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搜索中的情绪干扰项预习效应

合集下载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

最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中国心理学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task, 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 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 ),呈现速率为每秒6-20 个刺激。

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在某些情况下,为突出靶刺激,常以不同于其他项目的颜色或形态呈现。

每个刺激物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同一位置,前一个消失后出现下一个刺激,每个刺激呈现时间相等,约 100ms 左右。

第一个靶子 (T1)出现位置大约在第 4 至第 11 位,第二个靶子 (T2)出现在T1 后的第一个位置 (Lag 1) 至第 9 个位置 (Lag 9) o RSVP 分为单任务和双任务。

在单任务中,要求被试忽略T1 而正确识别 T2,这时对每个位置的T2 判断正确率在 95% 以上 (Shapiro} Caldwell&Sorensen}1997) 。

双任务要求被试正确判断T1,并且正确判断 T2。

当 T2 出现在 T1后 200-SOOms时间间隔时 (Lag 2 至 Lag 5)对识别T2 的正确率显著降低了,即注意瞬脱 (attentional blink, AB)现象。

图 1-3 呈现了 RSVP 一个序列的示例。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

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 T1, 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由于短时记忆的容易有限,在给定时间中只能对有限刺激进行加工。

因此,只有 T1 的系列加工完成了,才能对T2 进行系列加工。

Stroop效应的研究进展

Stroop效应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10-22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QJB11505)*通讯作者Stroop 效应的研究进展刘海燕1,陈俊2,肖少北1*摘要:Stroop 效应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概述了Stroop 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Stroop 效应的词义加工、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和情绪信息中的Stroop 效应.关键词:Stroop 效应;进展;理论中图分类号:G 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747(2009)01-0100-04(1.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571158;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631)1935年,Stroop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发现,当色词的颜色与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反应时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 效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Stroop 效应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Stroop 效应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或特征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研究发现,情绪言语、禁忌语和数字认知中存在Stroop 效应,互补颜色导致Stroop 效应减少,抑制能力影响Stroop 效应,通过Stroop 效应可减少患者对酒精的依赖等.本文旨在介绍Stroop 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1.1词义的加工是自动的词义加工自动化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在大量教科书和研究报告中,都对Stroop 效应中词义的加工予以自动化解释.Stroop 本人发现阅读熟练的被试加工刺激(词)时,即便被试有意识地忽略词义,也不可避免地要对其加工,这种加工的流畅性被认为是词义自动化加工的标志.Brown认为词语的视觉识别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的.词义自动化加工理论认为,当要求被试命名词语的颜色时,由于读词是一种自动化的,无需控制,所以会干扰对词语的颜色命名.尽管后来有学者对自动化加工提出补充,但对Stroop 效应解释的前提还是承认词义加工是自动化的.1.2词义的加工是受控制的近来,许多研究者对词义加工自动化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有诸多因素影响并制约着词的自动化加工.Waszak认为文字阅读的自动化不是解[1]Research Progress on Stroop EffectLIU Haiyan 1,CHEN Jun 2,XIAO Shaobei 1*Abstract :Stroop effect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cognitive psychology.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 -gresses and discussed the semantic processing,selection mechanisms and emotional information of stroop effect.Key words :Stroop effect ;progress ;theory(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2009年3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Mar.2009第22卷第1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1.22No.1[2-5][6][7][8]1Stroop 效应词义加工理论[9-11][12][13]第1期刘海燕等:Stroop效应的研究进展101释Stroop效应的唯一理由.Marsha认为,即使词义是自动加工,被试还是能够发挥足够的控制来完成命名词语的颜色,特别是当被试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强烈需求时.语境影响词义的自动化加工.Smith和Ben-sner提出语境影响Stroop任务中的词义加工. Besner和Stolz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默认的加工模式,使对词的加工达到语义水平,但语境可以制约并影响这个模式,当词被看作非语言对象时,Stroop 效应中仍存在强的语境依赖性.尽管以上研究都认为词义加工存在默认的加工模式,不是加工的自动化,但他们也承认这种默认的加工模式目前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空间注意影响词义的自动化加工.Risko把Stroop范式和视觉搜索范式结合起来,发现词语视觉识别受空间注意和任务要求影响,并不是纯粹自动化的.Risko给被试呈现3个、5个和7个词,其中包括一个有颜色的靶子,颜色词作为靶子词的分心物存在于靶子词的周围,其位置有整体和分离两种情况.当颜色词和靶子位置是整体时,产生了Stroop效应,说明颜色词的词义干扰了对靶子颜色的命名.当颜色词和靶子位置是分离时,没有产生Stroop效应,说明对颜色词的加工没有达到语义水平,颜色词没有干扰靶子颜色的命名.Risko据此提出,词语的视觉识别依赖于空间注意和被试的心向,空间注意不确定性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围词语被加工的可能性.Brown等人发现当靶子呈现在三个可能的位置之一时,要比靶子呈现在一个固定位置产生的Stroop效应要小.任务性质影响词义的自动化加工.研究显示,任务性质决定不相关词干扰被试的颜色判断.在标准的Stroop任务中,典型的反应是被试必须将视觉刺激(显示颜色)转换为口头报告.Virzi认为,如果不需要译码,将不会出现Stroop效应.语境有无、空间位置的确定与否、注意负荷的高低、是否要求译码,都对词的自动化加工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Stroop效应选择机制的争论也趋于激烈.有主张Stroop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也有主张Stroop效应的选择机制基于反应(response-based)的.2.1Stroop效应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的在Stroop效应中,一般认为对颜色的加工是属于控制加工.Logan等认为控制加工涉及输入选择及相应的注意机制.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注意是通过选择一个目标,过滤其他目标实现的. Waszak在研究让被试命名两个长方形之一的颜色时,发现在靶子目标的颜色字比在非靶子目标上和背景上的颜色字产生了较大的Stroop效应.他认为这种不同是因为基于目标的注意选择机制加强了参与目标的所有特征的加工.由于Waszak在实验中使用了屏蔽,因此实验结果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深度(depth-based)的注意选择机制,另一种是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选择机制.Wuhr等针对Waszak实验的不足,改进了材料呈现方式,使用屏蔽,把目标分成两个颜色相同的小长方形,使得相应目标、不相应目标处于相同深度平面,结果仍发现靶子目标上的颜色字产生较大的Stroop效应,而在非靶子目标和背景上的颜色字词没有差别.他认为是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调节唤起目标的注意选择,同时也促进了目标上不相关特征的加工.Melara提出的Stroop 效应的构造理论认为,Wuhr的实验结果是由于被试选择相关信息的努力可能被新信息所中和,如果不相关信息是显眼的,不相关信息也可能得到加工,因此有可能调节或改变Stroop效应.2.2Stroop效应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的虽然基于反应(response-based)的选择机制不像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选择机制受到许多人的支持,但是前者对Stroop效应也有其独到的解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只有基于反应的选择机制不受刺激结构限制,后者受刺激结构限制.Conhen 多项研究支持基于反应的观点.Magen认为当刺激性质和反应性质相似时,被试会自动选择那些和反应性质相似的刺激.他通过一个简单例子来证明这种说法:假设任务是看见红色靶子,就要报告“椅子”;如看见绿色靶子,则报告“桌子”.结果表明:与刺激不相关的材料作为被试反应的一部分后,这些材料将更容易受到被试的加工,最终影响测试结果.Magen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内在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做出的.他把看起来相似的Stroop任务和Flanker任务的利用心理不应期(PRP)的范式进行比较,发现两个相似的任务,结果却存在显著的差异.Stroop效应是由于反应机制对无关字义过[16][17][18][19][21][20][22][15][14][13][23-24][25]2Stroop效应的选择机制102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滤失败而引起,即由刺激的词义引起的.而Flanker 效应则是由于不能够过滤目标物两侧的干扰物,由刺激方位引起的.在Stroop和Flanker任务中,词和线条的选择是由不同的机制完成.基于反应的机制完成Stroop任务,基于目标和空间的视觉机制完成Flanker任务.Magen虽然认为Stroop效应中的选择机制是基于反应的,但对于基于反应的机制和基于视觉的机制哪一种更合理有效,还需进一步研究.情绪Stroop效应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对于情绪信息是否存在Stroop 效应,也有着不同的观点.3.1情绪信息存在Stroop效应Schirmer等通过ERP技术得出情绪信息中性别—特定的Stroop效应.在语气—词语干扰任务中,给被试听用愉快、中性和生气的语气说出积极、中性或消极的词语,要求被试忽视语气评估词语的效价.研究发现,语气与语义一致的刺激比不一致的刺激反应相对较快较准,这一现象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更易受语气影响.该研究证实,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相比,一致条件有一个较小的N400振幅,对于词语效价的判断和对女性被试来说,ERP 效应更显著.Brooke发现在与诈病相关的词语中也存在情绪Stroop效应.一组被试假装有轻度的脑损伤,另一组经确诊患轻度脑损伤,两组被试任务为命名词语的书写颜色,词语包含中性的与诈病相关的词语.结果表明,对于轻度脑损伤的被试,对中性词语和诈病词语的命名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诈病的被试在命名与诈病词语上成绩较差.MacKay发现忌讳语也存在情绪Stroop效应.忌讳语的颜色命名反应时比中性词语的长,且随着词语重复而减少.MacK-ay认为忌讳词语触动特定的情绪反应,有利于有上下文的、明显的忌讳词语意义的整合.在情绪Stroop效应中,刺激词的情绪信息会自动激活积极或消极评价,诱发被试的某种反应倾向,从而促进或抑制对词语的颜色命名.3.2情绪信息不存在Stroop效应情绪Stroop效应不等于情绪启动.情绪启动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个体对在情绪效价上与启动刺激相关联的靶刺激更敏感.二是指个体加工某些情绪刺激后,后继加工也易于蒙上相应的情绪色彩.所以有文献也用“情绪一致性效应”代替“情绪启动效应”.不是任何程度的情绪都能引起情绪Stroop效应.杨丽珠等把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采用同一批正常人为被试,在相同的情绪刺激启动下,进行颜色判断和模糊刺激表情判断,结果没有发现情绪Stroop效应.Al-gom等通过实验证实,颜色命名和阅读与词汇决定一样,当伴随着情绪词语时,加工都是减慢的,这种减慢不受无关任务的变化和词语颜色的明显改变的影响,因此不是Stroop效应.在Stroop效应中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如SOA 到底是多少时,才能引起Stroop效应.Klauer等采用被试间设计,设置了6种SOA(-100ms、0ms、100ms、200ms、600ms和1200ms),以词作为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结果表明在SOA为0ms和100ms时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也有研究证明SOA在0ms和150ms的时出现显著的启动效应. Sharma研究发现情绪Stroop效应会随着SOA的延长而减弱、消失.因此,Stroop效应发生在哪一精确的时间段,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论.Stroop效应的研究已由一种现象演变为一种实验范式,由当初的颜色与颜色语词之间的干扰研究扩展到对各种材料的加工和选择机制研究,研究领域由认知心理学扩展到应用层面,研究对象由正常人群扩展到特殊人群,由普遍现象的探讨深入到规律和机制的研究,这种发展是Stroop本人所始料不及的.从现有文献来看,Stroop效应新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的加工是自动的还是控制的”,“Stroop 效应的选择机制是基于目标还是基于反应”,“情绪信息是否存在Stroop”三个方面.对于Stroop效应发生发展的认知机制、条件以及理论建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另外,Stroop效应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切给予了研究者以极大的挑战和动力,同时这种挑战和动力又将促进Stroop效应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3情绪信息的Stroop效应[26][27][29][3][2][28][4]4小结与思考参考文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Stroop J R.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35,18: 643-662.Annett Schirmer,Sonja A Kotz.ERP evidence for a sex-specific stroop effect in emotional speech[J].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3,15(8):1135-1148. Daniel Algom,Eran Chajut,Shlomo Lev.A rational look at the emotional stroop phenomenon:A generic slowdown, not a stroop effec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4,133(3):323-338.Donald G Mackay,Meredith Shafto,Jennifer K Taylor,et al.Relations between emotion,memory,and attention:Evi-dence from taboo Stroop,lexical decision,and immediate memory tasks[J].Memory&Cognition,2004,32(3):474-488.Allen H Wolach,Maureen A McHale,Alina Tarlea.Nu-merical Stroop effect[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004,98(1):67-77.Laeng Bruno,Lag Torstein,Brennen Tim.Reduced Stroop Interference for Opponent Colors May Be Due to Input Factors:Evidence From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 Neural Network Simul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Performance,2005, 31(3):438-452.罗琳琳,周晓林.执行功能与数量加工: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714-722.Armin Scheurich.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alcohol dependence[J].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Philadelphia:May2005,18(3):319.Macleod C M.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An integrative review[J].Psyehologieal Bulletin, 1991a,109(2):163-203.Smith M C,Besner D,Miyoshi H.New limits to auto-naticity:Context modulates semantic prim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chology:Learning and Cognition, 1994,20:104-115.Besner D,Stloz J A.Unconsciously controlled process-ing:The stroop effect reconsidered[J].Psychonomic Bulletin and Review,1999a,6:449-455.Risko Evanf,Jennifer A Stolz,Derek Besner.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Is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obligatory[J]. 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2005,12(1):119-124. Brown T L,Gore C L,Carr T H.Visual attention and word recognition in Stroop color naming:Is word recog-nition automatic[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2,131:220-240.Virzi R A,Egeth H E.Toward a translational model of stroop interference[J].Memory&Cognition,1985,13: 304-319.Logan G D.Attention and automaticity in Stroop and priming tasks:Theory and data[J].Cognitive Psycholo-gy,1980,12:523-533.Martina Weltle,Peter Wuhr.Depth cues do not underlie attentional modulations of the Stroop effect[J].Memory &Cognitive,2005,33(4):676-680.Melara R D,Algom D.Driven by information:A tecton-ic theory of stroop effects[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3,110:422-471.Cohen A,Shoup R.Inrra-and cross-dimecsional visual search for single feature targets[J].Percetion and Psy-chophysics,1999,61:291-307.Cohen A.Shoup R.Response selection processes for conjunctive targe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J].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00,26:391-411.Hagit Magen,Asher Cohen.Action-based and vision-based selection of Input:Two sources of control[J].Psy-chological Research,2002,66:247-259.Brooke J Cannon.An emotional stroop effect to malin-gering-related words[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2003,96(3):827-834.杨丽珠,蒋重清,刘颖.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和Stroop效应之对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784-787.Marcel A J.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erception:Ex-periments on visual masking and word recognition[J]. Cognitive Psychology,1983,15:197-237.Cohen J D,et al.A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p-proach to automacity.American[J].Journan of Psychol-ogy,1980,12:523-553.Brown T L,Gore C L,Carr T H.Visual attention and word recognition in Stroop color naming:Is word recog-nition automatic[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02,131:220-240.Waszak F.Object-based attentional selection can mod-ulate the Stroop effect[J].Memory&Cognition, 2003,31:983-994.Marsha C Lovett.A strategy-based interpretation of stroop[J].Cognitive Science,Norwood:2005,29(3):493.Klauer K C,Rossnagel C,Musch J.List-context effects in evaluative prim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7,23(1):246-255.Sharma D,Mckenna F P.The role of time pressure on the emotional Stroop task[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2001,92(1):471-481.责任编辑:毕和平第1期刘海燕等:Stroop效应的研究进展103。

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综述_龚雨玲

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综述_龚雨玲

究都遵循基本情绪的研究取向, 主张存在明确的几个情绪范 畴, 而且它们是普遍的情绪状态, 适用于人类的所有种族和民 ⑩ 根据基本情绪的研究取向, 面部表情是明确的 、 确定无疑 族。 的, 因此表情识别对所有人都非常容易, 而且, 情绪的识别会 自动地发生, 不需要语言的参与, 甚至年幼的婴儿都能够区分 不同的表情 。 但是, 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模棱两可的情境, 需 。 当别人的情 要额外的线索来帮助我们判断面部表情 例如, 绪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时, 人们就比较难以识别这一表情 。 近 语义信息是情绪知觉的必要的背景线索, 并且 期的研究表明, 语言本身可 以 影 响 一 个 人 如 何 理 解 其 他 人 行 为 中 包 含 的 情 Lindquist 等人的研究还发现, 绪 。 此外, 通过使用标准的语义 饱和程序使得情绪语言不容易通达时, 被试会更难以判断面 瑡 瑏 孔所表达的情绪 。 第三, 情绪的认知控制 。 情绪调节能力是人类适应环境 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 它是指我们对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什 瑢 瑏 么时候产生它们, 以及如何体验和表达它们等过程的控制 。 情绪调节反映了认知对情绪的控制作用 。 Gross 提出了 5 个情 情境修正 、 注意调配 、 认知变化和反应 绪调节策略: 情境选择 、 调节 。 他认为 前 4 种 是 在 情 绪 反 应 发 生 之 前 采 用 的 聚 焦 策 略, 因为这些策略发生在情绪反应趋势被完全激活之前, 它们 在尚未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外周生理反应之前被使用; 而第五 个策略是针对情绪反应的策略, 出现在情绪反应倾向产生之 这时上述策略都已经被使用 。 通过回顾与再评价 ( 即认知 后, Gross 认为再评价 变化) 和抑制 ( 即反应调节) 相关的研究, 和抑制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 、 认知和社会后果 。 2. 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的神经基础 随着 fMRI 技术的使用, 大量认知过程可以与大脑特定部 位建立对应关系 。 大部分 fMRI 研究结果都表明, 认知过程对 应的脑区是大脑皮层 。 但关于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则众说纷 纭, 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 因为人们在研究情绪时, 对情绪的定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认知心理学-情绪stroop效应解读

应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一、实验范式1. Stroop效应范式概述Stroop 效应(Stroop effect)在1935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 发现,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本身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颜色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的反应时长。

比如,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 比命名中性的刺激词所花的时间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是Stroop 效应。

从广泛意义来说,Stroop 效应就是一个刺激的两个不同维度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就叫Stroop任务。

2. Stroop效应范式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效应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

随着各项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 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主要包括:2.1 昼夜Stroop (Day - Night Stroop)Cerstadt,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 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 任务。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看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

目前,昼夜Stroop 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图- 词干扰范式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 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

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

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

2.3 双语Stroop 范式双语Stroop 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试卷27(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单选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前瞻记忆的研究中,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时。

这一现象称为(分数:2.00)A.TAP效应 √B.情境依存性效应C.状态依存性效应D.编码特异性效应解析:解析:TAP效应就是迁移恰当加工(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效应,是指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不一致时的现象。

进行中任务一般可分为语义型(semantic)和知觉型(perceptual)两种,语义型任务要求对所涉及的字词进行语义加工,知觉型任务要求对字词的外在知觉特征进行判断。

前瞻记忆的靶事件也分为这样两种类型。

于是,在实验设计上,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就有4种组合情况,即语义一语义,知觉一知觉,语义一知觉,知觉一语义。

一些研究表明,前两种情况,即进行中任务和靶事件加工类型一致时,前瞻记忆的表现好于后两种情况,这就是TAP效应。

因此本题选A。

3.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是(分数:2.00)A.错误联接范式√B.联想研究范式C.KK范式D.误导信息干扰范式解析:解析: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联想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错误联接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

其中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主要考察的是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错误联接范式既可以考察对单词,也可以考察对图片、脸谱等材料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则是考察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

2018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笔记:Stroot效应

2018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笔记:Stroot效应

http://kaoyan.wenduedu.com/
2018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笔记:Stroot效应

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心理学考研备考辅导资料,下面是认知心
理学笔记,2018考研的小伙伴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好好学习哦!

※Stroot效应
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
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
试的反应要慢。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
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
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
越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11, 1603 1612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1603收稿日期: 2013-12-18*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振兴基金; 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 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2012青年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宛小昂, E-mail: wanxa@1603视觉搜索中的情绪干扰项预习效应*牟兵兵 宛小昂(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84)摘 要 干扰项预习效应是视觉搜索的试次间效应, 反映了过去不成功的搜索经验对注意的抑制。

本研究中, 被试对情绪材料进行视觉搜索时, 同一个画面中的刺激的情绪效价可能一致, 也可能存在一个效价与众不同的靶子。

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找到该靶子, 并对它的非情绪特征进行辨别反应。

本研究包括3个实验, 分别采用情绪面孔的照片、情绪性动物图片、情绪性动物示意图, 均发现了情绪干扰项预习效应。

也就是说, 当先呈现无靶子的试次再呈现有靶子的试次, 且有靶子的试次中干扰项的效价与之前无靶子试次中的刺激的效价一致时, 被试的反应要比靶子的效价与之前无靶子试次中刺激效价一致时更快。

这些结果表明, 选择性注意系统可以利用以往的情绪信息引导注意的分配, 使当前注意偏离那些曾经搜索过但没有找到靶子的情绪特征, 而且这些情绪信息可能是由人脸表达的, 也可能是由于人以外的因素表达的。

这些结果体现了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 尤其是个体对情绪的已有经验对视觉选择注意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 视觉搜索; 情绪; 注意抑制; 试次间效应; 干扰项预习效应 分类号 B8421 问题提出情绪对注意、记忆、决策等许多认知过程产生影响(Dolan, 2002)。

刺激的情绪效价可以影响人们对它们进行视觉搜索时的效率。

负性的刺激, 因其传递威胁性信息, 往往比中性的或正性的刺激更迅速地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 在对情绪面孔进行视觉搜索时, 搜索生气的脸比搜索中性的脸要快(Öhman, Lundqvist, & Esteves, 2001), 也往往比搜索高兴的脸更快(Eastwood, Smilek, & Merikle, 2001; Fox et al., 2000; Gilboa-Schechtman, Foa, & Amir, 1999; Hansen & Hansen, 1988; Horstmann & Bauland, 2006; Juth, Lundqvist, Karlsson, & Öhman, 2005; Tipples, Atkinson, & Young, 2002)。

在对图片进行搜索时, 搜索蛇和蜘蛛这些与恐惧有关的动物要比搜索中性的花或蘑菇更快(Öhman, Flykt, & Esteves, 2001), 也比搜索马和猫这些与恐惧无关的动物更快(Lipp, Derakshan, Waters, & Logies, 2004)。

刺激的情绪效价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它们的加工速度, 也影响人们对后续呈现的刺激的加工。

例如, 人们对当前刺激的效价进行判断时, 在当前刺激与之前刺激效价一致的条件下比它们不一致的条件下反应速度更快, 体现出一种情绪的启动效应(Fazio, 2001)。

又例如Lamy, Amunts 和Bar-Haim (2008)让被试在一些中性面孔中搜寻生气或高兴的靶子面孔, 如果前后两个试次的靶子面孔效价一致(例如都是生气的或都是高兴的), 被试在后面一个试次中的反应会比这两次搜索的靶子效价不一致时更快, 体现出一种“跳出的情绪启动效应” (Emotional Priming of Pop-out)。

但同时他们也发现, 如果让被试从生气的或高兴的面孔里搜索中性面孔, 这种试次间效应就不显著。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 先前成功的搜索经验与靶子的情绪效价之间产生了交互作用, 影响了当前搜索的效率。

不仅只有先前成功的搜索经验能够影响后续的搜索, 先前不成功的搜索经验也会对后续的搜索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干扰项预习效应1604 心理学报 46卷(Distractor Previewing Effect)体现。

干扰项预习效应首先在颜色搜索任务中被发现, 当给被试呈现混合交替有靶子和无靶子的试次时, 若当前试次中干扰项颜色与之前无靶子试次中刺激颜色一致(干扰项预习条件), 则被试的反应会比当前试次中靶子颜色与无靶子试次中刺激颜色一致(靶子预习条件)时更快(Ariga & Kawahara, 2004; Goolsby, Grabo-wecky, & Suzuki, 2005)。

如图1所示, 如果被试在前一个试次中预习了红色刺激, 则在当前呈现绿色靶子和红色干扰项的试次中, 其反应会比在前一个试次中预习了绿色刺激时快。

干扰项预习效应在情绪材料的视觉搜索中也出现过。

Wan, Tian和Lleras (2014)要求大学生被试在3个情绪面孔的示意图中找到情绪效价与众不同的一个靶子, 并判断靶子的左侧还是右侧有一个白色横线。

如果当前试次是从中性面孔中搜索负性面孔, 被试的反应会受到前一个无靶子试次的影响, 即他们的反应在前面一个试次中的3张脸都是中性时(干扰项预习条件)比前一个试次中3张脸都是负性(靶子预习条件)时更快。

但是, 如果当前的视觉搜索是从中性面孔中搜索正性面孔, 或是从正性或负性的面孔中搜索中性面孔, 则不存显著的干扰项预习效应。

这些结果说明, 先前不成功的视觉搜索经验与刺激的情绪效价产生了交互作用, 对后续的搜索产生了影响。

图1 颜色特征搜索实验中的干扰项预习效应注:彩图见电子版Lleras, Kawahara, Wan和Ariga (2008)提出, 干扰项预习效应反映了注意的抑制。

由于有靶子和无靶子试次交替呈现, 人们在之前无靶子的试次中没有搜索到靶子, 就可能把它们在无靶子试次中搜索过的特征或类别与“不成功”联系起来, 产生注意抑制并在当前的视觉搜索中将注意偏离这种与“不成功”联系起来的特征或类别。

这个假说得到了大量行为实验的支持(Levinthal & Lleras, 2008; Lleras, Kawahara, & Levinthal, 2009; Lleras, Levinthal, & Kawahara, 2009; Wan & Lleras, 2010; Wan, Voss, & Lleras, 2011; Wan et al., 2014)。

同时, 这个假说也得到了眼动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结果的支持。

眼动实验的结果表明, 被试的扫视潜伏期(即从搜索画面出现, 到被试的视线第一次偏离屏幕中心的注视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在靶子预习条件下比在干扰项预习条件下更长, 而且扫视的准确率(即第一次扫视后视线就到达靶子所在的位置区域的百分比)在靶子预习条件下比在干扰项预习条件下更低, 说明注意受到了抑制进而偏离了之前在无靶子试次中搜索过的特征(Caddigan & Lleras, 2010)。

事件相关电位实验的结果也表明, 与空间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N2pc成分在靶子预习条件下更小并且延迟, 支持了注意抑制的假说(Shin, Wan, Fabiani, Gratton, & Lleras, 2008)。

因此, Wan等(2014)用情绪面孔示意图作为实验材料发现的干扰项预习效应也可以说明, 先前无靶子试次中的3张负性面孔令人们产生一种“远离负性面孔”的注意倾向, 使在当前的中性面孔里搜索负性面孔的试次中反应变慢, 产生了显著的干扰项预习效应。

也就是说, 在之前不成功的搜索中加工过的负性面孔体现的情绪效价信息, 引导了注意在当前搜索中的分配。

但是, 中性或正性面孔所体现的效价信息, 则可能没有被注意系统用于引导后面的注意分配。

然而值得注意是, Wan等(2014)使用的是像卡通脸一样的面孔示意图, 生态效度较低, 而且图片表达的情绪过于单一。

在以往的视觉搜索实验中, 使用面孔示意图和真实面孔图片还有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结果(Calvo, Nummenmaa, & Avero, 2008; Juth et al., 2005)。

因此, 在对生态效度较高的面孔图片进行视觉搜索时, 是否会出现情绪的干扰项预习效应, 是本研究关注的第一个问题。

本研究通过实验1回答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取了情绪面孔照片作为实验材料, 并在实验1A和1B中分别采用正置和倒置的情绪面孔图片, 以检验效应是由面孔的情绪特征引起的, 还是知觉特征引起的。

已有文献表明, 正置面孔的加工是整体的, 将面孔倒置会干扰人们对面孔的整体加工, 但不影响对面孔的特征加工(Farah, Wilson, Drain, & Tanaka, 1998; Maurer, Grand, & Mondloch, 2002)。

因此, 将正、倒置面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使研究者推断出实验11期牟兵兵等: 视觉搜索中的情绪干扰项预习效应16051A关于正置面孔的结果, 是由于被试对情绪面孔的整体加工导致的, 还是对面孔的物理特征的加工导致的。

在Wan等(2014)中的研究中, 大学生被试在正置的中性面孔中搜索正置的生气面孔表现出干扰项效应, 在面孔倒置时则没有出现该效应; 而老年被试在这些面孔正置或倒置时均出现了干扰项目预习效应。

这个结果至少说明, 面孔示意图所引发的干扰项预习效应, 也许不一定基于它所表达的情绪信息, 至少对老年人而言不是。

因此, 本研究的实验1中采用真实面孔图片进行实验, 就非常必要。

另一方面, 即使情绪面孔图片可以引发干扰项预习效应, 也无法使人确定面孔以外的其它刺激所表达出的情绪效价信息, 能否被人们的注意系统用来引导后续搜索中的注意分配。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本研究在实验2中采用了情绪性的动物图片(实验2A)和动物示意图(实验2B)作为实验材料, 来检验干扰项预习效应, 并探究其它类型的情绪信息是否可以引起干扰项预习效应。

如前所述, 已有文献表明人们搜索生气面孔比搜索高兴或中性面孔更快(Frischen, Eastwood, & Smilek, 2008), 搜索蛇和蜘蛛的图片比搜索蘑菇、花、马、猫的图片更快(Lipp et al., 2004; Öhman, Flykt, et al., 2001), 并有学者认为这两类不对称的搜索实际上都反映了一种威胁优先效应(Threat Superiority Effect), 即人们在视觉搜索中, 能更快地发现那些具有威胁性的信息(Fox, Griggs, & Mouchlianitis,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