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合集下载

第五讲 旧教与新教:宗教改革的教育意义

第五讲   旧教与新教:宗教改革的教育意义
“称义”一词等同于“称为义”(to justify),这一动词
的意思是“如何在上帝眼中成为义 (righteous)”,或 “进入与上帝正确的关系中”,成为“个人应做何事才 能得拯救”的问题。
在中世纪晚期,救赎问题并不仅是学院式的理论问题,
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实践性问题。
14世纪的大饥荒、大瘟疫使欧洲充满了死亡与焦虑,反
加尔文的天职观念
天职的原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但是马丁· 路德将这个
词与世俗意义的“职业”一词的用法联系起来。
指上帝委派的这项工作是要在世俗的职业中实现的
马克思· 韦伯对新教天职观的伦理解读 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 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 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将劳动视为一种最好的禁欲手段,勤奋劳动和厉行节约是获 得上帝恩典的手段。 “事实上,这种我们今天如此熟悉,但在实际上却又远非理 所当然的独特观念——个人对天职负起责任——乃是资产阶 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新教造就了最杰出的企业家 前有预定论的苦行主义,后有天职观的劳动使命
反对天主教会的陈旧形式和腐朽道德,强调信仰的至高地位和个人
与上帝的直接交往,把《圣经》视为最高的权威 基督教包括新教、旧教和东正教
宗教改革的意义
不理解宗教,便难以真正理解西方的教育 义务教育以及普及性的民众教育的开展,均来自旧教与新
教的斗争。 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媲美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走出中世纪,步入近代的标志


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灵魂的火花或“原生力”,它具 有与神联合或进入神之中的可能性。通过默想与体验等方式,让 灵魂“放开自己”,经历与自身及其他所有创造物分离的痛苦过 程,之后,“永恒之子”便在灵魂内部诞生,救赎就会发生。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曼德有信仰不错,但有正确的信仰才是最好的。

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信仰归正运动,是人类从人对神的掩盖、专断和践踏之中恢复上帝的荣耀及个人的尊严的运动。

宗教改革被马克思主义渲染为打倒了神权,高扬了人权,标志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世俗化的开始。

这种观点影响了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

实际上真正了解西方史的人知道,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宗教改革不仅没有打倒神权,而且前所没有的强调了神权,这突出地表现在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中;宗教改革打倒的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士阶层的教权,所要树立的是个人信仰的至高与纯粹,以及由此衍发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基石——个人主义。

我认为宗教改革对现代民主宪政自由市场国家的形成,至少有4点决定性意义:1。

高扬了神权,从而也高扬了人权;2。

因信称义的发现,促进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3。

预定论强调神的主权和人的全然败坏、全然无力,抑制了人性之恶,为宪政、法治奠定了根基。

4。

预定论和天职(calling)观的发现,破除了偶像崇拜、烦琐的宗教仪式、遁世修行的修道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积极入世、全面征服全地的信仰雄心使整个国家与社会全然圣洁化、信仰化。

宗教改革是以两个伟人的思想为重要特征的。

他们就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

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德国人,是他首先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狂飙。

他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这些都成为宗教改革的旗帜。

在信仰上“惟独圣经”,就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实际上这就高扬了人权,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利的拦阻。

“惟独信心”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心灵,告诉个人灵魂的救赎不能靠教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如苦修、弥撒、圣餐、捐钱、买赎罪券等才能实现,惟有人的信心,这标志着信仰上个人主义的发轫。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反应与现代意义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反应与现代意义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反应与现代意义欧洲宗教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宗教运动。

始于16世纪,它的核心目标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和教义,推崇个人的信仰自由和原教旨主义。

这场改革不仅引起了宗教界的巨大反应,也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反应欧洲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界非常统一,而且天主教会是绝对主导。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对人类思想的大力推动以及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宗教改革开始了。

改革的核心不仅仅是个人的信仰自由,更是对天主教士的批判。

改革者们认为,天主教的教义过于复杂,而且过度强调个人的贡献和补偿。

马丁·路德认为,唯一的救赎在于信仰,并通过《圣经》奠定了基督教改革的思想基础。

欧洲宗教改革引起了许多重要的反应。

首先,天主教会开始了反攻。

通过召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教宗会议,天主教会力图抑制改革的势头。

然而,这种反攻并没有成功。

历史证明,在改革的推动下,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基督教教派,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格兰国教等。

这些教派逐渐开始占据了欧洲基督教教派领域的主导地位。

在此过程中,欧洲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现代意义欧洲宗教改革的反应不仅仅局限于当时,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

首先,它推动了欧洲的宗教变革。

虽然许多新的教派在改革中产生并自成一派,但这些教派仍然是基督教教派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完全称之为宗教革命。

然而,这场改革确实改变了欧洲基督教的面貌。

它不仅加速了分立和各派示弱,还为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础,后世的宗教研究也由此开始了。

其次,欧洲宗教改革还产生了对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改革者们推崇原教旨主义,强调个人的信仰自由和思想的独立,这种思想改变了欧洲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由此,欧洲逐渐出现了一种现代的价值观,在其中,个人自由和平等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

最后,欧洲宗教改革通过对天主教会教义的批判和反叛,还逐渐对欧洲的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个人自由和思想独立奠定了基础,并对欧洲的政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民主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的意义
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时欧洲基督教世界中发生的一系列宗教变革运动,这些运动旨在改革当时显得过于僵化和腐败的天主教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包括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约翰·加尔文的新教改革。

这些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和全球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意义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改革为欧洲民主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时期的思想家如路德和加尔文强调个人信仰和对上帝的直接联系,这种思想逐渐推动了欧洲其他领域的变革,例如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为欧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 宗教改革促进了教育和知识普及。

新教改革者认为信仰需要建立在对圣经的理解和解读上,因此他们强调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推动了普及教育和知识的进程,为现代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宗教改革推动了宗教多元化和宗教自由。

宗教改革者强调个人信仰和对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天主教教会的官方教义和仪式。

这种思想推动了宗教多元化和宗教自由的发展,为今天的宗教多样性和宗教自由奠定了基础。

4. 宗教改革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宗教改革者通过翻译和出版圣经,使得宗教文化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这种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为今天的全球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宗教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宗教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宗教改革是欧洲16世纪发生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表现为基督教内部的改革运动,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宗教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反对教皇权威: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马丁·路德提出质疑教皇权威的95条论纲。

路德认为教皇并不是唯一的信仰权威,基督徒应该把神的话语作为信仰的根据。

2. 强调信仰与行为:宗教改革者认为人的救赎不仅仅依靠于行为,而是基于个人的信仰。

这一思想受到了信徒的欢迎,并成为后来新教的基石。

3. 翻译圣经:宗教改革者主张让信徒自己阅读并理解圣经,因此开始翻译圣经,使信徒能够直接与上帝对话。

这一举措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4. 修正教义:宗教改革者认为传统的教义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修正。

举例来说,在天主教会中,贩卖赎罪券(贿赂上帝以获得宽恕)被认为是一种不当的商业行为。

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
1. 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宗教改革者强调个人信仰的自由,这种思想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开放。

2. 改变了政治格局:宗教改革导致了新教的兴起,这一新兴宗教的发展对欧洲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新教国家的兴起使得教会和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3. 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奠定基础:宗教改革为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例如,约翰·卡尔文在瑞士发起了改革运动,进一步加强了新教的影响力。

总之,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带来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当时天主教会的统治异常地黑暗,并且天主教会独裁的统治和精神控制已经阻碍了各方势力的发展。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要进行宗教改革,希望大家喜欢!由于新势力的发展,人们渐渐地反对神学的束缚,而且印刷业的出现,人们发现很多教义是被天主教故意曲解。

宗教改革原因还包括天主教会的腐败和奢靡,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在德国境内兜售赎罪卷。

国家的大权掌握在教会的手中,无论谁犯了错即使是王室都要接受教会的严厉惩罚。

很多贵族和新兴势力的民族自尊心开始发酵,希望统一德意志,而天主教落后的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也使得更多的人加入“异类”这个群体。

宗教改革原因最为直接的就是天主教那腐败的行径。

天主教会当时腐败至极,各种丑闻多不胜数,由于教会的极高地位,大多数的神职人员根本不是因为道德而加入教会,只是因为金钱。

甚至为了金钱做出许多败坏道德的事情,而且对王室的人同样给予残酷的刑罚。

教皇曾经惩罚一个尊贵的贵族在雪地里面跪了整整三天。

它的落后的教义和政策阻碍了新兴势力的经济利益,阻碍了国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希望摆脱它的强权,追求自由民主,打破天主教的垄断独裁地位,而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力。

宗教改革的简介德国的宗教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教皇统治的反对。

封建制度下的德国,各种矛盾剧烈激化。

一些王侯和市民阶层对现状非常不满意。

最底层人民受到的苦难也越来越重。

教会的威信明显下降。

德国掀起了一场关于信仰的宗教改革。

教会的腐败和残暴,以及轻商思想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时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席卷了整个欧洲。

德国也毫不例外受到了影响。

于是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

宗教的改革主要引发人是马丁;路德。

他反对天主教会,唤醒了社会变革的新思想。

当时天主教会的压迫和剥削使得人们颇为不满,马丁;路德的新的思想的出现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支持。

天主教会的主要思想是信奉教皇的统治和行奉一些圣礼。

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显然是十分不科学和可笑的。

列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列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列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列宁(Vladimir Lenin)是俄国社会主义政治家、革命家和政治理论家,是俄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德国的宗教者,引领了16世纪的宗教运动。

两者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本文将分别探讨列宁和马丁·路德宗教的特点以及其意义。

首先,列宁宗教的特点在于他推动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试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公是造成人民痛苦和不平等的根源。

他坚信,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人类才能真正解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列宁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

列宁宗教的意义在于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列宁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他开创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范例。

虽然苏联在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问题,但列宁的理论仍然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马丁·路德宗教的特点在于他对天主教的批评和提倡个人宗教自由的观点。

马丁·路德坚信,宗教教义应该依据圣经,而不是教会的权威。

他对教会的腐败和虚伪进行了抨击,特别是教会贩卖赎罪状以换取金钱的行为。

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要基于个人的心灵,而不是教会的规定。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自由地选择和实践自己的信仰。

马丁·路德宗教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宗教和政治的分离,为宗教自由和个人自由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他的观点和行动挑战了教会的权威,启发了人们思考和质疑传统的宗教观念。

马丁·路德的也导致了宗教多元化的出现,宗教运动分裂出了不同的教派和教义,使宗教成为了一个更加个人化和多样化的领域。

总之,列宁和马丁·路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意义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意义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意义在历史的进程中,宗教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而在中世纪欧洲这个时期中,宗教改革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正是这个时期的宗教改革,才为欧洲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当时的宗教改革呢?它对当时的欧洲各方面的意义和影响有何深刻启示呢?下面我将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两方面,探究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其深远的意义。

一、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原因与历史背景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的欧洲,而在此之前,中世纪欧洲也经历过一些大规模的宗教改革。

在当时的欧洲,基督教占据着主导地位,天主教成为统治者和神职人员的主要信仰。

而在这种严格中央化的宗教统制下,一些人渐渐意识到宗教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权力和财富,而这些权力和财富也导致了许多丑闻和恶行的发生。

这些人对于基督教信仰和教会权力产生了疑问,开始寻找改进和改革的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通过宗教改革来要求教会做出改革和反省。

而这些人通常被称为"新教徒",他们认为教会贩卖教士职位,实行世俗权力和权威,而且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的心灵诉求和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新教徒开始向基督教教会提出更多的要求,以促进宗教的普及和革新。

而这些行动和措施最终导致了欧洲初期的宗教改革。

二、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1. 促进宗教的改革与革新当时的欧洲,天主教教会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这种教会中,居住着大量的神职人员。

然而,随着教士们的数量增加,他们的纪律性和道德水平也开始面临着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最终导致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爆发。

而这次宗教改革,主要就是围绕着如何改善教会内部的纪律和道德水平这个问题展开的。

考虑到历史的发展和宗教的特殊性,宗教改革不可能采取太过激进的措施。

而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中,改革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宗教内部的改革,另一个则是向宗教外界拓展传播,让其更好地为世界、人类服务。

也就是说,宗教改革的意义在于,让宗教能够更好地把握生活和现实,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幸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改革的真正意义曼德有信仰不错,但有正确的信仰才是最好的。

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信仰归正运动,是人类从人对神的掩盖、专断和践踏之中恢复上帝的荣耀及个人的尊严的运动。

宗教改革被马克思主义渲染为打倒了神权,高扬了人权,标志着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和世俗化的开始。

这种观点影响了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

实际上真正了解西方史的人知道,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宗教改革不仅没有打倒神权,而且前所没有的强调了神权,这突出地表现在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中;宗教改革打倒的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士阶层的教权,所要树立的是个人信仰的至高与纯粹,以及由此衍发的民主自由社会的基石——个人主义。

我认为宗教改革对现代民主宪政自由市场国家的形成,至少有4点决定性意义:1。

高扬了神权,从而也高扬了人权;2。

因信称义的发现,促进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3。

预定论强调神的主权和人的全然败坏、全然无力,抑制了人性之恶,为宪政、法治奠定了根基。

4。

预定论和天职(calling)观的发现,破除了偶像崇拜、烦琐的宗教仪式、遁世修行的修道主义,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积极入世、全面征服全地的信仰雄心使整个国家与社会全然圣洁化、信仰化。

宗教改革是以两个伟人的思想为重要特征的。

他们就是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

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德国人,是他首先点燃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狂飙。

他提出了“惟独圣经、惟独信心、惟独恩典”的三大原则,又提出了“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的四大口号,这些都成为宗教改革的旗帜。

在信仰上“惟独圣经”,就破除了政府、教皇、修士等等阶层的特权,让人单单敬拜神,在神之下就是单独的个人,实际上这就高扬了人权,使个体信仰权利逾越了世上一切专制权利的拦阻。

“惟独信心”进一步解放了人的心灵,告诉个人灵魂的救赎不能靠教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如苦修、弥撒、圣餐、捐钱、买赎罪券等才能实现,惟有人的信心,这标志着信仰上个人主义的发轫。

“惟独恩典”强调了人信仰中上帝的主权,这在加尔文的预定论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人人是祭司”就是每个个人都可以直接跟上帝交流、祈祷,这打掉了修士阶层人为的中保,使每个个人在上帝面前都非常的尊贵并且相互之间非常平等;人人是祭司,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他人恢复与上帝的关系,这不是修士的特权,而是每个基督徒都拥有的权利,所以在新教中,基督徒帮他人决志甚至洗礼,是没有什么限制的;人人是祭司,更说明每个人在每时每刻无论做什么工作、处什么状态都是在敬拜上帝侍奉上帝,都是在全职侍奉,都是何等的神圣与尊贵。

表面看来,这张扬了人权、反对了教权,但从信仰无比虔诚的马丁?路德看来,这是在恢复被教权掩盖了的上帝的尊严,也只有每个人从内心感到自己就是祭司,那么上帝的荣耀才真正在每个人的心灵中扎根。

“人人有呼召”就是每个人的职业都是calling(天职),都是与牧师的神职一样神圣的侍奉。

只要有呼召,洗地扫街等职业并不亚于作牧师、医生、护士之辈。

这有力地高抬、强调了工作者在神面前的尊贵地位,也使信仰开始渗透、彰现在人类活动的任何方面;天职观解放了生产力,也撼动了统治阶级,促进了平等观念,推动了自由、平等、诚信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人人是管家、人人有圣经”与以上类似不再赘述。

马丁?路德从《圣经》发现的真理及这个真理被千百万欧洲人的实践,的确高扬了神权和人权,奠定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个人主义的根基,为积极入世、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彰现上帝的公义、圣洁、神圣等属性开创了局面。

约翰?加尔文因发表《基督教原理》而成为当时的新教领袖。

就像《拿破仑法典》完成了法国革命一样,《基督教原理》完成了宗教改革。

凡加尔文的思想占主流的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等国,无不以宪政、民主、个人主义为其特色。

加尔文曾说:“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

没有一个教义象他所体现的那样积极、有力并且充满得胜的雄心,他说:“欲想在天国得荣耀的,今生必须争战,而争战之胜利,必须历经艰难险阻始能获得。

“信仰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人类生活的整体。

加尔文将积极入世、在社会中全面渗透信仰的倾向发挥到极致。

加尔文提出了著名的预定论,这是宗教改革运动中人类思想的颠峰。

预定论的核心是高扬上帝的绝对主权,以下是其中5点要旨:1.人的完全堕落、全然败坏。

人类由于原罪完全腐败,绝对不可能有行善和称义的能力和功劳。

这个教义使人彻底认识到人类的有限和罪恶,使人们在关于教会、政府等制度设计时无不以”无赖“假设为前提,各种制度安排来防范、监督人尤其是有权力、有地位的人的无赖本性。

这为平等自由的教会制度和宪政、法治奠定了根基。

2.上帝对人无条件的选择。

被拣选的人和消亡的人之间没有任何伦理差别。

拣选不是按人的伦理上行为,拣选的主权完全在上帝手中,就是人的信心,也是上帝所赐。

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

在人的救恩问题上无限强调了上帝的主权,从而彻底地排除了教权、皇权、政权的专制与影响力。

3.有限的赎罪论。

认为只有被上帝在创世之先拣选的人才能借基督的赎罪而得救,因而基督只是为被栋选的人赎罪而死。

4.不可抗拒的恩典。

人不能抗拒救赎的恩典,凡被拣选的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拣选。

5.圣徒永蒙保守。

被拣选的圣徒在上帝的保守下永远处在恩惠和选民的状态、永不丧失救恩。

这一教义最极端化地强调了上帝的尊严,使人间的王权、皇权、教权和人的各种宗教仪式、巫术图腾全部黯然失色,它的逻辑结果,就是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在现实中的有力实践。

就象马克斯?韦伯针对预定论所评价的:“人类信仰史上的这一伟大历程——把魔力(magic )祛除于世界之外,在这里达到了它的颠峰与终点:这一历程从古希伯来预言家们开始,而后与希腊人的科学思想相融合,把所有以魔力的手段来追求拯救的做法,都当作迷信和罪恶加以摈弃了。

真正的清教徒甚至在坟墓前也拒绝举行宗教仪式,埋葬至亲好友时也免去挽歌及其它仪式,以便杜绝迷信、杜绝靠魔法的力量或行圣事的力量来赢得拯救这种想法”。

既然在现实世界已经除魅,既然将人干预神灵世界的可能性完全排除了,那么人只有将得救的确据完全地指向现实社会,他们就不能将眼光关注在圣事上,而是充满选民的自信,在传统教义认为并不属”圣“的领域: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等领域来见证上帝的荣耀、效法上帝的圣洁、公义和慈爱、履行基督徒作光作盐的本分,以此更加加强作为上帝选民的属灵信心与雄心。

正如《申命记》中所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

一切都凝聚成突现加尔文教义的韦斯敏斯特要理问答中的第一条:”人生的终极的目标就是荣耀神,并且以神为乐“。

除了这种积极入世、见证信仰的教义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变革外,加尔文教义之所以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伟大动力还在于:它最极端化地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最极端化地强调了上帝的主权从而最极端化地践踏了教权、皇权、政权的权威,也从而最极端化地树立了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并将这种个人主义最极端化地实践在现实社会中。

加尔文进一步发展了”因信称义“教义,通过预定论打碎了在个人与上帝(三位一体)之间的任何事物和行为,最有力地揭示出:在个人与上帝之间没有任何有权威的实体,宇宙所有、上帝至尊;上帝之下,个人为尊。

而且信仰纯粹就是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个人应该优先于教会、政府、社会团体,是团体的目的,根本不是团体优先于个人,团体只是实现个人目的的手段。

这是个人主义的根基。

美国历史学家戴格勒(Carln Degler)说:“个人主义是遗留给后代的清教主义的核心”,“如果说美国人今天是个个人主义者,那么,清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主要根源”。

美国社会学家施密特说:“基督教的价值观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奠定了基础”,因为“从灵魂上来讲,神拯救的是个人而不是集团,没有一个人因为是基督团体的成员而获救。

”凡是独裁的国家首先要摧毁的就是个人主义思想,而代之以表示人民利益的某个集合概念如“人民”等等。

纳粹就称个人主义为极端的利己主义,把“个人的权利”的概念改变为“人民的权利”这个概念,把人民变成脱离了个体的集合概念,然后以人民的名义开始独裁,让人民这个词成为纳粹对实质人的权利的践踏的一个遮羞布。

……没有个人主义,民主自由等意识形态大厦就会轰然倒塌,施密特说:“没有个人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无论是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宗教领域。

”有关个人主义,宗教改革区别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高扬人权的基础建立在高扬神权上,它在赋予人自由权利的同时也用“律法”克制住了人性之恶;它高扬人权的精髓在于高扬了人内在的”上帝的形象与样式“,高扬了人权中的上帝圣洁、公义、慈爱的属性。

在这种对上帝的尊崇和对人性的正确把握基础了,建构了真正符合宇宙和社会大道的宪政民主体制以及自由市场经济。

当秋风先生说:“自由存在于意志与理性、本能与规则、欲望与法律之间的某个平衡点上。

英格兰人幸运地、也许只是偶然地做到了这一点,从而真正地让臣民享有了一种确获法治保障之自由权。

英格兰历史所透露出来的自由的秘密,值得今天中国人深思。

”我们说自由不是存在于有限的人的平衡点上,自由存在于上帝之中。

英格兰人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上帝的必然之中,所谓自由的秘密乃是在上帝之中,在宗教改革所掀起的波澜壮阔的运动和纯真美好的思想、制度结晶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