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陈晓明
“告别革命论”的图解和演绎

“告别革命论”的图解和演绎作者:梁胜明来源:《中华魂》 2010年第5期梁胜明2008年4月29日《文艺报》第一版刊登新闻,报道北京文艺出版社和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召开座谈会,纪念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创作20周年暨荣获第4届茅盾文学奖10周年。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会上发言说:《白鹿原》“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生命力的好作品。
”在我的记忆中,为一部小说的创作和获奖多少周年举行纪念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似乎是非常罕见的盛事。
近日据《新京报》报道:由《钟山》杂志组织12名文学家投票选出的30年里(1979-2009)“最能代表中国文学水平”的1 1部长篇小说中,陈忠实的《白鹿原》以7票获第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作为评委之一,认为《白鹿原》“有一种恢宏的结构,构思明晰而透彻,标举一种文化价值,而试图重新阐释中国现代性历史,可见作者的勇气。
”如此追捧,实属罕见。
那么,《白鹿原》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一)文学创造首先是作家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
《白鹿原》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看来作者显然是企图通过白鹿原上一个家族在上世纪前半期的兴衰,展示中华民族近现代的风云变迁,揭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道路。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早已做了结论。
中华民族近现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为了挽救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几代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梁启超企图通过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法遭到惨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只是由于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取得了胜利,继而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而使中国人民站立了起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50418 文学是弱者的伟业

6
大江健三郎(1935—) 中原中也(1907~1937)
刻画了当代人的困惑和不安 “妈妈,总有一天你明 白我其实是一个孝子”。
7
鲁迅的《孔乙己》孔乙己茴香豆的几种写 法;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脸上蒙黑布的 士兵。 方方早年作品《风景》、《落日》,后来 的《水随天去》、《奔跑的火光》。
文学是弱者的伟业
北京大学中文系 陈晓明
2
一、弱者形象构成最为感人的 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弱者形象构成了最为感人的艺术形象。
可以先读这一段:
他之所以同情我,是因为——事后我听说——他也失去了 自己的踪迹,他的一部分身世突然间好似石沈大海,没有 留下任何指引路径的导线,任何把他与过去联系起来的纽 带。我目送这位身着旧大衣、手提黑色大公文包的筋疲力 尽的老人在夜色中渐渐远去,在他和过去的网球运动员, 英俊的、 一头金发的波罗里海男爵康斯坦丁· 冯· 于特之间, 哪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中原中也被誉为“日本的兰波”大江说他上大学一年级语言班
开课之前,老师让他们集体齐声朗诵这首诗。大江当时对这首诗不以 为然,学得年轻时如此哀叹今后 人生实在不应该,他更偏向喜欢中原 中也的那些表达坚定之“文学努力”的诗作。2007年,他读这首诗时, 追忆往事,才理解了老师的用心。这首诗其实出现一个弱者的形象, 用“半老妇人”来带出弱者的心声,并蕴含故乡与个人回首人生往事 的情怀。
11
曼德施塔姆(1891——1938) 阿赫玛托娃(1889——1
我回到我的城市,熟悉如眼泪, …… 彼得堡,我还不愿意死:
为了将世纪从奴役中夺出, 为了让新世界开始, 需要用长笛将嘹亮而多节的日 子 连接在一起。 这是世纪在徐徐吹动
你有我的电话号码。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 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的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 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 底是一种怎样的形状。韩少功把写作变成了一种高难度的自我较量,他用语言反抗语言,用具象反抗概念,背后 却在找寻语言与内心焦虑之间的秘密通道。
010 第10届(2012年)
011 第11届(2013年)
012 第12届(2014年)
目录
013 第13届(2015年)
014 第14届(2016年)
015 第15届(2017年)
016 第16届(2018年)
017 第17届(2019年)
2003年3月3日《南方都市报》正式设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坚持公正、独立和创 造的原则,坚持艺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并重,每年颁发一次,立志要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年度杰出 成就奖得主个人独得10万元大奖,以年度计,是当时中国奖金最高的纯文学大奖。2003年4月开展首届以来, “争做**高雅文化的风向标”,是中国年度奖金含金量最高的纯文学大奖,也是国内第一个有国家公证人员参与 评选全过程的文学大奖,不仅逐步奠定了自己在华语文学界的地位,同时在社会大众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18年4月21日,第16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颁奖典礼在广东佛山顺德北滘文化中心举行。
第01届(2003年)
所设奖项
授奖辞
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 2002年度小说家:韩少功(年度代表作为《暗示》) 2002年度诗人:于坚(年度代表作为《澳洲五首》、《长安行》等) 2002年度散文家:李国文(年度代表作为《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2002年度文学评论家:陈晓明(代表作《表意的焦虑》) 2002年度最具潜力新人:盛可以(长篇小说《水乳》)
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促进地方性高校文化建设——“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新课程建设断想

生 的素质 , 培养学校 的文化 竞争力 , 不仅 是学校 发展及个人
前进 的不竭动力 和源泉 , 也对 促进地 方性文 化 的发 展 , 强 增
学生的 民族 自豪感 、 使命 感 , 加强各 民族 团结 , 促进社会和谐
可或缺的 条件。 广 丽“ 西耨时期文学研究” 广西新时期 和“
文学作品选读” 新课程建设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需求下提
贡献。我校是一 所新 建本科 院校 , 坐落在历史文 化悠久 、 地
域性 中心城市宜州 , 当地最 高教育 机构 , 是 也可 以说是 当地 的文化 中心。因此 , 本地域的文化要以本地 区的科研人员与
高校为研究 骨干 , 而高 校对 文化 的保 护与 宣传 具有 得天 独
厚 的便利条件 , 一是从接受教 育 的对 象看 , 大学生 是富有 热 情与忧患意识 的一代 , 正是他们 的这种 特征 , 使他们 能够 接 过文学文化传承 的接力棒 , 民族文化 的火炬 高高擎起 , 将 用
程对高等教育 的影响 日甚一 日, 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大学文化 人 文精神 的缺失 。大学在与社会互动过程 中 , 逐渐在向功利
主义和世俗化倾 斜 , 尤其 是新 建本科院校主要以硬件建设为 主, 诸如 校园 占地 面积 、 筑面积 、 建 教学仪 器设备 、 图书资料 等, 人们把更多 的精力 和时间投放 在“ 圈地运 动” “ 和 建筑学 院” , 见物不见人” “ 上 “ , 硬件 ” 软件” 设失 调 , 与“ 建 重物 质 、 轻文化 的现 象 比较严 重。鉴于此 , 可以说 , 大学文化 、 大学人 文精神建设 已成 为新 建本科院校最为紧迫的事情 , 也是每一 位 大学校长 和学 者们 最为关 注 、 重视 的焦点 问题 。而地处桂 西北之一 隅的河 池学 院从发展 的战 略角度看 , 注本土 , 关 继 承传统 , 长期 经营 、 淀 、 练校 园人 文精神 , 积 凝 使之 内化 为学
“零度写作”在中国的接受过程

“零度写作”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文玲【摘要】“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
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
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Zero degree writing is popular in research articles on literature theory and commentary of literary works by the end of 1980s, The critics use the term "zero degree writing" to comment on new realistic novels, avant -garde novels and other post -modern writing. On one hand, they borrow zero degree writing to deconstruct the subjec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interpret it as a pure literature form which is rid of history memory and main stream ideology. Critics defined the post - modern writing which is meaning - detached and center - removed as "zero degree writing". Due to scholars'contrary positions of either defending or criticizing post - modern writing, ze- ro writing received totally different treatment in China.【期刊名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1)002【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零度写作”;后现代写作;主体;意识形态【作者】文玲【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3“零度写作”这一学术名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一个在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
80后作家

• 80后作家主要指20丐纨80年代出生癿作家,主 要代表人物有韩寒、张悦然、郭敬明、春树、
李傻傻、城子、恭小兵、进观、孙睿、许多余 等。其中韩寒、郭敬明成为了主要癿市场派作 家。其余作家大概有一百多人主要代表。分为 萌芽派、非萌芽派呾自由写作派。
赵勤,笔名七堇年、 山荆 ,女, 1986.10.5,出生四 川泸州。2006年, 她站在十几岁癿尾巳 上终二写下第一部长 篇《大地之灯》。在 众多戒偏激戒强说愁 戒疼痛苍白癿青春文 学领域里,七堇年癿 独树一帜已引起众多 评论家癿瞩目。
李傻傻厏名蒲荔子,1981年生,湖南隆回人。2004 年毕业二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二南方日报社,被 称为“少年沈从文”。在《芙蓉》《散文》《作品》 等与业文学杂志上収表了大量作品,新浪、网易、天 涯三大网站几乎同时推出过他癿作品与题。2004年3 月,在一场关二谁是“80后”文学代表癿大争论中, 被推丼为“80后”实力派五将之首。即将出版长篇小 说《红×》呾散文集《被当作鬼癿人》。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 因为我们都如此轻易地走到了别人癿光环呾阴影癿笼罩下,愚 蠢地聒噪,还坚信这就是自己癿优点呾价值所在。而我淡然地 坚持以苍白癿语言尽我所能刻画出理想不现实之间癿敌对,以 及内心深处库存已丽癿冷漠不希望,决绝不妥协。真实真实再 真实。青春,我可爱癿青春。我们都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爱 了但是忘了。走癿时候佝哭了还是怎了,我叧是疼了但还是笑 了。我想引用一句被说过徆多次癿话,我生命中癿温暖就这举 多,全部给了佝,叨我以后怎举再对别人微笑。
他人评价七堇年:
• 七堇年,80后中罕有癿严肃文学派作者,后安妮宝贝时代 代表。其文风成熟稳健,阒静通透,充满灱性丏艴术感极 强。在她看来仸何艴术形弅癿终极追求都是表达内在外在 癿美,由此反对以词藻堆砌为由批判年轻作者癿表达。她
鲁迅文学奖历届获奖作品(1-5届)

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1995-199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老屋小记》史铁生、《雾月牛栏》迟子建、《赵一曼女士》阿成、《镇长之死》陈世旭、《哺乳期的女人》毕飞宇、《心比身先老》池莉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父亲是个兵》邓一光、《小的儿》林希、《挑担茶叶上北京》刘醒龙、《年前年后》何申、《涅盘》李国文、《天知地知》刘恒、《没有语言的生活》东西、《黄金洞》阎连科、《天缺一角》李贯通、《双鱼星座》徐小斌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锦州之恋》邢军纪曹岩、《没有家园的灵魂》杨黎光、《黄河大移民》冷梦、《黑脸》一合、《恸问苍冥》金辉、《没有掌声的征途》江宛柳、《东方大审判》郭晓晔、《温故戊戌年》张建伟、《淮河的警告》陈桂棣、《大国长剑》徐剑、《敦煌之恋》王家达、《共和国告急》何建明、《走出地球村》李鸣生、《开埠》程童一、《毛泽东和蒙哥马利》董保存全国优秀诗歌奖获奖作品:《生命是一片叶子》里瑛、《今天没有空难》匡满、《韩作荣自选诗》韩作荣、《在瞬间逗留》沈苇、《鸟落民间》张新泉、《狂雪》王久辛、《寻觅光荣》辛茹、《拒绝末日》李松涛全国优秀杂文奖获奖作品:《微言集》林祖基、《何满子杂文自选集》何满子、《邵燕祥随笔》邵燕祥、《韩羽杂文自选集》韩羽、《世象杂拾》唐达成全国优秀散文奖获奖作品:《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春宽梦窄》王充闾、《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女人的白夜》铁凝、《秋白茫茫》李辉、《皇天后土》周同宾、《从这里到永恒》赵枚、羊想云彩》刘成章、《湮没的辉煌》夏坚勇、《两种生活》斯妤全国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获奖作品:《我的家在哪里》冰心、《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牵牛花蔓》严秀、《半月随笔二集》雷加、《郭风散文选集》郭风、《烟水江南绿》艾煊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奖作品:《济慈诗选》屠岸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堂吉诃德》董燕生译浙江文艺出版社、《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秧歌》董纯译法国“中国之蓝”出版社、《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2001-2003)奖项作者和作品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玉米》毕飞宇《人民文学》 2001年第4期责编:那辛《松鸦为什么鸣叫》陈应松《钟山》 2002年第2期责编:贾梦玮《好大一对羊》夏天敏《当代》 2001年第5期责编:杨新岚《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孙惠芬(女) 《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责编:程绍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边》王祥夫《花城》2002年第4期责编:申霞艳《驮水的日子》温亚军《天涯》 2002年第3期责编:王雁翎《大老郑的女人》魏微(女) 《人民文学》 2003年第4期责编:程绍武《发廊情话》王安忆(女) 《上海文学》 2003年第7期责编;姚育明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有座鲁西监狱》王光明姜良纲《人民文学》2001年第12期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责编:黎云秀《宝山》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责编:王大民《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杨黎光《中国作家》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2月责编:杨柳《西藏最后的驮队》加央西热(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责编:王德领《革命百里洲》赵瑜、胡世全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2月责编:金小凤全国优秀诗歌奖《野诗全集》老乡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3年11月责编:汪晓军、宋学娟《郁葱抒情诗》郁葱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9月责编:袁淑萍、马海霞《幻河》马新朝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责编:王锦《幸存的一粟》成幼殊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年1月责编:汪稼明《娜夜诗选》娜夜(满、女) 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8月责编:蒋潇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贾平凹,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李玉皓、任锐军《大河遗梦》李存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责编:郑鲁南《病隙碎笔》史铁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责编:周宏《独语东北》素素(女)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责编:李静媛《一个人的经典》鄢烈山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责编:秦文仲、贺凯全国优秀文学理论、文学评论奖《难度·长度·速度·限度——关于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思考》吴义勤《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责编:刁斗《〈手稿〉的美学解读》王向峰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责编:董晋骞《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陈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责编:袁鸿蕙《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朱向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责编:杜丽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奖《神曲》(但丁·著·意大利文)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胡真才《雷曼先生》(斯文·雷根纳·著·德文)黄燎宇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2月责编:仝保民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获奖作品名单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乔叶《收获》2008年第3期责任编辑:钟红明《国家订单》王十月《人民文学》2008年第4期责任编辑:杨泥《手铐上的蓝花花》吴克敬《延安文学》2007年第6期责任编辑:阎安、成路《前面就是麦季》李骏虎《芳草》2008年第2期责任编辑:郭海燕《琴断口》方方《十月》2009年第3期责任编辑:宁肯短篇小说《伴宴》鲁敏《中国作家·文学》2009年第1期责任编辑:李双丽《老弟的盛宴》盛琼《十月》2007年第2期责任编辑:赵兰振《放生羊》次仁罗布《芳草》2009年第4期责任编辑:郭海燕《茨菰》苏童《钟山》2007年第4期责任编辑:贾梦玮《海军往事》陆颖墨《解放军文艺》2009年第5期责任编辑:殷实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李鸣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责任编辑:修晓林《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第5期责任编辑:汪雪涛《生命的呐喊》张雅文新华出版社2007年12月责任编辑:王婷《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关仁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责任编辑:张辉、汪雅瑛、刘相美《解放大西南》彭荆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7月责任编辑:彭晓、方绍忠《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第8期责任编辑:汪雪涛《胡风案中人与事》李洁非《钟山》2009年第5期责任编辑:贾梦玮诗歌《烤蓝》刘立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11月责任编辑:杨潍虹《向往温暖》车延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责任编辑:王小《李琦近作选》李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责任编辑:魏洪超《柠檬叶子》傅天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责任编辑:徐如麒《云南记》雷平阳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2月责任编辑:沉河散文杂文·《藏地兵书》王宗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责任编辑:丁晓平《路上的祖先》熊育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12月责任编辑:刘洁《风行水上》郑彦英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责任编辑:王国钦《王干随笔选》王干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责任编辑:雍谊《病了的字母》陆春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责任编辑:杨婷文学理论评论·《五种形象》南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责任编辑:孙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张炯《文艺报》2009年5月23日责任编辑:石一宁、胡军、明江《想象与叙述》赵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责任编辑:王培元《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高楠、王纯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责任编辑:李建军《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谭旭东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8月责任编辑:张立新文学翻译· (空缺)。
乡土中国、现代主义与世界性——对八十年代以来乡土叙事转向的反思

作者: 陈晓明[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文学年鉴
页码: 74-9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乡土中国;叙事转向;八十年代;现代主义;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摘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当代文学赢得国际声誉,也促使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公允些,不那么为偏见和道听途说所左右。
如今说莫言以及他的一批同道,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这样的评判当不至于引起太大的争议。
说出这样的评判,并非是我们要对莫言顶礼膜拜,或者躺倒在这个高度的阴影底下乘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祛魅
先锋派文学作品对历史的强行书写却获得历史祛魅(解构历史)的意外收 获,【祛魅,字面意思是:使某人对某人(某事物)不再着迷和崇拜。这 里的意思是:历史失去绝对真理性和神圣性,历史因而自行解构。】那些 被语言风格和叙事方法拆解的历史碎片因此也具有了寓言意义。但它们并 没有确切的所指,正如写作者并没有确切的现实位臵一样。 特里· 伊格尔顿在论述本雅明的“ 悲苦剧”对历史的态度时曾经指出,本 雅明设想的主体从“ 自然”意识形态暴君那里解脱出来之后,不可能在 历史神话里找到补偿和安慰,因为历史神话也缩成纯粹的仪式重复。伊格 尔顿写道:“ 解除历史之谜的技术属于特别的自我意识,结果在一层次 上的掩饰产生了另一层次上的暴露:对现实的膜拜产生了对解释学的膜拜 ;事情非常明显,连方法手段也坦露无遗。在这个历史坍塌的边缘上发抖 、在侧翼等待进入赎救过程的恰恰是虚无:是永远不会到来的天堂纯粹能 指,是一种既有亦无的纯粹破坏性的启示录,是将所有死亡和缺失亦即语 言本身推到极致之境的空洞空间的一种痉挛。” 本雅明作为最后一个现 代主义者,他对历史寓言的阐释承启了后现代主义在艺术上的历史观念。 他的这类思想多少也受到卢卡契的影响,但他对布莱希特的支持,使他在 某种程度上更像一个后现代主义式的先行者。特里· 伊格尔顿对本雅明的解 释也如同一种寓言式的解读,本雅明试图通过对历史之谜的破解而建立当 代的精神救赎神话,同样是一种历史的虚妄。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当 代中国先锋派的形式主义叙事策略,正如同本雅明式的历史寓言。
本书对中国当下的文学 变动趋势进行颇为独到 的阐释,对当前“纯文 学”面临的那些困境以 及超越困境的可能性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关于 当代“纯文学”被图像 与媒体霸权边缘化的问 题;
代表作品三 《不死的纯文学》
在后现代视野中如何面 对现代性的困扰;沉重 的中国本土性如何获得 后现代的表达方式;以 及“纯文学”写作如何 在自我更新与历史开创 方面寻求新的法则……等 等问题,都涉猎到当代 文学的一系列疑点与难 点。
陈晓明
作者简介
笔 名:东尧子,男,1959年 2月生,汉族 福建光泽人。 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 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 院工作十多年。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 所研究员等职。 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 被聘为德国鲁尔大学东亚系客 座常任研究员及研究顾问。 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先锋派文 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等。
高度赞扬以阎连科《受活》、贾平凹《秦腔》 、《废都》、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莫言 《檀香刑》《丰乳肥臀》等作品,认为他们是 中国文学高度的体现,这些作家始终在寻求汉 语的个性表达,这与他们的文化记忆以及他们 身处乡土中国的经验是结合在一起的,而这种 经验改变了现代白话小说。
我强调要有中国的立场和中国的方式,并不是 要与西方二元对立,更不是要抛开西方现有理 论知识及其美学标准另搞一套,而是在现有的 ,我们吸收西方理论及知识如此深重的基础上 ,对由汉语这种极富有民族特性的语言写就的 文学,它的历史及重要的作品,做出中国的阐 释。这与其说是高调捍卫中国立场,不如说是 在最基本的限度上,在差异性的维度上,给出 不同于西方现代普遍美学的中国美学的异质性 价值。
主要著作
1、《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 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23万字。 2、《本文的审美结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 月,27万字。 3、《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4年9月,23万字。 4、《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 华艺出版社,1997年7月,29万字。 5、《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万 字。 6、《文化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8万字。
获奖情况
曾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2年度评论家奖, 2007年度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等奖项等若干。 专著《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派文学的后现代性》 获199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奖、中国社科 院首届优秀成果奖。 《解构的踪迹——话语、历史与主体》获中国社科 院第二届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评论《小说的困 难》获《工人日报》三连冠优秀奖,《难能的小 说》获《钟山》专家评论奖,《析解深度》获19 91年《福建文学》评论奖。
肖鹰观点:
反驳陈晓明的“高度说” :其一,“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 行批判”,这不就是说作家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叙事能力吗?有这个能力 就达到了“中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难道说此前自《诗经》以来的数 千年中国文学都是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水平线下挣扎吗?其二,“有能力以 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能够穿透现实、穿透文化、穿透坚硬的现代美学” ,前半句不过是指作家能用汉语写小说,这也能算是当下中国作家的一个 “标高”?而且还是中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在世界范围 中,更多的作家不能用汉语写小说,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使用汉语!)后 半句用三个“穿透”,细想起来不过是指某些作家可以写一些非现代非现 实的非古董的文学;其三,“有能力以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 的文化与人性深处,以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汉语自身的写作”,这句话中 的两个“如此独异”是与什么相比较、如何得出来的?陈晓明没有说,我 们就不妄加揣测了,只是以“独异”怎么就能树立为“前所未有的高度” 呢?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是独异的,他就比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高了吗 ?其四,“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深广”的尺度是什么?中国 尺度?西方尺度?世界尺度?“概括”又如何实现?把作品搞成“概括” 世界或中国的“写作大全”的“中药铺”?
主要著作
7、《移动的边界――多元文化与欲望表达》,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万字。 8、《后现代的间隙》,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20万字。 9、《陈晓明小说评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30万字。 10、《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 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6月,40万 字。
80年代后期,先锋派带着强烈的话语表达欲望步入文坛,既是与现实强行剥离,也是 对经典现实主义的强行超越。先锋派小说一直在讲述一些年代不明的故事,那些历史 总是以某种形而上的观念意义在叙事中起作用,例如,历史的枯竭(余华《世事如烟 》),性与生命根源的错位(苏童《罂粟之家》、《妻妾成群》),记忆与历史的迷 失(格非《褐色鸟群》、《青黄》,北村《逃亡者说》、《归乡者说》),精神的虚 假性(孙甘露《请女人猜谜》,潘军《南方的情绪》、《流动的沙滩》),等等,这 些意义也以某种方式与现实发生寓言性的意指关系。在逃离现实总体性的自我流放途 中,无意义的恐慌感通过语言的修辞策略而被表现为暧昧的自我意识。
本书是“南方批评书 系”之一。国内最早系 统分析当代先锋派文学 的著作;最早探讨了中 国当代文学的后现代性 问题。当代文学研究领 域引用率最高的著作之 一。多年来,它的敏感 与精辟,锐气与生动, 始终令人振奋。
代表作品一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面梳理八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和文化变革的流向。 作者抓住“表意的焦虑”这 个切入点,审视当代文学是 如何“建构”而又“解构”历史叙 事的。 本书既揭示出那些最有活 力的创新景观,也分析那些 激进变革引发的矛盾和困境。 代表作品二 《表意的焦虑》
代表作品三 《不死的纯文学》
《审美的激变》汇集了 陈晓明近二十年的部分 文章。作者编选这个文 集,有三个原则: 其一是主题要集中,也 就是可以在作者名曰“激 变”的主题下展开的理论 与创作的言说;
代表作品三 《不死的纯文学》
其二是不能重复,因作者从 业二十多年来已经出版了不 少著作,作者不愿本书与他 的其他书有过多的重复率; 其三是兼顾理论与创作的论 述,这样既可以从某个角度 展示几十年来中国当代的理 论与创作的走向,也可反映 作者的研究基本面貌。
先锋派形式主义实验的局限性
先锋派的形式主义实验没能逃脱经典现实主义 在文化制度化方面依然存在的支配权力。而且 ,它激烈逃离现实的姿态,试图找到纯文学的 出发点,掩盖不住它与经典现实主义规范构成 的潜对话关系。
观点争鸣: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
提出的‘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一、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 进行批判:例如,阎连科的《受活》。其二、汉语 小说有能力以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能够穿透现实 、穿透文化、穿透坚硬的现代美学,如贾平凹的《 废都》与《秦腔》。其三、汉语小说有能力以永远 的异质性,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 化与人性深处,如此独异的方式进入汉语自身的写 作,按汉语来写作:例如,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 句》。其四、汉语小说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 :例如,莫言的小说,从《酒国》、《丰乳肥臀》 到《檀香刑》、《生死疲劳》。
代表作品三 《不死的纯文学》
理论研究:
文
学
表
意
的
焦
虑
“ 表意”是一切文学艺术表达的基本特征,不管意义如何抽象甚至虚无,也不管其所
指如何混乱和暧昧不清,它终究都是在表达一种意义。陈晓明所阐释的表意,试图贯 穿一种历史总体性的观点,这个“ 意”,主要是指总体性的历史意愿,它类似于意识 形态的总体表象。它当然散落于各个独立的文本之中,但却是可以感觉到的一个时期 的精神意愿。陈晓明认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并不排斥历史叙事。他对先锋派文学的 研究的主要思路是解构其历史总体性。 不管我们把先锋派这种说法看成多么夸大其辞,但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历史语境中,确 实可以看到他们的文学行动与现实历史构成的特殊关系。先锋派群体无法介入现实的 意识形态实践,特别是当代意识形态处于转型变动时期,他们的写作则脱离了当时的 现实,寻求形式主义的表意策略。所有的表达愿望都压缩到语言形式中,正是对表意 焦虑的化解,因而才有如此绚丽的语言句式(如苏童、孙甘露),如此繁复的叙述方 式(如格非、孙甘露、北村),如此沉迷于幻觉与暴力(如余华、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