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综述

食用菌的综述

1939年栽培食用菌的国家只有十来个,到1978年发展到80多个。东南亚各国的草菇栽培是由华侨引入,Baker,J.A.(1934年)述及马来西亚已有华侨栽培草菇,并指明是华侨引入的菌种,泰国人Jalaricharana(1950年)证明泰国草菇栽培的技术和菌种,都由华侨引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草菇栽培发展很快,不仅遍及东南亚各国,甚至传入非洲和大洋洲,近年欧美各国也有所发展,南、北美洲也曾派出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草菇的栽培技术。
1939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约5.5万吨,到1977年激增至100万吨,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年总产增长近20倍。由于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食用菌生产突飞猛进,韩国及我国台湾也有长足的进步,到1990年,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约为380万吨(鲜),其中我国200万吨,约占52%;我国台湾省约占18%。

日本也是菇类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主要生产香菇、金针菌、滑菇和平菇,1981年生产干香菇14070吨,鲜香菇77100吨,总产世界领先,质量也较好,远销世界各地,但到1990年其干香菇的产量约为19200吨。现今日本每年仍出口优质干香菇,换取高利润,而以进口我国廉价香菇弥补其国内市场之需求。日本对食用菌的现代化有不少贡献,其菌种生产厂家共有140多家(森产业、菌兴及明治等),生产程序规范化,质量检验严格,受种子法保护和约束;在香菇及金针菇良种选育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选育出不同温型的高产优质香菇原种(森121、明治904、1303及7925等),在良种推广应用时,派出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日本的香菇栽培,管理严格,根据香菇的两个发育阶段(定植发菇及现蕾出菇),采用两个管理体制。对食用菌和某些药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效药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还对遗传工程和松口蘑的分离培养开展了探索性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在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经验是:利用充分腐熟的厩肥(或人工配料)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在一年中,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高,空间利用率高,病虫害少,单产高而稳定。以日本为例,上世纪50年代,日本处于二战后经济恢复的困难时期,蕈菌产品仅以香菇为出口所需。至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市场亦只有香菇、滑菇和松茸,且松茸是自然采集而非人工栽培的。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金针菇、蘑菇消费激增。1970年,日本国内人均金针菇消费88克、蘑菇45克,干香菇从1960年的19克上升至51克,特别是鲜香菇从53克上升至307克。按这一人均消费水平,我国金针菇、蘑菇、鲜香菇人均消费水平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几十倍。上世纪70年代以后

,除上述各菇种呈大幅度上升外,平菇、真姬菇(小平菇)、黑木耳等在日本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上世纪90年代,灰树花亮相日本,至2000年人均消费314克,总产量达3.9万吨。2000年,日本金针菇销量近11万吨,首次超过鲜香菇,人均达883克。2000年,金针菇户均生产量为53吨;而鲜香菇单以菌床生产,户均为15吨左右。其最直接原因是,日本大力宣传金针菇的益智功能,金针菇生产工厂化速度快,栽培水平远比香菇高。

1.2国内食用菌业发展状况

草菇、香菇、木耳和金针菇栽培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近20年来,我国蕈菌产业已奠定良好基础,步入大发展阶段。以市场为主导,在科研、技术推广及政策上予以适当扶持,我国蕈菌产业可能出现一个质的转变和量的飞跃。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平稳而快速增长时期,与日本上世纪60年代后期颇多相似之处。香菇价格下降后,当前珍稀菇如杏鲍菇、鸡腿菇、草菇以及金针菇,价格大多超过鲜香菇,尤其是人们对菇类食品的保健功能认识加深,对某些蔬菜食品农药残留的畏惧等,已促使菇类产品消费上升,也必然促进各类蕈菌产品的大发展。

国内市场珍稀菇类消费快速增长,据深圳、上海、丽水等城市7家超市及其所属分销店的粗略调查,凡上架干菜类食品中都有香菇、黑木耳,1998年后,增加杏鲍菇、鸡腿菇等。鲜菜类中从1994年开始出现香菇、平菇、金针菇、蘑菇(1990年)、草菇(1990年),1998年后,鲜品杏鲍菇、鸡腿菇等进入超市。从一般农贸市场调查来看,长江以南传统香菇产区,县级以上城市都有鲜香菇、平菇、蘑菇或草菇(闽、粤两省为主)供应。

据上海市桂源香菇有限公司资料统计,1999年以来,向上海联华超市和其约200家分销店售出香菇、黑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小包装,每年增加约30%。2001年为400万元,数量约58吨;2002年为600万元,其中以每包100克、120克、200克的香菇干品最受欢迎,其售价与出口日本的相近。鲜菇方面,杏鲍菇等6-7种,大多由福建经销商供货,销量上升很快。

菇类生产不同于其他产业,属一种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如操作得法,效益可观。中国菇农经过20年的香菇栽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我国在“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许多农民掌握了菌菇类生产的常规技术,各级科研、教学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菌菇类育种至生产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位台湾学者看了庆元、龙泉地区菇农在简陋的接种箱内进行母种分离和生产种接种,成活率高达95%以上时,惊叹地说:“如此设施,如此高之成

活率,真不可思议。”现在一大批中国菇农,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人员,已分赴世界各地,如越南、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指导和谋求菇类发展。

作为一种劳动密集型生产,低工资所产生的低成本,发达国家难以与我争夺国内市场。我国内地要想在金针菇与蘑菇上争夺国际市场是很困难的。蘑菇源自欧洲,我国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引进,至今西方蘑菇生产已实现包括采收的高度机械化,而且每平方米年产20余公斤,比我国高数倍,即使是韩国,每平方米产量亦达14公斤以上。韩国年产24572吨,栽培者仅203户,一户一工厂,户均121吨,户均产值约30.77万美元,除去生产成本,有很高的收入。2000年,日本产金针菇约11万吨,有栽培者1885户,户均生产量58.1吨。我国金针菇工厂化水平很低,引进设备或外资工厂开工不足,就全国而言,基本上由手工操作,户均2.5-3吨。只有韩国的1/40和日本的1/20左右。我国台湾省金针菇工厂化水平比韩、日都高。表1是1990-2001年食用菌世界产量(鲜重)及我国的产量和出口量。




2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很多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发展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2.1食用菌生产品种日趋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发展缓慢,且一直处于区域性单一品种发展的局面,如山东的平菇生产、福建的双孢菇生产、浙江的香菇生产及东北地区的黑木耳生产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地也注重了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的完善与构建。

2.2由传统的季节性栽培向反季节周年生产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菇农生产经验不断积累,在经济效益及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传统的季节性生产模式已被打破,季节安排越来越灵活。在对各品种生物特征及市场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地方开始进行了夏平菇、高温蘑菇及深冬菇房增温栽培的推广与发展,各品种尤其是珍稀品种的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迅速。此外,在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改进等方面也进行了技术革新,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成倍提高。

2.3由传统的栽培模式向立体高效模式发展

我国传统的栽培模式是以室内菇房栽培为主导的,近十几年来,各种各样的栽培场所和栽培模式得到空前发展,各显神通。如双孢菇生产目前可在废弃房屋、养殖场、地沟棚、简易棚、蔬菜棚、防空洞、地下室等场所进行地面或架式栽培;木耳

栽培由室内吊袋转到室外畦式地栽;夏香菇、高温平菇、灵芝等中高温型品种进行室外丰产林、桑园、果园、玉米等高秆作物、芸豆等高蔓作物的立体组装复合种植;同时在食用菌行业内部形成了科学的多层次间混套轮作种植体系,如在春栽香菇棚内吊袋木耳,金针菇、平菇废料种植草菇等菌一粮、菌一菜、菌一菌间作或轮作。

2.4由自发分散的家庭副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10多年前,我国的食用菌生产还是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副业,随着该行业体系和规模的逐步完善和扩大,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部分县、乡及时出台了系列发展措施,相继确立了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战略,宣传引导、组织发动、参观学习、试验示范、规模推广,食用菌已成为很多县、乡的支柱产业,且建立了规范的组织领导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对我国的食用菌行业进入规范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5 由粗放型经营管理向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方向发展

以前,由于政府部门和从业人员对该行业的认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也有地方政府部门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目标,一度使当地食用菌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能以菇农效益为中心,遇到问题能正确对待的地方,食用菌都能稳步、健康地发展下去。很多地方政府在当地食用菌科技、加工、流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协调产供销关系,加强了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力度,为菇农的生产保驾护航。当前,越来越多名符其实的食用菌生产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异军突起,加工流通企业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集约经营、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

2.6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

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脂肪、多药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被国际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及膳食结构的改善,国际市场上食用菌及其加工品的交易日趋活跃,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量逐年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量以每年7%的速度持续上升,其市场潜力之大显而易见。但应该看到我国加入 WTO后,在带来全局性战略利益的同时,也使许多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迫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粮、油、棉等大宗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为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点,以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比高

、商品率高、加工增值高、综合效益高为优势的食用菌产业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食用菌产品以质优价低、产量大的优势,将为世界各地的消费需求提供方便。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关贸协约国不能再以提高关税来阻止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出口,也就是说,我们的食用菌市场将更大、更广阔。


您的朋友 宋晶895002813 为这封邮件插入了背景音乐 - 下载 播放

播放器加载中...
正在发送...此邮件已成功发送。再回一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