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1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动物的一生》 课题 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课时 1 核心概念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学习内容及要求 8.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3~4年级④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I ________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1 .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2 .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思维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 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探究实践 1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3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学目标 4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态度责任 1 .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精品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精品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课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单元二单元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学情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4.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 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重点怎样观察记录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做好观察计划。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

聚焦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一个蚕卵就是一条生命。

蚕卵很小,颜色是淡黄色或者黄色的,呈椭圆形。

积极回答知道的情况。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通过询问是否养过蚕,来了解学生对蚕的已有认知。

通过提问的形式导入本单元主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首先我们要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大致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了解养蚕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如:进食、呼吸、健康和住处等等,其次我们要制订观察计划,准备观察器材,如放大镜。

在每天的观察中要把蚕的各项变化记录下来,如蚕的大小、颜色、食量、蜕皮等情况都要详细记录。

小学科学21迎接蚕宝宝到来(教案)

小学科学21迎接蚕宝宝到来(教案)

小学科学21迎接蚕宝宝到来(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解和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通过亲身观察和参与,学生将通过实际体验的方式学习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一. 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蚕宝宝的外观特征。

2. 理解并能够解释蚕宝宝的生命周期。

3. 发现和欣赏蚕宝宝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掌握蚕宝宝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温度和保护。

5.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 教学准备1. 蚕宝宝、蚕茧和蚕宝宝食物。

2. 显示蚕宝宝生命周期的图片或海报。

3. 白板、黑板、粉笔和橡皮擦。

4. 学生的观察日志及记录工具。

5. 知识卡片,写有蚕宝宝的外观特征、生命周期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 教学步骤步骤一:激发学生的兴趣(5分钟)教师将蚕宝宝和蚕茧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可能是什么动物的幼虫?”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评论。

步骤二:介绍蚕宝宝的生命周期(10分钟)教师使用图片或海报展示蚕宝宝的生命周期,解释每个阶段的名称和特征。

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蚕宝宝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吗?”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和回答。

步骤三:观察蚕宝宝的食物(10分钟)教师将蚕宝宝的食物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观察、触摸和闻一闻。

教师鼓励学生们描述食物的外观特征和气味,并引导他们思考食物对蚕宝宝的重要性。

步骤四: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会得到一个蚕宝宝观察日志,他们将记录蚕宝宝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以及食物的消耗情况。

教师鼓励学生们互相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步骤五:蚕宝宝的需求(10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蚕宝宝的基本需求,如适宜的温度、食物和保护。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蚕宝宝最适合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食物?”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步骤六:小组讨论和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呈现他们观察到的蚕宝宝的变化和食物消耗情况。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一课,旨在让学生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

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

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

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第四部分:拓展。

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研究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但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惯和能力。

本课的科学概念目标包括认识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蚕的一生从卵开始、知道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以及了解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包括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以及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包括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及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2)根据资料卡的指导,使用纸盒、桑叶、莴笋叶等材料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3)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蚕宝宝感染病菌。

6.小组代表展示建造的“家”,教师点评。

7.小结:蚕卵在适宜的条件下会孵化出蚁蚕,我们需要为蚕宝宝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小学科学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小学科学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一、教学目标1. 了解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2. 掌握如何正确照料蚕宝宝并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增强学生的动植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图片和视频素材: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的图片和视频。

2. 小黑板或白板、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 蚕宝宝的蚕豆、叶子和容器。

4. 学生的观察记录本和铅笔。

5. 包装纸和束口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谈论,引出问题:“你们知道蚕宝宝是怎样来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到“蚕宝宝来自于蚕豆,然后通过长时间吃叶子生长变成一只蚕宝宝。

”2. 学习(15分钟)(1)展示蚕豆和叶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蚕豆是一种能孵化出蚕宝宝的种子,叶子是蚕宝宝的食物。

(2)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将蚕豆放置在叶子上,并放入容器进行培育。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提醒他们在培育期间要注意保持叶子的新鲜。

(3)让学生观察蚕豆在叶子上变成蚕宝宝的过程,并引导他们记录观察结果。

提醒学生要耐心观察,观察过程中可以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和绘图。

3. 拓展(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变化,了解蚕宝宝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

(2)让学生了解蚕宝宝每天都是如何吃叶子长大的。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新鲜叶子供学生喂养,让学生亲身体验蚕宝宝的日常生活。

(3)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特点和变化。

4. 结束(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教师提醒学生将观察记录本带回家,和家人分享这个经验。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案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案

第1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4. 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了解养蚕的相关知识。

4. 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 对研究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2.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聚焦1.教师课件展示蚕和蚕丝制品,提问学生:你们养过蚕吗?说说你们知道的蚕的情况。

蚕是什么样的?怎样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2.学生相互交流,根据经验汇报。

二、科学探索1.观察蚕卵。

学生参照课本P22,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蚕卵;二是我们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4)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2.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

(1)教师课件展示建造蚕宝宝“家”的方法。

(2)教师明确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蚕宝宝的食物以及打理蚕宝宝的“家”。

3.制定观察计划。

(1)教师提问: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课件出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小学科学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小学科学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小学科学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特征。

2.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蚕宝宝、桑叶、透明容器、放大镜、图表、相机等。

2.教学环境:充足的光线和通风良好的教室或室外场地。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描绘蚕宝宝的图片,并与学生分享关于蚕宝宝的经验和知识。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对蚕宝宝的疑问。

2.探究(35分钟)(1)展示蚕宝宝并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蚕宝宝,并简单介绍蚕宝宝的特征,如身体柔软,有很多绒毛等。

同时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

(2)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蚕宝宝放入透明容器中,同时提供足够的桑叶供蚕宝宝进食。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变化,例如体形的变化、行动的变化等。

学生可以使用图表或绘图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也可以通过相机拍摄照片进行记录。

(3)讨论和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规律,探讨可能的原因。

3.拓展(20分钟)(1)展示蚕宝宝的生命周期(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图片或图表,让学生了解蚕宝宝经历的发育阶段,如卵、幼虫、蛹和成虫等。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蚕宝宝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蚕茧手工艺品、观察蚕宝宝吐丝的过程等。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展示自己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并与同学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了对蚕宝宝的观察和记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的生命周期并培养了对生物的保护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与蚕宝宝相关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小学科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范文

小学科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范文

小学科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范文学校科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2.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相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1.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3.制定切实可行的观测计划,用于观测记录蚕一生的生长改变。

4.观测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根据计划做好记录。

科学立场目标1.对养蚕活动、观测蚕卵及蚕卵的改变表现出深厚的爱好。

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

3.能在课后坚持观测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测、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指导同学制定蚕一生生长改变的观测计划和进行长期观测。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法的资料、观测计划表、PPT等。

同学预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预备:PPT、蚕宝宝图片]1.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2.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3.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4.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二、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材料预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同学活动手册]活动一:观测、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形状特征1.提问:你观测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测的?观测的时候遇到过什么困难吗?〔预设:用眼睛看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2.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假如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决困难吗?你预备用这些工具观测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同学采纳"我能用观测蚕卵的"的句式作答〕3.师生沟通后,小组观测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案
【教材简析】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观察蚕卵为
例,让学生对生命的开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知识的迁移,为下一课《认识
其他动物的卵》做铺垫。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整个养蚕活动的开始,为迎接蚕宝
宝的到来做好长期观察活动的必要准备。
本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聚焦环节通过问题“你养过蚕吗?说说你知道的蚕的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
对蚕生长的前概念以及对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过程等生命活动的认知。
“蚕卵是怎么样的?”揭示本课主题是通过观察蚕卵了解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
通过“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引发
学生思考观察记录蚕生命活动的方法与形式,并产生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
来认识动物一生的意识。
探索环节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活动,一是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认识蚕卵;二是为蚕宝宝建一个“家”,为蚕卵孵化出小蚕及小蚕的健康成长做
好准备;三是制定观察计划,指导后续的观察记录活动有效进行。后两个活动是
本单元后续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研讨环节“蚕卵是怎么样的?”贯穿整个蚕卵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蚕
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建构对蚕卵的认识。问题“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指向
的是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让学生思考蚕卵孵化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通过“研
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的研讨,基于对前两个活动
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蚕一生生长变化后续研究进行观察与记录。
拓展环节主要强调学生需每天坚持观察蚕卵的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
下来。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观察记录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对蜗牛、金鱼等动物有了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平
时也在饲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对动物的饲养和观察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但
这种饲养和观察是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部分学生对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
具体蚕的一生是如何变化的,如何饲养蚕,他们也是不清楚的。同时,三年级的
学生还不具备独立制定观察计划的能力,尤其欠缺长期类似“蚕的一生”的观察
计划能力。所以,让学生长期进行观察记录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
的指导工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
2. 知道小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画图、文字的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2. 通过收集资料或访谈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3. 制定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4. 观察蚕卵孵化小蚕的过程,并按照计划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 对养蚕活动、观察蚕卵及蚕卵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小蚕。
3.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制定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和进行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或莴笋叶)、介绍养蚕方
法的资料、观察计划表、PPT等。
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PPT、蚕宝宝图片]
1. PPT出示蜗牛、鱼的图片,提问:它们从哪里来?
2. PPT出示蚕的图片,提问:它是谁?它从哪里来?
3. PPT出示问题:你养过蚕吗?你知道蚕的哪些方面?
4. 揭示探究主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贴)
二、探究与研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和养蚕用的小盒、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一: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
1. 提问:你观察过蚕卵吗?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观察的?观察的时候
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预设:用眼睛看 蚕卵太小,不太看得清)
2. PPT出示放大镜和尺子的图片,提问:如果给你这些工具,能帮助你解
决困难吗?你准备用这些工具观察蚕卵的什么特征?(建议学生采用“我能
用……观察蚕卵的……”的句式作答)
3. 师生交流后,小组观察蚕卵并将蚕卵的特点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在
活动手册上。
4. 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主要特征:颜色为紫黑色或灰绿色、形状为椭圆形、
很小(大小长约1毫米,宽约1毫米,厚度约0.5毫米),用放大镜可观察到蚕
卵中心是凹下去的。
活动二:为蚕宝宝制作一个“家”
1.PPT出示并提问:蚕卵是怎样变成蚕宝宝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小结:幼虫
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
2.PPT出示提问:为了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我们应该为它准备些什么,蚕卵
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蚕宝宝健康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1)PPT出示阅读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下发学生直接阅读),引导学生围
绕上述两个问题,师生交流: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师生交流小结: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湿度、温度,还需要食物和安全、
卫生的场所。(准备的蚕叶不需要水洗,及时清除蚕沙,发现病蚕或死蚕要及时
清理。)
(建议:也可以网上百度“怎样饲养蚕宝宝”视频,直接在线播放)
活动三:制定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1.提问:养蚕是一件漫长的事,在此期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

“制定计划”)
2.思考:(1)观察蚕的一生中我们应该重点观察什么?
(2)你会选择什么工具进行观察?
(3)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记录?
3.出示观察计划表(提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完善记录表。

三、研讨观察与记录内容(预设10分钟)
三、拓展(预设5分钟)
1. PPT出示刚产下的蚕卵图片,提问:今天我们观察的蚕卵和刚产下的蚕
卵颜色相同吗?蚕卵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2.布置作业:养蚕活动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并及时将自己
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蚕的一生观察计划
饲养时间: 年 月—— 年 月
饲养地点:教室
食物:桑叶
观察记录方法:
观察记录内容:
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日期 体长(毫米) 它的样子 (画图记录) 生长需要 其他发现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蚕 卵 蚕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蚕卵样子的观察”可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等观察工具进行全面的观察,同
时记录的方式可以是图画、文字等。观察蚕卵在不同的时间颜色不同,要引导学
生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尤其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在

孵化
形状:椭圆形
颜色:紫黑色
大小:很小
其他发现:中间低凹

条件:适宜的
湿度、温度
生长环境:

安全、卫生并且食
物、空气充足的环境
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长期观察记录蚕卵的孵化过程,尽可能的小心和仔细。
【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
1.蚕的新生命是从( A )开始的。
A.蚕卵 B.蚕宝宝 C.蚕蛾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 B )。
A.水 B.温度 C.食物
3.刚孵化出来的蚕宝宝很小,以下适宜采用的观察方法是( A )。
A.用毛笔、羽毛轻取轻放 B.用木棒拨动观察
C.直接用手拿着看

【阅读资料】
阅读资料一
蚕从卵里孵化出来需要大约是15-30日。蚕卵一般都保存在冰箱中,取出
后放在室温下,最适合蚕卵孵化的温度大约是室温25℃,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
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
出卵壳。除了需要适宜的温度外,还可以在蚕卵上稍洒点水,让它湿湿的更好孵
化。
阅读资料二
制作蚕房:
(1)准备一个干净的盒子作为蚕房。
(2)把蚕房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蚕盒上扎一些小孔。
(3)在蚕房中洒一些水,保持蚕房内的湿度。
饲养小蚕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食物:蚕的饲料是桑叶,如果没有桑叶也可用莴笋叶代替,
但切不可喂养一段时间的桑叶后改为莴苣叶。
(2)投喂食物:小蚕孵出后2-3小时便需要进食,需要及时投喂食物。桑
叶不能水洗后直接投喂,每天可在清晨、中午、傍晚和睡前进行投喂。
(3)清除蚕沙:蚕沙中混有蚕粪和食物残渣,不及时清理会引发疾病。为
了避免小蚕丢失,1龄蚕无需清除蚕沙。2~3龄每天除沙两次,4~5龄每日除沙
1~2次。
(4)管理病蚕:若在蚕盒中发现病蚕或死蚕,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并除沙,
更换饲料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