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同步练习03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同步练习:说“木叶”+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同步练习(11)说“木叶”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 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说”木叶“》同步练习 3(新人教必修5)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 出处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 出处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 出处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 出处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作者 出处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1.秋月照层岭,。
(吴均《谷柳恽》)2.,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3.柔条纷冉冉,。
(曹植《美女篇》)4.日暮风吹,。
(吴均《青溪小姑歌》)5.,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咏蝉①骆宾王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
③南冠: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一、1.屈原《九歌》 2.谢庄《月赋》 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王褒《渡河北》 5.萧纲《折杨柳》二、1.寒风扫高木 2.高树多悲风3.落叶何翩翩 4.叶落依枝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
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
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
《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

说“木叶”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疏朗(lǎng)撕(sī)杀狩(shòu)猎金榜题(tí)名B.折(zhé)本窸窣(sū)按(ān)装舐(shì)犊情深C.桅(wéi)杆偌(ruò)大着(zháo)陆前倨(jù)后恭D.岿(kuī)然毗(pí)邻装帧(zhēn)噤(jìn)若寒蝉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儿。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3.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木叶”》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9.《说“木叶”》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小阅读-课内1.从上述引文中,你感悟到“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请参照原文段概括为3点。
答: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②“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③“木”的第三个艺术特征:。
2.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这”指代“木”,“木”就是“树”,二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的形象色彩不同。
“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
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这”指代“木”,“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
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
“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
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一切潜在的力量”。
3.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
B.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C.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D.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
因为作者考虑到读者是中学生,力求写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所以采用这个标题。
高中语文第9课说木叶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9课说“木叶”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劳徕.赏赉.田莱.明眸善睐.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D.砧.板苫.布针毡.阽.危若是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3.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
A.传诵精妙几乎B.传诵精致简直C.传颂精妙几乎D.传颂精致简直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可以培养考生对题目的熟悉度,从而熟能生...巧.,在考试中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9《说木叶》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得鱼忘筌.(shuān)疏.朗(shū)翩.翩起舞(piān)B.皎皎.(jiǎo)窸窸窣.窣(suō)褐.绿(hè)缠绵.悱恻(mián)C.灼灼.(shuó)四处漂泊.(bó)触.及(chù)空气湿润.(rùn)D.寒砧.(zhēn)冉冉.升起(rǎn)凄.清(qī)笑声爽.朗(shuǎn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我常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说“木叶”而不说“树叶”,绝不是古人标新立异....,因为“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_____________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①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________的。
①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_______∘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留传反应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条条框框制约,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加快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中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说“木叶”》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袅袅(niǎo)桅杆(wéi)似乎(sì)疏朗(lǎnɡ)B.橘颂(jú)门闩(shuān)窸窣(sū)爽朗(shuǎnɡ)C.寒砧(zhēn)迢远(tiáo)缠绵(chán)湿润(yùn)D.涔阳(cén)漂泊(bó)特殊(chū)繁茂(m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对生养自己的故土刻骨铭心的爱恋,是我们对精神家园的寻觅和守望。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我常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D.说“木叶”而不说“树叶”,绝不是古人标新立异,因为“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
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
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
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
同步练习2: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课上学习任务】
二、本文的主旨是:
【课后作业】
一、依据文意,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二、依据文意,辨析“落叶”“落木”“木叶”在艺术表现上的不同意味。
参考答案:
一、
“木”字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
第二,“木”所暗示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二、
在文中,“落叶”是春夏之交包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而“木叶”出现在秋天,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清秋的气息,仍带着袅袅不断的余情,兼具了“叶”的绵密和“木”的疏朗,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蓝色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袅袅(niǎo)冉冉(rǎn)窸窣(sū)场合(chǎnɡ)B.褒贬(bǎo)广袤(mào)潜伏(qián)编纂(zhuàn)C.漂泊(bó)血泊(pō)传诵(chuán)垄断(lǒnɡ)
D.桅杆(wéi)危害(wēi)砧板(zhēn)皎洁(j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绵密锦绣灼热拙壮
B.干燥急躁砧木纱绽
C.锤炼白练辨析辩护
D.萧瑟肃杀漂缈飘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4.下列各句中蓝色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唯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和“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绝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
_________。
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
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A.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自有其超常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时时要超出语言规范
B.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
C.诗歌虽然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可以说自有超常的规范
D.诗歌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它尽管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
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
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
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
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
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
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7.“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这句话中“稳定性”和“随意性”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8.作者引用《枫桥夜泊》一诗,说明了哪两个观点?
9.诗歌语言极精练,虽然给读者理解欣赏诗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_______。
(根据本段归纳总结)
10.在诗论上人们常说“诗无达诂”(诂:解释),请根据文段的思想内容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纂读zuǎn)
2.C(A.拙—茁;B.绽—锭;D.漂—缥)
3.B 4.D 5.B 6.B
7.“稳定性”是指由具体诗句引发的情思对人们来说有共同之处。
“随意性”是指这种情思会因为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有具体性的差别。
8.①欣赏诗歌,要体会言外之意。
②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
9.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根据自身的体验和思考,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悟
10.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诠释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而不可能是全部的。
因为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会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