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东汉画像石历史高考题田庄经济

东汉画像石历史高考题田庄经济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
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
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这里有宗族聚居的因素和社会动乱宗族互保的原因。
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
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
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在宗法笼罩下的地主田庄里,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拥有私人武装。
东汉豪强地主武装的形成,与刘秀削弱地方军权有关。
豪强为了田庄的治安,组建了田庄武装。
这支田庄内的地主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逐渐扩大规模,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
汉代田庄经济知识点总结

汉代田庄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汉代田庄经济的内容1.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制度主要是实行公田制,即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其余土地分配给农民,由农民承包和耕种。
公田制的实行使国家对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控制权,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2.田庄组织田庄是汉代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组织形式,是国家或者富绅等地主在一定地区内集中耕种。
田庄通常由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农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对农产品的管理和销售。
3.水利工程汉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筑水利渠道、水库、引水灌溉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农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4.农具改良汉代对农具进行了改良,新发明了犁、磨、胎等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
5.农业生产专业化在田庄经济时期,由于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农民开始专门从事种植、养殖等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
以上就是汉代田庄经济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对其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
二、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1.农田集约化汉代田庄经济使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农业生产规模化在田庄经济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农田和农民的数量都逐渐增加,形成了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主的经济组织形式。
3.农业生产专业化田庄经济时期,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农民开始专门从事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比如种植、养殖等。
4.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田庄经济时期,由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这对于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汉代田庄经济的主要特点,下面将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三、汉代田庄经济的作用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代田庄经济使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秦汉时期的经济

3.水利:兴修漕渠、白渠、井渠
(坎儿井)等水利工程。王景
治黄河。
荷
4.土地制度:三种土地私有制继
塘
续发展:君主私有、自耕农私
渔
有、地主私有。后两者存在此 消彼长的关系,土地兼并不断。
猎 画 像
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田
砖
庄经济发展。
代田法
先把田地开成一条 条垄和沟。第一年 把庄稼种在沟里, 出苗后,逐渐把垄 上的草和土培到苗 根上,第二年在原 来的垄上,再如法 开沟栽种,这是一 种合理利用地力、 保苗抗旱的栽培方 法。
汉武帝时期的均输法、平准法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 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司农(即主 管全国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 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 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 特产,易地辗转贩卖。汉代来自田庄经济 总之,田庄经济是包括农
林牧副渔、手工业、商业等综 合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单位。由于田庄是有组织的生 产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质 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利用 田庄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积 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可以制 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兴建相应 的水利设施,推广先进的生产 东汉时豪强的田庄迅速增长和扩大, 经验和生产技术,从发展生产 庄园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比 力角度,是个体经济无法比拟 例越来越大。“有求必给”、”闭 的力发。展它、一定也程促度进社上适会应经了济生进产步。门经成济市的一”个,很自大给特自点足。成为东汉庄园
组成,称为“部曲”或“家兵”,豪强田庄还建有军事设施, 庄园内修有坞堡,四周有高墙,深沟围绕,设有警楼。豪强的 私人武装,其任务是看家护院,后来转变为豪强地主镇压农民 起义和拥兵割据的武装力量。东汉末年在讨伐黄巾军过程中, 地方豪强趁机割据一方,于是形成汉末诸侯割据之势。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即“闭门成市”。
如邱汉生先生认为,东汉“田庄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从吃的、穿的、生产工具、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都不必外求”。
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可以‘闭门成市’"。
何天明先生认为,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
萧放先生认为,东汉贵族的“一个庄园就是一个内聚的、自足的经济社会单位”。
然而,通过考察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和汉代的政策,可以证实汉代田庄无论内部的商品交换,还是田庄同外部的商品贸易往来,都相当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关系紧密的市场,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只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近年来已经有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
如樊树志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
马新先生认为,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经营者”。
王彦辉先生认为:“‘闭门成市’一句,不过是形容田庄生产的各种产品达到了很高的自给程度,而非田庄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虽然这些学者都已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其在汉代商品市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一些说明,但却未对其商业经营的根源做更深一步的分析。
为此,本文拟对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及其根源加以探析,以求对其有一更全面的认识。
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活动十分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并行的、关系紧密的市场。
这两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参与流通的商品、对田庄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田庄内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田庄内的广大农民,包括与田庄主属于同一宗族的农民和外来的依附于田庄主的佃农、雇农等其他依附农民,田庄主有时候也参与其中。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田庄经营: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田庄,是汉代社会的地主阶级地主生产经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以大土地所有制(就是一个地主、领主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的制度)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来作为剥削劳动人民的方式,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
它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中国古代的经营方式:春秋战国以前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后农业耕作方式是个体农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以后,租仙关系普遍化,它与自耕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的经营方式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为辅,通过改变生产工具以提高产量。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士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四川出土的一些画像砖,刻画着地主宅院外面的大片稻田、池塘、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州出土的画像石,则表现了地主田庄中冶铁的情景。
《四民月令》还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
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的劳动者。
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
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农耕文明时代,手工业处于农业的附属地位,其发展水平受到农业发展程度的制约。古代手工业与近代工业的最大区别:前者属于手工劳动,后者属于机器大生产。
【合作探究】【B类问题】
2.冶金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时代:已经出土了小件铜器,②夏商周: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③春秋战国: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了铁器④汉: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发生革命性变化.⑤东汉时期: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3.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2)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构建结构】B级
【精讲点拨】
1、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自学质疑】【A类问题】
一、田庄手工业
1.田庄——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
2.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1)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2)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
(3)田庄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绝对优势。
从古代到近代,田庄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文人笔下。
比如晚清散文家曾国藩就写过不少诗歌来描绘他所看到的湖南农村的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实际上就是地主阶级拥有的田庄和佃户们租种的土地,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田庄经济吧!其实呢,田庄经济就是古代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方式,地主通过对农民征收高额地租、高额徭役,迫使农民无偿劳动或为地主服苦役等手段,剥夺农民剩余劳动,榨取农民的剩余价值。
《汉书·食货志》记载:“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见早期地主阶级控制的大量土地,而地主却并不劳动,不仅如此还要强迫交纳各种苛捐杂税,甚至连每年应交的皇粮也要被地主盘剥一番,如果遇上灾荒年,还得承担地主发放给他们的无法抗拒的军饷和灾民口粮。
而那些地主的佃户更是倒霉,不仅要被地主剥削压迫,甚至到了不堪重负时被地主解雇后,还要靠自己微薄的一点微薄的工钱维持生活。
如果地主因为其它原因而被免除租赋徭役,或是因天灾兵祸而破产,那些失去土地的佃户只能沦为贫困农民。
“田庄经济”是指地主阶级依靠自己占有的土地而形成的剥削农民和依附农民的剥削阶级的一种经济。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自唐宋以后地主的土地兼并加剧,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在自耕农破产逃亡和失业流离的情况下,农民大批进入城市,致使自耕农人数急剧减少。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自耕农人数的逐渐减少,由个体农户所组成的“小农经济”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逐渐形成了许多规模较小的农村经济形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的本质是土地买卖和地租的分配。
由于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主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的条件下,地主通过垄断土地买卖,地租分配权,借以获得超额利润。
同时,由于官僚士绅勾结地主操纵国家政权,使这种地租分配成为带有半封建性质的封建土地制度。
地主利用“田庄经济”加强对农民的掠夺,成为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的发展:从东汉起,豪强地主的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又发展成权势更加强盛的士族地主。
他们通常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田庄生产的出发点就是满足他们生产和享乐的需要。
田庄面积广大,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
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
在田庄内部,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都受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中唐以后,土地买卖盛行,大土地所有制恶性膨胀,地主田庄得到发展。
田庄小者百顷,大者上千甚至更多。
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尖锐。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田庄经济:农业中分散的、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一般采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布朗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农业生产仍保留着这种类型的经济特点。
明末清初,有的部落向大土官王杲靠拢,有的部落则离开王杲,向西北迁徙,加入拉祜、佤等族,并参与清朝的统治阶级,同汉族融合,进而和邻近各族形成新的布朗族。
清代,在拉祜族、佤族、景颇族、汉族等民族文化影响下,使布朗族地区生产关系有所变化。
土司制度:亦称“改土归流”。
清朝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将某些少数民族
地区委派较大首领或宗教首领统治,清朝中央也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由当地上层人物出任统治者。
这样,既起到“以夷治夷”、加强对边
疆少数民族控制的作用,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管理都相对薄弱,从而给该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土司制度:亦称“改土归流”。
清朝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将某些
少数民族地区委派较大首领或宗教首领统治,清朝中央也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由当地上层人物出任统治者。
这样,既起到“以夷治夷”、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控制的作用,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于中央和地方的管理都相对薄弱,从而给该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领主:明代封建社会地方基层政权,由中央王朝授予各种头衔的地方行政长官,常由皇帝的宗亲、勋戚和高级宦官担任。
其职责是:督课农桑、征收赋税、招募勇士、训练甲兵、管理驿站,还可以自己
直接指挥军队。
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国家。
地方政权、自成体系。
军事武装称“卫”,以统领之,属于宦官系统。
在明朝前期,它拥有极大的权力。
康熙六十一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世袭制度,取消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一些世袭土官,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土司如果有较强的经济势力,他们往往继续任职,承袭父职子继的制度,如贵州水西地区的一些土司。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也有承袭父职子继的现象。
清政府的这种措施对加强边疆地区管理和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清代实行领主制下的封建统治,在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方面起过重要作用。
乾隆时期,由于国力渐衰,该制度成为腐朽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是一种落后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