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

不断提高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

杜军保杨园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杜军保);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杨园园)

晕厥是儿童常见病。国外报道15%的青少年至少有1次晕厥经历”,晕厥患儿占所有急诊患儿的1%~3%。目前,我国儿童晕厥的发病率尚无报道,但在临床工作中青少年患者并不少见。晕厥反复发作对患儿的身体、生活和学习均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患儿及其家长心理负担沉重”。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儿童晕厥日益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尽管人们对晕厥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等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但儿童晕厥的临床诊治水平仍亟待提高。

一、晕厥的诊断方法

晕厥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脑血流灌注降低或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脑缺氧或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晕厥发作一般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可自行恢复,醒后不能回忆。

一般来讲,儿童晕厥可由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直立性低血压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病因引起,对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儿童和青少年晕厥的评估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能为确定病因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国外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能确定约45%的晕厥病因或潜在病因。

病史询问主要包括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发作的诱因、先兆症状、伴随症状、晕厥发作后的症状、有无家族史等。完整和详细的家族史有助于发现猝死的危险因素,详细的药物服用史亦可为药物引起的晕厥提供诊断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各种儿童晕厥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好发于青春期女孩,多于站立体位发生,晕厥发作前往往存在诱因,如持久站立、运动、精神紧张、闷热环境等。此外一些特殊情景,如晨起后、大小便、咳嗽等也易诱发境遇性晕厥,并且往往具有明显的晕厥先兆症状,如头晕、恶心、多汗等,意识丧失时间一般在数秒钟至数分钟之间。

神经源性晕厥的患儿在晕厥发作时常伴有肢体抽动或肌张力改变,意识丧失时间常>5 min,晕厥后常存在神经系统的异常体征如定向障碍。心源性晕厥儿童往往存在心脏病史,发病年龄偏小,运动可诱发晕厥发作,晕厥先兆症状不明显。代谢性因素导致的儿童晕厥往往存在明确的发病诱因,晕厥前往往有虚弱、饥饿、虚汗、头昏,最后出现意识丧失,发作与体位无关,发作过程缓慢。精神因素导致的晕厥患儿往往见于青春期女孩,具有明确的精神刺激诱因,每次晕厥发作的时间较长,且患儿在发作时往往是慢慢倒下,没有身体伤害,晕厥反复发作。大量前瞻性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病史对晕厥的诊断价值不容忽视。

此外,对于晕厥患儿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晕厥原因的体征包括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体征以及直立性低血压。心血管检查主要包括仔细听诊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心电图、Holter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脏杂音或严重呼吸困难往往提示器质性心

脏病或心源性晕厥。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Romberg's征、腱反射、脑功能和本体感觉、头颅CT、脑电图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晕厥原因。

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VVS患者的主要方法。有关HUT方法学的研究是国内外儿科医师的研究热点。HUT对VVS的诊断机制为直立倾斜时血液淤积于下肢,静脉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左心室充盈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心室近乎完全排空的高收缩状态(空排效应),兴奋心室后下壁机械感受器(无髓鞘C型神经纤维),经血管运动中枢整合后,“矛盾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反常性心动过缓、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血流量急剧减少而发生晕厥。

HUT一般分为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aseline head-up tilt test,BHUT)及药物激发直立倾斜试验。BHU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能够提供发病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鉴别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试验的环境要求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宜;试验前患者要求至少禁食3 h,停用血管活性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要具有同步监测心率和血压的设备,并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心肺复苏的设备。关于倾斜的角度,国内外一致推荐为60o~80o。关于试验的时间,国内外均推荐为45min。关于结果的判断,国内外一致认为当出现晕厥或血压下降和(或)心率下降伴接近晕厥者为阳性。血压下降标准为收缩压≤80mm 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50mmHg或平均压下降≥25%。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时,心电图可出现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一过性Ⅱ度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长达3s的心脏停搏。

根据患儿在试验中的阳性反应可分为3种类型:(1)心脏抑制型:以心率下降为特征,呈现心动过缓,收缩压下降。(2)血管抑制型:血压下降明显,伴心率增快或轻度减慢。(3)混合型: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下降。关于VVS各型之间所占比例,国内外各项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饮食、种族差异或观察者对于患者出现阳性反应时的监测频度有关。我们的研究发现以血管抑制型最常见,其次分别为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

关于BHUT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国内外研究颇多,并一致发现其特异度较高,而敏感度相对较低。BHUT 的特异度可达80%~100%,其敏感度国外报道为40%~50%,国内为60%左右。近年来国际上广泛采用药物激发的HUT以提高其敏感度。以往国内外一致认为异丙肾上腺素多阶段激发试验是诊断价值较好的药物激发的HUT,但因其需静脉穿刺,操作复杂,并且药物副作用较大,目前已不常用。自1994年,人们开始尝试应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HUT(head-up t ilt testing potentiated with sublingual nitroglycerin,S NHUT)来诊断成年人VVS,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研究发现,该方法与异丙肾上腺素多阶段激发试验相比,特异度和敏感度相似,且具有无需静脉穿刺、副作用小的优点。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对不明原因晕厥的儿童开展S NHUT 检查,发现该方法能将HUT的诊断敏感度提高至80%左右,无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二、儿童晕厥的诊断程序

美国、欧洲心脏病学会曾提出了对晕厥患者的诊断及处理建议,但其有效性及诊断价值并未得到验证,并且上述建议未涉及晕厥的诊断路径,仅为诊断处理晕厥的一个框架。Fleisher(2000)和Sarasin(2001)等人也提出了晕厥的诊断程序,但这些诊断建议仅适用于成人。小儿晕厥的疾病谱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对成人适用的晕厥诊断程序及方法对儿童未必适用,因此探索符合儿童特点的具有高度诊断价值的诊断程序非常必要。

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牵头、国内5家大型医疗单位组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组,深入探索了儿童晕厥的诊断程序。在参照Sarasin等人提出的成人晕厥的诊断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儿科的特点,提出了新的儿童晕厥的诊断程序。该程序指出,针对所有的晕厥患儿,首先进行常规的病史、体检、卧立位血压、心电图检查。通过这些初步评价,一部分患儿可以明确诊断为境遇性晕厥、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也有一部分患儿提示诊断为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疾病,还有一些患儿需进一步进行24h心电图监测、心脏电生理检查、超声心动图、脑电图、头颅或颈部CT、MRI等以明确病因。

通过上述诊断过程,仍有一部分患儿晕厥原因不能明确。对此类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HUT是最重要的检查方法。研究表明,大约80%的该类患儿可以通过HUT和药物激发的HUT确诊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对于晕厥发作频繁,同时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抑郁和焦虑)的患儿,即使其HUT为阳性,还应建议其进行精神咨询。经过以上系统评价后,如果晕厥原因仍不明确,就应该重新从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方面对患儿进行评价。该诊断程序经卫生经济学研究证明,可以快速有效地对晕厥患儿进行确诊,从而减少其就诊费用,缩短住院日,有利于患儿早期治疗和生存质量的改善,同时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这不仅对于提高儿童晕厥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国家制定符合卫生经济学且与国际接轨的儿童晕厥诊治指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儿童晕厥的治疗

儿童晕厥的治疗应以规范化、病因化、个体化为基本原则,以预防晕厥复发、降低死亡的危险性为主要目标。由于晕厥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病因的晕厥其发病机理、治疗方案及预后相差甚远,因此,治疗前必须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最常见的病因,其治疗目标为预防症状复发及相关性损害,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对VVS患儿的治疗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与增加水盐摄入。其中,健康教育主要从心理调适与行为调整两个方面入手,包括教育患儿及家长认识疾病的本质及相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告知患儿及家长避免晕厥的诱发因素,如持久站立、运动、精神紧张、闷热环境等;指导其识别晕厥先兆及先兆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如立即平卧等。

另外,饮食中增加盐和液体的摄入是治疗VVS的基础。补充足够的盐水和液体可以增加血容量,在晕厥先兆发生时发挥“抵抗重力”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晕厥的进一步发生。研究证明,该治疗方法对许多患儿有效。近年来,非药物性的物理疗法逐渐成为治疗VVS的一种优先选择。如直立训练,即靠墙站立数分钟,待适应后逐渐增加持续时间,坚持规律训练可使血管顺应性下降,减少站立时血液在下肢蓄积,有助于预防或减少晕厥反复发作;双腿交叉也可有效预防青少年晕厥发作;头部抬高倾斜睡眠(>10o)有助于改善症状;呼吸训练,通过调控呼吸频率、控制心率变化可防止VVS发作。

对于晕厥偶发或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VVS,可以不需治疗而仅予以随访观察。若晕厥发作频繁且症状严重,而健康教育和补充水盐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则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有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减少对心脏压力感受器的刺激,阻滞循环中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来发挥作用。氟氢可的松通过增加肾脏对钠盐的重吸收来发挥其扩充血容量的作用,从而治疗VVS患者;此外该药还可影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增加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减低副交感神经活性。2

006年,我们在Journal of Pediatrics,777~780页发表文章,提出。受体激动剂可能通过增加外周血管的收缩来发挥治疗作用。大量非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这三类药物对治疗儿童VVS有效,但目前缺乏大规模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此外,关于起搏器用于儿童VVS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欧洲心脏学会(2004)建议对VVS患儿尽量不使用起搏治疗。

总之,儿童晕厥并不少见,其病因复杂,诊断及鉴别诊断较为棘手。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躯体与心理都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反复发作的晕厥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快速有效地确诊儿童晕厥的病因,对于进一步治疗及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儿童晕厥的认识与研究,携手并进,为提高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略

学术动态

2007年儿童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学术研讨会概述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由《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共同主办的“儿童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5~9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本次参会人员除儿科呼吸学组成员和专家外,还有来自全国20个省份和直辖市的200余名代表,不少代表来自基层以及偏远地区。会议的目的是提高我国儿童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治水平,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

会议共有16个专题讲座和8个大会发言。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咳嗽的生理和病理、小儿慢性咳嗽的定义、我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治中存在的问题、百日咳与慢性咳嗽、哮喘与慢性咳嗽、鼻炎-鼻窦炎与慢性咳嗽、胃食管反流与慢性咳嗽、感染后慢性咳嗽、非典型微生物感染与慢性咳嗽、肺功能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应用、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肺结核与慢性咳嗽、国内外有关慢性咳嗽的诊断程序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治标准的探讨和黏液纤毛系统的功能与祛痰药物等。此外,大会还邀请了放射影像学和免疫学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大会发言的代表分别报告了当地儿童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谱,以及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等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并简略介绍了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 ysicians) 儿童慢性咳嗽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部分内容以及个人对慢性咳嗽诊断的看法。

除上述专题讲座和大会发言外,呼吸学组成员、专家以及会议代表针对儿童慢性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初稿)进行了热烈的讨沦。建议将儿童慢性咳嗽的指南简单化、实用化;应将儿童慢性咳嗽分为特异性咳嗽和非特异性咳嗽;指南重点应放在非特异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上。代表们也对鼻后滴流综合征是否应更名为上气道综合征进行了讨论。另外,绝大多数代表认为,有必要修改1987年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反复呼吸道感染虽然不为一独立疾病,但保留这一名称对我国基层儿科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既往的“诊断标准”应修改为“诊断条件”。修改重点在诊断依据和原因分析上。而是否将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再细分为反复支气管炎和反复肺炎尚需再作斟酌。

会议决定,由撰写人员结合本次会议的讨论意见,详细修改和完善儿童慢性咳嗽诊治指南和反复

呼吸道感染诊断条件,并再次广泛征求同道意见,争取2008年上半年在《中华儿科杂志》刊出。(赵顺英整理)

病例报告

痰栓堵塞致儿童肺不张伴纵隔及广泛皮下气肿一例

王文建

患儿男,5岁。因“发热咳嗽3d伴气急、呼吸困难2h”急诊入住儿童监护病房,否认有进食呛咳史,半年前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服用“泼尼松”治疗中。

入院体检:体温38.3℃,心率142次/min,呼吸36次/min(1 mmHg=0.133 kPa)。神志清,烦躁不安,呼吸促,口唇无紫绀,未见吸气三凹征,面、颈、胸、背、腹部均有皮下捻发感,咽红,气管稍右移,左肺呼吸音减低,右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末梢无青紫及畸形。

辅助检查:x线胸片:纵隔及广泛皮下气肿,左侧气胸可疑,左上肺实变;胸部CT:纵隔及皮下气肿,左肺气肿,左肺部分不张。

入院诊断:纵隔及皮下气肿,左肺气肿,左肺不张,肾病综合征,支气管异物?

诊治过程:给予面罩吸氧、镇静、心电监护,阿奇霉素抗感染及补液支持,胸外科会诊行颈部皮肤切开排气,患儿症状无明显改善,并出现高热,当天下午复查x线胸片示左下肺片状高密度影,其上外带见气胸线,纵隔及皮下广泛气肿;血常规:WBC 16.7x109/L,GRA 0.85,CRPl2mg/L;改用头孢曲松抗感染。2d后气急缓解,热退,皮下气肿减轻,转入内科病房;复查x线胸片:左肺不张伴纵隔疝,两侧胸部皮下气肿,入院第3天五官科会诊,行气管镜检查,见左主支气管小块白色膜状物,右主支气管少许黏稠脓块,未见异物;术后给予亚安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1周后左肺呼吸音仍明显减弱,行CT三维成像提示左上肺不张,左主支气管阻塞,异物可能。住院第11天局麻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左主支气管见块状、条带状脓栓堵塞,黏膜条状皱襞形成;经吸出痰栓并冲洗后管腔通畅;右主支气管及各叶段支气管正常。次日复查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多,继抗感染化痰治疗5d后出院,随访情况良好。

讨论: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多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可继发于气管支气管异物、吸气后用力屏气、剧烈咳嗽、哮喘发作及潜水病等,也见于机械通气和胸部钝器伤,近年来腔镜手术也成为诱因之一。患者因气道阻塞,肺内压增大而肺泡膨胀破裂,或器械损伤肺实质肺泡破裂,导致气体进入胸腔或肺间质内,由肺间质沿血管周围进入肺门,形成纵隔气肿及气胸;气体还可沿血管、喉头周围及颈深筋膜向上,破至颈部皮下,引起皮下气肿。

小儿气胸、纵隔气肿及皮下气肿最为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支气管异物。本例患儿人院后曾疑诊支气管异物,请五官科气管镜检查仅见左主支气管内白色膜状物,治疗1周后肺不张无缓解才行纤维支气管镜探查,结果证实为痰栓堵塞,经吸引冲洗后肺不张消失,结合患儿病程中发热伴血W BC、CRP升高,故考虑为炎症刺激剧咳及分泌物阻塞所致。一般皮下气肿大多发生在颈、面、胸部及肩部,本例患儿皮下气肿面积较大,虽经外科皮肤切开排气仍弥漫至下腹及腰背部,,且肺部出现实变,渐进性加重,较为少见,是否与其患“肾病综合征”服用“泼尼松”治疗有关尚不能

断定。

遗憾的是本例患儿未能及早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住院时间延长,从病情分析来既有对疾病的性质分析判断不足而过多考虑异物依赖气管镜检查的因素,也有顾忌患儿呼吸困难较重不能耐受检查的原因;提示对于不明原因的肺不张、气肿,尽管CT检查可以发现气道肌塞,但是不能对阻塞原因进行定性,应及早实施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减少患儿病痛及不必要经济负担。

临床经验交流

食管超声引导的经室壁介入关闭肌部室间隔缺损

马晓静黄国英曹期龄贾兵盛锋刘芳吴琳桂永浩宁寿葆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美国芝加哥儿童医院心脏科

大型肌部室间隔缺损(mVS D)的处理是心脏科的难题。外科手术会造成较大的心肌损伤,早期的手术死亡率可高达25%~30%。目前有报道通过心导管将封堵器从外周血管送至肌部缺损处进行封堵,从而免于开胸、切开心室所造成的危害。然而,这种技术操作难度较大,而且也有引起心律失常、腱索和瓣膜损伤等潜在危险;对于一些缺损位置较特殊者操作时间较长、成功率不高。大型mVS D患者常在婴幼儿时期就发生进行性心功能不全,需要先通过外科手术将肺动脉进行环束,以限制过多的血流通过缺损,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但是,肺动脉环束术后心功能得到改善一段时间后必须及时进行根治手术,否则长此以往会影响右室功能,造成不良预后。近年来,外科-介入镶嵌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我们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引导下,镶嵌治疗2例mVS D患儿,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取2006年10月和12月在我院心血管中心接受外科-介入镶嵌经胸微创封堵术的mVSD患儿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岁和4岁,体重分别为13.5 kg和15.0kg。2例患儿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TEE监测:采用Philips/SONOS7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5~7.5 MHz的多平面经食管探头。在探头表面涂以耦合剂,通过撑口器将探头经口腔插入食管。在手术开始前先充分显示mVSD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并监测整个封堵过程、评价即刻效果。封堵器释放后继续监测15min,以防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外科-介入镶嵌经心室mVS D封堵术:无需体外循环。患儿仰卧体位、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经心前区第4肋间作一长约2cm的小切口,悬吊心包,在右室游离壁近心尖处作一荷包缝合,在TEE的全程定位及监测引导下进行封堵术,然后结扎荷包缝线,缝合心包及胸壁切口,完成手术。

结果

1.术前TEE诊断:首先采用多个TEE常规切面观明确诊断,其中第1例为单纯大型mVS D行肺动脉环束术后,第2例为大型mVS D合并主动脉缩窄行主动脉弓成形术后。然后,对mVS D 的位置、形态、大小进行精确诊断。采用经胃心室短轴切面观显示mVS D的前后位置,采用经

食管中下段四腔心切面观显示mVS D的上下位置,2例患儿的mVS D定位均为前间隔肌部中下段缺损,其中,第1例为肌部中段缺损16mm伴心尖部多个孔隙样缺损,第2例缺损14 mm,缺损处被右室调节束遮挡且伴有左室假腱索。

2.术中TEE监测与实时效果评价:在进行封堵术前,首先实时定位穿刺点,即右室游离壁应正对缺损处。当外科医生用手指抵触右室游离壁时,超声屏幕上实时显示游离壁凹陷,根据凹陷点与缺损中心的连线判断是否与室间隔垂直,从而确定穿刺进针处。然后,测定穿刺点至mVS D 左室面的距离以及穿刺点通过缺损中心至左室游离壁的距离,由此确定导引钢丝进入心腔的长度范围。TEE实时监测导引钢丝依次通过右室腔、缺损的室间隔、进入左室腔;输送鞘管跟随导引钢丝进入左室腔后撤去导引钢丝;将连接有封堵器的输送导管置人鞘管;在左室腔内展开封堵器的左室伞,回拉至室间隔处,此时注意观察二尖瓣装置,叠加彩色多普勒观察通过二尖瓣的血流,确认封堵器不影响乳头肌和腱索;随后展开封堵器的右室伞,此时注意观察三尖瓣装置,同样评价封堵器是否影响三尖瓣功能;评价有无残余分流,监测封堵器释放(图1~6)。

第1例选择直径16mm的封堵器对肌部中段的大型缺损进行封堵;而对于伴随的多个孔隙样缺损因贴近心尖、缺乏足够的空间放置封堵器,且其分流量不大,故未加以处理。封堵后TEE彩色多普勒显像仅在心尖处探及少许针芒状的分流。第2例选择直径14 mm的封堵器进行封堵。缺损被右室调节束遮挡从而在右室面被分隔为2个出口,导引钢丝和输送导管若在靠近心尖的出口穿越将缺乏展刀:封堵器的空间,因而选择靠上的出口作为封堵的人路;合并存在的左室假腱索未对封堵过程造成障碍。封堵后由于右室调节束的影响,TEE显示封堵器稍微偏斜,与室间隔成<10o的角度,但彩色多普勒显像未探及明显的残余分流。2例封堵过程顺利,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二、三尖瓣形态活动良好,多普勒未探及明显异常血流讯号。

讨论

外科-介入镶嵌治疗是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已显示出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组也曾经报道过房间隔缺损的镶嵌治疗。镶嵌治疗不但可以避免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而且与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相比,具有路径短、耗时少的优点。常规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mVS D 往往需要左室切口,从而损伤左室功能,远期随访有室壁瘤形成、室性心律失常等,影响远期牛

存率。而经心房的补片修补、右室肌束切断修补等对于手术技术要求很高,且体外循环时间偏长。胡盛寿等对2例多发室间隔缺损于体外循环下经三尖瓣置人封堵器,患儿术后恢复顺利,未出现心室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我们未建立体外循环,经室壁置人封堵器,也避免了心室切开的不良后果。

在镶嵌治疗中,能够实时、清晰地引导操作过程的影像学技术是该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TEE

是将探头置于食管和胃中,从心脏后方和下方探查心脏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具有成像清晰、不干扰手术野、实时、较为安全等优点,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证实。T EE也有助于经皮导管封堵术的病例选择和实时监测,本研究组也曾经报道过TEE在经皮和经房封堵房间隔缺损中的监测价值。我们的经验证实了TEE对mVS D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明确诊断mVSD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及合并的心脏畸形;可以实时定位穿刺点和穿刺范围,监测导引钢丝和输送鞘管的放置,监测封堵器的展开和释放,评价对于房室瓣装置等毗邻结构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等。

Amin等首先在动物实验中证明了经心室封堵mVS D是可行的,随后Bacha等在mVS D患儿中的尝试亦显示了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近一项多中心的研究证实了经心室封堵是mVS D 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组的2例即刻治疗效果良好。由于mVS D镶嵌治疗是一项新技术,尽管Holzer等的研究数据表明其短期疗效令人满意,但是其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而大型m VSD封堵器的植入对于心室顺应性和同步性的影响亦有待于进一步的评价。

参考文献-略

病例报告

原发于肺部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

杨世隆宋华汤永民石淑文陈英虎潘斌华沈红强钱柏芹徐卫群

患儿女,13岁。因咳嗽3周、体表多发肿块2周于2006年11月人院。

患儿人院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表现为阵发性干咳,早晨咳嗽较频繁。无咯血、咳痰,无发热、气急。入院2周前患儿左颈部出现核桃大小肿块,局部无红肿、压痛。人院1周前发现右侧胸壁出现两处肿块,约核桃大小。入院5 d前当地医院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背段占位性病变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入院2 d前在当地医院行右侧胸壁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侧胸壁皮下有4 cm×4cm大小质软肿块,血供丰富,肿瘤内部右暗红色胶冻样液体,无明显包膜,底部侵及肌肉。术中肿块冰冻切片报告为“小细胞恶性肿瘤”。术后诊断“皮下肿瘤转移性癌”。当地医院出院诊断“左肺小细胞肺癌伴全身多处转移”。患儿人我院时咳嗽剧烈,气促明显,主诉左上肩部疼痛,精神差。

查体:两侧颈部、两侧锁骨上、右侧胸壁、左侧背部、左侧腹壁和右侧胴窝处共可触及13处皮下肿块,最大直径5cm×5cm,最小直径1.5 cm,质地中等,活动性差,有轻压痛。胸部左侧呼吸运动减弱,左肺下部叩诊呈浊音,听诊左肺呼吸音较右侧明显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哕音,肝肋下2cm,质地中等,轻压痛,脾肋下未触及。

入院时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正常,C反应蛋白20 mg/L。腹部B超报告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

我院胸部CT报告为:纵隔内及左肺肿块,左侧肺炎,左侧胸腔积液。骨髓穿刺检查报告为增生性骨髓象,未见异常细胞;骨髓免疫标记也未发现异常细胞。

入院时因患儿病情较重,咳嗽剧烈,不能平卧。在家长强烈要求下进行丁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足叶乙甙(COE方案)化疗,同时也积极给予抗感染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化疗第2天患儿呼吸道症状就明显减轻,皮下肿块明显缩小。

患儿入院1周后本院的病理报告(当地手术切除肿块)示:切片见肿瘤主要由成片核椭圆形细胞构成,细胞较正常淋巴细胞明显增大,核仁常见,胞浆略嗜酸,见大量异型核分裂象,并见较多散在组织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4(+),部分CD3(+),上皮细胞抗原(+),CD30(+),间变淋巴瘤激酶(ALK)(+),CD20(-),CD79a(-),CDla(-),髓过氧化物酶(-),CD68(-)。病理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入院12d复查胸部X线平片示纵隔已恢复正常,两肺纹理增多,胸水消失。此时体检患儿除左侧锁骨上仍能触及1.5cm直径大小肿块外,其余皮下肿块均完全消退。人院后1个月复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按修改的非霍奇金淋巴瘤BFM-90方案化疗(具体方案问Sun氏方案)。患儿目前一般情况良好,并在继续完成化疗中。

讨论:儿童肺癌的发病率很低,国内报道也较少。肺癌发生多在40岁以上。本例患儿有咳嗽、气急、胸痛,胸部CT示左肺下叶背段占位性病变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加之患儿有多个皮下肿块,很容易考虑到肺癌伴皮下转移。当地医院皮下肿块活检后诊断为“左肺小细胞肺癌伴全身多处转移”。患儿到我院住院后,我院病理科对当地医院的皮下肿块切片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查,最终诊断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

ALCL是一种独特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ALCL少见于年幼的儿童,发病高峰在青春期。多数A LCL表达一个或几个T细胞相关的抗原,包括CD2、CD3、CD4、CD7和CD45RO;CD5和CD8通常是阴性的;大多数ALCL表达胞浆细胞毒性细胞相关蛋白TIA-1、粒酶B和穿孔素;膜上C D30的表达加上高尔基体的方式是ALCL瘤细胞的特征;大多数ALCL上皮细胞抗原阳性,少数病例髓系相关抗原CDl5可以有弱的表达。ALCL不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85%以上的ALCL瘤细胞有ALK蛋白的表达,ALCL表达ALK蛋白是1个预后好的因素。有报道纵隔、内脏(肺、肝、脾)和皮肤受累是儿童ALCL预后不良的因素。

儿童ALCL的治疗多采用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的化疗方案进行化疗,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76±5)%。我科对ALCL患儿采用修改的非霍奇金淋巴瘤BFM-90方案,治疗ALCL患儿6例,5例化疗后均获完全缓解,但长期疗效不及文献报道,我院治疗的6例ALCL患儿中仅2例长期存活,4例患儿复发或死亡。本例患儿已用修改的非霍奇金淋巴瘤BFM-90方案化疗两疗程,已获完全缓解,并在继续化疗中。

参考文献

讲座

婴幼儿早期喂养回顾

丁宗一

一、母乳喂养是哺乳动物基本生物学现象

从生物进化和生态平衡角度看,母乳喂养是从哺乳动物起延续的基本生物学—生理现象。母乳是哺乳动物子代娩出后宫外生存第一个惟一适宜稚嫩消化道的营养源,母乳所提供的营养成分、免疫活性物质、肽类活性物质等都是子代适应宫外环境所必需的。没有母乳喂养的子代哺乳动物其结局只有死亡。从旧石器时代起的史前文物(阴山岩画),到后期文化艺术(大足石刻、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绘画),表明在早期人类历史中对母乳喂养的崇敬,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是吸食母乳长大的。

人类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和态度在历史上经历过若干不同的阶段。犹太人的法典规定:“新生儿必须哺乳24个月,不得提前断奶”。中世纪教会对不哺乳的母亲判有罪,把母乳喂养归于苛刻的道德标准中,宣称“拒绝哺乳的母亲在上帝的眼中是可憎的”。17世纪荷兰共和时期,母乳喂养成为公民责任,是对国家做贡献。18世纪法国卢梭倡导达到社会改革目标的标志为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到18世纪末,哺育母乳已经成为宗教般的狂热。1788年一些法国有钱的妇女成立“妈妈慈善机构”,被施善者的条件是“必须亲自哺乳”。这被称为“有钱女人控制贫穷女人的社会手段”。

德国在***统治时期规定母亲必须按照固定时间喂奶,并且接受泌乳量的检查,凸显了德意志民族的精准性。直至今天澳大利亚“澳洲哺乳母亲协会”受到政府强力支持,产妇如果放弃喂哺母乳,必须签订同意书。近代一些妇女运动认为,母乳喂养是母亲天职,妇女的职责就是生育、哺乳孩子。因此,反对奶粉,类似英国工业化早期的“破坏机器运动”。这些社会团体以及他们倡导的运动把“母乳喂养”变成一种“信仰”,使得不哺乳的母亲陷入“原罪”。例如他们宣扬:“凡是母亲肯定有奶”,“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也必须喂食母乳”等。母乳喂养的普遍和热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二、非母乳喂养是人类生存的生态学现象

人类在无法喂哺母乳时使用过其他动物乳替代喂养。非母乳喂养的初衷是人类为那些无法母乳喂养婴幼儿生存而探索出来的生态平衡举措。这也是古已有之的生态-文化现象。犹太教法典规定没有母乳可以使用动物奶,如羊奶和牛奶。英国人曾使用驴奶喂养,甚至让婴儿直接吸吮动物乳头。这种喂养,子代存活很少超过1岁。18~19世纪非母乳喂养婴儿死亡率高达80%~90%。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美学原因上流社会妇女不愿自己哺乳,而聘用奶妈代自己哺乳。对于因不同原因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也由奶妈喂养。18世纪仅有半数的英国妇女喂哺自己的孩子。为此,医生、教土、传道者、卫道士大力抨击奶妈风潮,认为奶妈是危险的代用品,无法取代生母。

20世纪40~70年代母乳喂养大落潮在美国首先出现,其主导原因是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恰逢婴幼儿奶粉研究与生产蓬勃发展,加之厂商在巨额利润驱动下的刻意炒作,使喂食奶粉的人口激增。在学术界,有些国家妇产科的护理常规根本就不给母亲选择喂食母乳的机会。20世纪风靡世界的美国文化也极端排斥哺育母乳。1996年以前公开哺乳在有些国家是违法的,会遭到** *以猥亵暴露罪拘捕并判刑。有些国家至今没有带薪产假和育婴假以及哺乳支持系统。这些争论的政治化和利益驱动使得原本是自然-生物学过程和儿科学术问题陷入政治施压和行政纠缠的怪圈。凸显了美国商业文化的怪涎。我们在思考有关推进母乳喂养的科学活动中,应当充分了解、熟悉这段历史。根据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和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深入开展推进母乳喂养,促进儿童健康的活动。

三、配方粉是儿科医学控制营养不良的一种医学手段

保障婴幼儿喂食母乳一直是儿科界梦寐以求的目标。儿科临床面临的低体重儿、早产儿、危重新生儿、体弱儿等特殊婴幼儿无法实施母乳喂养;部分母亲没有母乳或母乳不足以支持喂养婴幼儿健康成长,使得营养不良和营养索缺乏疾病以及随之而来的感染性疾病成为婴幼儿主要死因。配方粉的研究和生产源于儿科控制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性疾病。

从19世纪开始,儿科界就注重人乳与牛乳成分研究,1891年德国儿科医师Simon对于配方粉的研究探索便是比照当时母乳分析的结果而制定的,这种目标一直延续到今天。配方粉添加维生素和营养素是随着营养学知识、分析化学技术和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及时跟进的。从添加维生素B、β-胡萝卜素到添加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牛奶改造的五大方向的总目标则是控制流行的营养不良或营养素缺乏,以期促进健康。历史上配方粉的推广与执业医师的大力推广有关,因为这些都是医疗行为和治疗手段。面对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性疾病,儿科医师医疗干预手段中营养是一个重要的措施。通过食物纠正营养失衡较之药物更重要。在人群预防中,营养素强化食品是重要的预防手段。在特殊婴幼儿人群医疗干预中,配方粉则是抢救手段。

四、国际组织对配方粉标准制定和生产有严格规定

20世纪中期国际组织高度重视婴幼儿配方粉的标准制定、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市场准人、标签规范、不良产品召回等问题。196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mm committe,CAC)中专门设置婴幼儿配方粉委员会。特殊营养与膳食法典委员会于2004年11月决定进一步听取婴儿营养界国际专家组的意见,邀请儿科营养界的高级专家组成了国际专家组(intemational expert group,IEG)来探讨这一问题。

加入lEG的条件包括:具有儿科执业医师资格,具备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科营养研究的专门知识,并在解决儿科营养问题方面为国际性科学学会或咨询组织做出过贡献。特殊营养与膳食法典委员会(CCNFS DU)把标准分成A、B两部分,A部分对健康婴儿配方粉进行了定义(旨在满足婴儿的正常需要量),B部分对疾病婴儿特殊医用食品(FSMP)的需要量进行了定义(旨在制定婴儿在患病情况下的特殊膳食要求)。

1.1EG对制定健康婴幼儿配方粉标准的结论性建议:国际组织之所以重视和严格规范婴儿配方粉的标准,是由于国际学术界把婴幼儿配方粉看成婴幼儿的“粮食”,而不是一般的“食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母乳是婴幼儿最佳食物”是指营养状况良好的健康妇女所分泌的乳汁成分,此种母乳才可以作为婴儿配方粉成分的指导模型。评价婴儿配方粉成分优劣与否,取决于配方粉喂养儿在生理(如生长模式)、生化(如血浆指标)和功能学方面(如免疫应答)的指标与健康的纯母乳喂养儿相关指标比较的数据。制定配方粉的标准应以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纵向速率和营养需求为准。在制定标准时还对婴儿配方粉营养素最低和最高限量进行建议。最低和最高限量的制定还应尽可能考虑其他因素,如生物利用率以及加工和保存过程叫,营养素的丢失。

最低和最高限量是指生产厂商所生产出的婴儿配方粉成品中总的营养素含量。随着今后科学的发展,必须对婴儿配方粉的成分标准不断进行重新评估和修订,应当定期对婴儿食品成分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必须由独立的儿科营养学组织对支持婴儿配方粉成分改变超出现有标准的科学证据进行监督和评价,然后才能让这样的产品进入市场。母乳中小分子量的物质近年来已陆续添加到配方粉中,但母乳中最具抗感染能力的蛋白质添加是长期扼制配方粉趋近母乳的瓶颈。配方粉研究面临的挑战是研制出和母乳一样具有抗感染能力的配方。

2.IEG对特殊婴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危重新生儿)配方奶标准的制定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范:20世纪60年代以前,普遍认为母乳是所有婴儿的理想食物来源,使用特殊婴儿生母母乳或足月婴儿母亲捐赠的库存人乳喂哺特殊婴儿是当时流行普遍方式。后来的研究表明,特殊儿母乳和足月婴儿母乳都不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蛋白质、钠、钙、磷及其他一些基本营养物质来满足特殊婴儿类似于在子宫中的快速生长和正常发育的需要。而且,特殊婴儿不能调节其摄人最以补偿其营养的缺乏。IEG对于特殊婴儿母乳喂养的认识是,在对特殊婴儿母乳进行强化,以满足婴儿营养需求量的前提下,特殊婴儿母乳才是特殊婴儿最佳的营养来源。添加强化剂的母乳喂养是特殊婴儿的正确方法,这种喂养方法没有副作用。

由于早产儿、低体重儿胃肠道和肾脏系统发育的限制,应当使用特殊配方奶作为其获取营养的惟一来源。在评价早产儿配方奶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时,不把母乳作为首要的参照模型。IEG对早产儿配方奶中各组分规定了其含量范围,而不是一个特定的含量。在这些范围之内,能够满足需求而不会产生副作用。临床研究结果已经证明:用早产儿配方奶中的最低建议量喂养的早产儿、低出牛体重婴儿,其营养状况好于以足月婴儿配方奶中的最低建议量喂养的同类婴儿。

IEG建议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纵向生长曲线来指示其最佳生长发育速度,据此来对各种可能导致疾病的生长发育不良情况进行临床判定。在使用纵向生长速率时,判读结果只需对50%的婴儿有效即可,该应用不应被理解为:所有用特殊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都应达到该生长速度。lEG还建议使用预测营养成分需求的因子方法来估计营养需求,这些预测值可能包括对宫内增长率和增长百分率的估计。

目前,出院的特殊婴儿通常找不到适宜的特殊配方粉,而且住院使用的特殊配方粉在这个时候可能已经不适用。如果继续使用住院的特殊配方奶喂养,可能会造成维生素A的过量吸收。出院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可能用市场上营养含量介于早产儿配方奶和足月婴儿配方奶之间的配方奶喂养,这些奶粉常被称为“过渡”、“较大婴儿”和“出院后”配方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配方粉的使用显著增加。

但是,由于住院治疗和院外保健服务的衔接中断,以及特殊配方粉的供应、指导脱节,许多出院后喂养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不可能得到特别的营养学方面指导,许多在院内治疗效果满意的婴儿,在出院后生长不良,丧失了住院治疗的所取得的效果。加强出院后特殊婴儿喂养是儿科医师和儿童保健医师共同面临的一个任务。

五、儿科医师有责任参与配方粉标准制定和管理

配方粉的发展历史表明,作为控制营养不良的医学手段,由儿科医师研究的非母乳(主要是牛乳、也有羊乳)改造、发展到配方粉的研制,一直在学术领域范围内的不断延伸,构成了儿科营养学的重要内容,是儿科医师医学干预的一个基本手段。国际组织规范了婴幼儿配方粉标准制定、市场准人、标签管理、不良产品召回等准则,旨在保障婴幼儿使用时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育。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早产儿、低体重儿增加,年轻一代喂哺认同也发生了变化,加强母乳喂养的工作需要从孕前营养准备开始。同时要正视其他喂哺方式和配方粉需求的现实。当前需要脚踏实地做的工作是:积极推进婴幼儿配方粉标准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包括队伍、沦证方法、数据积累),严格控制配方粉生产企业的质量标准(包括原料、加工、标签),严肃市场的准人和管理(包括召回制度),加强对使用者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教育。

儿科营养学是近几十年来儿科学界迅速崛起的一个新的学术方向,它包含健康儿童与疾病儿童营养支持和儿童食品管理。婴幼儿不同的喂哺方式是视病情而定的医学手段,就像肠道内、外营养一样。儿科医师必须熟悉配方粉的国际标准、使用方法和管理法规,详尽地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介绍和指导,这也是患者知情权的一部分。自20世纪80 年代起,我国儿科学界在儿科营养学领域内长期游离其外,造成儿科学界与此相去甚远。近年来,我国儿科学界此方面的进展很快,在召开第三届亚洲儿科营养大会之际,在母乳喂养与非乳喂养领域加强知识、法规及适用技术的学习和普及,有利于我国儿科营养学术健康发展,有利于广大婴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学术动态

婴幼儿早期营养促进研讨峰会介绍

丁宗一

婴幼儿早期营养促进研讨峰会于2007年7月31日在北京召开,山亚洲儿科营养联盟组织发起,是2007年10月22—25 11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亚洲儿科营养大会”预备会议。峰会由亚洲儿科营养大会副主席林以勤主持,亚洲儿科营养大会秘书长杜丽蓉介绍丁峰会的背景、筹备过程。

婴幼儿早期营养不仅决定了婴幼儿生存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潜能发挥和能力获得影响极大;并且与老年期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婴幼儿早期营养的一个关键是母乳喂养。峰会对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促进母乳喂养的法规和文件进行厂系统、全面的介绍。峰会印发了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法则,安全制备、贮存和操作,婴儿配方粉国际标准全部中文译文。从国际组织有关母乳喂养的文件可以看出,全面推进母乳喂养是儿科医师和妇产科医师的医学行为。这个医学行为具有内在的学术构成,是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孤立地宣传。

丁宗一教授题目为“母乳喂养与它乳喂养”报告,从生物进化和生态平衡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人类母乳喂养历史,同时回顾了不问经济-社会形态、文化-宗教背景和社会运动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和观点。作为儿科医师,母乳喂养是预防、控制疾病的基本医疗手段。自从20世纪20、30年代,商业性鼓吹性感、骨感、体型、减肥的思潮误导使得青年女性拒绝母乳喂养。尽管母乳喂养始终在提倡,效果却并不显著。现在需要各个相关部门踏踏实实地从劳动制度、物质保障方面加强改善,促进母乳喂养。

丁宗一教授在介绍它乳喂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时强调指出,从犹太教法典中明文利用它乳喂养到巴氏消毒,是人类解决无法母乳喂养儿生存的医学进步。1839年配方粉出现是儿科医师与营养不良疾病斗争中的学术创造,是医学服务的基本手段。对于低体重儿和早产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特殊配方粉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健康促进和临床治疗抢救中,儿科医师应当了解、熟悉配方粉的国际标准制定、选择、配制和使用。儿科医师也应当对家长和看护人进行配方粉知识讲解和使用指导,保障心儿家长和监护人的知情权。

丁宗一教授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um Committee,CAC)组织、构成、功能和活动。国际组织对婴幼儿配方粉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工作程序。对普通婴儿配方粉和特殊婴儿配方粉的标准、使用方法都有明确的严格要求。峰会译发了“婴幼儿配方粉成分

的全球标准”的授权中文版。我国儿科界过去对此接触很少,误区甚多。传统习惯认为儿童营养和配方粉使用仅仅是儿童保健领域的问题,而且是与母乳喂养相饽的商业行为。应当认识到,国际组织制订的配方粉国际标准,足在儿科基础研究,主要是在生长发育纵向研究和疾病治疗预防的基础上,为保障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和预防治疗疾病而制订的。不是为将就企业能力或水平而设立的。但是,企业必须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生产和质量控制,也必须遵守销售法则。

婴幼儿配方粉不是一般的“食品”,而是“粮食”。普通婴儿配方粉和特殊婴儿配方粉的标准制订有密切的科学关系,不可能设想由非儿科医师制订标准。在标准制订的管理上,我国与国际惯例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市场准人、质量管理、产品召回等管理上存在政出多门、口径不一、监管不力的现象,不益于我国婴幼儿发育水平和生存质量。目前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奶粉厂商将配方粉的单项营养成分与某些生理功能(特别是脑功能或感官功能挂钩),这种挂钩目前来看尚欠缺科学证据;不仅对家长和监护人造成误导,对生产厂商自身也是误导。儿科医师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改善这种现象。儿科医师也有责任教育、指导生产厂商使他们了解国际法规,了解真正的学术方向和正确的科学知识。儿童营养促进、健康维持和生长发育保护越来越置于儿童食品工业和市场的强大影响之下,这是今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儿科医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国际儿科学界相比,摆在我国儿科医师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任重而道远。

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冯琪教授介绍了我国低体重儿和早产儿抢救治疗以及肠道内外营养支持现状,介绍了国外这方面的新进展。强调指出在ICU和NICU的抢救中保证营养支持是提高存活率的重要基础。冯琪教授的报告再次提示特殊婴儿配方粉在早产儿、低体重儿抢救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在相关产品进口和国内生产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工作需要解决。

中国广告协会李方午主任所做的“我国婴幼儿食品广告管理”的报告受到与会者极大的欢迎与关注。报告讲解了我国儿童食品广告管理的历史发展、目前形势、存在问题以及与国际管理的差距。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厂家在产品的宣传上有无限夸大产品作用的现象,甚至冒用专家名义进行欺诈性宣传。对于此类的广告宣传,儿科医生首先应加以鉴别,并通过临床实践帮助家长提高鉴别能力。

婴幼儿食品广告管理部门参与儿科学术会议的情况并不多见。儿科学界关注婴幼儿广告管理,儿科医师参与儿童食品管理是一个国际趋势,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与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息息相关,但不能代替儿科学。我国儿科界早在2004年就开始关注儿童食品管理中的问题,宣传国际法规。

本次峰会再次提交了相关报告,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参加峰会的有林佳楣、殷大奎、严仁英、胡亚美、张金哲、陈春明、吴希如、李方午、朱宗涵、林以勤、李紫阳、任静、冯琪、杜丽蓉、丁宗一等15位来自医学、消协、广告管理行业的代表。聚集如此高级别的儿科、妇产科专家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讨论婴幼儿早期营养和儿童食品广告管理是一次难得的交流、讨论机会,希望以此引起学术界和各相关管理部门对婴幼儿早期营养的关注,为促进我国儿科营养学和儿童健康作出更大的努力。

直立倾斜试验中国专家共识

直立倾斜试验中国专家共识 原创2016-08-30许菁 为规范我国直立倾斜试验方法、诊断标准、适应证及禁忌证,提高相关类型晕厥得诊断水平,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学会心电学技术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循环杂志》社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制定了直立倾斜试验标准操作流程中国专家推荐意见. 1 空腹4h,建立静脉通路,保持检查室环境安静,光线柔与,温度适宜(20~25℃).在倾斜开始前应至少平卧10 min。倾斜角度70°。 2 基础直立倾斜持续时间随阳性反应随时停止,如果未出现阳性反应,应持续到最长时间45 min。 3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固定剂量300~400 μg(国产硝酸甘油0、5 mg,3/4片),最长持续时间20min。 4 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时,从1 μg/min开始,每5min增加1 μg/min,至3 μg/min,使平均心率超过基线水平得20%~25%,最快心率不得超过150次/min,最长持续时间20 min。

1型,混合型。晕厥时心率减慢但心室率不低于40次/min或低于40次/mi n得时间短于10s伴有或不伴有时间短于3s得心脏停搏,心率减慢之前出现血压下降。 2A型,心脏抑制型但无心脏停搏.心率减慢,心室率低于40次/min,时间超过10s,但无超过3s得心脏停搏,心率减慢之前出现血压下降。 2B型,伴有心脏停搏得心脏抑制型。心脏停搏超过3s,血压下降在心率减慢之前出现或与之同时出现。3型,血管抑制型。收缩压在60~80 mmHg以下或收缩压或平均血压降低20~30mmHg以上,晕厥高峰时心率减慢不超过10%。3型,血管抑制型。收缩压在60~80 mmHg以下或收缩压或平均血压降低20~30 mmHg以上,晕厥高峰时心率减慢不超过10%。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阳性反应:在直立倾斜试验得10min内心率较平卧位增加≥30次/min,同时收缩压下降<20 mHg(即排除直立性低血压)。 1 评估不明原因得反复发作得晕厥。 2 在高风险情况下发生得不明原因得单次晕厥事件(如晕厥发生可能导致创伤或从事高风险职业);或无器质性心脏病反复发生晕厥;或虽然存在器质性心脏病,但心原性晕厥得可能已经被排除. 3 明确患者发生神经介导性晕厥得易感程度。

2015年厥证(晕厥)诊疗方案

厥证(晕厥)诊疗方案 一、概念:厥症是泛指突然性的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不久即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症。现代医学晕厥(syncope)是指一过性广泛大脑突然灌注不足或缺氧而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突然发作,因肌力消失而倒地,但意识丧失时间短、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根据意识丧失的时间和深度,可分为:(1)晕厥样感觉:短暂的意识模糊状态,可伴眩晕、恶心、面色苍白与站立不稳,或称晕厥前兆(presyncope)。(2)真性晕厥:常由晕厥样感觉发展而来,意识丧失数秒到数分钟。(3)惊厥样晕厥:意识丧失时间稍长,且伴短暂而轻度肢体、躯干、面部肌肉阵挛或抽动,但无全身痉挛性惊厥,可有尿失禁。 二、病因引起晕厥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绝大多数属于血管反射性晕厥。 1、心源性晕厥 (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阻塞房室瓣口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人工心脏瓣膜功能异常等。 (5)急性心脏填塞:心脏外伤、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特发性心包炎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直立性性低血压性晕厥:疾病性(脊髓痨等)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 (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脑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等)、癫痫、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2)精神源性晕厥:重度抑郁症、癔症、恐惧症等。 5、药源性晕厥 (1)心血管药物:血管扩张剂、抗高血压药、利尿剂、硝酸盐、抗心律失常药等。 (2)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3)其他药物:长春新碱、乙醇、胰岛素、可卡因等。 三、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短暂(历时数秒至数分)意识丧失状态,多无手足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无特殊不适或仅有短暂而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其特点与病因密切相关: 1、诱因:心室流出道梗阻性晕厥多由用力所诱发;低血糖性晕厥常在空腹时发作;血

儿童眩晕症

儿童眩晕症相对少见,且大多为外周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很少。因此,儿童眩晕症的病因相对简单,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尼尔综合征:该病表现为眩晕发作,常伴耳鸣、耳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来说,美尼尔综合征多见于中老年人,儿童发病较少,即使发病亦多为年长儿, 7岁以下不考虑该病。由美尼尔综合征引起的眩晕持续时间不等,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眩晕发作后可自行逐渐减轻以至消失。间歇期患儿一切正常,但可在数月后至一年左右复发。由于病因不清,治疗以对症为主,可给予抗组胺药及补充B族维生素,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前庭神经元炎:该病在眩晕发作前常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扁桃体炎、鼻窦炎等),而后突然眩晕发作,剧烈时可跌倒,伴恶心、呕吐,但无耳鸣及听力减退。检查可见自发性眼球震颤,双侧前庭功能异常,病期约6周左右,逐渐痊愈。该病可见于学龄期儿童,根据感染史和眩晕,但无耳鸣、耳聋症状,可明确诊断。治疗重点是抗感染,卧床休息,可给予激素及抗组胺药治疗,治愈后很少复发。 前庭导水管扩大:为儿童眩晕发作的特有性疾病,可自学龄前期就有眩晕发作,伴听力骤降,多波及双耳但听力下降程度不对称。该病发病率很低,系一种先天内耳畸形疾病,其母亲在妊娠期常有感冒等病史,病毒感染致前庭导水管发育异常,呈现导水管扩大畸形而 易造成内耳淋巴循环障碍,引起内耳环境改变。特别是在头部震动时,脑脊液压力的变化经扩大的前庭导水管传到耳蜗,从而引起内耳淋巴循环失衡而致听力骤降及眩晕发作。诊断该病除依靠症状特点外,确诊尚需依靠颞骨CT。针对性治疗为抗组胺药,加用少量血管扩张剂,解除微动脉痉挛,改善内耳微循环及消除内耳淋巴积水。 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为儿童期最多见的一类眩晕疾病,特点是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其听力下降以单耳为主或双耳不对称下降。与美尼尔综合征所不同的是,其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但频繁,每周可达数次。该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为内耳微循环障碍及微动脉痉挛所致。故治疗除给予抗组胺药外,尚可采用健脾利湿、益肝补气中药,并用少量血管扩张剂(如654- 2),以改善病情,防止反复发作。 药物中毒:常见的是致第8对脑神经(位听神经)损害的药物,如链霉素及水杨酸制剂和奎宁中毒。患儿有明确用上述药物史,多在用药数周后逐渐出现眩晕,经一周达高峰,同时伴耳鸣、听力下降、平衡失调、步态蹒跚等,通常无眼球震颤,前庭功能检查异常。眩晕可持续数周,少数达数月方逐渐消退。预防药物中毒所致眩晕,关键是慎用上述药物。一旦发生药物性眩晕,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直立调节障碍可导致眩晕:所谓直立调节障碍是指人体在站立情况下,血液贮留在下半身,回心血量和心脏排血量及大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综合征。近些年,国内学者对4559例中小学生直立障碍发病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5%,已引起相关人士注意。研究表明,儿童直立调节障碍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多见于学龄儿童,女孩多于男孩。②主要症状为早晨起床时感觉头晕,面色苍白,伴恶心、想吐。③站立稍久(如在校晨间升旗仪式或洗热水澡时)就感觉头晕,必须马上坐下。蹲位起立瞬间眼前发黑,感觉眩晕,伴胸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晕厥的概念 二、晕厥的分类 三、晕厥的预后及危险分层 晕厥的死亡率与危险分层 晕厥的复发率四、晕厥的诊断 晕厥的诊断流程 晕厥的初步评估 晕厥的进一步评估1、心电图检测2、心电生理检查3、ATP试验4、超声心动图检查5、倾斜试验6、颈动脉窦按摩7、运动试验8、神经系统和精神学评估五、晕厥的治疗(一)一般原则(二)神经介导性晕厥(三)体位性低血压(四)心律失常性晕厥(五)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肺疾病(六)窃血综合症六、晕厥患者的特殊问题(一)住院标准(二)老年晕厥(三)儿童晕厥(四)晕厥与驾驶(五)名次解释 前言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由于我国未曾出台过晕厥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临床上晕厥的诊断与治疗缺乏相应的依据。临床医生在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晕厥的评估策略在我国医生和医院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对晕厥的评估进

行规范。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参照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的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年美国AHA/ACCF晕厥评估的声明、ACC/AHA/NASPE 2002年发布的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械应用指南和2003年ACC/AHA/ESC 颁布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处理指南等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以及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晕厥的重要临床试验结果,根据我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起草了我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提交国内同行讨论,希望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医生确立晕厥诊断,为权衡治疗方法的得益和风险提供相关证据,制定恰当的临床处理决策。本共识将集中解决下列问题:1) 各种原因晕厥的诊断标准2) 晕厥的诊断流程3) 晕厥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分层4) 预防晕厥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一.晕厥的概念 晕厥是一种症状,为短暂的、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常常导致晕倒。晕厥的发生机制是短暂脑缺血,发生较快,随即自动完全恢复。有些晕厥有先兆症状,但更多的是意识丧失突然发生,无先兆症状。通常随着晕厥的恢复,行为和定向力也立即恢复。有时可出现逆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患者。有时晕厥恢复后可有明显乏力。典型的晕厥发作是短暂的,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意识完全丧失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秒。个别晕厥发作时间较长可达数分钟,应与其他原因造成的意识丧失相鉴别。 二.分类

不断提高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

不断提高儿童晕厥的诊治水平 杜军保杨园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杜军保);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杨园园) 晕厥是儿童常见病。国外报道15%的青少年至少有1次晕厥经历”,晕厥患儿占所有急诊患儿的1%~3%。目前,我国儿童晕厥的发病率尚无报道,但在临床工作中青少年患者并不少见。晕厥反复发作对患儿的身体、生活和学习均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患儿及其家长心理负担沉重”。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对儿童晕厥日益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尽管人们对晕厥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等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但儿童晕厥的临床诊治水平仍亟待提高。 一、晕厥的诊断方法 晕厥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脑血流灌注降低或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脑缺氧或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同时伴有肌张力降低或消失。晕厥发作一般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可自行恢复,醒后不能回忆。 一般来讲,儿童晕厥可由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直立性低血压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病因引起,对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儿童和青少年晕厥的评估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能为确定病因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国外多项研究表明,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能确定约45%的晕厥病因或潜在病因。 病史询问主要包括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发作的诱因、先兆症状、伴随症状、晕厥发作后的症状、有无家族史等。完整和详细的家族史有助于发现猝死的危险因素,详细的药物服用史亦可为药物引起的晕厥提供诊断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各种儿童晕厥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好发于青春期女孩,多于站立体位发生,晕厥发作前往往存在诱因,如持久站立、运动、精神紧张、闷热环境等。此外一些特殊情景,如晨起后、大小便、咳嗽等也易诱发境遇性晕厥,并且往往具有明显的晕厥先兆症状,如头晕、恶心、多汗等,意识丧失时间一般在数秒钟至数分钟之间。 神经源性晕厥的患儿在晕厥发作时常伴有肢体抽动或肌张力改变,意识丧失时间常>5 min,晕厥后常存在神经系统的异常体征如定向障碍。心源性晕厥儿童往往存在心脏病史,发病年龄偏小,运动可诱发晕厥发作,晕厥先兆症状不明显。代谢性因素导致的儿童晕厥往往存在明确的发病诱因,晕厥前往往有虚弱、饥饿、虚汗、头昏,最后出现意识丧失,发作与体位无关,发作过程缓慢。精神因素导致的晕厥患儿往往见于青春期女孩,具有明确的精神刺激诱因,每次晕厥发作的时间较长,且患儿在发作时往往是慢慢倒下,没有身体伤害,晕厥反复发作。大量前瞻性和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病史对晕厥的诊断价值不容忽视。 此外,对于晕厥患儿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晕厥原因的体征包括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体征以及直立性低血压。心血管检查主要包括仔细听诊心率、心律、心音、心脏杂音、心电图、Holter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脏杂音或严重呼吸困难往往提示器质性心

【专家在线】儿童晕厥的诊治流程

【专家在线】儿童晕厥的诊治流程 导读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其定义是因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而出现的短暂性、自限性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体位的现象。有15%的青少年至少发生过1次晕厥,晕厥的反复发生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从晕厥的定义来看,晕厥的发生与脑供血减少相关,因此可引起心脏有效射血减少,全身血流分布异常导致颅内血流减少的疾病是常见的晕厥病因。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于2009年提出了《儿童晕厥诊断指南》,提供了儿童晕厥病因的临床分类: (1)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直立性低血压(OH),境遇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CSH) ; (2)心源性晕厥:窦房结功能障碍,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遗传性疾病(先天性长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 ,药物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疾病,肺栓塞,肺动脉高压; (3)脑血管疾病所致晕厥:窃血综合征; (4)不明原因晕厥。上述病因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最常见,约占73%,其中又以VVS 最为多见,其次为POTS; 心源性晕厥约占儿

童晕厥病因2.9%,但包含猝死风险较高的疾病,需要首先排查;脑血管疾病在儿童较为少见。 面对众多复杂的病因,如何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及恰当的辅助检查对晕厥患儿做出恰当的诊断呢? 1.病史详细询问目击者的所见,尤其是近期发生的晕厥经过。询问要素包括晕厥前进行的活动、晕厥的直接诱因、晕厥先兆、晕厥发作当时情况、缓解方式、晕厥发作后情况,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发作时的体位等,这些都可以为诊断或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晕厥家族史往往可以为遗传性疾病提供线索。晕厥病史询问要点及不同病因临床特点总结了病史对于病因的一些提示,见表1. 2.体检体检重点是心脏及神经系统,以排除相关疾病。 3.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心电图、24 小时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脑电图、颅脑影像学、直立试验(standing test)、直立倾斜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小儿为什么会晕厥 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而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常见于年长儿。小儿发作前先感到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尔后眩晕、肢体发软,突然意识丧失。晕厥的常见类型是: 1. 反射性晕厥。 最为常见,约占各型晕厥的90%。又可分为单纯性晕厥的体位性低血压。单纯性晕厥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紧张、恐惧、闷热、站立时间过长;或是因各种穿刺、注射、拔牙等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则发生在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或站立时间过长时。某些药物如冬眠灵、左旋多巴等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2. 心源性晕厥。如严重的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 脑性晕厥。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无脉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4. 延髓性晕厥。脑干的血管病变、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高位脊髓灰白质炎等;某些药物如安定剂、镇静剂对血管运动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 ―19 岁之间。 晕厥病因复杂,可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VVS 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Bezold―Jarish 反射有关。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主要依赖于( 1 )发病年龄多为年长儿(一般在 5 岁以上);( 2 )晕厥发作前可有某些精神刺激,疼痛刺激或持久站立等诱因;(3 )晕厥发作前部分病人可伴有先兆,如头晕,恶心,多汗等;( 4 )晕厥发作时间短暂,意识丧失,肌张力丧失;( 5 )直立倾斜实验(Head-upright Tilt Test, HUT )阳性;( 6 )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鉴别诊断包括直立后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al orthostatic tachycaidia syndrome, POTS )、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 )等。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儿童的治疗包括教育、盐及液体疗法、b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在儿童不明原因晕厥(UPS) 中约 80%系血管迷走性晕厥(VVS) 。 2006 年我们课题组对此病的诊断提出了具有卫生经济学效益的临床诊断方案,以及基于血流动力学类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VVS 的诊断目前对于 VVS 患儿的诊断主要依据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试验操作简单,危险性较小,所以可以采用它对 VVS 患儿进行初步筛查,排除需与 VVS 进行重要鉴别诊断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具体方法是让患儿平卧在倾斜床上几分钟使其处于平静状态,并测量患儿的基础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将倾斜床倾斜至90 ,使患儿处于直立状态,以激发其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发作,站立 10 分钟后再次测量患儿的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试验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的一系列变化。 通过直立试验可以排除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是患儿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的 10 分钟内,心率增加 930 次/min 或心率最大值120次/min,同时伴有直立后的头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等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 1 / 8

①平卧时血压正常,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及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证据: ②体位由平卧变成直立后 3 分钟内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下降至 90mmHg 以下,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心率无明显变化。 直立倾斜试验(HUT) 是 VVS 诊断中的重要客观检查手段,它包括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 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SNHUT) 。 BHUT 试验前 3 天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12 小时禁食,试验时要求安静、光线黯淡、温度适宜。 应用美国 Dash2019 多导生理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的变化,并定时记录(每次 2 分钟) ,出现症状时连续记录。 患儿仰卧 10 分钟,记录基础动脉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然后站立 10 分钟重新记录血压、心率及心电图,以除外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 然后再站立于倾斜床上,倾斜 60 ,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完成45 分钟的全过程。 SNHUT 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的基础上,若完成 45 分钟的试验时,患儿的反应仍为阴性时则令患儿仍站立在倾斜床上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4~6 g/kg,最大量不超过 300 g,再持续观察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含药后 20 分钟,含药后每 1 分钟记录 1 次动脉血压、心率。

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主要内容解读(全文)

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主要内容解读(全文) 摘要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扌旨南"(以下简称"新扌旨南")在国际期刊发表。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硏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硏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増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刽L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硏究成果,经反复硏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

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扌旨南(2016年修订版)"⑶、"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⑷基础上,进—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1证据推荐等级及证据水平 新指南采用的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及其证据水平见表]、表2[5,6]。 袤1儿* m夕勺乍聯確n酌応储躺荐竽级 l a Wc I irf rnxiflnwTiMl.il xwt* Ihr iruuMigi-nK'iH of 小“勺丁 III ■4ti!«lrrwi 4M M I 表1 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 Table 1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ncop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修订版全文)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修订版全文) 晕厥为儿童时期常见急症,占急诊量的1%-2%o国内资料显示2 0%-3 0%的5 -1 8岁儿童至少经历过1次晕厥,女生发生率高于男生。流行 病学资料显示,晕厥发病的2个年龄高峰分别为青少年和6 0岁以后的老年阶段。儿童时期的晕厥在发病机制、病因构成及诊断思路上都与成人不完全一致。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质量, 部分患儿具有 猝死风险,因此晕厥的诊断是丿用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 0 0 9 年发布"儿童晕厥诊断指南"【(以下简称"2 0 0 9版指南〃)以来,我国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得以规范,诊疗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儿童晕厥的临床硏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发病机制、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资料。因此,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 6年修订版)是在"2 0 0 9版指南"基础上,结合本领域最新进展进行的修订,以期更好地指导儿童晕厥的临床诊断工作。 一、定义 晕厥是由于短暂的全脑低灌注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ciousnessJLOC )及体位不能维持的症状,具有起病迅速、持续时间短暂、可自行恢复的特点。TLOC包括田可原因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具有发作性及可自行恢复的特点,晕厥是TLOC的重要类型。晕厥以脑供血不足为病理生理学机制,这也是晕厥与其他疾病所致的TLOC最基本的区别。

二、病因分类 儿童晕厥的病因主要包括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另有少部分患儿目前病因不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硏究显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占7 0%-8 0% z心源性晕厥占2 %—3 %,另外约2 0%为不明原因晕厥。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的分类见表1。 Si丿(Jt量脈狷因分类 需伸经介导性哥厥 血骨迩走性•豚(血1T抑制5L心脏博{HSLiS合58) 肚位性心动过速竦合征 1[立性低血压 直立性商血伍 境遇性每験 颈动脉衆敏感综合征 心障性最蕨 心㈱失常(快速心聲失常、缓樓心律失倉) 结构性心班廣 不期原因■蹶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以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调节异常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作为主要因素所导致的晕厥,多为功能性疾病。其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为主,约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的9 5%。基于自主神经在儿童时期的发育特点,绝大多数患儿发病年龄在5岁以上。但在婴幼儿阶段的屏气发作可能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特殊类型之 心源性晕厥是由心脏的结构或节律异常为主要因素导致的晕厥,其核 心是心脏有效射血减少或停止,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起脑缺血。心源性晕厥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常见的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如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心房颤动),缓慢心律失常(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尤其应注意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先天性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脏结构异常主要包括可导致流出道梗阻的心脏病(如肺动脉高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法洛四联征),或者兼有以上2种因素,如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源性晕厥虽然是儿童晕厥的少见病因,但猝死风险较高,在儿童晕厥的诊断过程中应细致排查此类病因,及时发现诊断线索。

儿童晕厥的急救方法措施

儿童晕厥的急救方法措施 儿童晕厥是指短暂的意识丧失症状,它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除了晕厥以外,孩子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症状,如头晕、心悸等。当孩子出现晕厥症状时,家长需要正确地进行急救,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损伤。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儿童晕厥的急救方法措施。 第一步:观察孩子 当孩子出现晕厥时,第一步应该是观察孩子的情况。观察的内容包括孩子的呼吸、脉搏和意识状态等,以判断其是否需要紧急救助。如果孩子的呼吸和脉搏均正常,并且意识逐渐恢复,那么就不需要过于紧张。 第二步:改变孩子的体位 如果孩子晕厥时处于站立或坐姿,需要把孩子平躺在地上,以避免因重心失衡 而受到二次伤害。如果孩子晕厥时处于仰卧位(躺在床上等)则不需要改变体位。 第三步:松开孩子的衣领 当孩子晕厥时,血液流向大脑不足,会导致孩子的面部发白、口唇发青。这时 家长需要及时松开孩子的衣领、领带或裤带等,以改善孩子的通气状况和血液循环。 第四步:托起孩子的腿 如果孩子依旧无法恢复意识,家长需要托起孩子的腿,让血液流向大脑。在操 作时,家长应该用手托住孩子的两个膝盖,然后向胸口再抬起膝盖,使孩子的腿呈90度角。 第五步:观察孩子呼吸 在救助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时地观察孩子的呼吸。如果孩子停止了呼吸,家长 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并找到最近的急救中心。 第六步:病史大概了解 当孩子出现晕厥症状时,有时需要对孩子进行一些问诊,并了解孩子的病史情况。家长们可以询问孩子的医疗史,是否有过类似症状等等。

第七步:就医 儿童晕厥有许多原因,包括低血糖、心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如果家长对孩子的状况感到担忧,可以立即将孩子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医生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确定晕厥的原因。 总之,在处理儿童晕厥情况时,需要保持冷静、快速行动,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如果您不确定应该采取何种急救措施,请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或将孩子送往最近的医疗机构。

患儿突然晕厥应急预案

患儿突然晕厥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 晕厥是指短暂且突然的意识丧失,常伴有一过性的倒地。对于儿童来说,晕厥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方面的问题、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呼吸系统问题等等。因此,针对患儿突然晕厥的情况,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助于提供紧急救助并确保患儿的安全。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目的 本次应急预案的目的是提供给机构工作人员在患儿突然晕厥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和步骤,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儿突然晕厥带来的危险。该预案应被广泛宣传和培训,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妥善处理此类紧急情况。 三、应急流程和措施 1. 发现患儿突然晕厥 •立即呼叫医护人员:用紧急求助电话呼叫机构内的医护人员; •观察患儿状况:倒地的患儿应立即转移到安全地点,避免二次伤害; •检查患儿呼吸:确认患儿是否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

2. 进行紧急救助措施 •恢复患儿呼吸:如发现患儿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直到医护人员到达; •放宽服装:解开患儿的衣领、领带、腰带等,以确保通畅的呼吸; •垫高患儿双腿:使患儿处于半坐姿,这有助于血液回流,增加供氧。 3. 保持患儿的舒适和安全 •观察并记录患儿状况:观察患儿呼吸、脉搏、皮肤颜色等情况,记录下来以备医护人员参考; •保持患儿舒适:确保患儿保持体温稳定、避免过度激动等,以减轻其不适感; •创造安静环境:避免患儿受到过多的噪音和干扰,以降低其紧张情绪。 4. 通知患儿家长或监护人 •尽快联系家长或监护人:通过紧急联系方式通知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告知其患儿发生了突然晕厥的情况; •说明当前情况:向家长或监护人简单介绍患儿的状况,并告知将他们带到医院或其他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四、培训和演练 为确保机构工作人员能够妥善处理患儿突然晕厥的紧急情况,对该预案进行培训和演练是必要的。

简述小儿预防接种时晕针的处理措施

简述小儿预防接种时晕针的处理措施 预防接种是保护儿童免受疾病侵害的重要措施,然而,有些儿童在接种疫苗时会出现晕针现象,这给家长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为了帮助家长和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小儿预防接种时晕针的情况,本文将介绍一些处理措施。 了解晕针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晕针是一种生理反应,主要是由于紧张、恐惧等情绪引起的。儿童对接种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感到害怕,这种恐惧会导致心率和血压的改变,从而引起晕厥。 针对小儿预防接种时晕针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提前进行心理疏导。在接种前,可以向孩子解释接种的重要性和好处,并告诉他们疫苗的作用。家长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接种虽然会稍微疼一点,但是可以帮助他们远离疾病。同时,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信心。 2.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接种时,医务人员应尽量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明亮的接种环境。接种室可以装饰成温馨而舒适的样子,以减轻孩子的紧张情绪。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或者给孩子提供一些小礼物,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3.进行适当的体位调整。当儿童出现晕针症状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体位调整措施,以保证其安全。可以让孩子平躺在床上,

抬高腿部,促进血液回流,缓解晕厥症状。 4.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当孩子出现晕针现象时,家长和医务人员要及时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可以用轻柔的语言和温暖的眼神来安抚孩子,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5.注重观察和监测。在接种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儿童的情况,一旦发现晕针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此外,接种后还应对儿童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确保他们恢复正常。 6.适当的饮食调理。在接种前后,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当的饮食,如饼干、水果等,以保证他们的血糖水平稳定。避免接种前空腹或长时间不进食,以免加重晕针症状。 小儿预防接种时晕针是一种常见现象,但是通过合理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轻孩子的不适感。家长和医务人员应共同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接种环境,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以确保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新:疫情期间晕厥儿童及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实施建议全文

最新:疫情期间晕厥儿童及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实施建议(全文)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并向全 国乃至境外迅速蔓延。2020年1月20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当时命名 为2019-nCoV病毒所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L2]。世界卫生组织也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2月12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致病病毒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z SARS-CoV-2), 同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病毒所致疾病命名为COVID-19o 这次引起国际高度关注的疫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包 括儿童及青少年[3]。尽管目前儿童及青少年病例数远低于成人,但基于这种新型病毒既往未在人类流行的事实及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免疫特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已将易感人群更新为人群普遍易感,针对儿童的《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第一版)》也已线上发表[4]。为了尽快控制疫情蔓延,最大限度减少院内感染,儿科也陆续推出相关领域在防控 COVID-19疫情方面的专家共识或诊疗建议[5,6]。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儿童及青少年晕厥诊疗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检查是直立倾斜试验 (head-up tilt test , HUTT)z根据COVID-19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组织国内专家讨论论证,拟提出HUTT检查的预检筛查、防护措施及环境消毒等

医院儿科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儿童健康

医院儿科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提高诊疗水平,保障 儿童健康 医院儿科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计划: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儿童健康 一、医院儿科年度工作总结 本院儿科2019年度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下是本院儿科2019年度的工作总结: 1.诊疗数量的提升 本院儿科在2019年诊治了大量的儿童患者,并且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长。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前提下,为更多的患儿提供了治疗服务。 2.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本院儿科积极推广医疗技术与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高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医生们在新技术上积极探索和尝试,有了更为丰富的诊疗经验。医疗技术的提升,为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基础。 3.团队协作机制的完善 医院儿科秉承“以患为本”的路线,医生和护士团队伍紧密协作,各司其职,各司其职。更细致地做好护理工作,让患儿和家长感受到更多的关怀和温馨。 二、下年度工作计划 本院儿科在下年度将以提高诊疗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为目标,严格要求医疗质量的同时,将利用新技术手段将诊疗效果做到最佳。 1.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做到领先和及时。 2.强化内科学科建设 在内科学科方面加强医生培训和学习,提高内科诊疗水平。 3.健全患者健康档案系统 通过健全患者健康档案系统,充分记录和保存患儿的健康数据,更好的为以后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4.加强患儿科专家组的建设 建立患儿科专家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治疗热情,为患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治疗服务。 5.加强医患沟通,团队和协作 医患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是医院儿科人员能够更好地为患儿服务的重要条件。 总的来说,本院儿科将会努力提升诊治效果,提高医疗水平,为广大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服务,努力让每一个患儿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简述幼儿晕厥后急救处理的主要步骤

幼儿晕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儿童短暂性意识丧失的一种临床症状。在幼儿中,晕厥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 困扰,因此了解幼儿晕厥后的急救处理及时有效,对于保障幼儿的生 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观察幼儿情况 晕厥发作时,需要家长或者老师冷静观察幼儿情况,并且做好正确处 理准备。观察幼儿呼吸、脉搏情况及意识状态。 二、将幼儿平放 幼儿晕厥后,第一步是将幼儿平放,头部稍微侧偏,以免呕吐物或口 水被呛到。这样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解松幼儿的领口、腰带等束缚 晕厥时幼儿会出现血压下降,解松领口、腰带等束缚能够增加血液回流,改善幼儿血压,有助于恢复意识。 四、给幼儿补充氧气 在晕厥发作过程中,可以给幼儿补充氧气,促进幼儿的意识快速恢复,但需谨慎使用。 五、观察幼儿恢复情况 在幼儿晕厥后,需要观察幼儿的恢复情况,包括呼吸、脉搏等生命体

征,直至幼儿完全清醒。 六、及时就医 如果幼儿出现晕厥现象,需要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不要忽视幼儿的晕厥现象,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七、在医院治疗 在医院,医生会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家长和老师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措施,做好幼儿的护理工作。 八、关注幼儿的饮食与生活习惯 平时,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幼儿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的均衡和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减少幼儿发生晕厥的可能性。 九、接受专业的知识培训 家长和老师可以接受关于急救知识的培训,了解幼儿晕厥等突发状况的急救处理方法,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急救处理。 总结:幼儿晕厥后的急救处理关乎幼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家长和老师要加强对幼儿晕厥的了解,学会正确的急救处理方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幼儿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做好预防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