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_1.《林海雪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思想政治_林海雪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思想政治_林海雪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林海雪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2、初步了解东北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特殊气候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通过收集、调查、分析各种信息及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成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东北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东北平原的具体位置、范围、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东北平原上人们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三、教学难点:了解东北平原上人们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四、教法学法:1、情景感悟法,让学生通过课件,充分的体会北国带给我们的自然环境、人文知识。

2、学生通过收集调查法、分析法等方法,了解各种信息及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知识,有创新的探究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五、教学准备:1、师生收集展示北国风光风采的各种风景图片及相关知识资料。

2、收集音频、视频资料。

3、多媒体课件准备。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教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特殊礼物,你们想不想要?(展示东北自然风景和人们愉快活动的图片。

)从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2、教师:对,就是东北,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东北冬季独特的自然景观,欣赏完这些自然风光,你想到了什么?(预设:想到那里旅游)教师:这个想法不错,我也想去看看那里的美丽风光。

还有谁想去? 教师:想去的还真不少。

这样吧,我们大家一起去林海雪原看一看,欣赏一下那里的美丽风光,了解那里的民俗民风吧。

(教师板书林海雪原 )(二)了解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1、教师:既然我们要去旅游,就要先了解这个地方在哪里,谁知道? 学生1:在东北地区。

学生2:和俄罗斯接壤。

(1)出示中国地图:首先来找一找东北地区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品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林海雪原》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

3.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思品教育内涵。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林海雪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所展现的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担当的品德素养。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林海雪原的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思品教育的营养。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北林海雪原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林海雪原》: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3. 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所代表的思品教育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展现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担当的品德素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课文中,“林海”指的是_________。

(2)课文中,“雪原”指的是_________。

(3)课文中的主人公_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林海雪原》课标分析:品德学科具有综合性,教材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是品德课的又一突出特点,这就决定了品德课的教学不能等同于语文教学,它的灵魂与在于学思结合,行为示范,内化素质,知行统一,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否从活动中获得了体验,是否感到了满足。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根据新课标要求,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思维水平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资料收集及整理能力,注意对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围绕东北地区“高纬度”--“气温低”—“人类生活”这一主线,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创造性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程序,利用图片、文字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探究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关系,了解东北平原独特的冬季景观,体会不同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引发学生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兴趣。

所以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2、初步了解东北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特殊气候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4、通过收集、调查、分析各种信息及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成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5、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林海雪原》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对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来说有点陌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各种技能运用于学习之中,品德与社会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应该是孩子们自己探索的一个过程。

教学中将知识的挖掘放手于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探寻所需要的知识,更是孩子们自主的一种体现,注重以问题引领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增强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供学习认知过程的一般途径:了解资料,建立初步感受——形成认识,问题引导——全面了解,深入探究——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林海雪原》(北国风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林海雪原》是一部以我国北国风光为背景的红色经典小说,讲述了东北联军在小分队的带领下,深入林海雪原,剿灭土匪,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故事。

本课将结合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学内容,选取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北国风光的同时,了解革命历史,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红色经典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北国风光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

此外,学生对革命的感悟和品德的修养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感受北国风光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把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感受北国风光的魅力。

2.难点: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提高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小说中的品德要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情感教育法:以故事情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林海雪原》的小说片段及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北国风光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北国风光的特点。

教师简介《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林海雪原》的小说片段,理解故事情节。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背景和情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品教育意义。

2. 通过学习《林海雪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林海雪原》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

3. 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林海雪原》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

2. 将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情节和思品教育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思品教育元素和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品教育意义。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林海雪原》文本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学生阅读记录本。

4. 讨论问题指南。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林海雪原》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提取思品教育元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的团结协作、勇敢面对困难等精神的理解。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其背后的思品教育意义。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品教育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阅读理解练习。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展现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思品教育元素,准备课堂分享。

十、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

五年级下册《林海雪原》精品教案

五年级下册《林海雪原》精品教案

林海雪原一、教材分析《林海雪原》这个教学主题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共设计了“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个主题活动。

“北国风光”,主要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利用图片、文字实物的展示,体会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当地人民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

资源宝库这一课,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通过了解北大荒的转变过程,启发学生明确人类对环境开发与建设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态度与情感。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迷人景观,并在欣赏北国风光的意境中进一步领会东北平原的冬天的特点及人们是怎样适应那里寒冷的环境的;同时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增长了对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和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3.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4.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资源,知道东北平原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土地。

5.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人类生产要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培养学生通过地图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范围和基本地理概况和气候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3.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资源,知道东北平原是一块资源丰富的土地。

教学难点1.探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认清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讨论交流和模拟表演等形式,教师要做好组织工作,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究。

1.学生课前自主收集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活风俗习惯及丰富的资源。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

教案: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林海雪原》教案第一章:了解《林海雪原》的背景1.1 让学生了解《林海雪原》是一部描写我国东北林海雪原地区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是杨靖宇。

1.2 通过图片和地图,让学生对东北林海雪原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包括气候、地形、植被等。

1.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第二章:欣赏《林海雪原》中的自然景观2.1 让学生阅读小说中有关自然景观的描写,如“林海”、“雪原”等。

2.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东北林海雪原地区的美丽风光。

2.3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东北林海雪原地区的特色,如冰雪节、林产品等。

第三章:学习《林海雪原》中的人物精神3.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杨靖宇的形象,让学生了解他的英勇斗争精神。

3.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小说中找出其他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形象,并分析他们的精神品质。

3.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正能量,培养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

第四章:探讨《林海雪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4.1 让学生从小说中找出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情节,如杨靖宇带领群众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

4.2 分析这些情节中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让学生回顾本章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收获。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能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六章:探索《林海雪原》中的民俗文化6.1 让学生阅读小说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述,如民间传说、习俗、美食等。

6.2 引导学生了解东北林海雪原地区的民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6.3 学生展示自己了解到的东北民俗文化,如剪纸、冰灯、杀猪菜等。

第七章:分析《林海雪原》中的社会现象7.1 让学生从小说中找出描述社会现象的情节,如阶级斗争、改革变迁等。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

《林海》教案设计含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林海》的基本内容,了解大兴安岭林区的特点。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到大兴安岭林区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 学生能够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课文《林海》的基本内容。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难点: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特点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大兴安岭林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大兴安岭林区的短文。

3. 思考如何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3. 任务型教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雪原教材分析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

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

教法和学法联系实际、讨论思考、电教辅助。

教学过程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聪明好学,踊跃发言,希望同学们发挥好你们的聪明才智,好好表现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我们共同度过这美好的时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去过东北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东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师:东北是不是同学们说的这样呢?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几幅图片,然后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图片及音乐学生观赏。

)看了图片你想说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或几句话说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东北地区雪多、林多,我们用一个词语总结概括一下,(学生各抒己见,引出《林海雪原》),师:是啊,冬季漫天的飞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林海雪原(板书 ;林海雪原)二、了解位置,明确范围:东北这么美,你想不想去看一看?请同学们看一下中国地图: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吗?它包括那几个省市自治区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寻找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省会城市。

谁能在地图上帮老师指出东北地区的范围?东北位置是在雄鸡的哪一部位?是在鸡头、鸡尾、鸡腹、还是鸡胸?它包括那几个省市自治区?指导学生识图寻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省会城市。

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具体感知东北三省,演示课件。

(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一带)2、简要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三条山脉夹平原,另外一面通大海”(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东北平原)三、探究气候,揭秘东北之“冷”:让我们欣赏一下北国的冰雪美景,千里冰封的雪原、万里雪飘的森林、松花江畔的雾凇、长白山的滑雪场,一派迷人的北国风光。

她们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看到这里,你被这冰雪魅力陶醉了吗?提起东北,,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板书:(冷)我们有的同学去过东北,有的在电视、或网络上见过东北。

那谁能说一说东北冷到什么程度?1、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衣着、自然景观、气温等方面说,后教师从气温数据来补充说明冷的程度:一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0℃左右。

最北部漠河最低气温曾达到-52.3℃,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而同时间海南岛的均温是20℃左右。

冷的时间:一般长达半年之久,最北处可达八个月。

启发诱导学生,归纳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冬季气温方面,时间方面板书: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2、探究:我们潍坊冬天气候如何?人们是怎样过冬的?3、东北为什么会这样冷呢?(幻灯片)看,这是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大部分处在温带,东北地区又在我国的北方,接近寒带范围,越往北获得太阳的热量越少,也就越冷因此造就了东北的冬季寒冷又漫长。

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是我国离赤道最远,离北寒带最近的地方,所以,冬季温度很低。

这里的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因此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

(板书: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思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诗词你们知道是谁写的么?四、走近生活,了解习俗: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人是怎样生活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生活的快乐。

1、你想从哪些方面了解东北人的生活?(学生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提出疑问)探究:你还知道那些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特点?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

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

一家人围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

2、学生自朗读教材54页,边读边思考这是从衣、食、住、行、乐哪方面来介绍。

你知道东北人吃什么吗?他们出行做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看:巧夺天工的雪雕、如碧似玉的冰雕、惊险刺激的冰上滑雪、快乐有趣的雪爬犁。

快乐的东北人还出了不少明星大腕呢,他们都曾经是二人转演员,你知道他们都有谁?老师今天就给同学们准备了二人转片断,请同学们欣赏(播放二人转精彩视频)二人转是怎样一种艺术形式请同学们自读教材55页了解一下,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二人转的历史、语言、音乐、舞蹈。

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小品等民风民俗盛行于东北三省,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且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师:东北地区有许多大师和东北人创作的作品都红遍了大江南北,并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这可是东北人的骄傲,也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五、资源宝库大发现东北地区不仅有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文化,而且,东北平原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被誉为我国的“资源宝库”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东北寻宝吧。

1、东北地区有哪些农产品、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2、阅读57页材料: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体会这里祖祖辈辈人的努力。

这里的林区是怎样的?盛产什么树种?东北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天然林区,大兴安岭是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储量占全国的一半。

落叶松、红松、水曲柳、都是优质林木,其中红松有“木材之冠”的美称。

教师小结:任何工业的生产活动都要依据实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因地制宜。

六、总结评价,拓展延伸:1、谈收获:同学们,今天你们表现得非常好,学的很认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来说一说好吗?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

2、遨游东北同学们,东北这么美好,想不想去看?去看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到哪里去看,怎么走?学生说出旅游的路线。

3、欣赏《家在东北》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知道林海雪原的自然环境,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以及这里拥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把东北建设得越来越美!(最后,让我们欣赏庞龙的《家在东北》,来回忆东北地区的民风民俗,感受他们生活的快乐。

)板书范围东三省冬冷长气候夏暖短生活衣食住行乐资源农产品森林动植物矿产学情分析1、通过研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理解生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本课设计体现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以问题引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由此获得认识和体验。

3、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一方面为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

教学策略与方法: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活动和交流。

1、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2、探究式学习和问题互动解决为指导。

3、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

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效果分析1、本题填空主要检测基础知识,检查学生对林海雪原有关知识的掌握。

充分利用课本内容综合呈现,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掌握况,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灵活性的目的。

学生掌握很好,99%的学生能填出。

2、选择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

该题稍一疏忽便容易出现差错。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两点:1、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知识。

2、养成认真的答题习惯。

学生95%能做出,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

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评测练习一、填空题:1、林海雪原的特异景象是()。

2、我们通常听说的东北地区是指()、()和()地区。

3、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4、东北山区的()有“木材之冠”的美称。

5、()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二、选择题1、中国木材储量最大()。

A、东北地区 B、西北黄土高原 C、江南水乡D、青藏高原2、东北的传统剧种是()A、京剧 B、吕剧 C、黄梅戏 D、二人转课后反思通过执教《林海雪原》一课,我深深地感到上好一节课的不易,现在谈谈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

一、精美课件的呈现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盛宴精美课件的呈现,让学生更全面更直观地欣赏到了北国风光及冰雪艺术。

学生看了许多美丽的林海雪原的图片后,再让他们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地理知识在品德课中的讲解要适中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时,只要学生能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及自己生活中了解到的,说出自己的理解就行。

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能从东北地形图上知道这个地区有大面积的山脉和平原就可以了。

纬度之类的地理知识点到为止,不宜说的太多,因为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听不明白。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发挥实效性。

课前我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分小组分类从衣、食、住、行、乐等方面搜集并概括整理资料来了解东北人的冬季生活。

这样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

课上分小组讨论交流不同方面,既全面、又节省时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东北人的冬季生活。

由于有的小组搜集的资料多,概括的不够全面,体现不出东北人独特的生活习惯。

在这一环节我准备了充足的资料作为补充,如:东北三怪——“窗户纸胡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17-18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等。

我认为让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提高能力,增长知识。

四、充分利用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走进东北人民的生活。

当学生汇报东北人的娱乐活动时,只是介绍了有关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的文字材料,孩子们对这些活动形式还没有更深的了解。

此时,我播放视频二人转,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到二人转中人物的风趣幽默和大秧歌红红火火的场面,感受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另外,东北地区作为重要工业地区,他们现代的生活也不再是那么贫穷,他们的衣食住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过去的北大荒变成了现在良田满仓的北大仓。

我针对东北地区现状的介绍和城市的介绍,引伸到现在东北的工业及旅游业的发展介绍。

这一次执教经历,让我增长了见识,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每一节课都蕴藏着大量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探索、积累、运用,才会真正的体会到“教无涯、学无境”的意义。

课标分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2、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3、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