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点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时间短、常不能保持原有姿势而昏到、在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

近乎晕厥(near-syncope或pre-syncope)是指一过性黑蒙,伴体张力丧失或降低,但不伴意识丧失。

引起晕厥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五种类型:

1.心源性晕厥

(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等。

(5)急性心脏压塞:心脏外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吞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

(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2)精神源性晕厥:重度抑郁症、恐惧症等。

5.药源性晕厥

(1)心血管药物: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硝酸盐、抗心律失常药等。

(2)抗精神失常药:吩噻嗪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抑制药等。

(3)其他药物:长春新碱、乙醇、可卡因等。

【临床主要表现】

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多无手足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意识恢复后可无特殊不适或仅有短暂而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其特点与病因密切相关:

1.诱发因素:心室流出道梗阻性晕厥多由用力所诱发;低血糖性晕厥常在空腹时发作;血管迷走性晕厥常在疼痛、精神紧张或见到血液时发作。

2.体位: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常在卧位起立时发生;迷走反射性晕厥在排尿、排便、咳嗽、吞咽等动作时发生;

3.伴随症状:心源性晕厥多伴随呼吸困难、发绀、胸闷、胸痛等症状;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和低血糖性晕厥常伴随面色苍白、冷汗、手抖、恶心等症状。

4.伴随体征:血管反射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常伴有血压明显降低;高血压脑病性晕厥常伴有血压显著升高;主动脉夹层性晕厥可致两侧上臂血压相差20mmHg以上;心源性晕厥常伴有心脏增大、器质性心脏杂音、异常心音等;神经源性晕厥可伴有一时性偏瘫、肢体感觉异常、偏盲、病理反射阳性等。

【辅助检查】

1.对疑有心源性晕厥患者,应做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血管造影等检查。

2.对疑有血管反射性晕厥患者,应作颈动脉窦按摩试验、卧立位试验、Valsava动作试验和(或)直立倾斜试验等检查。

3.对疑有血源性晕厥患者,应作血糖、过度换气试验、血常规、骨髓常规和(或)血液生化等检查。

4、对疑有脑源性晕厥患者,应作颈椎X线片、脑电图、脑血流图、脑脊液常规、头颅CT或MRI、脑血管造影和(或)筛选性精神检查等。

5.对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宜作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倾斜试验是目前检测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手段。该试验前必须停服心血管活性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并卧床休息一夜;试验当日清晨禁食。

直立倾斜试验的明确适应证:①反复晕厥或近乎晕厥者;②一次晕厥发作,但患者从事高危职业,如机动车驾驶员、高空作业者等,无论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不论晕厥的其它原因是否已被排除,均应接受倾斜试验;③虽基本病因已明确,如窦性静止、房室传导阻滞,但尚不能排除血管迷走性晕厥时,需进一步确认以确定相应治疗方案;④运动诱发或与运动相伴的晕厥。

直立倾斜试验的相对适应证:①晕厥时伴有抽搐症状的鉴别诊断;②老年人不可解释的反复摔倒,经慎重准备可作检查;③晕厥者具有外周神经疾患;④血管迷走性晕厥治疗随访中,为了评定疗效。

直立倾斜试验的非适应证:①诊断已明确的血管迷走性晕厥,或仅有一次发作而不从事高危职业者;②晕厥的病因已查清,尚有疑及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但原定治疗方案已明确。

直立倾斜试验的禁忌证:①主动脉狭窄或左室流出道狭窄所致晕厥者;②重度二尖瓣狭窄伴晕厥者;③已知有冠状动脉近端狭窄的晕厥患者;④严重脑血管疾病的晕厥患者。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判断标准: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和(或)心率减慢伴晕厥或接近晕厥者为倾斜试验阳性。血压下降标准为:收缩压≤80mmHg和(或)舒张压≤5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下降≥25%。有的患者即使血压未达到标准,但已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仍应判断阳性。仅有血压和心率下降而无晕厥或晕厥先兆不能判断为阳性结果。心率减慢包括窦性心动过缓(<50bpm)、窦性停搏代以交界性逸搏心率、一过性Ⅱ°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长达3秒以上的心脏停搏。

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的机制:血管迷走性晕厥者直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代偿性增强,使心壁机械感受器兴奋,引起异常的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反射性舒血管中枢兴奋而缩血管中枢抑制及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导致血压下降而发生晕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昏到在地、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等特点应考虑晕厥的诊断。

1.下列情况应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①多发生在体质较弱的年轻女性;②常发生在直立位;③晕厥前常有诱因或晕厥先兆;④发作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面色苍白,且持续到晕厥后期;⑤平卧后恢复较快,无明显后遗症;⑥直立倾斜试验阳性。

2.下列情况应考虑心源性晕厥的可能:①仰卧位发生晕厥;②有心脏病病史,晕厥时伴有明显的心率改变;③发作时有显著发绀或癫痫样抽搐;④发作时心音听不清或有严重的心律失常;⑤发作间期心脏听诊发现有固定的或随体位改变的器质性杂音;⑥晕厥后有明显胸

痛或伴有心源性休克;⑦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

3.其它:由卧位突然变为直立位时出现晕厥,提示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青壮年夜间睡醒后起床排尿时突然出现的晕厥,考虑是排尿性晕厥;低血糖引起的晕厥发作前常有饥饿、软弱、出冷汗等症状。

晕厥需与眩晕、昏迷、癫痫、癔症、发作性睡病等相鉴别。

【治疗】

1.晕厥发作时的治疗

(1)体位:晕厥发作时,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并静脉输液。

(2)药物:对血压明显下降者应快速补充血容量,酌情选用多巴胺、间羟胺等药物;对明显心动过缓者应酌情选用山莨菪碱、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

2.病因治疗

引起晕厥的病因很多,晕厥发生时应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发作后平卧可自动缓解;发作频繁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及安装起搏器等治疗。①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其负性肌力作用以及对交感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的抑制作用,阻断或减弱对心脏机械感受器(C纤维)的刺激,降低心室壁张力,减弱心肌收缩力,防止动脉血管扩张。可选用普奈洛尔30mg/日;或美托洛尔50mg/日;或阿替洛尔100mg/日。②抗胆碱药:通过阻断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减轻迷走神经张力,调节中枢交感传出功能,达到预防晕厥的效果。可选用东莨菪碱、阿托品、普鲁本辛等。③丙吡胺:通过负性肌力作用及抗胆碱能作用,可以抑制心脏机械感受器的兴奋,预防晕厥的发生。④钙离子拮抗剂:防治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有效率约70%。其作用机制为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壁机械感受器的兴奋性,提高脑组织的缺血阈值。可选用维拉帕米。⑤安装起搏器:以心脏抑制型为主而药物效果不好的患者,可考虑置入人工起搏器。一般选用双腔起搏器,当心脏抑制、心动过缓时,起搏器发放脉冲,维持正常心率而缓解症状。

(2)心源性晕厥患者,应针对引发晕厥的心律失常及基础心脏病进行治疗等。①纠正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包括电除颤和人工心脏起搏。②主动脉狭窄的病人应适当限制体力活动,防止晕厥的发生,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解除瓣膜的狭窄。③心脏粘液瘤的患者一经确诊应立即切除肿瘤。④先天性Q-T间期延长患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如果效果不好,可以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合用,仍无效时,可以切除左侧颈交感神经节或安装自动转复除颤器。获得性Q-T间期延长者,针对病因

处理,如纠正电解质失衡、停服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以及治疗原发心脏病等。

(3)血源性晕厥应纠治低血糖、重度贫血和防止过度换气等。

(4)脑源性晕厥应治疗相关的神经、精神性疾患等。

(5)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患者,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可获满意疗效;平时避免穿衣领过高的衣服,不要急速转动头部,对反复发作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6)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避免骤然起立;平时宜穿弹力袜,紧身裤等;宜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适当增加食盐量,以增加血容量等。

心内科专科疾病诊疗指南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症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 第二节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急症 第三节心力衰竭 第四节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 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 第五节晕厥 第六节心源性休克 第七节心脏瓣膜病 第八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九节心肌疾病 第十节心包疾病 第十一节常见心血管疾病溶栓和抗栓治疗 第十二节肺血栓栓塞 第十三节冠心病心脏康复

第一节冠心病 一, 稳定性心绞痛 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 1.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有以下特点: ⑴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 侧或颈部。 ⑵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妁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⑶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⑷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分钟内可消失。 ⑸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 钟内缓解。 2.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是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 1.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 ⑴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⑵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段下移≥0.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⑶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段水平型下移≥0.1mv并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⑷动态心电图:出现患者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 一、晕厥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依赖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开始起搏的时间较晚,容易发生晕厥。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晕厥诊疗常规 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生短暂意识丧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点为突然发作、意识丧失时间短、常不能保持原有姿势而昏到、在短时间内迅速苏醒和少有后遗症。 近乎晕厥(near-syncope或pre-syncope)是指一过性黑蒙,伴体张力丧失或降低,但不伴意识丧失。 引起晕厥的疾病很多,根据病因可分为五种类型: 1.心源性晕厥 (1)心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 (2)心室流入道梗阻性疾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心房粘液瘤、心房巨大血栓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巨大赘生物等。 (3)心律失常: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快速型房颤或房扑、室颤或室扑)和过缓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三分支传导阻滞、心室停搏等)。 (4)心脏泵功能衰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型心肌炎等。 (5)急性心脏压塞:心脏外伤、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主动脉夹层破裂等。 2.血管反射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药物性、特发性等。 (3)迷走反射性晕厥:排尿、排便、咳嗽、吞咽等动作所致。 (4)颈动脉窦过敏性晕厥:心脏抑制型、血管抑制型、脑型。 3.血源性晕厥 (1)低血糖性晕厥:疾病性(胰岛细胞瘤等)、代谢性(垂体功能不全等)、药物性(胰岛素等)。 (2)重度贫血性晕厥: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急慢性出血等。 (3)血气异常性晕厥:低氧血症、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4.脑源性晕厥 (1)神经源性晕厥: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后、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 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

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4]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1 证据推荐等级及证据水平 新指南采用的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及其证据水平见表1、表2[5,6]。 表1 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 Table 1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ncop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晕厥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2) : 96-10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2.006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3]、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4]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5]。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一)定义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6]。2012年Ruwald等[7]报道的丹麦老年人晕厥的年发病率为7%,总患病率为23%,2年复发率为30%。我国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晕厥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楚。 (二)分类与病理生理 本共识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晕厥和心原性晕厥[5]。心原性晕厥又分为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病性晕厥。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是由交感或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依据传出路径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反射性晕厥。当反射性晕厥以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为血管抑制型;当以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为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为混合型。 年轻人的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常为典型、单纯性的VVS。老年人出现的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后低血压,这种反射性晕厥是病理性的,主要与药物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代偿反射受损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VVS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 2.OH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当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存在缺陷时,在直立位,血液过多存留于内脏和下肢血管,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明显降低,又称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动慢性受损,而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晕厥。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的另一种类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低血容量、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去适应作用、焦虑、过度紧张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站立时出现头晕、心悸、震颤、全身乏力、视野模糊、运动不能耐受等。 反射性晕厥和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不同,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的困难。 3.心原性晕厥: 心原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所致晕厥,为第2位常见原因,危险性最高、预后较差。 心律失常所致晕厥是最常见的心原性晕厥类型,心律失常发作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输出量和脑血流量明显下降引起晕厥。影响发作的因素有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类型、左心室功能、体位和血管代偿能力,尤其是压力感受器对低血压的反应性高低。 器质性心脏病所致晕厥多见于老年患者,当大脑需要的供血量超过心脏的供血能力,如果相应的心输出量增加不足则可引起晕厥。部分患者可同时存在反射机制,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下壁心肌梗死和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同时存在神经反射机制、心输出量减少和心律失常。 因此,晕厥可有多种病因和机制同时存在,尤其是老年患者[8]。此时,晕厥更容易发生或发作时症状更严重。 晕厥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是血压下降,导致全脑灌注降低。意识丧失发生在脑血流中断后6~8 s,动脉收缩压在心脏水平下降至50~60 mmHg(1 mmHg=0.133 kPa)或直立状态下大脑水平下降至30~45 mmHg。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导致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见于交感缩血管反射活动降低引起的血管舒张、药物的作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输出量减少见于反射性心动过缓、心律

心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心力衰竭 (一)急性心力衰竭 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以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1)症状:突然极度呼吸困难、强迫端坐呼吸、面色灰白、发绀、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极重者出现神志模糊。 (2)体征:血压早期可一度升高,随病情持续血压下降,终致心源性休克。听诊双肺满布湿性啰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第一心音减弱,有舒张早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与体征,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但注意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黏痰后呼吸困难可缓解。而左心衰致心源性哮喘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发作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啰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抢救措施] (1)患者取坐位,两下肢下垂。 (2)吸氧:高流量鼻管给氧,可用50%酒精置于氧气的滤瓶中。 (3)吗啡:5~10mg静脉缓注,必要时每15分钟重复2~3次。也可使用度冷丁。 (4)快速利尿:速尿20~40mg静注,4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5)洋地黄类药物: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可酌情再给0.2~0.4mg。(6)血管扩张剂:可选择下列一种药物。 ①硝普钠 25~5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从每分钟6~8滴开始缓慢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用量,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对原有高血压者降压幅度不超过80mmHg为度。该药用药时间不宜连续超过24小时。 ②硝酸甘油15~2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从每分钟10滴开始静脉滴注,逐渐增加用量,以血压达到上述水平为度。 ③酚妥拉明20~4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中,从每分钟8~10滴开始静脉滴注,同上根据血压调整用量。

内科诊疗常规汇总

目录 一、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疾病 1、肺源性心脏病 (5) 2、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0) 3、COPD诊断和治疗 (15) 4、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治要点 (24) 5、结核性胸膜炎诊断要点 (26) 6、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 (28) 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治要点 (32) 8、支气管哮喘诊断要点 (38)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9、慢性心力衰竭 (43) 10、高血压 (49) 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3) 12、心律失常 (57) 13、扩张性心肌病 (64) 14、肥厚性心肌病 (66) 三、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15、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67) 16、癫痫 (68) 17、癫痫持续状态 (70) 18、结核性脑膜炎 (72) 19、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73) 20、脑出血 (74) 21、脑血栓形成 (76) 22、帕金森病 (78) 23、偏头痛 (80) 24、周期性瘫痪 (81)

25、蛛网膜下腔出血 (84) 四、中医科诊疗常规 26、慢性胃炎 (86) 27、慢性支气管炎 (87) 28、高血压病 (88) 29、糖尿病 (90) 30、缺铁性贫血 (91) 五、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常规 31、反流性食管炎 (93) 32、消化性溃疡 (95) 33、溃疡性结肠炎 (97) 34、肝硬化 (101) 35、急性胰腺炎 (108) 六、皮肤科诊疗常规 36、药疹 (113) 37、荨麻疹 (114) 38、带状疱疹 (115) 39、湿疹 (116) 40、银屑病 (117) 七、儿科诊疗常规 4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9) 42、急性支气管炎 (120) 43、支气管肺炎 (121) 44、支气管哮喘 (122) 45、小儿腹泻 (124) 八、血液风湿病科诊疗常规 4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7) 4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34) 48、非霍奇金淋巴瘤 (138)

眩晕诊疗常规

眩晕的诊疗常规 【定义】 中医: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 西医:头晕的概念:头晕是一组笼统的、非特异的症状,它包括了眩晕、晕厥前、失衡及头重脚轻感。就症状学而言,眩晕是特异性症状,指有周围物体或自身明显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 西医之后循环缺血、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耳石症、前庭病变、内耳病变等以眩晕为主要表现者参考本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要点】 一.发病情况:在确定是眩晕症状后,要进一步询问眩晕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与频率、诱发因素等病史;要注意了解伴随的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特别注意有无神经系统或耳蜗的症状(耳鸣、听力下降等)。 二.体格检查:基本的系统检查、神经系统及耳科检查很重要,要注意对生命体征、心脏、脑神经、听力及共济运动的检查。对眩晕患者应常规行Dix-Hallpike检查。对前庭周围性病变患者,应注意针对性开展前庭功能等检查,对前庭中枢性病变患者则应注意平衡、眼球运动、共济运动检查。 三.危险因素调查: 1.必须记录:既往有无眩晕发作,与本次症状相同与不同点,复发与缓解诱因、方式,伴随症状。 2.选择记录:有无高血压、动脉硬化、颈椎病、贫血、心脑血管病、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病史;有无感染、头部外伤史。 四.中医四诊要素:包括起病缓急、诱发与缓解因素、发病时状态、神志、面色、有无前驱症状、是否伴发视物旋转、重影,有无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有无肢体偏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歪斜、舌、苔、脉象。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主症: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眩晕程度: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 2.兼症: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 具有主症1个以上即可确定诊断。 二.西医诊断: 1.症状:头晕,或伴视物不清、视物旋转、重影、视物变形。 2.体征:A:眼球震颤:水平眼震、垂直眼震、旋转眼震。 B:平衡障碍:躯体偏斜、站立不稳。 以上为眩晕主要表现,根据以下条件,可鉴别何种眩晕 (1)根据眩晕持续时间诊断:持续数秒者考虑为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持续数分-数小时者考虑为梅尼埃病、TIA或偏头痛相关眩晕;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者考虑为前庭神经元炎或中枢性病变;持续数周到数月者考虑为精神性。要说明的是,因为不同疾病导致的眩晕持续时间绝非固定亦非诊断的重要依据,其他的表现甚至更为重要。 (2)根据眩晕发作频度诊断:单次严重眩晕应首先考虑前庭神经元炎或脑血管病;反复发作性眩晕应首先考虑梅尼埃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伴有后循环供血区神经功能缺损的反复发作眩晕应考虑为后循环TIA;反复发作性、刻板体位诱发的眩晕应首先考虑BPPV。 (3)根据伴随症状诊断:不同疾病还可伴随不同症状,包括耳闷、耳痛、头痛、耳鸣、听力、面瘫、失衡、明显畏光和畏声或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ESC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六项更新要点

ESC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六项更新要点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8)8月2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针对《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全方位更新,制定了用于患者危险分层的全新方案。其中,在晕厥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就晕厥的初步评估、完整诊断流程进行了阐述,以解决晕厥是否由致死性心血管病引起等问题。新版指南推荐针对意识丧失进行家庭视频记录,并对急诊室中的晕厥患者分层进行了规范。针对反射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原性晕厥,新版指南修改了物理反压动作、导管消融等方案的推荐水平。此外,新版指南推荐了植入式循环记录系统,用于低猝死风险晕厥患者的临床事件记录。 具体更新内容如下: 更新1·晕厥初步评估:视频记录 ESC 2018 MUNICH 针对可疑的非晕厥性短暂性意识丧失,新版指南建议进行视频记录。其中,IIa类推荐,C级证据的方案为:对于自发意识丧失进行家庭视频记录,医务人员需鼓励患者及家属视频记录自发事件。IIb类证据、C级推荐的方案为:在倾斜试验的基础上增加视频记录,提高诱发意识丧失的临床观察可信度。 更新2·急诊室中的晕厥诊治及诊断流程 ESC 2018 MUNICH 1)仅有反射性或体位性晕厥的低危症状者可直接离开急诊室,若症状复发则门诊就诊; 2)有任何需要强化诊断的高危临床症状者,不应离开急诊室,需进入急诊室或医院的晕厥留观室,此后住院进一步诊治; 3)非高危或低危患者,不应离开急诊室,需进入晕厥留观室观察,此后门诊随诊。

更新3·晕厥的特殊评估 ESC 2018 MUNICH 所有病例均应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评估。特殊病例下需补充超声心动图、院内监护、倾斜试验、血气分析等检查。此外,新版指南就原因不明的晕厥诊断进行了更新: 1)反复发作的严重的原因不明的晕厥,若符合下列三项则持续性心电监护:临床表现或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短时间内复发晕厥可能性高;患者可能从特定治疗中受益; 2)存在不明原因晕厥且双束支传导阻滞或疑似心动过速的患者,建议心脏电生理(EPS)检查。其中,I类推荐、B级证据的方案为:晕厥伴心梗史患者,若无创检查仍无法解释病因,则建议电生理检查。IIa类推荐、B级证据的方案为:晕厥伴双束支传导阻滞患者,若无创检查仍然无法解释晕厥则建议电生理检查。 更新4·重型反射性晕厥的特殊治疗 ESC 2018 MUNICH 1)宣教,生活方式治疗(I类推荐); 2)若确诊为重型或复发型晕厥,需根据有无低血压、有无前驱症状、有无降压药物、是否以心脏抑制为主分类治疗; I. 低血压亚型:多为年轻患者,氟氢可的松或米多君治疗(IIb类推荐) II. 有前驱症状:倾斜训练(IIb类),物理反压动作(本指南更新为IIa类推荐) III. 若无前驱症状或短暂:植入式循环记录仪指导下的疾病管理(I 类推荐) IV. 若服用降压药物:停止或减少服用降压药物(IIa类) V. 以心脏抑制为主型:多为老年患者,心脏起搏治疗(IIa/IIb类)3)反射性晕厥的心脏起搏治疗; 在自发性心脏收缩暂停病例中,建议体外功能性起搏;试验诱导性心脏收缩暂停病例中,若无晕厥记录则不建议进行起搏(III类推

心血管内科二尖瓣关闭不全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二尖瓣关闭不全诊疗常规 【疾病概述】 二尖瓣包括四个成份: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其中任何一个发生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均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临床表现】 (一)症状:发病到出现症状可长达20年;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进展迅速。 1.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感。 2.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常见症状有:劳动性呼吸困难,疲乏,端坐呼吸等,活动耐力显著下降。咯血和栓塞较少见。 3.晚期右心衰竭时可出现肝脏淤血肿大,有触痛,踝部水肿,胸水或腹水。急性者可很快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或肺水肿。 (二)体征 1.心脏听诊: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响度在3/6级以上。前叶损害为主时,杂音向左腋下或左肩胛下传导;后叶损害为主者,杂音向心底部传导。可伴有收缩期震颤。第二心音分裂。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出现低调的第三心音。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心尖区可闻及低调,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2.其他体征动脉血压正常而脉搏较细小。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此刻触及局限性收缩期抬举样搏动。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时,可有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下肢浮肿。 【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是根据心尖区典型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有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 【辅助检查】 (一)X线检查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可无明显异常发现。严重者左心房和左心室明显增大,明显增大的左心房可推移和压迫食道。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衰竭时,右心室增大。可见肺静脉淤血,肺间质水肿和KerleyB线。 (二)心电图检查: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心电图可正常。严重者可有左心室肥大和劳损;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左,右心室肥大的表现。慢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伴左心房增大者多有心房颤动。窦性心律者P波增宽且呈双峰形,提示左心房增大。

急诊意识障碍和昏迷诊疗常规

急诊意识障碍和昏迷诊疗常规 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意义的反应,缺乏这种反应能力即为意识障碍,严重的称为昏迷。 意识障碍和昏迷约占全部急症病例的3%左右,应积极诊治和抢救。 【临床分类】 在临床上,多把意识障碍和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分成下述几类。 一、啫睡状态 二、昏睡状态 三、浅昏迷状态 四、深昏迷状态 【病史采集】 诊治意识障碍或昏迷病人,必须第一时间向周围人群详细询问病史,迅速抓住病史中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了解发病的基础。 一、意识障碍和昏迷的特点 (一)发病的急缓: 1、发生急骤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多为意外原因所致,如中毒、服毒、低血糖等;但也可见于慢性疾患所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阿-斯综合征,又如颅内肿瘤引起的脑疝等; 2、渐进加重的意识障碍或昏迷,多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这些患者在意识障碍前多半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慢性肺、肝、肾病,糖尿病等,且原发病随着意识障碍的加重而加重。 (二)意识障碍的过程:症状时轻时重,病情波动性大,以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居多。头部外伤后陷入昏迷清醒后,再陷入昏迷者,要考虑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性。 (三)意识障碍前或发生意识障碍时的伴随症状;要注意有无发热、头痛、呕吐、呕血、咯血、黄疸、浮肿、血压变化,尿便异常,抽搐等,以及这些症状与意识障碍的先后次序。 二、既往有无慢性病史及其药物治疗情况。 三、环境和现场的特点 【体格检查】 在意识障碍或昏迷的情况下,体格检查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但应当强调快而准确。 一、首先要把握和分析生命体征: 1、体温 增高:提示有感染性疾患 过高:提示脑干损伤、中暑 过低: 提示休克、第三脑室肿瘤等 2、脉搏 不齐:可能为心脏病 微弱:提示休克、内出血

心血管内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诊疗常规 【疾病概述】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因主动脉瓣和瓣环,以及升主动脉的的病变造成,男性患者多见,约占75%;女性患者多同时伴有二尖瓣病变。慢性发病者中,由于风湿热造成的瓣叶损害所引起者最多见,占全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三分之二。 【临床表现】 (一)症状通常情况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在较长时间内无症状,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进展迅速。 1.心悸是最早的主诉,以左侧卧位或俯卧位时明显。由于脉压显著增大,常感身体各部有强烈的动脉搏动感,尤以头颈部为甚。 2.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胸痛心绞痛比主动脉瓣狭窄少见。可能是升主动脉过分牵张或心脏明显增大所致,亦有心肌缺血的因素。 4.晕厥当快速改变体位时,可出现头晕或眩晕,晕厥较少见。 5.其他症状疲乏,活动耐力显著下降。晚期右心衰竭时可出现肝脏淤血肿大,有触痛,踝部水肿,胸水或腹水。 6.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由于突然的左心室容量负荷加大,室壁张力增加,左心室扩张,可很快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或出现肺水肿。 (二)体征 1.心脏听诊: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为一高调递减型哈气样杂音,坐位前倾呼气末时明显。风湿性者主动脉扩张较轻,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最响;马凡综合征或梅毒性心脏所致者,杂音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最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越严重,杂音时间越长,响度越大。在重度或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杂音持续时间反而缩短。如杂音带音乐性质。主动脉夹层分离有时也出现音乐性要音。心尖区常可闻及一柔和,低调的隆隆样舒张中期或收缩期前杂音,即Austin-Flint杂音。当左心室明显扩大时,由于乳头肌外移引起功能性二尖瓣返流,可在心尖区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瓣膜活动很差或反流严重时主动脉瓣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急性严重主动脉关闭不全时,舒张期杂音柔和,短促;第一心音减弱或消失,可闻及第三心音;脉压可近于正常。

各种心内科常用操作诊疗常规

临时心脏起搏术 一、适应症 (1)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 (3)尖端扭转室速药物治疗无效 (4)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二、方法 (一)术前准备 (1)药物:消毒用碘酒,利多卡因 (2)穿刺针、静脉穿刺鞘、双极临时起搏导管、临时起搏器、胸穿包、换药碗、一次性镊子、针筒(1)、纱布(4)、肝素盐水、贴膜(2) (3)心电监护、除颤仪、氧气、气管插管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注意配合的事项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 (二)手术方法 (1)监护室中无x光透视下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如患者情况特殊可护送至导管室中行起搏器植入术。 (2)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3)沿留置静脉鞘将起搏电极送到右室心尖部、流出道、三尖瓣下。 (4)测起搏阈值小于1mv,起搏电压大于起搏阈值的3倍。 (5)术后穿刺处缝1针,并以消毒贴膜固定起搏导管。 (三)术后处理 (1)常规心电图(12导联) (2)床边胸片(后前位) (3)患者患肢制动,平卧位最佳,如患者不能坚持,可予左侧卧位。 (4)如需要选择适当抗生素。

(四)注意事项 (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测P,R,BP QH,测体温Q4H) (2)注意心影大小 (3)注意局部有无出血和血肿 (4)注意起搏和感知功能 (5)注意起搏电极的位置 (6)如入锁骨下动脉拔出针头或钢丝并局部加压,勿入扩张管,应由胸外科医师手术室处理。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监护室) 一、适应症 1 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 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 3 心动过缓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如头昏、黑矇、心力衰竭和晕厥等症状 4 有症状的II度以上A VB,不论阻滞部位和类型。 5 无症状的II度以上A VB,但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证实心脏停搏大于3秒。 6 由高度A VB诱发的快速异位性心律失常而需要药物治疗者。 7 颈动脉过敏:明确反复晕厥或轻压颈动脉窦引起大于3秒心脏停搏。 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通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二、术前准备 (1)排除药物性,可逆性原因引起的上述心律失常 (2)术前常规检查三大常规,PT,APTT,血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心超,血糖(3)如病情允许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7天,术前至少停用华法令3天。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术中配合的事项 (5)由手术医生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并选择相应的永久起搏器型号 (6)家属付款并将付款但交到监护室

心内科

心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或仅在提高心室充盈压后泵出组织代谢所需的相应血量,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 1、左心衰竭 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带血丝,肺水肿时咳粉红色泡沫痰,病人感到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早期出现夜尿增多、严重时出现少尿和肾功能不全。 体征:肺循环瘀血表现为两肺湿性啰音,左心室扩大、舒张早期奔马律、P2亢进,活动后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收缩压下降,外周血管收缩表现为四肢末梢苍白、发绀。 2、右心衰竭 症状: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白天少尿、夜尿增多,右上腹胀痛。 体征:体循环瘀血表现为肝颈静脉反流征、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水肿、胸水和腹水,右心增大可见剑突下明显搏动、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 3、全心衰竭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竭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脏扩大、肺瘀血征。 2、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腔大小、瓣膜结构与功能。测量心功能,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值),舒张功能:E/A值<1。 3、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室肥大、心律失常。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心功能分级 NYHA心功能分级(1928年,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分级):Ⅰ级:活动量不受限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Ⅳ级:不能从事体力活动。 ABCD心功能分级(1994年,根据心脏客观检查结果分级):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依据,B级:有轻度心血管疾病,C级:有中度心血管疾病证据,D级:有严重心血管病表现。 2、鉴别诊断 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鉴别,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与肾性水肿、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心血管病诊疗常规

冠心病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 完成接诊及下医嘱的时间:30分钟 诊断程序: 1.问病史 1)主要症状:心前区疼痛,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质、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诱发因素及程度。 2)其它症状:注意有否心悸、气短、胸闷、头晕。 3)既往有否冠心病、心梗、介入治疗、搭桥治疗病史及相应治疗情况。4)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询问、高血压病史及治疗情况、吸烟量及时间、糖尿病、血脂情况、家族遗传史、个人生活特点。 2.体格检查 常规体格检查:主要注意血压、心律、第1心音强弱,有否第3、第4心音及奔马律、肺内啰音。 3.辅助检查 1)入院常规实验室检查:血象、尿、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离子、血糖、血脂、CRP、ESR、肝肾功能、心肌酶学、肌钙蛋白、肝炎病毒系列等检查。出院前应复查血常规、血糖、血脂四项、肝功能,根据病情适当增加其他的实验室检查。 2)常规心电图检查:前3天每天1次,病情有变化随时检查,心绞痛发作及缓解时,出院前1次。 3)常规动态心电图,有异常要复查。

4)必要时做运动负荷试验。 5)病情允许时,应做心脏彩超(心功能),必要时行心脏核素检查、冠状动脉CT。 6)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 (2)病情加重可行紧急冠脉造影检查。 5.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 2)稳定性心绞痛 3)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 4)心脏神经症:包括疼痛短暂或持续,部位变动。疼痛发生在劳累后,不是在劳累时,能耐受较重的体力活动,用硝酸甘油无效或起效慢,常伴有心悸、疲乏、爱大喘气、失眠等症状。 5)肋间神经痛 6)食道疾病引起胸痛 6.治疗原则 1)控制症状,改善心肌缺血。 2)抗栓治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控制危险因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4)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一)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300mg日一次。3天后改为100~150mg,

协和医院心血管病诊疗常规

协和医院心血管病诊疗常规 协和医院心血管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或仅在提高心室充盈压后泵出组织代谢所需的相应血量,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 1、左心衰竭 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带血丝,肺水肿时咳粉红色泡沫痰,病人感到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早期出现夜尿增多、严重时出现少尿和肾功能不全。 体征:肺循环瘀血表现为两肺湿性啰音,左心室扩大、舒张早期奔马律、P2亢进,活动后呼吸困难、心率加快、收缩压下降,外周血管收缩表现为四肢末梢苍白、发绀。 2、右心衰竭 症状: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症状,白天少尿、夜尿增多,右上腹胀痛。 体征:体循环瘀血表现为肝颈静脉反流征、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水肿、胸水和腹水,右心增大可见剑突下明显搏动、右室舒张早期奔马律。 3、全心衰竭同时具有左、右心衰竭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脏扩大、肺瘀血征。 2、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腔大小、瓣膜结构与功能。测量心功能,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值),舒张功能:E/A值<1。

3、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室肥大、心律失常。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肝功能。 5、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检查儿茶酚胺(CA)、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S)、脑钠肽(BNP)、细胞因子(TNF-α、IL-10、TGF-1β) 6、6分钟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距离评价患者的运动耐量和预后预测,6 2 分钟步行预测对步行100米-450米/6min的心衰病人有意义。 7、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衰时,心脏指数(CI)小于2.5 L/min.m2,肺小动脉碶\压(PCWP)大于12 mmHg。【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基础心脏病诊断 病理解剖诊断 病理生理诊断 心功能分级 NYHA心功能分级(1928年,根据患者自觉活动能力分级):Ⅰ级:活动量不受限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Ⅳ级:不能从事体力活动。 ABCD心功能分级(1994年,根据心脏客观检查结果分级):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依据,B级:有轻度心血管疾病,C级:有中度心血管疾病证据,D级:有严重心血管病表现。 2、鉴别诊断 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鉴别,右心衰竭引起的水肿与肾性水肿、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 1、治疗原则:①病因治疗:去除心力衰竭的始动机制;②调节心

协和医院心血管诊疗常规(总)

协和医院心血管诊疗常规(总) 武汉协和-心内科-诊疗手册-一些急重症的治疗 心血管病诊疗常规 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同济之心制作 第一节心力衰竭(廖玉华) 第二节心律失常(卢永昕) 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陈志坚)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冯义柏) 第三节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王祥) 第四节晕厥(程龙献) 第五节心源性休克(李大主) 第六节先天性心血管病(曹林生) 第七节高血压(程龙献) 原发性高血压(程龙献) 继发性高血压(廖玉华) 高血压急症(程龙献) 主动脉夹层(王朝晖) 第八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王朝晖) 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冠脉综合症

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曾秋棠) 第九节心脏瓣膜病(黄恺) 第十节感染性心内膜炎(汪朝晖) 第十一节心肌疾病(廖玉华) 第十二节心包疾病(廖玉华) 第十三节梅毒性心血管病(王朝晖) 第十四节周围血管病(陈志坚) 第十五节心血管神经症(李大主) 第十六节心血管病溶栓、抗栓治疗(王朝晖) 武汉协和-心内科-诊疗手册-一些急重症的治疗 第一节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理生理状态,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或仅在提高心室充盈压后泵出组织代谢所需的相应血量,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以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 1、左心衰竭 症状: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和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白色泡沫痰、痰带血丝,肺水肿时咳粉红色泡沫痰,病人感到体力下降、乏力和虚弱,早期出现夜

心血管内科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疾病 第一章冠心病 第一节稳定型心绞痛 【概述】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 一、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有以下特点: (一)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 (二)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妁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三)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四)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分钟内可消失。 (五)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 二、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 一、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 (一)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二)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段下移≥0.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三)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段水平型下移≥0.1mv并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四)动态心电图:出现患者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有助于帮助诊断。 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ECT):静息时心肌缺血区在运动后可显示灌注缺损。 三、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四、其他: (一)多排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二)心脏超声显像,发现心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发作时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等即可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应与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治疗】 一、发作时的治疗:发作时休息立即可缓解症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数分钟可缓解症状。可考虑应用镇静药物。 二、缓解期的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