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进展_宋超 (1)

合集下载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生儿中,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特别是在早产儿中更为常见。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在心脏和肺部循环之间的不正常流动,从而造成心功能的异常,增加心脏负担。

早产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出现微炎状态,进一步加重心功能的不稳定。

目前,消炎痛和布洛芬灌肠是两种常用的消炎药物,它们在抑制炎症和缓解疼痛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关于消炎痛和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仍存在争议和不足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消炎痛和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

1.2 研究目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尤其在胎龄较小或体重较轻的早产儿中更为多见。

虽然动脉导管未闭在成年后闭合的情况很常见,但如果在早产儿时期未及时闭合,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心衰、肺动脉高压、感染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消炎痛和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评估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及联合应用的效果,从而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药物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参考,从而降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3 意义和价值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研究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充分发育,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引发微炎状态。

而微炎状态会进一步影响早产儿动脉导管的未闭情况,可能导致心功能的不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颤动性肺动脉血流嘶哑
杂音、肺动脉高压、左心室扩大等,严重的动脉导管未闭会引起肺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本文通过观察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对其进行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对其血常规、肝肾功、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
监测。

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在1岁至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岁。

治疗后观察到26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如肺动脉血流嘶哑杂音减弱或消失、肺动脉高压减轻等;6例患儿疗效不佳,表现为症状无明显
改善或症状加重。

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血常规、肝
肾功、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符合正常范围。

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具有一定疗效,能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较高。

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症状轻微或者无手术指征的患儿可以考虑采用口服
药物治疗。

但是,该研究受制于样本量较小以及治疗时间不长,因此还需要更多大样本、
长期随访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采用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68例早产儿分成治疗组和一般组,予以治疗组早产儿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一般组为空白对照,不予以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外,采用我院常规治疗方法对一般组患儿实施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导管比和率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动脉导管闭合率为91.2%,高于一般组患儿的70.6%(χ2=4.660,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低于一般组患儿的23.6%(χ2=4.221,P<0.05),住院时间为(7.6±1.1)d,短于一般组的(9.2±1.4)d(t=4.019;P<0.05)。

结论布洛芬混悬液用于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混悬液;不良反应动脉导管是早产儿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血流通道,胎儿出生后肺部承担气体交换功能,动脉导管因无用可自行闭合,如持续未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必,是早产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

现阶段,临床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因手术对患儿机体造成的应激性较大,因此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该疾病。

我院本次对布洛芬悬浮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进行了探讨,旨在寻求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有效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68例患儿均为单胞胎。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儿平均分成治疗组和一般组。

治疗组34例患儿中,女患儿21例,男患儿13例,平均胎龄(34.1±1.2)w,平均日龄(3.3±0.8)d,平均体重(2.1±0.3)kg。

一般组34例患儿中,女患儿20例,女患儿14例,平均胎龄(33.9±1.1)w,平均日龄(3.5±0.7)d,平均体重(2.2±0.3)kg。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30例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30例
2 3 0 0 g , 均 在生 后 2 ~5 d出现 心 脏 收缩 期 杂 音 , 经 我 院 心 脏 彩 超
确诊 为 P D A, 并除 外其他 先天性 畸形 、 新 生儿 窒息 、 肾 功 能 不
全、 血小板减少 、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等 。研 究 对 象 随 机 分 为 治 疗组 3 O例 , 对 照组 2 2例 , 两组在性 别 、 胎龄、 出 生 体 重 等 组 成
学紊乱 , 对 全 身各 脏器 造 成 不 良影 响 口 ] 。及 时 关 闭动 脉 导 管 对 促进早产儿发育 、 改 善 预 后 具有 重 要 意 义 。为 探 讨 布 洛 芬 治 疗 早 产 儿 动 脉 导 管 未 闭 的 疗 效 及 不 良反 应 , 我们 对 5 2例 早 产 儿 进 行 了 临床 观 察 , 现报告如下 。
2 治 疗 方 法 两 组 均 给予 限 制 液量 、 静 脉 营 养 等 常 规 治 疗, 治 疗 组 在 常规 治 疗 基 础 上 , 于 生后 3 ~7 d 口服 布 洛 芬 混 悬 液, 首剂 1 0 ag r / ( k g・ d ) , 第 2 、 3剂 5 mg/ ( k g・ d ) , 每 剂 间 隔 时
近几年来人们发现应用布洛芬治疗pda不仅疗效与吲哚美辛相近而且不良反应较吲哚美辛轻微且口服与静脉滴注疗效相似因此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科采用布洛芬来关闭pdapda的药物治疗存在时间窗早产儿pda的药物治疗效果与日龄密切相关药物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是出生1周以内因此本研究采用早期口服布洛芬pda的关闭率达8333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儿肾功能电解质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均无异常
间为 2 4 h , 口服 完 第 3剂 后 2 4 h做 心 脏 彩 超 , 未 闭合 者 可 再 服 第 二疗程 , 方 法 同第 一 疗 程 , 服完第二疗程后 2 4 h再 做 心 脏 彩 超 , 若 仍 不 闭合 则 视 为 无 效 。两 组 患 儿 均 于 治 疗 前 及 治 疗 后 2 4 h 复查肝功能 、 肾功能、 电解 质 、 血常规等生化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软 件 包 , 计 数 资 料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性疾病,容易导致心功能异常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研究进展部分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如介入治疗等;风险评估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

未来面临的挑战包括复杂性治疗及术后管理,为此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及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有望提升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为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治疗、研究进展、风险评估、挑战、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为气管导管未闭的1/3。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存在的一种胎儿循环通道,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到维持足生胎循环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后几天至2周内,动脉导管会自行闭合。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及时闭合,导致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

这种情况会导致部分氧合血流由主动脉倒流至肺动脉,增加肺动脉和左心室的负荷,严重时可导致心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新生儿心血管疾病认识的加深,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为患儿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1.2 研究意义未闭动脉导管是新生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研究动脉导管未闭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对患儿的诊疗水平。

对未闭动脉导管的研究也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疗效分析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疗效分析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4-07-02T11:22:19.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宋萃春张军[导读]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临床实践结果显示。

宋萃春张军 (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116021)【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疗效,评估其使用价值。

方法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8例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4例,分别采用口服布洛芬和吲哚美辛进行治疗。

结果布洛芬组的有效率为 89.1%,吲哚美辛组有效率90.6%,两组关闭动脉导管的有效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而在副反应方面布洛芬组明显少于吲哚美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布洛芬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方法安全、效果好、副反应少,是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可靠选择,值得推广。

【关键词】布洛芬吲哚美辛关闭动脉导管【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67-01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临床实践结果显示,也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发病比率高达20%[1]。

该病会引起动脉导管异常分流,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肺病、颅内出血等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甚至威胁患儿生命。

临床治疗是使用口服布洛芬和吲哚美辛两种疗法,对关闭动脉导管均有良好疗效,同时也有不良反应出现。

本文针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选取大连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9月-2013年 1月间入院治疗的 128 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研究对象。

男 68例,女60例,胎龄31~35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

所有患儿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动脉导管未闭临床标准,并经心脏彩超证实确诊,排除先天性复杂型心脏病、合并其他严重的先天畸形、器官障碍、并发严重感染或严重内科基础病症的患儿。

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危新生儿,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58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为治疗组,28例未做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

结果30例PDA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23例闭合,6例未闭;2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13例自然闭合,治疗组闭合率76.7%,对照组自闭率46.4%,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布洛芬治疗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

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oral ibuprofen neonatal artery catheter not closed treatment (PDA) and the clinical value of safety.MethodsFrom January 2001 to December 2009 in our hospital in pediatrics new high-risk newborn, the color echocardiography established the PDA 58 newborn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30 cases were treated by ibuprofen treatment for the treatment group, 28 cases do not treat as control group, observe two groups close status and PDA compared.Results30 cases of children of the PDA by oral ibuprofen 23 cases closed after treatment, 6 patients not closed; 28 patients without drug treatment of children of the PDA, 13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natural closed closed 7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closed 46.4% rate, The treatment group closed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观察组于生后3 d采用口服或鼻饲,分3次给药,首剂给予布洛芬10 mg/kg,于24、48 h后各给予5 mg/kg。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40%-60%。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肺动脉高压及左心室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微炎状态是一种炎症反应轻微的状态,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是两种常用的消炎止痛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降低疼痛感受。

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方面的应用尚未完全明了。

了解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在微炎状态下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常伴随微炎状态,严重影响患儿的心功能。

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作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消炎痛与布洛芬灌肠在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心功能微炎状态时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解释,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高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指导,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康复和生长发育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1.3 研究意义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和发育。

目前,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主要包括观察、药物干预和手术治疗。

而近年来,消炎痛和布洛芬灌肠作为非甲状腺兽类抗炎药被广泛用于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但其在微炎状态下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4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29卷第7期2013年7月(总第165期)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进展Progess of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收稿日期:2013-04-18修回日期:2013-05-15作者简介:宋超(1989-),女,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研究通信作者:赵荣生,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Tel :(010)82265743E -mail :zhao_rongsheng@宋超1,2,赵荣生1(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北京100191;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南京211198)SONG Chao 1,2,ZHAO Rong -sheng 1(1.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king UniversityThirdHospital ,Beijing100191,China ;2.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China )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 )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

在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中其发病率更高。

如未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症、慢性肺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用布洛芬治疗,闭合率约为73.0% 95.5%,且布洛芬对肾脏血流灌注影响较小。

布洛芬用于治疗PDA 属于说明书外用法,因此,本文对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 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布洛芬;早产儿;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闭合率中图分类号:R971.1;R5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6821(2013)07-0554-03Abstrac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has high morbidity in the new-borns.The risk is higher in the premature ,especially in th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Several co -morbidities (i.e.,necrotizing enter coliti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could be caused if the treatment is not in time.How-ever ,considered the wid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indomethacin ,ibu-profen is also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DA with 73.0% 95.5%PDA closure rate.The side effects of ibuprofen are less than indomethacin ,es-pecially on the effect on the renal blood flow.Due to off -label use ,more researches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DA are neede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use of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DA.Key words :ibuprofen ;prematur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ductus arteriosus closure rate动脉导管是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一条重要动脉通道,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重要通路[1]。

足月儿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在出生后72h ,大部分新生儿的动脉导管均可功能性愈合。

而≥30孕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4d ,动脉导管就可以完全闭合。

如果新生儿出生72h 后动脉导管仍然持续开放,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2]。

动脉导管未闭可引起导管内血流的左向右分流,进而引起肺动脉血流量增加和其他器官血流分布的改变,最终可能诱发并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出血、支气管肺发育异常、视网膜病变等病症。

因此需对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及早产儿进行有效治疗。

前列腺素E 主要由环氧合酶催化花生四烯酸而来。

减少导管中前列腺素E 的浓度,能有效增加导管闭合的可能。

布洛芬作为环氧合酶的抑制剂,能够有效减少前列腺素E 的产生。

1临床治疗吲哚美辛最先在1985年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也DOI:10.13699/ki.1001-6821.2013.07.012Chin J Clin Pharmacol 555 Vol.29No.7July2013(Serial No.165)是目前药物治疗的重要选择。

吲哚美辛可逆性的拮抗环氧合酶COX,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但作用靶点缺乏特异性,不良反应较多。

布洛芬和吲哚美辛均为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属苯丙酸类,具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及解热镇痛作用,且胃肠道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好,目前广泛使用。

其主要用于镇痛、抗炎、抗风湿、治疗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治疗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等。

布洛芬在临床上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属于说明书以外的用法。

在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细胞和血管滋养管均能够合成NO,出生后动脉导管的开放,逐渐不再依赖于前列腺素的产生。

因此使用前列腺素抑制剂治疗最佳时间窗是在出生后的一周内,且越早给药,治疗效果越好。

根据给药的时间不同,治疗方案主要可以分为预防性治疗、早期治疗和出现严重症状后3种治疗[6]。

预防治疗是指在出生后24h内,不进行筛查,无论动脉导管是否闭合,直接给予药物治疗。

随机双盲试验发现[7],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给予布洛芬,可以降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手术治疗率和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但是死亡率与对照组相似。

2005年的多中心随机试验显示[8],预防使用布洛芬,对预防脑室内出血无效;此外,预防治疗使近40%的不需要治疗极低体重儿,暴露于治疗药物下,造成不必要的药物治疗。

临床对于早产儿,多用超声心动图进行筛查,对发现动脉导管持续开放的患儿进行早期药物治疗。

早期药物治疗,可以减少不需要治疗的患儿暴露于药物治疗的风险,同时获得较大的临床获益。

目前关于药物治疗的介入时间存在争议。

对64例极低体重儿的临床研究表明[9],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可以减少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对出生体重在500 1250g的早产儿的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的介入时间进行随机对照双盲试验[10],共入组105名患儿,在有症状初期,给予布洛芬早期治疗和出现严重症状后再进行治疗比较,结果显示2组在死亡率、坏死性发生率,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在国内,通常对于无症状的患儿不进行任何处理。

有临床症状而无法用其他疾病来解释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导管直径>1.5mm、舒张期反流及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比例>1.4者,可以给予药物治疗。

2布洛芬治疗PDA评价有效性与安全性对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用于早期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进行的评价表明[15],布洛芬组和吲哚美辛组在闭合失败后手术治疗效率类似;但2组在肾功能方面,吲哚美辛组早产儿的尿量显著减少,且肌酐更高。

相关研究认为[16],吲哚美辛和布洛芬在动脉导管闭合失败率、死亡率、动脉导管重新开放率、需要手术闭合率以及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慢性肺疾病(CLD)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吲哚美辛较布洛芬在肾脏方面的不良反应更多。

随机对照试验评价了49名早产患儿和29名足月患儿接受布洛芬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7],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均用布洛芬治疗后,动脉导管闭合率均高于用吲哚美辛进行治疗,且血清肌酐低于吲哚美辛治疗组(P=0.032)。

剂型与剂量布洛芬一般为口服或者注射;但国内目前尚无布洛芬注射剂。

在儿科,多使用布洛芬混悬剂。

对102名极低体重患儿进行了口服布洛芬与注射布洛芬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比较[11],在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平均正压通气时间,口服布洛芬组低于注射组(P=0.02),但该研究在并发症方面缺乏更有力的证据。

由于注射制剂在大多数国家均未上市,且比口服制剂更加昂贵,因此急需更多的研究对口服制剂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

目前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标准疗程为3d,标准剂量一般第1d为10mg·kg-1,第2,3 d均为5mg·kg-1。

针对极早产儿的剂量选择,目前仍存在着争议。

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有限,目前治疗的标准疗程无相应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支持[12]。

对极早产儿的研究(n=75)发现[13],剂量(第1,2,3d)为10 5 5mg·kg-1·d-1 1较5 7.5 7.5mg·kg-1·d-1的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vs88%);对于胎龄<27周的患儿,高剂量(20 10 10mg·kg-1·d-1)的动脉导管闭合率高于常规剂量组(10 5 5mg·kg-1·d-1)(54.8%vs30.6%)。

研究(n=70)认为[14],高剂量(20 10 10mg·kg-1·d-1)比常用剂量有效率更高,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3动脉导管闭合后重新开放的药物补救治疗在给予药物治疗后,仍有13% 53%的早产儿动脉导管会重新开放。

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后,再次给予药物治疗,一般难以达到完全闭合。

患儿在首次药物治疗后,超声心动图上动脉导管闭合及无明显分流,认为其对于布洛芬治疗敏感。

如果其动脉导管再次开放,会考虑使用布洛芬治疗。

研究发现[14],动脉导管持续开放后,使用高剂量(20 10 10mg·kg-1·d-1)布洛芬治疗依然有效。

研究认为[18],对于体重<1000g的患儿在首程治疗失败后,可以继续用布洛芬治疗。

556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第29卷第7期2013年7月(总第165期)4结论布洛芬可以有效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效果与吲哚美辛没有明显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