。 1.3 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异常 2012年Kochiadakis招募了60例VSS患者,以及20例年龄匹配的对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