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2006

合集下载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1毛浩萍,高秀梅,赵粉荣,郭浩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0193)E-mail:haoping_mao@摘要:抑郁症(Depression, DEP)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本文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进行综述,为抗抑郁中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机制;中药中图分类号:R91.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DEP)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世界卫生组织预言抑郁症将会在2020年成为继高血压后的第二大临床慢性疾病[1]。

因此,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阐明,本文就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2.抑郁症的发病机制2.1单胺假说第一个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化学理论是40多年前由Bunney提出的“单胺假说”[2],认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或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 5-HT)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引起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Janne等[3]研究发现抑郁行为与5-HT水平间呈正相关,认为5-HT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抑郁样行为有关。

经典的抗抑郁药选择性五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的研制及临床应用支持了这一假说。

近年来随着对SSRIs作用机制的研究又发现了多种5-HT受体亚型, 使得5-HT递质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2.2受体假说研究发现,抗抑郁药能快速调节单胺类递质信号转导,而导致在治疗开始的几小时后突触中单胺类物质尤其是NE和5-HT浓度的急剧增加,但是,这些药物的起效却要滞后数周,而“单胺能假说”对药物的这种快速调节作用与用药数周后产生临床疗效之间的矛盾难以做出合理解释。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2.6亿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的症状包括长期情绪低沉、睡眠问题、食欲不振、疲劳等。

抑郁症的病因是多样的,包括基因、生物学、心理因素等。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研究表明,抑郁症可能与神经递质不平衡、免疫系统失调等有关。

1. 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控制人体机能的化学物质,它们负责传递信号,调节情绪与行为。

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系统存在不平衡。

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三种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而谷氨酸的水平升高。

2. 免疫系统失调研究表明,身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是导致抑郁症的另一个因素。

患有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炎症会引起神经递质不平衡和激素水平的变化。

3. 基因基因是抑郁症发病的另一个因素。

研究显示,当父母或亲戚患有抑郁症时,子女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会增加。

此外,某些基因也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4. 环境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抑郁症的发病。

患有创伤、失业、家庭问题、经济压力等的人群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此外,饮食习惯、睡眠质量和生活习惯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二、抑郁症的治疗方案治疗抑郁症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剂和抗焦虑药等。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治疗和家庭治疗等。

1.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药物,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和间接作用的神经递质制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也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思维模式,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精神动力治疗则是以心理上的改变来增强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基于抗抑郁症药物科普分析

30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 ◼引言抑郁症(depression )临床上又称抑郁障碍,是一种显著的以心境低落为特征的心理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思维迟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

另外还有食欲减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WHO 指出,21世纪精神疾病是人类的强敌,其中抑郁症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控制该疾病的发展,全人类的身心健康将受到严重危害[1]。

根据WHO 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而自杀,但其中仅仅不到一半的患者接受过有效专业的治疗[2]。

目前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晰,但却发现了一些治疗抑郁症疾病的有效方式,其中药物治疗占据主要地位[3]。

本文就近年来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及研究进展进行科普式分析和综述。

 ◼1 西药治疗抑郁症在20世纪50年代,异丙嗪与丙咪嗪被意外发现可显著缓解抑郁症状,揭开了人类对抗抑郁症治疗的新篇章,并由此诞生了单胺氧化酶抗抑郁药与三环类抗抑郁药。

但随着对抑郁症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相继登上治疗抑郁症的舞台,并伴随着更好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近些年,NMDA 受体阻断剂氯胺酮等对抑郁症的积极作用也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代表—异丙嗪,它曾是一种抗结核病药,后被偶然发现可以缓解结核病患者的抑郁症状[4]。

随后50年代上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作为抗抑郁药被广泛使用。

单胺氧化酶(MAO )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一种酶,具有催化单胺类物质氧化脱氨和调节神经细胞内及突触间隙单胺浓度的作用。

MAOIs 主要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儿茶酚胺的代谢灭活,促使突触部位儿茶酚胺的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的作用,并有降压作用。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抑郁症,即临床上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是一种造成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和活力减退的精神障碍。

近年来,随着对抑郁症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其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从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角度,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神经递质的变化抑郁症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有着密切关系。

多个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在抑郁症患者中呈现出异常的水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含量明显降低,而多巴胺含量则呈现出不一致的结果。

这些异常的神经递质水平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症状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与功能的改变MRI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体积减小,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结构改变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

同时,抑郁症患者在脑部功能连接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改变。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与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这可能解释了患者情绪调节能力下降的症状。

三、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抑郁症是一个多因素的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易感性有着较大的影响。

基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主要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方面是单基因的突变,另一方面是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

此外,环境因素,如童年创伤、社会压力和失去亲人等,也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轮廓。

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共同构成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索这些领域,以期对抑郁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注:以上仅为一个示例,具体内容和格式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我院2004~2006年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我院2004~2006年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作 者 单 位 : 1 6 0 广 东 省 广 州 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503
维普资讯
中 国现 代 医药 杂 志 2 0 0 8年 4月 第 1 0卷 第 4期 MMJ ,Ap 0 8 o 0 o4 C r2 0 ,V l1,N .
・1 3 ・ 2
指标 , 比值 接 近 1 . 同步 良好 , 经 济 效 益 与社 会 效 益 相 一 0为 其 致 。 表 1 见 , 来 序 号 比均 为 1的药 物 有 S R s 的 氟 从 可 3年 S I类 西 汀 、 罗 西 汀 、 伏 沙 明 和 T A 类 的 氯米 帕 明 。 外 , 号 帕 氟 C s 另 序
维普资讯

12. 2
中 国现 代 医药 杂 志 2 0 0 8年 4月 第 1 第 4期 MMJ ,A r2 o , l1 , o4 O卷 C p o 8 Vo 0 N .
药物 与临床 ・
我 院 2 0 ~ 0 6年抗 抑郁 药 应 用 分 析 04 2 0
用 药 金 额 及 D D 并 进 行 排 序, 算 序 号 比 ( 号 比为 不 同 药 D s 计 序 物 用 药 金 额 排 序 序 号 与 D D 排 序 序 号 的 比值 ) D s 。 1 Ds 以 D D值 为 标 准 计 算 D D 。 D D 值 是 指 为 达 . DD 3 D D s D 到 主 要 治 疗 目的 用 于 成 人 的 平 均 日剂 量 , 研 究 以 《 国 药 本 中
3 讨 论
秘、 瞳孔 扩 大 、 力 模 糊 、 尿 困难 和直 立 性 低 血 压 等 。 外 , 视 排 此 尚有 心 脏 毒 性 作 用 、 疗 剂 量 范 围 狭 窄 [ 一 系 列 缺 点 导 致 治 4 1 等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抑 瘕蛩 病楼 制及 中檠 治瘵研 究遘展
毛 浩 萍 , 高秀梅 中普 橥研 究 院 ,天 津 3 0 9 ) 天 0 13

要 :抑 学瘢 ( e rsin E 属 于情 感性 精神 障酸 ,是 由多往 原 因引起 的 以心境 障碾 属 主要 特 D pes ,D P) o
w ih aec aatr e y mo d d s nt n a sd b aiu e s n. h be t eo hsrv w i t hc r h rc i d b o yf c o scu e y vr srao s T eo jci f i e i s o ez u i o v t e
徵的综合徵。本文封抑管瘢的袋病棱制和中菜治瘵追行综述 ,属抗抑管 中菜的追一步闭餮利用提供参考。
嗣链 匍 :抑 管瘢 ;餮 病械 制 ;中菜
Re e r h a a e ft t ge s nd t e t e t s a c dv nc so hepa ho ne y a r a m ntwih
抑 管瘾 的研 究越 束 越受 到人 们 的重祝 。但其 骚 病楼 制非 常 後雅 ,至 今 尚未 阐明 ,本 文 就抑 瘾 的骚病
楼 制及 中 蕖治瘵 连展 遘行 综 述 。
行届舆 5 T水平同呈正相网 , 一 H 勰扇 5H 一 T含量的 改 燮可 能 舆抑 管檬行 届 有 嗣。经典 的抗 抑 管蕖 送挥
e u i ae t epa h g n s nd te t n ih TCM fde e son w h c u pl her f r n ef rt e f rh rsu y l c d t h t o e e y a r a me tw t o pr s i , i h s p y t e e e c o h u t e t d a d d v l pme to n i e r s i eta ii a n e eo n fa td p e sv r d ton l Chi e em e i i e. n s dcn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现, 鼠突触膜在 CH0高 的试管 中微粘性增 加 , 膜上 的 5HT结 -
2 抑郁 症的 内分泌 改 变
抑郁症分泌研究 发 现下丘 脑一 体一 垂 肾上 腺 轴 ( A) 能 HP 功
亢进 ; 下丘脑一 垂体一 甲状腺轴促 甲状腺 激 素 ( S 对 促 甲状 腺 T H) 激素释放激素( RH) T 的反应迟钝是 重度抑郁症 的生物 学标志 。 下丘脑一 垂体一 性腺轴 活性下 降 , 能与 HP 轴 高水 平促 肾 上 可 A 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 R 和皮质醇 抑制 性激 素释放 激素 分 C H) 泌有关 。 抑郁症患者血 液和脑脊液及 代谢物 中 C H增 高[ R 。C RH
HT1 R表 达 水 平 下 降 可 能 是 抑 郁 症 的 发 病 机 制 。L p - A o i z Fg eo 等认为糖皮 质激 素通 过与 盐皮质 激 素受体 结合 下调 iura
5HT1 R。5HT1 - A - AR拮抗剂 和激 动剂均有 抗抑 郁 的作 用口 。 ]
增加 。抗抑郁药可使 C RH神经元活动下降 , 鼠抑郁症模型通 大 过治疗后下丘脑 C HmR A表达 下降 3  ̄4 。AC R N 0 8 TH对 外
受体下调可能使分泌过 多的 C RH失 去作用位 点 , 导致 C H 持 R 续地升高。将 C H注入动 物中枢神经 系统引起 类似 于抑 郁症 R 病人的症状, 抑郁症患者死后尸解发 现下丘脑 C HmR A表 达 R N
合位 点增 高 5 表 明 5HT从血 中摄取增 多使进人脑 细胞 的 倍 - 5HT增加 。E gl eg发现血清胆 固醇水平 降低 可使脑 细胞 - n e br l 膜脂 质微粘度下降 , 从血 中摄取 的 5HT减少 , - 导致脑 内 5HT - 水 平降低 。T ro ea 报道血清胆 固醇与脑 内 5HT受 体密度正相 -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抑郁症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李晓晶 马欣欣 李素琴作者单位:050021 石家庄市,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化研究室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对工作失去兴趣等。

抑郁症迄今已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是危害全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侧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各种抗抑郁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发病机制抑郁症或抑郁障碍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和各种生物学改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抑郁症的心理因素研究,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理论、认知理论和自控理论均有不同的解释。

社会学研究也表明,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其次为遗传学因素[1]。

调查发现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级亲属同病率为14%,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机率愈高,具有遗传倾向。

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病易患基因与11号染色体连锁。

(1)单胺假说: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由于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 )和52羟色胺(52HT )功能不足所致。

Bunney 等首先提出了抑郁症NE 功能降低的假说,1965年C oppen ,Shaw 等发现,中枢缺乏52HT 能引起抑郁,后来不少学者证实了这一结论。

1975年Randrup 首先提出,多巴胺(DA )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

后来Maj 等证明,几乎所有的长期抗抑郁治疗的患者都会增加DA 诱导的奖赏反应。

(2)受体假说:在单胺假说的基础上,人们对突触后受体敏感性的改变引起重视,提出抑郁症是脑中NE/52HT 受体敏感性增高的缘故(即超敏)。

临床研究证明一些抗抑郁药物有下调β2肾上腺素受体和52HT 2受体敏感性的作用。

对神经递质受体的研究,如52HT 受体。

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52HT 受体有7个:即52HT 1~7,在抑郁症中发挥不同作用[2]。

(3)肾上腺素已知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肾上腺素受体有α1、α2、β1、β24种亚型。

抗抑郁药通过使肾上腺素受体发生适应性调节产生治疗作用。

DA 受体,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DA 受体有D1~5五种亚型。

Oss owska 等研究发现,长期应激处理后的大鼠,边缘系统的D1受体密度增加29%,而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产生相反的作用,证明D1受体参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

除上述机制外,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及胆固醇(CH O )和甘油三酯(TG )在发病中的作用也有不少研究,这里不再多作叙述。

2 药物治疗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目前已占世界人口的3%~5%。

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心理及物理治疗可以用来预防抑郁症的复发[3]。

电针治疗也在积极探索中[4],但要达到满意的疗效,药物治疗仍是不可或缺,约2/3的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取得不同疗效。

目前使用的药物有如下几类。

21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 AOI ) 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等药。

但不良反映较多,如中毒性肝损伤、高血压危象等,且疗效远不如后来出现的三环类药物,故现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次选药物,一般不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

近几年研制出新型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A 抑制剂,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其药理作用是选择性抑制M AO 2A ,且抑制是可逆性的,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

因此它保留了抗抑郁作用,摒弃了传统M AOI 的不良反应和T C A 的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王树阳等[5]认为吗氯贝胺抗抑郁作用起效快,其疗效与氯丙咪嗪相近,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低于氯丙咪嗪。

因此,吗氯贝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剂。

212 三环类抗抑郁药(T C A ) 属于第一代单胺再摄取抑制剂,不仅可以抑制52HT 和NE 突出前膜再摄取,而且具有抗胆碱作用。

适用于各类型的抑郁症,且疗效优于M AOI [6,7]。

临床用药有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虑平等。

但三环类药物对其他神经递质(如胆碱能、组胺能系统)的作用却引起了各种临床相关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及眼内压升高等,最严重的是心脏毒性。

目前不主张推荐首选该类药物[5]。

213 选择性52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 ) SSRI 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吸收突触间隙的52HT ,从而使52HT 在突触间隙处的浓度增加,达到抗抑郁目的。

SSRI 因具有对52HT 高度的选择性,对NE 、DA 、组胺及胆碱能神经影响较小,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等特点,其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是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抗抑郁药[8,9]。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主要有5种:盐酸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

实验证实从阻断52HT 作用强度看,舍曲林、帕罗西汀最强,其次为氟西汀、氟伏沙明[10]。

214 选择性NE 再摄取抑制剂(NRI ) NRI 对NE 再摄取泵的抑制作用既直接与抗抑郁作用有关,同时也与其不良反应密不可分。

从蓝斑投射至额叶皮层的NE 能神经元的作用与其治疗作用有关,突触后β1受体为调节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受体。

NRI 在认知方面的作用可能与由蓝斑投射至额叶皮层其他区域的NE 能神经元调节有关,可能通过α2受体而作用,而NRI 对情感淡漠、疲乏、精神运动迟滞的作用可能与蓝斑至边缘系统的通路调节有关。

NRI 所致不良反应可能与NE 受体4种亚型有关[3],包括突触后α1、突触前α2、突触后α2及突触后β1受体,也与其他的NE 受体有关(例如心脏、胃肠道、膀胱等),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失眠、出汗、便秘等。

NRI 代表药,瑞波西汀(re 2boxetine )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

该药通过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NE 再摄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NE 功能,从而发挥抗抑制作用。

Versiani 等[11]的研究证实,瑞波西汀对抑郁症的长期治疗有效,复发率低,耐受性也较好。

215 52HT 及NE 再摄取抑制剂(S NRI ) 此类药通过阻滞神经突触前膜对52HT 和NE 两种递质的再摄取,增强中枢52HT 和NE 神经递质的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8]。

无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起效快,对重症抑郁症或难活性抑郁症有明显疗效,复发率低。

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venlafaxine ),主要用于焦虑性抑郁症,不宜与SSRI或M AOI类药物合用,以免引起高血压、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和死亡[12]。

泰国兴等[13]提出文拉法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药。

如果以治愈率(而非有效率)作为衡量抗抑郁药长期疗效的标准,文拉法辛则明显优于SSRI和安慰剂[14]。

216 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2HT能抗抑郁药(NaSS A) NaSS A 类的代表药物为米氮平(mirtazapine)。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增强NE,52HT能的传递及特异性阻滞52HT2及52HT3受体,拮抗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α2自身受体及异质受体,对组胺受体H1也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这与其具有镇静作用有关;同时米氮平对外周肾上腺素能神经α1受体有中等程度的拮抗作用,这与该药有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有联系[15]。

在一项比较米氮平(15~60mg/d)及西酞普兰(20~60mg/d)的研究中,2种药物均显示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及抗焦虑作用,而米氮平的起效时间更快,对睡眠障碍的改善更明显[16]。

此外,米氮平与SSRIs相比对性功能影响小[17]。

目前,米氮平已在国内上市[18]。

217 DA选择性抑制剂 有研究认为DA可能参与使情绪紊乱的作用机制,DA选择性抑制剂,对52HT和NE的影响较小[19]。

代表药物:安非他酮。

适用于对其他抗抑郁药疗效不明显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对睡眠过度的单、双相抑郁尤其有效[12]。

不良反应比三环抗抑郁药少,几乎没有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

不良反应与抑制NE重摄取有关,包括兴奋、激动、失眠及恶心等,没有SSRI的性功能障碍。

服用本品时不可合用M AOI,在停用M AOI14d之内不可使用本品[20]。

218 52HT2受体拮抗剂及52HT再摄取抑制剂(S ARI) 代表药物有尼法唑酮(nefazodone),是一种新的52HT增强剂,作用机制较独特,主要通过对52HT2受体拮抗作用和对52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最终促进52HT1a受体调控的神经递质传递[21]。

服用本品时不可合用M AOI,在停用M AOI14d之内不可使用本品。

本品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合用降压药时,必须减量。

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可能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可适当减量。

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升高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本品[20]。

219 其他抗抑郁药 噻奈普汀(tianeptine),作为一种五羟色胺再摄取促进剂,虽然它的作用机制与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SSRI 类抗抑郁药物完全相反,但其抗抑郁的疗效已在国外大量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22],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

分析表明,噻奈普汀抗抑郁疗效与T C A、SSRI的氟西汀类似,安全性与耐受性优于T C A。

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如口干、恶心、腹痛、腹泻等。

其他还有失眠、头昏、头痛。

另外,噻奈普汀有抗焦虑作用,但没有镇静作用[6]。

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的每日总量应减为25mg,不过慢性乙醇中毒和肝硬化者不必调整用量[23]。

2110 中药治疗 中药也经常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临床应用证实西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副作用也同时存在。

为此研究者选择传统中药用于治疗。

通常采用清肝泻火、宁心理气、解郁安神等疗法治疗抑郁症。

研究发现,石菖蒲、贯叶金丝桃、儿茶酚、银杏、柴胡、佛手、人参、大麻、葡萄柚等具有抗抑郁作用。

临床上以这些中药的一种或几种为主制剂用于抑郁症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药制剂具有作用温和、副作用小的优点,也被临床医生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另外,圣约翰草提取物对轻、中度抑郁症确有良好疗效,同时能改善失眠及焦虑。

在与SSRIs的双盲对照研究,特别是用于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时,该提取物的疗效与SSRIs相当,不良反应较轻[24,25]。

由于该药为天然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光敏反应。

在欧洲及美国,该药作为非处方药(OT C),常用治疗剂量为每日900mg。

以上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作了简要概述,本课题组也在开展此方面的研究。

相信随着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大脑功能的机制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揭示,将会研制出更多安全、不良反应小、快速有效且方便的抗抑郁剂。

参考文献1 贾守梅,路正仪,胡雁,等.社区老年抑郁症防治.中国全科医药, 2005,8:2032205.2 高霄飞,王雪琦,何成,等.抑郁症单胺类递质受体研究进展.生理科学进展,2002,33:17220.3 张顺国,陈敏玲,唐跃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医药导报,2000, 19:331.4 金光亮,周东丰,苏晶.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202222.5 王树阳,牛俊红,孙太起,等.吗氯贝胺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2,15:31232.6 季建林.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2752277. 7 路建忠,王建立,何为民.万拉清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疗效对比.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20.8 姜红,韩迎.抗抑郁药物新进展.中国药房,2004,15:3082310.9 马建东,同中华.氟西汀治疗伴情绪障碍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9921600.10 李林森.抗抑郁药和抗抑郁治疗的进展.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 15:6852687.11 Versiani M,M ehilane L,G aszner P,et al.Reboxetine,a unique selective NRI,prevents relapse and recurrence in long2term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2 sive dis order.Clin Psychiatry,1999,60:4002406.12 郭珊,郭克锋.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2005,9:1312133. 13 泰国兴,田国强.万拉法新与氯丙咪嗪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5236.14 Rudolph R L.Achieving remission from depression with venlafaxine and ven2 lafaxine extended release:a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 parative studies with se2 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Acta Psychiatr Scand,2002,106(Suppl 415):24.15 顾牛范,李华芳.抑郁症药物治疗新进展.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 11:2512255.16 Leinonen E,Skarstein J,Behnke K,et al.E 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mirtaza2 pine versus citalopram:a double2blind,randomized study in patients with ma2 jor depressive dis order.Int Clin Psychopharmacol,1999,14:3292337.17 Nutt D.T olerability and safety aspects of mirtazapine.Hum psychophamacol, 2002,17(Suppl1):s37241.18 王来海,杨广声,郭田荣.瑞美隆.中国新药杂志,2002,11:328.19 李焕德,朱运贵,易清华.抗抑郁药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8,25:2282232.20 王建平.新型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4,4:3082310.21 方贻儒.尼法唑酮:一种新抗抑郁药.上海精神医学,1997,9:51254. 22 彭江发,许玉梅,朴胜斌.噻奈普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952199.23 施慎逊,李华芳,王义文,等.噻奈普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研究.中国神经科杂志,2000,33:1712174.24 Brenner R,Azbel V,M adhus oodanan S,et al.C om paris on of an extract of hy2 pericum(LI160)and sertra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a double2 blind,randomized pilot study.Clin Ther,2000,22:4112419.25 Schrader E.Equivalence of S t John’s w ort extract(Z e117)and fluoxetine:a randomized,controlled study in mild2m oderate depression.Int Clin Psy2chopharmacol,2000,15:61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