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题

合集下载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

编号:________________ 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格式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景物描写的6大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

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景物描写特点作用题答题格式手法使用+解释分析+内容作用+主旨作用+表达效果景物关注修辞,意象,画面,声色,动静,描写观察角度,意境等。

渲染特定气氛,交代事件背景,为内容、情节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作用烘托人物感情,衬托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展示社会风貌,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推动情节),揭示文章主题。

描写作用有什么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

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

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

”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高考小说常考题型

高考小说常考题型

注意:小说不同位臵(开头、中间、结尾)的环 境描写的不同作用的总结。 • 链接高考: • 1、《这是你的战争》,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 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 2、《邮差先生》“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色/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 1、《陶虎臣》赏析划线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 色。 答案:语言风格①灵活运用淳朴自然地口语,长 短句结合,文笔简练;②选取“红”“白”等表 色彩的词语,手法③并巧拟比喻;效果④写出了 “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 比较题型 A组模拟题 《溜索》、《麦天》 第一篇、《提审玛丝洛娃》第二题 第二篇、《瓦斯科夫凯旋》第一题 第六篇、《早餐》第一题 总结赏析/分析表达特色,表达效果区别
结合做过的《陶虎臣》《朋友》《活着》小说, 整理环境考点题型
环境 1、环境描写的特点 2、环境描写作用 3、环境描写表达特色/表达效果
• 2、环境描写作用 典型例题: 1、《陶虎臣》: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的作用 答案:情节本身①叙写“阴城”的历史现状,②渲染荒凉 冷落的氛围;指向人物③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④ 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 2、《陶虎臣》: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 六”“放焰火”的情景? 答案:情节①“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显最生 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人物②正侧结合,突出陶虎臣 做焰火的才能;主旨③“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 惨结局形成映衬,凸显主题。 3、《朋友》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口交代天冷,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本身①交代自然环境的寒冷;②暗写社会环境 的冷漠;③奠定全篇悲凉的感情基调;人物④烘托主人 公内心的孤独凄凉;情节⑤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1、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2、“黑色旅游”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 3、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4、小说标题”痕“意蕴丰富,试做探究。 5、小说主要写的是名叫婉的女人,为什么以”墙 “为题? 6、本文以“故乡的芦花”为题,却没有重点描写 芦花,而是重点记叙了故乡的人和事,请探究这 一标题的作用。

景物描写作用赏析题

景物描写作用赏析题
1、想一想,做一做:本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 2、议一议,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来表现这些特点的?
欣赏“春花图”的方法
本段抓住了春花的多、艳、亮、香等 特点;采用了从上到下的写作顺序,层次 井然;从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 度,极尽描写花之美;同时又运用了拟人、 比喻、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写出了花的 美丽繁多;一方面写花的静态美,同时又 写蜜蜂、蝴蝶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写蜜 蜂与蝴蝶衬托了花的鲜艳与美丽;除此之 外,作者还运用了想象、联想的手法,增 添了文章的情趣。
美的寻踪
学习目标:
学会欣赏景物描写的方法
《春》朱自清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 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 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 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 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 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 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欣赏“春花图”的方法
本段抓住了春花的多、艳、亮、香等 特点;采用了从上到下的写作顺序,层次 井然;从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 度,极尽描写花之美;同时又运用了拟人、 比喻、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写出了花的 美丽繁多;一方面写花的静态美,同时又 写蜜蜂、蝴蝶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写蜜 蜂与蝴蝶衬托了花的鲜艳与美丽;除此之 外,作者还运用了想象、联想的手法,增 添了文章的情趣。
《麦天》雷抒雁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 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 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 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考一考:这段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独立完成)
参考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 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 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 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 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 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 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单击添加副标题
如何分析 诗歌鉴赏中景物
描写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 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阅读时,读出
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 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 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 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 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 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四、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 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 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 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 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 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 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环境描写阅读题答题技巧

环境描写阅读题答题技巧

环境描写阅读题答题技巧
环境描写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描绘,为读者展现出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地方特色、人物形象等。

在阅读理解中,环境描写的题目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环境描写的阅读题答题技巧:
1. 明确描写手法: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对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而社会环境描写则主要描绘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

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作者使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才能准确把握其所要传达的信息。

2. 分析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多种多样,包括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等。

在答题时,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提取关键信息: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例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特点,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描绘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俗,可以反映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

4. 结合主题理解:在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例如,在描绘自然景物的优美时,往往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在描绘社会环境的恶劣时,往往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5. 规范答题:在答题时,要注意规范性。

首先,要明确指出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其次,要具体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要结合主题进行阐述。

在表达时,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总之,对于环境描写的阅读题,关键在于把握作者所使用的描写手法,分析其作用和意义,并规范答题。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

景物描写考点解读及典例鉴赏1、景物特点概括题。

(1)设问方式: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简要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意象的作用(2)答题步骤:诗歌描绘了一幅······(意境常用术语)的······(地点+季节)图景,结合诗句再现画面(意象+形容词/动词),营造出······(意境常用术语)的氛围,为全诗奠定······的感情基调,表达了······感情。

(3)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曲子,完成文后各题。

人月圆·春日次韵张可九罗衣还怯东风瘦,不似少年游。

匆匆尘世,看看镜里,白了人头。

片时春梦,十年往事,一点诗愁。

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①。

【注】①燕子楼:在今江苏徐州市。

1.结合整首曲子,概括作者的“诗愁”所包含的内容。

(5分)答案:(1)、对春天逝去,景物凋零惨败的伤感之情。

(2)、时光易逝、韶华已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3)、往事成梦、物是人非的感叹。

(4)美好逝去、理想破灭的伤感。

2.“海棠开后,梨花暮雨,燕子空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分)答案:诗句描绘了一凄清冷寂、悲凉残败的图景。

海棠花开过后,春雨潇潇,梨花凋零飘落,燕子楼人去楼空。

营造出凄凉迷蒙、冷清空寂的氛围,诗句以景结情,委婉深沉地表达了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伤感和惆怅之情。

2、描写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题(1)设问方式:诗句使用了何种手法?诗句景物描写有何特点?诗歌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写景妙在何处?/写景历来受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景物描写的手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表达特色赏析题分为三类

表达特色赏析题分为三类

表达特色赏析题分为三类:一、专门就某一个具体手法的点进行赏析(如修辞手法、语言特色)(一)从修辞角度入手赏析一段写景语段的一般解题步骤:答题模式: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点明表达效果)。

(二)从语言特色角度赏析(1)用词的角度①叠词②书面语③拟声词④俗语⑤歇后语⑥方言⑦口语(2)造句的角度①整散、长短结合②引用诗文等二、就某一个具体语段进行手法特色赏析常见询问方式:①文章某段描写了××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②××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③这句话描写了××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④写出了××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答题模式:手法(技巧)+角度+作用知识梳理(1)描写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②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③通过联想、想象、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来描写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⑤语言特点(一般单独使用)(2)写景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内心感受等(形、声、色等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三、从文章整体探究其特色常见询问方式:本文写的是×××,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我们考虑此类题目时,需要首先从表达方式的结合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散文类、小说类阅读所涉及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常见的从全文角度展开的手法还有:①欲扬先抑②借古喻(讽)今③以小见大④托物言志⑤虚实结合⑥衬托⑦对比⑧卒章显志⑨倒叙。

表达特色题的解题思路

表达特色题的解题思路

表达特色题的解题思路:答题三个步骤:什么手法?+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形象和情感)(一)修辞及效果: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引用。

效果:①比喻、比拟、借代:生动形象。

②夸张,对比、反复:强调突出。

③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④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表现力。

⑤引用:散文中(增强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涵)修辞角度解题步骤(写景语段):①采用……修辞手法②表现事物的……特征、品质(重点)③表达了作者……感情/ 结合作者的某种思考和忧虑<主旨>(重点)④结合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给读者极大的感染力,体现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二)描写手法及效果:人物描写(肖像、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衬托或侧面烘托、白描)景物描写①视角a、定点观察,注意远近俯仰高低结合;b、移步换景②动静: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③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相结合④点面结合⑤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⑥正侧结合⑦细节描写⑧白描:指紧紧抓住景物环境及人物形象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或景物环境的特征。

作用: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传神。

(三)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主要从象征、衬托、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对比、讽刺、铺垫、照应等角度考虑。

(四)语言特色:(1)用词的角度:A叠词:①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②强调作用B书面语:典雅,有文学韵味C俗语歇后语:通俗形象,质朴生动。

D拟声词:生动形象E方言/口语:语言生动,富有地方气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2)造句的角度:①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②引用诗文:增强文学韵味和底蕴。

(3)风格的角度:从平实、生动、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诙谐、犀利讽刺等方面考虑。

答题建模:(语言组织顺序)①该段选取……等特征性景物②③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艺术特色④概括语段主要内容⑤品味语段所包含的情感⑥分析语言上的特色表达特色题的解题思路:答题三个步骤:什么手法?+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形象和情感)(一)修辞及效果: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引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景物语段描写的表达特色(效果)题综练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10年《溜索》)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5分)
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06年《麦天》)
2.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5分)
笛子是一尾游动在树腔中的气,有时蹿上梢头,只轻灵地一点;有时从树根直贯云霄,荡气回肠。

(上学期初《在树的年轮中生长的乐器》)
3.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6分)
油灯下的母亲打禅般地盘腿坐在炕上,凑近油灯为我们纳鞋底、缝鞋帮,穿针引线。

由于光线太暗,母亲的头发时常被灯火燎得“滋滋”作响,一双双结实的鞋底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夜晚做成的。

(上学期中《母亲的煤油灯》)
4.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6分)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
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08年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5.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6分)
参考答案:
1.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2.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比喻、比拟、夸张,表现了笛声的抑扬顿挫,语言富有动感,韵味。

4.选取了典型景物,通过细节描写(动作),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母亲为子女操劳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敬爱、感激以及对灯下生活的怀念之情。

5. 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