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特点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特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生率约为1/2000-1/5000。
该病由于胎儿期动脉导管未闭而导致主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血流通路保持开放状态,从而引起了血流动力学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期的动脉导管是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一条管道。
当胎儿出生时,由于氧气供应的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条通道会自然关闭。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个通道可能无法完全关闭,从而形成PDA。
血流动力学特点1. 左右分流由于PDA存在,左心室血液将部分通过PDA进入主动脉,并进入体循环;另一部分则通过肺循环回到左心室。
因此,在PDA存在时会出现左右分流现象,即右心室负荷增加、左心室负荷减轻。
2. 血压升高由于左右分流现象的存在,使得体循环阻力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导致体循环血压升高、肺循环血压降低。
这也是为什么PDA患者常常出现高血压的原因之一。
3. 心脏扩大由于左右分流现象和心脏负荷的改变,PDA患者的心脏会逐渐扩大。
具体表现为左心室、右心室和左房的扩大。
4. 肺动脉高压由于PDA存在,使得肺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肺动脉高压。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80mmHg时,就可能引起严重的肺动脉高压症状。
5. 心音异常在PDA患者中,可以听到连续性杂音。
这是由于血液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入主动脉和肺动脉时产生的振荡声所引起的。
6. 其他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特点外,PDA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不良后果,如感染、红细胞增多症、贫血等。
此外,在严重情况下,PDA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对于PDA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经导管封堵术和开胸手术两种。
经导管封堵术是通过导管插入体内,将一个特殊的装置放置在动脉导管内部,从而堵塞它。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适用范围有限。
开胸手术则是通过切开胸骨,直接操作心脏进行修复。
动脉导管未闭的科普知识课件

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
运动耐力差:婴儿可能活动时容易疲倦 。
动脉导管未闭 的风险因素
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因素
早产儿:提前出生的婴儿发生 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较高。 先心病:某些先心病患者患动 脉导管未闭的可能性较高。
动脉导管未闭 的诊断和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心脏杂音等体格 检查来初步判断有无动脉导管未闭。
发展为高血压:长期存在的动脉导管未 闭会导致肺血压升高,最终可能引发系 统性高血压。
感染:未能关闭的动脉导管可以增加感 染的风险。
预防动脉导管 未闭
预防动脉导管未闭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具体原因 尚不明确,目前没有特定的预 防措施可供采用。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动脉导管未闭 的原因
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
造成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胎儿 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
提前出生婴儿和出生时患有某些疾病 的婴儿更容易患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 的症状
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
呼吸困难:婴儿呼吸急促、费 力。
心脏杂音:医生可能在体检时 听到婴儿胸部的异常心脏杂音 。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最常用 的诊断工具,能够准确显示动脉导管的 情况。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病例,医 生可能会通过给予药物来促使 动脉导管尽快关闭。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 或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进 行手术关闭动脉导管。
动脉导管未闭 的并发症
动脉导管未闭的并发症
动脉导管未闭 的科普知识课
件
目录 什么是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的原因 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 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因素 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并发症 预防动脉导管未闭
PDA(动脉导管未闭)

• • • • 左室增大 左房增大 以左室增大为主 肺血增多,肺动脉段 突出 • 主动脉结正常或凸出
辅助检查
主要表现 见左右肺 动脉分叉处与降主动 脉起始部沟通
可见肺动脉分叉与 降主动脉有通过动 脉导管的五彩相间 的异常分流束
辅助检查
右心导管发现
诊断
1
病史
2
临床表现
3
辅助检查
病史
内因:与遗传有关,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 突变,家族中有同样病史。
外因 (1)母孕史 宫内病毒感染、孕母接触放射 线或毒物、服用药物史、患有代谢性疾病等 (2)家族史 父母是否近亲婚配,家族中有 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孕母有无流产、死产 或早产史。
临床表现
症状
管形
导管长度多在 1cm左右,直径 粗细不等
漏斗形
长度与管型相似, 但其近主动脉端粗 大,向肺动脉端逐 渐变窄
窗形
肺动脉与主动脉紧 贴,两者之间为一 孔道,直径往往较 大
血流动力学
PDA分流 肺动脉 主动脉 体循环缺血 脉压差增宽 肺动脉高压 肺循环充血
右心室增大
肺静脉回流增多
左心房
左心室
左心房室增大
完全性大血管转位、肺动脉 闭锁、三尖瓣闭锁、严重肺 动脉狭窄等
前列腺素维持E2 动脉导管开放
治疗
一般治疗:减轻患儿体力消耗、吸氧、密切监测 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等。 对症治疗:关闭动脉导管
早产儿:消炎痛静滴或口服,0.1~ 0.2mg/kg.次, 8~12小时重复1~2次,总量< 0.3~0.6mg/kg 手术:导管结扎或切断,3~6岁 介入疗法 (interventional therapy)
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未闭,图文详细讲解

一,动脉导管未闭1,在学习动脉导管未闭前必须先掌握胎儿的血液循环解剖胎儿的动脉血完全来自母体胎盘的脐静脉(以胎儿的心脏为起点,出心为动脉,进心为静脉),通过静脉导管(与动脉导管名字相伴,是连接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血管),进入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这一股动脉血液三分之二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到左心室,通过主动脉射出心脏,供应头颈上肢。
头颈上肢循环后的静脉血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这股静脉血液和来自下腔静脉的完全动脉血液汇合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射出心脏,大部分的血液通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供应腹部盆腔下肢。
降主动脉的髂内动脉分出脐动脉进入胎盘,进行物质交换其中还有一部分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分支,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这部分血液进入到左心室,通过主动脉射出;另外一部分血液是下肢盆腔腹部的血液回流到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2,掌握动脉导管闭合机制(1)动脉导管闭合的解剖生理机制:动脉导管的结构与主动脉及肺动脉均不相同,大部分的组织是螺旋状排列的平滑肌,当其收缩时候,可以保证导管的长度不变,管腔的直径缩小,使导管内膜对合。
但是前提需要动脉导管内弹力纤维层发生断裂,然后形成局部内膜垫,如果这两个前提没有发生,动脉导管就无法关闭。
(2)影响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血氧浓度和前列腺素,前者是促进作用,后者是抑制作用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壁对于高氧的敏感度低,对于前列腺素的敏感度高,所以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发生率高(3)正常新生儿动脉导管纤维化的解剖闭合(真正意义上的闭合)的时间生后2-3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岁后闭合的可能性极小3.病理解剖(1)动脉导管位置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峡部和肺动脉分叉偏左肺动脉侧。
主动脉峡部:主动脉缩窄段病变的部位绝大多数(95%以上)在主动脉弓远段与胸降主动脉连接处,亦即主动脉峡部主动脉峡部(2)正常动脉导管长度及直径内径是3.5mm,外径5-6mm,长度1.25cm(3)未闭动脉导管解剖形态分类及各个特点管形、漏斗形、窗形和动脉瘤形管形:多为中小导管,手术中分离结扎困难小漏斗形:最多见的1种,导管的主动脉端显漏斗样膨大,向肺动脉侧变细,最细的动脉导管颈部靠近肺动脉,是分离后结扎的部位窗形:较少见,多为巨大导管合并肺动脉高压,管壁薄,手术难度大,分离过程引起破裂,导致大出血的机会较多动脉瘤形:不多见,导管总部显瘤样膨大,壁薄,手术中应该小心(4)动脉导管三角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心浅丛。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科普宣传PPT课件

治疗
治疗
大多数情况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会在 出生后的几个月内自然闭合,不需要治 疗。 如果需要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输液药 物(比如静脉注射吗啡)、使用药物( 如布地奈德)、或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导管结扎术或者导 管镫合术。
结论
预防小儿动脉导管未闭需要保持健康的 生活方式和在孕期注重营养补充。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病因
病因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真正原因目前未明 确,但有些患儿可能是由遗传或染色体 异常引起的。 一些药物,特别是治疗儿童肺高压的药 物,也可能会导致动脉导管未闭。
病因
母体患有某些疾病或感染,如风疹,也 可能导致胎儿患上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症状
症状
患有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儿童会有口唇 发绀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在某些患者中,继发性肺高压可以导致 疲劳、晕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容易被 误认为是哮喘引起的。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科普 宣传PPT课件
目录 介绍 病因 症状 治疗 预防 结论
介绍
介绍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 ,也是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心 血管畸形。 它是指在胎儿和新生儿时期,连接肺动 脉和主动脉的导管没有自然闭合的情况 。
介绍
如果未及时治疗,导致心血管系统发生 严重的异常,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
预防
预防
目前没有确切的方法可以预防小儿动脉 导管未闭的出现。 建议孕妇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避免暴露于致病风险环境下。
预防
在怀孕期间,服用叶酸和其他维生素以 及参加有益的孕产课程也可能有助于减 少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
结论
结论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会自然闭合。 如果需要治疗,医生可能会采用药物治 疗或手术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4.连续多普勒: 取样容积置于胸骨左缘大动脉短轴的PDA 的主肺动脉端,可获得位于零线上的连续性 高速血流频谱,PDA的血流频谱有特异性,在 主肺动脉内取到呈阶梯样改变连续性高速血 流频谱,即可诊断为本病。
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 用彩色多普勒观察,主肺动脉内往往没有明 显左向右分流的红五彩镶嵌色血流,仅凭经 胸二维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较容易出现误诊 ,此时采用TEE检查可能会有所帮助。
发病机理: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理是主动脉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比 肺动脉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要高,故发生连续的血液左向右 的分流。动脉导管未闭肺循环要同时接受右心室排出的血 液和从动脉导管分流来室负荷增加,肺循 环压力重,左右心室肥厚,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当 脉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的压力时又可发生血液右向左的分 流,临床上即出现紫绀。
临床症状: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表现为:早产儿患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常引起心 衰,加重呼吸困难,特别是巨大的未闭导管在婴儿时期即可因左心衰竭而产 生气促、心动过速和急性呼吸困难,哺乳时更明显,且易患感冒以及上呼吸 道感染、肺炎等,另外绝大多数患儿体重不增。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 动肺高压和逆向分流的病儿,则出现劳累后气急,口唇等紫绀,以下半身紫 绀较上半身明显, 而左上肢较右上肢为重。当病人并发心内膜炎或导管内膜 炎时,则出现体温升高, 出汗,肝大,心力衰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胸 痛和周围血管栓塞等症状。 肺动脉高压虽然可在2岁以下的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中出现,但明显的 肺动脉高压征大都在年龄较大才表现出头晕、气促、咯血。活动后发绀(多以 下半身发绀明显)。若并发亚急性心内膜炎,则有发热、食欲不振、出汗等全 身症状。心内膜炎在儿童期很少发生,而以青年期多见。
动脉导管未闭后注意事项

动脉导管未闭后注意事项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指在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正常闭合的一种心脏畸形。
动脉导管是胎儿在子宫内的存在,负责将氧气富集的血液从母体供给胎儿的肺动脉到体动脉,但在出生后应该会自行关闭。
然而,对于一些患者而言,动脉导管未能封闭,造成了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
动脉导管未闭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术后的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都非常重要。
术后限制活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休息和活动限制。
术后病人通常需要在床位上休息一段时间,以减少体力活动。
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起。
医生会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和指导。
定期复查: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诊跟踪治疗。
定期复查有助于确保手术效果良好,以及预防并发症和复发。
通常,在1周、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进展。
复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心脏超声波检查等。
抗生素预防感染: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患者需持续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手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存在造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方法来决定用药方式和药物剂量。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去医院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以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服用药物:术后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凝剂、镇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指示定时吃药,并注意不要忽略、越量用药或突然停药。
定期复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反应和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调整: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饮食调整对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饮食应以低盐、低脂为主,避免高钠、高脂食物的摄入。
饮食中应包含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钙、镁等。
此外,患者需要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等。
动脉导管未闭形态分型

动脉导管未闭形态分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形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以动脉导管未闭形态分型为标题,详细介绍各种分型以及其特点。
一、窄缩型动脉导管未闭窄缩型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的开口处狭窄,导致血液无法顺利通过。
这种形态的动脉导管未闭通常出现在婴幼儿期,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扩大导管的开口,以保证血液正常流动。
二、迷走型动脉导管未闭迷走型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过长,出现异常走行。
这种形态的动脉导管未闭可以导致血液流向不正常的部位,造成心脏和肺部的血液供应不足。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缩短导管的长度,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
三、未闭型动脉导管未闭未闭型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没有完全关闭,仍然存在一定开口。
这种形态的动脉导管未闭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长期存在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感染的风险。
治疗方法主要是观察和监测,对于症状较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关闭导管。
四、假性动脉导管未闭假性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关闭,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血液重新通过导管。
这种形态的动脉导管未闭通常是由于心脏病变、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恢复血液的正常循环。
动脉导管未闭形态分型的详细了解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医生在进行相关检查时,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来确定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
针对不同形态的动脉导管未闭,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总结起来,动脉导管未闭形态分型主要包括窄缩型、迷走型、未闭型和假性型。
每种分型都有其特点和治疗方法,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及早确诊和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医生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也需要充分了解动脉导管未闭的分型,以便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通过对动脉导管未闭形态分型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是小儿科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约占先心病总数的9%~12%,男:女约1:3,它可以是独立的一个疾病,也可以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并存,常见有主动脉畸形(多见于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狭窄等),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及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及法乐四联症等。
动脉导管的胚胎发育源于第六对主动脉弓背部,胎儿期沟通肺动脉和降主动脉。
出生后肺膨胀,肺阻力下降,肺动脉血液流入肺部,动脉导管先形成功能性收缩最后导致解剖上闭锁,形成一韧带。
对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约80%在生后3个月内完成,最迟不超过1年。
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多在5~10毫米左右,长短3~30毫米不等,形态也有漏斗型`管型`窗型`亚铃型及动脉瘤型不一。
其中以漏斗型和管型最常见。
引起动脉导管未闭的因素很多,如早产、新生儿乏氧、感染、近亲婚配等导致动脉导管内部泡沫细胞增生障碍而未能逐渐闭锁形成病理性通道。
但动脉导管未闭在心脏、血管伴有其他畸形者,尤其在三尖瓣闭锁及肺动脉瓣闭锁时,未闭的动脉导管成为其供应肺循环的唯一通道。
据我院儿科循环病房统计,在1985到1994这十年间收治的519例先心病人中,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者有39例,其中有肺动脉高压者3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2例,脑梗塞1例、肺炎2例、心力衰竭2例。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它畸形的21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就17例。
在合并有其它畸形的21例中合并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炎3例、心力衰竭3例。
可见,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有其它畸形者并发症较多,病情也较重。
[病例摘要]女 6岁活动后气短5年。
1岁时家人发现小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且活动后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但未进一步检查。
4岁时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5岁时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病来无咯血、晕厥及抽搐,未患过肺炎。
母孕期健康,无受X线史,未服药。
家族中无先心病病人。
体格检查:T 36C,P90次/分,R30次/分,BP120/50mmHg,Ht102cm,Wt 15kg,营养中等,发育较差,口唇及指、趾末端无紫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2肋间触及细震颤,心左界平左乳头线,右界平胸骨右缘,心律齐,心率90次/分,胸骨左缘2肋间闻及III级连续性机器样隆隆性杂音,向心尖部及左颈部放散。
腹部平坦,肝脏肋下1厘米,II度硬,脾脏肋下未触及。
下肢不肿。
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水冲脉阳性,股动脉枪击音阳性,杵状指阴性,周围毛细血管征阳性。
辅助检查:末梢血:WBC 10.6x 1010/L,S 52.1%, L 39.2% ,RBC 4.15x1012/L Hb 114g /L, PLT 109x 1010 /L;血清离子:K+ 5.0 mmol /L, Na+136 mmolo/L,Cl- 108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凝血五项正常范围。
心电图:QRS在V1导联呈Rs型,Rv1=1.2mv, R/S>1,V5qRs,Rv5=2.2mv,R+S v4=仓4.0mv,各导联QRS波群时限正常,ST-T段正常,Tv5直立,提示左右心室肥厚。
心脏正侧位片:双肺血多,主动脉结大,肺动脉段突,心尖圆隆向左下扩大,右二弓延长外突。
双膈肌光滑,双肋隔角锐利。
心胸比值0.57。
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增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大;二尖瓣前叶运动幅度增大,房间隔及室间隔回声完整。
动脉导管右肺动脉端开放0.7厘米,大动脉位置关系正常。
彩色多普勒:过动脉导管见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过二尖瓣见少量五彩镶嵌返流束。
第一次心导管检查结果:1.降主动脉血氧97.61%,提示安静状态下没有右向左分流,肺动脉与右心室血氧相差5.1VOL%,说明在动脉导管水平有左向右分流,右室血氧高考虑为层流所致,经计算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的92.6%。
2.肺动脉压力98/62mmHg,严重增高;3.肺总阻力207.7 dyn.s.cm-5;在正常范围。
4.导管经房间交通达左心房,移动度小且两心房压差>5 mmHg。
(卵圆孔未闭);第二次心导管检查结果:1.降主动脉血氧95.1%,提示安静状态下没有右向左分流,肺动脉与右心室血氧相差0.6VOL%,说明在动脉导管水平有左向右分流,右室血氧高考虑为层流所致,经计算左向右分流量占肺循环的82%。
2.肺动脉压力98/62mmHg,严重增高;3.肺总阻力368.4dyn.s.cm-54.导管经房间交通达左心房,移动度小,两侧心房间压力相差5 mmHg以上;5.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见导管呈窗形为17mm;诊断:先天性心脏病,非紫绀型,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动力型),卵圆孔未闭。
[急救措施]1.入院后因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地高辛,按0.01mg/kg.d,分两次口服,开博通6.25mg每日一次口服,速尿10毫克每日两次口服以强心和降低肺动脉压力。
同时监测血清钾,使之保持在正常水平。
2.入院后因为有动力型肺动脉高压,给予生理盐水100ml加硝普钠10mg及多巴胺20mg,缓慢静脉滴注降低肺动脉压力,速度控制在67滴/分,连续一周~之后做了第一次右心导管检查仍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继续内科降压治疗。
3.第二次降压治疗采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ml加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米力农7滴/分,连续用一周后再次复查右心导管,见5mg,缓慢静脉滴注,滴速6~仍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动力型),且导管直径太大,需要用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双面伞堵闭,价格昂贵,家人不能承受而转心外科行全麻下动脉导管切断并结扎术,术后良好。
[诊治评述]1.因为小儿有活动后心慌气短,查体见生长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2肋间可以触及细震颤,听诊该处有一典型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周围毛细血管症阳性。
心电图示双室大,胸片也见双心室肥大,心脏扇扫示左右心室腔扩大,多普勒见右肺动脉五彩镶嵌分流束。
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成立。
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证实为窗型动脉导管未闭。
2.对于有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人,虽然心导管时肺动脉压力明显增高,但肺总阻力不高说明了该患儿肺动脉高压属于动力型。
一旦阻断分流,肺小动脉痉挛就会解除,心脏排血就会恢复正常。
因此该类病人手术预后良好,但如果象该患儿这样大的分流,只用药物降压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彻底阻断分流才能根治。
3.对于早产儿PDA可在生后口服消炎痛促其闭合,剂量:生后不足48小时者首剂0.2mg /kg,第二、三剂用0.1mg /kg,生后大于48小时者三剂均给0.2mg /kg,生后超过8天者用0.25mg /kg,用法:每12小时一次,连服三次。
其作用机制为前列腺素可以扩张血管(导管),而消炎痛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因此可促进导管闭合。
4.保持动脉导管开放:对那些复杂的心脏畸形,动脉导管是交换体肺循环的主要通道或唯一通道,此时可用前列腺素E1、E2静脉注射以保持导管暂时通畅以提供时间进行检查或术前准备。
5.动脉导管未闭以往都是外科手术结扎,术后再通率约2%~3%。
自1966年Postmann成功应用泡沫塞子堵塞未闭的动脉导管获得成功以来,因介入疗法不需全麻、不用开刀、不留斑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已有替代外科手术疗法之势。
我国是在1983年由钱晋卿医生首先开展此项技术。
但因当时受所用封堵材料有限且该项技术操作复杂,适应症较窄,仅适用于大龄儿童及成人,同时髂`股动脉不仅无畸形而且要大于动脉导管直径,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6.自1986年Rashkind 成功应用双盘闭合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虽然也有闭合器脱落、残余分流、及偶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但因要求条件放宽逐渐受到人们青睐。
但该种闭合器仅对直径小于10毫米的动脉导管未闭效果较好。
对直径在10~25毫米的动脉导管未闭现采用双伞闭合法封堵的,其操作方法基本同上,缺点是也有残余分流。
1990年Sideris用“纽扣”闭合器成功封堵房间隔缺损使该项技术又有新突破,近年来又应用此技术成功封堵了直径在6~25毫米的动脉导管未闭及膜肌部室间隔缺损,因其传送导管较细(8F),应用前景广阔。
1992年Cambier成功应用可控释放弹簧线圈(Occluding Spring Emboli Coil) 封堵动脉导管未闭获得成功,因其传送导管更细(5F),临床很快开展起来,其主要封堵直径小于6毫米的管型或漏斗型动脉导管未闭,不足之处为有弹簧线圈脱落致主动脉或肺动脉系统栓塞,残余分流及有过多的造影剂注入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以后三种方法为优,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但价格相对外科手术要昂贵,因此国内应用还受到一定限制。
[临床经验]1.该患儿自幼即有多汗及活动后气短,说明有肺循环充血,心导管结果证实有体循环向肺循环的大分流;生长发育落后说明除了有体循环供血不足外,一方面呼吸快摄入热量少,另一方面呼吸心跳加快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热量多。
安静时没有紫绀说明安静时没有右心系统向左心系统的分流,降主动脉血氧饱和度>95 %也说明了安静时没有静脉系统向动脉系统的分流,两次心导管结果也证实只有左向右分流。
2.动脉导管未闭因舒张期血液分流入肺动脉,故舒张期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下降,而体内代偿机制的作用使收缩压升高故患儿脉压差增大,通常情况下只要脉压差大于70毫米汞柱,临床就会有周围毛细血管征。
3.对于直径较小的单纯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临床症状典型,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与之相符者可以不做心导管检查。
对导管直径较大且为窗型的动脉导管用其他介入方法很难避免术后残余漏,最好用双面伞封堵,但费用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