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病害概述

食用菌的病害概述
食用菌的病害概述

食用菌的病害概述(2010/03/18 09:57)

食用菌的病害概述

(一):什么是食用菌病害?

食用菌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其生长与发育的各个阶段,以及采收、加工和储藏的各个环节,由于环境条件不适,或遭受其他有害微生物侵染,使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了一系列不正常的变化,如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畸形、枯萎甚至死亡等现象,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甚至导致整个生产失败,这就是食用菌的病害,该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也统称为病害。

引起食用菌发病的最直接的因素称为病原。病原一般分为两大类: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这两类病原引起的病害分别称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但菇农在实际生产中,无论是发菌还是出菇阶段,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受到一些人为的影响,如操作中不慎触、碰、划、压等机械性创伤,还有管理不及时或者失误而使菇体氧气供应不足、光线过于强力或不足、用水过大或过小等条件性伤害等等,其在生产上尽管也会出现某种病态,但它并非侵染性病害,而称为生理性病害。

我和专家组成员在下乡调研中发现,有一些菇农在食用菌生产中,一旦出现不如意的现象或结果时,总是一味的从外部找原因,而其内部因素往往易被忽视,如菌种对地域条件的适应性、菌种自身的抗逆性、抗病性、菌种的退化等都属于品种的内因问题,如果只注意外部因素,而忽视其菌种的自身抗性等问题,就很容易形成误导。

(二):食用菌病虫害的分类

根据食用菌病原菌的有无,食用菌病害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的侵染而发生的病害,我们称为侵染性病害;而实际生产中因外部环境条件的不适应而发生的各种病状我们称为生理性病害,也叫非侵染性病害。在食用菌的生产发育过程中,因全国各地的环境条件变化很大,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敏感性也不一样,哪怕是一样的品种从东北移至到南方栽培,因气候条件的差别,其栽培失败的比例很大很大,从而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理性病害。

(1)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染,造成食用菌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也叫非生理性病害或病原性病害。其病原是生物性的,故叫病原物。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四大类,且具有传染性。因此,侵染性病害也称作传染性病害。被病原物侵染的食用菌菌丝体或子实体,称为寄主。侵染性病害的特点是病原物直接从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内吸收养分来壮大自身,致使食用菌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阻,从而出现病状,使食用菌的品质

和产量下降。如常见的双孢蘑菇的湿腐病(疣孢霉)、褐斑病(锈斑病)、香菇病毒病、黑木耳的线虫病以及平菇的黏菌病等均属于侵染性病害。

①真菌病害: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真菌绝大多数是霉菌类,具丝状菌丝。这些病原真菌除腐生外,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寄生性,在侵染的一定时期就在被侵染的食用菌菌体表面形成病斑和繁殖体-----孢子。这类真菌病原物多喜高温、高湿和酸性环境,以气流、水等为其主要传播方式。在食用菌种植中常见的真菌病害有疣孢霉引起的褐腐病、轮枝霉引起的干泡病、轮指孢霉引起的软腐病、头孢霉引起的褶霉病、镰孢霉引起的猝倒病等等。

②细菌病害:引发食用菌病害的细菌绝大多数是多种假单孢杆菌,这类细菌多喜高温、高湿、近中性的基质环境,气流、基质、水流、工具、操作、昆虫等都可以传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托拉氏假单孢杆菌引起的褐斑病、菊苣假单孢杆菌引起的菌褶滴水病等。

③病毒病:病毒是一类专性寄生物,现也发现寄生危害食用菌的病毒有数十种,引起食用菌发病的病毒多是球形结构。常见的病毒病有香菇病毒病、平菇病毒病、蘑菇病毒病等等。

④线虫病:线虫是一类微小的原生动物。引起食用菌病害的线虫多为腐生线虫,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培养料中。常见的线虫病有双孢菇线虫病、平菇线虫病、木耳线虫病等等。土壤、基质和水流是它们的主要传播方式。

危害食用菌的线虫种类

危害食用菌的线虫有两类:一类是头部口器中有吻针的线虫;另一类是头部口器中没有吻针的线虫。在食用菌生产中经常碰到的多属于前一类线虫。它们对食用菌危害较大,只是由于线虫危害症状容易与生理性症状相混淆,因此,没有能引起菇农的足够重视,并且总认为是病害。后一类线虫在发生细菌性流耳的耳脓中大量存在,在培养料中以及腐烂子实体中也大量存在。

(2)非侵染性病害

只因非生物因素的作用,而无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和活动,造成食用菌的生理代谢失调而发生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也叫生理性病害或非病原性病害。非生物因素是指生长环境条件不良或栽培措施不当,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或过低,PH 值过小或过大,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等。非侵染性病害不会传染,一旦环境改善,病害症状便不会再继续发生,一般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发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即同一菇房生长的菌体同时发生相同的病害:如烧菌、畸形、变色等。最常见的是畸形。

根据食用菌的栽培原材料、栽培方法、栽培程序,其病害又可以细分为:菌种病害、椴木病害、袋料病害、子实体病害四类。

食用菌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菌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真菌、粘菌、细菌、放线菌和病毒几大类别。其实一种危害食用菌的有害生物,在实际危害中常常兼具几种作用,有的病害不仅危害香菇,而且蘑菇、金针菇、平菇等品种同样会感染同一种杂菌。这一问题我在后面章节中会有详细描述。

根据病原物对食用菌的危害方式,又可以分为竞争性病害和寄生性病害。

竞争性病害的特征是:其病原物在食用菌的培养料的基质中生长,它与食用菌的菌丝争夺养料、水分、氧气和空间等,同时有一些种类的杂菌病原物在自身生长过程中除与食用菌菌丝争夺养分外,还会分泌一些毒素来分解、抑制或毒杀食用菌菌丝。这类有害生物我们称为竞争性杂菌。

寄生性病害的特征是:其病原物寄生于食用菌的子实体或菌丝上,从食用菌本身吸收养分和水分。同时由于有些病原物的代谢产物或染病食用菌的分解产物中具有毒杀、抑制或消解食用菌细胞或组织的物质,而致使食用菌受害,这类寄生物被称为病原菌。

①杂菌病害一般发生在养菌期间,包括真菌和细菌等,杂菌污染同样可在出菇阶段发生,尤其当出完一潮菇或二潮菇后,食用菌基料出现营养不足、菌丝也明显衰弱、抗性下降、竞争力减退,加上其他外部条件的不适等,这时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营养素”类物质,各种杂菌很容易趁虚而入,借机发展,给食用菌生产造成较大危害。

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类杂菌主要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毛霉、曲霉、黑根霉、酵母菌等,另外还有各种细菌等。

②子实体病害一般发生在出菇期间,主要指出菇阶段对子实体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导致菇体发育不良、萎缩、死亡、以及褐变、腐烂等病症的病原菌危害,这些病害因病原菌的不同而表现出形态各异,有一些病原菌既可危害子实体,同时又对养菌产生危害,如绿色木霉,既可以在养菌期产生杂菌感染,又可以在出菇阶段出现染病现象,如香菇烂筒病就是绿色木霉在兴风作浪。而且有时这些杂菌也形成交叉感染:真菌和细菌或多种真菌先后共同危害同一菇体,出现这种情况后,菇农由于没有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准确的识别方法,很难对症下药。有些菇农对我讲:去年菇床出现这种病症,我用某一种药品轻松搞定了,今年没效果了,怀疑药品作假了,我説:这就是杂菌交叉感染的复杂性所致,并非药品质量下降的原因。

③生理性病害这种病害在养菌期和出菇期均可发生。该病害的主要前提是没有病原菌,而是由于菇农技术管理不到位,使养菌或出菇阶段外部条件不适,导致菌丝或子实体出现异常,如通风不良猴头菇长成长毛菇、双孢蘑菇长成无头菇、温度过低形成的平菇瘤盖病等均属此类。

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有两种情况菇农应该注意:第一,培养料自身或配方不当而使培养料内产生了不良气体,也可导致上述结果。如用硫酸脱绒的棉籽壳、如果在配方中加入过多的氯化钠等,均可造成发菌不良、子实体畸形。第二,一些

化学药品对菌丝或子实体发生了作用,如在出菇期喷洒敌敌畏,会使平菇形成“拳头菇”;还有如果刚喷洒了除草剂的喷雾器,没有及时严格清洗就马上用于菇体喷水,同样可使子实体畸形、萎缩、死亡等。菇农朋友应该严格操作规程,尽量降低损失。

(3)食用菌病害的症状

食用菌发病后,在外部和内部表现出来的种种不正常特征称为症状。症状又可以分为病状和病征。病状是食用菌得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和体外表现出来的特征。常见食用菌病害的症状有:染病和发病的菌丝体生长变缓、不均匀和变色等;染病和发病的子实体出现凹陷、病斑。畸形、变色、水肿、软腐、枯萎、猝死等;食用菌的病害一般是根据症状或病原物而命名的,如香菇烂筒病或香菇绿霉病。不同类型的病害、不同病原引发的病害、同一病害的不同时期,症状都不相同。从食用菌病害的发生到症状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病程。不同的病害其病程也会不同,因此,菇农朋友认识和了解病害的发生过程对于病害的识别和防治相当重要。这就是我历时三年多编写此书的初衷。

食用菌病害发生时的具体症状表现为:

①菌丝生长速度缓慢,或不吃料,或发菌不均匀,或发菌后菌丝逐渐消失;

②菌丝颜色变黄、萎缩或死亡;培养料变黑腐烂,散发出霉味、酒糟味和臭味等异味;

③培养料表面长出不同颜色的霉状物或粉状物、或形成一层白色、粉红色或橘黄色霉层;

④不形成子实体原基或延迟形成子实体原基;

⑤子实体畸形生长,如出现类似花椰菜花球状的、珊瑚形状的、菌柄细长而菌盖变小的、菌柄肿状呈泡状的、菌柄弯曲并分叉的、菌柄顶端丛生很多小菌柄的、菌柄形状不规则并出现缺刻的畸形子实体;

⑥菌柄及菌盖上出现红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斑块,出现水渍状条纹或斑纹;

⑦子实体呈现干腐或湿腐,菌柄髓部变色或萎缩,子实体腐烂后散发出恶臭气味或无恶臭气味;

⑧子实体或幼菇颜色不正常、萎缩、干枯或僵化。

(4)食用菌病害发生的规律

①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有一个从轻到重的过程。这类病害在发生初期,如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恢复为适合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因子,

有些症状还可以恢复为正常状态。其发生、发展的速度和发病的轻重,决定于不利环境因素作用的强弱、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食用菌本身抗逆性的强弱。

②侵染性病害造成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需要一定的场所和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和发生侵染,二者缺一不可。不同的品种对病原物的抗性程度也有差异,在病原菌基数及环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品种的不同,发生病害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如平菇的锈斑病,在一些黑色品种上发生较重,而一些浅色品种对该病抗性较强。不同病原物引发的病害,发病规律也不同。真菌、细菌、病毒这三大类病原物相比较:真菌病害的传播相对较细菌慢,一般来説,多数霉菌需3天左右才能形成孢子,进行再侵染,而细菌病害要快的多。病毒由于是菌种传播,一旦发生就是普遍的,且无药可医。大多数病害以培养料、覆土、水流、通风、操作等都可以传播。老菇房较新菇房病害发生的要严重一些。

(5)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原理与措施

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比其它农作物的防治困难更大。一方面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营养丰富的培养基质,空间相对密闭,温度适宜,阴暗潮湿,也非常适合于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害虫杂菌往往发生在培养基质内,与食用菌的菌丝体混生在一起,难以分开来单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另一方面食用菌的食用部分---子实体都是裸露的,没有其它保护组织,又是健康食品,菇体的吸水力强,一旦在出菇期采用不得当的农药防治,就会造成农药的残留。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食用菌生产获得高产、高效、优质、无公害的重要保证。

1: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理

非侵染性病害关键在于预防,从培养料的配制、发菌条件的调节,到菇房环境条件的控制,在食用菌的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要尽一切可能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条件来抑制此类病害的发生。

2: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理

①防治原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病原物、宿主、适宜侵染的环境条件、再侵染和蔓延,据此,可得出防治原理。

阻断病原:使侵染源不能进入菇房,如:不使用带病的菌种、培养料进行规范的二次发酵或灭菌,覆土材料用前进行蒸汽消毒或药剂消毒,旧菇房进行彻底消毒,清洁环境等。

阻断传播途径:任何病害,在生长期如果仅发生一次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危害,只有发生再次侵染,才会造成对生产的明显危害,因此,病害发生后阻断传播途径很重要,如用具消毒、及时灭虫灭螨等。

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多数病害都喜高温高湿,适当降温降湿,加强通风,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杀灭病原物:进行菇房内外环境的彻底消毒和必要的药剂防治。

②防治原则侵染性病害一旦在子实体上发生,整株子实体的商品价值就完全丧失。由于菇房的高温高湿环境和每日必需的喷水管理,使病害的传播蔓延速度大大快于菇体生长的速度。

病害的预防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培养料和覆土的处理为重点:多种食用菌病害的病原物都自然存在于培养料和覆土材料中,也是食用菌病害的最初侵染源,因此,除必需进行发酵料栽培外,尤其在发病区或老菇棚,应尽量进行熟料栽培。在平菇的栽培实践中,近几年黄斑病普遍发生,具有严重发展的趋势,但熟料栽培的基本没有造成很大的危害。

栽培场所和菇房环境消毒要搞好:很多病原菌自然存在于土壤表面、空气和各种有机体上,特别是老菇房的墙壁和床架,会留有前一生产季节存留下来的病原菌。栽培环境和场所消毒最简单和经济的方法是阳光下暴晒,可将菇棚盖顶掀起,先晒地面,然后深翻,再暴晒。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硫磺等都是很好的环境消毒剂,且无污染。

栽培防治要贯穿始终: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加强通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同时注意用具的消毒,并创造一个洁净的生长环境。

一旦发病要及早进行药剂处理:出菇期病害一旦发生,要及早处理,如清除病菇,处理病灶,喷洒杀菌剂等。如处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和蔓延,难以控制。

先采菇后施药,出菇留足残留期: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如不先行采菇,药剂很容易污染菇体,并造成大量残留。因此,药剂防治时,必须做到先采菇,后施药,施药后菇房采取偏干管理,抑制子实体原基形成。目前使用的杀菌剂残留期一般为10-14天,而多数食用菌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成熟需要7天左右,因此施药后,最好要等6-8天才让出菇。

3:杂菌的防治原理与控制措施

杂菌与食用菌的关系相当于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它们并不像病原菌那样直接侵害食用菌,而是通过在培养基上的生长,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同时形成毒素来抑制食用菌的生长。因此,我们常称其为竞争性杂菌。危害食用菌的杂菌主要是霉菌类、少数的高等真菌、细菌和黏菌。

熟料栽培的杂菌控制熟料栽培的杂菌污染源主要有培养料带菌(灭菌不彻底)、菌种带菌、接种工具带菌、接种操作时外界杂菌侵入和培养期间的外界杂菌侵入等等。因此,防治要点是在接种操作中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一级种转管的次数不能太多、菌种长满菌袋(瓶)后要及时使用,防止菌种过度老化。

生料和发酵料栽培的杂菌控制生料和发酵料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微生物。食用菌培养期间,杂菌污染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料的微生物区系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污染就发生了。通常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

①提高培养料的PH值,在不明显影响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前提下,抑制霉菌的生长。

②培养料要适当偏干,并增加透气性,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霉菌生长。

适当加大接种量,占取料中微生物的种群优势。

③料中适当加入发酵剂等微生物制剂或施耳康、克霉灵等杀真菌药剂,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④创造有利于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温度、通风,促进食用菌菌丝生长来抑制杂菌的繁殖。

⑤科学合理发酵,制作只利于食用菌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生长的选择性基质,包括适于食用菌生长的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区系。

出菇期的杂菌污染控制一般而言,出菇期不容易出现初次的杂菌侵染,除非环境条件过于不适,如高温高湿或过度不洁。出菇期预防杂菌污染的有效途径:一是防高温高湿,保证通风充分;二是及时清理床面,清洁菇房,保持卫生状态良好。

(6)食用菌虫害的定义

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某些动物的伤害和取食,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在这些动物中,通常以昆虫类发生的危害最为严重,其发生量也最大。菇农习惯把对食用菌有害的动物,统称为害虫。其实有害动物还有螨类、线虫、蛞蝓等。由于害虫的作用,造成了食用菌菌丝、子实体及其培养料被损伤、破坏、取食等的症状,叫做食用菌虫害。

(7)食用菌害虫的危害

害虫对食用菌的危害:一是取食食用菌菇蕾和子实体,如跳虫、蛞蝓等均直接取食、危害食用菌的子实体,形成菇体缺刻或毁坏整个子实体,使其丧失商品价值;二是取食食用菌培养料并使其发生霉变,如粪蚊、菌蚊等幼虫,均能取食食用菌的培养料,导致培养料霉变,不利于食用菌的培养;三是取食、危害菌种和菌丝,引起退菌,如螨虫危害菌种并随菌种扩散而大面积的发生、线虫取食菌丝使发菌失败等;四是携带传播病虫害。如菌蚊、果蝇等害虫,不仅直接危害食用菌,还是各种杂菌、害螨的传播载体。因此,在害虫大发生之后,随之将是病害的继发性流行,给食用菌的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损害;五是这些害虫还会危害食用菌干品,引起霉变、形变,使其失去商品价值。如欧洲谷蛾、印度谷螟等,都会危害香菇、木耳等品种的干制品,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8)食用菌害虫的主要类群

按害虫的取食方式不同可分为咬食型、蛀食性、舔食型、蚕食型等;按对食用菌危害的时期不同,又可分为发菌期害虫、菇房害虫和仓库害虫三大类。

害虫在食用菌生长的不同阶段发生危害,如螨类危害发菌期的菌丝,能使菌丝消失、菌体报废、发菌失败;食丝谷蛾危害菌种后能使木耳不能定植;有的害虫直接取食子实体,如跳虫、蛞蝓、鼠妇、马陆、蝼蛄、蠼螋、蓟马等;有的取食食用菌培养料使之腐变,如粪蚊、菌蝇等;有的是病原菌的携带者,这些害虫不仅直接取食子实体,还将病原菌带入培养料,引起病害,如菌蚊、果蝇等;有的危害储藏期的食用菌干制品,如食丝谷蛾、赤拟谷盗等。

(9)食用菌虫害与气候的关系

1:温度温度是对昆虫影响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昆虫是变温动物。温度的高低决定了某种害虫是否能够存活及发育快慢,影响了害虫的种群分布、发生早晚及发生的代数。任何一种害虫,都有一个温度区域对它的生长发育最有利。常见的食用菌害虫最适温度为18℃—30℃。在它的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其发育速度会加快,年发生的代数也会随之增多,寿命相对缩短;温度降低,情况则相反。但超过了适温范围,在高温下(40℃以上时),多数昆虫就滞育;低温下(低于5℃时)它们的代谢活动十分缓慢,引起生理功能失调,到0℃左右时,其组织及体液就会结冰,引起死亡。

在自然环境下,进入越冬的蛹或老熟幼虫,其抵抗寒冷能力较强,而一般幼虫抗寒能力就较差。

2:湿度水分是昆虫生长发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湿度就是害虫生存环境的含水量。在害虫的适温范围内,湿度的变化可以影响它的生存、发育和繁殖。它们获得水分的途径,一是从食物中摄取,一是靠生活环境中空气湿度。食用菌害虫的食物含水量变化不大,对其发生、繁衍起作用的是环境湿度。多数食用菌害虫,都在潮湿的条件下大发生。但不论是喜湿还是喜干的害虫,在它最适合的湿度条件下,其产卵量、孵化率、成活率都高;反之,它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就会受影响。所以,湿度直接影响害虫的存活情况、发生量及其危害的程度。

此外,人的活动,也会帮助或限制某些害虫的发生、发展、例如螨类可以通过菌种的调运而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去。因为菌种袋(瓶)内发生螨害时,初期肉眼不易察觉。至于人为的活动控制害虫的例子就更多了,在栽培期间的精心管理、合理调控温湿度,适当的通风透气等,都会降低害虫的发生量,特别是菇蚊类、菇蝇类引起的危害会大大减轻。

(10)食用菌虫害系统控制要点

1:截断虫源在每年生产前,即8月份要对菇场进行彻底清理,消灭害虫滋生场所,截断虫害源头。清理的范围包括菇房、庭院及其周围环境。对上一年的出菇袋、草堆、垃圾、堆肥及一切有机废弃物进行集中烧毁、深埋或运走,铲除杂

草和泥炭土。用30倍的金星消毒液(消毒)和500倍虫螨净(杀虫)混合喷雾。间隔1星期再补施1次。1星期后,用漂白粉加石灰浆粉刷菇房。

2:分室操作对周年性种植食用菌场应严格执行接种、培养、出菇三室配套,按各自功能,严格分室操作,严禁一室多用。接种室和培养室应该远离菇房。降低室内温度,达到通风、向阳、干燥、干净、无菌。接种所用的工具也应专用,不得作为他用。

3:菇前预防菌袋经高温消毒接种移入培养房进行发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极易遭受虫害,要严防害虫侵入:培养室门窗装上双层纱窗,减少虫源侵入。菌袋在移入培养室前用500倍的虫螨净兑水喷洒。菌袋在培养期间,每隔6天用“菇虫一熏净”关闭门窗熏蒸,每袋50克可熏蒸50立方米。方法是:每天傍晚进行熏蒸,采取多点燃放,然后人退出菇房、关闭门窗,10小时后菇虫死光光。

4:严密监测菌袋在出菇过程中,由于食用菌子实体散发的菌香味,极易诱发虫害。应在及时采摘的基础上,严密监测、防治扩散。严禁使用剧毒、高毒农药;严禁在食用菌上使用敌敌畏类高残留农药,因为这类农药喷洒后除高残留外,而且极易使菇体变形,造成药害;同时严禁使用食用菌敏感农药:如多菌灵严禁在木耳类品种上使用,因为它能抑制该类品种菌丝的萌发,造成不发菌。要选用虫螨净、菇虫一熏净、功夫菊酯等低毒无残留农药。

(11) 食用菌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①尽量采用发酵或熟料栽培,控制培养基内虫口,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双孢蘑菇等床栽的品种要采用后发酵。拌料时加入0.5%的食盐、3%石灰、5%-8%的草木灰有较好的驱虫效果;或按每吨干料加入2瓶(200毫升)虫螨净拌料,能有效杀死培养料的虫卵和线虫。

②菌袋或培养料入棚前,要对空棚进行消毒和杀虫处理,具体方法是:用30倍的金星消毒液喷洒菇房后,接着用菇虫一熏净按每50克熏蒸50立方米的用量熏蒸,点燃药剂后,人退出,关闭菇房10小时后,开始使用。

③畦栽料面发生时,可以喷洒1%-2%的洗衣服溶液,对菇蝇、成螨、以及老幼螨均有极强的触杀作用。

④利用一些害虫喜欢在透光、阴凉环境下活动的规律,将灭害灵等喷洒在透光的塑料薄膜上,然后盖在畦床上,每天1-2次、连喷3-4天,可杀死飞虫成虫。

⑤在菇房内安装几个15瓦的灯泡,下面放一盆水,向水中滴入几滴煤油,对诱杀菇蚊、菌蚊、黑腹果蝇及蝼蛄等成虫效果极好。该方法在湖北省随州市食用菌无公害基地也广泛使用。

⑥利用糖醋液诱杀:按糖、醋、白酒、敌敌畏、水2:3:4:1:90的比例配成药液,用纱布或棉球浸药、取出、拧干、置于料面上或菌袋口旁,害虫问道糖

醋味很快就会爬到药布或药棉上而被毒死。此方法对菌种袋内发生的螨虫效果特佳。

⑦将害虫喜欢吃的食物和药物混拌,如将醋、糖、菇虫一熏净、炒黄的麸皮按1:5:10:84的比例拌匀,撒于菇床四周及料面上,连撒3-4天,效果特好。

⑧骨头汤对螨虫的诱杀:取5斤左右去肉的猪骨头,敲碎后加水20斤熬煮1.5小时左右,然后滤去骨头,在骨汤中加糖1斤、水80斤。用整理后的稻草浸泡在汤液中,取出后控水,铺在菇床上,引诱害螨。每隔2-3天收草一次,然后将收回的稻草在开水中煮1分钟,沥干后再按上述方法浸泡在骨汤中,再沥干后铺在菇床上,反复进行2-3次,可有效的杀死很多螨虫。

⑨在低温季节,对畦床内螨虫可采取“先引诱后灭杀”的方法:晴天的早晨,先在床面喷一遍糖醋液,盖上薄膜,拉开草帘、升温,这时会有大量的害虫从深处爬到床面或薄膜上;下午,适时揭开薄膜,带出菇棚,然后再用虫螨净等杀虫剂杀死薄膜上的害虫。连续2-3次,便可消除危害。

(12)食用菌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①线虫病危害的症状

线虫属于无脊椎线性动物门、线虫纲。危害食用菌的线虫有多种:例如杆型线虫是危害食用菌的主要线虫;滑刃线虫以刺吸菌丝体造成菌丝体衰败;垫刃线虫在培养料中发生较少,但在覆土层中较普遍,其危害较轻;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在灰树花出菇菌袋中发现一种线虫,其体长3-6毫米,取食菌丝,危害较重。线虫危害多种食用菌菌丝,根据被危害的程度由高到低排列的食用菌品种有双孢菇、银耳、黑木耳、草菇、灰树花、平菇、香菇、茶树菇、鸡腿菇和球盖菇等品种。双孢菇受侵害后,菌丝体稀疏、培养料下沉、变黑、发黏,发臭,菌丝消失,不出菇;幼菇受害后萎缩死亡。香菇脱袋后在转色期间受害,菌袋产生“退菌”

现象,最后菌袋松散而报废。线虫数量庞大,其排泄物是多种腐生细菌的营养,致使被线虫危害过的基质腐烂,散发出一种腥臭味,由于线虫虫体微小,肉眼无法观察到,常常被菇农误认为是杂菌危害,或是高温烧菌所致。

②线虫病发病的规律

线虫绝大多数经过两*配产卵,卵孵化成幼虫。幼虫经过3-4次脱皮变为线虫。在气温15-30℃、含水量大的腐殖基料中都有线虫分布。线虫能在水膜表面蠕动,有时大量线虫群聚在覆土或菌体上,相互缠绕成一个闪烁的、扭曲的螺旋体。在25℃左右只需10提案即可繁殖一代。在5℃以下线虫停止活动,50℃时在干燥状态下虫体进入休眠期,在菇床上线虫危害程度在10%左右时,症状不明显而不引起注意;当危害程度达到30%以上时防治困难,产量损失严重。池水、旧菇房、工具和昆虫都是线虫携带者。浇水、采菇和害虫活动是造成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

线虫一旦侵入菌床后,由于菌丝细胞被不但破坏,菌丝就会变得稀疏、黏稠,培养料渐渐潮湿、发黑,常成片下陷,并有特殊的腥臭味散发—食用菌的产量会

慢慢减少,菇床表面枯死的原基会不断增多,渐渐扩展为无菇区。线虫的存在是培养料不合格的标志。

食用菌减产的程度取决于线虫最初侵染的时间和程度。如果发生早而且线虫数量多,则足以毁掉全部菌丝,使栽培完全失败。而后,又由于细菌的作用会使受侵染的培养料发黑而潮湿。如果在出菇的后期感染线虫,只会造成少量的减产,而菇农可能不会引起注意。

线虫在潮湿的环境里随处可见。如土壤、厩肥、秸秆、污水等等环境均是其理想的活动场所。其生存能力特强,能借助多种媒介和不同的途径进入菇房进行危害。一条成熟的雌虫能产卵1500-3000粒,数周内能增殖10万倍。

线虫在低温下不活泼或不活动,干旱或环境不利时,它会呈假死状态,能休眠潜伏几年。线虫不耐高温,在45℃处理5分钟即可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

①播种前,可以利用温度和药物把培养料及菇棚内的虫源彻底杀灭。要按两次发酵规程严格把好发酵关,务必达到堆温和高温堆制的时间;翻堆时要匀,料的含水量不能过大;要保持温度均匀分布,不留死角;有条件的地方能用蒸汽升温是最理想的。同时,要配合药物防治,如菇房在使用前,用菇虫一熏净进行封闭熏蒸,或用虫螨净拌料处理。

②覆土处理。作为培养料的覆土首先要暴晒,为了防止覆土里有线虫存在,可用5%的甲醛和虫螨净混合拌土后,用塑料薄膜捂盖48小时,可有效杀死覆土内的病菌和虫卵。

③菇棚处理。首先,选择的菇场排水条件要好,老菇棚在使用前,有条件的要对地表进行暴晒,或在使用前用石灰拌一些沙土对地表进行普撒处理,或在栽培期间每隔7-8天对地表喷洒1:800倍的虫螨净。

④管理用水要消毒处理。老菇区,特别是病虫害感染严重的地区,用水更加要注意。不要和上游染病菇棚使用同一水源。如果条件特别艰苦的地方,没有办法更改用水条件,可在水中加适量明矾沉淀净化后再使用,还可以按每吨水加半斤漂白粉净化处理。

⑤提前出菇,减少损失。在线虫发病区要促使早出菇,保证前期产量,缩短出菇时间。

⑥彻底清理,防止循环侵染。出菇结束后,要把废料全部清理出菇场,远离处理。以免对下季栽培制造麻烦。

(13)食用菌害螨的综合防治技术

害螨,俗称菌虱。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中危害最大的害虫。食用菌上常见的有蒲螨和粉螨两种。蒲螨体型小,呈咖啡色,喜群居、行动缓慢,而粉螨体稍大,粉白色、喜独行、行动快。它们繁殖能力极强,分散活动时肉眼不易发现,但当其大量发生而被发现时,已对栽培造成了麻烦,使人防不胜防。螨类常常孳生于鸡舍、粮库等地,一般通过麦麸、棉籽壳、菌种、蚊蝇及工具等带入菇棚。螨虫对食用菌的菌丝香味特别敏感,嗜食菌丝,在制种、发菌及出菇期均可发生危害。

螨虫直接取食菌丝,造成接种后不发菌或发菌后出现退菌现象,致使培养料变黑甚至腐烂。子实体发生螨害时,大量螨虫会爬上子实体,取食菌褶中的担孢子,并栖息于菌褶中,被害部位会变色或出现微孔,影响鲜菇品质。

防治方法:

①菇房、菌种厂要远离仓库、鸡舍等。

②药剂拌料:用1:500倍虫螨净对培养料和覆土分别拌料处理。

③熏蒸处理:封闭菇棚,按每立方米50克的比例用菇虫一熏净熏蒸处理。

④诱杀灭螨。糖醋药液诱杀法:1份醋、1份水、0.2份糖,混匀后滴入一些虫螨净配成糖醋药液。用纱布或棉布浸泡药液中后,拧干药液后将布铺在料面上,一天后可见布上会有大量的死亡螨虫。如此反复。此法对菌袋内的螨虫使用效果也很好。只是要将药液喷洒在菌袋口上即可。如遇低温季节,可将上述糖醋药液喷洒在料面上后,盖上薄膜,然后升温,藏于深处的螨虫都会趋温聚于菇床表面吸食糖醋药液死亡,少量没有死亡的可用500倍虫螨净喷洒杀灭。

菜籽饼诱杀法:首先菜籽饼粉碎成粒状,在炒香的菜籽饼中加入糖、醋、虫螨净药液后,撒入菇床进行诱杀。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有限公司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实 施 方 案 2015年12月13日

一、申报单位真实性承诺表 项目承担企业(单位)承诺 项目承担企业名称:***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我单位申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项目,提交如下材料: 1、项目实施方案 2、项目备案、核准或审批文件 3、项目资金证明 4、节能评估文件 5、环评达标证明 6、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7、其他证明材料 我单位保证以上提交的材料内容真实、有效,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承诺愿意承担相关由此引发的全部责任,并同意公开改项目有关信息。 法人代表签字: (企业公章) 年月日 二、企业基本情况及节能减排管理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 ***有限公司,属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一个标准化大型肉牛繁育场。牛场建设是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例》要求,经过县乡土地、畜牧部门审核备案的一个标准化养殖场。养牛场位于**县**镇养殖区内,占地面积160余亩,有育肥牛棚30余个,栏位4000个,青贮池近6万立方米,存栏肉牛3000头。2014年出栏肉牛7000头,销售收入15852万元,净利润为 2139万元。肉牛场实行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基地养殖与小区养殖相结合。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培训,充分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辐射带动周边规模养殖场户50余个,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多年来,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运营,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实行董事长负责制,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严格防疫管理制度,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公司运行状况良好,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在审计、防疫、环保等方面无任何不良记录,已形成以养牛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牧、工、商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型农牧企业,是目前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公司。公司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河南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

食用菌发展现状和前景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前景 作者:刘力瑄 指导老师:方白玉 (韶关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本文阐述食用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还有发展前景。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发展历史 前言: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国的食用菌产业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但长期以来,中国的食用菌生产模式仍停留在依靠自然条件,手工作 坊式生产的水平,虽然具有成本低廉,可因地制宜生产,但存在着产品只能季 节性生产,产量低,质量差,产品缺乏保鲜加工,产品货架期短,同时低产、低 效、资源浪费,与当今市场的要求及经济发展不相符。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预防 摘要 从制种、代料栽培、段木栽培和子实体培养几个方面阐述了危害食用菌的常见病害。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用菌;病害;预防 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菌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近年来代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尤为迅速,但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日益严重,制约着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详述了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病害,为食用菌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食用菌病害主要发生情况 1.1制种和发菌期主要病害 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见表1,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 青霉、曲霉,有时链孢霉也产生较大的危害。 表1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 1.2代料栽培病害 平菇、金针菇、香菇大多用袋栽,常见病害见表2,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和曲霉;草菇、蘑菇虽用床栽,但栽培面积不大,发生在菇床上的病害以小球菌核菌、葡萄枝孢霉和木霉危害最严重(表3)

1.3段木栽培病害 我国栎木资源比较丰富,适于银耳、木耳、香菇的栽培,以木耳栽培居多,香菇次之,银耳也有一定数量的栽培。发生在木耳、香菇、银耳上的木腐菌同食用菌竞争空间和养料,抑制或寄生在食用菌菌丝体上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栓菌、裂褶菌、炭团菌、革盖菌和肉座菌等(表4)。 1.4子实体病害 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食用菌子实体上易形成定型症状的病害(表5)。

.冬季食用菌病害的主要表现 1.1 双孢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死亡,发育迟缓,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菇蕾发生量小甚至不出菇,有的发生僵菇,菌盖部分有褐色斑点等。 1.2 平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发黄或者死亡,菌柄色暗、变长并呈弯曲状,有的子实体整朵“攥拳”,菌褶全部外翻、呈恐怖状,有的菌盖上布满菌刺、如同人类的粉刺状,有如同花菜状或蜂窝状、子实体没有分化,有的料面发粘,有的甚至发出腐臭味,菇棚内霉味偏重。 1.3 金针菇:菇体长短不齐,整体呈水渍状,菌盖布有不规则褐色斑点,黄色菌株菌柄下部严重变色,或基部有菌丝状白毛物。 1.4 香菇: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菌盖色泽变为偏黄、偏浅、没有正常色泽,畸形菇比例增加,长速缓慢或极慢,有的菌肉松软,有的腐味很重、甚者腐烂。 1.5 杏鲍菇:大面积发生“白疙瘩”,出菇细长,菌柄几度弯曲,菇体表面粗糙不平,菇体发软,无生机感。 1.6 姬菇:菌柄呈水渍状,菌盖很薄、几无光泽,表面凸起物较多,菌盖有暗褐色斑点异味较重。 1.7 柳松菇:菌盖很薄、很脆、了无生气,鳞片过多,菌柄过细,色泽偏重,菌柄基部有菌丝状白色毛毛,甚者菇体偏软,有一种类似发霉的异味。 1.8 真姬菇:长短不齐,菌盖花纹显示杂乱无章、处于非正常状态,菌柄色泽呈水渍状灰暗,商品状态较差,有的发出较重异味,甚至有腐烂现象。 1.9 白玉菇:失去正常的原白色、呈暗白色、严重者呈水渍状,子实体长短不齐,菌盖上有 密集的小疙瘩,有的发出浓重的腐臭味。

食用菌菌渣再利用

食用菌由于其含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富含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已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食用菌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食用菌超级大国。随着食用菌的发展,食用菌的菌渣即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料也越来越多,我国每年产生的菌渣至少有400万吨,由于大多数栽培人员对菌渣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食用菌的菌渣往往被随地丢弃或燃烧,菌渣中尚含有大量的菌丝体,仍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霉菌和害虫极易在其中繁衍增殖,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霉菌和害虫的生长,势必会增加空气中霉菌孢子和害虫的数量,造成空气污染。1 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 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栽培原料、菌种、出菇次数等,下表为我们对河南省新乡市郊区采集的菌渣的测定结果。从表中可看出栽培前后培养料的营养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灰分和磷的含量均有所上升。利用木屑栽培香菇后,菌渣中粗纤维由原来的54.67%下降到21.77%,粗蛋白的含量由1.74%上升到6.8%;利用棉子壳栽培平菇和金针菇后,粗纤维的含量由原来的52.5%分别下降到30.52%和35.08%,粗蛋白由原来的7.35%上升到7.91%和10.21%,菌渣蛋白质的含量接近或高于玉米。 不同菌渣及部分原料的营养成分比较(%) 水分粗蛋白 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总糖磷 金针菇菌渣353.11 10.21

0.63 35.08 13.4012.020.1349 平菇菌渣347.397.912.0430.526.71521.970.088 香菇菌渣310.877.351.8552.505.52720.960.1280 香菇菌渣3351.586.801.621.7720.1811.860.188木屑9.61 1.741.1554.673.592 2.140.177玉米 9.0 4.0 2.0 1.4 0.25 注:3表示栽培料为棉子壳,33表示栽培料为木屑。 2 食用菌菌渣用作动物饲料 在生物界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人和动 物依靠植物提供营养。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人畜争粮问题日益严重。而食用菌大多为腐生真菌,生活在植物残体或有机质上,分解利用其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工农业生产的许多副产品如木屑、酒糟、稻壳、棉子壳、玉米芯、秸秆、牲畜的粪便等都可作为栽 培食用菌的原料;而这些原料不能被人类和其他动物直接利用,往往被大量毁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引起公害。发展食用菌

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发展现状 我国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各方面有着很好的栽培食用菌的基础,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我 国拥有丰富的菌品种。食用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其基底可为农业中、畜牧业中的剩 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使其变废为宝的成为人类的健康绿色食品,而经过食用菌产生的下脚料又可作为种植业、畜牧业中优质的肥料和饲料。在现在的全球资源紧缺和全球环境恶化上起一定作用。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食用菌在东西国家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有记 述到关于其的栽培。如《吕氏春秋》:“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千岁之根,食之不死。”;在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的药用及如何判断 其品质;还有《齐名要术》等等。 我国还是最早栽培食用菌国家之一。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金针菇栽培于公元800年起源于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1150~1200 年的浙江龙泉、庆元和景宁一带,草菇栽培于200多年前起源于广东南华寺。这些技术一直流传至今。蘑菇栽培起源于法国,有300年历史(1707年)。而其他食用菌如猴头、 金针菇等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虽然是人工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但是,应用科学方法栽培起步较 晚。20世纪30年代才从法国引进菌砖,开始科学方法的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是新兴产业,近十几年来,人们慢慢对食用菌有了认识,了解了食用菌的生长规律,改进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丝自然传播的生产方式。人工培养栽培种的菌丝,加快了食用 菌的繁殖速度和获得高产的可能性。在许多国家人们开始打来那个的工厂化的栽培菌类。1950年,全世界较大面积的栽培食用菌约5类,产量约7万吨,西欧一些生产蘑菇的国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积的平均产量约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种类已超过12类,产量约121万吨、有的国家每平方米的产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几年来,还发展了观赏 菌类、可食用菌类,还有利用菌类生产食品添加剂等等。中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 香菇、草菇、木耳、银耳、平菇、滑菇等7类。食用菌的发展速度正迅速提高。 食用菌行业 中国国大地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我国食用菌有900多个品种。当今世界上畅销的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研究其基础应用技术某些方面有许多重大突破。我国食用菌产业有着鲜明的特色。 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的产业,较看重于社会效益,为其他国家的食用菌产业做 出了有益贡献。

试论食用菌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论文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论文摘要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常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环境因子和物理化学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生长发育中的生理性病变,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严重时甚至绝收。分析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并提出了防治方法。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造成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病害有2类,为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虫害一般有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 1侵染性病害与防治 1.1真菌性病害 1.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最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暴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蘑菇后期变成褐色、软、湿,并流出橙褐色的清液,伴有恶臭味。发生原因主要是高温和通气不良。防治方法: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注意菇房清洁和覆土材料消毒,覆土材料消毒可用甲醛密闭薰蒸36h;二要选好栽培季节,第1潮菇出菇期温度避开25℃以上高温;三要及时处理病斑,防扩散,并做好治虫防病,以防昆虫携带传播;四是药剂防治,可用1∶800多菌灵或托布津喷洒。 1.1.2轮枝霉病(褐斑病、干泡病)。主要发生于蘑菇,感染后产生褐斑,早期子实体发育不良,颜色灰白,幼菇感染成洋葱菇;中期有唇裂现象,质地较干,不流水滴,无难闻气味。防治方法:采取有效防虫治病,病菇周围用2%甲醛、500倍多菌灵或1 000倍百菌清喷洒。 1.1.3鱼籽菌。粒状,园球状,乳白色,也叫尿素病。感染该病后培养料发酸发黑,菌丝疏而稀少,若早期感染,菌丝难于定植。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和发酵不良。防治方法:搞好培养料的发酵工作,加强菇房管理,做好通风透气,发现感染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 1.2细菌性病害 1.2.1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常在春菇后期,逢高温、高湿,特别是菌盖有水膜时极易发生,使菌盖产生褐斑,但不危害菌肉。防治方法:保持恒温,减少变温,喷水后加强通风,菌盖上不能有水珠残留,发病时用1%漂白粉液喷雾。 1.2.2金针菇细菌性斑点病。菌盖上的病斑不规则,外圈颜色较深,呈深褐色,条件适宜时很多病斑连成一片,使菌柄、菌盖变黑褐色,质软,有黏液,最后整朵腐烂。防治方法:控制出菇温度不大于15℃,发生时可用1%的漂白粉液喷雾。 2生理性病害与防治 1菌丝生长阶段 1.1菌丝徒长。当培养料中含氮量偏高,菌丝大量进行营养生长,不扭结出菇的现象。主要预防方法是配好培养料,加强通风换气,产生菌皮时用器具挑去菌皮。 1.2菌丝萎缩。主要原因一是料害,料中氮量偏高,产生氨中毒;二是水害,喷水过多,造成缺氧;三是温度过高烧菌。2子实体阶段 子实体阶段发生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地雷菇、空心菇、硬开伞、死菇等,预防方法主要是加强管理。 3食用菌害虫及防治 1闽菇迟眼蕈蚊 闽菇迟眼蕈蚊又名尖眼菌蚊、菇蚊、菌蛆、菇蝇,主要发生于双孢蘑菇、凤尾菇、平菇、黑木耳、毛木耳、银耳、金针菇、香菇、茶树菇等。主要危害是幼虫取食菌丝体,造成菌丝萎缩,菇蕾枯萎,幼虫可从子实体基部钻蛀,造成窟窿,并伴有难闻腥臭味,成虫不直接危

食用菌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与一般农作物不一样,其生育期短,组织柔嫩,抗药能力差,且子实体易于积累化学农药残毒,影响食用菌的风味和人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食用菌与大多数杂菌及病原菌具有同源性,且目前还没有高效的选择性杀菌剂可供使用。因此食用菌病虫害及杂菌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强调环境控制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一、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及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 3. 组成较完整的防治系统,减少或控制病害来源。 二、注意事项 1. 子实体生长期短,又直接食用,严禁使用剧毒农药。 2. 需化学药剂辅助治疗时,一定要选用有产品登记号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并做到适时、适量合理使用。

3. 出菇期间禁用化学药剂防治。 三、综合防治措施 1. 菇场设计科学从防止有害生物角度出发,把原料库、配料厂、肥料堆积场等感染源区与菌种室、接种室、培养室、出菇棚等易染区隔离;防止材料、人员、废料等从污染区流动到易染区;有条件的菇场,应将培养室与出菇棚分开,以减少培养期污染。 2. 环境卫生清洁搞好环境卫生是有效防治多种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其他防治技术获得成功的基础。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将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烧毁或深埋;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积水及各种有机残体,避免病虫滋生;避免使用不清洁的污水;同时控制栽培场人员流动。此外,每一季栽培结束后,应彻底清理菇场。 3. 选用适宜品种选用抗病虫性、抗逆性强的菌种;同时,使用菌龄适宜的菌种,并通过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强抗病虫能力。 4. 配料慎重合理生产选用新鲜、无变质的原材料;配料时勿添加过多糖、粮类营养,拌料时要求偏弱碱性。严格灭菌操作,避免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批量污染。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

***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实 施 方 案

2015年12月13日一、申报单位真实性承诺表

二、企业基本情况及节能减排管理情况 1、企业基本情况 ***,属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一个标准化大型肉牛繁育场。牛场建设是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例》要求,经过县乡土地、

畜牧部门审核备案的一个标准化养殖场。养牛场位于**县**镇养殖区内,占地面积160余亩,有育肥牛棚30余个,栏位4000个,青贮池近6万立方米,存栏肉牛3000头。2014年出栏肉牛7000头,销售收入15852万元,净利润为2139万元。肉牛场实行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基地养殖与小区养殖相结合。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统一培训,充分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辐射带动周边规模养殖场户50余个,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多年来,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运营,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实行董事长负责制,诚实守信,守法经营,严格防疫管理制度,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公司运行状况良好,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在审计、防疫、环保等方面无任何不良记录,已形成以养牛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牧、工、商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大型农牧企业,是目前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公司。公司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河南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南省重点扶贫企业”、“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和“农业部无公害牛肉产品认证企业”。

2、节能减排管理情况 项目地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0℃,年平均降雨量626mm,年无霜期205天。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有耕地4.4万亩,此地及周边地区农作物秸杆量大。畜禽养殖和种植废弃物不能充分利用,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秸秆大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 公司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周边养殖量的急剧增加,产生的粪便污染问题愈来愈突出,据测算公司牛场3000头肉牛,每天产生牛粪60吨,每年共计产生2万吨左右牛粪。除有少部分用于种植双孢菇外,多数用于农园、蔬菜施肥,但产生的粪污还是消纳不完,达不到无害化利用效果。 2013年,公司法人通过外出参观考察粪污综合利用技术,采取了牛粪种植双孢菇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公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关

食用菌发展状况与趋势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 姓名 学号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11 级生物科学班 题目食用菌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 成绩 日期 2013年12月5日

食用菌发展现状与趋势概述 摘要:通过本学期食用菌栽培课程的学习,我对食用菌这一行业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食用菌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本文回顾了人们对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我国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食用菌的重要作用、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优势等方面分析得出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菌历史现状优势发展趋势 前言: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正文: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晋朝王嘉《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著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

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我国食用菌的栽培种类有70~80种,形成商品的有50种,具一定规模生产的有20种以上,年产20万吨以上的有13种。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7年产量居前9位的种类依次是:平菇、香菇、双孢蘑菇、毛木耳、黑木耳、金针菇、鸡腿菇、草菇、滑菇。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栽培种类不断增多,如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真姬菇、鸡腿菇、灰树花、灵芝等都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我国食用菌发展现状 食用菌是我国传统产业,是集保健、营养为一身的特色蔬菜,随着人们对其健康价值的深入认识,已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继粮、棉、油、果、菜之后的第六大农产品。2007年食用菌销量达到1682万吨,销售收入近8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从业人员达到近4000万人;2007年出口量突破70万吨,创汇14.25亿美元,已经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食用菌产业的界限比较模糊,界定不一,但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干果品、深加工食品、药物保健品等多个消费产业,设计农业、林业、畜牧业、生物产业、食品工业、制药等多个领域。整体讲,我国食用菌产业市场正逐步趋向完善发展。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和对食品安全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摘要 食用菌属大型真菌类,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同样适合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生长繁殖,如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控制,在前期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杂菌和各种虫害便会大量发生,加上食用菌本身的特点,一旦发生病虫害,往往比较难处理,而且损失已经造成。因此在栽培中,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一样,遵循“以农业防治为主,合理配以生,物理方法,以化学防治为补救措施”的综合防治方针,尽量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以避免对食用菌产生药害和造成污染。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方法的优势互补,对各种食用菌的优质高产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了食用菌生理生态,详细介绍了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病害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1概述 在食用菌的栽培中,生产上最束手的问题莫过于病虫害的侵扰,尤其是病原菌的危害,轻者造成减产,重者绝收。我国目前绝大都数生产者的条件比较简陋,病虫害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这些问题,应根据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特点,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把病虫害杜绝在生产之前。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病害和虫害就要从食用菌栽培脚料营养要求生长环境抓起,减少产菇阶段发病率和虫害的发生。 2食用菌的生理生态 2.1营养物质 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素等。 2.1.1碳源 凡用于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统称为碳源。碳源的主要作用是构成细胞物质和提供生长发育所需有能量。碳源是食用菌量重要的,也是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源。 食用菌在营养类型上是属于异养型生物,所以不能利用二氧化碳、碳酸盐等 无机碳这碳源,只能从现成的有机碳化物中吸收碳素营养。单糖、双糖、低分子 醇类和有机酸均可被除数直接吸收利用。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木质素等高分子碳源,必须经菌丝分泌相应的胞外酶,将其降解为简单碳化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葡萄糖是利用最广泛的碳源,但并不一定是所有食用菌最好的碳源,不同食用菌对碳源有不同的选择。如果胶是松口蘑,甘露醇是杨树菇。食用菌所需的碳源,除葡萄糖、蔗糖等简单糖类外,主要来源于各种植物性原料,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麦秸、稻草、甘蔗渣、马铃薯等。 在食用菌生产中,通常向培养料中加入适量葡萄糖,以诱导胞外酶的产生和维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并促进菌丝在培养料快速生长。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精)

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0亿吨,是我国工业废弃物产生量的3.2倍。河北省是种植、养殖大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相对更多。目前农作物秸秆60%未被有效利用,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大量畜禽粪便不经任何处理直接露天存放,严重破坏了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随着种植、养殖业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原来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的利用越来越少,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多。农业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据测定,很多农作物的副产品的化学能不亚于其主产品。因此,农业废弃物利用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循环再生”是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必然选择 2.1 循环农业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需求。农业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升级已成为必然。循环农业广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的成功经验,把农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循环融为一体,注重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其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随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异常尖锐,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期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2005年10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王兆华提出“温州市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建设”,按照“循环再生”理论,将农业生产的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吸纳城市生活的废弃物,形成生态系统内部的闭路循环,达到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2006年6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武志杰提出“循环农业”,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循环农业技术已日臻成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就是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成本大幅度下降而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技术,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探讨 利用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基质生产单细胞蛋白质是当今利用纤维素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是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一条最为有效、持久的捷径。沼气在我国的推广和使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以食用菌工程技术、沼气工程技术为纽带,按照“循环再生”理论,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沼气—种植业循环链,是农业废弃资源多层次环保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4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 4.1食用菌工程技术 4.1.1农业废弃物(食用菌培养料)集中处理技术。建设农业废弃物机械化集中处理场,采用集中处理分散种植,可以简化农户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调动菇农生产积极性。

(完整版)食用菌考试题

汉中中南技能培训学校 《食用菌栽培技术》技能培训考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以下哪个树种不适合栽培黑木耳() A.柞木B松树 C.栓皮栋 D.麻栋 2、黑木耳袋料栽培中,培养料的含水量应达到左右() A.55 % B.65 % C.75 % D.85 % 3、常用于皮肤表面的消毒剂为() A.酒精 B.高锰酸钾 C.硫磺 D.漂白粉 4、下列属于珍惜食用菌的是() A、平菇 B、楡黄 C、银耳 D、灰树花 5、把培养好的母种接种到木屑、棉籽壳、麦草的为主的培养基中而成的菌种是() A、一级种 B、二级种 C、三级种 D、四级种 6、下列木屑可以用于制作栽培袋的是() A、松 B、柏 C、杉 D、柞 7、平菇的子实体生长的最适应的温度是() A、4-35 °C B、24-28 °C C、4-28 °C D、10-24 °C 8、在菌丝体生长阶段有一定量的散射光对其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的食 用菌为()。 A、平菇 B、香菇 C、黑木耳 D、金针菇 9、用瓶分装的二级菌种的培养基的高压灭菌条件为()。 A、121 C, 1h B、126 C, 1h C、126 C, 2h D、126 C, 0.5h 10、母种的转管次数最多不能超过()。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11 、 香菇的菌肉组织类型为( )。 A 、泡囊状菌肉 B 、胶质状菌肉 C 、丝状菌肉 12 、一定量的散射光对菌丝体生长有促进作用的食用菌是( )。 A 、金针菇 B 、香菇 C 、平菇 D 、黑木耳 13 、 培养好的原种及栽培种在常温下的菌龄不能超过( )。 A 、 3个月 B 、 4 个月 C 、 5个月 D 、 6 个月 14 、下列不能被食用菌菌丝体直接吸收利用的物质是( )。 A 、蛋白质 B 、氨基酸 C 、蔗糖 D 、尿素 15 、下列食用菌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身体长高的食用菌是 ( )。 A 、金针菇 B 、香菇 C 、平菇 D 、黑木耳 16 、香菇栽培发酵料栽培常采用的菌袋的规格为( )。 A 、25 X 50 cm 的乙烯袋 B 、17 X 33 cm 的低压乙烯袋 C 、14 X 28 cm 的丙烯袋 D 、15 X 55 cm 的丙烯袋 17 、下列食用菌能够进行发酵料栽培的是( )。 A 、金针菇 B 、香菇 C 、平菇 D 、黑木耳 18、 紫外线杀菌效果最强的距离为灯管照射下( )。 A 、1m 以内 B 、 1 ?2m C 、 2~3m 19 、菌种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 A 、 100% B 、 70% C 、 90% D 、 75%以上 20、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 ) A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B 、药物防治为主 C 、预防和药物防治并重 D 、治小治早 二、判断题(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号中。正确 “/,错误“X”。每题2 分,共 40 分。) 1 、(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繁殖器官, 菌丝体是食用菌的营养器官。 2、( )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从孢子到产生新一代孢子所经历的全 部过程 )泡囊状菌肉可作为分离制种的材料。 )接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移植程序 )转管是将菌种进行扩大繁殖的一种方式。 6 、( )把接种针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灼烧致红是一种消毒措 施。 3、 ( 4、

食用菌生产废料的综合使用

食用菌生产废料的综合使用 食用菌生产,每年均有大量的废弃原料产生,特别是老产区和规模生产区。这些废料如果不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将会给食用菌生产的发展来极大的隐患,轻则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以后种菇的产量和质量,重则导致病虫害大量蔓延与危害,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有很多种菇者在种菇结束后将废料由菇房、场内清除,长期堆放在菇场四周任其腐烂;有的则倾倒在水塘、溪沟、湖泊之中长期浸泡,这些处理方法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就如何处理与利用食用菌废料谈几点意见: 1.再利用栽培鸡腿菇。栽培了草菇、平菇、香菇、木耳、蘑菇等品种的废料,只要菌丝生长较好,培养料未被杂菌污染,则可将其晒干整碎后添加30%到新原料中栽培鸡腿菇,其效益相当可观。此法既可降低生产成本,也可进一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2.加工成菌糠饲料。食用菌废料中仍有大量的菌丝存在,而菌丝牛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未被利用。将那些菌丝生长洁白,培养料未被污染的原料及时晒干后粉碎,添加10%左右到饲料中喂猪、鸡等畜禽动物,同样可取得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3.用作林果业、农作物、花卉种植的肥料。种菇后的各种原料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菌肥。如在柑桔、苹果、梨、葡萄等水果园内进行

环状抽槽,沟槽深50厘米,把食用菌废料深施后掩埋,可起到改良果园土壤、提高水果品质、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肥效持久,经济实惠。也可用作棉花花蕾肥,红薯、洋芋的基肥,显著提高产量。在花卉种植中,把种菇后的废料与肥土混合后堆积自然发酵,用来作为花卉苗圃、盆栽的养花基肥,对花卉的土壤结构,通气性、保水持水能力等均有改善。长出的花草枝繁叶茂,花朵艳丽,且成本极低。 4.用作灭菌燃料。对凡属袋栽的菌类品种,如平菇、香菇、木耳、金针菇、杨?树菇、茶薪菇、银耳、灵芝、猴头等,将出菇后的废菌筒晒干收藏,再用来作生产菌种和熟料栽培时的灭菌燃料,既节约了能源,又节省了生产投资,同时防止了环境污染。 5.用作菇棚的加温燃料。在我国北方,冬春季节温度低,种菇的塑料大棚不升温很难出菇。但目前大多数升温用的燃料是煤炭。用煤炭加温不仅投资大,成本高,而且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种菇者只需将升温灶体结构稍加改变,改烧煤为烧食用菌废料,每年可节约大量的燃料投资。

国内外食用菌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核心提示:我国作为食用菌栽培历史最悠久、栽培种类最多、栽培技术最全面、产量和消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大国,已经成为全球食用菌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在未来10~20年内将不仅仅是个食用菌产业大国,而必将成为食用菌强国。 1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在和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对大型真菌的形态、生境、习性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创造了丰富的词汇,并作过许多描述,记载于历史、小说、农书、本草等各类书籍文献中,还以这些野生食用菌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等。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香菇的美味“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越骆即当今的浙江省香菇主产区,菌即香菇。从理论上阐明了菌类入馔的特点。晋朝王嘉(?~390年)《拾遗记》有“种耨芝草”。古农书中关于种菌法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韩鄂所着的《四时纂要》中“种菌子”的一段:“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黑木耳、香菇、草菇等多种食用菌栽培都是起源于我国。据考证,东南亚的草菇和日本的香菇栽培技术都是经由我国华侨和僧人传入。 多少年来,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栽培的基本都是木腐菌—香菇、黑木耳、银耳。但多为砍树砍花自然接种的半人工栽培。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人工接种栽培。1978年统计全国食用菌产量仅6万吨(数据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 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也都有采集野生菌的习惯,如欧洲人对块菌、美味牛肝菌和鸡油菌情有独钟。英语的菌物学(mycology)一词则来源于蘑菇;古希腊将食用菌作为崇拜非洲人喜食野生的毛木耳、乳菇。 2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及现状 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二战以来的70年间,全球食用菌一直持续增长,从未出现过减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主要来自我国。1978年我国的产量仅占全球总产的%,1983年占12%,1990年展%,1994年占%,1997年占%,2002年占%,以后则更高。 近年间,全球食用菌产量基本稳定,我国之外的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约400万吨,栽培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超过10万吨的国家全球仅有8个,按产量依次是美国41万吨,日本38万吨,荷兰23万吨,韩国万吨,越南17万吨,法国万吨,泰国万吨,英国10万吨。全球栽培食用菌市值约300~340亿美元,药用菌产品100~120亿美元,野生菌5亿美元,总计405~46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作为蔬菜和食品食用。 主要出口国有中国、荷兰、波兰、英国、法国,其次还有越南、印度、日本和韩国。 欧美的双孢蘑菇 欧美栽培食用菌的发展几乎就是双孢蘑菇一种的发展史。应用近代科学方法栽培食用菌起源于法国的1707年双孢蘑菇,从矿洞巷道栽培直至1910年美国双孢蘑菇标准化菇房的发明,推动了欧美工业化国家菇业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进程,20世纪30年代末欧美的双孢蘑菇实现了标准化栽培,此后产量逐年增长。双孢蘑菇迅速实现了工厂化栽培。日本的段木栽培香菇,由于人工纯菌种技术、人工接种技术和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使其主宰香菇世界市场达半个世纪之久。 1938~1939年度的双孢蘑菇全球产量仅4000~5000吨,标准化菇房的推广和纯菌种的应用使1950年达到万吨,1960年达到万吨,1970年达到36万吨,1980年达到万吨。1990~2000年间欧美的双孢蘑菇产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一直在85万吨左右徘徊。2000年以后多数主

食用菌废料的饲料运用

菌糠在饲料方面的利用 食用菌菌糠是栽培各种菌类后剩下的废弃物,其内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及其他的营养物质,有“菌体蛋白”之称,含有大量菌丝体。其主要基质有棉籽壳、玉米芯、锯木屑及多种作物秸秆和工业废料。据估计,我国每年的菌糠年生产量已达500~600万吨,这是一笔丰富的可再利用的资源。现将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1、利用菌糠作饲料有哪些科学依据? 答:经食用菌转化后的菌糠,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均已被不同程度的降解,还含丰富的菌体蛋白、多糖、维生素及Fe、Ca、Zn、Mg等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可与麦麸、玉米面相比;且作物秸秆经食用菌转化以后呈疏松多孔状,易于粉碎,气味芳香,适口性好。 据测定,每100公斤菌糠干料中,仍有40%~55%的食用菌丝体残留在肥料中,菌糠中粗蛋白含量大多在6%~8%,粗纤维素降低50%,木质素降低30%左右。这为充分利用菌糠作饲料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适当处理,可以做成饲料、饵料或其它添加剂,用于猪、牛、羊、鸡、鸭、兔、松鼠、北方鹿及鱼类等动物的饲养,替代部分粮食,降低生产成本。 2、如何制作菌糠饲料? 答:制作菌糠饲料的工艺流程是:选取菌糠→干燥→粉碎→成品。也就是将采收过3~4茬菌类的原料,进行认真挑选,选取菌丝洁白,料块结实,切除霉变和腐烂成份的菌糠,最好能将几种菌糠搭配起来,晒干或烘干后,粉碎成粒状或粉状,即为加工的成品。也可将新鲜菌糠进行青贮,随用随取。 3、使用菌糠作饲料有哪些方法,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菌糠作饲料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使用形式: (1)鲜饲。可按一定比例直接配入饲料中饲喂动物。这种使用方式要注意一定使用新鲜菌糠,并保证菌糠中不含土粒、杂菌,污染部分要去除。 (2)复合干饲料。将采收3~4茬不同菌类的菌糠认真地进行挑选,取菌丝洁白、料块结实、无霉变和腐烂部分,晒干或烘干后粉碎,存放于阴凉干燥处。使用时再按一定比例添加到畜禽的饲料中去。 (3)发酵饲料。选地势高、干燥处挖宽50~60cm、深50cm、长度不限的土坑,内铺塑料薄膜,放入10cm厚新鲜无污染菌糠,糠面撒一层盐,盐上再放菌糠,直到凸出地面5~10cm为止。盐的用量为鲜菌糠的0.5%,层层压实,上盖塑料薄膜,发酵5~50天后随用随取。 注意事项:菌糠使用量的多少,要根据其营养价值来决定。并且要在保证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不超过国标时,尽可能替代日粮中的部分糠麸类饲料。菌糠使用参考量(按风干重量计):菌糠可占配合饲粮的比例是:仔猪5%~10%,小猪10%~20%,中猪25%~30%,大猪30%~40%,成年母猪40%~50%;鸡5%~10%,鸭、鹅10%~20%;牛、羊30%~60%;兔10%~25%;鱼5%~10%或将新鲜菌块投入池塘任其采食。4、用菌糠如何配制猪饲料?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及发展 食用菌,在学术上,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目前,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其中,大部分菌类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我国南方地区就是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理想地域。 食用菌的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两方面。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其含量是一般蔬菜和水果的几倍到几十倍,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很低,约占干品重量的0.2%-3.6%,富含多种矿质元素:磷、钾、钠、钙、铁、锌、镁、锰、等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有以下几点:第一,抗癌作用:食用菌的多糖体,能刺激抗体的形成,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能降低某些物质诱发肿瘤的发生率,并对多种化疗药物有增效作用。此外栗蘑中富含的有机硒,可作补硒食品,若长期食用,几乎可以防止一切癌变;第二,抗菌、抗病毒作用;第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抗心律失常、强心等;第四,健胃、助消化作用;第五,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第六,利胆、保肝、解毒;第七,降血糖;第八,通便利尿;第九,免疫调节。 发展食用菌产业是非常有前途的致富途径,具有“短、平、快”的特点,经济效益好,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我国南方的菌农率先转变思想,树立起食用菌是“小作物大产业”的认识,利用南方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生产。 温暖湿润的南方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野生资源的保护和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即在野生竹苏多发地区,加强对野生食用菌生长竹林环境的保护,防止人畜践踏林地,有条件时给林地添加必需的养料,促进野生食用菌繁殖生长,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地获得优质食用菌的一种生产方法;二是人工栽培,包括室内床式、盒式栽培、室外畦式、坑式栽培及温室大棚栽培。食用菌栽培选择优良菌种非常重要,这对食用菌的品质风味和营养含量有着重要影响,较高的市场价格会带来较高的利润;人工栽培虽然在一开始较难掌握,但经过了长期的养殖,使得食用菌的栽培简单化、管理较系统化,产量也比较高,风味稍有不及野生食用菌,然而价低廉的价格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在我国市场上南方地区所产的食用菌占据了大半江山,其生产技术、工艺,产业链的管理也较为合理,但仍然欠缺一定的农业科技的注入,管理的科学性,相信在加强食用菌产业的农技后,该产业定会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今科技化生产的时代,农业科技的投入比重往往会影响到农业收入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该产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传统食用菌产业当中,我国南方的菌农,在生产技术方面已经日趋熟练,但是很难达到新的突破,所欠缺的就是农业科技的投入。众所周知,福建古田所生产的银耳和香菇驰名全国,其所依托的技术支持就是来自福建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及福建省的高等农业院校,如福建农业大学。农业科技的投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链的紧密化,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有利于突出各个不同地域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对食用菌的质的提升,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作用;有利于该产业的规范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加科技投入的比重,利用科技可以科学合理的选用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及其优良菌种;增加农机设备的投入,机械化、专业化的生产;使食用菌的生产从季节性转向全年性,栽培从平地转向立体化生产;在温度、水分、通风、肥料、病虫害、设备等等,各方面的技术投入,对食用菌的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注重调研当地生产原料,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必将推动该产业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