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中药修治机理解析
浅析毒性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

雷公藤减毒炮制方法综述
王英晶1,彭伟文2+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中山528401)
摘要 目的l介绍毒性中药雷公藤的几种炮制方法。方法:概要性地比较雷公藤炮制减毒方法的效果,包括净制去毒、
水煮去毒、经羊血炮制减毒、蒸制减毒、灵芝双向发酵解毒。结果:经羊血炮制减毒效果较好。结论:雷公藤解毒增效 炮制方法及原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毒性中药;雷公藤:炮制解毒
李仁等,它们均含有苦杏仁苷,进入人体后须经酶水解产生氢氰酸,木薯也含有氢氰酸,后者为一种
极其强烈的细胞毒物质,人的致死量约为50mg。又如白果所含的白果酸和白果酚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 统,并能抑制呼吸中枢。对苦杏仁之类的中药,可采用炒、烫、蒸等热处理的炮制方法,目的是使苦 杏仁酶失去活性,保护苦杏仁苷不被破坏,防止产生氢氰酸有害物质。(3)含皂苷类。皂苷的毒性主 要是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肌,尚有溶血作用。如商陆毒素对交感神经有 刺激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并可刺激肠粘膜,引起腹痛、腹泻,能兴奋延脑运动中枢,引起中枢神 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大剂量时可引起惊厥,并可抑制心肌,致使心肌麻痹、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亡。对商陆可采用醋制方法来降低毒性。又如黄药子可损害肝脏,因为黄药子生物碱直接作用于肝脏, 损害肝细胞而发生黄疸。木通除含有常春藤碱皂苷之外,还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 间质,近端肾小管刷状缘脱落、坏死,出现肾性糖尿和低分子蛋白尿,同时有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 渗透尿。这些患者的治疗常常极为困难,往往逐步发展成终末期肾衰。木通对。肾脏的毒性,当木通单 次口服lOg时即可引起中毒,而该剂量非常接近常用量。有用大剂量关木通609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的报道。(4)含黄酮苷的中药有芜花、广豆根等,其毒性作用多为刺激胃肠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 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有毒成份为毒蛋白类的中药 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内,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 广泛性内脏出血,如蓖麻子、巴豆、相思豆、苍耳子等,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多表现为剧烈吐泻、 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由于毒蛋白不耐热,故对这些药物一般都采用热处理的方法炮制,如 巴豆采用去油成霜的方法使毒蛋白变性破坏,达到降毒的目的。 4.有毒成份为含萜及内酯的中药 这些含萜及内酯类衍生物结构较为复杂,其毒理作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并对中枢神经系统 有抑制作用。如艾叶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内服可刺激胃肠道并经门静脉入肝脏,引起肝细胞损害。马 桑所含马桑内酯可兴奋大脑及延脑,并降低体温,引起惊厥、窒息。含有毒树酯成分的中药多采用醋 制,煨制、炒制等方法炮制,目的在于破坏部分树酯及除去部分挥发油,达到去毒的目的。 5.有毒成分为含金属元素的无机物类中药 主要是矿物类中药,主含汞、铅、砷等化合物。如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汞等含汞化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及原理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及原理
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及原理相传已有千年历史,这些方法旨在消除或降低中药中毒性物质的含量,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种常用的减毒方法是水煎。
水煎是指将中药材加水煮沸后煎煮一段时间,然后再取下药液,称为煎剂。
水煎的原理是通过材料与水的热交换,使一些有毒成分溶于水中,在煎煮过程中被去除或减少。
另一种常用的减毒方法是泡制。
泡制是指将中药材浸泡在水中,然后再取下泡药液。
在泡制过程中,一些有毒成分会被水吸收,从而达到减毒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中药炮制减毒方法,如煅炼、制曲、酸洗等。
这些方法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但都是通过物质变化或处理,降低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
中药炮制减毒的原理主要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物理作用是指在炮制过程中,药材与热、水等物质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促使有毒成分从药材中释放或转移到其他介质中。
化学作用是指中药炮制过程中,药材中的有毒成分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
生物作用是指中药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转化有毒成分,降低中药的毒性。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减毒方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协同作用,有效地降低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有毒中药的有效减毒

有毒中药的有效减毒李淑青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摘要:对有毒中药毒性机理、已有的减毒方法及工艺进行总结思考,着重反思现有的炮制减毒上的问题与困境,力图通过本文进一步促进炮制学在此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有毒中药炮制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西汉之前是以“毒物”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
《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
”《类经·卷十四》指出:“凡可避邪安正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制药技术。
历史上有称为“炮炙”、“修治”、“修事”。
[2]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可以入药,这是中药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
也是中医药学的一个特点。
中药炮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或者消除药物的毒性。
有的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为毒性较大,在临床应用上不安全,无法进一步推广使用,限制了其治疗疾病的用途,而通过炮制则可以降低或者消除其毒性作用。
[2]1.有毒中药的毒性机理1.1.单纯毒性成分的作用有些中药中存在不具备明显功效的毒性部位或单一毒性成分,会引起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和脏器、器官的功能或形态方面的损害。
通过对这类中药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产生毒性的部位和成分,制定相应的炮制措施,力求降低此成分的含量,以便解决其毒性问题。
例如: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等均去头尾,斑蝥、红娘子、青娘子均去头足翅等,以减毒或者除去非药用部位。
如蕲蛇的头部有毒,除去头部入药能消除毒性[1]。
芫花生品有毒是由于其所含有的芫花酯甲,该成分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而通过醋制则可以降低该成分的含量可达到减毒的目的。
1.2.有效成分的毒性作用古代医书中认为毒是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的特征性内涵,毒与药是相同的;毒是药物的代称,因为毒反应了中药的偏性和致病功能。
浅谈毒性中药炮制去毒的原理

面粉 等可 以减 低毒 性 。 如芫 花 经 醋 制 后 , 能 降低 芫 花 酯 甲的含量 而 降低 毒 性 。大 戟 含 毒 性 成分 为大 戟 苷 , 有 类 似 巴豆油 和斑蝥 素 的刺激 作用 , 用 醋炮 制后 , 可使
大戟 苷在 酸性 条件下 水解 为苷 元 和糖 , 苷 元 的毒性 低 ,
成分, 炮 制用 生姜 、 白矾 、 甘草 , 生姜 本 身 有 解 毒 功 能 , 并 与天 南星 有协 同作 用 。 白矾 在水 中溶解 后 生成 带负
较小 , 但其 水解 产物 乌头 次碱 及乌 头原 碱较 易溶 于水 。
通 过水 漂使 生 物碱大 量 流失 而使 药物毒 性 降低 。商 陆 在 淋润 软化 过程 中 , 其 毒 性成 分商 陆毒 素溶 解 和水解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O 1 . 1 0 7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O l ・ 0 1 9 5 - 0 2
中药大 多来 源于 天然 的植 物 、 动物 和矿 物 , 需 经炮
使 商 陆毒性 降低 。
3 加 热法 使毒 性成 分破 坏 、 减 少 或转化
电荷 的氢氧 化铝 , 呈 凝 胶状 , 可 吸 附 生物 碱 、 甙 等 而 解 毒 。甘 草含 有 的甘草 酸 具 有 类 似 活性 炭 的 吸附 作 用 ,
甘 草酸水 解 后生成 葡 萄 糖 醛 酸 , 能 与 含 羟基 等 有 毒 物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1月 第 2 8卷 第 1期
C J G MC M J a n u a r y 2 0 1 3 . V o l 2 8 . 1
浅析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的方法和机理

浅析中药炮制降低药物毒性的方法和机理赵熙子2010级药学3班学号1010307323【摘要】中药经过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可具体地归纳为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和辅料制去毒等。
炮制的作用机理又可归纳为去除毒性部位、破坏或改变药物的毒性成分、降低毒性成分含量、去非有效的水溶性毒性成分、辅料解毒、以及破坏部分酶,以防止有效成分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毒性物质等。
【关键词】中药炮制方法作用机理【正文】很多植物都是中药的原料药材,然而这些植物一般具有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毒性。
中药的炮制减毒是使用中药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对于降低甚至消除药物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文将主要介绍中药炮制的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1.中药炮制的方法中药经过炮制减毒的方法很多,归类的方法也有很多,本文采取一种较为细致的分法,将中药炮制方法归纳为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和辅料制去毒。
其中后两者为去毒的主要方法。
加热去毒又包括干热去毒和湿热去毒;辅料制去毒又可分为固体辅料制去毒及液体辅料制去毒。
净制去毒:是指药物通过净制处理,除去有毒副作用的部位。
如自首乌外皮中含有有毒金属元素量高达946.1lmg/kg,去皮自首乌饮片有毒金属元素量为36.50mg/kg,含量大为降低,所以必须去皮。
水制去毒:是指药物经过水洗、水漂、水泡、水浸等过程处理时,其所含的某些毒性成分溶于水而随水流失或水解。
如乌头、附子等经水浸泡,可使部分乌头碱部分水解而流失,降低了毒性。
加热去毒又可分为干热去毒和湿热去毒。
干热去毒:是炮制去毒使用最早的方法,历代曾用于斑蝥、马钱子等毒性药物的炮制。
干热去毒方法又可分为不加辅料及加辅料去毒方法。
不加辅料的干热去毒方法有清炒法、煅法、去油制霜法等。
其中,去油制霜法是指,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经去油制霜,使某些富含油性成分的果实种子类药物脂肪油含量下降,毒性降低。
如巴豆油、千金子油、大风子油等,易导致强烈腹泻,需去油制霜以降低其毒性。
对中药毒理的认识

对中药毒理的认识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草药或中药方剂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和药理基础的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机理和中药治疗途径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的概念、中药毒性反应、中毒机理以及中药的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讨论。
1. 中药毒理的概念中药毒理是药物毒性学中的一个专题,其研究对象是中草药或中药方剂,主要研究其毒性反应、中毒机理、毒物学特性和药理学基础等。
中药毒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以及中药的安全使用。
2. 中药毒性反应中药毒性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或意外效应。
中药毒性反应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为过敏反应、肝脏损伤、肾脏损伤、心脑血管系统损伤等。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自身的毒性、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3. 中毒机理中毒机理是指中药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药理学和病理学过程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过程。
中毒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为中药的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毒机理包括药物代谢、毒物靶标、细胞损伤和生化途径等方面。
4. 中药的安全应用中药的安全应用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药的安全性是指使用中药后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程度。
中药的安全应用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作用、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中药的安全应用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毒性研究和评估,建立中药的安全使用指南和标准,从而保证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起来,中药毒理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和药理基础的学科。
中药毒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毒性反应、中毒机理和中药的安全应用等。
了解中药毒理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对于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中药炮制法中毒性产生机理和合理避免方法研究

有 重 要 的意 义 。 1 毒性中药 的毒性产生机理及炮制方法
制降毒对 炮制乌头并降低其毒性 非常有效 。辅料 降毒炮制 法 ,
是 一种加入辅 料在毒性 中药药 材 中以达 到降毒 目的 的有 效方
丹、 天花粉 、 白蜜 、 连翘 、 旋复花 、 干姜 、 桂枝 、 芍药 、 桔梗 、 海藻 、 竹 毒性成分 , 对于药物的使用剂量也应准确把握 , 综合性考量药物 叶、 厚朴 、 白头翁 、 桃仁、 细辛 、 麻黄 、 升麻 、 大黄 、 葶苈 子 ; 还 有的 之间的毒性剂量 , 以中药医典 中的规定为标准 , 防止发生蓄积类 记载 l 9味毒性 中药 : 人参 、 白头翁 、 桔梗 、 桂枝 、 升麻 、 防己、 天花 中毒 。对于不 同中药药材 的配 比使用 , 还应在合理剂量的配 比
复花 、 桔梗 、 白头翁 的毒性存在不同的意见 , 有的认 为其 有毒性 , 事半 功倍 的作用 , 但是 在 目前 的中药炮制 中仍存 在许多 问题 , 有的则认 为无毒性 ; 对于麻 黄 、 天花粉则是 近几年才发现药物某 需要 我们加大重 视。 由于 当前炮制 毒性 中药以及炮 制 的质量 些成分的作用 ,而整体毒性对人 体不 易发生作用 。最为常见的 存在不协 调的问题 , 认识 药物成分 及结构 尚且不 足 , 传 统方法 毒性 中药有雄黄 、 朱砂 、 蟾酥 、 全蝎 、 苍耳子 、 苦杏仁 、 马钱子 、 樱 中的颜 色 、 形态 、 质地观察 法判断缺 乏可靠性 。需加 大 中药炮 桃仁 、 夹竹桃等 。
制 的研究 力度 , 建立 和完 善现代 中药炮制 的评价体 系和标 准 ,
浅析毒性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

降低 毒性。
1 含有生物碱 的毒性 中药
含有生物碱 的中药 ,其毒性成分 为生 物碱 ,毒性强弱和炮 制原理均不 同。藜芦全株有毒 ,毒性最强 的就是藜芦碱 ,藜芦 的 中毒通常是 急性 中毒。藜芦碱对 消化道粘膜有强烈 的刺激作 用,引起 恶心、呕吐以及食道和 胃肠炎症 。藜芦碱作用于 中枢 神经系统 ,使大脑先兴奋后抑制 ,出现痉挛 、抽搐 以及 昏睡 昏 迷等意识障碍症状 。藜芦碱 刺激延脑迷走神经核 ,使迷走神经 兴奋性增高 ,导致血压下降 ,心率变慢 ,心率不齐,大量 出汗, 肠 蠕动增强 , 呼吸抑制 。 藜芦醋制 以后藜芦碱转化成藜芦新碱 , 毒性 减弱 。乌头 中含有双 酯型的生物碱【 钔 ,其毒性最 强,乌头 碱可 以兴奋迷走神经 ,对其 他神 经末梢有兴奋后麻痹作用 ,过
成分 , 了 解这 些毒 性成分的毒性作用和炮制原理对运 用 中药诊 病有重大的意义。 【 关键词 】 毒性 中药;毒理作用;炮制原理
[ Ab s t r a c t ] T h e t r e a t me n t p i r n c i p l e o f T C M me d i c i n e wa s wo r k i n g t o g e t h e r o f t h e v a i r o u s i n g r e d i e n t s o f T C M me d i c i n e . E v e r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性中药修治机理解析
【关键词】毒性中药;修治机理
用于临床治疗的毒性中药均需经过规范的加工炮制方可入药,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因此,对于毒性中药选择合理的炮制方法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药的前提条件。
笔者拟就毒性中药的炮制机理浅析如下,希望斧正。
1 净制制毒
即除去药材中某些非药用的毒性部位,从而达到安全用药的操作方法。
如蕲蛇去头足入药,斑蝥去头、足、翅方可入药,还有诸如人参“去芦免吐”、山茱萸“去核免滑”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蕲蛇的头部毒腺中确实含有大量出血性及溶血性的毒质成分;而斑蝥所含的毒性成分斑蝥素其中相当一部分以镁盐的形式存在于动物软组织内,从斑蝥足关节处分泌。
2 水处理制毒
系采用清水对药材进行漂、浸,其间不断翻动和换水,从而使药材中的毒性成分水解或者溶解于水中,以达到减低及消除毒性的操作方法。
如传统的水飞雄黄,即因夹杂于其中的As2O2为剧毒成分,且
能够溶解于水中,在水飞研磨为极细粉的反复操作过程中,As2O2逐渐溶解于水而被除去,且水飞次数及用水量越多,雄黄内所含的As2O2含量就越低。
又如半夏及天南星在炮制之前,也要求用水漂洗至口尝无或微有麻辣感,以使毒质被水漂洗溶出,再行下一步炮制操作。
再如附子和乌头等经过长时间的漂洗处理,可使乌头碱毒质随水而大量去除。
现代研究表明,将草乌总生物碱除尽后的水溶液仍然具有较强的毒性,所以,乌头中除含有剧毒的乌头碱外,还有其它水溶性的毒质存在。
因此,浸泡和漂洗过程对于去除乌头毒性成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传统炮制马钱子有童便浸泡和甘草水浸泡等方法,因为长时间浸泡可降低其主要毒性成分番木鳖碱的含量。
近年来有人试验使用醋酸溶液浸泡取代传统浸泡法,以期通过酸与碱的结合增强番木鳖碱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其毒质含量而达到药用的标准。
3 热处理制毒
3.1 干热制毒
将毒性药材置于容器中加热拌炒,或者加入一定量的固体辅料连续加热,其间不断翻动,通过高温破坏或者分解毒性成分,以使药物毒性降低或消除。
如马钱子经过砂炒可使其所含的番木鳖碱和士的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番木鳖碱成人口服5~10 mg即可导致中毒,
生品马钱子中所含番木鳖碱平均约为1.56%,砂炒至270 ℃药物表面呈棕黄色时其含量降至1.15%,炒制温度升至290 ℃呈黑褐色时含量降为0.49%;而番木鳖碱的熔点为268~270 ℃,超过此温度范围则其毒性成分会被破坏。
又如用米炒制斑蝥,是由于加热超过斑蝥素熔点(218 ℃)时能够升华逸出而降低毒性。
另外,麸炒肉豆蔻吸附油脂、用醋炒制乳香和没药以除去挥发油,均可达到缓和刺激性和降低其毒性的目的。
由此可见,干热制毒主要在于破坏药物所含的毒性成分,或者使毒性成分挥散以达到解毒的目的。
3.2 湿热制毒
即在毒性中药内加入清水或液体辅料,共炒或共煮以达到降低或消除毒性的操作方法。
如乌头中所含的乌头碱属于二元酯类结构,其化学结构不很稳定,与水共热可被水解。
在炮制操作过程中,乌头经水浸泡及加热蒸煮,所含乌头碱会发生水解反应,其分子结构中失去一分子醋酸,生成毒性较小的乌头次碱;乌头次碱再进一步水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生成毒性极弱的乌头原碱。
但乌头中的强心苷类成分消旋去甲乌头碱仍然大量存在。
又如大黄中主要含有蒽苷类衍生物,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为蒽苷,为致泻的主要成分,大黄经过液体辅料煮制后使蒽苷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游离苷元,而结合蒽苷量减少,因此,泻下作用减缓。
另外,何首乌经过蒸制之后,其中具有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则会水解成为无泻下作用的蒽醌衍生物,于是减弱或消除了何首乌的致
泻作用。
4 加辅料解毒处理
在炮制毒性中药过程中加入各种不同的辅料,利用辅料与毒性成分相互结合,达到降低或消除毒性的目的。
4.1 甘草解毒
利用甘草解除药物毒性在中医临床应用很广,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甘草“解百药毒”;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载甘草“解牛马肉毒及乌头巴豆毒”。
从现代药学理论观点看,甘草解毒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吸附作用。
甘草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具有类似活性炭样的吸附作用,可通过吸附毒质而达到降低药毒的目的。
如用甘草煎液煮制或浸泡远志、半夏、吴茱萸等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据文献报道,有人使用30 mg甘草甜素对士的宁的吸附率为35.89%,随着甘草甜素用量的不断增加,其吸附作用也逐渐增强。
②与毒质的结合作用。
甘草甜素水解生成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很多类型的毒质结合。
凡是分子中含有羟基或者羰基的毒质成分皆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一种不易被动物自身所吸收的结合性葡萄糖醛酸,而起到解毒的作用[1]。
4.2 豆腐解毒
豆腐中所含蛋白质为两性化合物,可与生物碱、鞣酸及重金属等结合产生沉淀,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药物毒性的目的;另外,豆腐经过煮制后形成的多孔型凝固蛋白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故可吸附药物毒质以解药毒,如豆腐煮藤黄或硫磺等。
4.3 明矾解毒
明矾为复盐化合物,在水中可离解出Al3+,Al3+又进一步水解成为凝胶状的Al(OH)3,其本身带有电荷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吸附毒性生物碱及苷类等成分而达到解毒的目的。
如用明矾溶液制乌头,可使乌头碱在水溶液中发生沉淀而加快对毒质的消除。
又如,有人对用不同炮制方法炮制的半夏进行了比较,结果生半夏毒性最强,对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其炮制品毒性依次为漂半夏>姜半夏和蒸半夏>明矾制半夏,证实明矾解除半夏毒性的作用最强。
4.4 米醋解毒
利用米醋中有机酸与毒性物质结合的特性解毒。
如甘遂、大戟、芫花和商陆等皆为峻下逐水的毒性药物,在宋代就已开始使用米醋制其毒了。
如大戟所含的毒性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和大戟苷类等,而三萜类化合物有类似于巴豆油及斑蝥素样的刺激作用,与醋酸作用后生成的衍生物则失去了刺激性。
5 去油制霜法
本法是将富含油脂的药物去油制成松散的粉末,以降低或者消除毒性的方法。
如巴豆中除含有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发生坏死的毒蛋白外,尚含具有峻下作用的成分——巴豆油,正常人口服20滴就会导致死亡。
在对巴豆蒸制压油成霜的炮制过程中,高温可使毒蛋白发生变性,这样既降低了毒性,又使大部分油脂析出而减少了刺激性,从而达到缓泻的效果。
又如柏子仁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但其中所含侧柏油及龙脑油等具有滑肠作用,采取制霜法即可除去油脂,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
6 结语
对毒性中药采用各种相应的炮制方法,使其性质发生不同的理化改变,从而导致了药性的变化,最终实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由于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因此,炮制对于各毒性中药成分的物理、化学影响也有所不同。
所以,对于传统毒性中药炮制机理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成.京帮炮制通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