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的故事

合集下载

惊弓之鸟成语小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小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小故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受过惊吓的弓,还没有拉开弦,鸟儿就已经被吓得飞走了,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恐惧不安的神情,后面的比喻不合理的害怕。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有个楚庄王,他特别喜欢打猎。

楚庄王有个妃子叫夏姬,年轻漂亮,聪明伶俐。

可是楚庄王的王后是一位很守礼法的女人,她因为嫉妒夏姬和她丈夫的关系亲密,总想杀掉夏姬。

楚庄王听说夏姬年轻貌美,就想讨她做王后。

可是王后也很会讨楚庄王欢心,所以夏姬迟迟不能成为王后。

夏姬看到楚庄王如此宠爱自己,就设计毒死了王后,让自己成为了王后。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的是诗人听到琵琶声,回忆起当年被贬官到江州时发生的事情,感慨万千。

诗人触景生情,借题发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被贬谪的抑郁心情。

有一天,他去江州,看见有一群少女在河边弹琵琶。

他听着听着就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觉得那简直就是仙乐。

当他回头看的时候,只见一个老婆婆坐在地上哭。

原来这个老婆婆的女儿被人杀了,她跑来向他求救。

但诗人不同情老婆婆,却嘲笑她没有眼泪。

“金屋藏娇”是汉武帝为了博得卫子夫欢心而做出来的。

汉武帝在位的晚期,卫子夫已经渐渐失宠。

一次,汉武帝晚上起来小便,觉得很口渴。

刚好宫中又没有水,怎么办呢?他忽然想起来,在宫外他的一座花园里面,种植了很多名贵的奇花异草,估计水一定很甜。

他就命令太监们在早晨打开金口玉牙,搬来金碗银盆,去浇灌花草。

等到花草们喝足了水,汉武帝还夸赞它们美丽无比。

等太监们离开后,卫子夫就从侧门进入后宫,让宫女为汉武帝捶腿,按摩,正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回头看见卫子夫的宫女就问她在哪里,卫子夫还没有来得及回答。

汉武帝就喊道:“赶快去拿酒菜来!”卫子夫连忙解释说:“现在还没有到侍候皇上吃饭的时间。

”汉武帝一听也有道理,就不再说什么了。

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战国策·楚策四》)【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1.惊弓之鸟成语故事2.成语故事:惊弓之鸟3.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4.关于惊弓之鸟成语故事5.惊弓之鸟的历史成语故事6.关于鸟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7.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及解释8.罄竹难书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惊弓之鸟

寓言故事惊弓之鸟

寓言故事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射箭能手叫更羸。

一天,他和魏王一起出去打猎。

他们抬头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更羸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魏王不相信,说:“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

”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能盲目地做出反应,而是应该保持冷静,仔细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应该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在中国的成语中,有许多典故都是源自于古代的故事,其中就包括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楚国。

相传,楚国有一位名叫吴起的将军,他是楚国的一位军事统帅,深得楚王的信任。

有一天,楚王听说有一支强大的敌军要进攻楚国,于是便派遣吴起率领军队去抵御敌军。

吴起带领着士兵们来到了战场上,他们在敌军的围攻下节节败退。

吴起非常焦急,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楚国就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些特殊的战术来对付敌人。

吴起下令将弓箭手们藏在树林中,等待敌军过来时突然袭击。

当敌军行进到树林旁边时,弓箭手们突然发起了攻击,敌军措手不及,大乱阵脚。

吴起乘机率领部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打败了敌军,保卫了楚国。

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惊弓之鸟”,意思是形容受到惊吓的人或事物,一旦遭到袭击就会表现出胆怯和慌乱的状态。

在这个典故中,吴起利用了敌军的惊慌失措,成功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后来被人们引申为比喻受到惊吓的人或事物,一旦遭到打击就会表现出慌乱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在受到挫折或打击时的反应。

比如,有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出慌乱和退缩,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他们。

而那些在困难面前能够沉着应对,勇敢面对的人,则是不属于“惊弓之鸟”。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

吴起利用了敌军的惊慌失措,成功地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成为“惊弓之鸟”,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勇敢,不要因为受到惊吓而失去应有的应对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惊弓之鸟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惊弓之鸟的典故: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玩,看见天上有鸟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飞鸟射下来。

”“呀?”魏王有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会有这样的本事?”更羸说:“我可以试一下。

”呆了一会儿,从东飞来一只大雁。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当”地一声响,那只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下来了。

“呀!”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更羸笑笑说:“没有什么稀奇,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失群的大雁。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您怎么知道的?”更羸说:“他飞得很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他受过箭伤,伤口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他离开同伴已经很久了。

旧的伤口没长好,他心里还在害怕,所以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

这样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他就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的汉语词典解释:曾受箭伤,闻弓弦声而惊堕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而遇事惶惶的人。

●《战国策•楚策四》:「更羸舆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方氏本是惊弓之鸟,听见官司两字,十分害怕。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西太后、荣禄一伙人,屡受外国强盗的打击,早成惊弓之鸟。

」亦作「惊弦之鸟」。

●《谷梁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国佐如师」唐杨士勋疏:「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惊弦之鸟,不可以应弓。

」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草木惊心、心有余悸、惊弦之鸟、伤弓之鸟反义词:初生之犊、初生牛犊用惊弓之鸟造句:(1)敌人吃了败仗,如同惊弓之鸟、仓皇逃窜。

中国寓言故事-惊弓之鸟

中国寓言故事-惊弓之鸟

中国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寓言会用拟人的手法,把人类以外的动植物或非生物人格化,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或某种人的特点。

下面让小编给大家讲一讲惊弓之鸟的寓言故事。

惊弓之鸟战国时魏国有一个有名的射箭能手叫更羸(genglei)。

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

玩着玩着看见天上有一群鸟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群鸟的后面,有一只鸟吃力地在追赶着它的同伴,也向这边飞来。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会有这样的事?"魏王真有点不相信地问。

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

"过了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它飞的速度比前面几只鸟要慢得多,飞的高度也要低一些。

这只鸟飞近了——原来是只掉了队的大雁,只见更羸这时用左手托着弓,用右手拉着弦,弦上也不搭箭。

他面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

只听得"当"的一声响,那只掉了队正飞着的大雁便应声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是凭什么将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的。

更羸笑着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加奇怪了,不等更羸说完就问。

更羸笑着继续对魏王说:"从这只大雁飞的姿势和叫的声音中知道的。

"更羸接着讲:"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的声音很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

旧的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很害怕。

当听到弓弦声响后,更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心里本来就害怕,加上拼命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翅膀再也飞不动了,它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故事中的大雁听到弓弦声响后就惊惶万分,是因为它身上受过箭伤。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指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过亏,于是就老是害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可以说是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出处释义近义词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出处释义近义词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出处|释义|近义词
惊弓之鸟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成语,那么孩子们有听过惊弓之鸟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惊弓之鸟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惊弓之鸟成语故事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

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惊弓之鸟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晋书·王鉴传》
惊弓之鸟释义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惊弓之鸟近义词
伤弓之鸟、漏网之鱼
惊弓之鸟造句
(1)敌人吃了败仗,如同惊弓之鸟、仓皇逃窜。

(2)那些被打败的侵略者,有如惊弓之鸟,听见鞭炮声也慌忙逃窜。

(3)通告发出之后,那些贪污受贿分子,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只得去坦白自首。

(4)他听了,像惊弓之鸟一样马上逃跑了。

(5)小偷在偷车的时候,保安突然出现,他就象只惊弓之鸟一样到处乱窜。

(6)在公安部门的追捕下,坏人们如惊弓之鸟一样到处乱跑。

(7)敌军连吃几次败仗,已经成了惊弓之鸟。

(8)被释放的肉票,像惊弓之鸟,带着仓惶的眼神。

(9)敌人有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

(10)经过上次惊吓,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如惊弓之鸟,忙不迭的
逃跑。

惊弓之鸟寓言故事

惊弓之鸟寓言故事

惊弓之鸟寓言故事“惊弓之鸟”这一成语常用来形容受过惊吓,遇到类似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惊弓之鸟】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出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亡)处无(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就能使鸟掉下来。

”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

更羸不用箭,拉了一下弦,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

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寓意: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惊弓之鸟》故事背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弓之鸟的故事
【汉语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

也作“伤弓之鸟”。

[2]同“惊弦之鸟”。

这里的“惊弓”是倒装的,其意思是“为弓所惊”;之:结构助词"的" 。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色彩】贬义词
【近义词语】伤弓之鸟、漏网之鱼、心有余悸[1]
【反义词语】初生牛犊、安之若素
【成语出处】《战国策17·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成语示例
1.绍闻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一回)
2. 他简直成了惊弓之鸟,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吓成这样。

3. 犯罪分子一听到警车的声音,就像惊弓之鸟,撒腿就跑。

4. 鲁迅《致台静农》:“上海人已是~,固不可诋为‘庸人之扰’。


成语典故
原文
异日(1)者,更羸(2)与魏王处京台(3)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4)魏王曰:“臣为王引(5)弓虚发(6)而下鸟(7)。

”魏王曰:“然则(8)射可至此乎(9)?”更羸曰:“可。


有间(10),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11)也。

”王曰:“先生何以(12)知之?”对曰:“其飞徐(13)而鸣悲。

飞徐者,故(14)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15),而惊心未至(16)也。

闻弦音,引(17)而高飞,故(18)疮(发而)(19)陨(20)也。


注释
(1)异日:往时,从前。

(2)更羸:战国时的名射手。

(3)京台:高台。

(4)谓:对…说。

(5)引:拉。

(6)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7)下鸟:使鸟落下。

(8)然则:既然如此。

孽:病、孤独。

(9)乎:吗?
(10)间:间隔。

(11)孽:受伤的鸟。

(12)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

(13)徐:慢慢地,缓慢。

(14)故:原来。

(15)息:痊愈。

(16)去:消除。

(17)引:伸展(翅膀),这里意味奋力向上飞。

(18)故:所以。

(19)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

(20)陨:高处坠落。

译文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

”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

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隐伤?”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3]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战国策·楚策四》)
成语启示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恐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