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合集下载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

松毛虫灾害防治措施松毛虫隶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是中国四大林业食叶害虫之一。

该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大面积松林枝叶枯干甚至死亡,直接影响了松树的生存生长。

分析松毛虫对林木的影响及危害,制定切实可行的松毛虫害防控与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松毛虫发生规律及其灾害的特点松毛虫是中国最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平均每10a左右爆发1次,松树一旦遭受松毛虫害,第一年停止生长,第二年就会死亡,危害不亚于森林火灾。

中国松毛虫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具有危害面积大、危害严重和灾害频率高等特点。

2造成松毛虫为害的主要原因2.1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抗性差某些林木片区单一种植松林,松毛虫缺少天敌,导致其迅速繁殖蔓延;其次某些松树林分质量低,郁闭度低,抗虫能力弱,一旦发生虫害,就会导致整片松木枯萎死亡。

2.2人畜活动频繁导致生态失衡由于人口数量剧增,在松林内放牧、采伐过度,造成林内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失衡,松毛虫在没有足够天敌的控制下,此起彼伏,每隔几年又暴发成灾。

2.3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技术落后目前对松毛虫灾害的防治意识和能力都还比较低,以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造成松毛虫害发生蔓延。

在防治技术上,长期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方法,尽管暂时控制了松毛虫害,但同时也大量杀伤了天敌,并严重污染了环境。

2.4虫害预报技术落后我国在松毛虫害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探索过不少方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松毛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还比较落后,仍存在着研究与生产结合不紧密,技术不系统,高新技术应用不多等问题。

3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与措施3.1松毛虫害综合防治思路松毛虫是产生虫害的主体,所以防治措施应首先针对虫源,在其生活史的脆弱阶段采取有效手段重点铲除,以减少虫口密度和数量;其次是针对林木结构及生长状态,松树的树种质量和树势的强弱是决定松毛虫是否发生的重要条件;第三是环境,任何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适宜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改善林分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松毛虫生长。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松毛虫作为一种危害林木的害虫,对于林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松毛虫的防治,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从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预防措施、监测技术和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1.生活习性松毛虫是松树林中最为常见的毛虫害虫,主要寄生于松树的树干和枝条上。

成虫翅膀上有白色的斑点,体长约2cm-3cm,一般在5月至7月出现,飞行能力较差。

卵一般在3月至4月孵化,幼虫主食松针和嫩叶,从5月至8月是杉毛虫的高发期。

幼虫虽在寒冬蛰伏,但能承受高温干旱条件,也适应低温和大雪,因此松毛虫常常成为诱发森林火灾的因素之一。

2.危害松毛虫的危害以食害为主,对松树的幼枝、嫩叶、针叶和树皮等造成较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等不利天气下,松毛虫危害更为严重,会导致林木受损更大,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枯死。

因此,对松毛虫的防治十分重要。

二、预防措施1.选择抗虫树种为了松毛虫防治的效果,应选择一些比较抗虫的树种,如云杉、马尾松等,这些树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松毛虫的危害。

2.精心管理林分及时清除病虫枯木和枯树,加强松树的修剪,及时清除枝叶和过多的水果,不留下树叶垃圾和草丛,杀虫剂使用后应保持10-15天的间隔,这样能够减轻松毛虫对林分的危害。

3.加强病虫害监测加强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三、监测技术1.双诱剂双诱剂是目前常用的松毛虫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人工设置的双诱剂可以吸引松毛虫,然后进行捕捉和统计,以便了解虫口密度和松毛虫的趋势。

2.内容器测量法对于内陆山区较多的林分,可采用内容器测量法进行监测。

依靠内容器测量法,能够准确地了解松毛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3.树皮干吸附板使用树皮干吸附板,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松毛虫监测方法之一。

三招将松毛虫统统消灭

三招将松毛虫统统消灭

采用生物防治
天敌引入
松毛虫的天敌有寄生蜂、寄生 蝇等,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和引
入来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等,可 以有效控制松毛虫的繁殖,同 时对环境友好,不会对人类和
天敌产生作方式,如 轮作、深耕等,可以改善土壤 结构和生态环境,减少松毛虫
的繁殖和生存条件。
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松毛虫的大规模爆发还会引起 山火,对森林资源和人类生产
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
对农业的危害
松毛虫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尤其对玉米、大豆和花生等农作物的危害十分 严重。 在幼虫期,松毛虫会大量取食农作物叶片,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松毛虫的分泌物还会引起农作物病害,进一步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结合方法
将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提 高防治效果。例如,在喷洒农药的 同时,增加森林中鸟类和蜘蛛的数 量。
成功消灭松毛虫的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地区通过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减 少了松毛虫的密度,降低了其对森林的危害。
案例二
某地在防治过程中,注重保护天敌,通过营林措施改善了森 林环境,提高了森林抗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松毛虫的 数量明显减少,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三招将松毛虫统统消灭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松毛虫的危害 • 松毛虫的习性 • 消灭松毛虫的方法 • 消灭松毛虫的实践案例 • 防止松毛虫复发的措施 • 你也可以尝试消灭松毛虫
01
松毛虫的危害
对树木的危害
松毛虫是森林害虫中危害最严 重的一类,常年在我国各地发
生。
幼虫取食针叶和嫩枝,严重时 导致林木枯死,对森林的生态
03
消灭松毛虫的方法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一、背景松毛虫是一种会危害松树健康的害虫,主要发生在松林中。

它们以松树的嫩叶为食,导致松树枝叶凋落,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和林木的整体健康。

为了保护和维护松树林的生态平衡,我们制定了松毛虫防治技术方案。

二、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防止松毛虫大面积繁殖,并减少其对松树的危害,保护松树林生态环境。

三、技术方案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通过利用天敌和天然的生物控制松毛虫的数量。

具体措施包括:•引进天敌:选择对松毛虫具有较强控制能力的天敌,如大黄蜂、蚂蚁等,进行人工引种,增加生态系统的平衡。

•营造生态环境:创造适宜天敌繁殖的环境,如设置天敌繁殖箱,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地。

•合理抚育:合理利用天敌,控制其数量以达到与松毛虫的平衡。

2. 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杀灭松毛虫的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药剂:根据松毛虫的生态特点和生命周期,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合理施药:根据松毛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确定施药的时间和地点。

注意保护环境和其他有益昆虫的生态环境。

•药剂轮换:为避免松毛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定期更换药剂,并避免连续使用相同药剂。

3. 生物诱杀技术生物诱杀技术是利用合成的松毛虫性信息素,吸引松毛虫接近,并通过设置陷阱或喷洒毒剂进行杀灭的方法。

具体措施包括:•合成松毛虫性信息素: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松毛虫的性信息素。

•设置诱杀设备:根据松毛虫的习性,选择适当的诱杀设备,如诱杀灯、黏虫板等。

•定期更换诱杀设备:定期更换诱杀设备中的诱杀液或黏虫板,以提高效果。

4. 研究监测技术研究监测技术是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监测,了解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措施包括:•踏查调查:定期进行松毛虫的踏查调查,记录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信息。

•虫情监测:利用传统或现代监测技术,了解松毛虫在不同季节的发生规律和活动范围。

•数据分析: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松毛虫的生态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松毛虫,又名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昆虫,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主要为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

【为害特点】以幼虫取食针叶,常把叶吃光,松林似火烧状,造成成片松林死亡,近年低山和丘陵地区为害猖獗。

此外,该虫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或糜烂,毒毛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一35mm,雌蛾翅展48—80mm;雄蛾38—62mm,体色有黄褐、灰褐、棕褐、茶褐色等多种,体色变化较大。

前翅上有深褐色横线4—5条,中室端具白点1个,亚端线由8—9个近新月形黑褐色斑组成,靠臀角处斜列3个斑点。

雄蛾色较深,前翅横线色深且明显,中室端白斑明显,触角羽状。

雌蛾大于雄蛾,色略浅,触角短彬齿状,腹部较雄粗状。

卵长1.4mm左右,椭圆形,初粉红色,近孵化时变成深紫色,成串或成堆产在松针上。

末龄幼虫体长40一80mm,体色有棕红色、棕黑色两种,头黄褐色,中胸、后胸背面簇生蓝黑色毒毛带,两带间丛生有黄白色毛,腹部各节毛簇中具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先端具齿状凸起,体侧生有白色长毛,并具1条纵贯身体的纵带,纵带上从中胸至第8腹节气门上方各具l白斑,体背中央为银白或金黄至黑褐色。

蛹长20一27mm,栗褐色或暗红褐色,节间具黄绒毛,腹末有细长的臀棘,末端呈钩状卷曲。

茧长椭圆形,灰白色至污褐色。

表面有毒毛。

【发生规律】河南年生2代,长江流域、安徽2—3代,广东、广西、福建南部3—4代,海南4—5代,以3—4龄幼虫在树皮缝或针叶丛中越冬。

翌年3月越冬幼虫上树活动,4月中、下旬开始结茧化蛹,5月上旬进入化蛹盛期,成虫于5月羽化,成虫寿命5—9天。

第1代幼虫于6月上旬出现,2代于8月上旬、3代幼虫于9月下旬出现,其中2代部分幼虫在8月中旬开始滞育至1月中旬越冬,正常的2代幼虫于9月上旬结茧化蛹,中旬羽化,产出第3代卵多于9月中旬孵化,为害至11月中旬开始越冬。

松毛虫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松毛虫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惑g
摘 要 :在 分析 辽 宁 省松 毛 虫 灾害 成 因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工 作 实 际 , 总 结 了 适 合 本
地 区 防 治 松 毛 虫 的 综 合 防 治 措 施
■■ ■— ■
况 ,将病 虫 害控 制在 萌芽 状态 。根 据 《 辽 宁省 森林 病 虫 害预 测 预报 管 理 办法 》 、 《 辽 宁省 国家 级 森林
3 . 1 调整 树种 结 构 ,营造 混 交林 。按 照适 地适 树 综 加 1 . 1 重 气 候 变 暖 的 影 响 , 导 致 松 毛 虫 病 虫 害 2_ 气 候变 暖 导致松 毛虫 易 于繁殖 越冬 、 的 原则 营 造 混 交 林 ;郁 闭度 在 0 _ 3以下 的疏 林 地 、
2 _ 3 . 3 抚育 、补 植 和改造 。对 于郁 闭度 较大 的 针 叶
纯 林 ,可 以进行 适 当抚 育 ,采用 速 生 阔叶树 种和 蜜
源 植物 适 时地进 行混 交林 分改造 。 2 . 4 物 理 机 械 防 治 。人 工 扑 杀 适 用 于 虫 口密 度 不 大 的零 星分 布 的幼林 、种 子 林等 。利用 害虫 有 上下 树 越 冬 , 结 网幕和 顶 针 的特 点 ,抓 住 时机 搂树 盘 , 人 工 摘 茧 、卵 ,剪 除 网幕 、 顶针 集 中烧 毁 等 办法 。
苎 j } 虫 的自 控 能 力 弱 , 导 致 松 毛 虫 的 大 发 生 。
● 蛀 l _ 3 化学 农 药 、人 为捕 杀 和生 产经 营 活 动
疏 、 下木 较 多 的 成 片 林 地 ,必 须 采 取 封 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林 措
施 ,禁 止一 切采 伐和 放牧 ,营造 有利 于 天敌 栖 息 的

三招将松毛虫统统消灭

三招将松毛虫统统消灭
增强植物保健
及时修剪、疏枝、除病叶等,改善植物通风透光 条件,减少松毛虫的繁殖和生存条件。
04
防治松毛虫的成功案例
某地区松毛虫防治的成功经验
生物防治
通过引进松毛虫的天敌昆虫,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以控制
松毛虫的数量。
化学防治
使用低毒性的化学药剂,如森得 保等,对松毛虫进行喷洒,以减 少其数量。
物理防治
加强虫情信息交流
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松毛虫的虫情信息,提 高预报准确率,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 序和责任人,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 有效措施。
实施综合防治
人工防治
采取人工捕杀、摘除虫茧、设置阻隔等手段,直接消灭松毛虫成 虫和幼虫。
生物防治
毒饵诱杀
利用松毛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杀松毛虫成虫。
物理防治法
人工捕杀
人工捕捉松毛虫的幼虫和蛹,以减少其数量。
阻隔法
利用塑料薄膜等材料,在树干上设置阻隔带,以阻止松毛虫幼虫上树。
03
防治松毛虫的具体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
1 2
建立监测网络
通过建立松毛虫监测网络,设立临时监测点, 定期巡查,及时发现松毛虫的虫情并采取相应 措施。
松毛虫会在房屋、仓库等建筑物中产卵,造成建筑物损坏和破坏,给人类生活带 来困扰。
02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法
天敌控制
利用松毛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鸟类等,以控制松 毛虫的数量。
生物农药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灭幼脲类等,对松毛虫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防治 。
化学防治法
农药防治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THANKS
松毛虫的生态价值
森林生态平衡
虽然松毛虫是森林中的一种害虫,但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它们也是森林生态 系统中食物链的一环,对维持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作用。
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号
当松毛虫数量异常增多时,往往预示着气候或环境的变化,成为一种预警信 号。
02
松毛虫的识别
松毛虫成虫的识别
形态特征
松毛虫成虫通常为黑色或深褐色,体表有密布的黄色或白色细毛,体长在1030mm之间。
期的破坏。
同时,松毛虫的危害还可能影响大气和水环境,如降低森林对
03
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01
松毛虫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它的唾液腺和皮腺中,人类接触后容易引起皮肤瘙痒 、疼痛、炎症等症状。
02
在一些地区,松毛虫还被报道能引起人类肠胃不适,甚至出现呕吐、腹泻等症 状。
03
行为习性
成虫通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交配和产卵的习性。
松毛虫卵的识别
形态特征
松毛虫卵通常呈椭圆形,表面光滑,颜色为淡黄色或淡绿色。
分布情况
卵通常产在松树的针叶上或芽腋处,呈环状排列。
松毛虫幼虫的识别
形态特征
松毛虫幼虫体呈长圆形,身体柔软,体表有稀疏的刚毛,体色为淡黄色或浅绿色 。
食性习性
幼虫以松树的针叶和嫩芽为食,通常在树冠中上层活动。
《松毛虫的识别与防治》
目录
• 松毛虫的概述 • 松毛虫的识别 • 松毛虫的危害及影响 •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 防治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01
松毛虫的概述
松毛虫的分布和危害
分布区域
松毛虫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区,是森林害虫 中的一种常见物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毛虫的发生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治
发表时间:2019-01-24T13:51:55.800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11期作者:毛洪波
[导读] 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哈尔滨市,阿城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森林是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资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

松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松毛虫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松毛虫防治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松毛虫防治工作为基础,简要概况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接着分析了松毛虫的发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几点松毛虫有效防治对策,仅供相关部门进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松毛虫 ; ;发生原因 ; ;有效防治
引言
松毛虫是是主要的森林虫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发生突然、蔓延速度快、破坏严重等,会使大面积松林枝叶干枯或死亡,直接对树木的生存生长产生影响。

本文结合多年来松毛虫防治经验,重点探讨松毛虫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为其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松毛虫生物特性
在松毛虫生长发育中主要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在1年可以发生多代,松毛虫越冬时大都以3~5 龄幼虫选择在树根四周的枯枝落叶层、石块下、杂草丛中或树皮缝隙内。

每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树叶,幼虫取食量非常大,随着取食量的增大,兑皮增龄。

6月则结茧化蛹,随后羽化成虫,进入到8月后开始有秋代幼虫出现,对树木的危害时间会持续到11月份。

松毛虫的卵多大都选择在松针或小枝上,呈现出珠状、串状或块状,数量超过了十粒,颜色以青绿色或淡黄色为主。

针对老熟幼虫来说,身体长度在70~85mm之间,此时以深褐色或灰褐色为主,身体有背毛和侧毛,同时有斑纹。

幼虫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22~32℃之间。

若早春季节连续数天的温度在8~10℃之间,松毛虫开始危害树木;当晚秋连续数天的温度下降到3~8℃,松毛虫开始潜藏越冬。

对于单只个体幼虫来说,通常要蜕皮4~7次,也就是5~8 龄才结茧化蛹,雌虫比雄虫多1次。

松毛虫的茧呈现椭圆形,身体表面有毒毛,从初期到后期,逐渐由白色变为褐色,茧化蛹的过程需要经过3d,蛹以棕褐色为主。

成虫长度在20~35mm之间,翅展 45~85mm,多为黄褐色,雄体长度高于雌体,蛾体与前翅有明显的斑纹,假死性和趋光性特征较为明显,产卵会选择在中龄林中,存活时间在4~5d,产卵1~5次,其中产卵最多的则出现在第一次。

2松毛虫的发生原因
2.1群落被破坏
随着人工林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之前稳定的生物链平衡关系被打破,致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植被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不断下降。

另外,人工林的种植为害虫的发展繁衍提供了食物供应,天敌种类数量减少,为松毛虫的出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2.2 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松毛虫突发。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使得极短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使得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暖冬的出现为松毛虫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降水量变化增加了松毛虫虫卵孵化的成功率,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松毛虫大量繁殖,最终造成松毛虫频发突发。

2.3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测报方式不够先进
由于诸多山谷和山脊特殊的地形地势,不能设立踏查线路与标准地,再加上山区树木普遍较高,生长高度大都在10m以上,林木枝繁叶茂且枝盘数量较多,单凭肉眼很难观察;若采取振落法或虫粪调查法,因地层表面覆盖太多植被,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开展;若选用下树调查法,准确度水平难以保证,只有大面积松毛虫繁衍时,林业工作者才能发现虫害,使得防治工作效率不高。

由于林内测报难度系数大,再加上测报方式缺乏现代化水平,工作人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松毛虫,为其的繁殖蔓延提供了充足时间。

2.4人类活动影响
大量含硫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使得酸雨天气频发,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发育,为松毛虫虫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天敌的繁育减少,增加了松毛虫的存活率,地块分散为松毛虫虫害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人类深入到林地活动加剧,使得林地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客观上为松毛虫长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2.5林业管理松散
林业管理人员只将植树造林工作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这是松毛虫虫害出现的主要原因;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树木和树木产品携带松毛虫虫卵、幼虫和蛹,在一定程度上侵染了松林地域;未重视起森林生活多样性的建设,使得林区难以形成鸟类、昆虫类和微生物类天敌对松毛虫进行控制。

3、松毛虫有效防治
3.1加强营林管理
加强营林技术,尤其是做好人工林营林管理,积极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条件,还能降低成本投入;营林中积极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相关实践经验表明针阔混交林可以降低松毛虫对林区的危害;做好营林后林间的经营管理,合理密植,做好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植物,确保林木快速生成、郁闭,不断提升自身抵抗松毛虫等虫害的能力。

3.2松毛虫生物防治
以菌治虫,在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可以选用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手段。

主要是选择在高温、高湿季节将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青虫菌等组成的菌液喷雾,喷洒到林木间,会使松毛虫 4~6 龄幼虫死亡率高达80%~90%,尤其是针对3~4 龄幼虫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以鸟治虫,根据调查表明,在松毛虫危害区域内仅鸟类兼食松毛虫幼虫和卵种类就有20多,其中喜鹊、雅雀、杜鹃、啄木鸟、大山雀等鸟类的作用最大。

因此,应保护好这些鸟类的巢、卵或者通过人工挂鸟巢的方式吸引鸟类,为鸟类的繁衍提供条件,降低松毛虫的繁衍速率和危
害程度;以虫治虫,松毛虫的天敌昆虫主要以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为主。

前者主要有蚂蚁、螳螂、胡蜂、蝽象等;松毛虫寄生性天敌昆虫包含有寄生蜂和寄生蝇;积极推广生物农药,一般使用苏云金杆菌对松毛虫进行防治,生物农药防治松毛虫的效果超过了80%。

3.3物理防治
选择人工捕杀,在树木较矮且虫害面积零星分散区域,将卵块或蛹茧通过人工方式摘除,或者是直接捕杀幼虫;毒杀幼虫,在春季幼虫未危害树木之前,可以将除虫菊酯药剂等药剂涂毒或制成毒绳涂在树干上,对上树的幼虫进行毒杀;灯光诱杀成虫,因成虫的松毛虫具有趋光性特征,在成虫期选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结论:
综上所述,松毛虫现已成为松林危害的严重害虫,威胁到松林的资源安全,由于突发于松树林中,严重影响了树木生长,破坏了生态平衡,给林业资源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应当全面掌握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原因,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治理中应始终遵循以生态环境平衡为辅,以预防、依法、健康为主的原则去治理松毛虫虫害。

参考文献:
[1]庞正轰.马尾松毛虫灾害预测预报综合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
[2]张存立.马尾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18-19.
[3]陈伟琴,李永亮,廖战武.两种药剂对马尾松毛虫的防治试验[J].广东农业科
学,2010,(01):57-58.
作者简介:毛洪波(1966-),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本科学历,副高级工程师,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实践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