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湖北实验动物考试复习题之10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评估原则中,下述对相似性原则描述错误B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在动物局部功能的选择上加以注意。
2动物模型评估的重复性原则是指A理想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应该是可重复的,应是可标准化的。
穿孔并导致腹膜炎,后来改进方法B相似性4铅中毒实验,选用蒙古沙鼠C可靠性5产生原因动物模型分C诱发性动物模型、自发性动物模型、抗疾病动物模型、生物医学动物模型6用外科手术方法复制大鼠肺水肿动物模型,应属于A诱发性动物模型7沙鼠缺乏完整的基底动脉环,中风的动物模型。
D生物医学动物模型8自发性动物模型的最大优点是D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
动物自发性肿瘤多发生于。
A近交系动物18C叙利亚地鼠19叙利亚地鼠正确是B叙利亚地鼠的心肌病品系之间的主差别表现在病变程度和病情发展速度不同。
的遗传关系是D其它36、下面关于SCID-hu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所具有的人淋巴细胞功能极为稳定究的小鼠品系是A FVB/BJ40一种胸腺发育缺陷、细胞免疫功能丧失,表现无毛、裸体的小鼠是 A BALB/c-nu41一种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的动物B CBA/N-xid42一种B、T淋巴细胞功能均缺陷,也没有免疫球蛋自的动物是 C BALBC/c-scid43、可诱发大鼠乳腺癌的是A二甲基苯蒽(DMBA)44可诱发大鼠纤维肉瘤的是B二苯芘45可诱发大鼠胃癌的是D N一甲基一N一硝基一亚硝基胍(MNNG)46可诱发大鼠肝癌的是C黄曲霉素47大、小鼠可用水浸应激法诱发稳定的模型。
A胃溃疡48金黄地鼠可用喂以高糖、不含非饱和脂肪酸饲料,诱发稳定的模型。
C胆结石49用卡介苗(B.C.G)加脂多糖(LPS)给小鼠注射,可使小鼠患免疫源性。
B肝炎51、产生的病理过程和愈后与人的乙型肝炎相似,现广泛用于人乙型肝炎研究的动物模型是B鸭肝炎其它实验动物1下列动物中有颊囊,其不排斥移植的外来组织,可用于异体移植的动物是D地鼠2下列动物中妊娠期最短,仅15—17天的动物是D地鼠3下列动物中具有冬眠习性,9℃以下即会出现冬眠的动物是D地鼠4下列动物中可自然发生糖尿病,作为人类糖尿病的动物模型的是D中国地鼠5下列动物中呕吐反应敏感,适宜作呕吐实验的动物是A鸽6下列动物中呕吐反应敏感,适宜作呕吐实验的动物是A猫7繁殖学研究应考虑各种动物繁殖周期。
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梁莉萍;贾存东【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3(33)12【摘要】目的探讨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莪术油组、他莫昔芬组和康莱特注射液组.以二甲基苯葸(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造模10w后干预治疗4 w.实验结束处死动物进行病理学及抑癌基因P53,原癌基因Ki-6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莪术油、康莱特及他莫昔芬治疗后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浸润癌出现率均较疾病模型组低(P<0.05).其中,莪术油组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浸润癌显著低于他莫昔芬组及康莱特组;(2)空白对照组大鼠乳腺组织中均未见P53、Ki-67蛋白表达.模型组P53、Ki-67蛋白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莪术油、康莱特及他莫昔芬组P53、Ki-67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莪术油可以有效抑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突变型P53及原癌基因Ki-67有关.【总页数】3页(P2821-2823)【作者】梁莉萍;贾存东【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相关文献】1.欣胃颗粒对胃癌前病变大鼠Wnt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 [J], 张杨;沈文娟2.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MVD及相关调控因子VEGF/FLK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J], 刘晓菲;宋爱莉;李静蔚;殷玉琨3.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体内抑制效应研究 [J], 崔圣莹;潘少波;张宏志;李传伟4.大蒜有效部位组合物对模型大鼠胃癌前病变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J], 那坤;张立石;王瑞海;柏冬;苗青;孙小鑫;刘丽梅5.莪术油对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大鼠血液流变学及乳房微循环的影响 [J], 宋爱莉;张敬涛;李静蔚;殷玉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

番茄红素的药理研究和应用番茄红素(Lycopene)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
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存在于自然界中,呈红色,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而得名。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异构体,由于它没有β-胡萝卜素那样的β-芷香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A原活性,因此以前人们认为它不具有生理活性,而未对其引起重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番茄红素逐渐成为国际上的功能食品成分和抗癌防癌研究中心的一个热点。
番茄红素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研究发现,在植物中存在的番茄红素几乎都是反式的,而在动物体内存在的番茄红素则是以顺式异构体的存在占的比例较大。
一、番茄红素提取工艺的研究番茄红素是脂溶性色素,可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HPLC法、酶法、微生物发酵法及直接粉碎法等提取工艺。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产品质量较差,纯度低,有异味和溶剂残留。
而在诸多的有机溶剂中,选用氯仿作溶剂提取番茄红素效果最好,提取过程要注意温度的影响。
欧洲一专利采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逆流法78℃浸提5小时,获得色素液,真空浓缩去溶剂后得粉状色素产品。
采用超临界CO2提取番茄皮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人员考察了四个因素:萃取压力(7.5~30.0Mpa),温度(40~50℃),CO2流速(5~50kg/h),萃取时间(0.5~4.0h),得到最佳工艺(得率≥90%)为温度40~50℃,压力为15~20Mpa,流速为20kg/h,萃取1~2小时。
除了由番茄皮中超临界萃取番茄红素以外,还可采用藻类和真菌及酵母发酵制备番茄红素。
目前含番茄红素较高的有红色细菌,但还未能工业化生产,利用霉菌Blakesleacrispora的发酵可生产番茄红素,但需避免环化反应,加入一些杂环氮化物如嘧啶或烟碱可以抑制番茄红素的环化。
酶反应法主要是利用番茄皮自身酶反应来提取番茄红素,在碱性条件下使番茄皮中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反应,分解果胶和纤维素使得番茄红素的蛋白质复合物从细胞中溶出,所得色素为水分散性色素;HPLC法是一种较为方便的番茄红素提取法,一般是将所有的类胡萝卜素经过高压液相色谱柱而将番茄红素分离出来。
大豆苷元对乳腺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大豆苷元对乳腺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康欣梅;王慧;王丽;汤大北;张清媛【摘要】目的:利用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模型,探讨大豆苷元对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方法:建立DMBA诱导的乳腺癌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10、25、50和75 mg/kg大豆苷元灌胃组,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并计算各组肿瘤的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心脏离心血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内皮抑素的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0和75 mg/kg大豆苷元组大鼠瘤体质量显著减轻(P<0.05),75 mg/kg大豆苷元组的凋亡指数增加,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效果显著(均<0.05)。
与对照组比较,25、50和75 mg/kg大豆苷元组的VEGF水平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同时50和75 m g/kg大豆苷元组的内皮抑素水平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较高剂量(≥50 m g/kg)的大豆苷元能使大鼠乳腺肿瘤的微血管密度下降,可有效抑制乳腺肿瘤生长。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daidzein on angiogenesis ofbreastcarcinoma,and to study their anti-cancer mechanisms by using the model of 7,12-dimethylbenz[α]anthraxcene (DMBA)-inducedbreast carcinoma in SD rats.METHODS:The DMBA -treated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10,25,50 and 75 mg/kg daidzein-gavaged groups. The growth of tumors was assessed in each group. The 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was determined,and tumor proliferation index and apoptosis index were calculated. Moreover,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and endostatin levels were measured byELISA.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umor mass was reduc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50 and 75 mg/kg daidzein groups (P<0.05). The apoptosis index of 75 mg/kg daidzein group was increased,and the effect of inhibiting tumor angiogenesis was significant (all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VEGF levels of 25,50 and 75 mg/kg daidzein groups were all decreased,in a dose-dependentmanner(P<0.05),meanwhile endostatin levelswere increased in the 50 and 75 mg/kg daidzein groups,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P<0.05). CONCLUSION: Higher dose of daidzein (≥50 mg/kg) could decrease MVD of mammary tumor and inhibit the growth of breast carcinoma effectively in rats.【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16-20)【关键词】乳腺癌;大豆苷元;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抑素【作者】康欣梅;王慧;王丽;汤大北;张清媛【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存在于坚果、蚕豆、大豆及豆制品中,具有广泛的营养学价值。
消乳块胶囊预防DMBA诱发大鼠乳腺肿瘤的实验探究

一塑望查兰堡主堡塞
图片l大鼠正常乳腺组织。
乳腺导管上皮呈立方或柱状,
细胞排列规则,外围扁平肌上皮细胞,基底膜完整。
眦x400
图片2:大鼠乳腺腺病。
乳腺导管腺体增生,部分呈囊状.
导管上皮排列尚规则,无细胞异型.外围肌上皮细胞。
HE×400
图片3:大鼠乳腺导管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导管内癌)。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异形,排列不规则,可见筛状结构,肌上皮不规则增生或消失,但基底膜完整,未见间质浸润证据,腔内可见凝固性坏死。
脏×400
图片4:大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肿瘤组织呈腺样、巢状或条索状排列,
细胞异型明显,浸润间质生长。
HE×400
图片5ERB阳性表达
图片6PR阳性表达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图片7HSP70阳性表达
一2I一。
α—亚麻酸重要生理活性功效

α—亚麻酸重要生理活性功效随着研究的深入,α—亚麻酸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已引起了车内外学者瞩目和高度重视。
尽管α-亚麻酸资源少,数量少,能够摄取到的食环境也少,但它们的生理活性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我国专家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α—亚麻酸基本功效表现为:1、降低血脂:很多人都将实验中得出的α—亚麻酸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临床上给与204例高血脂患者服用α—亚麻酸进行观察的结果表明,高的血清甘油三脂患者服用后,血清TG值下降显著。
第五周时接近正常值,第10周呈继续降低趋势(P<0.01)。
高的总胆固醇(TC)血下降亦非常显著(P<0.01)α—亚麻酸降低血清胆因醇的机理,除增加胆固醇排泄外,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也很重要。
HMG-GOA还原酶和脂肪酰辅酶A胆固醇脂肪转移酶(ACAT)是胆固醇合成的主要限速酶。
Tield等发现摄入α—亚麻酸,能使家兔肝肉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同时使ACAT 活性升高。
肝微粒体内胆固醇减少;小回端2/3部位的HMG-COA还原酶活性亦见降低。
α—亚麻酸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机理,主要通过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B的生物合成。
在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机理方面,α—亚麻酸主要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DHA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起主要作用。
在HDL生成过程中,脂蛋白酶和卵磷脂胆固醇基转酶(LCAT)起重要作用。
DHA能增加蛋白脂酶和LCAT活性而促进HDL的合成。
同时α—亚麻酸还能抑制肝内皮细胞酯酶(HEL)的活性而抑制HDL的降解。
研究还表明,α—亚麻酸主要升高血中HDL2组分,而HDL3则基本不变。
2、降低高血压:把α—亚麻酸、ω-6第列红花油饮料分别给与高血压大鼠和普通血压大鼠。
观察其血压变化。
结果表明,α—亚麻酸抑制血压上升,其下降幅度是10%左右。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综述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综述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理解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建立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综述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历程、种类和特点。
基因工程模型:基因工程模型是通过改变实验动物的基因来模拟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这些基因包括BRCABRCAp53等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
基因工程模型具有可控性强、发病机制明确等优点,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
化学诱导模型:化学诱导模型是通过给予实验动物化学物质来诱导乳腺癌的发生。
常用的化学物质包括DMBA、DES等。
化学诱导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发病时间短等优点,但发病机制不如基因工程模型明确。
移植模型:移植模型是将人类乳腺癌组织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从而建立乳腺癌模型。
移植模型具有发病机制明确、实验周期短等优点,但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和操作技术。
发病机制研究: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如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
药物筛选: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于筛选抗乳腺癌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放疗和化疗研究: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可用于研究放疗和化疗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将更加精细和多样化,为乳腺癌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伦理审查和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数据的可靠性。
未来,我们期待通过使用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技术,创建更加真实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以推动我们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和治疗策略的开发。
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在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评估治疗效果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模型。
我们也需要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使用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期待创建出更加精细和多样化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以推动我们对乳腺癌的理解和治疗。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用化学致癌物、射线或病毒均可在各类动物中诱发不同类型的肿瘤。
强化学致癌物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胆蒽可诱发乳癌,二苯苄芘诱发纤维肉瘤均已列为美国NCI第二筛瘤株。
现举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试验为例,取鼠龄2月的Sprague-Dawley雄鼠,单次灌喂麻油溶解DMBA20mg,肿瘤自60天开始生长,至120天癌发生率达63~100%。
此时开始分组给药, 并每周测瘤大小及记录死亡时间作为疗效指标。
还可用DMBA诱发乳头状瘤,实验用丙酮溶解DMBA150ug/小鼠,隔14天二侧背部皮肤各涂一处,第3 周用巴豆油0.5mg,在同一部位每周涂2次共3~4月。
当瘤>4mm开始治疗,每天腹注或口服一次,共5次,每周一次共2~6周,用测量瘤大小办法来观察抑制率。
用二乙基硝胺(DEN)0.005%掺入饮水中口服8个月诱发大鼠肝癌。
此外15PPb黄曲霉素AFB,或0.06%奶油黄连续口服4个月均可诱发大鼠肝癌。
于诱发期肿瘤形成之前观察药物的抗致癌作用。
用于化疗研究的还有α-萘腰等诱发田鼠和狗的胱膀癌,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癌,此外用1%DEN 皮下注射,每天50mg/Kg,连续3周再观察半年内小鼠肺癌发生率也可达94%。
食管癌和鼻咽癌等也用致癌物诱发成功,部分也已用于药物作用的研究。
但致癌的诱癌过程需时较长,成功率多数达不到100%,肿瘤发生的潜伏期个体变异较大,不易同时获得病程或癌块大小较均一的动物供实验治疗之用,再加之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常是多种多样,且致癌多瘤病毒常诱发多部位肿瘤,故不常用于药物筛选,但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它与人体肿瘤较为近似,故此模型常用于特定的深入研究。
由于该类型肿瘤生长较慢,瘤细胞增殖比率低,倍增时间长,更类似于人肿瘤细胞动力学特征,常用于综合化疗或肿瘤预防方面的研究。
在使用化学致癌致癌时,要注意各类化学致癌剂对动物致癌的特点,如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致癌物的特点是①通常需要长期、大量给药才能致癌;②肿瘤多发生于远隔作用部位的器官如膀胱、肝等;③有明显的种属差异(见表);④其本身不是直接致癌物,致癌是由于其某种代谢产物的作用;⑤其致癌作用往往受营养或激素的影响,例如,奶黄仅在以缺少蛋白质和核黄素的饲料喂饲大鼠时才引起肝癌,而且雄性大鼠较敏感,邻位氨基偶氮甲苯则易起雌性大鼠的肝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 Ⅰ组 : SD大鼠 15 只 ,一次性胃管灌注 DMBA 100mg /
kg,常规饲养 10周 。 ③SD 模型 Ⅱ组 : SD 大鼠 15只 ,一次
性胃管灌注 DMBA 100mg / kg,常规饲养 14周 。 ④W ister模
型组 : W ister大鼠 10 只 ,一次性胃管灌注 DMBA 100mg /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N ES E ARCH IVES O F TRAD IT IONAL CH IN ES E M ED IC IN E
Vol. 26 No. 3 Mar. 2 0 0 8
10只 W ister大鼠一组 。 ①空白对照组 : SD 大鼠 12 只 ,一
次性胃管灌注生理盐水 1mL /100g,常规饲养 14 周 。 ②SD
收稿日期 : 2007 - 10 - 17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 20040441025 ) ;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472219) 作者简介 : 李静蔚 ( 1975 - ) ,女 ,山东荣成人 ,主治医师 ,博士 ,主
要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临床及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 : 宋爱莉 ( 1952 - ) ,女 ,山东威海人 ,教授 、主任医师 ,博
李静蔚 1 ,宋爱莉 1 ,张敬涛 2 ,刘晓菲 1 ,殷玉琨 1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1; 2.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级硕士研究生 ,山东 济南 250011)
摘 要 :目的 :研究二甲基苯蒽 (DMBA )诱导不同品系大鼠乳腺的病理改变 ,探讨造模的成模规律及成功率 , 建立可靠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动物模型 。方法 :随机抽取 42只 SD 大鼠和 10只 w ister大鼠 ,分为 4组 :空白对照组 (12只 ) 、SD模型 Ⅰ组 (15只 ) 、SD 模型 Ⅱ组 ( 15只 )和 W ister模型组 ( 10只 ) ,采用 DMBA10mg /100g一次性灌胃 造模 ,动态观察大鼠乳房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 : SD 模型 Ⅱ组大鼠在第 9周出现肉眼可见肿瘤 , wis2 ter大鼠未发现 ;空白对照组全部为正常乳腺 , SD 模型 Ⅰ组 、SD 模型 Ⅱ组 、W ister模型组的乳腺癌癌前病变发生率 分别为 25%、40%、22. 2% , SD 模型 Ⅱ组高于其他两组 ( P < 0. 05) ;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 8. 3%、10%、0, SD 模型 Ⅱ组与 SD 模型 Ⅰ组比较无差异 ,较 W ister模型组发生率高 ( P < 0. 01) 。结论 : DMBA 可诱导 SD 大鼠乳腺增生 及癌变 ,造模 10周后出现乳腺癌癌前病变 ,成功率优于 wister大鼠 ,是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 关键词 :乳腺癌癌前病变 ;动物模型 ;组织病理学 ;实验研究
L I J ing2wei1 , SONG A i2li1 , ZHANG J ing2tao2 , L IU Xiao2fei1 , YIN Yu2kun1
( 1. Hosp ital Affilicated to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 inan 250011, Shandong, China; 2. Master of 2005 Grade Clas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 inan 250011, Shandong, China)
中图分类号 : R285.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 7717 (2008) 03 - 0505 - 04
A P a tho lo g ica l S tudy o f R a ts’M amm a ry P re ca nce r M o de ls M e d ic ine - induce d by DMBA
kg,常规饲养 14周 。 1. 5 观察项目及方法 ①造模后每日观察大鼠一般生理 情况 ,每周称重一次 。 ②实验前一天用脱毛剂将大鼠胸部 鼠毛去除 ,实验当天 1%戊巴比妥钠按 40mg / kg经腹腔注 射麻醉后 ,观察记录乳房外观 、发育情况及乳房或其他部位 肿瘤情况 。 ③用精密游标卡尺测量第 5对乳房直径 。 ④无 菌条件下取大鼠胸腹部第 4、5、6对乳腺及其周围皮肤 、皮 下组织约 1. 0cm ×1. 0cm ,共 6只 。自乳头部对半切开乳腺 大体观察 、计数肿块数量 、形态及大小 。 ⑤标本中性福尔马 林固定 ,梯度乙醇脱水 ,石蜡包埋 ,切片 , HE染色进行组织 学观察 。 1. 6 病理诊断标准 乳腺病理诊断标准参考《WHO 肿瘤 分类 》[6 ] 。
第 26卷 第 3期 2 0 0 8年 3月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刊
CH IN ES E ARCH IVES O F TRAD IT IONAL CH IN ES E M ED IC IN E
Vol. 26 No. 3 Mar. 2 0 0 8
DMBA 诱导大鼠1. 2 实验试剂 二甲基苯蒽 ( Sigma公司生产 ,产品编号
D3254 - 5G, 087K1196) , 5g /支 ,溶于 500mL芝麻油备用 ;乙
醇 、二甲苯 、苏木素 、伊红等 。
学
1. 3 实验仪器 OLYM PUS (BH - 2 )照像显微镜 、光学显 刊
微镜 、Leize切片机 、精密游标卡尺等 。
图 1 大鼠体重变化
统计结果表明 ,大鼠胃管灌注二甲基苯蒽后 , SD 模型 Ⅰ组和 SD模型 Ⅱ组较空白对照组第 2~6周体重增长速度 减慢 ,第 6~10周呈平行上升 ,第 10 周后体重逐渐趋于一 致 ,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 ( P < 0. 05) 。 2. 3 大鼠肉眼可见肿瘤出现情况 见表 2。
Ab s tra c t: O bjective : Exp lore the facture of medicine - induced animal model of rat mammary cancer p recancerous lesion. M ethods : 52 rats were assigned to 4 group s at random: the control group were feed conventionally for 14 weeks, the SD - Ⅰ group induced SD rats with 7, 12 - dimethylbenz anthracene (DMBA ) for 10 weeks, the SD - Ⅱ group in2 duced SD rats with DMBA for 14 weeks, and the W ister model group induced W ister rats w ith DMBA for 14 weeks. After the experiment, the breast tissue was cut off and observed in Pathological Changes. R esu lts : A ll ra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rmal. The incidence rate of mammary p recancer of the three group s were 25% , 40% , 22. 2% , and the SD - Ⅱ group was more than other two group s ( P < 0. 05) ; The incidence rates of mammary cancer of the three group s were 8. 3% , 10% , 0, and the SD - Ⅱ group was more than w ister model group s ( P < 0. 05). Conclusions : Animal model of rat mammary p recancer can be induced by DMBA , and mammary p recancer can be established after 10 weeks. It is an i2 deal animal model of p revention breat cancer inhibitors.
4
1 53 ▲
9 0 0 00
0
00
43 4 1 5
61
7
注 : SD模型 Ⅰ组和 SD模型 Ⅱ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 3 P <0. 05; SD模型 Ⅰ组和 SD模型 Ⅱ组与 W ister模型组 , ▲ P <0. 05; SD模型 Ⅰ组与 SD模型 Ⅱ组比较 , ◎ P <0. 05。
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的 临床 、教学及科研工作 。
研究选用 SD 和 W ister两种常用品系大鼠 ,在不同时间点
对照观察大鼠乳房大体形态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 ,探讨
造模的成模规律及成功率 ,为深入研究乳腺癌癌前病变的
病因和发病机理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预防 、提高疗效提供实
表 2 大鼠出现肉眼可见肿瘤情况
组 别
空白对照组 SD模型 Ⅰ组 SD模型 Ⅱ组 W ister模型组
合 计
发生肿瘤大鼠数
发生肿瘤数
样本量
单发 多发 合计 百分比 (% ) 乳房部位 其他部位 合计
12 0 0 0 0
0
00
12
2 0 2 16. 73 ▲
2
0 23 ▲◎
10
2 1 3 303 ▲
1. 4 动物分组及造模方法 42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 3组 ,
50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