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永词中歌妓形象的特征 柳永词中歌姬形象
柳词中的歌妓形象研究探究

柳词中的歌妓形象研究探究作者:张甡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2期[摘要]柳永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卓有建树的词人,他为词由贵族化向平民化的过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由于经常出入于歌楼妓馆,他更为了解歌妓的生活与心理,创作了大量的歌妓词。
从歌妓的容貌、舞姿、身段,到她们不为人知的心理活动,柳永都进行了丰富而细腻的描写,让我们了解到那个年代歌妓的种种,同时也感受到了柳永的真性情。
[关键词]柳永歌妓外在形象心理作者简介:张甡(1983-),女,汉族,辽宁阜新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
柳永的存词共212首,仅存词集《乐章集》。
据统计,柳词中的情词约占70%。
在他创作的大量情词中,歌妓形象自然是层出不穷。
歌妓在柳永的词中有着鲜活的生命,透过柳永的歌妓词,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歌妓的风华与无奈,让我们了解了柳永,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早已离我们远去的世界。
一、对歌妓形象的描写柳永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歌妓的描写,但这种描写不是局限于对女性的玩赏,在某些作品中,歌妓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被挖掘了出来,这种突破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一)外在美的描写柳永词中展现的许多歌妓的形象,其中不乏名妓,他生动地再现了名妓的音容笑貌,像写虫娘的:虫娘举措皆温润。
每到婆娑偏恃俊。
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
往往曲终情未尽。
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木兰花》其三)虫娘举手投足的温润、风韵绰姿的身段,无不让人黯然销魂。
柳永的这些词句直接又直白的对歌妓的外在形象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仿佛这些貌美的女人就在我们的眼前,可是,他已经摆脱了对女子衣饰体态的堆砌描写,与花间词中某些雕饰之作是不一样的,柳永之词善用白描,有着通俗而明快的风格。
(二)心理描写除了对歌妓们绰约的风姿进行描摹外,柳永的词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对女性描写的表面上,我们可以通过柳永的词深入到歌妓们的内心世界,让人了解到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悲伤,她们的思念:煦色韶光明媚。
浅析柳永词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3.渴 望 安 定 生 活 柳永词中 的 许 多 女 性 形 象 都 有 着 对 生 活 的 美 好 期 望。 例如,“何妨携手同归去,永 弃 却、烟 花 伴 侣”(柳 永《迷 仙 引》),体 现 出 歌 女 心 中 对 与 有 情 人 双 宿 双 飞、 离开烟花巷去享受平静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而“针线闲 拈伴伊坐”(柳 永《定 风 波》),柳 永 将 这 位 女 性 的 心 理 活动刻画得 非 常 细 致,表 现 出 一 名 女 性 希 望 与 爱 人 相 伴,共度年 少 大 好 时 光 的 美 好 向 往。 同 一 首 词 中 “悔 当 初、不 把 雕 鞍 锁”表 达 得 更 是 与 追 求 功 名 的 社 会 主 流 观 念 相 悖 的 期 望,描 绘 这 名 女 性 渴 望 安 定 生 活 的 心 愿。 柳 永 肯 定 了 女 性 心 中 的 这 种 简 单、平 淡 的 心 愿,并 从 女 性的角度出发,以她们的心态进行叙述,相比同时期将 关注点更 多 投 放 于 功 名、并 不 关 心 这 些 “琐 事”的 诗 人,无疑是很可贵的。 三、柳永词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 作为北宋为数不多的关注女性的词人,柳永的词大 多是对市 井 女 性 的 描 述,尤 其 是 对 青 楼 歌 妓 的 描 述。 而纵观柳永词下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的人生大多都是 以悲剧落幕。 如在“从前早是多成破。 何况经岁月, 相抛亸”(柳永《鹤 冲 天》)中,柳 永 写 出 一 名 歌 女 回 想 自己与爱人 的 分 分 合 合,对 一 段 注 定 无 果 的 感 情 的 悲 叹。 封建王朝 的 人 们 为 了 求 取 功 名,常 常 四 处 奔 波; 而 交通 工 具 又 不甚 发 达,造 成 了 歌 女 与 爱 人 聚 少 离 多、 缺乏交流,渐渐无话可说的悲剧结局。 “才过 笄 年, 初 绾 云 鬟, 便 学 歌 舞 ”(柳 永 《迷 仙 引》)是对歌女年少经历 的 表 述。 烟 花 柳 巷 的 女 子,在 十 五 岁 的 青 葱 年 华,就 要 学 习 唱 歌 跳 舞,作 为 客 人 的 玩 物。 封建社会 女 性 地 位 低 下,多 依 附 于 自 己 的 家 族或 丈夫;而 孤 苦 伶 仃 的 歌 女,更 无 法 左 右 自 己 的 命 运,没 有自由可言。 在这首 词 中,我 们 不 难 体 会 到,对 于 歌 女身不由己的悲惨遭遇,柳永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而《定风波》中“无 那,恨 薄 情 一 去,音 书 无 个” 则写出一名 少 妇 对 于 只 身 远 行、杳 无 音 讯 的 爱 人 的 怨 念,表现了她 孑 然 一 身 的 孤 苦 寂 寞。 无 情 郎 为 了 前 途
柳永词中的歌妓形象

柳永词中的歌妓形象摘要:柳永词中描写女性的作品约占全部词作的一半,而歌妓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频繁出现在柳永的作品中。
通过对柳永《乐章集》中歌妓词的分类与分析,总结柳词中歌妓的五种形象。
她们集高超技艺与倾城之姿于一体;她们不幸沦落风尘但心性依然高洁;她们向往真正的爱情和正常的家庭生活然而却注定永远得不到永恒爱情;她们命运悲惨却无力自救。
柳永用他的柔情笔墨展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悲剧形象,使人们对传统的歌妓形象有了另一番新的认识。
关键词:柳永;歌妓词;歌妓形象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也是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作曲、独具原创力的才子词人。
虽然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却用流行的新声写下了大量语言通俗、洋溢着浓厚市民气息的作品,在当时红极一时,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欣赏。
不仅仁宗喜爱柳词,“每对歌,必使侍妓歌之再三”[1],更有“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词”的盛况。
可以说,上至帝王大臣,下至市井百姓,无不爱柳词。
柳永一生作词无数,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词是与歌妓有关联的。
据记载:《全宋词》总共收录了柳永词212首,“约212首词作品中歌妓词有149首,占全部词作的70%”。
[2]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柳永如此频繁地将歌妓写入他的词中,而这些歌妓又是以怎样的一个形象出现的呢?一方面,柳永以歌妓入词与宋代的社会风气有关。
歌妓制度产生于殷商时期,到了宋代达到它的鼎盛期。
由于宋代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和歌舞佐酒的兴盛,不仅使得歌妓的数量达到空前之多,也大大加速了歌妓的社会化进程,使之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这为歌妓作为一种文学形象进入文人的词作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柳永如此频繁地创作歌妓词还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尽管柳永文采非凡,然在仕途上,他却屡屡遭挫。
最后他不得不以“奉旨填词”之名,混迹于汴京的秦楼楚馆,以作“新声”卖给歌妓为生。
他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这使得他比其他文人墨客更深入地了解歌妓们的悲惨遭遇。
因此在柳词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同歌妓的身影。
浅析柳永词的女性形象

浅析柳永词的女性形象浅析柳永词的女性形象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存世词作有《乐章集》;柳永亦善诗文,多佚。
浅析柳永词的女性形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里涉及女性,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是以底层女性为题材,而不站在男性角度,平等地看待底层女性,用真情实感描写女性形象的,宋代的柳永是第一个。
柳永的一生,无非是流连风月与政治失意,在柳永身上,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因而,柳永词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丰富多彩,也蕴含着政治意义与女性意义。
关键词:柳词女性形象双重意义作为第一位专业填词的文人,柳永有“奉旨填词柳三变”之称,然而这“奉旨填词”里,充满了柳永一生的政治失意。
“在当时诗尊词卑,词为小道的观念下,‘专业词人’的头衔不但不光彩,反而为许多传统文人所不齿。
”[1]因柳词多用俗语,多写俗情,以反映下层平民的情感生活为主,情感坦率真挚,恣纵不羁等特点,故不为当时的文人所接受,从而一生仕途偃蹇潦倒,使词人更为放荡不羁,流落歌台舞榭,放宦南北东西。
这样的经历却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身体会底层女性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从而为柳词增添了真挚动人的色彩。
一. 多重形象:柳词的四类女性形象与女性形象的流变柳永作为第一位专业填词的文人,由于政治失意,而流连于烟花柳巷,但这样的经历却使得词人对底层女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个辉煌的长廊了,柳永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对花间词,南唐词的浓香暖玉的继承,也开启了文人着力于描写底层女性形象的先河。
从继承与发展这一点来看,柳词里的第一类女性形象是词人着力于女性的色与艺,这类词是柳永用赏玩的目光欣赏小姐的形貌体态。
如《宣清残月朦胧》中“更相将、凤帏鸳寝。
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甚时重恁。
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

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柳永(约97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北宋著名词人,为婉约派词宗。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
柳永的一生离不开他的诗酒风流,离不开生活于市井之中的世俗女子。
柳永词中的女性更是不同于传统文人对女性的描写,他侧重于真实地再现女性的日常生活,真切地表现女性的爱恨情仇,突出了以歌妓为代表的世俗女性的整体形象,让我们深刻的了解那些“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的女性。
柳永的青少年时期在繁华的汴京度过,他沉溺于歌楼舞馆中,因此,情感细腻的他对于生活于市井中的世俗女子也有了别具一格的看法,在他的词章中,也出现了大量独特的女性形象。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感情的直率表白。
在此以前的文人,描写深闺女性的感情时,大多是含蓄委婉;而柳永词一改此前的观念,他词中的女子是大胆主动的追求爱情,无所顾忌的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
如《锦堂春》“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
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取无端。
”这是对世俗女子情感的直接表白,既有对无端离别的情人的抱怨,又设想如何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惩治他。
同此,还有《玉女摇仙佩》、《定风波》等作品,描述了女主人公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执着无悔,表现出对爱情坚定不移的领悟。
《定风波》则更是被誉为了“写了新的女性对生命的愿望”。
其次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对离别的凄婉无奈,对年华早逝的哀悲悱恻。
尽管这些世俗女性大胆追求爱情,可惜社会历史的倾向性和她们身份的特殊性使她们的愿望常常落空。
于是,柳永将自己的笔端伸向她们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如《诉衷情》“一声画角日四曛。
催促掩朱门。
不堪更倚危阑,肠断已消魂。
年渐晚,雁空频。
问无因。
柳永笔下的女性形象

《定风波》
•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 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 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 一去,音书无个。 •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 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 年少,光阴虚过。
• 《定风波》塑造的是一位青年妇女的形象, 表现了少妇对于丈夫的思念怨情以及对平 凡而和满的家庭生活的眷恋。少妇的丈夫 离家远去,而她只能独自孤独地度过春天。 少妇悔不当初,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他 留在身边,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闺中的少 妇只能一天天地将青春光阴都虚度。
• “轻细腰身”,“红脸春杏”,“和笑掩 朱唇”这些词刻画了女子的外貌美,“心 性温柔”,“品流详雅”则是写出女子的 心灵美。如此完美的女性,是“不称在风 尘”的,然而却在风尘中卖笑。“尤物” 一词指代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 人或珍贵的物品。
二、 闺中少妇形象
柳永写少妇的离愁别恨、闺中相思, 《黄莺儿》的”晓来枝上绵蛮,似把 芳心、深意低诉”。写少女少妇的孤 独寂寞,百无聊赖,《斗百花》的“ 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 扃朱户”等,其中刻画得尤为成功的 这类女性形象是《定风波》中的少妇。
•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采莲女们的生 活是幸福的,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拥有相对自由的生活,不像他笔 下的歌妓舞女毫无人生自由可言。因 此,采莲女的形象是天真活泼的,是 无拘无束的,是快乐的。
• 柳永刻画的各种女性形象身份不同,个性 也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也不同,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代社会的一些侧面, 这就使得这些形象都具有了一定的典型意 义,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值得我们去欣 赏和研究。
三、 良家女子形象
• 柳永描写的良家女子多是写她 们的采莲生活。采莲女们乘兰舟, 唱菱歌,她们天真活泼,纯洁无 暇,无忧无虑,矫情憨态,呼之 欲出,再现了了江南农村相对富 足安定,人民怡然自乐的景象。 试看《河传》:
从柳永歌妓题材词的表现内容看柳词的风格

— 37 —
乐, 大量创制慢词。今存《乐章集》中所用词调, 多数都是这类 新声, 一类采集自教坊新腔, 另一类是将市井新声加工提炼 成 为 新 的 词 调 。如《乐 章 集》中 的《合 欢 带》、《两 同 心》等 。创 作 这些新的词调, 一方面满足了市民阶层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 需要 , 另一方面 , 这 些 流 行 于 民 间 的“ 通 俗 曲 词 ”可 以 通 过 歌 词的创作得以保留下来并推广开去。也正因此, 才会出现“凡 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柳 永 对 歌 妓 们 心 中 的 忧 虑 和 隐 痛 是 十 分 清 楚 的 。从 柳 永 的歌妓词中可以看到, 她们也曾真爱过可意的男子, 希望将 来 过 上 正 常 人 的 生 活 。她 们 比 普 通 女 子 更 担 心 被 情 郎 遗 忘 或 抛 弃 , 精 神 负 担 很 重 , 内 心 充 满 着 矛 盾 和 幽 怨 。“ 恨 薄 情 一
不同。这些充满着浓浓深情爱意的恋情词, 在柳词中比比皆 是:“伤凤城仙子, 别来千里重行行。又记得、临歧泪眼, 湿莲 脸盈盈。”“ 想 媚 容 、耿 耿 无 眠 , 屈 指 已 算 回 程 ”( 《引 驾 行》) ; “ 归去来, 玉楼深处 , 有 个 人 想 忆 ”( 归 朝 欢) ;“ 拟 把 疏 狂 图 一 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 悴”。( 《蝶恋花》) 等都表达了词人与歌妓之间的那种藕断丝 连的真挚情感。诸多歌妓中, 与他情感最深的要算虫娘了, 他 曾描述她卖艺的动人形象说:“虫娘举措皆温润, 每到婆娑偏 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 画鼓声催莲步紧。贪为顾盼夸风韵, 往往曲终情未尽”( 《木兰花》) 。可见她是一位温柔俊俏、色艺 超群的歌妓。柳永最初科举考试落第之后, 仍怀着希望, 曾安 慰她说:“但愿我虫虫心下, 把人看待, 长似初相识。况渐逢春 色, 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 更不轻离拆。”( 《征部 乐》) 柳永是在落第后落魄无聊的情况下得到她的爱情的, 因 而他表示一举成名后, 定不忘报答她的恩情。柳永在他的歌 妓词中流露出自身难于解脱的悲哀:“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 唱”。他忍痛放弃功名而与歌妓们携手共处, 把自己失意的愁 苦和歌妓们的忍悲含笑人生融为一体, 二者的命运同是天涯 沦落人, 相同的遭遇, 是柳永歌颂、同情、理解歌妓的基础。所 以柳永把歌妓们视为知己, 为她们倾注过真挚情感。
论柳永词中歌妓的形象特征-最新文档资料

论柳永词中歌妓的形象特征歌妓词是宋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写作题材。
对于歌妓词的认知,基本上是比较一致的,即指那些以歌妓形象和心态以及词人同歌妓的关系为抒写内容的歌词。
在宋代为数不少的歌妓词中,柳永的作品不仅对歌妓的日常生活等细节描写得非常充分,最重要的是他对这些歌妓的遭遇寄予无限同情,流露出充满怜惜的真挚感情,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歌妓形象。
一、柳词中的歌妓形象(一)外形出众词人柳永对歌妓外在美的描写和咏叹,向我们展示了她们的天然风韵和神态。
这些宛若天仙的歌妓神态各异、千姿百态,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柳永道出了她们美丽迷人的千姿百态。
从柳永词中可见,这些歌妓都是国色天香、倾城倾国的仙材。
她们有的“天然嫩脸修蛾,不假施朱描翠”,“娇媚”但富有“雅态”(《尉迟杯》);有的“巧笑如花面”“明眸回美盼”(《洞仙歌》);有的“层波细翦明眸,腻玉园搓素颈”“算神仙、才堪并”(《昼夜乐》);有的女子美的无法形容:“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集贤宾》);远看“众里盈盈好身段”,近观“素脸红眉”(《荔枝香》);有的“一点芳心在娇眼”(《荔枝香》);有的美在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小镇西》);有的是泪美人“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倾杯》);有的娇羞“恣雅态、欲语先娇媚”(《尉迟杯》)……为我们展示了歌妓们的千娇百媚。
《木兰花》“坐中少年暗销魂,争问青鸾家远近”,说得仿佛天下男子无不对她们的美貌动情,对她们产生爱慕之心。
(二)技艺精湛歌妓们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状态,往往要苦练技艺,她们一身的精湛技艺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
《迷仙引》“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便是她们从小刻苦学艺的真实写照。
妓馆为了赚钱,选择一些貌美聪明的年轻女子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她们诗书、琴画、歌舞,以便抬高她们的身价,迎合士大夫、达官贵人、风流才子的口味。
特别是一些名妓,非但容貌倾国倾城,她们作诗词书画的才华,谈吐的风雅,即令文人墨客也为之叹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柳永词中歌妓形象的特征柳永词中歌姬形
象
歌妓是柳永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形象。
长期的不第,羁旅,困顿的生涯,使得柳永深切体味到了人生的悲苦。
对于歌妓,柳永颇有些“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于是,开始真心真意地和歌妓交朋友,开始设身处地地了解歌妓的悲苦和她们的反抗精神。
这时,歌妓已经不仅仅是其玩物,而是成为了柳永的知己、朋友。
柳永词歌妓形象特征
歌妓是柳永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形象,《乐章集》中歌妓词大约占一半左右。
除了歌妓词以外,柳永创作较多的羁旅行役词,歌妓形象也是频繁出现。
一、柳永词作大量出现歌妓形象缘由探讨
首先,柳永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柳永天生浪漫多情的本性被儒家礼法长期压制,久留于内,必求发之于外。
柳永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进京参加其第一次进士考试,就成了一个发泄的契机。
其次,从当时的社会风气看,汴京是十分繁华和艳冶的: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酒楼盛况云:“凡京师酒楼……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阁子……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上……望之宛若神仙。
”而当时的士大夫们在这种情况之下,也是纷纷冶游成风。
在这种内因外因之下,柳永难
免留恋花街柳巷,结识了大批的歌妓,这就成了柳永词作中,歌妓素材的主要来源。
随着柳永人生悲苦愈甚,柳永和歌妓们的交往程度的不断深入,歌妓对柳永的影响也逐渐加大,歌妓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大量出现在了柳永的词作中。
二、柳词歌妓形象人格特征之一――欲望
柳永不少词作中的歌妓形象,鲜明地透漏着人性自然欲望。
比如,《昼夜乐》(洞房饮散�帏静):洞房饮散�帏静。
拥香衾,欢心称。
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
无限狂心乘酒兴。
这欢愉,渐入嘉景。
再如,《菊花新》:须臾放了残针线。
脱罗裳,恣情无限。
柳永将歌妓这一形象,放在一副充满暧昧,诱惑,激发人类原始欲望的场景中,比较直接地描写了男女欢爱场景:从文学上看,这些词句比较粗俗,浅薄,低级,基本看不到什么文学技巧和意境。
从内涵上看,这些词句粗俗却直白,鲜明表现出了歌妓这一古代特殊的女性群体的欲望,这就打破了很多人只是将歌妓看做玩物,和花、酒没什么区别的物化的陈腐思想,赋予了歌妓生命感,这种生命感虽然很初级,很原始,但是较之将歌妓物化的观点,毫无疑问也是一种进步。
而且,像柳永这么浅露,大量地表现女性的原始欲望,在中国古代文学诗词作家中还是比较鲜见的。
柳永词作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歌妓形象的原因:首先,歌妓形象以充满人原始欲望的形象出场,基本出现在柳永在北宋真宗咸平或景德年间第一次进士科举之前的歌妓词
中。
在这一个时期,柳永还是年轻气盛,充满着壮志豪情,通过柳永第一次进士科考落榜之后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就可以看出来:“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落榜之后依然自负无比,可见落榜之前。
在这种情况之下,柳永是很难将自己和低贱的歌妓放在一个水平线上的,柳永无法真正关心和了解歌妓的内心和苦难,仅仅是较多的关注了她们的欲望罢了。
其次,这一时期,柳永初涉社会,磨难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大夫多将歌妓物化的观点影响较重,虽然略有进步(注意了歌妓的欲望),但进步不大,基本观点没变,对于歌妓的关注还是倾向于感观化。
三、柳永词歌妓形象的人格特征之二――苦难和反抗
歌妓多是破产农民的女儿,因家庭生计艰难而被迫卖给妓院为妓。
也有其他良家女子,因各种偶然的原因被坏人拐骗入籍。
她们的遭遇是非常悲惨的,柳永不少词作都有着深刻的揭露,如“自觉当初草草,细追想,恨从前容易,致的恩爱成烦恼”《法曲第二・青翼传情》;表现了其轻易将身托人,事后又后悔不已的痛苦和烦恼。
如“一生赢得是凄凉。
追前事、暗心伤……争忍便相忘。
王孙动是经年去……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少年游・一生赢得是凄凉》)。
”表现其被抛弃后追想前事、后悔不已的内心痛苦。
柳永笔下的很多歌妓由于充满了悲剧色彩,已经被词人当做了和自己一样的人,关注其内心,也就关注到了歌妓作为人的高级层面,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歌妓们的遭遇是悲惨的,面对悲惨,歌妓们并非一味逆来顺受,柳永歌妓词不少作品中表现出了歌妓们的反抗思想:如“万里丹宵,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才过笄年》。
这是一种鲜明的对于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反抗,在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歌妓摆脱现实悲惨境遇,追求完美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呼喊。
四、柳永词歌妓形象人格特征之三――爱情
柳永笔下的歌妓形象,很多作品中都流露着鲜明的爱情色彩。
柳永在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开始渐渐与歌妓真心相交,相恋,相爱,相互思念,感人至深。
他笔下的歌妓形象也往往透露着感人的爱情色彩。
如“薄情漫有归消息,鸳鸯被,半香消。
试问伊家,禁得愁无谬”《少年游。
帘垂深院冷萧萧》。
这是通过刻画歌妓在恋人离去后,不知结果的苦苦等待,幽怨无限中表现出歌妓内心真挚的爱情。
五、柳永羁旅词中的歌妓形象
而在柳永的不少羁旅词中,歌妓也是频繁出现,只不过这时候,歌妓已经成为了柳永在羁旅行役过程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已。
表面上回忆歌妓,实际上,是柳永对于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对于过去自由自在生活、美貌多情,善解人意的歌妓的向往和怀念。
比如,“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阻追游……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曲玉管・陇首云飞)。
在这里,歌妓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超脱了某个单独的人,转变成了柳永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思念,一种表达对于现状厌倦和不满的方式。
六、柳永词歌妓形象出现苦难、反抗,最终成为词人精神寄托的原因
柳永在第一次进士科考失败之后,其极高的抱负遭受沉重打击,写下了《鹤冲天》词,触怒了当权者,一直到30多年后,北宋仁宗景�元年方才进士及第,而在及第为官之后,柳永的仕途也是极为不顺利的,长期困于选调。
长期的不第、羁旅、困顿的生涯,使得柳永深切体味到了人生的悲苦,对于歌妓柳永颇有些“同时天涯沦落人”之感,于是开始真心真意地和歌妓交朋友,开始设身处地地了解歌妓的悲苦和她们的反抗精神。
这时,歌妓已经不仅仅是其玩物,而是成为了柳永的知己、朋友。
所以,柳永在他第一次科考落榜后,其词作中的歌妓形象开始关注歌妓的内心苦楚,希望,反抗,而当柳永及第之后,长期在南方困于羁旅时,与红颜知己天各一方,这些美丽多情,善解人意的歌妓形象,自然而然也就升华为词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怀念了。
参考文献:
[1]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袁行霈,莫砺锋.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现代善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马可波罗著.陈开俊译.马可波罗游记[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