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是现代语言学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是J.R.弗斯。他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语音学系与一些同事和门生一起逐步建立了这个学派,其中成员有R.H.罗宾斯、W.哈斯、韩礼德等。1960年弗斯去世后,他们分散在英国境内各大学和澳洲、美国各地工作。伦敦学派注意语音、语义,研究社会方言和地方方言,探索语言心理,建立语法系统,结合文学批评,重视语言教学。对于以实用为目标的语言学习者,他们是热心的引路人。他们强调“情景语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又被称为系统语言学派和功能语言学派

弗斯的语境学说和功能语言学

弗斯(1890- 1960)有丰富而复杂的经历,当过军人、英语教师,二战期间培养过军需人才,实践过程的必然性要求贯穿他的一生。与此有关的是他的学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对英语来说实用性特别强的语音学和语义学,学术思想则强调经验事实、实际环境的制约。他主要受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罗宾斯说他“通常以语言和经验的联系来确定”语义,因而概括成了一个著名等式“语义就是情境中的语言”,语境成了最重要的参照系,把上述等式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语法和语音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扩展了他的语境理论。例如,描述格形式在句法中的作用就是描述它在各种语法环境中的功能;又如,描述音位区别以及英语中[b]和[n]等辅音可能出现的辅音连缀,就是说明它们在各种语音环境以及在语言的音位系统中的功能”。至于他立足于经验论吸收共事多年的马氏的人类学的成果,是顺理成章的事。总之,语境是弗斯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科学的语言研究,索绪尔所阐明的语言的抽象性、一般性是基本原理,光讲紧连着言语的“语言经验环境”显然是不够的。语境确立后,摆在弗斯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能容纳语言形式分析的平台。罗宾斯说:“至于通常以语言和经验的联系来确定的语义,则通过词汇、短语和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功能来分析。弗斯的语境??是一个由语义所指和外延等范畴组成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话语及其成分同外界的特征和事件相联系。弗斯强调内部的、形式的语法和语音环境同外部语境的平行关系,因而,使语义使用范围的本来矛盾的扩展更合乎情理。虽然可以说,弗斯低估了形式分析和语义分析之间的基本区别,但是,从过去把语义看作‘所代表’或者所指(要知道很多词语的所指很难找到),到现在把语义理解成功能(词语及其组合的用法),这个转变是非常可贵的。”应该说,弗斯框架的制定有其思维史的必然性。从笛卡尔起,认识史开始以人作为主体,以世界作为图像。在近现代的科学视野中,人的参与仅仅在对象的状态中参与,科学理论仅仅在对象的状态中被追查和获取有关状态的真理性。对象的状态任何时候都能成为可测量、可计算的可靠对象。这样,人的意义就渗透到对象物的研究中。语言是社会人的主干,人的能力的意义,人的语言能力的意义,就会专注于对象状态的测量和操作,对语言来说就是语言环境的研究。如此看来,语境的研究对语言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对状态进行测量和操作的目的是要研究人这个主体,即所谓“由此获得对存在者整体的主宰”[3],对语言来说,研究语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研究人之语言本身。此其一。但是,对象状态总要落在对象自身。可以这么说,一方面是语境,一方面是语言,当语境落实在语言本身之后,语言会遮蔽语境,也可以说语境抽身而退,以语言为其社会本性的人,还有语言自身,又别具一格地再次在语境被遮蔽之后突显为对象物。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了对象物语言和对象状态语境的中心,人成了唯一的主体。语言固然成了对象物,但它与人不可分离。如前所说,对象物只有处于对象状态下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这当然可以用来论证语境的必要性,但在人这个主体面前,语言也好,语境也好,都变成了图像,都变成了设置在人这个根本性主体面前

的有结构的统一体。而在人和语言这个双重主体面前,则语境是图像,是有结构的统一体。此其二。以上两条,绝非说可以用语言研究来消解语境,而是说,语言和语境都是受人制约的结构体,或者说语境是受人和语言制约的结构体。十分重要的是,语境和语言一样,都是统一结构体,都在结构关系中得到研究。在这里,弗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摆脱了经验论,而返回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立场。不过,结构论、机械论本质上还都是与经验论有关的,功能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一样,都没有进入生成论和信息论。以上是从思维逻辑来看待弗斯的理论内核的。下面从语言理论本身来考查弗斯的学说。罗宾斯说,因为弗斯没有写过理论语言学的书,有些问题只能根据他的学生韩礼德的介绍和阐述来考查。

其一,从韩礼德绘制的既属于韩又属于弗的描写语言学系统图看,正如罗宾斯所说:“弗斯把语境看作是理解语义的途径,把音位系统看作是联系语法和语音的途径。”

其二,正如我们前面作逻辑分析时说到的那样,弗斯会返回到索绪尔的。刘润清先生在评介弗斯的学说时说:“在索绪尔的影响下,他认为语言包括‘系统’和‘结构’两个要素。结构是语言成分的组合性排列,而系统则是一组聚合单位,这些单位能在结构的一个位置上互相替代。因此,结构是横向的,系统是纵向的。”可以说,弗斯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系统,与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的横向句段关系和纵向联想关系,乃至横向共时研究和纵向历时研究,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索绪尔在同一结构系统内说横向和纵向,而弗斯在整个语言中说系统和结构的关系。二者仅是参照系的不同,并无实质上的不同。

其三,弗斯不同意索绪尔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区分。这可是件大事。前面我们说到弗斯深受英国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影响,故青睐语境,同时又经逻辑分析指出其语言、语境在人这个主体面前有结构统一体,故又折向索绪尔。我们似乎找不到弗斯否认语言和言语区分的理据。应该这么说,承认结构统一体,承认语言结构,不等于承认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倒是在人,包括语言作为主体,得以展现语境结构体时,言语已成为“人·语言”主体的一部分。再则,“语境结构体”是人使用语言的抽象模型,其中已有言语抽象。弗斯说:“我们用‘语言’泛指许多个人的话语或是社会生活中无数的话语事件。”[1] 286 彰显语境具体,就不必言语;而“语境结构体”抽象与言语抽象是同一的。在弗斯那里,言语进入了一定语境下的语言系统。弗斯说:“由于教养的结果,学会了传统的系统或说话的习惯,社会活动使这种系统或习惯保持下来。就是说,语言是系统的。”这么说,在弗斯那里就没有言语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弗斯在一定语境下谈论语言,这一“语言”已经包括了言语,故没有必要区分语言和言语,而不是拒绝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事实正是如此,弗斯把“语言”看作“许多个人的话语”,看作“社会生活中无数的话语事件”,这不仅在逻辑分析意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在贴近语言表达和语言研究的实际,已明确“语言”包括言语。

其四,主张语言研究与社会研究的结合。从重视语境走向与社会研究的结合,是必然的。重要的是,弗斯如何把研究语言的运用环境与研究语言结合起来。一是把语言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实际中使用的语言。二是在前面提到的语言和语境的“统一结构”关系问题上,恰恰认为人类经历的形式决定语言意义的形式,从而把语言研究的目的确定是分析语言中有意义的成分,以便建立起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语言研究的方法是分析语言活动的组成成分,说明那些语言活动的组成成分在各个层次上的关系,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在语言活动的一系列关系分析中,语言分析被看作包含其中,被看作与语言活动不可分离,所有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篇章的内外关系分析上。最后把语言活动组成及关

系的分析与所在环境的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弗斯的逻辑是:语言活动组成成分研究,即包含语言的统一结构关系研究→相关活动环境研究→社会文化研究。和马林诺夫斯基相比,方法上的第二关节更宽,不仅有上下文,而且有人文环境。为防止第二关节过宽而不好把握,弗斯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加以节制,而确定“典型语言环境”的依据是社会角色。

其五,具体分析“典型语言环境”的要点。除了篇章内的结构成分的组合分析和词汇关系的聚合分析以外,还有篇章与环境间的关系分析。整个分析过程在四个层次上进行:一是语音层,二是词汇词义层,三是语法层,四是语言环境层。

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

韩礼德(1925- )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学说,一是在弗斯“典型语言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了语境说(context of situation,或译为情景说),并在弗斯由语境而社会的基础上发展成社会符号学;二是在弗斯语境结构关系———实际上是语言、语境统一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将“统一结构关系”说发展成“系统语言学”说,提出了统一“系统”中的一系列范畴,从而将弗斯的情景化为范畴。韩礼德的道路是从学生到学者的书斋道路。值得一提的是,他受过罗常培的指导(1947- 1949),也受过王力的指导(1949- 1950)。后回英国在弗斯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而选题却是汉学研究,题为《〈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1955 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韩礼德的系统语言学比弗斯的“统一结构关系”更进一步,就语言本身而言,主张研究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点。韩礼德的理论因此被称为“新弗斯语言学”,也就毫不奇怪了。在语言本体和语言应用这个天平上,首先是前者。而在语言本体的内涵上,韩礼德较索绪尔有所拓展,不仅回答了“是什么”的性质,而且回答了“怎么样”的过程,并对“是什么”和“怎么样”兼而有之的若干共同点作了说明。具体地说,韩礼德提出了七个直接针对语言的基本要素,即三个阶和四个范畴,被称为“阶和范畴语法”。一般认为,“阶和范畴语法”是吸纳弗斯“结构”和“系统”的表现。而值得注意的是,韩礼德提出了语法的选择性问题,并认为恰恰就是这个选择性才构成语法的最重要的性质。他把语法看作是由一套非常复杂、微妙的选择系统组成的。选择系统的构成有些是有先后的线形排列,有些是同时出现的。在使用它时,也就是遣词造句或学习理解时,须在该选择系统内选择最佳方案。确切地说,该语法应称作“选择系统语法”。

一是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1956 年发表的《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代表他的理论研究的开始。文中提出语言的三个语法范畴:单位(unit)、成分(element)和类别(class),由单位和成分构成的系统则服从于类别。文中除了用汉语的例子解释三者及其关系以外,还讨论了汉语小句“旧”(given)信息和“新”(new)信息的区别,以及“系统”选择中的或然性问题。这为他的“选择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4]。1961 年发表的《语法理论的范畴》是一篇代表性的论文。前面提到的三个阶和四个范畴在该文中得到具体阐述,整个思路是由语言材料抽象出范畴,由范畴构建体系。引人注意的是该文所作出的一系列新的推进:由材料而范畴需经过一个中介“阶”(scales),“阶”包括“级(rank)、说明(exponence)、精密度(delicacy)”,这显然是讲如何从语言材料抽象出范畴的方法;而对语言材料本身的处理,也是对三阶中的第二阶的深化,被认为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对语言材料作“说明”,最根本的层次包括形式、实体、语境;十分重要的是,从三大基本层次可以看出韩礼德对索绪尔形式化的继承和发展:实体是声音表现形式或书面表达的形式,形式是将实体排列成有内容意义的格局,语境是把语言形式与使用场合联系起来的描写对象和中间层次(关系形式)。将意义形式化,区分“形式意义”和“语境意义”,前者指有关项目与其他项目在形式关系网络中的关系,后者指一个语言项目与非语篇特征之间的关系。与上述1956 年的文章相比,本文语法范畴由三个变成了四个,即由“单位、成分、类别”变成了“单位、结构、类别、系统”,这是把“三个”放到弗斯“横向结构、纵向系统”说中的必然结果,因为将语言线性的横向成分作纵向考察,必然会将“成分”变成“结构”,由“结构”形成“系统”,

此处由三变四,我们看到了弗斯乃至索绪尔对韩礼德的影响。

二是韩礼德的系统语法。1966 年发表的《“深层”语法札记》,将1961 年文中提出的仅为一个语法范畴的“系统”、“单一集”的“系统”发展成系统网络,将1961 年提出的阶和范畴语法发展成系统语法。发展的机制是1961 年提出的三个“阶”中的第三个阶———“精密度”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他的选择语法思想起了作用。前面已提到“选择网络”,选择已与网络联系在一起。选择意味着发展,意味着重组和联系。选择的标尺是“精密度”,1961 年提出的“精密度”本来就表示范畴的区别和细化,还可以表示单一系统内的依赖关系。经过“选择”而形成的两个或多个系统网路,可以并存无关,也可相互关联,从而有了充分体现“选择”的韩礼德术语“合取”(both?and?choice)和“析取”(either?or?choice)。1966 年的文章还区分了语言结构的表层面和深层面:表层面是指横向组合成员间的“序列”关系,深层面是指横向的、但常常需要从纵向加以考察而得的特定单位中的结构成分间的“顺序”关系。很显然,后者比前者更抽象。1966年后,韩礼德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系统语法,主要表现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依存关系、包容关系、平行关系、交叉关系等,更重要的是各个系统在运动和发展中的共存关系和交互影响的关系,都得到确认和不同程度的说明。从此,语言的系统网络研究几乎成了语言研究的全部和代名词。

三是韩礼德的功能语法。1968 年的论文《关注英语使用中的过渡和主题》进一步强调功能的重要性,其立足点是,功能应该能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于是,功能在语言的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系统内得到进一步的展示,功能与网络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整个思路就是研发功能在网络中的表现形态。这些表现系统被分成四种:经验的(经验功能)、逻辑的(逻辑功能)、话语的(话语功能)、人际的(人际功能)。既然韩礼德把语言理解为交际工具本身以及使用这种工具的过程,将功能植入系统网络是完全能做得到的。对英国功能派来说,经验始终是起点,不管它是名义上的,还是事实上的,应该说,这还是诚实地作为研究对象上的。四种功能中,后面三种都在语言“界”内。到了1970 年论文《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则把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合在一起,统称为概念功能,并作为概念功能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时把话语功能改成“语篇”(textual)功能,把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称为言语功能(speech- functional)。三大功能后来又被称为“纯理功能”。“纯理功能”的提法体现了研究中的形式化。非常明显,这不是个简单的名称改变问题,而是体现了韩礼德用数字化、形式化性质的系统网络改造原本带有经验性功能的指导思想。有的研究者指出,韩礼德的概念功能主要涉及物性、语态和作格性(ergativity),人际功能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主要涉及语气(mood)、情态(modality)、语调(key),语篇功能主要涉及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信息结构和衔接手段(cohesion)[4]。如此看来,“纯理功能”中的三大功能无不在语言之内,即使涉及物性、角色,也与语言保持着密切联系。正因为如此,从韩礼德的理论模式看,他的功能语言学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是形式系统语言学,它满足了结构形式系统和实践应用功能两个方面的要求,它受到学术界普遍欢迎不是偶然的。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 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是现代语言学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是J.R.弗斯。他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院语音学系与一些同事和门生一起逐步建立了这个学派,其中成员有R.H.罗宾斯、W.哈斯、韩礼德等。1960年弗斯去世后,他们分散在英国境内各大学和澳洲、美国各地工作。伦敦学派注意语音、语义,研究社会方言和地方方言,探索语言心理,建立语法系统,结合文学批评,重视语言教学。对于以实用为目标的语言学习者,他们是热心的引路人。他们强调“情景语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又被称为系统语言学派和功能语言学派 弗斯的语境学说和功能语言学 弗斯(1890- 1960)有丰富而复杂的经历,当过军人、英语教师,二战期间培养过军需人才,实践过程的必然性要求贯穿他的一生。与此有关的是他的学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对英语来说实用性特别强的语音学和语义学,学术思想则强调经验事实、实际环境的制约。他主要受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罗宾斯说他“通常以语言和经验的联系来确定”语义,因而概括成了一个著名等式“语义就是情境中的语言”,语境成了最重要的参照系,把上述等式的应用范围“扩大到语法和语音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扩展了他的语境理论。例如,描述格形式在句法中的作用就是描述它在各种语法环境中的功能;又如,描述音位区别以及英语中[b]和[n]等辅音可能出现的辅音连缀,就是说明它们在各种语音环境以及在语言的音位系统中的功能”。至于他立足于经验论吸收共事多年的马氏的人类学的成果,是顺理成章的事。总之,语境是弗斯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科学的语言研究,索绪尔所阐明的语言的抽象性、一般性是基本原理,光讲紧连着言语的“语言经验环境”显然是不够的。语境确立后,摆在弗斯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能容纳语言形式分析的平台。罗宾斯说:“至于通常以语言和经验的联系来确定的语义,则通过词汇、短语和句子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功能来分析。弗斯的语境??是一个由语义所指和外延等范畴组成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话语及其成分同外界的特征和事件相联系。弗斯强调内部的、形式的语法和语音环境同外部语境的平行关系,因而,使语义使用范围的本来矛盾的扩展更合乎情理。虽然可以说,弗斯低估了形式分析和语义分析之间的基本区别,但是,从过去把语义看作‘所代表’或者所指(要知道很多词语的所指很难找到),到现在把语义理解成功能(词语及其组合的用法),这个转变是非常可贵的。”应该说,弗斯框架的制定有其思维史的必然性。从笛卡尔起,认识史开始以人作为主体,以世界作为图像。在近现代的科学视野中,人的参与仅仅在对象的状态中参与,科学理论仅仅在对象的状态中被追查和获取有关状态的真理性。对象的状态任何时候都能成为可测量、可计算的可靠对象。这样,人的意义就渗透到对象物的研究中。语言是社会人的主干,人的能力的意义,人的语言能力的意义,就会专注于对象状态的测量和操作,对语言来说就是语言环境的研究。如此看来,语境的研究对语言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对状态进行测量和操作的目的是要研究人这个主体,即所谓“由此获得对存在者整体的主宰”[3],对语言来说,研究语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研究人之语言本身。此其一。但是,对象状态总要落在对象自身。可以这么说,一方面是语境,一方面是语言,当语境落实在语言本身之后,语言会遮蔽语境,也可以说语境抽身而退,以语言为其社会本性的人,还有语言自身,又别具一格地再次在语境被遮蔽之后突显为对象物。在这种情况下,人成了对象物语言和对象状态语境的中心,人成了唯一的主体。语言固然成了对象物,但它与人不可分离。如前所说,对象物只有处于对象状态下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这当然可以用来论证语境的必要性,但在人这个主体面前,语言也好,语境也好,都变成了图像,都变成了设置在人这个根本性主体面前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西方三大语言学流派 目录: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也称比较语言学) 【二】20世纪初期到中叶:结构主义语言学(也称结构语言学) 【三】20世纪中叶至今:转换生成语言学 【一】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 (也称:比较语言学) 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不同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语言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它们的历史发展,这样的语言研究就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1】先驱人物——威廉·琼斯(英国东方学家,加尔各答最高法院法官)1786年是语言学诞生的一年,因为这年的9月27日有个名叫威廉·琼斯(W. Jones)的英国人在加尔各答“亚洲学会”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三周年演说》。文章指出梵语(古印度语)和欧洲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和日耳曼语的结构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而他断言,这些语言必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威廉·琼斯的论文研究引起了欧洲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在当时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许多学者把眼光引向过去,探索各民族的起源和史前史,古代的语言也是系统研究的对象之一。 此后的100年中,学者们忙于各种语言的历史比较——先是在印欧语系的各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后来则是构拟它们的母语——原始印欧语。 【2】奠基人有:葆朴、拉斯克、格里木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发表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一文,揭示了这些语言的动词变位系统的对应规则,并认为这些语言应该具有共同的来源的结论,被认为是历史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1818年,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发表了《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指出日耳曼诸语言和其他印欧语的词在语音上存在着有规律的形式对应关系。拉斯克认为,语法对应是确定语言亲属关系和起源共同性的更为可靠的标志,该文所论述的方法和原理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格里木对历史语言学的建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1819年出版的《德语语法》提出了语音演变规律(著名的格里木定律,受到拉

翻译系列图书简介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 安德烈?列夫维尔著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是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列夫维尔(AndréLefevere)主编的《翻译学丛书》(1992)之一;由安德烈?列夫维尔撰著。1978年,列夫维尔建议学术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的正式名称;他与霍姆斯(James Holmes)及巴斯奈特等人均为“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的中坚人物。其后巴斯奈特和列夫维尔成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被视为列夫维尔的代表作。 该书以“重写”文学者而非文学创作者为对象。著者认为,评论、选编、史学、编辑等都是重写;翻译也是一种重写,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力量。正如《丛书》前言所云:“翻译确是一种对原文本实施的重写。凡重写,不论其意图何在,均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及诗学传统(第五章;第六章),从而使文学以某种方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重写乃借权力以施为;在促进文学及社会演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该书揭示了重写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意识形态及诗学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作者坚持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置于文化及其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给读者展示了在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文学的社会语境及其历史语境中的重写如何对文学领域中诸如原创性、灵感、臻美等神旨圣典产生颠覆发表了富有争议的看法。此外,该书涉猎文献丰富,包括古典拉丁文、法文、德文;使有兴于文论、比较文学、文学史及翻译学的师生耳目一新。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赞助体系 第三章:诗学体系 第四章:范畴之于翻译 第五章:意识形态之于翻译 第六章:诗学之于翻译 第七章:话语之于翻译 第八章:语言之于翻译 第九章:史学 第十章:文选 第十一章:批评 安德烈·列夫维尔:比利时人,曾先后在香港、安德卫普等地的大学、最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Austin)分校日尔曼语言及比较文学系任教。1996年去世。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by André Lefeve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 29 West 35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01 《翻译学·修订本》 苏珊?巴斯奈特著 《翻译学》成书于1980年,是第一部以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命名的专著。现版本是其修订本;该书被认为是翻译学经典专著之一。著者特别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把以前的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翻译研究既具有理论性,又真正能指导实践。在其前言中苏珊宣称,翻译学已确立为一门严正学科而非比较文学的一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 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2.语言学中心阶段 3.系统翻译理论 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 5.翻译的哲学理论 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 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 背景知识 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 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 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 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 2.代表人物 A. 西赛罗 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他倡导意译 B.哲罗姆 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 C.多雷 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 D.约翰德莱顿 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 E.亚历山大泰特勒 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 F. 马丁路德 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 G.施莱尔马赫 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 H.弗朗西斯纽曼 强调原作的异味 I. 马修阿诺德 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

二.语言学中心阶段 背景知识 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 1.代表人物 (1)罗曼雅各布逊 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 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 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 (2)尤金奈达 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 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 (3)皮特纽马克 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 (4)韦内科勒 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 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 等 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 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2.代表人物 (1)韦内和达贝尔 在韦内和达贝尔的模型(1958)中,他们定义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 俩种翻译策略 (2)凯特福特 A.区分了形式对应和文本对等 B.考虑了俩种级转换: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主要理论3:功能理论(1970s-1980s,起源德国) 1、代表人物 (1)凯瑟琳莱斯 A.强调文本层次上的对等,将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 起来。 B.总结了四种文本:信息,表达,使动,和视听媒体文本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流派的划分(自己总结)

第一次《翻译理论》课作业:Classifications of School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参阅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之后,了解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可划分为5大流派,即: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 Polysystem Translation, Deconstruction. (1)北美培训学派(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侧重实践,强调译 文的品味及文学价值,但译论局限于美学经验和指令性翻译规则,缺乏系统化理论。 代表人物有: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 (2)翻译科学学派(The “Science”of Translation):也可称额为翻译的语言学派, 其特点就是有加强翻译的理论研究的意识,并想使之称为一门“学科”,但结果又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成为了别的学科的附属,具体点就是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才有人把这段的翻译研究称为“语言学派”或“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有:Jakobuson, Nida, J.C.Catford, Wolfram Wills, Newmark, Reiss, Vermeer (3)早期翻译研究派(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该学派兴起于70年代的比利时、 荷兰等国家,主要探讨译文产生与作用。该学派主要采取译入文学文化研究手段,侧重直观法和文学翻译,到80年代,该学派学者Jose Lambert转向了译学客观描述个案研究,英国的Susan Bassnett,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为Translation Studies 和比利时学者Andre Lefevere, 其著名代表作之一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则转向文化研究模式 (4)多元体系学派(Polysystem Translation):其翻译理论反战与早期研究学派,是 翻译研究学派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多元体系借鉴翻译研究学派中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一如“多元体系”这一概念,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领军人物为以色列学者I.E.左哈尔、图里等。 (5)解构主义学派(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学派不像结构主义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做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认为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地被固定下来。由于原文意义不能确定,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能事原文存活的因素,利用语言间的转换,使原文得以发展并走向成熟,使译文与原文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而不是传统理论中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该学派代表人物为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主要观点: 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语言学各学派

布拉格学派 基本观点:布拉格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在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和F. de索绪尔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同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看法有同有异。相同之处是反对德国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及分割主义,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应对其结构进行共时的研究,不同之处是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研究。他们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作交际工具,语言是一个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特定目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要用功能的观点去研究语言。布拉格学派认为句子能从语法角度分析也能从功能角度分析用主位和述位来分析句子。主位指已知信息或在给定语境是明确的话语起点前信息述位指说话者陈述的有关或涉及话语起点内容。 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布拉格学派区别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之处是:他们主要研究已有悠久文化的欧洲语言,从功能观点出发广泛探讨标准语、语言修养、修辞学、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问题。他们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为了强调自己的特点,布拉格学派曾明确表示应该把自己称为功能语言学派。 主要贡献: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博杜恩·德·库尔德内的理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系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音系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伦敦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1.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 思想20 世纪20 年代,英国出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意义"思想。马林诺夫斯基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重视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说,"真正的语言事实是实际语言环境中的完整话语,即使在人类思维和语言运用的最抽象、最理论性的各个方面,词的真正意义,归根结底,总是取决于亲身经历中的这些方面。" 2.弗斯的情景语境理论 弗斯是伦敦学派的始祖,他的语言理论在英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弗斯的学说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和语义学两个方面。在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下,弗斯把语言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并非仅仅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和信号。弗斯认为语言研究的目标不是语言系统而应该将语言的使用作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来观察。他说,意义不仅与一个特定景象和声音的环境相连,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和马林诺夫斯基一样,弗斯也认为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弗斯扩大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概念,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1-03 作者简介:迟明彩(1985-),女,黑龙江东宁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迟明彩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 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对传统/等值0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30-02 一、形成阶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 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P ossi b iliti es and Li m itatio n of Translati on C riticis m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做一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这种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然而,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Nord ,1997)。第一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在她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0(i n tegra l co mmun i cati ve perfor m ance)。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式人物是汉斯)威密尔。他是赖斯的学生,但是他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 post heory)。威密尔的这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5普通翻译理论框架6(F ra m e work for a Genera lT ransl a ti on Theory ,1978)一书表露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译理论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威密尔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威密尔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所以翻译是一种有目 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威密尔确立了他的/翻译目的论0。Skopos 是一个希腊词汇,意思是目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的听众的。很显然,源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值论中的地位要低。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 olzM anttari 。她也是一位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和翻译学者。她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避免使用翻译这个名称,而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曼塔利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翻译行为是她的核心基础理论。她区别了/翻译translati on 0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 l actio n 0两个概念。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 n)0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而/翻译行为(transl a ti ona l acti on)0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 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包括Christiane Nord ,M a rgret Amm ann ,Paul Kuss m au,l H ans H o n i ng ,Kupsch 2Losre 2it ,H e i drun W itte 等,其中尤以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P olytechn i c ofM agdeburg)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因为她不但著有翻译工作者培训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作品数部,而且是德国功能翻译派里首位用英文著书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Translati ng As a Purpose f u l Acti vity 2Functi ona list Approaches Exp l a i ned ,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诺德主张功能与忠诚相结合/f unc ti on plus l oya lty 0(Nord ,1997)的翻译原则,从而完善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二、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和概念 11目的论(sko post heory) ) 130)

翻译理论流派只是分享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