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共同体”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含在一起的生活群体、组织或团体。

“学习共同体”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博耶尔(Ernest L Boyer)《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他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取自社会学的术语。其定义为“一个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其中的“交流、对话、差异,分享、合作”等中心概念解构了以“个人、客观知识”为认知方式的学习范式。在理论上为深化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定义

学校中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构成的,以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目标——促进成员全面成长,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教育资源。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相互对话、交流,进行人际沟通,分享被此情感、体验和观念,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学习集体。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班的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三)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

1.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

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性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适应性。组织的适应性集中表现为三性: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

2.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

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

3.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

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4.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

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四)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a)行为主体性。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2.系统开放性。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

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3.成员组织性。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

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4.目标整体性。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

素质为终极目标。

5.活动整合一致性。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

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五)学习共同体具有的两种基本功能

1.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2.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

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六)学习共同体的三个基本特性

日本佐滕学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有三个基本特性:

1.公共性:共同体有共同学习的理念。

2.民主性:保障每个学生的利益。

3.卓越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主动追求卓越。

日本佐滕学认为21世纪学校应为“学习共同体”,认为“学桉校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是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家长和市民参与教育,并进行学习的场所。”

学习共同体研究缘起: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进程,就各门学科内部的教理研究和教学方法论的探索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教师的普遍认可。但其基于以“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所呈现出的教育实践在快速地走了一段路以后似乎呈现一种停滞不前的发展态势,其表现在于教师在接受“新课程标准”理念时教与学过程中产生出自身以及学校无法解决的困惑和混乱。从封闭的学科内部或求教于专家学者在庞大的教育战线显得捉襟见肘,日益显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果,成为教育改革深化的趋势。

(一)实践背景

1.教育转向学习,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

2.学校教育从以教师教学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从“学会”为主转向“会学”为主,从

学生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师讲生听转向师生互动学习,从单纯学知转向学会信息选择、收集、分析、加工、整理、应用、创造。

3.学生集体授课学习转向学生个体即时学习(包括网络学习),转向在参与和期望过程中

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从个体学习需要转向团体、组织、机构乃至社会学习需要。

(二)理论背景

1.学习的意义

(1)学习是与认识对象对话(认知性实践);

(2)学习是与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

(3)学习是与自己对话(存在性实践)。

2.社会建构主义的主张

人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中接受影响,通过直接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强调他人的存在及与他人的交流在个体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一)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性理论

1、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个体心理活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受其他人或群体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也影响社会中的其他人或群体。

2、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和相互作用)过程。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合作与竞争。群体动力来自于群体的一致性。

3、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理论

集体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可使个体产生不同于处在单独环境中的行为。教育中要使集体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搞好自我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实际参与程度和实际体验程度。

4、活动教育理论

活动促进发展,教育要活动化。为此要选择和加工教育内容、提供组织化条件、提供活动方法和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5、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与被灌输者。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至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主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已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

6、现代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强调创造和解释课程事件,促进学生人际互动和情知互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运用声像教材和实际教育情境等。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指标

1、有方向正确而又具有参照性的共同目标

成员增强目标意识。共同目标既切合社会要求,又切合本课时和本班学生实际,且具体明确,

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引导教学全过程。

2、有开放而又有序的组织机构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使其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其中小组建构有利于共同活动的开展及目标的达成,成为班级教学管理的中介转换机构。

3、有既严肃又宽松的并为师生遵循的共同行为规范

共同行为规范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内化为师生的心理需要,师生执行的主体性水平较高。

4、有促进共同体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共同学习活动

师生一起确认共同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和合作的频率,主导内容积极化,提高群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共同活动体现教师指导有方(在一堂课的准备、实施和反馈的各个阶段都能启发学生有效活动)、目的一致性、自我组织性、动作协调性和生成期望的人际关系等特征。

5、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综合评价指标为团结性和凝聚度。具体反映在共同目标、规范及价值标准对成员具有参照性;成员对共同活动的价值认识一致;成员在群体中能从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作出正确的自决行动;成员固守在共同体内,有强烈的归属感,个人与集体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表现为责任依从关系与情谊性关系的和谐统一。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途径: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1)从用功学习转向认知学习

用功学习转向认知学习有三个层次:由传统的“座学”(死记硬背教科书内容)转向以活动(实践)为媒体的认知学习;由传统的“个人主义用功学习”转向与他人对话交流的“共同学习”;由背诵、积累式的“用功学习”转向发表与共享的认知学习。即在教室内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共享性和反思性的认知学习过程。

(2)从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

从个体学习转向共同学习,从个体认知转向共同认知,“共同学习”是从“建立倾听关系”出发,通过组织对话性交流而实现的。

2、确定促进师生共同进学的发展指标

(1)学生的发展指标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要关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同时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和交往、协作、竞争等具有极强再生功能的能力。

(2)教师的发展指标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要关注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专业态度朝着合乎时代要求的方向转变,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指标有待作进一步的细化。

3、建设学习支撑环境

建设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支撑环境——形成经常进行相互对话、沟通、交流的学习机制。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交流和沟通形式来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来强化学习动机,通过相互支持和帮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

4、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助学者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方面的评价:

(1)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正确性、建构过程的特点及建构的优势和障碍的评价。

(2)学习者的意义协商程度的评价。学习者和助学者在意义建构过程进行协商,达成一致的程度。

(3)学习者身份形成的评价。学习者身份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正式与非正式参与;新手与熟手等身份的变化。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分析:

(一)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学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形式而加以编制的。其特征有:

1.组织目的性。它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为目的。

2.组织系统性。组织的要素必须构成一定的结构层次。

3.组织有序性。表现为一是组活动的平衡性,权力分配和责任分工平衡。二是组织活动的

协调性,经常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使组织成为有序状态。三是组织活动的程序性,平时活动形成一定的格式,处理偶发事件积累起特定的反应方式。以上三性集中反映为组织的适应性。

(二)对学习共同体的班级社会学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群体,是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之物”。现代社会的要求决定着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目标、课程、活动、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结构。(三)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学分析。

学习共同体是属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规律运行的“为我之物”,但又蕴涵着由“对象”转化为主体的可能性,教师必须引导其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四)对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社会心理学分析。

学习共同体不仅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而且是与社会文化相贯通,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群体,以教学活动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共同活动的主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它是从“自在之物”(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通过“为我之物”(按教育目的建立的教育客体)的中介发展而成的“自为之物”(自我教育的主体)。

学习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一) 行为主体性

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体系,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系统开放性。

它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对其必须顺应宏观社会的历史变革,作开放、动态、宏观的研究。

(二) 成员组织性

它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是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

(三) 目标整体性

它必须对成员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终极目标(四) 活动整合一致性

共同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动作相互协调,做到高度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功能:

(一)社会强化

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

(二)信息交流

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学习共同体的构成侧面:

(一)学术性

学习共同体中一类重要的成员是助学者,他们会在与学习者的互动中发挥学术性支持作用。助学者可能是教师、学科专家或经过训练的辅导者等,他们是远程学习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活动。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以此来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新、旧知识的反思,促进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在对话中,教师可能会向学习者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也可能帮助他们形成假设,或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借助于网络,这种对话式的交流可以达到很高的个别化程度,发挥各个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不再完全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控制者,而在更大程度上作为学习者的伙伴而参与到沟通活动中。在这种沟通中,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在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讨论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网络教学的教师应该实施的行动原则。

另外,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可以更容易地将学科专家引入到教学中,参与和学习者的讨论交流。学科专家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所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实际例子、个案研究,提供各种反馈信息,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另外,他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的探索。这将会使学生超越教室的界限,超越所接触的现成信息,进一步与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提高所获得知识的灵活性。

(二)认知性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活动会对其认知活动产生促进作用。利用电子邮件等,学习者可以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相互解疑、争辩和评价,相互合作解决各种问题。这种交流合作可以丰富学者的理解,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这样,每个学者都与其他学习者分离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

(三)人际性

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者常常会面临一些共同的困难,他们除了学习之外往往还要随很多的工作压力及家庭压力,处理学习与工作、家庭之间的冲突。而且,远程学习方式对学习者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要适应这种学习,尤其是要学会使用其中的各种技术媒体。由于上述困难,很多学习者往往不能将学习坚持到底。因此,除了上文提到的学术性支持和认知性支持

之外,远程学习者还需要获得人际性支持,从人际交往中得到鼓励和支撑。为此,教学机构可以通过在线辅导、FAQ或咨询员等为学习者提供引导,包括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用时间以及如何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如何进行网络沟通等。另外,学习者彼此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相互提建议,通过这种人际沟通,学习者可以体验到彼此的接纳和支持,从而增加克服困难、投入学习的动力。

学习共同体的设计:

(一) 确定资源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教学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真实性的任务,以便:(1)使学习者感到问题的意义及挑战性,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2)不同学习者可能会对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具有讨论交流的必要;(3)可以将任务分成若干侧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4)作为活动的结果,各个学习小组能够提交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以课题或总是中为基础的探索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学设计者要对所设计的各种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侧面和变量,决定评价学习结果的标准。

另外,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任务,我们还需要设计、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10]。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学习者所积累下来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等连接到网站上。

(二) 组织意识

首先,要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学习的开始,可以让每个学习者写一份自我介绍,通过邮件列表发送给全体成员。每个学习者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附上自己的照片以及具体的个人资料。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一些面对面的实际活动,从而增强交流的真实感。另外,要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求且、相互提供帮助,而不只是把自己的问题发给老师,这样更能使学习者感受到共同体对于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根据学习任务及学习者的特点选择一定的组织方式,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在网站水平上,安排课题负责教师、学科专家、若干辅导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等。另外,最好能将网络教学与原有的教学机构衔接起来,使网上学生与在校学生在活动组织上具有一致性。(三) 交互过程

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出问题,提出所要完成的作业,提供有关的个案研究及实际例子,从而激发他们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另外,教师要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引发学习者的合作性的问题解决活动。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

另外,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而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 交互工具

为支持学习共同体持续的交流协作活动,教学设计者需要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交互工具,这包

括界面友好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功能不同的BBS、聊天室、有声聊天工具、争论论坛、意见投票等)、协作工具(如角色扮演工具、虚拟白板,应用软件共享等)、个人主页空间、追踪评价工具(如电子档案夹[15]等)。设计适于不同年龄学习者的功能强大的交互工具是教育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络不应只是用来延伸传统教学,而应成为改革传统教学的有力工具。尤其是,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的沟通、协作中实现高水平思维和深层理解,促进积极主动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基于网络的社会性知识建构还知之甚少,尚需对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深化职业共同体建设 实现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

深化职业共同体建设 构建法官与律师新型互动关系 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是共同体成员内在强大的行为动机。基于此,我认为:法官与律师拥有法律职业者共同的职业尊荣,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要深化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就必须构建法官与律师新型互动关系。 一、构建新型互动关系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章论述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同时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错案防止机制;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践中,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是法律秩序的载体和法律价值的卫士,是推动法治社会不断进步的合力。 近年来,律师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突出表现为“四个增加”:一是对司法的参与度增加;二是对司法的参与面增加;三是对法院工作的影响增加;四是律师与法官交往的消极因素增加。为有效应对新形势的变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必须处理好法官与律师之间的关系。此时在法官与律师之间构建新型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建设新型法律职业共同体,相互借力给力,共同

维护好司法公信力,实现让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司法公正。 二、实现新型互动关系的途径 共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实现新型互动关系,必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关键点,一一予以确认和解决。 1、强化平等互尊的交流载体。分属体制内外的现实会给法官群体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而职业收入的差距让部分律师对法官还存有“歧视”心理。惯性思维对于建立“平等”关系构成阻力,而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需要的是平等的、能够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的组织体。由于各自群体所属的法官协会和律师协会是平等的民间自治组织,因此通过二者民间自治组织之间的交往,相对没有司法权和行政权互相交织牵绊之嫌,职能权属均为权益保障,相对单一纯粹,因此最适宜作为双方的沟通桥梁,在下一步工作中,完全可以加以开放和利用。 2、唤起共同的职业情感归属。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情感认同是法官和律师内在强大的行为动机,在长期的差异化观念熏陶之下,我们需要把目光更多地注视在同质性方面,以求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职业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尊重对方的职业立场和关切、维护对方的权益,就是维护自身的作用和权威,二者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正向关系。小则一次案件内容的交流,大到一次规范的庭审,都离不开法官与律师思辨的交错与回应,互动与默契。同时,实现法官和律师的新型互动关系不是两家关起门来私下沟通,它需要以同一个声音向社会展示共同体的形象和职业风貌。法官和律师可以共同参与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适宜的社会公益活动,共同塑造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良好形象;也可以适时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促进法院文化与律师文化的互通交

教育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姚集小学共同体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同伴合作,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平台,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二.工作原则: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 三.总体目标:全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创建多种形式的发展共同体。结对帮扶,优势互补,实现理念、管理、资源、成果共享共赢。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共同体科学规范的发展。 (一)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促进学科间管理互通。资 源互通,质量检测互通,学生评价互通。确保班级教育管 理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 (二)实现教研一体化。加强教师间的互动研讨交流,包括 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师带徒结对子等一体化形式。实 现全新的教研合作模式。 四.组织机构 组长:邢冲 副组长:吴加标 成员:单云好彭满意各教研组长

五.共同体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并审核共同体各项制度。 2.参与各类共同体的教学研讨,学术交流,课题成果审核。 3.协调解决工作中的诸类问题,确保共同体健康有效的发展。 4.考核评定共同体。 六.共同体类别及内容 1.班级综合管理教育共同体: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牵头, 以各科任老师为共同体成员。共同体在班级管理、学科课 堂教学、学生评价,扶优转差、争章达标方面均坚持共同 管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实现班级科任教师的 互助合作的模式,促进师资共建,成果共享。 2.科任教师学科成绩共同体:以班级为单位。以语数英三科 为主的所有学科教师为同共体成员。以语数英三科为主的 整体教学成绩为终极奋斗目标。以达标为工作必须,以超 标为工作目标。在全旗统考或全校统考中以三校连评为基 准,实现超标。 3.教研共同体:以三至五人为一个教研共同体。加强课题研 究。共同体内必须要有两个教研小课题。每学期必须按规 定进行小课题的申报审核,邀请课,研究课,结题课的展 示,并按期结题,有成果性论文。 4.集体备课共同体:以年级段为单位。以年级段同科目科任 教师为成员的共同体。共同体在每学期内按年段组织进行

发展共同体计划

七沟中心小学 落实《“学校发展共同体”学区方案》工作 计划草案 为有效落实《平泉市城区中心校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案》,推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要,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小组。 学区联络领导:王建中武洪英 组长:李春国(校长,负责计划制定、沟通联系、协调)副组长:蔡成(副校长,具体负责活动的开展、组织) 成员:韩振武、王晓丹、张文利、杨磊、刘永中(主任、副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报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负责分管工作活动的开展与服务) 二、工作内容与合作方式(预设) 根据学区中心校关于“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案要求,“共同体”将进行以下内容合作与建设: 1.召开“共同体”成立大会,明确各校职责、合作方式、工作内容,建立统一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协调领导组织机构。 2.建立学校班子成员联席会议制度,由各成员校轮流承办,每学年召开一次。会议内容可听取各校意见,对“共同体”工作做出年度计划,计划与总结由承办校负责执笔,复印给各校;也可进行某一方面的主题交流或论坛;还可对承办校进行综合诊断,提出合理建议等。 3.组建“共同体”名师团队,充分利用各校的名师骨干资源,让“共同体”互补分享,并有计划的开展名师送课、名师讲堂、

名师帮扶等活动。 4.分学科建立“共同体”教师微信交流群,突破时空局限性,加强教师实时沟通与交流与资源共享。 5.定期开展“共同体”文化交流活动。开展领导、教师、学生等多层面,教学、养成、少先队等多内容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使交流与合作经常化、常态化。 6.建立“大教育”观,各成员校要不断增强促进和发展“共同体”意识,以提高“共同体”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己任,努力实现“共同体”成员的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最大程度的共享。 三、“共同体”交流活动安排(预设) (2017—2018年度,承办校:城东小学) (一方建议,不一定切合实际,敬请提出批评指正。) 七沟中心小学 2017年10月26日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最关注的是“民主”和“平等”,所以在这个工作坊中,没有人是专家、没有人是领导,所有人都是志愿者,都是自己人,每个人都要认领一份工作,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工作坊作贡献,目的就是要把所有人的愿景和智慧凝结在一起。 始终秉承的理念是:倾听儿童声音,回归教育本真,坚持研究立场,师生共同创造。学习共同体最关注的是“民主”和“平等”,所以在这个工作坊中,没有人是专家、没有人是领导,所有人都是志愿者,都是自己人,每个人都要认领一份工作,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工作坊作贡献,目的就是要把所有人的愿景和智慧凝结在一起。 走进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师们普遍的困惑是,同样是合作学习,学习共同体与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何不同? 在第三届学习共同体暑期研究坊第一天上午的演讲中,陈静静进行了系统分析。她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学生之间是否完全平等、彼此倾听,有没有组长;学生之间是否分工、分层;同学之间是互相教的关系还是互相学的关系;对学习设计的关注度如何;是追求一致的答案还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发现;是强化外在评价,还是培养内在兴趣。

关于小组内是否需要组长,曾经引发过不小的争论。小组合作学习通常是有领导者的,小组内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台湾新北市秀山小学校长林文生看来,指定组长或其他不同角色很容易导致学习的阶层化,学生之间也很容易产生互教关系,而“学习共同体”从一开始就非常强调学习者之间人人平等,没有领导者,没有分工,每一个同学都充分被尊重,而所谓的不同角色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自然产生的,随着这一轮学习的结束,各个角色也自然消失。 与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说出“我会的”不同,学习共同体课堂则更强调安静,强调学生更多地思考,强调师生、学生相互之间的倾听,强调学生说出“我不懂”“我不会”,强调向伙伴学习、向伙伴求助,互相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回民实验小学副校长金利观察一些公开课时发现,许多教师都在上“假课”,许多孩子都在“假学”,假课的一个表征就是课堂只属于那些出类拔萃的孩子,属于那些“会的孩子”,而沉默的大多数只是陪读而已。 “以往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公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对学困生进行指导,更多的

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工作总结 贾金全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中提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那种单一,僵化的弊端,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一学年来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探究和课堂尝试。 一、所做的工作: 学生刚刚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迷茫。之前,学生合作学习大多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而不应该是老师的要求性反应。因此,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着力于:首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①、建立固定合作小组。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6人左右。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进行学习方式培训,学校下发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如: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方法,使学生产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③、举行小组合作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评优,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洞察学生合作需要的时机。 选择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在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学习产生困惑,又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时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期获取更大的总体效果。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最后把有价值的信息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 第三、科学地进行分组。 科学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每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进行分组,这样小组合作成员,就可以取长补短,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每组4人,进行分工。一般分成五种:组织、记录、汇报、总结及评价。每位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任务可以自己挑选,也可以相互轮换。这样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使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确保每一次合作学习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张文显:法治职业共同体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基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268836.html, 张文显:法治职业共同体是建设法治强国的基石 作者:王健 来源:《民主与法制》2016年第01期 15年前,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的对话机制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建立。时任吉林大学 副校长的张文显在这场名为“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学术研讨会上振臂高呼:“建立一个强大、成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推动中国走向法治社会。” 7年前,张文显转任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面对律师的误解,他不惜以自身经历来现身说法,述说自己改善法官、检察官与律师这个“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愿景。 如今,张文显已经退出法官队伍,担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重新拾起自己钟爱的法学研究工作,继续为一个成熟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早日形成呼吁和呐喊。 做过法学教授,当过兼职律师,从事过法官工作,对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张文显显然比别人有更多的感触。2015年12月23日,沐浴着北京冬日和煦的阳光,本社记者有幸聆听厂他对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高屋建瓴的见解和深刻的思索。 在法律之外寻求法治真谛 记者:2002年的时候,司法改革刚刚起步。当法律界人士都把目光聚焦在法律制度的完 善与修改上,寻求法治的真谛,探索中国的法治之路时,您却另辟蹊径,组织您任职的吉林大学理论法研究中心和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牡丹江市检察院、德恒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等八家单位举办了一场法律职业共同体与中国法律之路的研讨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你们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次研讨会? 张文显:当时首先是这样考虑的。因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也好,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也好,说到底是依靠人。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或者是一个庞大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队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重视法治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专门的法治队伍。 第二个考虑就是,2001年7月15日,司法部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决定实行统一司法考试,由此统一了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的门槛。“法律共同体”开始在实务界初见端倪。然而,我感觉至今在我们国家,大家从事着同样的法律职业,像法官啊,检察官啊,律师啊,再加上法学教授,虽然有着共同的使命,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共同的信仰,也很难说互相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设想,能不能把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教授在内的人组织到一起,大家开一个研讨会,讨论讨论。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作者:————————————————————————————————日期: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英语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 于飞飞 (苏州市太仓市第二中学,江苏苏州215400)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不断扩展,学生对知识的储备在迅速扩大,有些甚至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知晓的范围。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与学生群体相容相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已然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本文同过阐述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多种途径,希望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作出贡献。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3-0148-01 狭义的学习一般包括学习者和传授者。当学习者和传授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彼此信任,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并且能够互相分享学习的经验和资源,最终获得共同的成长。那么,由学习者和传授者共同组成的群体,就被称之为“学习共同体”。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者和传授者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活动是一项教与学的互动和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能够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最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这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和要求是一致的。 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关注考试内容,忽视对运用能力的培育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观点,已经被提倡很多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随着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衡,教师、家长、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依

学习共同体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课——创建学习共同体 1、何谓学习共同体? 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不同的课堂社会形态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第一种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集体的直接性归属意识与对课堂规范的无意识承认结合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集团内部的情绪性的强烈的一体感与对集团外部的排他性排斥意识。”第二种形态即群集性社会,是由课堂中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与制度性的角色关系构成的,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人形成着走向自由的私的世界,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地位、约束、角色所消解,共同体的性质被剥夺了。第三种形态是意识到上述两种人际关系并在加以变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与伦理的共同拥有为纽带所结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体在各自自主的个人世界中生活,同时也通过同他人的社会亲和,在课堂的共同体世界中生活。也就是说,在这种课堂中,不仅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世界在同伙伴的人际关系中层现,而且通过这种人际关系,在自己的内部世界中体验伙伴们生活的世界。 我们追求构建的是第三种形态的课堂社会——学习共同体。因为在这种社会形态的课堂里,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推进着个人的活动与合作性活动的统一,寻求个性认识的交流与共享的共同知识的形成。在人际关系上,通过自我探索与社会性联合,寻求主体性与共同体的形成。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学习者,既是教室里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自身又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值得指出的是,在这种课堂里的人际关系是共同体

建立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建立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共同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 ——在《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若干意见》 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天津市律师协会会长杨玉芙 尊敬的张勇副院长、魏东副局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今天,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司法局在这里共同举行《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若干意见》会签仪式。首先,我代表天津市律师协会,代表天津市全体执业律师,对于多年来关心、支持律师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官、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天津市高院、天津市司法局的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天津律师事业的发展,非常注重律师执业权利的维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高院多次深入市律师协会进行调研、座谈,与广大律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各项问题。今天市高院与市司法共同签署的《关于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若干意见》是进一步贯彻中央有关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充分研究,征求律师意见,多次修改的基础上完成的,其制定着眼于律师工作实际,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了律师在诉讼中的作用,对维护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律师执业权益需要良好的司法环境,《意见》以推动法官与律师彼此尊重、平等相待、相互支持、相互监督、正当交往、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在司法活动中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为目标,尊重律师接受委托代理的辩护权利,贯彻立案登记制,规定了对律师阅卷权、知情权、调查取证权和人身安全等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了律师免安检,建立更衣室,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便律师参与诉讼的具体举措;规定了联席会议制度、业务交流机制、相互监督机制等,建立了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计划1109

洛城学区教育发展共同体 2011——2012学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局教育共同体意见,以洛城街道中心小学为中心校,以洛城尧水小学、洛城浮桥小学、洛城留吕小学、洛城留吕实小、稻田赵家小学、稻田稻庄联小、稻田兴吴小学、稻田中心小学、稻田营里小学、稻田赵庙小学为联盟校组建洛城学区为基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全面布署六大工作,加大校本培训,加强教育科研,着力课堂教学,突出特色教育,以建设和谐学区、文化学区、品牌学区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各学校办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推动我区教育的新发展、新跨越。 二、工作理念 资源共享、和谐共赢、文化立校、科学发展 三、总体目标 促进教育均衡,发挥学区共同体教育优势互补。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着“新、实、活”的工作原则,开展各项活动,引领带动学区优秀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努力提升学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素质、实现大学区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四、具体工作: 本学年重点工作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同步落实常规管理,资源共享。 1.统一协调学区各校集体备课,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统一备课,力求以多种形式,不同主题,使区域内学科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相互切磋中共同提高; 2.统一质量监测、统一做质量分析,研究提升区域内教学质量对策; 3.统一科研,以平台为载体,共同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研究及分析,以学科组为单位统一开展统一主题下的不专题研究。 (二)、分层开展联动活动,共同提升。 1.召开洛城学区教育发展共同体成立大会,明确各校的职责及工作内容,各负其职,高质高量开展工作。 2.组建学区“名师团队”并开展活动 选拔本片各校各学科优秀的师资力量组建“名师团队”并开展工作。名师团将定期或不定期走进各个兄弟学校进行优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教育教学交流,相互进行教研互动、反思、研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各校教师之间搭建了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1、何谓学习共同体? 张建伟博士认为,学习共同体(1earning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也就是说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团体内部,大家拥有共同的目的、期望、知识、志趣和情感,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而将团体内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最大程度地共享利益。 学习共同体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社会强化功能,二是信息交流功能。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强化功能是指建立学习共同体能够满足学习者的自尊和归属的需要。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学习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功能是指学习者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2.学校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众所周知,当今的学校教育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所有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实验。在亚洲,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行动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唯有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取得学校改革的丰硕成果。他认为课堂改革的最重要的课题在于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如果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考察的话,课堂这个微型社会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原始共同体社会、群集性社会、学习共同体。不同的课堂社会形态构成不同的课堂文化。第一种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集体的直接性归属意识与对课堂规范的无意识承认结合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集团内部的情绪性的强烈的一体感与对集团外部的排他性排斥意识。”第二种形态即群集性社会,是由课堂中权利义务的契约关系与制度性的角色关系构成的,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人形成着走向自由的私的世界,而人与人的关系被地位、约束、角色所消解,共同体的性质被剥夺了。第三种形态是意识到上述两种人际关系并在加以变革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是以知识与伦理的共同拥有为纽带所结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其特征是集团内部每一个个体在各自自主的个人

构建校际共同体活动总结范文

构建校际共同体活动总结范文 篇一:湾泥共同体校际交流活动总结——白湾子学校 “湾泥共同体”学校交流活动工作总结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在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湾泥两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湾泥共同体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校际交流活动(白湾子中学校长教师赴白泥井中学作报告上示范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展示 本次活动,白湾子中学分别选派了语数外三科教师到白泥井中学进行课堂展示,白泥井中学全体教师被分成三组分别聆听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们就本次活动谈了许多感想和体会并在今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付诸行动,同志们一致认为白湾子中学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新,方法新,课堂搞活,体现高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专题讲座 白湾子中学校长姚永春在本次活动中亲自率队并就“教学管理工作”做专题报告,使得我校中层领导及教师在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三、局属领导高度重视 本次共同体活动赢得了局属领导的高度重视,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教育局副局长吕宏斌、教研室副主任米登殿及局属干事,活动中领

导亲自听取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展示课和专题报告,会后吕局长就本次活 动做了总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白湾子中学三位教师的教 学水平代表了全县最高水平,甚至在龙源等一些学校也听不到这样的课。总之,在今后这样的活动我们仍要继续搞,在共同体之间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局面,使得课堂教学改革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篇二:参加校际联盟同课异构共同体活动的心得体会 参加校际联盟同课异构共同体活动的心得体会 ---------宣章中心小学王丹园 5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与第四实验小学、潘店实验学校举办的校际联盟同课异构共同体活动。 参加此次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作为一名非专业英语老师,在听了三位专业英语老师的讲课后,真是受益匪浅。给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首先,三位老师的口语说的非常好,加上自己的肢体语言,使 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明白老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试着多用口语与学生交流,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感受英语课堂的气氛。 其次,三位老师都是在情景中学习新单词、新句型。这样,有 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最后,真心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大家一块学习, 一块受益。

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

关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思考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为改革和完善中国的法律职业制度,而且为重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内在的动力。而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的重构,从根本上讲,又为构建中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含义 及形成如果把从事法律职业以及从事与法律职业相关的人员进行分类,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一是应用类法律人才,又称为法律实践者,主要指法官、律师、检察官以及立法人员、公证员等。 二是学术类法律人才,又称法律研究者,主要指法学教授、法学研究人员等。 三是法律辅助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书记官、法律助理、司法秘书、司法执行人员、司法警察等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辅助法官、律师和检察官履行职责和执业。其职责分工与医师同护士、工程师同技术人员相似,存在一种职业间的互适、互补的合作共存关系。 本文所称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从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专指法官、律师和检察官。这三者一方面,既具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资质”,也即同一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行业特点。一般来说法官是“法共体”的典型代表,而律师则具有多重角色,他们除了担任辩护人或代理人参与诉讼外,更多的是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公司或其他社会机构中从事非诉性法律事务。因此也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服务面向。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西方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又是与三个因素相、相适应的。其一是与社会进步相关联。人类社会从神权统治、君权统治到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统治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推动了法律职业及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其二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出现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分工与协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将此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更加密切的社会化协作的社会发展规律必然促使法律职业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看,实行专业化可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证质量,大大提高规模效益),促进法律从业人员形成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独立职业。其三是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与应用相关联。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尤其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合

小学教学共同体方案

焦庙实验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根据《齐河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城乡交流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与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表白寺实验小学、大黄实验小学、祝阿实验小学结成教学发展共同体,我们共同体将坚决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的执行教研室关于教学活动共同体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创设学校联动发展平台,推进校际间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探索学校发展共同体合作模式,实现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现将共同体发展方案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携手合作、发展共赢”为共同目标,以“共研、共享、共创”为基本原则,以“相互交流、提高教师、发展学校、惠及学生”为发展目标,以各校的优势为依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以此推进各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分享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教科研成果,共同创造属于各自学校和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教育发展品牌。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共同体学校之间构建教育互动交流平台,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做到区域交流共享,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效引领和资源支持。 2、通过活动的开展,拓展教研功能,创新教研方式,实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管理网络化,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通过活动的开展,深化共同体教师对课程、课堂改革的理念、策略、方式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对课程的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共同体课程建设、管理和实施综合实力,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和自我评价管理,促进共同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5、通过校际间共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和舞台,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加适合自己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共同体工作内容及推进措施 (一)制度管理一体化。 学校由共同体统一管理,并对共同体负责。核心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发展共同体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共同体建设管理等相关问题,促进先进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机制的创新、融合和落实,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二)教学研究常态化。 每学期共同体组织几次大型的互助式教学培训研究活动,通过示范、研讨、交流、展示和总结,打造适合本校实际的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课堂。 四、实施步骤 1.共同体学校分别召开领导班子会,学习文件、理解精神,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各校建立项目组,制定项目行动的初步方案。 五、活动安排 时间参与人员地点活动内容负责人2015.10 部分骨干教师大黄实验小学交流学习、听课陈士河2016.4 各校数学教师焦庙实验小学数学同课异构陈士河 焦庙镇实验小学 2015年9月25日

共同体工作计划

姚集小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共同体工作计划 姚集小学共同体在中心校的关心和协调之下,由姚集小学、马楼小学两者所学校组成。两校共有教师18人,其中姚集小学13人,马楼小学5人。姚集小学共同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相关规定。我们将努力通过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创设学校联动发展平台,促进共同体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共同提高。根据文件精神,现将姚集小学共同体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 尊重差异,包容差异,于差异中寻找共同体的生长点,促进姚集小学共同体内学校健康运行、优质发展、合作共赢。 二、工作目标 1、打破各自为政、自成一统的办学格局,整合校际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合作、互动、分享的教育协作组织、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发展组织。 2、以文化融合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充分利用共同体内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从而建构起共同体教育的新平衡。 三、组织领导 共同体名称:姚集小学共同体 领衔学校:姚集小学

参与学校:马楼小学 四、实施策略 (一)加强交流,提升文化底蕴。 1.更新管理理念。 学校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办学理念作支撑,由于背景、文化、地域、师资、生源等差异,不同学校的管理者会有不同的管理理念。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使学校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为了使领衔学校的优秀管理理念最快、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到共同体学校,领衔学校定期直接向参与学校派出管理者,指导、协助相关管理工作,同时选派参与学校领导干部直接参与领衔学校的管理,共探管理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管理理念的共享。 2. 丰富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教育观念、办学品位和特色追求的积累与总结。通过共同体学校开展学校理念文化研讨、读书沙龙、师生联谊活动等形式,促进共同体学校文化碰撞、交流,吸纳新的内涵,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交流促发展。 共同体学校教师交流是促进教育教学、科研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种先进教育思想、先进教学方法的交流,还是先进教研方式的有机结合。共同体学校之间开展教师交流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特别是对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工作

浅谈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一)

浅谈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一) 摘要]:建立高度专业化的同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特征。然而我国虽已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但仍未构建起统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未来我国应积极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以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推行为契机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关键词]:法治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法律职业共同体Abstract Establishingadvancedlyspecializedandunifiedcommunityaboutlawoccupationisbasicrequirementa ndcommoncharacteristicinthismoderncountryruledbylaw.However,althoughthetargetofsettingups ocialismcountryruledbylawhasbeensuggested,theadvancedlyspecializedandunifiedcommunityhas n’tbeenaccomplished.Therefore,ourcountryshouldabsorbsuccessfulexperiencesfromforeigncount riestoestablishacommunityoflawprofessionbreakingthoughonsettingupnationaljudicialexaminatio n.Keywardsruledbylawnationaljudicialexaminationcommunityoflawoccupation在我国现代意义的法律职业只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期间伴随我国法律的发展变化,法律职业者也经历诸多考验。近年,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以及《法官法》、《检察官法》的修订,法律职业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法律职业共同体也逐渐被人们理性认同。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如此幼稚的法律职业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建立自己的职业共同体,拒绝各自为阵,是应对挑战的最佳选择。 一、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确立西方古典法治理念,其中精华积淀在西方法文化中,随同历史的变逐渐演变为一种法治传统,发展为近代西方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近而形成现代法治文明。从实践中看,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并不是某一智慧者自己单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由构成市民社会的各个群体集合之间的冲突、协调、妥协及其所产生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法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必须构建相应的集合体—法律职业共同体。 法治文明是人类整个文明历史中最辉煌的一部分。1]P24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实现由习惯规则向实体规范的飞跃,实现了法律形式上的理性化;二是发展出功能齐备、构架严密的司法体系,实现了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独立和衡平的目标;三是成功构建出高度专业化的统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即成功塑造现代法治的弄潮儿——法律家群体。 法律社会学认为,法的执行和遵守是整个法律控制系统的核心。法律如果要想实现由静态法规范进入社会生活变为“活的法律”,必须而且只能内化于社会个体自身的认知体系中,使法律的选择成为评价他人的和自身行为的自觉选择。这些复杂的内化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法律的适用在其中又居于核心地位。试想,法律适用的积极效果又怎能离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卓越素质和行为的正当性呢?因而,能否构建适应现代法治要求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纸上的法律转化为“活的法律”的关键所在,也是衡量一国法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法律是社会中多样化利益相冲突或妥协产物,其本质价值在于衡平。现代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大多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块。其中立法目的在于制定社会规则,行政是国家进行公共管理和协调社会关系的具体方式,而司法则是用已制定的社会规则对社会主体行为进行裁判,从而对社会主体行为产生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立法、行政的效能。因而,司法无论对社会个体,还是整个国家权力体系都具有威慑力,而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离开一个优秀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其整体的卓越素质,适法活动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裁判权内部,单个法官是无法承担法律的公正与衡平功能的。因为“正义并不是单个法官所造,而是由法官公司所造的。”以裁判权为核心的法律运行更不是单个法官所能左右。因而,当代社会法律运行的大厦实质上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一法律职业共同体共同支撑起的,法律公正与衡平的价值目标也正是借助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同奋斗而得以实现的。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浅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摘要: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建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解决冲突,建立互惠的合作关系;沉浸体验,达成双赢的发展目标;反馈信息,实现动态的持续发展。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来说,最为主要的是营造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体成员有机会获得来自环境的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倘如此,学习就会真正发生,并能够有效地达成师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共同体发展目标。 一、共享愿景,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 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把“有共享的愿景”作为“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提出来。根据博耶尔的观点: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麦克米兰(McMillan D.W.)和查维斯(chavis D.M.)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共同体界定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问及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共享的愿景作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信念”的具体表现能够使共同体成员寻找到共同的情感归属。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一个观念认同的过程”,有了“观念认同”,共同体成员才有可能将共同体的要求和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在课堂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新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组建的初级阶段,共同体成员都有很强烈的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被别人接受,并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该阶段,班级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让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以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共同体共享的愿景,促进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人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 二、建立规章,确定内化的行为标准 规章制度是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建立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保证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序地运行。但是在传统的班级中,规章制度大多来自于学校意志,借助于外部力量执行规章制度。学校为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把重点、精力都花在了强调制度检查制度上,把推行制度

城乡教育共同体总结

结伴而行,优势互补 ---**市**初级中学与**初中互助共同体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使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20**年秋季,在**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工作的通知》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开展城乡中小学结对,实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我校与满城学校建立起城乡联谊关系,成为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 总结半年来城乡互助共同体的工作,我们本着“优势互补,互相协作,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共同体学校的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弱带强,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城乡办学新模式,努力落实“共享、共建、共赢”六字目标。互助学校根据协议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口支援,并取得了较大成效,达到了双赢目标。 一、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健全有效 1.依法拟订共同体协议。 我校除了和该校签定教育局规定的协议外,还与结对学校均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签定了共同体协议。两校严格遵照协议实施办学活动。协议促使双方共同执行,明确了双方责任和义务。 2.共同体联席会议有效领导。 共同体联席会由我校****校长,校党委***书记,***初中***校长,***副校长共同组成。 ***学校领导定期对我校指导工作。每月第一周周六,两校校长及联席会议成员举行联席会议。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健全,按期开会,履行职责,有共同体发展的讨论记录、工作汇报。能有效整合两校办学要素,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校长每月两天到我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校班子成员积极学习,共同研讨,交流,加强了校际优势互补,激活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了管理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